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實用的幼兒園小班教案錦集4篇

實用的幼兒園小班教案錦集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8W 次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幼兒園小班教案錦集4篇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關心媽媽。

2、幼兒能簡單講述整個故事,模仿故事中角色的扮演。

3、媽媽如果生病了,自己應該怎樣做。

4、引導幼兒細緻觀察畫面,積發幼兒的想象力。

5、喜歡並嘗試創編故事結尾,並樂意和同伴一起學編。

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幫助他人的樂趣 ,講述故事中的情節。

難點:真的生病了應知道採取的措施

活動準備

準備:水杯 體溫表 電話 玩具車 圖片。

活動過程:

開始環節:出示圖片,讓幼兒瞭解圖片中的內容,這是老是對着每一幅圖片做出講述。讓幼兒聽故事, 說說故事裏的小烏龜是怎樣關心媽媽的。

基本環節:讓幼兒複述故事中的內容,找出故事中的角色。

找小朋友出來扮演角色,一個當媽媽,一個當小烏龜。龜媽媽生病了,又是頭疼又是發燒,讓幼兒模仿醫生一樣,量體溫,確定媽媽真的發燒了,要扶媽媽上醫院,可媽媽怎麼也走不動,這時小烏龜被媽媽上醫院,跌倒,爬起來,就這樣來回還幾次,媽媽怎麼勸阻也不行,來來回回還在門口,這是媽媽說,乖孩子,媽媽出了一身的漢,感冒就好了,也不用去醫院了,小烏龜摸摸媽媽的頭,哇,真的不燒了,開心得的唱起歌。

結束環節:讓幼兒扶媽媽趕快坐下,給媽媽倒水,關心媽媽。

延伸環節:現實中媽媽真的生病了,孩子太小,根本背不動媽媽,這時應打電話叫救護車來接媽媽去醫院。 讓孩子知道生活中的小常識。

教學反思

幼兒對故事理解,對故事的扮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這個故事的演變,在日常生活中幼兒知道了生病了最簡單的急救措施。 懂得關心他人快了自我情趣。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一、主題來源:

聲音與孩子的生活息息相伴,當我們的孩子聽到生活中有趣的、奇怪的聲音總會好奇地問:“咦!這是誰的聲音?什麼聲音?”,有一次在玩音樂遊戲時,孩子們還會猜測、想象聽到的聲音,如聽到低沉的琴音就會說:“是大恐龍來了!”聽到尖尖的高音時,就會激動地大叫:“奧特曼來打孔龍了。”教室門口有人送水敲門,孩子們激動地問:“老師,誰呀。”來自孩子的許多信息告訴我們:孩子對有趣的、奇怪的聲音是很感興趣的,敏感度很高。然而小班的孩子,仔細傾聽同伴或他人說話的習慣尚未養成,聽辨不同人聲音的能力有待培養。如:我班孩子剛來幼兒園時有的由於聽慣了家裏人直呼小名,在幼兒園裏叫他們的名字卻沒有反應。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孩子的“自我中心”往往使他們在家對家人、長輩缺乏尊重,孩子的任性使他們對身邊大人的話聽而不理等現象大都存在,因此我想既然在我們的生活中具有如此豐富的.聲音資源:有趣的動物的聲音、馬路上汽車的聲音、好聽的歌聲、好玩的玩具發出的聲音等等,那些聲音在孩子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存。何不通過聲音讓孩子們接受來自聲音的各種信息呢?何不充分的運用身邊的各種聲音資源,讓孩子感受辨別各種聲音的同時,瞭解聲音帶來的信息,通過有趣的聲音活動,引發幼兒關注周圍人與事物的興趣,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呢?於是我就找到了小班教材中的主題《好聽的聲音》。

翻開教材,《好聽的聲音》主題內容豐富、有趣,有《誰的聲音》、《家裏的聲音》、《美妙的音樂》、《唱歌的車》、《腳步聲》幾個活動,分別從人、物、樂器、汽車發出的聲音等角度提供了不同的活動素材。力圖讓幼兒聽辨周圍的聲音,理解不同的聲音帶來的含義。我們設想先從《誰的聲音》這個點進入主題,讓孩子關注身邊的人,區別不同人的聲音,培養孩子良好的傾聽、應答習慣,然後再進入到其他內容,逐漸深入主題,以充分實現該主題的活動價值。因爲人的聲音是最接近孩子的聲音,從周圍人的聲音中可以讓孩子感受多種信息。以上就是我選擇該主題活動的理由。

二、主題目標:

喜歡聽辨周圍的各種聲音,區別不同聲音以及所表示的意義。

三、教材選擇 :

(一)、《學習》參考用書的選擇:

活動內容一:誰的聲音(p22)

提示點1——聽,猜誰在唱歌(必選)

提示點2——玩“爸爸、奶奶、爺爺”來了的遊戲(備選)

活動內容二:鈴兒響叮噹(p22-24)

提示點1——分辨各種鈴聲(必選)

提示點2——兒歌“鈴兒響叮噹” (必選)

提示點3——聽聽學學家裏的門鈴(必選)

提示點4——音樂遊戲“叮咚小門鈴” (必選)

提示點5——家裏的聲音(必選)

活動內容三:美妙的音樂(p12-14)

提示點1——打擊樂“大鼓”(備選)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細心觀察和親自動手的能力。

2、能用自己的語言簡單表述螞蟻的形狀、顏色和身體特徵。

3、從小培養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意識。

活動準備:

螞蟻掛圖、放大鏡、小棒、盆、小碟、投影儀、螞蟻、小透明蓋等。

活動過程:

1、激趣:

幼兒觀察投影儀上面的螞蟻,“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讓你們看一種很有趣的小動物,你們看,這是什麼?”(小螞蟻)

2、比賽捉螞蟻:

讓幼兒從大盆裏用小棒把螞蟻捉到自己的小碟子裏,再思考一下用什麼方法讓螞蟻不會爬出來。

“你們看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好多小螞蟻,你們想不想和它們玩呀?那好,咱們做個遊戲,比賽捉螞蟻,看看哪個小朋友最膽大,把盆裏的小螞蟻捉到自己的小碟子裏,捉好之後還要想辦法不讓螞蟻爬出來。”(用透明蓋蓋住)

3、觀察螞蟻:

讓幼兒用放大鏡觀察自己捉到的螞蟻是什麼樣的?(小不小呀?是什麼顏色的?有沒有眼睛、口、足…?)“我們現在再把小螞蟻放回去。”

4、看掛圖,分析掛圖:

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螞蟻的外形特徵,說說自己看到的螞蟻和掛圖上的有什麼不同?

“小螞蟻我們都觀察了,現在我們來看一隻大螞蟻,你們想不想看呀?”

教師出示掛圖:

“看看剛纔你們捉到的螞蟻和教師圖上的這隻螞蟻一樣嗎?有什麼不一樣?”

引導幼兒觀察掛圖:

“誰能看出螞蟻身體分爲幾部分?”(頭、胸、腹三部分)

“我們再看一看,螞蟻頭上都有什麼呀!”(眼睛、口、觸角)

“你們知道小螞蟻的觸角是幹什麼的嗎?”(兩蟻相遇時,靠觸角相碰,傳遞消息,就像我們說話一樣。)

“螞蟻身體上還有什麼?”(足,一共有三對)

教師小結螞蟻的外形特徵。

5、遊戲《小螞蟻搬豆》

“好了,我們今天知道了這麼多關於小螞蟻的知識,你們表現的都這麼好,想不想玩一個遊戲呀?”

幼兒扮成小螞蟻站分成兩組:鑽過山洞,跑到小河邊,跳過小河,爬到小豆豆那裏,拿一個豆跑回起點。

幼兒進行比賽,看哪組搬的最快。

教師鼓勵幼兒不怕困難,遊戲反覆玩幾遍。

結束:今天我們認識了小螞蟻還做了遊戲,你們高不高興呀?現在我們帶着這些小螞蟻,送它們回家吧!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能嘗試用胡蘿蔔、藕、辣椒等蔬菜的橫截面,蘸上顏料進行印畫,初步感知印畫的方法。

2、通過蔬菜印畫,感受這種特殊畫法的樂趣,豐富幼兒的想象。

3、培養幼兒認真作畫並保持畫面整潔、乾淨的良好習慣。

活動準備:

1、材料:藕、蘿蔔、胡蘿蔔、花菜、蔥頭、辣椒等蔬菜,顏料若干,棉花若干,盤子18個,籃子6個,紙若干,擦手帕6張,範畫2張。

2、經驗:能認識常見的蔬菜

活動重點:

感受印畫的樂趣。

活動難點:

感知印畫的方法。

活動過程:

一、通過談話,豐富幼兒對蔬菜的認識

1.今天有很多蔬菜寶寶和我們做遊戲、學本領,你們願意嗎?我們來看看是那些蔬菜寶寶來了呢?

2.蔬菜寶寶們今天帶來了一個小魔術,他們能把自己變成小花、小動物,你們想看嗎?(出示範畫)你們能猜出都是那些蔬菜寶寶變的嗎?

二、老師示範

1.蔬菜寶寶變的的魔術真好玩,你們想知道他們是怎麼變的嗎?

2.選一個蔬菜寶寶,蘸上顏料,貼在紙上,用手用力按壓,蔬菜寶寶的魔術就變出來了。(示範蘸不同的顏色就有不同的印跡)

三、幼兒操作

1.初次操作,探索印畫方法

(1)孩子們,你們想幫蔬菜寶寶變魔術嗎?那我們也輕輕回到位置上幫蔬菜寶寶去變一下吧!

(2)老師觀察情況和問題提取“個案”

2.老師講解印畫的方法

(1)孩子們,你們看看我們的印畫,現在是什麼樣子?畫面乾淨嗎?畫面上有畫嗎?(展示“個案”)爲什麼會這樣?怎樣印畫才能讓畫面乾淨、漂亮?

(2)幼兒回答

(3)老師小結:印的時間要留長一些,並且要用力壓,不能將顏色重疊印,印完一個要等它晾一會兒,不碰到它。

3.幼兒再次嘗試,學習印畫方法

(1)教師巡迴知道,告訴幼兒不要混色,可以挑選多一些的蔬菜寶寶老印,一次可以多印一些,來豐富畫面。

(2)引導有困難的幼兒想象。

四、展示作品,小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