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6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6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給教師的建議》是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著有關教師教學的方法與建議。我帶着衆多疑惑開始閱讀這本書,漸漸填補着我腦海裏關於教學的空白。下面是小編爲你整理了“《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幫助到您。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6篇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1)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爲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爲一名年輕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製作教具、上課、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爲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爲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爲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爲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爲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裏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爲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空)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2)

近日,再度捧起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重溫經典,又一次和大師對話,接受來自靈魂的滌盪,幾多感慨,頗有體會,先書寫下來,不爲成文,只爲記錄。

84年教育科學版的《給教師的建議》第一條,《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語言質樸。讀後,掩卷反思。樸素的語言如黃鐘大呂,撼人心魄。

爲什麼有落伍的學生?是因爲“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

作爲教師,“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

讓孩子們“在學習中取得成就”,因爲成就感是點燃“想成爲一個好人”火花的蹊徑。

教師要“始終只能指望他們在一節課上有所進步,哪怕進步一點點也好”。

話語平實,卻句句珠璣。大師在說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由此,聯繫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一個問題,一個大問題,迸發出來。

教育是什麼?教師應該怎樣對待學生?

曾幾何時,一說到上述問題,顯得都特別抽象、特別呆板,抽象到如同高深的理論,呆板到如同教科書上的印刷體。曾幾何時,我們的教師一直踐行,教育就是“教書”,學生就是生產“分數”的機器。曾幾何時,也有不少教師“杞人憂天”,不斷反思今天的教育,但淺嘗輒止,並不能給出真正的答案。

大師就是大師,非常有遠見。“學生是具體的,教育並不抽象。”這纔是真正的教育。

大師的教誨值得我們時刻銘記,作爲教育人心中有學生,眼中更應有學生,因爲孩子們是鮮活的、具體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3)

六月份,我靜下心來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這本書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談。這本書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爲中小學教師而寫的。書中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教育獨到的見解,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仍然具有強烈的指導意義,仍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首先談談“因材施教”的問題。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常常會面對班裏許多令人頭疼的問題:爲什麼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的學生,老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呢?很多教師都從學生身上找原因,什麼不知道學習了,腦子笨了,家長不配合等等;從不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提出問題後,直接了當地從教師的角度做了解釋:這是因爲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也就是缺乏“因材施教”。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要“因材施教”,教師就必須對這“個別”“材”進行細緻的瞭解,如學生的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並且要運用到實際課堂中去,爲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都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纔會“點燃起成爲一個好人的火花。”

在閱讀過程中,我從蘇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筆調中讀到了很多的東西,他沒有空洞的理論訓導,而是以提“建議”的形式,將他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與你娓娓道來。

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認爲: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我平時不應該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

其次,“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這條建議也對我幫助很大。讀了這本書後,我的觀念轉變了,從心底裏認可了“後進生是可以轉變的”這個道理,只是認爲操作起來還是會相當困難。蘇霍姆林斯基給一位後進生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供她閱讀的書籍,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也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後來,這位學生的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併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牀調整技師。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教育爲她今後的一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我也從中得到啓發,對這樣的孩子,我們要注重訓煉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爲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提供動力。

另外,這本書對我觸動最大的是它字裏行間洋溢出來的對學生的那種人性化的尊重與熱愛。與現實生活中我們整天對待學生冷冰冰的態度鮮明的對比,也讓我反思。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4)

我最近閱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推薦》的一部分,書中每一條推薦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閱讀”二字。在他的這麼多的推薦裏,不止一次提到閱讀,他將閱讀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上。蘇霍姆林斯基說“閱讀應當成爲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持續下去。”從他的這些話語,足以看出他對學生閱讀的重視。

其實,學生要閱讀,我們教師同樣需要閱讀。人們常言: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已要備一桶水,而教師的這桶水務必是不斷更新的水。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閱讀,不斷地更新的知識。可我們都在說着“教師的時間哪裏來?教師和所有人一樣,要做家務,要教育自我的孩子。”有的即使讀書也是疲於應付,以至自我在教學中筋疲力盡,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種負擔。蘇氏在書中就給我們指明瞭方向: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回顧踏入教師行列十幾年的我,感到很慚愧。那些教育大師都是如何鑄就的?是靠他們平時不斷的積累,不是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扣教科書,而是不間斷的讀學術著作。讀書與我們教師的專業成長是分不開的,我想我要把讀書當成習慣——熱愛讀書,持久行動。讀書的時間是擠出來的。每一天只要拿出十幾分鐘的時間用於讀書,這還是能夠做到的,中午吃完飯、晚上睡覺前,關鍵還在於自我是否熱愛讀書吧。我要把讀書逐漸變成自我的習慣,每一天去閱讀有益的書籍。努力使自我成爲一個有文化底蘊深厚的教師。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有一天,你連閱讀的時間也沒有了,那麼,離你無東西教給學生的時間也就不遠了。這將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情呀!

堅持讀書吧,在書海遨遊中追求伴隨終身的專業化成長;讀書既是托起“明天太陽”的需要,更是解放我們自我的必由之路。從此刻起選取不間斷的讀書。愛讀書就是善待自我,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學校推薦教師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推薦》,我仔細閱讀了《給教師的推薦》後,覺得這本書是一本十分好的教育名著,資料對我們教師很有借鑑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其中對《教師的時間從哪裏》,《興趣的祕密何在》,《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印象最爲深刻,下方就簡單地談談自我的一些膚淺的體會:

蘇霍姆林斯基推薦我們要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明白的東西又太少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蘇霍姆林斯基深知這一道理,所以在他的書中一向在要求教育同行們學習,學習,學習。他要求我們讀書,每一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其他教育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看到:在自我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於哪些因素。

讀到這些推薦,突然很懊惱自我這兩年的消極,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以前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我,成爲名師,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爲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爲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爲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如流水一樣被我荒廢了,而我依然一無所獲。蘇霍姆林斯基的諄諄教誨讓我茅塞頓開,他書中那個用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我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的歷史老師也讓我領悟到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妙,我最後明白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持續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我們首先就應安排好自我的時間,不斷的提高自我的教育技巧,不讓每時每刻浪費。

“興趣的祕密何在”是談興趣的,關於興趣,我們當老師的,有太多的話要說,誰都明白,興趣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而看看我們此刻實際的教學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自我教課也提不起興趣。那麼如何解決這個現實的根本問題。在那裏,蘇霍姆林斯基主要從上課的角度向我們提出了幾點推薦,首先我們要將課上得搞笑,何爲搞笑?就是: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我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爲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種對課的描述很令人嚮往,說實話,要想使每一節課上得讓學生感興趣,也是不可能的。那麼,這樣說有什麼好處呢,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在那裏還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學生沒有興趣,我想作爲老師我們首先要自問一下,你自我對所講的知識有興趣嗎,你有沒有想辦法去創設情景去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那裏面我引用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期望感到自我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那裏,我想到這一條推薦更多地是促使我們思考,教師如何持續對知識的興趣,並且有強烈的職責感,只有我們首先做到了,纔會去激發學生的興趣,纔會不去做傷害學生心靈的事,纔不會對任何事情漠不關心。“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用心要求,教師越是把注意力侷限在知識上,學生對自我學習上的成績就越冷淡,學習願望就越低落。”“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我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構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肯定的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真正的興趣。”“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只有在受教育者尊重自我的條件下,纔可能有自我教育。學生對自我越是尊重,他對你在道德上的教誨與關於就應如何進行自我教育的指導,就越聽得進去,理解得快。如果學生缺乏自我尊重,他對你的教育和規勸就會充耳不聞。”按照“各盡所能”的原則而進行教學和教育工作,能爲提高學生羣衆的智力水平創造有利的條件。由於實施這一原則,能夠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們逐步地發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必須的階段上,他們就能在哪怕一門學科上取得好成績。”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5)

《給教師的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根據年輕教師的來信,針對教師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而編寫的一本“教育問答”,是他30多年教育實踐的經驗總結。如“什麼是從事教師工作的才能?它是怎樣形成的?”“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怎樣才能引導學生產生疑問呢?”“怎樣靠閱讀擴充知識?”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他的教學中的實例。下面就談談我感觸最深的:

課堂上學生學習注意力是否集中關係到整節課的成敗。“要掌握學生的注意力,就應深刻地瞭解兒童的心理和他們的年齡特點。”

注意是伴隨各個心理活動而產生和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狀態,沒有注意的參加,不可能有比較穩定的心理反映,也就難以完成認知過程。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注意是學習的門戶”。因此,注意力的培養,顯得尤爲重要。

據專家調查兒童的有意注意時間很短,一般在15~20分鐘左右,要長時間保持一種良好的學習狀態,必須把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相結合。當學生一邊聽講一邊思考的時候,才能出現這種結合。而要做到這一點,則必須使學生意識裏有一點“思維的引火線”,也就是說,“在所講的學科中,應當使學生有某些已知的東西,在感知教材過程中,學生的思考越積極,他學起來就越輕鬆。”

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對於訓練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勞動能力和在集體生活中的適應力和自控力都有很大意義。怎樣培養孩子做事精力集中,克服注意力遊移、分散的壞習慣呢?

一、讓學生在一段時間內專心做好一件事。

效率低的學生有一個特點,就是注意力容易轉移,幹着這個,想着那個;一會兒幹這,一會兒幹那。因此教師要儘量讓學生在某一時間內只做好一件事,如認真閱讀課文,思考某一個問題或完成某一項練習,培養孩子做事的專注性。

二、對學生講話不要老是重複。

有些教師對同一件事情或某一點要求總要反覆交待好幾遍,唯恐學生記不住或聽不清。卻不知這樣學生反會常常忽視教師所講的話。因爲他已經習慣於一件事反覆地聽好多遍,當教師只講一遍時,他便當作耳旁風,養成漫不經心的習慣,使得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學內容,無法遵守老師的要求,自然也談不上理想的學習效果。因此,對孩子談事情只說一遍,是培養學生注意力的一種好方法。

三、訓練學生善於“聽”的能力。

“聽”是人們獲得信息豐富知識的重要來源,對於學生來說,誰要是上課善於聽,能理解並記住聽過的東西,誰就佔優勢。教師要以通過聽的途徑來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如鼓勵學生複述或用自己的話概括聽到的內容,從而培養專心聽講的習慣。

四、要讓學生有很強的時間觀念。

有的家長以爲,讀書做作業的時間越長,學習成績就會越好。其實,時間太多也有負作用。造成許多學生對於時間沒有緊迫感,學習起來慢騰騰的,本來一小時可以做完的事,二三小時還沒完成,而且養成注意力渙散的毛病。時間不多,反倒會逼着學生注意力集中,提高學習效率。因此,可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讓他們在課餘時間從事一些有意義的訓練和活動,如學習掌握某種樂器、學繪畫等,這些活動本身就具有鍛鍊學生注意力的功能。

五、訓練自我控制能力。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排除主客觀因素的干擾,才能專心致志。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從控制外部因素做起。如學生的書桌上不要擺放帶有裝飾品的文具,看書寫字時保持正確的姿勢,不亂動、不亂摸,字要寫工整等等,學生如果能控制與學習無關的動作、行爲,就比較容易克服浮躁的情緒。同時還可通過日常生活活動加以培養。如聚精會神地下棋,這是集中思想,訓練有條理地思維的良好方法。學生學會專心致志,將會使他們受益終生。注意力的培養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需要家長和教師的常抓不懈和相互配合。

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有很多,“學無止境,教海無涯”。有人說老師是種植孩子美好感覺的土壤,是照亮孩子的心靈的明燈。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向大師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範文(6)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別人的教育經驗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是一種創造。……要知道,學習優秀經驗,並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也就是說,我們在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的時候,不是簡單地照搬挪用,而是在多觀察多思考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自己學生情況,採用“拿來主義”,在吸收別人經驗的基礎上,滲透自己對教育教學的理解。

一、在聽課中積累教育教學經驗,提升自己

作爲一名教師,工齡的長短並不一定決定經驗的豐富與否,只有不斷地進修提高的教師纔是真正的教師。而課堂————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教學和教育過程的主要陣地,所以聽課是我們每一位教師不斷成長、豐富經驗的重要學習方式。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不足,每堂課都有他的成功之處和不足,我們聽課的目的就是要多發現長處,加以總結提煉形成自己的風格,或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技巧,或推廣交流,促進專業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它不僅是以知識的內容來教育學生,同樣的知識內容,在一個教師手裏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個教師手裏卻起不到作用。”這也在提醒我們,我們在聽課過程中學習他人經驗的同時,要進行反覆的琢磨。在分析總結時要注意比較、研究,取長補短,準確地評價各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和短處,並結合自己教學實際,吸收他人有益經驗,改進自己的教學。

二、在反思中積累經驗,提升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師日記。他說:“教師日記並不是什麼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看到這裏讓我想到了許多年前學校要求我們手寫個人自修筆記,倡議老師們寫寫自己的隨筆,一直到現在的電子博客,我們學校的教師大多都在堅持寫隨筆,這和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說的教師日記可以說異曲同工。著名教育家葉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爲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可能成爲名師。”其用意在教育我們要重視反思。作爲教師,如果缺乏對日常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和不斷積累的意識,很難掌握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只有通過反思,教師纔會不斷地剖析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優缺點,細緻地、冷靜地加以推理總結,將已有的經驗得以積累,成爲下一步教學的能力,日積月累,這種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將日益形成。所以我們只有通過教學反思,教師的有效經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纔會對後續的教學行爲產生積極的影響。

蘇霍姆林斯基“今天把種子播種到修整得極好的土壤裏去,卻遠不是明天就會長出幼芽的。”我們的學生是種子,他們不會一躇而就,立即變成參天大樹,它需要我們不斷地“澆水、施肥、修整”。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想讓學生成爲心中理想的“大樹”,我們自己也要不斷學習,積累經驗,爲學生的成長“澆水、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