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實用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合集八篇

實用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合集八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6W 次

作爲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合集八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知道使用打氣筒給氣球充氣,知道氣球充了氣就會鼓起來,觀察並說出充氣多少與氣球大小的變化。

2.喜歡使用打氣筒等充氣小工具,體驗給氣球充氣的樂趣。

3.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各種顏色的氣球,氣球託,安全並適合幼兒用的不同類型的.打氣筒若干。

活動過程

1.教師和幼兒討論可以怎樣裝扮活動室過教師節,引出活動。

教師出示兩個色彩、形狀相同的氣球,但是一個氣球有氣,一個氣球是癟的,引發幼兒給氣球充氣的興趣。

提問:兩個氣球一樣嗎?哪裏一樣?哪裏不一樣?你喜歡那個氣球?爲什麼?

2.幼兒自由探索想辦法給氣球充氣,讓氣球鼓起來。

提問:你想用什麼辦法讓氣球鼓起來?

3.幼兒合作用打氣筒給氣球打氣,探索充氣多少與氣球大小的變化。

幼兒兩兩合作,嘗試用氣筒給氣球打氣,教師注意觀察幼兒在打氣和合作過程運用的方法。

大家共同尋找探討,發現快速充氣的方法。

教師小結:

打氣時兩個人要互相配合,一人打氣,氣要一下一下地打,另一人要將氣球對準氣嘴,並捏緊,不能讓氣漏出來,這樣氣球才能鼓起來。

4.幼兒再次嘗試,探索氣球充氣多少與氣球大小的變化。

(1)提問:相同的氣球,充氣多與充氣少,氣球有什麼變化?

(2)請幼兒想辦法讓氣球不撒氣,教幼兒學會使用氣球託。

5.遊戲:打起比賽。

在一定時間內,比一比誰給氣球充氣成功的次數多。

6.活動延伸。

教師帶領幼兒將打好氣的氣球進行簡單的裝飾,美化活動室。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一、活動目標:

1、 通過“圖形分家”的操作活動,繼續讓幼兒學習按圖形片的顏色或形狀或大小等特徵進行多次分類的方法。

2、 發展幼兒觀察比較、積極思維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二、重點與難點:

用語言進行多維的命名。

三、活動準備:

教師:大轉盤一個,圖形操作材料一套。

幼兒:人手一份圖形操作材料。

四、活動過程:

(一)、初次嘗試遊戲“圖形寶寶分家”

1、 觀察分類材料:看看盤子裏有些什麼?(有許多圖形寶寶)

師:今天老師要和你們來玩一個“分家家”的遊戲。

2、 交代遊戲名稱與規則:

師:圖形的家在哪裏?(處示盤子)分成幾家?(兩家)

師:分的時候有要求,把相同的寶寶放一家,等一會兒把老師給你的圖形寶寶分完,分好了取個名字記在心裏,待會兒告訴老師。

3、 幼兒操作“給圖形寶寶分家”。

4、 討論:你們是怎麼分的?

(請幾位幼兒走上來,師幫其操作結果貼出來)和他一樣的有沒有?

小結:分家家,可以根據圖形的`顏色來分成兩家,可以根據形狀分成兩家,還可以根據大小分成兩家。你們還想再試一次嗎?

(二)、再次嘗試:

1、 要求:等一會兒分家家的時候要求不一樣了,再取兩個好聽的名字,要和現在的名字不一樣。

2、 幼兒操作提示:第一次怎麼分的,第二次要分的不一樣。

3、 討論:第一次怎麼分的,第二次怎麼分的?(請1-2名幼兒)

請幼兒和旁邊的幼兒相互講講自己分的結果。

(三)、提高嘗試:遊戲“大轉盤”

師:老師這裏還有很多好看的圖形。(

師分盤子)請你們用小眼睛看,誰的小眼睛亮?看看這些圖形一樣嗎?(不一樣),哪裏不一樣?(形狀、顏色、大小)

1、 師:老師要和你們玩大轉盤的遊戲,我們要和電視裏的叔叔阿姨一樣看標記拿獎品,轉盤上的針指向哪個圖形,就請你拿一個和它一樣的。我們先來試試:“快樂大轉盤,大家一起玩。”看看,請你拿什麼樣的圖形呀?(幼兒集體進行3-4次)

2、 進行比賽:看誰拿得又快又對?

3、 增加難度:看看這個轉盤和剛纔有什麼不一樣?(大小)哪些大,哪些小?

拿好了舉在手裏

4、 比賽:四個人一個隊,小羊、小兔、小猴、小熊,哪一個隊的小朋友都拿得又快又對,老師送你一朵小紅花。(還要幫隊裏的其他小朋友一起檢查一下,有沒有拿錯的)反覆嘗試4-5遍。

五、活動結束:

師:今天我們玩了圖形寶寶分家的遊戲和大轉盤的遊戲,你們還想玩嗎?(告訴幼兒以後再玩)。

評析:

活動過程中,教師思路清晰,很有條理,這對於一位新教師是難能可貴的。

第一個遊戲建議教師在材料的提供上應給幼兒再多幾份,讓孩子能保留操作痕跡,同時便於幼兒比較後找出新的分類方法,也便於教師幫助幼兒總結歸納幾種不同的方法。

第二個遊戲“快樂大轉盤”,在幼兒對圖形一個特徵有明顯感知的基礎上,教師及時取出另一圖形來比較,並提問“取這個行不行”?幫助幼兒發現圖形的二維特徵,這個手段用得好,通過自己思維獲得發現比直接引導孩子觀察第二種特徵更易於被幼兒接受。不過,建議第二個轉盤設計中作改進,因爲出現了“大小”這一第三維特徵,所以設計時應有意識地將有大小區別的同形狀的圖形放在一起,便於幼兒觀察、比較、獲得發現。此外,活動中,可在材料及提問方面多注重給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要求,才能真正促進幼兒的發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思路】 春天來了,幼兒園裏的柳樹慢慢發芽,一個個粉色的桃花也漸漸的開了花。每次到戶外活動時,孩子們總是圍着那株桃樹議論個不停。有的問老師:"這是什麼花?"有的問:"它怎麼這麼造就開花了,別的花怎麼還沒開?""春天還有什麼花?"……因此結合季節和幼兒的好奇,我們開展了這一教學活動。

【活動目標】

1、認識各式各樣春天的花,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花給我們帶來的美的享受。

2、能夠通過觀察圖片,瞭解春天常見花的特徵(顏色、花瓣形狀、氣味等),通過生活經驗的積累,瞭解花的用途。

3、在茶藝展示中,瞭解中華民族的傳統茶藝文化。

【活動準備】 PPT圖片、托盤、已經完成的關於《我認識的花朵》親子調查表花朵拼圖茶具花茶《好一朵茉莉花》音樂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教師:上週小朋友已經同丁丁老師一起了解關於春天的知識,並且寶貝與家長一起完成了《我認識的花朵》親子調查表,現在丁丁老師要與小朋友一起分享。(關於春天的英語律動)

2、展示ppt,分享親子調查表

(1)教師引導幼兒觀察親子調查表

(2)教師提問(引導幼兒瞭解常見花的特徵用途)

(3)教師總結

3、展示PPT,幼兒觀察常見花,加深幼兒的對花特徵以及用途的瞭解。

教師提問:

(1)花的名稱

(2)花的形狀(花朵是由一片一片的小花瓣組成)

(3)花的用途(幼兒自由回答)

(4)教師總結花的`特徵以及用途

4、花朵拼圖遊戲教師:今天早上小花朵悄悄的告訴丁丁老師,它們的小夥伴都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希望我們KB班的小朋友來幫忙。(規則:看編號找身體的一部分,拼完後要及時收整)

5、茶藝展示,幼兒同家人品茶結束活動。

教師:小朋友們都知道花能泡茶,現在李老師就要給小朋友們展示一下我們傳統的茶藝文化。

(1)茶藝展示

(2)品茶(在優美的音樂聲中結束活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知道碘伏遇澱粉會變色

2、能大膽參與實驗並嘗試記錄

3、體驗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澱粉畫一幅、裝有碘伏的噴壺一個

土豆、饅頭、青菜、胡蘿蔔人手一份

記錄單人手一份、記號筆

活動過程:

一、魔術導入,引發幼兒探究慾望

1、認識碘伏

師:誰能猜一猜我的噴壺裏裝的什麼?

(引導幼兒從氣味、顏色方面觀察)

師:噴壺裏裝的'是碘伏,小朋友腿或者胳膊摔傷時,用它來消毒;打針前醫生也會用碘伏消毒

2、出示澱粉畫

師:誰願意把自己看到的說一說?(什麼都沒有)

師:真的什麼都沒有嗎?確定嗎?

3、噴畫

師:用裝有碘伏的噴壺噴灑澱粉畫,碘伏遇上澱粉變色,立刻呈現美麗的風景畫

4、認識澱粉

師:原來我的這幅漂亮的風景畫,不是用水彩筆或者油畫棒畫的,而是用它畫出來的(出示澱粉,引導孩子摸一摸、聞一聞、觀察顏色等感知澱粉)

師:澱粉是白顏色的,所以畫畫看不出來,而噴壺裏裝有碘伏,澱粉遇到碘伏後,就會變色,所以我們就能看到畫的內容了

二、動手實驗,尋找澱粉

1、出示饅頭、土豆、青菜、胡蘿蔔,尋找澱粉

師:小朋友們可不能小瞧澱粉,在我們生活中許多東西都含有澱粉,小朋友猜一猜這些東西里面會有澱粉嗎?爲什麼?有什麼好方法嗎?(幼兒自主發表意見)

小結:用碘伏來幫忙,當和碘伏碰在一起變色的就有澱粉

2、講解記錄單

3、幼兒實驗記錄

三、分享記錄單

延伸活動:出示PPT,請小朋友幫我看看這些東西里都含有澱粉嗎?每人選2種自己最喜歡的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做實驗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放大鏡觀察西瓜蟲,感知西瓜蟲的主要外形特性及其生活習性。

2、產生對小蟲子產生探索的興趣,能用繪畫表徵等方法記錄。

3、能積極參與戶外活動同伴協商合作,願意接受同伴的意見和建議。

活動準備

放大鏡、畫紙、筆、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動過程

(一)談論西瓜蟲

教師出示西瓜蟲的圖片,引出話題:

你們認識西瓜蟲嗎?你知道西瓜蟲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蟲喜歡生活在什麼地方?

(二)討論怎樣去捉西瓜蟲

1、幼兒園裏什麼地方有西瓜蟲?我們到什麼樣的.地方纔能捉到西瓜蟲?

2、我們捉西瓜蟲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蟲時需要注意什麼?

(三)幼兒在園內自由尋找西瓜蟲

教師鼓勵幼兒結伴去找西瓜蟲。

(四)交流捉西瓜蟲的經歷

你們找到西瓜蟲了嗎?怎麼發現的?是在哪裏找到的?

教師小結:西瓜蟲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溼的地方。

(五)觀察西瓜蟲並進行交流

1、引導幼兒藉助放大鏡觀察西瓜蟲。

西瓜蟲這麼小,我們能看得清嗎?可以用什麼工具讓我們看清它?

2、引導幼兒自由觀察。

你發現了什麼?

3、教師帶領幼兒自由觀察。

西瓜蟲的頭上有什麼?是什麼樣的?西瓜蟲的身體是什麼樣的?(教師可讓幼兒自由說)西瓜蟲有幾隻腳?它的腳長在哪裏?是什麼樣子的?當她遇到危險時,會怎樣?(圈起來)圈起來的時候,它像什麼?

(六)引導幼兒畫西瓜蟲,並記錄自己的觀察發現

今天西瓜蟲跟我們一起玩,我們給這位小客人畫個像吧!

幼兒邊觀察邊畫。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在試試,玩玩,做做中積累有關轉動的經驗,發現轉動的很多有趣現象。

2、爲自己和同伴的成功而高興,在活動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設計意圖:

現實生活中轉動的現象隨處可見,風車的轉動、電風扇的轉動、車輪的轉動……在成人看來是理應如此再正常不過的現象卻深深吸引着我們的孩子,轉動的奧祕讓孩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探索慾望。爲了順應孩子的心理,我選擇了《旋轉的'物體》這一科學探索活動來幫助幼兒去發現探索轉動、體驗轉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玩具車、陀螺、筷子、積木、圓片、吸管、牙籤、碗、杯子、毛巾、硬幣等 。

活動過程:

(一)通過操作,讓幼兒初步獲得有關轉動的經驗。

1、師:小朋友,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謎語,請你來猜猜它是什麼?說它是輛車,可它不是車,風兒一吹來,腦袋隨風轉。你是怎麼猜出來的?

2、幼兒探索操作,鼓勵幼兒發現轉動的各種有趣現象。

師:那除了風車能轉,你覺得還有哪些東西是可以轉的?今天,老師還給大家準備了很多東西,我們一起來看看有什麼:玩具車、陀螺、硬幣、紙片、吸管呼拉圈,它們能轉嗎?我們來試一試!

3、幼兒交流,鼓勵幼兒將自己的發現大膽地告訴同伴,鼓勵幼兒爲同伴的成功而高興。

師:你玩的是什麼?你是怎樣讓它轉起來的?

小結:我們小朋友真棒,用嘴吹,用手轉,有手推,想出了那麼多轉動的方法,老師真爲你們感到驕傲!

(二、)第二次操作,探索、引導幼兒用兩種不一樣的東西使其中的一樣東西轉起來。

1、今天我們班要開展一個“轉轉轉”的展覽會,老師還想讓你們來玩一次,不過這次有點難度,你們怕不怕?

2、請大家用兩種不一樣的東西合作,使其中的一種東西能轉動起來。

3、誰來說說你用了哪兩樣東西,是怎麼玩的?

4、小結:中二班的小朋友真會動腦筋,想出了各種辦法讓桌子上的東西轉動起來了,真棒!

(三)、延伸活動:遊戲“迷迷轉”,引出身體的轉動。

1、老師爲了表揚你們,我們一起來做“迷迷轉”的遊戲。“迷迷轉,迷迷轉,大風停了我不轉。”“咦,我們在做遊戲的時候身體怎樣了?”(哦,原來發現我們的身體也會轉動的,真神奇。)

2、那請小朋友找一找在我們身上還有哪些地方,哪些部位也會轉動起來的?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中班科學教案:認識冬天

一、設計意圖:

無聲之間又一個冬天來了, 把秋天的最後一絲餘溫包裹在了冬寒冷的懷抱。但是孩子們卻沒有忽略這些細小的變化,我說話怎麼在冒煙阿?”“我的手好冷啊!”“我穿了好多衣服,都動不了了!”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對冬天是什麼樣的產生了好奇,而關於冬天的話題引來了更多孩子參與其中。於是,我們就本次活動,試圖讓幼兒在說說看看玩玩中,感受冬天的季節特徵,瞭解動物、人類不同的過冬方式。對冬天有一個更真切的認識。

一、活動目標

1、感受冬天的季節特徵,瞭解動物、人類不同的過冬方式。

2、知道冬天的時候應該多運動,身體才能更健康

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二、活動準備

1、冬天的情景圖片若干

2、幼兒已瞭解一些冬天的特徵(活動前教師讓幼兒向爸爸媽媽瞭解)

三、活動過程

(一)問題導入:說說冬天是什麼?

1、師:現在進入什麼季節了?(冬天)冬天是什麼哪?冬天有些什麼變化哪?

2、教師鼓勵幼兒進行回答,並及時的表揚回答積極的幼兒。

3、教師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圖片,讓後再請幼兒進行回答冬天的特徵。

4、教師小結:重點關注冬天動物遷徙、人們衣着等方面的變化(冬天人們換上了厚厚的冬衣,戴上棉帽……)

(二)遊戲:找冬天

1、師:冬天還是怎樣的哪?我們一起來找一找。

2、在衆多圖片裏找出冬天情景的圖片,並說說爲什麼?

3、以散文《冬天來》進行小結。

(三)閱讀《冬天是什麼》

1、請幼兒打開自制圖書《冬天是什麼》,邊看圖書邊欣賞教師朗誦散文

2、師:冬天是什麼?

重點:引導幼兒邊看圖書邊根據圖書內容進行回答。

3、師:冬天還是什麼哪?我們到處去找一找看一看吧。(可進行延伸活動――續編散文《冬天是什麼》)

四、活動總結:

教師總結幼兒今天的表現,表揚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表現積極的幼兒。讓幼兒在進行遊戲的同時,感受到科學活動的.快樂。

同時,教師要照顧到那些在活動中比較安靜的幼兒,使其也能在活動結束的時候獲得快樂,以培養他們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奇妙的影子

活動目標:

1.感知影子的顏色、形狀,獲得有關影子的具體經驗。

2.對探索影子的活動產生興趣,提高細緻的觀察力和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講述自己的發現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實驗材料:一個美麗的布娃娃。

2.幼兒已獲初步經驗,玩過踩影子的遊戲。

3.時間安排:有陽光的日子。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引發幼兒對影子的探索興趣。

1.教師:你們認爲人有影子嗎?你的影子在哪裏?你的影子是什麼樣的?請你把它畫下來。

(二)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影子的特徵。

1.教師:你的影子是什麼樣的呢?

2.分組實驗:教師引導幼兒在陽光下做各種動作,觀察影子的顏色和形狀變化。

3.藉助布娃娃玩具,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布娃娃和影子的不同。教師:美麗的布娃娃穿的衣服是什麼樣子的?布娃娃影子的衣服是什麼顏色的?教師:布娃娃舉起雙手,她的影子怎麼變化了?

(三)引導幼兒觀察、比較自己和影子的不同。教師:你和你的影子一樣嗎?什麼地方不一樣?

(四)繪畫記錄,請幼兒把自己和自己的影子畫下來。

1.教師提醒幼兒思考怎樣畫出自己的身體和影子。

2.請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說說自己是哪個?

3.教師和幼兒討論:影子在身體的什麼位置?

活動評析:

中班幼兒對事物表面特徵的觀察以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本次活動中通過尋找、探索發現影子的奧祕,激發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興趣,科學教育活動是在引導幼兒親自探索和發展獲得有關經驗的過程.玩影子是幼兒最感興趣的遊戲,教師緊緊抓住幼兒這一特徵設計了本次活動,以玩手影爲導入,在循序漸進深入,影子是怎樣產生的——影子的舞蹈——進一步探索影子舞蹈的奧祕——到戶外尋找影子,結束本次活動。從而讓幼兒全面系統地掌握了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即: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了影子。活動中,教師提供大量的圖片等操作材料,並分層次逐步投入,鼓勵幼兒想辦法,讓這些材料跳起舞來,這種與材料互動的學習方法,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激發幼兒探索慾望,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用集體教學的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了探索式教學法,滿足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願望,充分做到以幼兒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培養幼兒探索科學實踐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養成從小就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提倡幼兒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悅,並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悅感。

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首先教師設計玩影子的遊戲,並教幾種手影,如孔雀、小鳥、狐狸、小狗更手影。(用應集燈放在桌子上,手放在燈光中間,射到牆上的各種形態的影子,讓幼兒自由操作感受到樂趣。將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索願望激發出來。) 向幼兒提問:爲什麼會產生影子呢?(通過幼兒自由發言,體現幼兒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原則,引出本次課題。)併爲他們提供手電筒和一些立體物體,請幼兒用手電筒往物體上照,看看不同角度的光照的方向的影子有什麼不同,關掉手電,觀察還有沒有影子,並提問影子是怎樣產生的。通過實驗觀察,在不同角度的光照方向產生的影子有什麼不同,並小結初,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了光線產生了影子,讓幼兒發現光照方向與投影的關係。

本次活動通過幼兒觀察、操作,鼓勵幼兒自己動腦解決問題,並通過交流討論是幼兒感知,光線位置變化,影子也隨之變化的現象,即: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影子,從中獲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樂意交往、交流,學習用簡單採訪的方式來收集信息。

2.知道科學家對恐龍滅絕原因的主要猜測。

重點難點:

1.樂意交往、交流,學習用簡單採訪的方式來收集信息。

2.知道科學家對恐龍滅絕原因的主要猜測。

活動準備:

1.調查訪問用的記錄紙和筆。

2.活動前,請幼兒園中部分受訪者溝通,請他們去了解相關的內容。

3.請部分家長作爲志願者在相應時間來幼兒與活動。

4.恐龍滅亡的假說。

活動過程:

一、教師請幼兒在幼兒園隨機進行採訪,瞭解其他人對於恐龍消失得原因的看法,帶領幼兒學習簡單的採訪方式。

1.我們可以無問問幼兒園的人,也許他們能告訴我們答案。我們可以問誰?

2.問他們什麼問題,怎麼問?

3.三個小朋友爲一組,去採訪三個人。

4.使用紙和筆把他們的回答記錄下來。

二、幼兒自行出去進行採訪,教師和家長志願者隨後觀察。

三、幼兒回來後,可以在其他的時間來交流採訪結果。

1.你們喜歡採訪嗎?有沒有遇到困難?

2.分享一下你們採訪到的答案。

活動反思:

對探索的.話題,我們班幼兒是比較積極的,在請幼兒自由的探索說出他們自己的觀點,他們有些說恐龍是走丟了,等等···最後我做了卡片讓幼兒自己回家與爸爸媽媽談論後再交來分享他們猜的恐龍消失的原因,達到了家長與老師共同教育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