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品】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集合四篇

【精品】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集合四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79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品】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集合四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設計思路】

二期課改中提出教師要善於發現幼兒的興趣點及熱點。在前期的“小小麪塑會”的交流活動中,幼兒對面塑能不能吃的問題產生激烈的討論。有的小朋友說麪塑不能吃,有的小朋友說:媽媽說麪塑能吃的。最後他們達到一致的想法,如果加了顏料的麪塑不能吃,而沒有加顏料是可以吃的。

從活動中分析出他們對面塑的性質還沒了解,爲了鼓勵幼兒進一步探索,擴展孩子們的認識經驗,設計本次活動。活動前組織幼兒到自己生活的周邊環境去尋找生活中的麪塑,本次活動圍繞尋找結果開展的一次交流活動。在關注孩子成長特點和新課程的理念下,努力讓孩子在整合的活動中學習,在這個活動中就蘊涵着整合的因素。首先在孩子的興趣中整合多種教學的內容。活動中孩子不僅對面塑有一定的瞭解,還要結合麪塑不同性質,把自己的已有經驗進行整合,在活動中得到體現。同時在操作手段上進行整合,讓孩子運用多途徑的表現手段進行表現。操作材料的探索性,使活動內容豐富、生動、有趣。最後,讓孩子把自己做的麪塑作爲點心讓所有小朋友分享。

【活動目標

1、在說說、看看的活動中,知道麪塑的含義及兩種不同性質。(重點)

2、願意與同伴分享自己的麪塑經驗,嘗試製作食用的麪塑。(難點)

3、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填寫過“尋找到的麪塑調查表”

2、活動前幼兒和爸爸、媽媽到周邊的環境中尋找生活中的麪塑。

3、幼兒收集有關麪塑成分與性質的資料。

【活動過程

一、交流討論對面塑的認識。

1、小組幼兒討論對面塑的認識。

引導語:“請能幹的小小發明家來說一說,在這幾天裏你找到了什麼樣的麪塑?”

2、請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幼兒來說“什麼是麪塑?

3、思考:爲什麼有的麪塑能吃,有的不能吃?它們有什麼不一樣?

二、驗證想法。

1、觀看錄像,引導幼兒從錄像中找出答案。

2、提升幼兒經驗,啓發幼兒思考:

(1)看了馬老師的錄像,小朋友知道什麼是麪塑了嗎?

(2)爲什麼有的麪塑能吃,有的不能吃?能吃的麪塑裏放了什麼?不能吃的麪塑放了什麼?

小結:麪塑裏的成分不一樣,有一種麪塑不能吃因爲裏面放了顏料,還有防腐劑,這些成分都是有毒的物質。

能吃的麪塑裏放的都是麪粉,雖然有的也有顏色,但是這是一種食用色素。

三、實踐鞏固。

過渡:今天我們又知道了好多面塑的知識,真開心!老師還爲小朋友準備了材料,等會請小朋友也來做能吃的麪塑。

1、活動前請幼兒選擇操作材料。鞏固他們對面塑成分的認識。

2、幼兒分組操作,師觀察指導

(1)引導幼兒探索食用色素的加法

(2)鼓勵幼兒根據所獲得的經驗,塑造成各種能吃的麪塑造型。

活動延伸:把做好的麪塑作爲點心,在集體中分享。

【活動反思】

麪塑這一藝術形式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在我國很多農村、城市都能找到麪塑藝術的蹤影。麪塑藝術無論是造型、構圖還是色彩點染,都有一種和黃土地一樣的粗獷美、樸實美、深厚美和廣袤美,隨着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麪塑藝術在內涵、形式、題材、造型等方面不斷更新變化。然而因爲高速發展的現代化,“麪人”好像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本教材選用“麪塑”這一學習內容,旨在讓真正的藝術能夠代代相傳。但現在的學生對面塑造型這一藝術形式還是較陌生的.,也缺少了解和實踐。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通過自主學習和視頻欣賞,使學生了解有關麪塑的知識,認識到麪塑藝術獨特的色彩及造型的魅力,拉近與麪塑藝術的距離,激發起學生對民間麪塑藝術的濃厚興趣。教學中,因取材不便加之環保理念,故使用橡皮泥結合示範與小組探究,較好地突破了學生創作中的難點,使其能初步瞭解麪塑的製作方法,並藉助橡皮泥製作出一件麪塑作品。其中老虎因其獨特明顯的特徵,深受學生們的喜愛,他們特別愛捏,並且具有立體感,栩栩如生。

因此,我感受到,當我們拂去歲月的塵埃,再次撩開古老藝術神祕的面紗時,才越來越感悟到其獨特並且不可替代的美,而真正的美是不會被時間淹沒的。相信孩子們也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到美原來來自於民間、來自於生活,麪塑以及許許多多民間藝術是人們追求理想生活的一種表現形式。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目標:

1、能通過進一步的觀察,瞭解常綠樹和落葉樹的不同之處;

2、樂於表達自己的發現;

準備:

一些常綠樹和落葉樹的葉子

過程:

1、再次觀察幼兒園的樹,引導幼兒發現兩種樹的不同之處,如:葉子;

2、教師小結:人們基本可以從樹的葉子上來區分常綠和落葉樹;

3、請幼兒說說自己還曾經看到過什麼樹,它是常綠樹還是落葉樹,爲什麼?

4、延伸活動:請幼兒回家找找周圍的常綠樹和落葉樹,並把它畫下來,能說出它的名字。

生成與反思:或許是我太低估孩子們的發現能力,孩子們在尋找兩種樹的特徵時,輕而易舉的就發現:常綠樹的葉子小小的,而且比較硬,徐順成小朋友說:“因爲它的葉子長的牢,所以不容易掉下來;”由於告訴孩子們:常綠樹的葉子一年四季都是綠的,就有一個小朋友說:“不對,這棵常綠樹上也有黃的葉子,爲什麼不叫它落葉樹呢?”於是我請孩子們圍到我身邊,請大家一起來說說這棵樹究竟是常綠還是落葉,結果有一個小朋友說出了答案:“這棵是常綠樹,它黃的葉子掉了,新的葉子又長出來了,這樣它一年四季都是綠的,”我及時給予了肯定。其實,有好多的問題,完全可以有孩子自己來回答,讓他們共同來分享各自的經驗,而且,通過這種途徑獲得的經驗,孩子們的記憶特別深刻,作爲教師,何樂而不爲呢!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一、活動目標:

欣賞傾聽作品,在老師的幫助下,體驗和理解作品的內容及角色的情感。2、能大膽地表達對作品的理解。活動準備:圖書、知識準備、霸王龍和翼龍偶。活動思路:一:對恐龍已有經驗的回憶,引出故事

有許多小朋友對恐龍都很有興趣,你們對恐龍的瞭解有的比老師還要多呢。我想問問小朋友:霸王龍是怎樣的一種恐龍?小翼龍呢?霸王龍是侏羅紀最兇猛的食肉恐龍。它能把獵物的骨頭都啃得乾乾淨淨。如果弱小的翼龍遇到了可怕的霸王龍和會發生什麼事呢?

二、欣賞文學作品

看圖書講故事。預期;聽到聲音霸王龍會怎麼做?“嗷”霸王龍爲什麼要吼叫?小翼龍是怎麼想的?霸王龍會怎樣?介紹書中結尾。

三、理解文學作品中角色的情感變化

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受?霸王龍是個非常兇猛殘暴的傢伙,可是在它有一次受傷後小翼龍卻幫助了它,小翼龍不怕它嗎?怕爲什麼還要照顧它呢?小翼龍是怎麼照顧霸王龍的?霸王龍傷好了以後,小翼龍發現它能站起來並且眼睛也能睜開了,小翼龍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霸王龍在受傷前很可怕,它甚至想吃掉小翼龍,可在它傷好了以後卻要捉魚給小翼龍吃,爲什麼它會有這種變化?

四、對文學作品想象講述

如果這個故事還在延續,霸王龍和小翼龍有一天見面了他們之間會發生什麼事?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意願。跟同伴自由講述。

五、自由合作閱讀圖書

老師還爲小朋友們準備了一些圖書,有興趣的小朋友可以和同伴一起閱讀。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知道“苔蘚”這一名稱和主要外形特徵,瞭解苔蘚的生長環境。

2、樂意主動採摘苔蘚,感受樂趣。

3、豐富相應詞語,如葫蘆蘚、地錢、牆蘚等。

4、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教師事先找好有苔蘚的花圃、田間路邊等。

【活動過程】

一、出示苔蘚實物樣品、引出課題。提問:

——誰見過這些綠綠的小東西?它們會長在哪裏呢?

——今天我們要去找找苔蘚,可以採摘。

二、幼兒尋找採摘苔蘚,過程中和幼兒一起觀察其生長環境的特點,誘發幼兒(幼兒食品)有意記憶。

三、交流經驗

——你找到了苔蘚了嗎?它長在哪兒?什麼樣子的?象什麼?(讓幼兒邊觀察邊討論)

——請你找一找苔蘚的根、莖、葉。誰也有根、莖、葉?

四、幼兒再次尋找採摘,並讓幼兒摘點野花、野草,爲回教室讓幼兒用它與苔蘚合作學習插花。

五、梳理經驗:

1、苔蘚它多生長在潮溼、肥肥的土地裏,在住宅、田園和路旁容易找到。因爲是潮溼環境,因此人們走路要小心。

2、苔蘚雖小也有根、莖、葉,是植物一種。(讓幼兒討論苔蘚與水和陽光的關係)

【活動建議】

可結合相應的季節和天氣組織幼兒採摘苔蘚(地錢),並烹飪、品嚐苔蘚植物(地錢),讓幼兒瞭解其特殊的用處。

【活動延伸】

1、科學區中設置“下水石”、“上水石”、“沒水石”,觀察哪塊石頭能長出苔蘚。(“上水石”總保持着潮溼的狀態,所以適合苔蘚植物生長)

2、在自然角種植苔蘚。

【活動反思】

“開展探究性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是新課程改革的方向,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努力向着這個方向靠攏。課堂上我把學生設計爲教學的主體,而教師退居爲教學的輔助角色,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上課前我佈置學生蒐集相關資料,並儘量採集一些標本回來,讓他們帶回課堂向同學介紹。學生採用邊觀察邊比較、討論等方式進行學習。通過學生親自採集標本,增加他們對這些植物的感性認識,關注這些植物的生長狀況,培養學生關注生物圈中各種各樣綠色植物的情感。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而且這樣上課課前不用實驗老師準備太多的實驗材料、也不用教師講得口乾舌燥,所有的知識均由學生告訴學生,這種教學法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使學生學得更加積極主動,學生完全由“要我學”變爲“我要學”。學生上完課後紛紛對我說:“老師,這節課怎麼過得那麼快呀?”可見學生已完全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