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學前兒童感知覺的發展

幼兒園學前兒童感知覺的發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5W 次

內容提要

幼兒園學前兒童感知覺的發展

感知過程是個體產生和成熟的最早的心理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來認識自身和外部世界。

蒙臺梭利認爲,兒童主要是通過基本感覺從周圍的環境中獲得經驗。她把3至7歲稱爲“感覺敏感期”。

感覺和知覺概述

一、感覺

定義: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

適宜刺激:能夠引起感受器反應的刺激。

感覺

一、膚覺的發展

1.觸覺——標誌手眼協調

定義:皮膚受到機械刺激時產生的感覺。

(巴賓斯基反射)

抓握是嬰兒最初的有方向的運動。

2.溫覺:皮膚對外界溫度的感覺

新生兒怕冷不怕熱

3.痛覺:皮膚對傷害性刺激的感覺

新生兒對痛覺刺激的反應越來越敏感。

(一)觸覺、嗅覺和味覺

二、嗅覺、味覺

嗅覺:鼻腔的嗅細胞對散發在空氣中的氣體刺激引起的反應。

6個月以後的胎兒能接受嗅覺刺激

味覺:口腔裏的味蕾對溶解於水的'物質刺激的反應。

4個月以後的胎兒能接受味覺刺激

(一)觸覺、嗅覺和味覺

三、前庭覺

淋巴液的晃動引起對身體平衡和運動的感覺。

運動覺、平衡覺

四、聽覺的發展

定義:特定範圍內的聲波刺激耳膜後產生的反應。

嬰幼兒的聽覺能力表現在語音聽覺和音樂聽覺中

20周的胎兒已具備聽覺能力

五、視覺的發展

1.視敏度

視覺敏度是指精確地辨別細緻物體或遠距離物體的能力,也就是發覺對象在體積和形狀上最小差異的能力。即一般所謂視力。

2歲左右,嬰兒的視敏度接近成人

2、視覺集中:

在出生時,新生兒視覺機能調節較差

兩個月時才能改變焦點,

四個月時才能像成人那樣改變晶體的形狀,以看清不同距離的客體。

3.顏色視覺

顏色視覺是指區別顏色細微差異的能力,也稱辨色力。

幼兒先認識顏色,後學會標誌顏色的詞;

4歲左右,將基本色與名詞聯繫

5-7歲,兒童正確命名常見顏色

幼兒知覺的發展

感覺和知覺概述

二、知覺

定義: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

知覺的理解性

一、形狀知覺的發展

視覺偏好:嬰兒對複雜的圖形注視時間更長

形狀知覺發展的特點:

1.形狀辨別能力逐漸增強

2.開始認識基本的幾何圖形,並逐漸掌握名稱

3.幼兒掌握形狀的難易順序:圓形-正方形-半圓形-長方形-三角形-八邊形-五邊形-梯形-菱形

二、深度知覺的發展

定義:是對自身與物體間距的感知。

6個月的嬰兒已具備深度知覺的能力。

吉布森的視覺懸崖實驗

三、方位知覺的發展

方位知覺:是上下、前後、左右位置的感知。

3歲幼兒辨別上下

4歲幼兒辨別前後

5歲幼兒開始以自身爲中心辨別左右

7-9歲的兒童掌握以外部物體爲基準的左右

6-7歲是兒童掌握左右概念發展最快的階段

時間知覺:對客觀現象的延續性和順序性的反映。

感知時間的媒介

生理上的變化

生活事件

自然界週期輪迴(環境信息)

記時工具

習慣化與去習慣化

習慣化:當一種刺激反覆出現時,刺激產生的反應會逐漸減弱。

去習慣化:當兒童感知到出現一個新刺激,它不同於已習慣化了的刺激時,就會做出新的強烈反應,原有的習慣化就終止了。

可知度:知覺行爲的可行程度。

多通道感知與自我效能感

(三)跨通道知覺

定義:通過各種感覺通道同時接受並加工信息所產生的知覺即爲跨通道知覺。

早期嬰兒就具備良好的組合信息的能力

(三)跨通道知覺

自我效能感

定義:對自己的行動與某種結果之間聯繫的理解。

2個月與9個月,是嬰兒自我效能感發展的兩個高峯。

感覺剝奪與感覺轟炸

感覺剝奪實驗

1954年,心理學家貝克斯頓等在加拿大的麥克吉爾大學進行了首例感覺剝奪實驗研究。他們在付給大學生每天20美元的報酬後,讓他們呆在缺乏刺激的環境中。具體地說,就是在沒有圖形知覺(讓被試戴上特製的半透明的塑料眼鏡),限制觸覺(手和臂上都套有紙板做的手套和袖頭)和聽覺(實驗在隔音室裏進行,用空氣調節器的單調嗡嗡聲代替其聽覺)的環境中,靜靜地躺在舒適的帆布牀上。當時大學生打工一小時大約只能掙50美分,這讓很多大學生都躍躍欲試,認爲利用這個機會可以好好睡一覺,或者考慮論文、課程計劃。但結果卻令很多人大跌眼鏡:沒過幾天,志願者們就紛紛退出。

感覺轟炸:指向兒童提供過多、過強、過雜、過長時間的感覺刺激,造成兒童感覺疲勞和抑制的不良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