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品】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彙編九篇

【精品】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彙編九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6W 次

作爲一名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品】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彙編九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幫助孩子認識各種人民幣的面值。

2、讓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消費觀念,養成合理花錢的習慣。

3、在孩子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告訴他們爸爸媽媽在當家的時候是多麼不容易。

活動準備:

1、不同面值的人民幣。

2、將教室佈置成不同區域,將上面標號圖案作爲標誌。比如超市就畫一些零食等在卡片上,然後貼在那個區域。菜市場就畫蔬菜、肉類等。

3、購物籃幾隻,各種生活用品,蔬菜或是水果等。

活動玩法:

1、將孩子們作爲三人一對,當中有爸爸、媽媽和寶寶。

2、教會孩子認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以及怎樣使用。

3、活動開始,可以首先給“爸爸媽媽”任務,爸爸要去買香蕉(3元錢),媽媽要去超市買牛奶2盒(5元錢),寶寶在路口等爸爸媽媽(不能亂跑),看見爸爸媽媽提物品太重要主動幫助。

在這個活動中,老師們還可以變化着不同的地點,將生活之中經常會去的地方介紹給寶寶們。比如銀行、爸爸媽媽的公司、還有水果店、肯德基之類的地方,甚至生活之中會收物管費、水電費等行爲都讓寶寶有基礎的認識。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活動背景:

在一次日常的班級積木消毒時,孩子們發現了浸泡在水裏的許多積木有的是浮在水面上的,有的是沉在水池下的。孩子們對這個現象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同樣的積木爲什麼有的是浮起來的?有的卻是沉下去的?圍繞着孩子們的熱點話題我們在科探區投放了《沉與浮》的探索材料。

活動描述

片段一:沉浮實驗開始了

我先讓孩子一起猜測什麼東西可能會浮起來、哪些可能會沉下去。孩子們信心滿滿的表示,大的重的會沉下去,小的輕的會浮起來。我再讓孩子根據自己的猜測收集實驗材料。同時我也提供了一些材料,如回形針等,期望在孩子原有經驗上造成認知衝突,引導幼兒從關注物體的外形到關注物體的材質。我提供了幾個不同功用的臉盆(一個放浮起來的物品、一個放沉下去的物品、一個放水)和記錄表,就這樣,我們的沉浮實驗就開始了。活動的第一天就吸引了很多人來參加,欣怡是第一個做實驗的人,她把物品一個一個地放入水中,仔細地觀察着物品到底是浮起來的還是沉下去的,有時分不清楚時還會把手伸入水中摸一摸,等她做完之後她拿着記錄表高興地和同伴們分享她的實驗結果。孩子們在認真地實驗着,當實驗結果和自己的猜測一致時特別有成功感,而當不一致的時候會留下小小遺憾。在孩子充分實驗的基礎上,針對孩子們的問題,如爲什麼回形針又輕又小,也會沉下去呢?我組織孩子展開了討論。

分析:

我們班級的孩子是第一次接觸“沉與浮”的活動,對於相關的一些沉浮的經驗認知還是比較少的。孩子們對於沉浮的基本經驗就是大的東西、重的東西會沉下去,小的東西、輕的東西會浮起來。然而孩子們在實驗中得到的結果卻和他們原有的經驗產生了衝突。孩子們知道了原來小的、輕的東西也可能是沉下去的,而大的重的東西也可能是浮起來的,他們不再單純從物品的外形大小和輕重來猜測它到底是沉還是浮了。另外,孩子們收集的材料中很多是塑料製品,而這些塑料製品都是浮起來了,於是孩子們也瞭解到從物品的屬性上看,形成了“塑料的東西會浮起來的,鐵的東西會沉下去”的經驗,並將這個關鍵經驗進行了歸納和梳理。

片段二:都是金屬做的東西,爲什麼有的會浮有的會沉?

在孩子們初步形成“塑料的東西會浮起來的,鐵的東西會沉下去”的經驗之後,我又和孩子們共同收集材料,驗證已獲得的經驗。我重點投放了不同的金屬類物品,以對孩子的已有經驗造成進一步的認知衝突。孩子們實驗後驚奇地發現,不管什麼塑料的物品確實都是浮起來的,但同樣是金屬類的物品也卻有不同的沉浮表現,還會像魔術一樣發生變化。在一次實驗中,菲菲完成實驗後襬弄這些材料,當她把碗充滿水之後發現碗開始沉下去了,這與之前的實驗結果又產生了不同,碗在沒裝水之前是浮起來的,而在裝滿水之後就沉下去了。原來,物品的沉浮是可以改變的,本來沉的東西還可以讓它變得浮起來。那麼怎麼樣才能使物品的沉浮發生改變又成爲了孩子們的一個問題。

分析:

通過對不同物品簡單的沉浮探索之後,孩子們對沉與浮活動有了一定的經驗,也和原有的認知經驗產生了矛盾點,於是我們圍繞着這個矛盾點繼續探索。從孩子們產生矛盾的地方入手,選擇單一的、比較有特殊性的物品——金屬類。由於金屬類的物品在孩子們的概念中都是屬於比較有重量的物品,因此對於孩子們的已有經驗和實際操作結果又一定的矛盾存在。這個矛盾點是一個非常值得去探索的內容。雖然碗、盤子、易拉罐等都是金屬物品,可是它們的形狀都是空心的,空心的物品從重量來看就比較輕了,因此呈現的都是浮起來的狀態。在這個階段孩子們又認識到了空心與實心所產生的不同的沉浮狀態。

片段三:怎麼改變物體的沉浮呢?

在發現碗裝滿水時所改變的沉浮狀態後,孩子們的興趣不單單在於觀察不同物品的沉浮了,許多的孩子在操作中開始尋找讓物體沉浮改變的方法了。在一次活動中,昊昊一邊操作一邊詢問我是否能給他一根繩子,原來他想利用捆綁的方法將重的物品綁在輕的物品上增加重量以達到將物品從浮着的狀態變成沉下去。孩子們在這個階段的操作中將之前積累的經驗進行運用,能從重量、大小、形狀等多方位來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方法。

分析:

在前兩個階段的活動中我們圍繞着不同物品的沉與浮展開。有了這兩個階段的探索實驗,孩子們發現有的物品有時會沉下去有時會浮起來,也就是說物品的沉與浮不但與它本身的質量有關,也與外界的影響有關,如碗在不裝滿水的情況下是浮上去的,但是在裝滿水之後就沉下去了。因此,在這個階段孩子們更多關注的是如何改變物體的沉浮,這不單單是實驗觀察物品的沉浮情況,而是想辦法改變物體的重量或體積大小等來實現改變物品本身沉浮狀態的一種探索。在這階段孩子們的探索機會會更加多,能夠選擇不同物品的組合方式,增強了實驗前的思考性和實驗中的趣味性。通過嘗試不同物品的達成來實現自己的實驗結果。

片段四:有趣的沉浮游戲

紙船、雞蛋、紙盤、泡沫板……各種不同的沉浮小遊戲開始了。孩子們在紙船上、紙盤上和泡沫板上不斷地增加雪花片的數量,比比看誰的浮力大、誰的浮力小。原來,不同的材質,它們的浮力也是不同的。在清水中加入食用鹽,看看,原本沉着的雞蛋浮起來了,加入不同份量的鹽,雞蛋浮着的高度也會不同呢!

分析:

孩子們從一開始的觀察物體的沉浮、感知影響物體沉浮的原因到改變物體的沉浮這一過程中,瞭解到了物體沉浮不僅受本身條件的制約也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響,對於物體的沉浮有了比較深入的瞭解。在此基礎上,我們開展了各種沉浮的小遊戲,通過增加物體重量、改變液體密度等方法來幫助幼兒感受不同物體所承載的不同放入浮力。如,通過在清水中不斷加入食用鹽的方法改變清水的密度來達到雞蛋沉浮的效果,這與之前通過物品捆綁、增加物體重量等方法又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物品本身沒有任何的改變,而改變的只是媒介物——水。通過這次的探索引導孩子去發現,改變媒介物也能改變物品的沉浮。這也開闊了孩子們的思維,提供了更多的操作方法。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瞭解鞋子的多樣性及其不同的功能。

2、能從年齡、性別、大小、季節特徵、職業特點等角度選擇合適的鞋子。

3、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4、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教學重點、難點

1、啓發幼兒從年齡、性別、大小、季節特徵、職業特點等角度選擇合適的鞋子。

2、引導幼兒從顏色、款式、反正找到合適的鞋子。

活動準備

1、請家長帶孩子到鞋城參觀。

2、調查自己家人喜歡穿什麼鞋。

3、出示各種各樣的鞋子。

活動過程

1、猜謎語導入題目:《各種各樣的鞋子》啓發幼兒說出謎底。

2、出示鞋子讓幼兒觀察

3、引導幼兒從顏色、款式,觀察自己與同伴的鞋子有什麼不同。

4、提問幼兒喜歡什麼樣的鞋子。

5、大家喜歡的鞋子

(1)請幼兒分別說說自己穿的是什麼鞋,並引導幼兒說說自己鞋子的材料。

(2)說說自己最喜歡穿什麼樣的鞋,爲什麼?

6、幼兒說出家人喜歡的鞋子是什麼樣的。

7、啓發幼兒出不同季節人們穿什麼的鞋。

8、啓發幼兒根據不同年齡、不同職業或性別的人應該穿什麼樣的鞋。

活動延伸

開展“鞋子超市”遊戲,讓幼兒扮演不同的人,如:雨中跑步的、跳舞的、溜冰的、老人、小孩等自己去購買鞋子,進一步瞭解鞋子的多樣性及其不同功能。

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通過實物教學,加之之前讓家長帶領孩子參觀鞋城,使孩子瞭解了鞋子款式的多樣化、材質的多樣化,功能的多樣化,明白季節不同、職業不同、場合不同,穿的鞋子就不同。通過講解、遊戲,提升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應變能力、幼兒的生活閱歷,豐富了社會經驗。但是,由於班上幼兒較多,而鞋子準備不夠充足,使活動顯得較混亂,性格較內向的幼兒沒有真正加入到遊戲中去 ,對這節課掌握的不夠好。在以後的教學中,儘可能多的準備鞋子,把幼兒分成幾個小組,按要求進行遊戲活動。

小百科:鞋子,穿在腳上防止腳受到傷害的一種物品,在人類文明史前期多爲草鞋、布鞋,如今以皮鞋、運動鞋、休閒鞋、高跟鞋較爲多見。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 大膽動手,自主創作蓋子。

2.讓幼兒感知美,創造美。

3.樂於探索、交流與分享。

4.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活動中大膽動手,自主創作。

2.教育幼兒坐畫過程中注意衛生。

活動準備

1. 畫好森林圖的範畫一張,幼兒人手一張操作畫。

2. 各式蓋子若干。

3. 各色顏料每組一套。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今天我們要到森林裏去參加舞會,還有許多蓋寶寶和我們一起去,我們一起去吧。

二、出示範畫,教師示範

1、我們來到森林裏,聽到了好聽的音樂,開始跳舞了。(幼兒自由跳舞)蓋寶寶們想和我們一起跳,一起來吧。

2、師示範用蓋子蘸上顏料在小路上和樹上蓋上各種圓圈,蓋寶寶口渴了,我們再喝一點水,再蘸一點顏料。並教育孩子不要弄髒衣服。

三、幼兒自由操作,教師一旁巡視指導。

教學反思

我設計本次活動是讓孩子們能大膽地動手,在音樂中感知美,創造美,從活動看來幼兒都充分發揮出了想象力和創造力,有的幼兒還想出了各式各樣的舞蹈來展示這個舞會,效果很不錯。

但也有一些不足,個別幼兒的衣服被顏料弄髒了,還有蓋子反覆使用使顏色有一點混亂了,這些都需要改進。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以自身爲中心區分自己身體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邊和右邊,會向左和右數物體個數。

2、知道參照物的不同,左邊和右邊的方向也會變。

3、發展幼兒的空間方位知覺和判斷力。

4、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5、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ppt課件(動物圖片)

活動過程:

一、猜謎導入,感知自身的左右

1、區別左右

教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謎語:一棵小樹五個叉,不長樹葉不開花,從早到晚不講話,寫字畫畫不離它。喔,這麼多小朋友舉起了手,那你們知道舉手的這隻手是--(右手)

教師:對呀,平時我們一般都舉右手,高高舉起你的右手。(教師檢查)平時,你們的右手做些什麼事情呢?

教師小結:右手一般用來拿筷子,握筆,刷牙,寫字等等。那舉起你們的左手,說說左手一般做些什麼事情?

小結:對呀,左手,右手是我們身上的一對好朋友,只有左手和右手的相互配合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更快。

2、找一找

教師:想一想,我們的身上,還有哪些象手一樣,是一左一右的一對好朋友。

3、遊戲

教師:剛纔小朋友找的又快又好,現在老師要請我們身上的這些好朋友做個遊戲,這個遊戲就叫"我說你說你做"我們來試試。看誰的小耳朵最靈,反應最快。

教師:來,來,來,舉起你的右手來。幼兒:我的右手舉起來。(逐一進行:舉起左手,拍拍右腿,摸摸左耳,增加難度:右手摸左耳,左手拍右腿等等。

4、鞏固熟悉左右

剛纔小朋友玩的開心嗎?其實不管什麼時候在我們的左右邊都有人或東西,你們能說說你的左邊有什麼?或者坐着誰?右邊呢?練說(用左右說一句話)

二、探索交流,熟悉左右的相對性和絕對性。

教師:有5只小動物看到我們玩的那麼開心,也來湊熱鬧了。看,誰來了。(ppt出示五隻小動物的圖片。)

提問:

1、有幾隻小動物?最左邊是誰?最右邊是誰?

2、從左邊數起,第3個是誰?

3、從右邊數起,第4個是誰?

4、小雞排在第幾個?(可以從左,也可以從右看)

5、小貓在哪一邊?追問:在誰的左邊?在誰的右邊?

練說:小羊在( )的左邊,在( )的右邊。

6、總結:我們看的標準不同,左右方向也不同,比如,舉例說明。

7、練說:我在誰的右邊,在誰的左邊。

三、聯繫生活,應用左右

今天,我們學了一個新本領,認識了左右,其實,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用到左右。想想,我們上下樓梯要靠( )邊走,那等會老師帶小朋友去散步的時候,看看你們能不能說到做到。

1、整隊。

2、聽口令:向左轉,向右轉。向左走三步,向右走三步。

3、換個方向,認識左邊和右邊。

4、走樓梯,提醒幼兒注意安全,靠右走。

活動反思:

一年級數學課" 左和右“的教學中,我從學生喜歡的猜謎語入手,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然後再從孩子們熟悉的左手、右手來引出左右,讓學生體驗到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通過摸一摸左耳、右耳等遊戲,加深學生對左、右的理解,使學生明白識辨左右時可以用自己的左右手來分辨,自己左手的方向就是左邊,右手的方向就是右邊。通過這樣的教學,效果很好,今後還要加強這方面的探索。

小百科:右(拼音:yòu)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右”的古字是又,“又”始見於甲骨文,本義即指右手,西周時分化出“右”字。甲骨文、金文中均不使用本義。甲骨文中或用爲方位之右,或用爲福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活動由來及設計思路:

一天,月月帶來一把胡琴,並給小朋友表演了一支曲子,引起了許多小朋友的關注,並圍繞“爲什麼胡琴會發出好聽音樂”、“聲音是從哪裏來的”等問題討論個不停。之後,在班上經常會看見的幼兒談論胡琴、小提琴等樂器怎樣發出聲音等問題。於是,我們開展了“會唱歌的線”這一主題活動。

本活動以問題情境引出主題,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嘗試探索能使線擴大其聲音的材料,最後請幼兒分享經驗和交流結果。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發現能使線擴大聲音的材料。

2、願意與同伴交流探索的過程、方法與結果,分享探索的快樂。

活動準備:

1、請班上學習小提琴、大提琴、胡琴的幼兒將樂器帶到幼兒園給幼兒表演。

2、欣賞幼兒較爲熟知的交響樂、管絃。

3、(各種材質,粗細不同)線、麪粉、玉米粉、洗衣粉、松香、紙盒、紙杯、筆和記錄紙等。

4、每人一張記錄表。

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探索發現普通的線可以發出好聽的聲音。

難點:探索用輔助材料使線發出的聲音更加洪亮。

活動過程:

1、由演奏引出實驗。

教師:今天明明要用胡琴給大家演奏一支曲子,大家欣賞並仔細看看胡琴什麼地方發出的聲音?

琴聲剛落,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說:是線,是琴上的線。

教師:我這裏有許多線。咱們百寶箱中還有其他材料,大家都可以用。

2、探索能幫助線唱歌的適宜方法。

教師:我們都知道了線能唱歌,但是它們發出的聲音有點低,必須離得很近才聽得見,你們能不能想個辦法讓你的線唱出的歌聲大一些能讓更多的`人聽到?

幼兒說:能,我有辦法,可是沒有線呀?

教師:我這裏有許多線,咱們百寶箱中還有其他材料,大家都可以用。

孩子們各自選取了自己認爲合適的材料進行驗證:有的孩子直接選用製作小喇叭;有的孩子乾脆在一個紙碗上固定兩根線,這時線唱出的歌聲是雙音的;有的選用高低不同薯片筒幫忙,線唱的歌聲也有高低變化;還有的孩子用兩個紙杯分別固定粗細不同的線,然後自信地問我:“想聽我的線唱歌嗎?”我點點頭,她拉起我的手到座位前,熟練地操作着手中的“樂器”說:“先昕女高音吧!再聽低音!”

“哎!效果還挺不錯的。”我豎起了大拇指。顯然,她享受了成功的喜悅! 孩子們紛紛選取材料探索着……

3、分旱、總結。

教師:我看你們的實驗都成功了,請講講你們用了什麼方法?

幼兒:因爲我們用紙喇叭、薯片筒、紙杯給我們想辦法把不同粗細的用紙杯、薯片筒等拉直,再一撥就發出了聲音。而且聲音很大線裝個發聲器,像音響的喇叭一樣,能使線發出更大的聲音。

個人反思:

我首先用歡快的音樂形成輕鬆的活動氣氛。在探索線發出聲音時爲幼兒準備足夠多的材料,使幼兒充分感受音樂就在身邊。探索聲音學習、生活有很大幫助,從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促進幼兒主動去探究新知識。還體現了教育與幼兒生活實際相結合。

主要內容:

1、大班幼兒有強烈的好奇心。探索意識很強。探索線發聲活動是次新奇有趣的活動,適合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發展需要,因此在今天睜活動中,幼兒能夠積極專注並大膽嘗試用各種不同的材料進行探索操作由此可見,活動工具和適宜材料的提供可以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

2、應該給幼兒提供更多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經驗的機會,這種機會可以在延伸活動中藉助記錄表進行補充。

3、教師沒能捕捉到個別幼兒有價值和有意義的探究行爲,並給予有效地支持和幫助,如當一個幼兒在兩個紙杯分別固定了粗細不同的線,分爲一個是“高音”,一個是“低音”時,教師應提出一些啓發性的問題如,“爲什麼你認爲它們一個是高音,一個是低音呢?”這些啓發性的怍題可以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究不同線所發出的聲音的音質是不同的。

綜合評析:

本活動選題新穎,利用身邊不起眼而又方便取材的“線”,引導幼兒進行充分的探究,又利用生活中幼兒熟知的輔助材料深入挖掘“線”白教育價值,真正體現了科學教育生活化的特點。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在討論和交流中,瞭解一些換牙的常識和保護牙齒的方法。

2.知道換牙是正常現象,體會牙齒健康對身體的重要性。

活動準備:

1.活動前進行《幼兒換牙調查》,幼兒換牙記錄卡片。

2.保護牙齒的圖片或幻燈圖若干。

3.換牙的字卡,牙齒模具,幼兒收集的牙具展示在教室裏。

4.幼兒收集的製作宣傳畫的裝飾材料,記錄表1張。

5.實驗用品:雞蛋2個,醋和杯子

活動過程:

一、導入:找和“牙”組合的詞

教師出示“牙”的字卡,請幼兒猜可能是什麼詞,出示“換牙”的詞字卡。

二、找一找:誰換牙了

1.出示記錄表,請幼兒將換牙記錄卡片貼出

2.引導幼兒觀察:看了小朋友的換牙記錄,你有什麼想說的,有什麼想問的?

3.誰換牙了?換了幾顆牙?誰多誰少誰沒有換?爲什麼?

三、議一議:換牙我不怕

1.說說換牙的感受(唱歌、說話、吃東西有不方便的地方)

2.爲什麼換牙?換牙的時候有什麼不方便?換牙的時候要注意什麼?

教師小結:換牙是正常現象,沒有什麼可怕的,說明小朋友長大了,被換掉的是乳牙,新長出的是恆牙,恆牙是要陪伴我們一生的。在換牙時,不要用舌頭舔,不要用手摸,否則長出的牙齒不整齊了。

四、介紹怎樣纔會生長出整齊美觀的牙齒。

(1)換牙時注意不用手搖鬆動的牙齒;不用舌舔鬆動的 乳牙和正在生長的新牙;如果乳牙沒掉,新牙就長出來了,要及時請牙醫拔掉乳牙。同時引導幼兒思考談論爲什麼要這 樣做。

(2)討論:“換牙時要吃軟食嗎?”教師小結:小朋友換牙時不必吃軟食,平時多吃粗食、粗纖維食物,可以鍛鍊 5 牙齒,堅固牙根,幫助長出端正的牙齒,補充鈣片、維生素D, 幫助生牙。

(3)平常堅持早晚刷牙,如果牙爛了,牙根發育不好, 就會長出奇形怪狀的恆牙。

活動反思:

1、對活動過程的反思

本次活動充分體現了以幼兒爲主體。在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各方面得到自主發展。

教師之前不完全瞭解幼兒的生活規律、是否有早晚刷牙的習慣,也不知道幼兒的刷牙方法是否正確,但是通過這次活動,教師能夠做到心中有數。在本節課中充分體現了師幼互動和幼兒間的交流,讓教師充分的認識了孩子。

2、對活動效果的評析

幼兒通過老師組織的引導和觀察活動,使幼兒在快樂的活動中學會了正確的刷牙方法,進一步瞭解了保護牙齒的正確方法。知道了換牙是我們每個人成長的必經階段,知道換牙期間要注意口腔衛生,堅持早晚刷牙,不用手摸牙齒,多吃一些耐嚼的食物等。

不足之處:

本活動我爲幼兒準備的食比較物單一,所以在體驗犬齒功能這一環節沒能讓幼兒得以更好地實踐。由於班級幼兒數量多活動時間有限,刷牙的過程不能分小組一一做展示。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指導幼兒在探索活動中發現有些物體是靠反衝作用在運動的。

2、啓發幼兒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推出火箭上天的基本原理。

3、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動手能力和分析類推及判斷能力。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重點:

在探索活動中發現有些物體是靠反衝作用在運動的。

活動難點:

啓發幼兒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推斷火箭上天的基本原理。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1個氣球,每組1個裝有小口瓶子的木板自制船。

2、火箭發射升空的圖片1張。

3、已學會畫簡單的火箭。

活動過程:

1、教師指導幼兒實驗,通過實驗引出活動內容。

操作方法:小朋友將裝滿氣的氣球鬆開口,氣球向前飛去。

引導發現:鼓勵幼兒反覆操作、觀察,找出氣球向前飛行的原理。

幼兒討論:什麼力量使氣球飛動起來了?

教師指導幼兒小結:往後流動的氣體形成氣流,氣體的反衝作用推動着氣球往前飛。

2、實驗:小船是怎樣前進的?

操作方法:將小口瓶子裝滿水,蓋好,然後把它裝入木板船上的固定位置,要求瓶口朝後。把自制船放入水盆中後,拔掉瓶蓋,船就前進了。

引導發現:鼓勵幼兒反覆實驗,重點觀察船運動的方向和水流方向,找出船是靠什麼力量前進的。

幼兒討論:船是靠什麼力量前進的?生活中還能見到哪些物體是靠反作用運動的。

3、通過實驗,引出活動內容:

出示火箭發射升空的圖片,提問:小朋友,這是什麼?通過剛纔的實驗你能說出什麼辦量推動這麼大的火箭上天,而且使火箭的速度這麼快?

4、觀察火箭結構與火箭發射升空的實況,運用實驗發現進行合理判斷。

(1)教師指點火箭部分,逐一指導幼兒觀察認識火箭頂艙,燃料箱,發動機和助推火箭。

小結:火箭分上下兩個部分,上半部頂艙裝載人造衛星和各種空間探測器,下半部分由巨大的燃料箱和強大的發動機組成,旁邊還有兩個助推火箭。

(2)引導幼兒觀察火箭發射升空時的工作狀況,並進行合理推斷。

提問:火箭的尾部有什麼在燃燒?整個火箭是怎樣啦?火焰是向什麼方向噴射的?猜一猜,火箭是靠什麼力量升入太空的?

小結:火箭的燃料燃燒時有了巨大的火焰,巨大的火焰向後高速噴射,形成了強大氣流,氣流的反衝作用加上發動機的巨大力量就推動着火箭飛速前進,升入太空。

延伸活動:

組織幼兒參觀少兒科技館,通過參觀和工作人員的講解肯定幼兒的探索熱情,激勵幼兒繼續再學習、再探索的慾望。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通過主題性綜合活動,引導幼兒認識時鐘,知道時針、分針的名稱和用途,引導幼兒初步瞭解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

2.在活動中,激發幼兒觀察周圍事物和探索問題的興趣。

3.通過活動,讓幼兒懂得愛惜時間,珍惜生命。

4.感受到時間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5.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教學重點、難點

本次教學活動的重點是幫助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和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使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難點是半點的認識。

活動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實物鐘錶兩隻、掛圖

學具:小鐘表模型人手一個、幼兒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引入並簡單認識鍾及其作用。

1、 引入並簡單認識鐘的種類及其作用。

教師調鬧鐘鬧鈴引入

提問:⑴你們猜猜是什麼聲音?(鬧鐘的鬧鈴)

⑵裏還有哪些鍾?是什麼形狀的?

(有鬧鐘,手錶,掛鐘和大座鐘)

⑶鐘有什麼作用?

(鐘不停的走,告訴人們幾點了,人們就按照時鐘上的時間進行學習休息)

2、簡單認識鐘面。

教師: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個鐘,看看它是什麼形狀的?(圓形)請你仔細觀察鐘面上有什麼?

總結:有兩根針和12個數字。

提問:⑴這兩根針有什麼不同?(長度不同)

教師:他們都有自己的名字,長的叫分針,短的叫時針。我們在看看數字,

提:⑵正上面的是數字多少?(12)

⑶正下面的是數字多(6)

二、由時針、分針賽跑,引導幼兒感知時針、分針的運轉規律。

教師:今天呀,時針和分針要進行依次跑步比賽,現在他們都摘在數字12的起跑線上了。請你們猜猜誰回贏?好,比賽就要開始了,預備— 開始!(教師操作鐘表)

提問:⑴誰跑的快?(分針)

議論:分針和時針跑的時候,他們之間有什麼祕密呢?教師反覆操作。

總結:分鐘走一圈,時鐘走一格,這就是一小時。

三、認識整點、半點

教師:那麼分針和時針指的數字又表示幾點呢?別急,老師來告訴你。看鐘的時候,先看時針,在看分針。當時針正指着一個數字時,分針有正指着12時,就表示“幾點了”邊撥鍾邊和幼兒一起“一點鐘,兩點鐘,三點鐘……六點鐘”以及“一點半、兩點半、三點半……六點半”撥鐘的時候,一定要按照順時針的方向撥,順時針的方向就是鐘面上的數字從小到大的方向。

四、請個別幼兒練習。

練習撥7點,7點半,8點,8點半,9點,9點半,10點……12點

五、全體練習。

請幼兒按照一日生活時間表“早上7點起牀,上午9點上課,中午12點吃午飯,下午4點放學,晚上9點睡覺”另外請小動物來檢查。

六、遊戲“老狼,老狼幾點了”

1、講遊戲規則:老師扮演老狼,請小朋友來當小羊。老狼在前面問“小羊,小羊幾點了?”老狼呢就雙手拿着一個鐘,然後撥的時間,,小羊一起說幾點了。如果老狼撥到6點,那就要吃小羊了。

2、請幾名幼兒和老師先示範一次。

教學反思

根據我們班幼兒的接受能力和水平,我設計了認識時鐘的主題活動,並預設了活動的目標:

1、瞭解表現時間的各種不同方式。

2、感覺時間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係。認識時鐘時,我利用孩子們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強的特點,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從事科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我爲幼兒準備了時鐘模型和關於幼兒園的一些時間安排,說明時鐘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用性和普遍性,使幼兒充分感受時鐘就在身邊的生活中,認識時鐘對學習、生活有很大幫助。在活動中,幼兒興趣濃厚,積極主動。反思整個活動過程,我認爲活動成功的關鍵是讓幼兒在積極主動的探究過程中能力得到提高,身心獲得發展,主要體現在知識的呈現與幼兒生活實際相結合,通過這節教育活動的開展,孩子們不但了感受到時間與日常生活的關係,認識了整點和半點的表示方法,而且從中激發幼兒學習情趣和學

習動機,促進幼兒主動去探究新知識的慾望。

小百科:鍾,酒器,也是盛酒容器的一種,盛行於漢代,”亦作爲古代容量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