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熱門】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彙編8篇

【熱門】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彙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3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熱門】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彙編8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瞭解小蜜蜂和蠶寶寶的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和用途,認識它們對人類的貢獻。

2.進一步鍛鍊幼兒的觀察、理解的能力。

3.培養幼兒對小動物的觀察興趣和熱愛的美好情感。

活動準備

1.課件-照片:蜜蜂;蠶;蠶出繭。

幼兒園課件

活動過程

一、導入

以猜謎的形式引出課題。

一生勤勞忙,專去百花鄉,回來獻一物,香甜勝過糖。(蜜蜂)

一個姑娘真可愛,專把樹葉當飯菜。辛勤吐絲獻終身,織成絲綢做穿戴。(蠶)

二、展開

1.瞭解蜜蜂和蠶的外形特徵。

(1)你在那裏見過小蜜蜂和蠶寶寶?它們長的什麼樣子?

(2)出示蜜蜂圖片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

蜜蜂的頭上長着什麼?

身旁有什麼,身體下面有什麼?

腹部末端有一根什麼,有什麼有途?

(3)出示蠶的.圖片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

蠶的頭部有什麼?

身體什麼顏色?身上有什麼?(許多節),

身下有什麼?

小結蜜蜂和蠶的外形特徵,知道它們都是昆蟲。

2.瞭解蜜蜂和蠶的生活習性。

引導幼兒討論:

(1)蜜蜂和蠶每天都在忙什麼?蜜蜂採花粉幹什麼?

(採花粉、釀蜜)

(2)出示蠶繭圖片

蠶怎樣吐絲?成繭後蠶跑到哪裏去了?

(成熟的蠶能吐絲)

3.小結蜜蜂和蠶的生活習性。

4.提問:你喜歡蜜蜂和蠶嗎?爲什麼?

出示絲織品,王漿、蜂蜜等,瞭解蜜蜂和蠶對人類的貢獻,教育幼兒要愛護它們、保護它們。

三、延伸

請幼兒在圖書中尋找、瞭解有關蜜蜂和蠶的小知識。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意圖:

爲認真貫徹落實《幼兒教育指導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把握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以及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我生成了以科學領域爲中心的中班主題活動《有趣的圓》。本次活動選自省編教材中班下冊主題《好玩的玩具》。活動中,主要通過幼兒觀察、探索、操作、實驗等方法,找出身邊的圓和身體上的圓,瞭解“圓”對人類的作用。在區域活動中,讓幼兒去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活動目標:

1.能找出生活中圓圓的東西,並用肢體做出圓。

2.瞭解“圓”對我們人類的作用,和“圓”成爲好朋友。

3.積極參與區域活動,並分享在區域中的探索。

活動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手工區材料:紙、筆、橡皮泥等

3.益智區材料:圖片、插塑玩具等

4.奇思妙想區:綵帶、報紙、繩等

5.音樂區:音樂歌曲碟片、各種表演道具

活動重點:通過觀察讓幼兒找到身邊和身體上的“圓”。

活動難點:動手操作創造出圓圓的東西。

活動過程:

1.律動《開汽車》,進人活動室。

教師帶領幼兒跟隨音樂開汽車進入活動室。

2.播放多媒體課件,發現生活中的圓。

(1)讓幼兒觀察圖片,哪些東西是圓圓的。

教師:在我們生活中,有好多圓圓的東西,他們都是我們的朋友,身邊、身上、公園裏、馬路上等等,我們想想看,把它的名字說出來。 (幼兒自由回答)

(2)教師請幼兒一次性說出三種圓圓的水果。

教師:小朋友們,我們都喜歡吃水果,下面請你一口氣說出三種圓圓的水果。 (幼兒踊躍回答)

(3)教師引導幼兒在身體上找圓,然後用肢體來表現圓。

(4)教師講解“圓”的'好處,爲什麼有些東西做成“圓圓的”。

3.區域活動:尋找圓、製作圓。

幼兒到各個區域活動。活動中,教師個案觀察。

(1)手工區:準備紙、筆、橡皮泥等材料,讓幼兒動手畫出、捏出、撕出大小不同的圓。

(2)益智區:準備圖片、玩具等材料,讓幼兒在圖片中找出哪些東西是“圓”的,運用玩具插出圓的建築物等。

(3)奇思妙想區:準備繩子、綵帶、報紙等材料,讓幼兒動腦動手把這些不是圓的東西變成圓,發揮幼兒的想象力。

(4)音樂區:準備和圓有關的歌曲,讓幼兒聽音樂創編出與“圓”有關的動作或者遊戲,並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4.分享區域裏的成果

教師提出問題:

(1)報紙可以怎麼變出圓?你想到了幾種方法?(幼兒自由回答)

(2)你發現圖片裏的圓一共有多少個?(幼兒自由回答)

幼兒提出問題:

(3)爲什麼喝的水杯口是圓的?(幼兒討論)

(4)爲什麼車輪是圓的?(幼兒討論)

教師請創編動作的幼兒帶領其他幼兒一起跳舞。

5.活動總結

教師總結本次活動重點,讓幼兒初步瞭解“圓”對我們人類的作用。針對幼兒的表現進行鼓勵和表揚。

活動延伸:給每位幼兒發一條綵帶,請幼兒用綵帶想出多種方法變出圓。

活動反思:中班幼兒正處於對任何事都好奇的階段,他們喜歡觀察、探索和挑戰,爲滿足幼兒這一需求,我在活動中不斷地給幼兒拋出問題,讓幼兒互相討論,實際操作,動手動腦。在整個活動中從頭到尾都調動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而且環節銜接有序,目標明確,達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1.利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幼兒的興趣。我準備了一些常見的圓圓的東西的圖片,例如鐘錶、硬幣、貓頭鷹、籃球等,讓幼兒找出哪些東西是圓的,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2.提出問題,讓幼兒思考回答。在活動中,提出生活中還有哪些是圓的,身體上有哪些是圓的,用肢體表現出圓來等。通過這樣的提問,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培養了幼兒善於思考的能力。

3.利用區域活動達到教學效果。爲了滿足幼兒的探索欲,我準備了幾個區域讓幼兒輕鬆愉快的去操作、實驗,幼兒互相交流,共同成長,尋找答案。

總之,整個教學活動都是圍繞着目標展開,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還有不足之處,例如沒有關注到個別幼兒,沒有完全以幼兒爲主,教師有包辦代替的地方,在今後教學中應不斷改善。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引導幼兒充分動手操作感知、發現物體摩擦後產生靜電現象,初步瞭解靜電的相吸、排斥、放電現象及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靜電的利用與防止。使幼兒用觀察記錄的方式,交流探索摩擦起電現象的過程和結果,並用完整的語句進行表達與描述。科學《會飛的紙屑》活動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鼓勵幼兒積極思維,大膽嘗試與他人不同的方法,不但增強其自信心。

教學目標:

1、培養幼兒對摩擦起電的興趣,瞭解關於靜電的簡單知識。

2、啓發幼兒發散思維,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產生科學探索的興趣。

教學準備:

碎紙屑、塑料尺、鋼尺、水彩筆、鉛筆、毛皮、棉布等每組一份。

教學過程:

一、引出探究問題。

1、回顧會飛的東西。

教師:這幾天我們一直都在談論會飛的東西,你知道有哪些熊熊哦會飛嗎?

這裏有許多小紙屑他們也想飛,你有什麼辦法讓它們飛起來?

2、引導幼兒想辦法讓小紙屑也能飛起來。

3、介紹操作材料。

教師:我們看看,桌子上有哪些材料?請你們想辦法,試着用這些材料讓小紙屑飛起來。

二、分組探究

分小組,探究如何使紙屑飛舞起來。

試着用這些材料讓小紙屑飛起來。

三、教師演示,幼兒實驗與討論。

1、教師演示

教師:剛纔老師用了塑料尺和毛皮讓紙屑飛起來,其他材料行不行?你們試一試?

2、幼兒進行實驗,嘗試用本組的材料或其他替代品使紙屑飛舞起來。

這次實驗,你們又發現了什麼?請你來說一說,並給大家演示一下。

3、幼兒演示自己的實驗結果,交流其他可以使紙屑飛舞起來的材料。

4、討論紙屑飛起來的原因,瞭解摩擦生電的現象。

教師小結:因爲我們的塑料尺經過摩擦,產生了電,電能把很輕巧的紙屑吸過來,紙屑就是被塑料尺上的電吸過去的。這種現象叫摩擦生電。

四、請小朋友仔細聽錄音:靜電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靜電,大自然裏到處都有我的存在。從一粒灰塵在空中飄蕩,到震天動地的電閃雷鳴,都有我靜電的作用,平時我很安靜,人們不容易注意到我,可是當兩個物體摩擦的時候,人們就會發現我了,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摩擦起電"。除了塑料小棒摩擦綢布可以吸起紙屑、手套摩擦有機玻璃板可以讓蝴蝶飛舞,平時小朋友梳頭的時候有時會感到頭髮跟着梳子飄了起來,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開玩笑,另外,我最喜歡乾燥的環境。在空氣乾燥的冬天,有時小朋友的手和別人猛的一碰,會感到被電了一下,還有小朋友晚上脫毛衣的時候會聽到"滋拉滋拉"的聲音,關了燈還能看到亮光,那也是我。現在你們認識我了吧。

<<<12活動總結:

原來是這樣。今天我們小朋友認識了神奇的靜電,知道了靜電是怎麼產生的、哪些東西容易產生靜電,還懂得了有關靜電的許多知識,大自然裏蘊藏着無窮的奧祕,等着小朋友去發現、去探索。老師在科學區裏還爲小朋友準備了許多材料,小朋友可以在活動時繼續玩產生靜電的遊戲。

活動延伸:

在科學區裏爲幼兒準備大量有關玩靜電遊戲的`材料,除教學活動中所用過的以外,還添置如毛皮、絲絨、鐵梳、木梳等各種不同材質的物品,供幼兒繼續探索

活動反思

通過這次活動小朋友們認識了靜電現象,初步感知了摩擦起電的原理。活動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探索慾望很強烈。在探索中孩子們發現了一個問題:只要將塑料物品在衣服或頭髮上磨擦或用手不停地與塑料物品磨擦,就能將彩片吸起來。課間活動時,他們興致勃勃地拿起手中的塑料物品在身上摩擦,然後去吸彩片,他們認爲任何東西磨擦後都能將彩片吸起來。對此,我沒有給予否定,而是在活動區中投放了一些不鏽鋼杯子、積木、玻璃杯等材料,讓孩子們通過實驗操作,自己發現問題。當孩子們發現不是所有東西磨擦後都有吸力時,我又及時向孩子們講解了有關靜電的知識,解開了孩子們心中的疑團。在科學實驗教育活動中,我們應提供各種觀察、操作、實驗的機會,引導孩子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從而熱愛生活,爲孩子獨立進行科學探究打下基礎。

活動評析

一、選材貼近幼兒生活《綱要》指出:

科學教育的內容要在幼兒生活經驗上,從身邊的事入手。本活動以幼兒熟悉的水彩筆、紙屑及幾種常見的生活材料爲載體,讓幼兒在操作擺弄材料過程中體驗紙屑“飛”起來的心動感覺,感知摩擦生電這種科學現象。讓幼兒邊玩邊學體驗成功的樂趣,獲得一定的知識經驗。王老師對教材分析比較透徹,明確重難點,以及活動中的三個環節也是一目瞭然。

二、目標表述明確

操作性強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的正確制定和達成,是衡量一堂課好壞的主要尺度,從王老師對此次活動的教學目標制定來看,是全面、具體的,也具有科學性,並符合現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

三、活動結構合理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瞭解幾種檢查食物變質的簡單方法。

2、認識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知道它們是檢驗食品衛生合格的標準之一。

活動準備:

變味的食品,食物包裝袋,幼兒用書,教學掛圖。

活動過程

一、變質的食品。

1、出示掛圖:小朋友猜猜這些圖上都是什麼呢?

2、出示麪包、橘子變質前的圖片進行對照:這些橘子和麪包有什麼不同呢?

3、出示有怪味的'變質食品:請你們聞一聞有什麼味道?這些已經發黴、有怪味的食物還能不能吃了呢?

4、教師小結:有怪味或看起來和原先不一樣的、發黴的食物都不能吃。

二、食物變壞的原因。

1、你見過哪些變壞的食物?爲什麼這些食物會變成這樣?

2、小結:因爲存放的時間長了,食物中的原料發生了變化。

三、瞭解食物變壞的幾種方法。

1、怎樣辨別食物是否變壞?引導幼兒從食物的顏色、氣味、軟硬等幾方面來鑑別。

2、出示食品包裝袋,引導幼兒觀察上面的數字,介紹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的含義。教育幼兒過了保持期的食物不能吃。(我們能在每個包裝袋上看到一些數字和漢字,它是向人們介紹這個食品是什麼時間生產的,這是生產日期。這有一行數字和文字是表示這個物品能放多長時間,叫保質期。

3、觀看幼兒用書,知道新鮮食物與變質食物的區別,知道在保持期內食用。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對生活中常見的蔬菜感興趣,能大膽介紹自己認識的蔬菜的名稱、外形特徵。

2.知道蔬菜是種出來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並根據實物和圖片上的線索,分辨出哪些是蔬菜。

3.能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觀點。

4.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5.樂意與同伴合作遊戲,體驗遊戲的愉悅。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幼兒已認識幾種常見的蔬菜;自然角投放幾種常見的蔬菜。(胡蘿蔔、白蘿蔔、馬鈴薯、青瓜、黃瓜、青菜、菠菜、生菜)

2.物質準備:幼兒每人自帶一樣自己最熟悉最喜歡吃的蔬菜;豆乾、鴨子、蘿蔔、白菜、雞蛋、馬鈴薯、青瓜排成圈的影子幻燈、實物圖;幼兒人手一份操作圖標、水彩筆。

活動過程:

一、分享交流(介紹自己帶來的蔬菜)

1.你帶來什麼蔬菜?它是什麼樣子的?

幼甲:我帶來的蔬菜是白蘿蔔,它是白白長長的,下邊尖尖的還有細細的根。摸上去很光滑。

幼乙:我帶來的是青瓜,是綠色的。它長得很有特色長長彎彎的像個月亮,摸上去刺刺的。

幼丙:我帶來的是菠菜,是綠色的。它長得一葉一葉的下邊還有根像鬍鬚。

2.這些蔬菜是哪裏來的?

幼:種出來的,種在土裏。

分析:幼兒用已有的經驗回答。教師在這一環節中始終以正面引導,不斷地肯定幼兒對蔬菜的認識和描述。

二、播放幻燈片,瞭解蔬菜是哪裏來的。

1.出示蔬菜的整體與局部的課件,幫助幼兒理解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生長方式。(有的長在土裏;有的長在水裏)

幼:邊看邊說,生菜、青菜、菠菜、南瓜、青瓜、黃瓜、胡蘿蔔、白蘿蔔、馬鈴薯。

2.小結:蔬菜是種出來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分析:本環節播放的幻燈片太多太雜,老師們建議選折具有代表性的(如:生菜、青瓜、胡蘿蔔再加上種在水裏的茭白或藕即可)還有小結時沒有穩定幼兒情緒,集中幼兒的注意力語言不夠簡練。

三、觀察圖片 “猜影子”

1.王老師也帶來一樣蔬菜,瞧是什麼蔬菜?

幼兒集體答:南瓜

2.(南瓜爺爺又帶來許多影子朋友,)觀察幻燈片,猜猜這些影子可能是誰?(第幾個是誰?)引導幼兒給它們標上數字。

幼甲:(第一個方形的)毛巾。

幼乙:牀墊

幼丙:被子

3.驗證幼兒猜測結果。

分析:本環節幼兒猜測時,跑題太遠了,我一緊張,沒能把幼兒拉回來,教師應提出問題(如:毛巾、被子、牀墊是菜嗎?是吃的食物嗎?)我沒能及時提出有效性的指導語,這就需要我平時的積累,更多的經驗,勤學勤問來造就自己成爲一名合格、睿智的幼兒教師。

四、辨認各種菜,學習從菜中分辨出蔬菜。

1.南瓜爺爺帶來了幾位朋友?它們分別是什麼菜?(在黑板上出示數字卡1-7和7種菜圖卡)

幼集體答:7位朋友,1是豆乾、2是鴨子、3是蘿蔔、4是白菜、5是雞蛋、6是馬鈴薯、7是青瓜。

2.(南瓜爺爺要蔬菜朋友做鄰居?請你們幫它找找哪些是蔬菜?)引導幼兒猜測並說說哪些是蔬菜,並在操作圖表對應的格子上畫圈。

3.共同討論:豆乾是蔬菜嗎?爲什麼?(豆製品,是經過加工的,不是直接長在地裏的)

4.幼兒驗證操作圖表上的猜測結果。共有幾樣蔬菜?(用數字4表示)

分析:本環節個別提問較少,沒有討論的基礎點。且幼兒操作練習完應讓幼兒分享交流,驗證結果。 由於我環節交代不具體,想請幼兒上來說說並展示自己的操作板,但發現孩子們好幾個要蜂擁而上,於是怕亂又取消了本環節。這就是本活動最大的敗筆。

五、啓發幼兒思考如何合理分配蔬菜的房子。

1.南瓜爺爺家附近有幾棟房子?(用數字3表示)

幼兒:有3棟房子。

師:你們幫南瓜爺爺找了幾樣蔬菜朋友?

幼兒:有4樣蔬菜。

2.這麼多蔬菜怎麼辦?(房子只有3棟,蔬菜有4樣,怎麼辦?)

幼甲:可以兩個人一起住。

3.誰和誰擠在一起比較好?(形狀差不多,顏色差不多)

幼甲:胡蘿蔔和青瓜一起住。

師:爲什麼要讓他們一起住?

幼甲:因爲它們都是長長的。

師:還有不一樣的嗎?

幼乙:青菜和青瓜一起住?

師:爲什麼要讓他們一起住?

幼乙:因爲它們都是綠色的。

4.土豆和黃瓜可以放在一起,爲什麼?回去想想。

分析:幼兒用已有的經驗回答。教師在這一環節中始終以正面引導,不斷地肯定幼兒的想法。但引導提升幼兒從形狀、顏色、吃的部位、刨皮等進行分析分類,教師的引導語不夠簡練,有的`沒能提到點子上。有待進一步提高提問的有效性。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我們從幼兒感興趣的蔬菜入手,活動前我們利用家長的人力資源請家長經常帶孩子去菜場買菜,幫助認識和了解蔬菜,在家中多讓孩子幫忙摘菜,洗菜,做一些簡單的涼拌菜,激發孩子對蔬菜的興趣。並通過自然角讓幼兒進一步對常見蔬菜的認識。活動中,孩子們自帶最感興趣的蔬菜從它們的外形,名稱和特徵有聲有色地介紹給同伴認識,讓同伴們更直觀、更真實的觀察蔬菜,並讓他們運用自己已有的經驗講一講,擴展對蔬菜的進一步認識。孩子們能體現出生生互動的效應,在愉快輕鬆的氛圍中,又接受了新的知識。教學中,我採用了幻燈片,讓幼兒觀察蔬菜是種出來的,接着拋出問題什麼是蔬菜?當孩子們有了自己答案後,老師小結:蔬菜是種出來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然後,通過操作板讓幼兒提升已有經驗找出蔬菜。最後讓幼兒從不同角度對蔬菜的形狀、顏色、大小進行分析分類,從而得到經驗的啓發。

小百科:蔬菜是指可以做菜、烹飪成爲食品的一類植物或菌類,蔬菜是人們日常飲食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蔬菜可提供人體所必需的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物質。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教學意圖:

幼兒有着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探究慾望。好奇心是幼兒內在生命本質的展現,正是好奇心驅使着幼兒去探索求和。幼兒有關科學領域的探究和學習,往往受到好奇心和興趣的直接驅使,可以說好奇心和興趣是幼兒主動進行科學探究和學習的基本前提,針對幼兒這一特點設計了此次活動《嘀嘀噠》。

運用幼兒各種感官,對周圍的事物和現象進行感知、觀察、操作、探索,發現問題並尋找答案的探究過程;是教師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爲幼兒創設條件、選擇適合幼兒學習的內容、提供充分的物質材料,通過運用不同的方式設計與組織幼兒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索活動;是幫助幼兒主動獲取科學經驗、建構概念、發展智能、養成科學態度的過程。

幼兒園科學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豐富幼兒有關自然界的知識,而且能激發幼兒對自然的關心和興趣,初步形成幼兒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正確態度,對幼兒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學目標:

1、觀察畫面,在看看、說說中瞭解牽牛花生長的過程。

2、在活動中願意大膽交流、積極表現。

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

“今天,老師給大家請來了一位神祕的小客人,你們歡迎嗎?”

“客人是誰呢?那就請它自己來介紹吧!”

2、觀察畫面

牽牛花的自述中,引導幼兒猜測想象,瞭解其生長過程。

畫面一:

牽:這是我,還有我的兄弟姐妹們。

師提問:哎,他是誰呀?幼兒猜測。

畫面二:

牽:我被埋進了土裏,心裏好害怕……

師:哎呀!怎麼被埋進土裏了呢?它應該怎麼做呀?

畫面三:

牽:我拼命往外鑽……

引導孩子們一起學往外鑽的動作。

牽:總算鑽了出來,咦?我怎麼變成了這樣?

師:它變成什麼樣了?

小結:啊,原來小客人是一顆種子,那它會是什麼種子呢?還是讓小客人繼續介紹下去吧!

畫面四:

牽:我頂着皺巴巴的葉子

師:什麼是皺巴巴呀?你們還看到什麼東西也是皺巴巴的呢?

畫面五、六:

牽:我用力撐開皺巴巴的葉子。瞧!我像什麼呀?

畫面七:

牽:沒幾天,我的身上又冒出一片毛乎乎的葉子。

師:咦!它說的葉子是什麼樣的呢?

(毛茸茸)

畫面八:

牽:小葉子長啊長,長成這麼大!

繼續播放畫面九、十、十一、十二:

牽:有一天,嗤溜溜,我的身上冒出了一根藤。

師:啊,真有趣,這顆種子先長出的葉子,現在又長了一根藤,看這根長長的藤它想幹什麼呀?

牽:是爬向左邊?還是爬向右邊?唉,要是有誰來幫幫忙就好了。

師:噢喲,它想找人來幫忙,找誰來幫助它呢?

畫面十三:

師:看,它找到了什麼?接下來這根藤會怎麼做呢?

引導幼兒一起學習藤往上繞的動作。

師:誰來學學藤往上繞的樣子?

畫面十四、十五:

牽:現在,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嘍。

師:來,孩子們,我們也一起學它往上爬嘍。

師以兒歌的語言活躍氣氛:藤兒藤兒真有趣,順着竹竿往上爬,爬呀爬,繞呀繞,哎呀呀,頭暈了,繞糊塗了,理順了再接着爬吧!

畫面十六:

牽:繞啊繞,長啊長,這是我現在的樣子。葉子多得數也數不清。

畫面十七、十八、十九、二十:

牽:又有一天,我躲在又冒出了一樣東西,嘿嘿,猜猜這是什麼?

師:它越長越大,越長越鼓,哎,顏色也變漂亮了,是什麼呢?

畫面二十一:

牽:啪,打開啦!哈哈,我是牽牛花!

師:哦,這位神祕的小客人原來是牽牛花呀!

師:牽牛花像什麼呢?怎麼吹的?

嘀嘀嗒、嘀嘀嗒有節奏的。

畫面二十二、二十三:

師:看小喇叭越來越多,好熱鬧啊!他們一起唱啊、跳啊,玩的'真開心啊!

畫面二十四:

師:哎,牽牛花怎麼啦?我們來聽聽它自己是怎麼說的。

牽:一到晚上,我就會收攏小喇叭,靜靜睡一覺。

師:噢,原來牽牛花和我們小朋友一樣,也要睡覺的。

畫面二十五:

師:看,第二天早晨,牽牛花早早的醒來,張開小喇叭,嗨,你們聽它在吹:“嘀嘀嗒,小朋友該起牀啦!”

3、鞏固對牽牛花生長過程的瞭解。

師:哎呀,今天來我們班作客的是誰呀?

聽了它的自我介紹,你們知道它是怎樣長大的嗎?

根據孩子們的回憶,老師圖片箭頭表示牽牛花的生成過程。

四、延伸活動:

出示牽牛花的種子,到種植園地種植牽牛花。

師:牽牛花給小朋友帶禮物來啦!看看,這些都是它的兄弟姐妹,我們趕緊把它們埋到地裏,讓它們也快快長大,開出美麗的小喇叭來,好嗎?

教學反思:

幼兒園科學活動實驗記錄爲幼兒調整認識、整理經驗、形成科學的概念奠定了基礎。鼓勵性提問應面向全體而不是針對某個單獨個體,教師應設法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回答問題,或在某個孩子回答之後讓其他幼兒發表不同看法或分享某個觀點。培養幼兒記錄的習慣和能力,使幼兒樂於探究,逐漸理解科學結論必須建立在事實之上,從而形成正確的科學探究態度。總之,要想提高幼兒科學探究中記錄的質量,使幼兒的科學記錄變得生動而有意義,我們仍然需要從內容到形式、從作用到時機,作進一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究,以積累經驗,改進策略,完善認識。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能通過觀察、比較,發現不鏽鋼勺子凹凸面成像倒立和正立的不同,體驗探索、發現的樂趣。

2、能仔細觀察,用清晰的語言描述勺子凹凸面成像倒立和正立的不同。

3、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不鏽鋼勺子(數量與幼兒人數相等)。

2、幼兒摸箱。

3、ppt

【活動過程】

一、照平面鏡,玩鏡面遊戲,感受平面鏡的成像引入。

師:林老師今天帶來了一面鏡子,待會兒請小朋友們來照一照,,看看鏡子裏的你和鏡子外面的你都一樣嗎?摸一摸,這個鏡子是平的還是不平的的?

二、創設"魔法情景",出示勺子,感受勺子的凹面和凸面。

師:林老師最近向魔法師借了一個魔法寶貝,這個魔法寶貝功能很多,不僅能舀東西吃,還可以用來照,照出來的樣子還不一樣,大家猜猜是什麼呢?

師:這個魔法勺和剛纔小朋友們找的鏡子可不一樣,它不是平的,請你們用手摸一摸魔法勺用來舀東西吃的一面,感覺下它是彎進去還是鼓起來的呢?哦,彎進去的這面它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凹面,我們一起用這個凹面再照照自己的小臉蛋,看看我們的小臉蛋是朝上還是朝下呢?哦,原來勺子的凹面照出來的小臉蛋是倒立的。另一面如上。

小結:小朋友真聰明,發現了勺子用來舀東西的彎進去的那一面叫做凹面,照出來的小臉蛋是倒立的,鼓出來的那面叫做凸面,照出來的小臉蛋是倒立的。

三、鞏固凹面和凸面,摸箱遊戲。

師:老師今天還帶來了一個魔法箱,魔法箱裏有許多小朋友用魔法勺照出來的魔法卡片,待會兒我會請表現好的小朋友從魔法箱裏摸出一張魔法卡片,並要說出這張魔法卡片上的小朋友是用魔法勺的凹面還是凸面照出來的,你是怎麼知道的?答對有魔法禮物獎勵!

四、總結"魔法經驗",結合ppt拓展幼兒實踐運用。

師: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除了勺子有這樣的'魔法,還有很多東西都有這樣的魔法,小朋友們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用凸面鏡做成的呢?哪些東西是用凹面鏡做成的呢?我們一起去找一找。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爲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8

《綱要》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遊戲伴隨着幼兒成長,幼兒通過遊戲探索環境,從接觸物體中獲得知識並解決問題。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遊戲猶如火花,點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因此,在《小動物找家》這一科學活動中,教師以小鴨子排隊、游泳和鴨子找家的情景遊戲貫穿於整個活動,讓幼兒在數一數、排一排、分一分、連一連這個層層遞進的學習過程中,尋找物體的特徵,並逐步掌握根據一個或兩個特徵進行分類,這種愉快輕鬆的學習過程自然而然地帶領幼兒學習數學,喜歡數學。

案例描述:

一、小鴨子排隊——正確認識8以內的數量。

師:一天天氣真好,小鴨子們要出去學游泳了,一共有幾隻小鴨子?(8只)猜猜誰會帶小鴨子去學游泳?小鴨子們快來排隊。鴨媽媽們都帶了幾隻小鴨子?你是怎麼知道的?引導幼兒按照鴨媽媽身上的數字,給小鴨子排隊。

分析:《幼兒園課程》指出,要“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爲幼兒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 。環境是幼兒學習活動的必要條件,幼兒在相應的環境中通過感知、操作等活動,與物體相互作用,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活動,從而獲得大量的科學經驗。因此,在第一環節的以情景“小鴨子排隊”導入活動,使幼兒很快的被帶入到富有情節遊戲的環境中,激發學習的興趣。從而更輕鬆地引導幼兒正確認識8以內的數量,並根據鴨媽媽身上的數字(標記)找出相應數量的小鴨子,爲下一環節做好鋪墊。

二、小鴨子游泳——按物體的大小或顏色特徵分類。

1、師:一個池塘太小了,小鴨子呆不下,請你想一想,把小鴨子分在兩個池塘裏,而且要讓小鴨子一看就知道應該在哪個池塘裏游泳。(先和同伴商量一下)

2、引導幼兒根據小鴨子的大小或顏色分類。

(1)請幼兒說說:你想怎麼分?爲什麼?

(2)還有不一樣的分法嗎?爲什麼這麼分?(根據幼兒提出的一個特徵,教師出示相應的標記,請幼兒根據標記分類。)

3、教師,歸納幾種不同的分類依據,如:大小、顏色。

分析:中班的幼兒已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因此,讓他們將小鴨子分在兩個池塘裏游泳,而且讓小鴨子一看就明白自己該去哪個池塘時,幼兒自然地想到了平時分組或收拾玩具時的標記,於是根據小鴨子身上的特點,按大小或顏色分別送到兩個池塘。調動了幼兒動口、動手、動腦,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使幼兒主動的投入學習活動。

三、鴨子找家——按物體的兩個特徵分類。

1、時間不早了,鴨媽媽、小鴨子要回家了,它們住在哪個家?

2、引導幼兒注意觀察房子上有兩個標記,要按每間房子上的兩個標記把鴨子們送回家。

分析:把知識呈現給兒童或馬上回答他們的問題或立刻指出他們的錯誤,並不是教師的主要任務,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幫他們自己發現答案比公佈答案重要得多。因此,在按物體的大小、顏色兩個特徵分類這一環節,教師先引導幼兒獨立思考,並允許幼兒演示各種不同的分類方法。這時,教師作爲一位旁觀者,和其他幼兒一樣注視着每一位上來操作的幼兒。當一位幼兒只按照房子上的一個特徵(顏色)送小動物回家時,教師沒有立刻給予糾正,而是引導他自己來發現這一問題。這時,下面的`幼兒早按耐不住了,紛紛想發表自己不同的想法。但是教師並沒有讓該操作的幼兒馬上回去,而是藉機給他一次發現問題的機會,“你覺得鴨子能回這個家嗎?下面的小朋友都有不同的想法了,你有沒有發現什麼呢?”該幼兒一看,一下子找出了自己的錯誤,馬上自己糾正過來,於是教師追問:“爲什麼剛纔的那個房子不是這隻鴨子的家?”“我只是看了房子上的顏色,沒有看大小的標記,所以送錯了。”於是,教師趁機:“剛纔東東小朋友只看到了房子上的顏色就送鴨子回家,結果找錯了,所以在送鴨子回家時,一定要看清楚房子上的兩個標記纔不會找錯。”於是,在這一出現問題又發現問題最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幼兒很自然地掌握了根據物體的一個或兩個特徵進行分類的方法,這種幼兒自己發現、解決的問題使幼兒更易接受和掌握。

四、幼兒操作——練習按物體的特徵分類。

1、出示幼兒操作材料,教師講解操作要求:先找一找圖片上物體的特徵,再連線。

2、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巡視、指導,鼓勵幼兒獨立思考,作業清楚。

3、幼兒相互檢查;展示個別幼兒操作結果,集體檢查。

分析:通過上面三個環節層層遞進的學習,幼兒已掌握了按物體的一個或兩個特徵分類的方法,爲了幼兒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所學知識,在最後的環節讓幼兒自己在實踐操作中進一步鞏固。並通過相互、集體檢查,提高了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反思: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創導發現法,他認爲:“教學不僅應使孩子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去。”他主張教師材料,引導兒童自己去探索事物,發現知識,解決問題,做出結論。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的材料,最能夠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歸根結底是爲幼兒感知、觀察、操作準備的。活動中教師巧妙地設計了鴨媽媽3只(身上分別寫數字5、2、1),小鴨子8只(2只大花鴨、1只小花鴨、3只小灰鴨、1只大灰鴨、2只大黃鴨、2只小黃鴨),運用一些能移動、具有暗示性作用的材料,讓幼兒通過數一數、排一排、分一分、連一連等環環相扣的活動中,產生很強的探索慾望。通過探究操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發現。由於有親身的經歷和體驗,孩子們樂於參與、樂於交流。

在本次活動中,教師的課前準備很充分,從活動的生成,活動條件的創造,材料的準備(活動教具、教師相關知識的儲備),問題的提出,到幼兒探索過程中切入等等,教師都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考慮和周密安排。這樣才能組織好幼兒的科學探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