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熱門】幼兒園社會教案8篇

【熱門】幼兒園社會教案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8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社會教案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幼兒園社會教案8篇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學習照顧小班弟弟妹妹,對小班弟弟妹妹有同情心和責任感。

2.掌握與小班弟弟妹妹交往的方法,會恰當地表達關愛的情感。

3.鼓勵幼兒大膽說話和積極應答。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1.幼兒在小班時的照片、視頻資料。

2.提前與小班老師協商活動流程,準備活動場地。

3.讓幼兒提前準備爲弟弟妹妹親手製作的禮物。

4.共同活動的材料:玩具、圖書等。

活動過程

(一)師幼共同觀看幼兒在小班時的照片、視頻,回憶自己剛入園的情景,體會弟弟妹妹年齡小,能力弱,需要我們的關心與幫助。

(二)交流討論,感受自己的變化,幫助幼兒理解自己長大了。

跟照片中的自己比,你有哪些變化?你都會做哪些事情了?怎樣做纔像哥哥姐姐?哥哥姐姐可以爲弟弟妹妹做些什麼?

(三)分組協商制定與弟弟妹妹友好交往的方法,請幼兒談談自己的想法。

1.我們一會要去小班與弟弟妹妹交朋友,你有哪些方法認識他們?

2.你想跟弟弟妹妹玩什麼遊戲,教給他做什麼事情?

3.你會怎樣幫助照顧和關心他們?

(四)組織大帶小結對活動,引導幼兒關心、幫助弟弟妹妹。

1.大膽介紹自己,認識弟弟妹妹。

2.給弟弟妹妹送禮物,增進彼此的感情。

3.與弟弟妹妹做遊戲、看圖書、玩玩具,懂得謙讓弟弟妹妹,能與弟弟妹妹愉快交往。

4.弟弟妹妹遇到困難時,耐心幫助他們。

(五)活動後小結,請幼兒分享交流,互相學習交往和照顧弟弟妹妹的方法。

活動反思

在這一主題活動《我是大班哥哥姐姐》中,孩子對自己是大班小朋友非常自豪,通過四周的時間,孩子們適應了新的環境,他們自己動手,從構思、設計到操作,積極地參與了班級環境及活動區的佈置,每一步都認真無比,他們把班級變成了自己的家,真正的成爲了集體的主人。喚醒了孩子們的創造力、審美意識。

主題活動中,爲了讓幼兒瞭解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標誌和規則,爲了讓幼兒能走進生活、瞭解標誌,我們開展了“認識標”、“找標誌”、“收集標誌”和“製作標誌”的活動。特別地,通過語言活動《小鼴鼠過生日》,幼兒既發展了語言能力,又進一步感知了標誌在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也學會看標誌出行。經過活動的開展,幼兒對它們有了更多的認識,也懂得了要按標誌進行活動。特別是在製作標誌的過程中,幼兒能根據實際情況,爲我們的班級和幼兒園制定了許多的標誌,如:不扔紙屑、不摘花、不亂叫等標誌。可見,幼兒真的走進了生活,懂得將自己的生活經驗運用到學習活動中。

在學習性活動上,本學期我們創設了語言區(江南書齋)、美工區(巧手工坊)、科學區(快樂加油站)、益智區(江南棋社)、特色區(印染坊)等活動,美工區是這個主題的重點,爲了讓我們班的孩子們學會我們茶樓的操作,在美工區中我們投放了皺紋紙來製作茶葉,在活動中,我們示範了兩種茶葉的製作過程,一種是簡單的用皺紋紙搓揉成小球,一種向一個方向把皺紋紙條揉成紙條的方法,一開始,我以爲成功率會很低,沒有幾個人會成功的,但沒想到,基本上我們每個孩子都成功了,連平時的皮大王也能安安靜靜的坐在一邊認真的操作。在益智區中,我們的重點是讓孩子們瞭解區域的規則,以及讓他們學習一些棋類的遊戲規則。

在這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大班的幼兒思維活躍、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自信心,對於各種事情喜歡參與、創作,幼兒不斷地生成問題,解決問題,我們與他們一起共同參與,共同學習,既是活動的觀察者、記錄者,也是活動的支持者、指導者,通過不斷地提供材料,變化空間,傾聽幼兒、關注幼兒,使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願我們有更多的活動能走進孩子的心靈深處,爲他們的成長提供有益的經驗,使他們對童年充滿快樂的回憶!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集體的事就是大家的事,萌發樂意爲集體做事的情感。

2、提高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形成一些基本的生活動力,逐步養成愛勞動的習慣。

3、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4、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重點與難點

1.重點:讓幼兒懂得集體的事就是大家的事這一簡單道理,學會關心集體、樂意爲集體做好事。

說明從小讓幼兒學習關心集體、幫助集

活動目標:

1.認識中國地圖,知道北京是中國的首都。

2.認識祖國的名勝古蹟,萌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3.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準備:

中國地圖 收集有關名勝古蹟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 認識中國版圖和首都北京。

1、 出示中國地圖,讓幼兒說說它的名稱、形狀,找出首都北京在中國的地圖。

2、 教師介紹中國地圖

這是中國地圖,是按我們國家的國土形狀縮小很多倍繪製的。我們中國所有的地方都在地圖中。它的形狀像一隻公雞。北京是中國的首都,是全國人民喜愛的地方。

3、 北京有哪些名勝古蹟和著名建築?

二、說說自己喜歡的地方

1、教師出示圖片介紹

2、幼兒用自己收集的照片介紹

3、幼兒每介紹一個地方,教師就在地圖的相應位置做上標記,並介紹其體、爲集體做事,可引導幼兒注重對環境的關切,愛護勞動的成果等,這也是當今幼兒園強化"學會關心"的關切型課程發展趨勢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又是一種道德素質啓蒙教育的需要。

2.難點:提高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培養基本的生活能力,養成愛勞動的習慣。

說明提高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目的在於形成幼兒的基本生活的能力。當前,獨生子女普遍嬌生慣養,缺乏必要的生活能力的鍛鍊,如能創設一些條件,引導幼兒在個體的活動中,學習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有助於勞動習慣的養成和社會生活適應能力的提高。

材料及環境創設

1、設立氣象角、自然角、動物角等。

2、提供一些勞動工具:澆水、小抹布、膠水等。

3、收集有關"勞模"的事蹟圖、照片。

設計思路

大班幼兒的動作能力有所發展,已具備了一些勞動的技能,但由於缺乏勞動的觀念,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誤區,更是缺乏必要的勞動體驗,這都有礙於他們生活能力的提高。

隨着大班幼兒年齡的增大,逐漸能擺脫自我中心,發展爲具有初步的能關心他人、關心周圍、關心集體的意識。因此,對大班幼兒不僅要加強自我服務能力的提高,而且還要注重引導幼兒積極地爲集體做好事、關心集體,這些也潛藏着幼兒的合羣性、責任感培養,更好地構建幼兒健全的人格。

寓這些教育於各項活動之中,可充分利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的節日教育活動和通過一些"勞模"的人物鮮明形象來感染幼兒,萌發他們從小愛勞動、愛集體。(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網)樂意爲集體做好事的情感,並通過大量的實踐,讓幼兒在力所能及的擦擦、洗洗。整整、補補等一系列的勞動中,學習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態度,包括勞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堅持性、做事認真、細緻等品質,爲將來必備的生活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活動流程

1.通過感知討論萌發幼兒愛勞動、樂意爲集體做好事的情感。

建議:

a、節日活動談話:"五一"節是什麼節?談談父母及有關親屬的工作情況,教師談談自己的工作,讓幼兒瞭解周圍成人的勞動,理解人們的生活與勞動的關係。

b、結合節日教育,收集有關"勞模"的事蹟,圖、照片,佈置在教室環境一欄,通過這一隱性教育手段,讓幼兒經常看看。議議,熟悉"勞模"的形象,瞭解他們爲民服務的事蹟。進而引導幼兒如何向"勞模"學習、怎樣爲集體做好事(照顧自然角、氣象角、動物角。洗曬玩具、整理玩具。修補圖書。擦洗桌椅、分發碗筷等),使幼兒懂得這些集體的事應該大家做。

2.鼓勵幼兒參加實踐活動。

①《學擦桌椅和櫥櫃》。

②《我把玩具收拾好》。

③《玩具玩具我愛你》。

④《整理玩具和用具》。

說明以上活動參見《生活》教材62~66頁,通過這些活動,讓幼兒學習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

⑤建立"值日生"和"某勞動日"制度。

建議日常性的"工作"(照顧自然角、動物角、氣象角、分發碗筷等)可由值日生負責。間歇性的"工作"(修補圖書。曬洗玩具、擦洗桌椅等可定"某勞動日",如每週一爲"修補圖書日"挑選出破損的圖書,幼兒可隨意地主動參加修補圖書勞動。

活動反思

1、兩難案例的確定十分關鍵。首先,這一案例應源自學生生後,是屬於困擾學生的有代表性的案例,這樣才能引起學生們的關注。其次,這一案例要具備兩難性,只有具備兩難性,才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與爭辯,才能讓學生在交流自己觀點的同時明晰自己的想法,最終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2、課堂上教師的定位至關重要。首先,教師應該是一名促進學生真實表達自己觀點的引導者。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不應過早地表露自己的觀點,不能左右學生的表達傾向。而應該認真傾聽,並適時地幫助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必要時還可以是一位“煽風點火”者,用智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拓展學生的表達思路,讓學生盡情儘性地真實表達。其次,教師也是一名學生價值觀的診斷者。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敏銳地關注到學生一些價值觀錯誤的表達,並及時將問題拋給學生,引導大家討論思辨。最後,教師還應是學生討論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可以以一名學習者的身份投入學生的討論之中,適時地介入一些學習資料,爲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提供必要的支撐。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主動與新朋友交往,大膽地 進行交流。

2.禮貌待人,學 習使用禮貌用語。

活動準備:

請幼兒設計歡迎新朋友的方法, 例如唱歌、帶玩具、圖書到幼兒 園分享等。

活動過程:

1. 請新來的小朋友站面前,全班幼兒鼓掌歡迎新朋友,鼓勵他介紹自己的姓名。

2. 鼓勵其他幼兒做小記者,採訪新朋友:

(1)請問你今年幾歲?

(2)請問你是怎麼上幼兒園的?

(3)每天誰送你上幼兒園?

(4)請問你喜歡什麼玩具?

(5)提醒和鼓勵幼兒使用禮貌用語。

3. 用小朋友提前準備的歡迎新朋友,例如唱歌、跳舞、分享玩具、圖書等。

4. 幼兒帶新朋友參觀幼兒園,介紹幼兒園的主要場所和用途;介紹班裏各個區角的名稱和用途。

5. 請新朋友也說說自己的感受。

活動:

1.樂於親近新認識的朋友。

2.懂得使用禮貌用語“請問”。

活動建議:

請家長選擇適當的時候帶孩子去鄰居家或親戚家串門,鼓勵孩子和同齡的小夥伴玩耍,讓孩子瞭解一些基本的交往禮節,這樣能更好地促進孩子社會性的發展。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知道大班小朋友應在各方面關心集體,關心幼兒園,給弟妹做好榜樣。

2、激發幼兒爲幼兒園爭光的榮譽感。

3、培養幼兒樂意在衆人面前大膽發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4、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

活動準備:

配樂詩歌“我是幼兒園的小主人”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討論,怎麼做哥哥姐姐、做幼兒園的小主人。

現在誰是幼兒園最大的小朋友?你打算怎樣做好幼兒園小主人呢?

總結“我們是幼兒園裏最大的小朋友,我們是幼兒園的小主人,應從各方面關心幼兒園、幫助弟弟妹妹,給弟弟妹妹做好榜樣。

2、請幼兒討論“客人來了,我們怎樣做好小主人呢?”

“應該怎樣上課?爲什麼?”

“幼兒園的小主人在勞動的時候應該怎麼做?”

“我們應該怎樣做遊戲呢?”

“幼兒園的小主人應該怎樣爲班級、幼兒園做好事?”

“幼兒園的小主人應該怎樣關心弟弟妹妹?”

3、讓幼兒欣賞配樂詩歌“我是幼兒園的小主人”

活動延伸:

佈置“優秀小主人”專欄,每天評一次,爲優秀的幼兒“貼星”以示表揚。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1、能夠依據幼兒生成的有價值的教育內容,創設情境激起幼兒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衝突

2、活動設計清晰,能按預設的活動環節展開教學活動,活動中各環節的過渡自然。

3、努力領悟《綱要》精神,在活動中,力爭成爲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努力營造一個寬鬆、自由的活動氛圍,讓幼兒積極的、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

4、教師適時的提問、引導,鼓勵幼兒大膽地進行講述,在整個活動環節中,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得到很好的發揮,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

5、能夠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不足之處:

幼兒的語言表述能力不是很好,部分孩子不能說完整話;在最後一個環節中,教師干預的有些多,(即給予的命題有些多),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沒有充分的發揮出來。

總之,通過活動的教學,既有成功的收穫,也有不足。不過,我將不懈努力。讓孩子們放飛快樂,盡情的回味着分享快樂的愉悅。通過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加以總結,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這是十分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5

目標

1.共同回憶幼兒園的生活情景,瞭解幼兒園中部分成員(保健老師、廚師等)的工作及其與自己的關係.萌發互愛的情感。

2.觀察照片、錄像、圖表、實物等,選擇有用的信息大膽交流。

準備

有關幼兒園生活情景的數碼相片,營養食譜,燒飯用的大、小鏟子,白大褂,白鐵盒,畫筆,畫紙。

過程

一、經驗回憶

1.師(出示本班幼兒活動的數碼相片):照片上都記錄了哪些我們在幼兒園度過的快樂時光?

幼1:我們舉行升班儀式,陳老師扮成了小兔子。

師:剛開學的事還記得,看來那次狂歡你們印象挺深刻的。

幼2:那次我們還宣誓、唱歌到舞呢!

幼3:我們和劉老師在做遊戲。

幼4:我看到丫丫和小易在吃飯。

師:瞧她倆大口大口地,吃得多香!

幼5:這種咖喱飯很香,我也很喜歡吃。

師:對呀,幼兒園的飯菜特別香。

幼6:還有陳老師在草地上給我們講故事!.

師:幼兒園裏快樂的事可真不少。唱歌、眺舞、開party,和劉老師做遊戲.聽陳老師講故事。你們喜歡到幼兒園來嗎?喜歡陳老師和劉老師嗎?

幼:喜歡。

2.師:幼兒園就像快樂的大家庭,除了陳老師、劉老師,還有誰呢?

幼1:還有看門的馬師傅。

幼2:我還採訪過燒菜師傅。

師:噢,你們每天吃的可口的飯菜就是他們燒的。

幼3:我採訪過林老師,我很喜歡她。

二、重點解讀

1.解讀保健老師的工作

(1)師:你們一口氣說了這麼多,今天我們要重點來說說幾個人。他們是誰呢?(出示白鐵盒、白大褂)我先提供兩件東西,看看你能不能猜出來。

幼1:醫生吧?

幼2:是周老師,她每天都穿這件白大褂。給我們吃藥時她就拿着這個白盒子。

師:你觀察得還真仔細,到底是不是呢?(出示大屏照片。)

(2)師:周老師平時在幼兒園都做些什麼事情呢?

幼1:中午給我們吃藥。

幼2:我們如果不舒服可以去找她。

幼3:每天早晨給我們發牌子。

師:對,在幼兒園每天最早迎接你們的不是陳老師或劉老師,而是周老師。周老師爲什麼要給你們發牌子呢?

幼1:我拿的一直是紅牌子,周老師說我很健康。

師:那還有其他顏色的牌子嗎?

幼2:還有綠顏色的,我拿過一次,那次我咳嗽了。

師:原來不同顏色的牌子代表身體的健康狀況不同,這樣可以提醒我們注意誰身體不好,需要多多關一心。

(3)師:周老師還做一些什麼事呢?

幼:我還看到她經常用電腦。

師:你們知道她在打什麼嗎?(幼兒搖頭。)

師(出示營養食譜):這是什麼?上面有什麼?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在一次角色遊戲中,我觀察到孩子們在玩娃娃家時,拿出“茶具”來“泡茶”及招呼客人“喝茶”,泡茶與喝茶的樣子真是象模象樣的。大班幼兒對事物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因而,促使我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泡茶,是我國傳統的民族文化,它有悠久的歷史與文化。特別是在我們閩南地區,只要有客人來,我們總會端出茶具來泡茶,以好茶相待。幼兒園的.孩子對此雖熟悉,但卻不太瞭解。爲了弘揚民族文化,培養幼兒對中華文化的親近感,熱愛民族文化,特意設計了這一教學活動。

活動目標:

1、知道泡茶的基本步驟與注意事項。

2、觀察比較泡茶時茶葉的變化,並能說出喝茶的感覺。

3、培養對中華文化的親近感與熱愛民族文化的情感。

4、培養幼兒有禮貌、愛勞動的品質。

5、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事先邀請幼兒家長中的熟悉茶藝及愛茶人士來園。

2、茶具四套、茶葉、開水、盤子。

3、三用機、古箏樂曲磁帶、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集中活動:

1、組織幼兒觀看茶藝表演(古箏樂曲伴奏),引起幼兒興趣。

2、教師結合茶具與茶藝表演與幼兒一起討論“泡茶需要什麼?怎樣泡茶?泡茶時應注意什麼?”。

3、提出分組泡茶活動的注意事項,並提出觀察記錄的要求。

二、小組活動:

1、將一撮幹茶葉放在乾淨的盤子上給幼兒看,請幼兒注意觀察

茶葉的外形、顏色、並聞聞幹茶葉的味道。請幼兒說說觀察的結果。

2、依泡工夫茶的步驟泡茶給幼兒喝。

3、泡茶當中請幼兒仔細觀察茶水的顏色如何改變?。

4、請幼兒交流喝茶的感覺。

5、泡完茶時,將茶葉從茶壺中拿出來,將茶葉攤開在另一個盤子上,問問幼兒“茶葉有了什麼改變?幹茶葉與泡過的茶葉哪裏一樣?哪裏不一樣?”

6、請幼兒在記錄表中記錄觀察的結果。

三、集中小結:

1、讓幼兒講講活動中開心的事及喝茶的感覺。

2、請幼兒結合自己的記錄表說說泡茶時茶葉的變化。

活動反思:

1、設計引入。在教學中,我使用了教材中提供的主題圖創設爲客人沏茶的情景,並提出問題“沏茶時通常需要做哪些事?”調動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爲學生幫助小明讓客人儘快喝上茶問題打下基礎。在學生大腦活躍的時候緊追着問“怎樣安排才能讓客人儘快喝上茶呢?”,調動學生主動思考,積極解決問題,有效地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2、合作探究學習。在探討怎樣合理安排這些事情時,採取了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讓學生四人爲一組,根據合作要求設計沏茶方案,讓學生經歷從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最優方案的過程。在彙報學習成果時,學生展示了11分鐘的方案(最優方案),當追問“還有更省時間的方案嗎?”全班同學沒有一個。當問到還有其他方案嗎?有一個小組舉起了手,但是方案中他提出“接水的同時要找茶葉”,這點引起了全班同學的質疑,所以這種方案被否定掉了。也讓學生加深理解了哪些事情可以同時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同時做。不可以同時做的事情要按照事情的先後順序來完成。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7

活動設計意圖:

所謂姓名,是人類爲區分個體,給予每個個體的特定名稱符號,是通過語言文字信息區別人羣個體差異的標誌。首先,有了姓名,人類才能正常有序地交往,它是一個人的代表和象徵,即姓名具有社會意義。其次,姓名由姓和名組成,姓具有傳承性,名則是父母長輩根據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和祝願所取的,具有一定的獨特意義。所以,活動應從姓名的社會意義、姓的傳承性、名的獨特含義這三個角度開展。

在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幼兒思考、探索,而不是直接告訴幼兒答案。比如,不要直接告訴幼兒姓在前,名在後,可以請幼兒猜一猜姓和名哪個在前面,你覺得自己姓什麼,這樣的問題會更加吸引幼兒。又如,在感知姓名的社會意義時,可請幼兒用三種方式去邀請別人做遊戲,通過對比體驗姓名的社會意義。我的設計

目標:

1.初步瞭解姓名的社會意義:探索姓和名的由來,感知姓的傳承性,理解名的獨特含義。

2.願意大膽表述自己的發現與想法,嘗試起名字。

3.感受中國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體驗父母長輩的愛和美好祝願。

準備:

1.認識自己的姓名,瞭解自己名字的含義。

2.全班幼兒姓名圖,其中姓、名的字用兩種顏色表示。

過程:

一、感知姓名的作用,瞭解姓名的社會意義

1.感知姓名的作用。

師(出示全班幼兒姓名圖):看,這是什麼?有你的姓名嗎?在哪裏?

師:你們還在什麼地方看見過自己的姓名呢?爲什麼這些物品上有自己的姓名?

師:物品上有自己的姓名,說明這件物品就是自己的。

師:什麼時候你們聽到過別人叫或點自己的姓名呢?

師:你們什麼時候會說自己的姓名?

師(小結):姓名就像是我們每個人的標記,作用可大了,有我姓名的物品是我的,我的姓名就表示我這個人。

2.邀請好朋友做遊戲.體驗姓名的社會意義。

師:今天我們要邀請自己的朋友做拍手遊戲。誰願意到前面做邀請人?

師:今天我們的邀請方式與平時不同。我們要做三次遊戲,第一次,邀請人可以說出朋友的姓名;第二次,邀請人只可以說出朋友姓名的第一個字:第三次邀請人不能說出朋友的姓名,只能說其他的話。(幼兒遊戲。)

師:你們喜歡用哪種方式邀請朋友?爲什麼?

師:被邀請的人喜歡哪種方式?爲什麼?

師(小結):邀請時說出朋友的姓名這種方式最方便,因爲姓名是每個人區別於別人的重要標誌,一個姓名就代表一個人。

二、瞭解姓和名的由來,發現姓的傳承性.理解名的獨特含義

1.瞭解姓的由來,感知姓的傳承性。

(1)知道自己的姓。

師:我們的姓名是由姓和名組成的。那你們猜一猜姓和名哪個在前面?你姓什麼?(幼兒觀察姓名圖,猜測。)

師(小結):在我們中國人的姓名中,姓在前,名在後,現在你們都知道自己的姓了吧。

(2)引導幼兒感知姓的傳承性。

師:你們爲什麼是這個姓呢?這個姓是從哪裏來的?那爸爸(媽媽)的姓又是從哪裏來的?

師(小結):我們小朋友可以跟爸爸姓,也可以跟媽媽姓,而爸爸(媽媽)又是跟他們的爸爸(媽媽)姓的,姓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下來的。

2.瞭解名的由來,理解名的獨特性,體驗父母長輩的愛和美好祝願。

(1)知道自己的名,理解名的獨特性。

師:你的名是什麼?我們的姓有時會和別人一樣,那名是這樣的嗎?

師:我們的名很少會和別人一樣,都是很獨特的。

(2)介紹自己名的含義,體驗父母長輩的愛和美好祝願。

師:爸爸媽媽爲什麼會給你起這個名字呢?(幼兒交流自己名的含義。)

師(小結):父母給我們取的好聽的名字都是非常有意義的,有的希望我們快樂、幸福,有的希望我們健康、美麗,有的祝願我們聰明、智慧……名字表達了爸爸媽媽等長輩對我們的期望。對我們的愛,對我們美好的祝願。你們愛爸爸媽媽嗎?今天回去要謝謝他們爲你們起了這麼有意義的名字。

三、遊戲:給孩子取名字,鞏固對姓名的認識、理解

師:現在我們也來當一回爸爸媽媽。假如你有了自己的寶寶,你想給他取個什麼名字呢?

幼兒園社會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認識小學的環境。

2、激發幼兒上小學的願望。

3、發展幼兒的觀察、分析能力、動手能力。

4、養成敢想敢做、勤學、樂學的良好素質。

環境與材料:

1、事先與附近小學聯繫好參觀事項。

2、《健康.社會》。

一次備課

1、參觀前談話

請幼兒想一想、說一說:小學是什麼樣的?

我們今天去參觀"唐馬路小學",還要和一年級的哥哥、姐姐一起上課做遊戲。

教師介紹參觀小學的注意事項,如應有禮貌、專心聽老師講課、遵守紀律等。

注意觀察小學和幼兒園有什麼不一樣。

2、參觀小學校

參觀小學的環境。

觀看小學生升國旗和做早操。

與小學生一起上課。

體驗課間十分鐘的活動。

3、回園

回園後,組織幼兒交流參觀小學後的感受。

活動反思:

捕捉到了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小學生的書包,並以此爲出發點,讓學生了解小學生書包內的物品,從而爲小學生活做好準備。

本次活動環節,將每個問題設計更加嚴謹,先讓幼兒猜謎語導入活動的主題,進而引入:“小學生要背書包上學?書包裏應該裝些什麼呢?”從而自然過渡過第二個環節(對各種學習用品經驗交流分享),在兒歌的學習中緊扣活動內容的問題,讓學生更有效地進行學習,避免了一問一答的單調提問。

活動動靜搭配,調動積極性與主動性:活動中,老師提供給每個學生相應的操作機會,從談話(表達對學習用品的認識)——與同伴分享自己所帶來的學習用品——學習兒歌——表演兒歌——畫書包,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能夠與兒歌進行完整全方位的接觸。

存在不足之處:

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朗誦兒歌時,能夠注重提醒學生對兒歌的情感處理,但是對於兒歌、詩歌類的朗誦方式還需提高,完整但過於平淡。

調整策略:

對於詩歌朗誦的情感處理,應在日後的每個語言教學中,首先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氛圍,老師有了朗誦的激情,才能更好地帶動參與到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