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8篇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2W 次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8篇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

活動設計背景

由於工廠每天都排放出大量的廢氣,學校周邊都能聞到難聞的氣味。通過活動,讓幼兒知道空氣是無色無味看不見摸不着的特點,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有。同時讓幼兒懂得我們人類生存需要的是清新的空氣,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家園。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瞭解空氣的形態和用途。

2、培養幼兒對科學小實驗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幼兒瞭解空氣的形態和用途

教學難點:培養幼兒對科學小實驗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塑料袋、小氣筒、小氣球若干、蠟燭、打火機、玻璃杯

2、每個幼兒《我愛學科學》(學前班秋季)1冊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

1、出示袋口密封、裝滿空氣的透明塑料袋,讓幼兒觀察袋子裏裝了什麼,給幼兒打開袋子摸一摸、聞一聞,說說發現了什麼。

2、教師做深呼吸,幼兒也模仿着做深呼吸。提問:我們用鼻子吸到了什麼?空氣在哪兒?能用眼睛看到嗎?

小結:塑料袋裏裝着空氣,空氣無色無味,我們看不見摸不着。

二、找一找空氣在哪裏

(1)用小氣筒給氣球充氣

(2)每人拿一個塑料袋自由地抓空氣。(告訴幼兒先張開塑料袋口,然後再捏緊袋口)

(3)對着氣球吹氣,儘量不讓氣球落地

提問:

(1)你們在什麼地方抓到了空氣?引導幼兒感知空氣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有。

三、我們需要空氣

(1)啓發幼兒想象:如果沒有空氣,人、動物、植物會有什麼感覺和變化?提示幼兒閉上嘴巴,用手指捏着鼻子片刻,然後說出自己的感受。

(2)給幼兒做實驗:點燃蠟燭後用透明的玻璃杯將蠟燭罩住,火苗慢慢熄滅。請幼兒想一想火爲什麼滅了。

(3)引導幼兒想一想:潛水員和宇航員的服裝爲什麼是密封的,還要帶着氧氣筒?小結:人、動物、植物都需要空氣才能生存》

(4)出示課本畫圖,讓幼兒說說人們爲什麼喜歡在空氣好的地方休息或游泳,有什麼辦法可以把空氣變好?

師小結:不在公共場所吸菸,儘量使用交通工具和沒有污染的交通工具,不隨地亂扔垃圾,減少工廠的廢水污染,多種樹木花草,就能是我們周圍的空氣更清新,身體更健康。

教學反思

本活動我讓幼兒在多次的實驗當中感受空氣的存在,使得幼兒一直處於興奮,積極的探索過程中。

活動開始,我首先出示一個裝滿空氣的密封塑料帶讓幼兒進行摸一摸,聞一聞塑料袋裏裝的是什麼,接着又讓幼兒跟着我進行深呼吸,用鼻子吸,使得他們知道袋子裏裝的是空氣,鼻子吸得也是空氣,空氣是無色無味,看不着也摸不着,對我們特別重要。在幼兒找一找空氣在哪裏環節,我讓幼兒用袋子捕捉空氣、用小氣筒給氣球充氣、對着氣球吹氣,儘量不讓氣球落地,一系列活動讓幼兒充分感受到空氣的無處不在。活動中我親自試驗操作:點燃蠟燭後用透明的玻璃杯將蠟燭罩住,火苗慢慢熄滅。讓幼兒明白燃燒也需要空氣。讓幼兒屏住呼吸,嘗試沒有空氣的感覺;然後深呼吸,感受有空氣的好處。在通過屏息讓幼兒感受到空氣的重要。通過多次的實驗探索活動使得幼兒瞭解了空氣的無處不在以及空氣的重要性。最後在讓幼兒感受了空氣的重要性之後樹立幼兒環保的意識,並讓幼兒自己說說怎麼保護環境。

總之,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感覺我的言語比較多,導致了活動沒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應該讓幼兒自己多發揮自己的想象,多動手,儘量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每個幼兒都能參與學習、參與活動,參與討論、參與發言,增強了幼兒學習科學的信心,滿足幼兒探索慾望。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2

活動目標

1、認識紅、黃、藍三原色,知道紅、黃、藍兩兩混合分別變成橙色、紫色和綠色。

2、探究紅、黃、藍三種顏色兩兩混合的變化,並嘗試實驗。

3、喜歡探究顏色的變化,感受探究顏色奧祕的樂趣。

活動準備

兔子圖片、染缸圖片、顏料、瓶子、宣紙、盤子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故事《會變色的兔子》

小兔媽媽有三個孩子,一個叫小紅、一個叫小黃,還有一個叫小藍,這三個孩子都非常淘氣,有一天,他們和媽媽一起去熊貓大叔的染坊裏去玩,小紅不小心摔倒了黃色的染缸裏去了,當他爬出來的時候,兔媽媽問小紅,“你是誰呀”,“我是小紅呀”小紅說,可是媽媽不相信,小黃摔倒了藍色的染缸裏去了,當他爬出來的時候,媽媽問“你是誰呀”“我是小黃呀”,可是媽媽不相信,小藍掉在紅色的染缸裏去了,當他爬出來的時候,媽媽問“你是誰呀”小藍着急的說“我是小藍呀”,可是媽媽也不相信。

2、教師提問:爲什麼媽媽認不出小紅、小黃和小藍了呢?讓我們做一個小實驗吧!

二:基本部分

1、小實驗:顏色變變變

給幼兒提供紅、黃、藍三種顏料瓶,讓幼兒進行實驗

紅色顏料和黃色顏料混合,有變化嗎?(橙色)

黃色顏料和藍色顏料混合,有變化嗎?(綠色)

藍色顏料和紅色顏料混合,有變化嗎?(紫色)

2、製作花手帕

教師演示:將三角形宣紙的三個角放入三種不同的顏料盤裏,渲染一會兒,兩種顏料的交界處形成另一種顏料,即橙、綠、紫色,然後就變成漂亮的花手帕了。

幼兒操作,教師適當指導

三、結束部分

作品展示

教師小結:今天小朋友認識了紅、黃、藍三種顏色,這三種顏色是色彩中的三原色,由它們可以變化出很多漂亮的顏色來,我們還製作了小手帕,回家後,教爸爸媽媽來做好嗎?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都非常高,激發了幼兒對顏色的探索慾望,讓幼兒在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發現顏色變化的規律。在幼兒動手操作顏料瓶時,顏料準備的不夠合理,導致顏色有的深有的淺,在結束環節,由於幼兒存在個別差異,個別幼兒不能主動地參加到展示中去,有了這次的經驗,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能夠表現的更好!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3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每次到戶外遊戲,孩子們對吊繩總是百玩不倦,想方設法用吊繩去擊打前方的攀登架,雖然總是打不到,但他們還是樂此不疲,每經過都想嘗試一下。於是我就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垂吊了不同繩子,引導孩子探究繩擺的活動。

我先請孩子隨意擺動繫有瓶子的繩子,來感受繩子擺動的現象,並收集孩子的問題和已有經驗。在孩子們瞭解什麼是擺動後,我們進行了物體擺動條件的探究——物體重量對繩擺的影響。在過程中,我給孩子們提供了i種繩擺(沒有水、半瓶水、裝滿水的瓶子),引導孩子通過用繩擺擊打前方固定距離的“怪獸”,發現了i種水瓶擺動結果不同,孩子們能發現其中的原因——重量不同。“那如果重量一樣,繩子長短不同會怎麼樣呢?”便成爲我們此次活動探究的出發點。

活動目標:

1、進一步觀察繩子擺動的現象,探究長短不同的繩子擺動的距離不同。

2、能夠用簡單的語言對活動中的發現進行描述。

3、對“繩擺”科學現象產生興趣,並能積極參與探索活動。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天花板上垂下的長短不同的彩色繩子、相同的瓶子、被擊打物若干個(相同距離)、記紙若干、幼兒姓名卡。

2、經驗準備:有對物體擺動的經驗。

重點、難點:

瞭解繩子長短不同是影響擺動遠近的重要因素。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繩擺和以往的不同。

教師:仔細觀察一下這些繩擺,和昨天相比,你有什麼發現?

孩子們很快就回答了,這些繩子刷上了漂亮的顏色,繩子有長有短,繩擺下面掛的都是滿瓶水。

幼兒1:紅色的繩子長,綠色的繩子短。

幼兒2:瓶子是一樣的,都是滿瓶水。

幼兒3:昨天我們玩的,有的是半瓶水,有的重的是滿瓶水,有的很輕,沒有水。今天都是滿瓶水,都是重的。

2、探究不同長短繩子的擺動情況

(1)引導幼兒操作繩擺。

教師:我們上次是怎麼讓瓶子動起來的?

幼兒:把瓶子拉起來,再鬆手就動起來了。

妞妞上前演示,將瓶子稍稍拉起,再鬆手,瓶子小範圍來回擺動。

周皓辰馬上說:往後推,瓶子就擺動得更遠了。

一帆:繩子拉得越遠,瓶子蕩得越高。

教師:那繩子拉得近一些呢?

幼兒:蕩得可能就近一些吧。(一副得意的樣子)

安全提示:幼兒在繩子擺動的過程中注意擺動方向,幼兒站在一邊進行實驗,另外一邊不要站人,不要從中間穿行。

(2)請幼兒猜想:這些長短不同的繩擺都能打到前面的“怪獸”嗎?

(繩擺前面放有紙盒做的“怪獸”教具)

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有的說“可以”,有的說“不行”。

(3)請幼兒驗證:擺動長短不同的繩擺,來擊打前方距離相等的“怪獸”。提示幼兒站在起始線後,手臂伸直,自然鬆手,讓繩擺自然擺動。

小朋友開始依次用兩種長短的繩擺,擊打前面的“怪獸”。

芳芳用短繩嘗試了三次都沒成功,繩子末端系的瓶子始終夠不到“怪獸”。於是,她又嘗試用旁邊的長繩子,這回成功了。她重新回到短繩子處,試了兩次,還是夠不到(怪獸)。這時教師問:“芳芳,你剛纔用兩根繩擺試了幾次,有什麼發現嗎?”

芳芳:“我用這個繩擺(指着短的繩擺)瓶子怎麼也打不到怪獸。用那根(較長的繩擺)就成功了。”

教師:“爲什麼會這樣呢?”

旁邊的幾個小朋友說:“因爲這根繩子太短了,那根比較長。”

佳依:“長繩子打得遠,所以就夠得到。”

教師:“請把你們的結果記下來吧。”

(4)及時記:請幼兒把自己的發現記在集體用的大表中,在可以擊中目標的繩擺標記中貼上自己的名字。

3、分享及經驗總結。

(1)幼兒根據記的結果進行統計、分享。

給幼兒充分的發言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及自己的實驗過程。

教師:“剛纔辰辰第一個打倒。陘獸’,我們先請他來說說。”

辰辰手指長繩:“我是用這個瓶子打倒的。”

教師:“爲什麼這個瓶子能打打倒‘怪獸’?”

辰辰:“因爲這個水裝滿了,它很重。”

教師指短繩子:“那這個瓶子也是裝滿水的,爲什麼它沒有打倒‘怪獸’呢?”

辰辰恍然火悟:“哦!我知道了,因爲這根繩子長,所以能打倒(怪獸)。那根繩子太短了,所以就夠不着(怪獸)。”

(2)通過記表幫助幼兒小結“今天的新發現——繩子長短影響擺動”。

教師:“繩子的長短不一樣,你們發現擺動有什麼不一樣呢?”

言言:“長繩子擺動得遠,短繩子近。”

辰辰:“短繩子擺得太近了,夠不到‘怪獸’。”

教師:“哦,小朋友發現繩子的長短不同,所以擺動的遠近也不一樣,長繩子擺動的距離——”孩子齊聲說:“長。”

教師:“短繩子擺動的距離——”孩子齊聲說:“短。”

4、延伸活動。

提供長短和重量相同的繩擺,請孩子自由探究,看看會有什麼新發現?

個人反思:

1、活動中的優點:

從最初的“隨意擺弄繩擺”再到了解什麼是“擺動”到後來的瞭解“影響物體擺動的條件”。孩子們積累了許多的知識和經驗。在孩子猜想和驗證、分享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原有經驗是解決新問題的基礎。

活動充分調動了每位幼兒的積極性,甚至連平時不愛說話的幼兒也積極參與了活動並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2、活動中的不足:

在結束部分,我感覺應把發言的機會交給幼兒,幫助幼兒自己歸納總結,這樣有助於幼兒梳理自己的經驗。

主要內容:

1、活動設計新穎、有創意,在活動過程中處處體現了幼兒的積極參與。材料準備很細緻,老師將每一條繩子都刷上了顏色,這樣很清楚、直觀發現規律。非常方便幼兒記與表達。

2、和繩子顏色相對應的記紙、幼兒通過粘貼自己的名字進行記,這些都適合中班幼兒,方便他們將自己的操作結果進行記以及在後面的分享活動中清楚、正確地表達自己的實驗結果。

3、老師充分地利用教室空間,大膽地在吊頂上垂下繩擺,創設的學習環境適宜進行小組探究。如果在室外環境中進行,幼兒注意力容易分散。

4、建議最後環節把總結的機會讓給幼兒,可以讓他們完整地表述自己的發現和結論。

綜合評析: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去發現、思考,並及時讓幼兒表達、總結新的發現,在此基礎上捕捉幼兒遇到的困惑和關鍵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將幼兒主體地位的發揮和教師的有效指導結合。如教師先讓幼兒操作擺弄不同長度的繩擺,然後請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發現,個別幼兒認爲是瓶子重量不同導致的,在此基礎上教師給予提示,“兩個瓶子裏的水滿滿的,重量一樣”,最後引導幼兒明白是因爲繩子長短不同所致的。

對“繩子”的教育價值進行了深入挖掘,對關鍵經驗進行詳細梳理和準備,這是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必做的經驗準備。從整個過程來看,是師幼相互激發共同建構課程的過程。

從小組反思水平看,小組成員能緊緊爲同繞教師開展的活動進行深入細緻的研討,主要針對教師再材料提供、環境創設、記方式等幾個方面如何支持幼兒主動探究、自主學習進行了深入探討,不僅研討了活動的優點,同時也爲教師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小組反思的內容較細、較全面、表現出了較高的反思水平。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4

教學背景:

我們的周圍充滿了各種自然的和人的聲音,聲音給我們傳遞意義豐富的各種信息,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種聲音。對於大班幼兒來說,聲音是熟悉的,但對於聲音是怎樣傳播到我們的耳朵裏卻又是陌生的。《指南》提出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聲音的傳播”內容較爲抽象,對於大班幼兒來說,在理解方面存在較大的難度。活動將通過有趣的實驗小遊戲、看一看、說一說等方法讓幼兒瞭解聲音是靠什麼來傳播的。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我設計了這個嘗試性、操作性、探索性較強的科學活動《聲音的傳播》。

教學目標:

1.瞭解聲音是通過固體、空氣、液體傳播的,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2.通過做一做、玩一玩、看一看等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的實驗小遊戲,探究、發現聲音傳播的祕密。

3.學習製作傳聲筒,感知聲音的傳播,大膽表述自己的探究過程及結果,感受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課件

2.實驗小遊戲材料:小音響、手機、密封袋、裝滿水的盆子、碰鈴、筷子等

3.製作傳聲筒材料:剪刀、棉線、大頭釘、一次性杯兩個

教學過程:

一、遊戲導入,調動幼兒興趣

1.互動遊戲:聽聲辨物,感知周圍的聲音

師:小朋友,在我們周圍有各種各樣的聲音。請你來聽一聽,猜一猜這些是什麼發出的聲音呢?

2.提問思考,引起好奇,進入主題

師:我們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那這些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的耳朵呢?

二、實驗小遊戲,發現聲音傳播的祕密

1.實驗小遊戲:我敲你聽,發現聲音可以通過固體傳播的祕密

(1)操作方法:兩個孩子以開火車的方式站在牆邊,第一個孩子手捂住一隻耳朵,另一隻耳朵貼着牆,第二個孩子手持筆輕輕敲打牆壁,敲打完畢,第一個孩子說出自己聽到了幾下。

(2)幼兒操作實驗

師:小朋友,如果耳朵貼在地板、門、桌子、塑料桶上,然後敲一敲,能不能聽到聲音呢?請你敲一敲、聽一聽,然後把你的發現告訴馬老師吧!

2.實驗小遊戲:我說你做,發現聲音可以通過空氣傳播的祕密

操作方法:兩個孩子面對面站着,第一個孩子依次說“我很生氣”“我很開心”“我很傷心”,第二個孩子在接收到任務後重復第一個孩子所說,並做出相對應的情緒表情。

3.實驗小遊戲:我播你猜,發現聲音可以通過液體傳播的祕密

(1)操作方法:將藍牙小音響裝進密封袋並放進裝了水的瓶子裏,由教師播放兒歌,幼兒聽音樂猜出兒歌名稱。

(2)幼兒操作實驗

師:小朋友,請你試試用筷子,或者石頭在水裏演奏。

4.觀看小實驗:真空中的鬧鐘,發現聲音不可以在真空中傳播的祕密

小結:聲音可以通過像牆壁、地板、門、桌子、塑料桶等固體,還有氣體和液體進行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三、看一看,說一說聲音的傳播

1.觀看小視頻,瞭解生活中聲音的傳播

2.小小探索家,聲音傳播我知道

師:小朋友,請你看看圖片,說說這些聲音是通過什麼傳播的呢?請你繼續找找生活中的聲音是通過什麼傳播的吧!

四、活動延伸

1.製作有趣的傳聲筒,和家人、同伴一起玩一玩傳聲筒,感受聲音的傳播,以及感受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

2.和家長一起發現身邊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教學總結:

聲音無所不在,無所不有,但聲音在我們周圍是抽象的存在,如何讓孩子們較好地掌握聲音的傳播呢?本次活動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是個嘗試性、操作性、探索性較強的科學活動。通過實施教學後,總結如下:

一、實驗遊戲化

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爲了使幼兒一直保持濃厚的興趣,活動中設計的實驗不是簡單、重複地操作材料,而是將實驗遊戲化,情境化,趣味化,既有個人操作,又有合作遊戲,能較好激發幼兒的興趣,讓幼兒在愉快的氣氛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在遊戲中發現聲音傳播的祕密,從而達到玩中學,學中玩的目的,幼兒的興趣高。

二、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

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科學活動以科學探究爲主,注重幼兒主體地位,通過層層提問,幼兒在整個學習活動中,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經歷一個動手、動腦、動口的操作過程,並獲得了不同的收穫,幼兒自我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動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相應得到了提高。

三、整合多領域,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啓蒙性的。各領域的內容互相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各方面的發展。”“幼兒的學習是綜合的、整體的。”此次活動整合科學、社會、語言、藝術等領域內容,各領域內容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促進了幼兒的全面發展。

“聲音的傳播”是一個有蘊含豐富知識的課題,在今後的探索中將更深入、全面地挖掘“聲音傳播”的奧祕,開發更多可讓幼兒探索的未知領域。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5

【教材分析】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要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小蘇打、醋是我們常見的生活用品,氣球更是每一個孩子都喜歡的玩具。但是,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而且這種氣體的力量足可以吹起氣球的現象,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來說都是非常新鮮、神奇的體驗。因此,這一活動對孩子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富有一定挑戰性,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生活經驗與科學視野。小蘇打與醋的混合現象只是活動的載體,不是活動的唯一目標,活動旨在讓幼兒親歷一次真實的探究過程,體驗科學活動的樂趣,從而感覺到“科學並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

【活動目標】

1.感知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瞭解產生氣體的多少與材料的用量有關。

2.能有序的合作進行實驗,體驗猜想、驗證、記錄、分享結論等基本的實驗步驟。

3.對科學實驗感興趣,願意探索身邊的科學現象。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每組一份活動材料:杯子、小蘇打、鹽、白糖、雞精、醋、空瓶子、匙子、漏斗、氣球,CO2在生活中的應用課件。

2.經驗準備:課前讓幼兒學會套氣球。

【活動過程】

1.以疑激趣——出示瓶子吹起的氣球,激發幼兒探究的慾望。

引導語:孩子們,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做一個好玩的科學遊戲,遊戲的名稱是《瓶子吹氣球》。

出示瓶子吹起的氣球,引發思考:氣球爲什麼能鼓起來?套在瓶子上的氣球中的氣體是從哪裏來的?(用嘴吹的、打氣筒打得、裝的是熱水???)瓶子裏裝的到底是什麼?

2.以趣激學——尋找神奇的泡泡溶液,感知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提問:瓶子裏裝的不是水,是由兩種在我們生活中非常常見的材料混在一

起形成的神奇的泡泡液。這兩種材料是什麼?

(1)出示材料,幼兒通過聞一聞、看一看多感官認識實驗材料:醋、鹽、白糖、味精、小蘇打。

(2)出示實驗表格,集體猜想哪兩種材料在一起會產生氣體?鼓勵幼兒用多種記錄方式表達自己的猜想。

(3)幼兒分組實驗、記錄,教師巡迴指導。實驗前提醒應該注意的問題:合作、安全、衛生等。

小結:小蘇打和醋在一起會產生氣體。猜想有時很不可靠,遇到問題最好動手試一試。

3.學以致用——嘗試用瓶子吹氣球,更加直觀的感知小蘇打和醋混合會產生氣體。

提問:找到了能夠產生氣體的材料,你打算怎樣用它們幫助瓶子把氣球吹起來?

(1)小組討論怎樣幫瓶子把氣球吹起來,一個人能完成嗎?操作過程要注意什麼?

(2)幼兒分組實驗,教師指導。

(3)展示結果,分享經驗。提問:爲什麼氣球有的大、有的小?爲什麼有的組沒吹起來?你們組剛纔是怎麼做的?

小結:材料的多少不一樣、套氣球的速度不一樣,都會影響氣球的大小。

4.快樂體驗——想辦法讓氣球吹得更大,進一步驗證產生氣體的多少和材料的用量有關。

提問:如果再做一次,你打算怎樣才能把你們組的氣球吹得更大呢?

(1)幼兒討論:多用材料、套氣球速度快點、用手捂一捂瓶口??

(2)再次實驗瓶子吹氣球,進一步體驗科學遊戲的樂趣。鼓勵孩子組內、小組間合作互助。

小結:材料用的多一點,操作速度快一點,氣球就會吹得更大。

5.拓展延伸——吹起氣球的神奇氣體是什麼、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激發繼續探索的願望。

提問:你們知道今天用來吹起氣球的這種氣體叫什麼名字,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什麼用處嗎?

播放課件(好喝的汽水飲料、幫病人減輕痛苦的乾冰、消防員叔叔的滅火器??),進一步激發探究慾望。

活動延伸:這種神奇的氣體到底是什麼呢?關於它,還有沒有我們不知道的小祕密呢?回家把這個實驗做給爸爸媽媽看看,和他們一起研究一下吧!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6

活動目標

1、發現撲克牌的多種有趣玩法,探索如何讓撲克牌站立,感受撲克牌短邊對摺和長邊對摺穩固性的不同。

2、能積極、主動表述自己的探索發現,拓展思維,提高動手、判斷和分析能力。

3、願意參與探索活動,體驗成功的喜悅,萌發對生活中常見事物的探索意識。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撲克牌(包括長邊、短邊對摺的牌,用於比大小的10以內的牌)、簍子、盤子各若干,與撲克牌有關的變魔術視頻,鈴鼓,自制的皇冠等。

2、經驗準備:幼兒玩過手指遊戲“開門”,有搭積木、摺紙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玩一玩,引出活動內容

教師雙手合攏(一張撲克牌藏於手掌心),邊念兒歌邊依次打開五個手指。

兒歌內容:一門開開進不來,二門開開進不來,三門開開進不來,四門開開進不來,五門開開我進來。

指導語:打開我的五指門,裏面藏着什麼?

二、比一比,瞭解撲克牌的外部特徵

指導語:仔細看看你的牌,和別人的一樣嗎?哪裏不一樣?

教師邊給每位幼兒發一張牌邊提問,引導幼兒發現撲克牌上的花紋、圖案、數字各不相同。

指導語:撲克牌可以怎麼玩呢?一起和石老師玩個“比大小”的遊戲吧。

如教師說“比、比、比大小,我是紅心4,誰的牌比我大,請你趕快舉起來”,幼兒根據教師的要求迅速作出判斷,如果手中的牌比4大就舉起來。

三、試一試,讓撲克牌站起來

指導語:小朋友們猜一猜,撲克牌可以站起來嗎?我們讓它站在小椅子上試試吧。

幼兒嘗試,教師觀察,及時肯定幼兒的方法,並鼓勵他們在集體面前表述,如“讓撲克牌靠着椅背站立”。

指導語:怎樣才能讓撲克牌自己站起來呢?

幼兒再次探索,教師引導他們用摺疊的方法嘗試,重點介紹“短邊對摺"和“長邊對摺”。

四、搭一搭,感知長邊、短邊對摺穩固性的不同

1、出示長邊、短邊對摺的撲克牌,探索高樓怎樣搭。

指導語:老師這兒有什麼?它們能站起來嗎?那可以用它們搭高樓嗎?誰來試試?

請兩名幼兒分別用長邊、短邊對摺過的兩種牌搭高樓,發現“很難疊高”後,教師出示未折過的撲克牌,鼓勵幼兒繼續探索。

小結:搭高樓時動作要輕,一層樓上平放一張撲克牌,再搭第二層,用這種方法搭高樓就容易多了。

2、嘗試用長邊、短邊對摺過的撲克牌分別搭兩座四層小樓,比比哪種樓房比較穩固並說說原因。

3、搭高樓比賽,比比誰搭的樓房又高又穩。

指導語:我們發現短邊對摺的撲克牌搭的樓房比較穩,那現在就用它來進行搭高樓比賽,同等時間內誰搭的樓房層數最多最穩固,誰就是我們班的搭樓高手。

幼兒比賽,教師提醒幼兒動作要輕。搭得最高最穩的幼兒,教師獎勵他一頂皇冠。

五、賞一賞,感受撲克牌玩法的多樣性

1、“刮牌”表演。

指導語:石老師這兒還有許多撲克牌,我不僅能讓它們都站立起來,還能讓它們聽口令走路呢。

2、欣賞變魔術視頻,結束活動。

指導語:撲克牌還是魔術師的最愛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魔術師是怎樣用撲克牌變魔術的。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7

意圖:我在科學區投放了一些直管玩具,孩子們用沙子、小石子、小珠子等做實驗,發現它們有的能通過直管,有的不能,從而產生了一個個的“爲什麼”。我抓住孩子們的這一興趣點和探究點,在玩直管的基礎上增加難度,引導孩子進一步探究哪些材料能穿越彎管,意在通過操作活動和觀察活動激發孩子們對科學活動的探索興趣,感知到身邊一些科學現象的基本原理。由此初步培養正確的科學態度,發展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

活動目標

1.在猜想、操作驗證活動中體驗探索與分享成功的樂趣。

2.能動手操作驗證哪些物體能通過彎管,懂得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方法。

3.喜歡動手操作,會觀察記錄實驗結果,樂意將操作結果告訴同伴。

活動重點:探究哪些物體能通過彎管,懂得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方法。

活動難點:想辦法讓毛線快速通過彎管。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觀察生活中有哪些管子,是用來幹什麼的;活動前帶幼兒一起玩鑽管道的遊戲。

2.物質準備:人手一份記錄表、筆、彎管,每組一筐操作材料(鉛筆、石子、木棍、毛線、螺絲帽、打氣筒等),手電筒一個。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起幼兒討論的興趣,瞭解管子的多樣性

1.師:剛纔我們一起玩鑽管道的遊戲,小朋友們走得很快,可是老師覺得彎腰在管道里面走很慢,這是爲什麼?

2.你在生活中見過什麼樣的管子?是幹什麼用的?

二、猜想並記錄哪些物體能通過彎管

1.出示彎管,引導幼兒觀察、猜測:這個管子是什麼樣的?猜一猜哪些物體能通過彎管。

2.引導幼兒認識準備好的各種材料。猜想並記錄:你們覺得哪些材料能通過彎管?請把你的猜想結果記錄在這張表格上。(引導幼兒用對錯號等方式記錄自己的猜想結果)

3.幼兒猜想並記錄。

4.幼兒交流自己的猜想結果,教師根據情況提出問題:你爲什麼覺得螺絲帽(毛線)能(不能)通過彎管?還有誰的猜想結果跟他的不一樣?

5.小結:有的小朋友認爲能通過,有的小朋友認爲不能,這些物品到底能不能通過彎管?用什麼辦法來驗證一下你們的結果呢?

三、幼兒操作,驗證哪些物品能通過彎管,哪些不能,並記錄交流實驗結果

1.教師提出操作要求:每一種提供的物品都要實驗,並把操作結果記錄在表格上。

2.幼兒利用彎管和各種材料做實驗。

3.鼓勵幼兒大膽實驗並做好記錄。教師指導。

4.請兩三個幼兒交流實驗結果,教師根據結果引導幼兒小結:螺絲帽、石頭爲什麼能通過去呢?(小、硬)木棍爲什麼不能通過去?(比管子粗)鉛筆爲什麼不能通過彎管?(又長又直又硬)打氣筒打出來的空氣看不見,你是怎麼知道它通過彎管了呢?毛線爲什麼不容易通過彎管?

5.出示毛線:誰能想辦法讓毛線快速穿越彎管?幼兒討論並示範幫助毛線通過彎管的辦法。(把毛線系在螺絲帽上;用嘴吹;打氣筒打氣等)

四、引導幼兒明白“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方法

1.提問:我們每個人的猜想和實驗結果是一樣的嗎?要想知道結果究竟怎樣。應該怎麼做?

2.師:一些東西不容易通過管道,容易堵塞,生活中要注意什麼?

3.出示手電筒:手電筒發出的光能通過彎管嗎?我們到科學區裏再去實驗探索吧!

活動延伸

在活動區投放手電筒、鐵絲、彈簧等材料,引導幼兒遷移經驗,進一步深入探究。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8

活動目標:

1.講講自己發現的各種洞洞,體驗和老師、同伴一起找洞的樂趣。

2.引導孩子觀察身邊是否有洞洞,以及這些洞洞的用處。

3.初步嘗試能夠通過合作解決問題。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紙、剪刀、皮球

活動過程:

一、說說身體上的洞洞。

1、請幼兒找找我們的身體上,哪裏有洞洞呢?

幼兒在自己身上找、也可以在同伴身上找洞洞。鼓勵幼兒仔細發現身上的洞洞。

2、說說身上的洞洞的作用。

幼兒大膽回答教師小結:嘴巴用來吃飯、眼睛看東西、鼻孔用來呼吸、耳朵聽聲音、肛門拉大便等等。

二、討論如何來保護好我們身上的洞洞。

教師鼓勵幼兒大膽說出保護洞洞的方法,引導幼兒學會科學保護身體上洞洞的常識。

小結:身體上的洞洞對我們的生命很重要,因此我們要保護好身體上的洞洞,不能讓它受到傷害(如:掏耳朵、戳眼睛、把異物放入洞洞等等都是不科學的)。

三、幼兒體驗如何製作出洞洞

(1)出示紙:這是什麼?上面有洞洞嗎?我可以變出洞洞來。你們能試一試嗎?我可以用這個洞洞當望遠鏡。(彩紙捲起來,變成望遠鏡,這是一種可以從這邊望到那邊的洞洞;從這一邊穿到那邊的洞洞)老師用剪刀剪紙,請小朋友猜猜會剪出什麼來。(圓形的洞洞)用溼的手戳出一個洞洞。

四、遊戲:

鑽洞洞教師和配班老師利用肢體做出不同的洞洞造型,請幼兒一個個的鑽過去。洞洞的形狀有大到小,有低到高,慢慢訓練幼兒掌握鑽洞洞的方法。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9

活動目標:

1.知道輪子是圓的,會滾動,瞭解輪子在生活中的用途。

2.嘗試用簡單的語言交流自己輪子的特點、用途等的認識。

3.產生對輪子探究的慾望。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

知道輪子是圓的,會滾動,瞭解輪子在生活中的用途。

活動難點:

嘗試用簡單的語言交流自己輪子的特點、用途等的認識,產生對輪子探究的慾望。

活動準備:

1.活動前請幼兒和爸爸、媽媽一起蒐集玩具小汽車、拉桿箱、嬰兒車、扭扭車等物品並喜歡玩帶輪子的玩具;有輪子和沒輪子的整理箱各一個,水桶。

2.每人一個輪胎。

3.ppt:各種帶輪子的物體圖片,如鋼琴、購物車、輪椅、火車、飛機等。

活動過程:

一、幼兒玩輪胎,感知輪子是圓的、會滾動。

1.鼓勵幼兒用多種方法運輪胎,發現滾輪胎最省力指導語:你是用什麼方法運輪胎的?哪個辦法最省力?小結:運輪胎的方法很多,可以搬、可以擡、可以拖,還可以滾,我們發現滾輪胎的方法最省力。

2.幼兒都嘗試滾輪胎,感知輪子會滾動這種有趣的現象。指導語:輪子爲什麼會滾動?(輪子是圓圓的,圓圓的輪子會滾動。)看一看、摸一摸,輪子上面有什麼?(感知輪子上面的花紋)輪子上爲什麼有花紋?

二、遊戲:“運玩具”,進一步感知輪子省力的特點。請兩組幼兒分別用大小相同的整理箱運玩具,一個有輪子,一個沒有輪子,比比看哪組運得快,遊戲後請幼兒交流自己的體驗,進一步感知輪子省力的特點。

三、結合課件引導幼兒瞭解輪子在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指導語:你玩過什麼帶輪子的玩具?生活中你還見過什麼帶輪子的物品?它們爲什麼要安上輪子?(結合課件引導幼兒觀察討論)小結:生活中很多東西上都安裝了輪子,輪子的作用很大,有了輪子,物體移動可以更快、更方便、更省力。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0

活動目標

1、在案件偵破過程中引導幼兒細緻觀察、遷移經驗,嘗試運用比較、分析、推理、排除等手段進行案情分析。

2、感受對人物、場景等的細緻觀察在偵破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幼兒細緻觀察、遷移經驗,嘗試運用比較、分析、推理、排除等手段進行案情分析。

難點:能夠準確地分析案情。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PPT、偵探卡、鉛筆

經驗準備:知道生活中常見動物的叫聲

活動過程

一、事件起因――少了商品。

師:小朋友們歡迎來到“真相大白”偵探所做客,大家叫我白偵探就可以了,玲玲玲,電話響了,一定是有什麼事發生了,喂!(播放錄音)引導幼兒提取電話信息

人物:“豬大媽”地點:愛心超市事件:貨物搜尋證據,大膽猜測證物一:商品清單,幼兒對照自己的清單卡,記錄數量。

師:算出來的單子仔細觀察一下,發現什麼問題?

幼:貨架上有0塊糖果,記錄單上有2塊糖果,少了2塊糖果。

幼:貨架上有2罐蜂蜜,記錄單上有3罐蜂蜜,少了1罐蜂蜜。

師:那少了的1罐蜂蜜,2塊蛋糕會到哪裏去了呢?

幼兒猜測,自由交流商店可能發生的情況。引導幼兒說出有人拿走了。

證物二爪爪錄音筆

師:到底可能是誰拿走的呢?讓我們來看看爪爪錄音筆有什麼線索

師:我們每個小偵探都有一張這樣的偵探卡,請你們把留下腳印的小動物找出來,在第一行裏做個記號,表示它是嫌疑人。

幼兒操作,打勾記錄,教師在大偵探卡上記錄。幼兒糾錯。

(教師巡視)

通過線索進行偵破。

1、根據線索,圈定嫌疑人。

證據三:腳印

師:在糖果和蜂蜜的櫃檯前,留下什麼呢?

幼:彎彎的月牙形的是馬的腳印。

幼:像竹葉樣的是雞的腳印。

幼:楓葉樣的是鴨的腳印。

幼:圓圓腳趾的是狗的腳印、

師:留下這些腳印的人,很可能就是拿走蜂蜜和糖果的嫌疑人。

線索四:藍白色格子布。

幼:一塊藍色的格子布。

師:留下這塊黃色格子布的人也可能是嫌疑人。這塊佈會是誰留下的呢?我們還是看看這些顧客仔細找找看。

請幼兒找到後自己說說在哪些小動物身上有這塊藍色格子布,教師傾聽。

師:請你們把可能留下藍色格子布的嫌疑人也找出來,做上記號。

幼兒操作。教師指導。幼兒操作,打勾記錄,教師在大偵探卡上記錄。統計找到了2位嫌疑人。

2、思考:根據線索找到了這麼多的嫌疑人,那到底誰最有可能是拿走蜂蜜和糖果的人?請幼兒看着自己的偵探卡,思考分析。

幼兒討論,引導幼兒從線索和對應的嫌疑記號着手,找出最有可能的嫌疑人。

3、幼兒推理:誰是最可能拿走蜂蜜和糖果的人。

師:不能光憑一條線索就能斷定誰是嫌疑人!

線索三:目擊者。

師:除了在櫃檯前發現的腳印和藍色格子布外,我們還找到了一位目擊者。

我們一起來仔細聽聽目擊者是怎麼說的?

(播放小白兔錄音)

引導幼兒拼接證據拼圖,得出答案嫌疑人是小狗,幼兒操作,打勾記錄,教師在大偵探卡上記錄。

四、推理、結案。

1、幼兒自由討論,最後得出結論。(小狗)(3)、結案,瞭解真相。

師:小狗就是拿走蜂蜜和蛋糕的人。那狗爲什麼會拿蜂蜜和糖果呢?

請幼兒個別發表意見師:那我們一起去問問小狗,看看小狗會怎麼說。

小狗說:我是小白兔家的鄰居,我的好朋友小豬生病了,很想吃蜂蜜糖果,可是家裏的錢都拿去給白兔媽媽看病了,小白兔哭得很傷心。所以纔到商店裏拿了蜂蜜和糖果。

2、案情動機討論。

師:真的是小狗拿走了蜂蜜和糖果,狗爲什麼要拿走蜂蜜和糖果呢?小狗這樣做對嗎?

幼:不對的,因爲小狗偷東西。

幼:有點對的,因爲他關心熊媽媽。

教師提升幼兒經驗:幫助別人這種想法是對的,但要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來,去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

活動延申

遊戲《找茬》

活動總結

本人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和組織活動,並根據幼兒的特點,將枯燥的教學活動融入到遊戲活動中,比如:利用角色帶入活動,運用多種手段調動幼兒生活常識,及興趣,有助於孩子很好的領會和接受,創設情境引領孩子更投入地進入活動中,扮演角色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等,讓孩子在有趣的遊戲和情境中輕鬆學到本領,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進步和突破。引導幼兒時,語言簡練到位不拖拉、簡單明快問題,注重師生互動,掌握好了課堂節奏。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1

一、活動目標:

1、樂於探究和麪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初步感知比例關係。

2、能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意見。

二、活動準備:

1、人手一套圍兜、袖筒。

2、足夠的麪粉。

3、各種顏料水。

三、活動過程:

1、出示麪粉,引出活動。

師:這是什麼?它可以做什麼?(加工麪條、製作餃子皮、扁食皮……)

今天我們要用麪粉來製作五顏六色的彩泥。

(孩子們很興奮,紛紛議論:這能做嗎?怎麼做呀?)

2、出示橡皮泥,師:要把麪粉變成象老師手裏的橡皮泥一樣軟,你們想想看有什麼辦法?

(相當一部分孩子能說出應給麪粉加水。)

3、師生一同探究和麪的方法和技巧。

(1)怎樣合理地給麪粉加水呢?如果一下子加進很多水,會發生什麼事?

(在幼兒討論的基礎上,師演示給幼兒看,從而得出結論:一下子加太多水,會使彩泥太溼,如果沒有備用的麪粉添加,那麼彩泥就做不成了,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一次加一點點水,不夠時再加。)

(2)彩泥太溼了會怎樣?太乾了會怎樣?

(本來我想圍繞這個問題讓幼兒繼續討論,之後再驗證給幼兒看,但我發現孩子的注意力已經完全不在我提的問題上,而是急着想動手和麪,於是我及時進行調整,讓幼兒帶着問題,先動手實踐,在實踐中找到問題的答案。)

4、幼兒動手和麪。

(孩子們很喜歡和麪這個環節,他們有的搓、有的捏、有的揉,幹得熱火朝天的。由於臉盆不夠,一桌只有一個,所以我們希望孩子能通過分工合作,如:有的負責加水,有的負責和麪等,共同來完成自己小組的一團彩泥,但顯然孩子的合作意識較差,有的孩子說要再加水,有的孩子說不能再加水,在意見不能統一的情況下,他們開始吵起來,結果只好由老師負責加水,才緩和了局面。)

5、評價自己製作的彩泥,並回答製作前老師提出的問題。

(孩子能客觀地評價自己製作的彩泥,有的'說我做的太溼了,會沾手;有的說我做的太乾了,容易碎,最後得出結論:只有水分加的剛剛好,這樣彩泥才容易塑造。)

反思調整:應該爲幼兒提供人手一個臉盆,讓幼兒獨立地完成彩泥製作。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2

活動目標

1、發現紙盒懸空的現象,探索讓"紙盒懸空最多"的方法,體驗探究的樂趣。

2、感知紙盒懸空現象與重心的位置、輔助材料的輕重有關。

重點難點

發現紙盒會懸空跟重心有關,探索讓"紙盒懸空最多"的方法,體驗探究的樂趣

活動準備

牙膏盒、紙盒、石頭、栗子、玩具、橡皮泥等

活動過程

一、玩紙盒懸空的遊戲,激發幼兒興趣。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玩具,你們猜一猜是什麼?”(石頭、盒子、小車等等)

2、師:“不對,是牙膏盒,它們可厲害了,要給我們表演一個節目叫《懸空》,你們知道什麼叫懸空嗎?(懸空就是紙盒的一部分在桌子的外面)。那你們覺得它能成功嗎?我請一個小朋友來試一試。”(孩子將沒有裝東西的紙盒娃娃懸空)

師:“呀,失敗了,誰能幫幫忙,讓紙盒懸空起來呢?”(幼兒大膽的發言,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二、幼兒操作,發現懸空的方法。

1、師:“老師爲你們也準備了牙膏盒和一些小積木,請你們想想看怎樣做才能讓紙盒娃娃懸空的起來,看誰的方法最多。”(幼兒動手操作,尋找方法)

2、師:“誰來說說你是怎樣讓紙盒娃娃懸空最多的?請一個幼兒來展示一下,並用自己的語言簡單的描述一下原因。(幼兒:要將放進去的木塊讓木塊在最下面,然後慢慢移動到它正好能穩穩站住的地方,輕輕地放手,就可以懸空的最多了。)”

三、幼兒比較藉助不同材料後的懸空現象,並記錄操作結果。

1、師:“老師這裏還準備了一些小石頭、橡皮泥、塑料玩具,孩子們你們猜猜看這些材料哪個可以讓紙盒懸空最多呢?(幼兒猜測並記錄)

2、師:“那到底是誰可以使紙盒懸空最多呢,我們等一會兒就去試一試,並在你的表格上記錄下來。”(如:積木多,表格上畫出積木並寫上數字1,以此類推)

3、幼兒第三次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四、幼兒介紹自己的記錄結果。

請幼兒來介紹一下自己的操作結果並引導幼兒說出紙盒能懸空多少和裏面所裝的物體有關,紙盒裏的東西越重紙盒就懸空越多。

五、活動延伸:

老師會把這些紙盒放到科學區,小朋友可以在區域活動時過來玩,可以再找一找其他東西來試一試,看看還有什麼材料能紙盒懸空的更多?

活動總結

以遊戲的方式吸引幼兒注意。幼兒在活動中通過猜一猜、說一說、做一做等,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活動氣氛非常活躍,幼兒的參與度高。在幼兒的探索過程中,我充分的讓幼兒自己去探索和發現,把主動權留給孩子,而我則只是一個觀察者和引導者。在活動的過程中,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就是動手嘗試藉助各種材料讓紙盒懸空起來,當孩子們經過自己的操作、觀察發現不同材料可以讓紙盒娃娃懸空到不同程度並記錄下來時,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他們學習的過程,即在解決問題中獲取經驗的過程。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3

活動目標:

1、萌生玩石頭的興趣,瞭解石頭上可以塗色畫圖案,體驗創作的樂趣。

2、傾聽故事,初步感知石頭的用途,體驗石頭實現願望的快樂心情。

3、在音樂伴奏下學習用石頭敲擊簡單的節奏。

活動重點:

幼兒能認傾聽大膽的想向,敢說。

活動難點:

通過幼兒的小手來幫助石頭達成心願。

活動準備:

1、立體教具。小雞,小貓。蜈蚣卡片各一張貼在積木上。

2、一塊貼有五官的石頭。

3、幼兒每人撿3—4塊石頭,組織幼兒參觀小區,尋找石頭路。

4、音樂磁帶《小星星》

活動過程:

一、畫石頭。

引導幼兒觀察,大膽想象,自由塗、畫石頭,通過幼兒的小手一個個石頭,搖身一變,成了幼兒手中心愛的玩物。有的變成了有趣的交通工具:汽車、輪船。。。。。。有的變成了動物,企鵝、小鳥、兔子、象、蝴蝶。。。。。有的利用了石頭的形狀變成了太陽和月亮,有的利用石頭本身的窟窿變成了有鬍子的老人、奧特曼、還有的把石頭塗成了各種顏色,鋪成了一條小的五彩石頭路。

二、石頭碰碰響。

調皮的石頭、來唱碰碰歌了———石頭打擊樂。音樂享樂,我們用石頭跟着節奏演奏吧,播放音樂,按節奏用石頭與石頭一起敲擊。

三、聽故事《快樂的石頭》

在石頭王國裏有一塊石頭,光溜溜,胖乎乎的,石頭看到小朋友能天天上幼兒園跟老師學本領,心理很羨慕。一隻小雞走來了。小雞,你把腳借給我好嗎?小雞搖搖頭,不肯把腳借給石頭。這時一隻小貓過來了。小貓小雞,你把腳借給我好嗎?小貓搖搖頭,也不肯借腳。蜈蚣爬過來,石頭說:蜈蚣大哥,你有那麼多腳,借給我兩隻好嗎?蜈蚣搖搖頭,還是不肯把腳借給石頭。唉,我自己要是能長出腳來該有多好啊!石頭多想到處看看。喲,多漂亮的石頭!一個小朋友走過來,撿起了石頭,把它變成了一副畫送給了老師。現在石頭在教室裏和小朋友一起靜靜的聽課。石頭就象自己長了腳一樣。和小朋友一起學習,一起做遊戲,非常的快樂。

1、傾聽故事:教師操作桌面教具引導幼兒說說石頭前後的心情變化,體驗石頭實現願望的快樂心情。石頭雖然最後還沒長出腳,但它感覺自己長了腳一樣,因爲它的心願實現了,不光是那個小朋友,我們班上的每個小朋友卻幫了很多石頭達成了心願。石頭來到我們中間和你們一起學習,做遊戲非常的快樂。

四、變成一樣多。

方法同組幼兒分男女,男孩拿出和雞腳一樣多的石頭2個,女孩拿出和貓腳一樣多的石頭,用什麼辦法把2個和4個石頭變成一樣多呢?(有的拿來2個變成和4個一樣多,有的把4個裏拿掉1個放在2個那裏,變成一樣多了。還有的把4個石頭拿走2個,變成和2個一樣多)

五、會變的石頭,用肢體動作表示。

有的變成了兔子,有的變成了大象,有的變成了飛鳥,蝴蝶。有的變成了千姿百態的奧特曼的形象......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4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眼睛的外形特徵和簡單功能。

2.在看看、說說、猜猜的過程中感受眼睛外形特徵的多樣性。

3.積極參加活動,體驗發現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猜猜他是誰"ppt(包括教師的眼部特寫、辨識度較高的幾位幼兒的眼部特寫)。

2.幼兒熟悉的幾種動物的眼部特寫ppt。

3.小鏡子人手一面(活動前置於幼兒椅子下面)。

活動過程:

一、遊戲《小手拍拍》導入活動。

二、"猜猜他是誰",萌發幼兒觀察眼睛的興趣。

1.教師逐個放映幾位幼兒眼部特寫的畫面,引導幼兒猜測。

★師:這裏有一些亮眼睛的小朋友的照片,請你猜猜他是誰?

★師:你是從哪裏看出來的?(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進行追問,幫助幼兒梳理知識經驗)。

2.展示教師眼睛部分的畫面,請幼兒猜測是班上哪位教師的眼睛,提高觀察活動的趣味性。

★小結:每個人的眼睛都是獨一無二的,看眼睛就能區分出每一個人。

二、觀察眼睛,初步瞭解眼睛的外形特徵和簡單功能1.幼兒照鏡子觀察自己的眼睛。

★師:你的眼睛是什麼樣的?請你拿出小鏡子來看一看,然後說一說。(幼兒先自由交流,再個別講述。)2.幼兒結合ppt再次集體感知眼睛的外形特徵。

★小結:眼睛上面有睫毛,它能幫助我們遮擋灰塵;眼睛上面還有眼皮,眼皮會一睜一閉,保護眼睛;眼睛裏面有眼球,眼球上有黑色的眼珠,眼珠會轉動,它能讓我們看到各個方向的東西。

3.觀看外國人眼部照片的ppt,感知眼睛外形特徵的多樣性。

★師:我們都有一雙黑色的眼睛,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眼睛?(逐幅播放ppt,引導幼兒感受、交流)三、擴展話題,瞭解動物的眼睛★師:除了人有眼睛,誰也有眼睛呢?

★師:(出示小動物眼睛部分ppt)請你猜一猜,它是誰?

★小結:眼睛是各種各樣的。人有眼睛,動物也有眼睛。動物的眼睛也是多種多樣的。

四、感受眼睛的作用。

1.教師引導幼兒用手掌遮擋自己的眼睛,引發幼兒思考。

★師:眼睛有什麼用呢?如果沒有眼睛會怎麼樣?我們要怎樣保護好眼睛呢?

2、遊戲:《我的亮眼睛》

★教師出示紅色(綠色)雪花片,請幼兒用眼睛到臺下客人老師處找出和老師手上顏色一樣的雪花片。

★小結:我們的眼睛真亮、真能幹,能幫老師找到需要的雪花片,現在我們一起用這雙亮亮的眼睛去後院裏看一看、找一找什麼東西是你最喜歡的!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5

幼兒園餵養了許多小動物,幼兒紛紛從家裏帶來食物,有巧克力、有旺旺雪餅、有娃哈哈果奶,有小魚、肉骨頭等等。看着小朋友帶來的這些食物,教師又高興又着急。高興的是孩子們願意把自己愛吃的食物帶給小動物吃,體現了孩子們對小動物的關愛之心;但這些食物是動物們愛吃的食物嗎?實踐出真知,本次活動讓幼兒試試將自己帶的食物分給小動物吃,通過小動物吃與不吃的選擇,讓幼兒明白不同動物有不同的食性。人與動物也有着很大區別。

活動目標

1、知道不同動物有不同食性。

2、有探索小動物食性的興趣。

活動準備

各種實物:小雞、小鴨、小兔,小米、小魚、小蝦、玉米麪、菜葉。

教具:小動物圖片,食物圖片。

過程建議

1、帶幼兒分別參觀小雞、小鴨、小兔的家,引導幼兒觀察動物的外形、動作,鼓勵幼兒用動作表現小動物的外形和動作,模仿幾種動物的叫聲。

2、小動物吃什麼。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3、試一試:提供各種食物,幼兒依自已意願選擇食物喂小動物。

4、交流:我喂小動物吃了什麼食物。

5、彙報:將動物愛吃的食物圖片,粘貼在小動物圖片下:小雞愛吃玉米麪和菜葉,小鴨愛吃小魚、小蝦和菜葉,小兔愛吃菜葉。

延伸提示

日常生活中,根據幼兒興趣繼續讓他們探究其他小動物的食性。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6

設計意圖:

《綱要》指出:幼兒的科學活動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爲科學探索的對象。在孩子們的眼中,

1、可以像鉛筆,也可以像火箭;

2、可以像鴨子,也可以像大白鵝……

這些數字在孩子的世界裏是多麼的神奇和有趣呀!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光用小嘴巴數數並不難,可如何讓他們正確的認識數字並會手口一致地數數呢?爲了讓小班幼兒感知並認識數字,結合PPT課件,我設計了此次科學活動《趣味數字》,通過象形兒歌、趣味練習、娛樂遊戲、幼兒歌曲多種方式,層層遞進讓幼兒走進數字、理解數字、喜歡數字。同時培養幼兒對數的感知力、想像能力和同伴合作的意識。

活動目標:

1、以遊戲操作的形式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

2、理解並說出多1或少1的關係。

3、發展幼兒的比較的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

見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數字

2、物質準備:

PPT課件、彩色數字卡片1—10若干、自制數字情景卡槽活動過程:

一、欣賞數字歌,引出主題。

觀看PPT第3頁,讓幼兒聽語音。

教師導入:"數字寶寶和你們做遊戲,看看都有哪些數字呢?"

二、發現相鄰數的祕密。

觀看PPT第4頁,讓幼兒瞭解相鄰數的基本含義。

教師導入:"仔細聽一聽,什麼是相鄰數?"

三、幼兒操作,相鄰數找朋友。

播放PPT第5頁至9頁,通過遊戲操作鞏固幼兒對相鄰數的認識。

四、相鄰數消消樂迷宮。

播放PPT第11頁,相鄰數消消樂,幫小蝴蝶指路。

教師導入:"相鄰數消消樂,一起來幫助小蝴蝶吧!"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7

設計意圖

“球”是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喜歡玩的玩具。我在組織幼兒玩球的過程中,發現孩子們對於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尤其是對球的滾動極爲感興趣,並樂於探索。所以,我設計此活動的目的,是讓幼兒在玩球和動手操作中探索讓小球站穩的方法,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能力和積極動腦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簡單感知小球是因爲遇到阻力才站穩的原因。使孩子們變被動的學習爲主動的學習,進一步激發起探索的興趣。

活動目標

1、探索讓小球站穩的多種辦法。

2、鼓勵幼兒願意講述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球類材料:乒乓球、玻璃球、彈力球、網球。

2、其他材料:毛巾、卡紙、瓦楞紙、氣球、紙盒、紙杯、玩具、筷子、沙子、葉子、尺子、光盤、羽毛、毛線、積木。

3、工具:照相機。

活動過程

幼兒自由玩球,感知小球在不同材質上滾動的特點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好玩的東西。就藏在我這個盒子裏,請你猜猜看,會是什麼?

幼:玩具、氣球……

師:小朋友請看,這是什麼?

幼:球、乒乓球、網球、玻璃球……

1、幼兒在地板上玩球。

現在,請到我這裏來拿一個你喜歡的小球在地板上玩一玩。(自由玩球)

提問:誰來告訴大家你剛纔是怎麼玩的小球?

幼:我是滾着玩的、拍着玩的、跳着玩的、打着玩的……

師:原來你們有這麼多玩法,想法可真多。看看我這裏還有什麼?

2、出示毛巾,幼兒在毛巾上玩球。

師:你有沒有試過在毛巾上玩小球呢?

(1)幼兒在毛巾上玩小球,感知小球在毛巾上玩和地板上玩的不同。

(2)引導幼兒說出不同:誰能告訴大家小球在地板上玩和在毛巾上玩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討論:爲什麼小球在毛巾上滾得慢,一會兒就站穩了呢。

(3)出示毛巾讓幼兒摸摸看,感知毛巾的粗糙。

師:小朋友,摸摸毛巾你有什麼感覺?

小結:原來小球在光滑的表面上不容易站穩,在粗糙的表面上能夠很快站穩。

(筒析:先在地板上玩球是爲了讓孩子感知後面毛巾的粗糙,在操作中有的孩子會拿着毛巾拍球玩,這時候教師需要引導孩子“你可以試試看在毛巾上滾着玩球”,這樣幼兒才能通過操作去感知、觀察和比較。)

探索阻力能讓小球很快站穩

師:小球是不是在所有粗糙的表面都能站穩呢?我們來試試看。

1、出示斜坡,鼓勵幼兒猜測結果。

師:我這裏有一個斜坡,現在你們猜猜看小球(自由滑落)能站穩嗎?

2、藉助材料,嘗試讓小球在斜坡上停住。

師:誰有辦法可以讓小球在斜坡上站穩呢?我給大家準備了斜坡和很多材料,你可以用手也可以用材料讓小球在斜坡上站穩。實驗成功了,你要告訴大家:你是用的什麼辦法讓小球站穩的。

(1)幼兒分組進行嘗試,教師巡視指導。

(2)交流分享:告訴小朋友,你是怎麼讓小球在斜坡上站住的。

小結:有的小朋友是用紙盒幫小球站穩的,有的是用手幫小球站穩的,大家想出的都是阻擋的辦法,要想讓小球在粗糙的斜面上站穩,就要用手或者用材料阻擋小球。

(簡析:這一環節,教師可先請個別幼兒嘗試操作,再讓幼兒分組用多種材料去操作,特別要關注能力比較弱的幼兒,使他們也能通過自己的辦法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激發幼兒進一步探索的興趣和信心。)

引導幼兒探索用紙讓小球站穩的方法

師:我這裏有一張紙,你們能不能用一張紙就讓小球站穩?

1、鼓勵幼兒嘗試多種方法,教師將幼兒的做法拍下來。

2、引導幼兒介紹自己的做法,並即時播放拍攝的幼兒操作的照片,供幼兒交流分享。

小結:剛纔有的小朋友用紙團住小球,有的把小球像糖果一樣包了起來,只要我們把光滑的紙變成粗糙的,或者是把紙做成能固定小球的東西,就可以讓小球站穩了。

(簡析:這一環節是幼兒自主操作,嘗試用紙通過捏、搓、團、折以及包糖果、折小船的多種方法讓小球站穩。一開始很多孩子把小球放在紙上,小球不動,就認爲它站穩了。在這裏,教師並沒有指導幼兒怎樣操作,而是巧妙引導幼兒讓紙變一變,啓發幼兒思考並實踐。教師在觀察、拍攝時要善於發現閃光點,以便最後評價時有意識地展示給大家看。)

嘗試運用多種材料進行實驗

師:我這裏還有氣球、紙杯、筷子、沙子、葉子、尺子、光盤、羽毛、毛線、積木,你們覺得它能讓小球站穩嗎?請小朋友們再去試一試。

教師巡迴指導,讓幼兒講述自己的想法,結束活動。

(簡析:幼兒通過前幾次的操作有了一定的經驗,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爲幼兒提供了開放性的自主探索的空間,有利於幼兒自由發揮,教師只需要鼓勵幼兒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大膽嘗試、探索。)

幼兒園科學活動教案18

設計意圖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科學領域的目標明確指出:“要讓幼兒親近自然,喜歡探究,在探究中認識事物和現象,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三腳架在我們的生活中運用非常廣泛,其中穩定性是三腳架的一個特性,而這個特性對於大班幼兒來說較爲抽象,而且孩子們可能對三腳架關注比較少,有時候就算見到了也不一定會注意它、探究它,因此我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特設計了“神奇的三腳架”這一科學探究活動。在活動中,通過不斷的操作和探究,遷移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發現三腳架具有穩定性的特性。通過活動進一步引導幼兒關注身邊的科學現象,培養幼兒樂於探索,勤于思考的能力。

活動目標

1.嘗試用遊戲棒架起彩泥的方法,發現“三腳架”具有穩定性。

2.在製作“三腳架”的過程中能發現並樂意解決問題。

3.喜歡科學探究活動,體驗操作和成功的樂趣。

重點難點

探索用遊戲棒撐起橡膠泥小球的方法,發現“三腳架”具有穩定性的特性

活動準備

1.遊戲棒、橡皮泥、扭扭棒、竹籤、鈴鼓等。

2.課件。

活動過程

一、出示遊戲棒和橡皮泥,初次嘗試用筷子把彩泥撐起來。

1.出示遊戲棒和橡皮泥。

(1)這是什麼?我們平時是怎麼玩的?

(2)看誰能用一些筷子把橡皮泥穩穩地撐在桌上,想接受挑戰嗎?(想)那待會就請小朋友去試一試,可以多選幾根遊戲棒哦,然後稍稍用點力插進橡皮泥裏,插完後要稍稍調整角度,鬆開手試試會不會倒,會倒就說明還沒有成功,還需要在繼續試,如果能撐起來不倒,說明你成功了,那就請你把成功的作品放桌上不動,人走到座位上休息一下,好嗎?現在就請小朋友用桌上的材料去試試看。誰能用遊戲棒把橡皮泥撐起來,讓橡皮泥穩穩地站在桌上?看看你用了幾根筷子?

2.幼兒自由嘗試,教師指導。

3交流嘗試結果。

(1)你們都成功了嗎?你用了幾根遊戲棒將橡皮泥撐起來的?

(2)師:誰來介紹下,你成功了沒有?你用了幾根遊戲棒把橡皮泥撐起來的?你是用什麼辦法讓筷子起來的?上面怎麼插的?下面呢?

(3)教師小結:我們在做的時候,每根遊戲棒的一頭插在橡皮泥的中間,要靠靠攏,高度一樣高,下面呢,要分分開,才能將橡皮泥撐起來的哦。(比較幼兒的作品,根據實際情況引導幼兒發現棒必須撐開才能站起來)

二、第二次探索,嘗試用最少的遊戲棒將橡皮泥撐起來。

1.交代操作要求。

師:剛剛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沒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會老師給你們機會繼續完成!那接下來我們要接受新的挑戰咯!你準備好了嗎?那聽清楚了:我想請你們試一試,用最少的遊戲棒將橡皮泥穩穩地撐起來。是用最什麼的遊戲棒將橡皮泥撐起來?是要比一比誰用的遊戲棒最少哦?再試試看吧!

2.幼兒探索,教師指導。

3.交流操作結果。

你最少用了幾根遊戲棒把橡皮泥撐起來了?(3根)有沒有比3根更少的了?

4.小結。

我們發現,圍繞一箇中心點,把三根遊戲棒搭成一個三角形,就能又方便又穩固地把橡皮泥撐起來。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三腳架”。

三、介紹各種“三腳架”,結合生活,談談三腳架的作用。

1.人們根據這個發現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在生活中你有沒有看見過三腳架?它有什麼用?

2.用課件演示各種三腳架。

老師帶來了幾張圖片,看看它們的三腳架在哪裏?請你找出來?(請幼兒用筆劃出三腳架的位置)

(1)(出示相機三腳架圖片)師:看看這是什麼三腳架?他有什麼用啊?(拍照的時候可以把照相機放在上面,這樣拍照就更穩更方便了)

(2)(出示畫畫三腳架)師:那這個是什麼三腳架?(可以在上面畫畫,有了這個三腳架啊,就可以把紙架在上面畫畫了,很方便)

(3)(出示三腳凳圖片)師:看看這張凳子和我們坐的不一樣吧,它有幾隻腳?所以我們叫它三腳凳。

(4)(出示多層三腳架)師:這個呀是多層三腳架,它的每一層都可以用來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東西,不佔地方,非常方便。

(5)(出示架子鼓圖片)師:看看這張圖片中哪裏有三腳架?圓圓的那個可以敲出聲音來的是什麼啊?(鼓)在鼓的下面有三腳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四、用三腳架原理製作“架子鼓”,體驗成功的樂趣。

1.介紹材料及製作要求。

這裏有一些竹籤和扭扭棒,請你們用“三腳架”的原理,三人合作製作一個鼓架,把鈴鼓撐起來。一個人拿住竹籤,一個人用扭扭棒把竹籤紮緊,注意要多扭幾圈。再把三根竹籤撐開來,擺成三腳架的樣子。(請個別幼兒配合示範)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提醒幼兒一定要把竹籤紮緊。

3.展示作品,請幼兒演奏,感受成功的樂趣。

五、延伸活動。

請幼兒回家再找找還有哪些有用的三腳架,用“三腳架”的原理還能做出哪些有用的東西。

活動總結

1.通過幼兒自主探索,發現“三腳架”支撐的原理,培養幼兒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圖片講述生活中的“三腳架”,提升幼兒的知識經驗。幼兒在觀察過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點,又體驗了探索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了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2.在整個活動中,幼兒的自主操作貫穿始終。在活動中對操作結果的總結,都充分尊重了幼兒的主體地位,爲孩子創造了更多的思考探究的空間,讓孩子做活動的主人,從而真正成爲了孩子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領者。幼兒在合作操做過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點,又體驗了探索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從而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也更濃了。

3.兩個探究和兩個遞進:兩個探究分別是開始部分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的引導探究和活動主體部分的幼兒的自主探究。兩個遞進是開始部分孩子進行第一次探究完了之後教師的階段小結和結束部分的知識經驗的梳理提升小結。讓幼兒深入討論,相互交流獲得正確認識。讓幼兒在集體討論中,聽取別人的意見,用事實說明問題,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在這個環節中,提問的方式主要有三種:A、開放式提問;B、遞進式提問;C、自由式提問。提問剛開始難度不大,層層遞進,由淺入深。重點是讓幼兒參與,營造一個輕鬆民主的交流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