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選】幼兒園小班教案範文10篇

【精選】幼兒園小班教案範文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6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幼兒園小班教案範文10篇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一、目標

1、初步感知並接受幼兒園的生活及本班教養工作人員,在園情緒趨於穩定。

2、在教師的幫助下願意參加各種活動,初步體驗幼兒園的樂趣。

二、主題網絡

(一)快樂的幼兒園:社會〈遊園〉,語言〈點點愛上幼兒園〉,藝術〈快樂的小 X班的樹〉,音樂〈我上幼兒園〉,科學〈看看周圍有什麼〉

(二)我們都是好朋友:語言〈你是我的好朋友〉,藝術〈小X班的樹結果了〉,社會〈笑臉娃娃〉

(三)我真能幹:勞動〈我會自己吃飯〉,數學〈送片片回家〉,健康〈小手真乾淨〉,勞動〈我也愛清潔〉

三、環境與資源

1、班級環境要溫馨、充滿童趣,各類設備、設施的擺放要安全,便於幼兒的使用和活動。

2、積極、主動地與幼兒家長溝通,向家長介紹本圓幼兒一日生活的基本環節、內容與要求,幼兒在入園適應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困難和所需要的支持與幫助,以及家、園雙方在幼兒入園適應階段的合作要點,爭取家長的支持與幫助。

3、爲幼兒建立成長檔案。

4、利用本圓的各種教育資源,幫助幼兒接受、適應幼兒園生活,如組織“大帶小”活動等。

5、班級的每一位保教人員自身是最大的教育資源,教養人員的情緒、情感,一言一行都會對幼兒的入園適應產生較大的影響。

四、家長工作

1請家長帶孩子熟悉幼兒園環境,使幼兒喜歡上幼兒園

2請家長在家教會孩子正確的洗手,小便的方法,使孩子養成愛清潔的習慣。

3請家長爲孩子建立成長檔案。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在嘗試將塑料袋變成風箏的過程中提高觀察、模仿能力,探索讓塑料袋飛起來的方法。

2.用恰當的語言描述自己喜歡的風箏,體驗自制“風箏”進行遊戲的快樂。

3.激發幼兒對放風箏活動的興趣。

4.鍛鍊幼兒手臂的力量,訓練動作的協調和靈活。

活動準備

l、人手一個塑料保鮮袋,雙面膠、剪刀,彩色皺紋紙條若干,不同長短的細線若干。

2、放風箏的錄像,音樂磁帶。

3、選擇一塊寬敞、平坦的場地,便於遊戲時的來回跑動。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1.播放“放風箏”的錄像。

他們在做什麼?你們誰放過風箏?你放的風箏是什麼樣子的?(顏色、形狀、大小)你是怎樣讓風箏飛上天的?

(評析:談話內容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興趣。在春天裏,已經有許多孩子有過放風箏的經驗。風箏顏色、形狀的豐富多樣對小班幼兒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師能抓住教育契機,引導他們對風箏的形狀、顏色有初步的瞭解,將如何讓風箏在天上飛起來並呈現多種姿態,作爲活動的切入口,激發了幼兒交流的慾望。)

2.請小朋友幫忙滿足塑料袋的“心願”――飛上天。

塑料袋娃娃看見風箏在天上自由自在地飛,可羨慕了!她想和風箏一樣,穿上漂亮的衣服,飛上藍天,小朋友快動動腦筋,幫忙想想辦法吧!

二、猜想讓塑料袋“飛”的方法

1.你有什麼好辦法,讓塑料袋飛上藍天呢?(引導想象)

2.出示範例,並即興唱兒歌:身上彩帶飄呀飄,五顏六色真漂亮;肚子鼓鼓胖娃娃,還有一條長尾巴。

3.請小朋友仔細看一看,塑料袋娃娃哪些地方變了呀?她變成了一隻風箏就能飛上天了。(引導幼兒觀察後講述)

(評析:活動中教師能以幼兒爲主體,尊重幼兒的想法。幼兒在自由、寬鬆的環境中得到了支持和鼓勵,在與老師、同伴的語言交流中體驗着交往的快樂。通過讓看看、想想、說說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三、探索“風箏”的製作法

1.粘綵帶。教師示範:剪一條雙面膠粘在塑料袋下面合適的位置,然後將幾根彩色皺紙條粘在雙面膠上,引導幼兒觀察綵帶的顏色和數量:老師粘了幾根綵帶啦?是什麼顏色的呢?

幼兒操作粘綵帶,教師指導、幫助。

2.變胖娃娃。探索學習讓塑料袋鼓起來,變成胖娃娃。

誰來試一試?你有什麼好辦法?爲什麼裏面的氣很快就逃走了呢?提示要領:裝氣後手要很快抓住袋子的嘴巴。

再讓孩子們試一試,體現自主學習。強調難點部分的要領:使袋子的嘴巴張開,上下晃動,l、2、3抓住嘴巴,擰一擰,不要讓氣逃走哦!

3.長出尾巴。教師操作,幼兒觀察:拿一根細線的一端,在塑料袋擰緊的嘴巴處繞幾圈,然後繫牢(繞線並繫牢對小班孩子來說有難度,小朋友可以試一試,不行的活由老師幫忙)。

(評析:採用自然習得的方法鼓勵幼兒勇敢地試一試,孩子們非常樂意接受這種方式,嘗試起來也信心十足。活動環節過渡自然,突出了重點、難點,給孩子提供了充分學習和探索的機會。)

四、製作“風箏”

幼兒自由分組,製作風箏,教師巡迴觀察,提醒幼兒在遇到困難時可以相互幫助,也可以請老師幫忙。

五、放“風箏”

1.孩子們,我們來放風箏吧!

幼兒自由玩。集中:你的風箏飛起來了嗎?你是怎麼讓風箏飛起來的呢?誰的風箏飛得最高?我們請他來飛一次!

2.小結要領:於舉高,跑得怏,風箏就能飛得高!

3.幼兒再放風箏,比一比誰的風箏飛得高。

(評析:引導幼兒在積極的跑動中、在相互比較中自己認識到手舉高、跑得快,風箏就會飛得高;能力強的幼兒還發現,線的長短也會影響塑料袋的飛行。這種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激發了幼兒繼續探索的強烈慾望。)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一天早上,佳怡一走進活動室就跑到我面前說:“老師,你看,跳跳糖在嘴巴里會跳呢,我也跟着跳起來了。”說着便跳了起來。佳怡的言行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跳跳糖在哪裏?是怎麼跳的?” 《綱要》在組織與實施部分明確指出“教師應成爲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善於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遊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於是我便捕捉住跳跳糖這一素材,將它運用到集體活動中,讓入園不久的小班幼兒在觀察、品嚐、交流、模仿、遊戲中自然地感知跳跳糖的特點。在音樂的不同節奏中用肢體動作模仿跳跳糖跳動時的情形,讓幼兒學得輕鬆而快樂。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品嚐,感知跳跳糖的特點。

2.嘗試不同的跳法,學習用身體動作表現跳跳糖。

3.在不同的音樂節奏中體驗集體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跳跳糖、勺子、消毒毛巾及節奏不同的音樂。

  活動過程:

一、觀察、品嚐並交流感受

1.觀察跳跳糖,瞭解跳跳糖的樣子。

師:今天老師給寶寶們帶來了一樣好吃的東西——跳跳糖,它們就悄悄地躲在寶寶們後面的桌子上,請寶寶們去看一看跳跳糖是什麼樣子的。

2.品嚐跳跳糖,感受跳跳糖的味道及在嘴裏的跳動的感覺。

師:請寶寶們用毛巾把小手擦擦乾淨,拿一把小勺子舀一勺跳跳糖,嚐嚐跳跳糖是什麼味道的,在嘴巴里會怎麼樣。

3.交流對跳跳糖特點的感知經驗。

師:跳跳糖看上去是什麼樣子的?

幼:細細的、小小的、一粒一粒的。

師:吃起來是什麼味道的?

幼:甜甜的、草莓味的。

師:跳跳糖在嘴巴里會怎麼樣?

幼:跳、動。

師:除了跳、動,還會怎麼樣?(在幼兒無法回答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適當地發出跳跳糖跳動時的聲音來進行提示。)

幼:還有聲音。

二、討論並用肢體動作表現。

1.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用身體動作表現跳動的跳跳糖。

師:跳跳糖好神奇,誰來學一學跳跳糖在嘴巴里是怎麼跳的。

(三個幼兒示範了不同的動作,教師一一予以說明:××用手的動作表示跳跳糖一上一下地跳:××不光用手,還加上了腳的動作;××將兩隻腳一上一下交換跳。)

2.小朋友再想想還可以用身體的哪些部位來表現跳動的跳跳糖?(引導幼兒用手臂、頭、屁股等部位的運動來表現跳動的跳跳糖。)

3.引導幼兒兩兩合作,或三個小朋友手拉手錶現跳動的跳跳糖粘在一起時的情形。

三、遊戲:開心跳跳糖。

1.聽音樂用身體動作表現跳動的跳跳糖。

師:寶寶們張開嘴巴,跳跳糖跳進來了,讓我們的身體也跟着跳起來,把我們的頭、手、腳動起來,還有小屁股也扭起來。

(教師隨機指導幼兒相互模仿不同的動作,肯定兩個幼兒合作跳動以表示兩粒跳跳糖粘在一起的創造性表現)

2.用身體動作表現變小、融化了的跳跳糖。

師:寶寶們,跳跳糖吃到後來怎麼樣了?

幼:沒有了。

師:到哪裏去了?

幼:跳到我們的肚子裏去了。

師:我們來學學跳跳糖越來越小、沒有了、吃到肚子裏的樣子,好嗎?

(指導幼兒先是踮起小腳歡快的地前後、左右跳動着,這時候的音樂節奏也是歡快的。隨着音樂漸漸地變得緩慢,孩子們可以蹲下身子,跳得緩和些,表示跳跳糖開始變小了。最後音樂停下了,孩子們扮做睡覺狀態,蹲在那裏一動也不動,表示跳跳糖已經完全融化了。)

3.反覆遊戲。鼓勵幼兒根據音樂節奏用自己感興趣的方式來表現跳跳糖跳動時的情形,及時肯定每個幼兒的表現和創意。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小班教案《晾襪子》含反思適用於小班的數學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能把能對的物體進行一一對應的匹配,體驗成對物體之間的對應關,體驗成對物體之間的對應關係,願意和同伴友好地共同操作材料,快來看看幼兒園小班《晾襪子》含反思教案吧。

活動目標:

1、體驗成對物體之間的對應關係。

2、能把能對的物體進行一一對應的匹配。

3、願意和同伴友好地共同操作材料。

4、發展幼兒的觀察力、空間想象能力。

5、讓幼兒學習簡單的數學題目。

活動重難點:

能把能對的物體進行一一對應的匹配。

體驗成對物體之間的對應關係。

活動準備:

夾子每人一個,手套、襪子每人一雙,臉盆每組一個。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情境導入,引出問題。教師繫着圍裙扮演媽媽,端着一盆襪子對幼兒說:“媽媽今天洗了許多的襪子和手套,你願意來幫助媽媽晾襪子、晾手套嗎?”

二、基本部分

1、演示規則,出示晾衣架。師:“晾襪子和手套時,同一雙襪子或手套要夾在一起。怎樣才能找到同一雙的兩隻襪子呢?”教師取出一隻襪子,請幼兒從盆裏找出另外一隻襪子。教師:“他找的對嗎?你怎麼知道這兩隻襪子是一雙呢?”教師引導幼兒發現襪子相同的圖案,大小,花紋。

2、教師:“找到同一雙的兩隻襪子後,就把他們合併在一起,夾在一個夾子上。就像這樣,捏住夾子夾住兩隻。教師示範夾一雙襪子。”

3、介紹基本組和平行組活動,教師指着幾盆襪子和手套:“那邊盆裏還有許多襪子、手套要晾,我們來玩晾襪子、晾手套的遊戲,請小朋友幫忙,把它們一雙一雙的晾起來,好嗎?”

4、 結伴操作。教師一個一個地請幼兒去和另一個同伴牽手,一同走到夾襪子和夾手套的場地,兩兩合作開始操作。

5、觀察指導,教師巡視,瞭解幼兒是否理解“配對夾襪子或手套”的規則,強調“同一雙要夾在一個夾子上”。協調有可能出現的幼兒獨佔襪子盆或手套盆的情況。觀察幼兒的操作策略,分析發展水平,適時進行個別指導。

6、提示常規。師:“請夾完所有襪子或手套的小朋友在檢查一下,每雙襪子或手套有沒有夾錯。”

提示換組:“晾好襪子的兩個小朋友可以一起把襪子收下來,放回盆裏,然後兩人在一起去晾手套,晾好手套的兩個小朋友,取下手套以後也可以一起來晾晾襪子。”

三、交流評價

1、整理。師:“襪子手套晾乾了,請大家把襪子手套收下來放回盆裏吧。”師生共同整理。

2、交流。集中幼兒。教師:“今天你晾的襪子還是手套?”“你是怎麼找到成雙的一雙襪子或手套的?”

3、評價。師:“今天媽媽很高興,大家都愛勞動。哪些小朋友按要求完成了襪子或手套的配對任務?”“哪些小朋友在活動時,會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友好地共同一盆襪子或手套的?”教師補充講評在活動巡視中發現的操作策略和行爲表現。

活動反思:

這次活動《晾襪子》的主要目標是將成對物體一一對應,對應是教學過程能力關係和排序的重要內容,是將來學習對應比較和點數的基礎。活動開始前讓幼兒準備了襪子和手套,有了這些東西做教具,小朋友變得更有興趣了。請幼兒進入情境後,幫助老師一起晾襪子,向幼兒提出晾襪子的要求,幼兒能一下找出兩個相同的襪子或手套,並能發現它們上面有一樣的“美羊羊”(圖案),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們還能說出因爲它們顏色、條紋、大小是一樣的,所以“它們是一雙”。在幼兒自己操作時,幼兒們都能準確找出一雙相同的襪子或手套,並能把它們合併在一起後進行交換操作。在最後的評價環節中,幼兒也能積極的配合老師,完成老師提出的問題,活動結束,幼兒很開心。

小百科:古代的襪子稱之爲“足衣”或“足袋”,通過數千年的演變,才發展到現代形式的襪子。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5

教師可以通過梅花的活動,來引導幼兒重點觀察梅花的外形及顏色等特徵,並鼓勵孩子們大膽說說自己的見解。以下是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梅花教案,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一、教學目標:

1、感知梅花的特徵:一朵一朵的,紅中帶白的顏色。

2、學習雙色相間點畫梅花。

3、體驗點畫活動的快樂及成功感。

二、活動準備:

繪畫紙、白紅兩色顏料(稍幹些)、抹布

三 、教學重點

1、幼兒作畫,教師指導,鼓勵幼兒大膽作畫,大膽嘗試雙色點畫。

2、點畫時注意花形:上下左右大小,一朵一朵

四、 教學難點

提醒幼兒注意衛生,不把帶有顏料的手到處亂摸,點畫結束,及時用抹布把手擦乾淨。

五、活動過程:

(一)、預熱階段

1、欣賞梅花。

把幼兒帶至梅樹園,幼兒自由欣賞梅花,教師引導幼兒重點觀察梅花的外形及顏色等特徵,並鼓勵孩子們大膽說說自己的見解。

2、啓發幼兒大膽想象,用動作表現梅花。

(二)、圖形刺激

教師示範雙色相間點畫梅花。

伸出食指先蘸一點紅顏色,接着再蘸一點白顏色,然後在圖畫紙上花柄的中間點畫梅花,一點表示一朵花瓣。

六、 活動延伸

把幼兒的作品沿輪廓剪下,佈置成梅花園,引導幼兒共同欣賞,體驗成功的快樂。

七、 注意事項

表揚和鼓勵那些在活動中參與積極的幼兒,讓幼兒獲得愉悅的心情。同時,教師要照顧到那些在活動中比較安靜的幼兒,讓他們也能在 活動結束的時候獲得快樂,以培養他們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瞭解允吸手指的危害。

2、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3、知道一些保持身體各部位整潔衛生的方法。

4、能學會用輪流的方式談話,體會與同伴交流、討論的樂趣。

活動準備:

手指偶若干個,木偶臺一個,教學掛圖

活動過程:

1、開始活動。

木偶臺後傳來一陣傷心的哭泣聲。

提問:哪裏傳來傷心的哭泣聲?(哦,是丁丁的大拇指在哭!)

2、基本活動。

(1)表演指偶節目《傷心的大拇指》。(由配班老師表演)

一隻手掌出現在木偶臺中央,五個手指都畫上臉譜,大拇指因爲醜陋而傷心落淚,其他四指美麗開心。(旁白:我叫大拇指,本來和其他手指一樣,長得漂亮又能幹,但是我的主人天天把我放在嘴裏吸,慢慢的,我變得難看了,做事也不方便。我好傷心啊,小朋友,你們快來幫幫我吧!)

提問:丁丁的大拇指是怎麼變得這麼難看的?(丁丁天天把它放在嘴裏允吸,大拇指變得很難看)

(2)講述《手指麪包》的故事,並引導幼兒觀察教學掛圖

教師引導幼兒逐幅觀察教學掛圖,並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自己對允吸大拇指的危害的認識。

提問:圖中的丁丁在幹什麼?大拇指怎麼了?

(3)師幼談話討論。

提問:小朋友們,我們應該怎樣幫助大拇指呢?

小結:允吸手指不僅會讓手指難看,而且會影響健康。

丁丁只要改掉允吸手指的壞毛病,大拇指就不會再傷心地哭泣了。(引導幼兒注意手的衛生,知道飯前便後要洗手,養成用肥皂洗手的習慣)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7

一、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理解兒歌內容,感受兒歌所表現的天真爛漫的兒童情趣。

2.指導幼兒用一問一答的方式熟悉兒歌中間段的內容。

3.啓發幼兒根據自己用的不同碗筷、飯菜等名稱,嘗試更換兒歌中原來的詞,仿編兒歌,發揮幼兒的想像力。

二、活動準備

(一)物質準備

1.操作卡片《逗螞蟻》、電視、影屏展示臺。

2.準備不同材料的碗、筷。

3.配有漢字的螞蟻頭飾。(數量和幼兒人數相同)

(二)知識經驗準備

1.瞭解螞蟻的生活習性。

2.瞭解不同材料的碗筷。

3.熟悉常吃的飯菜名稱。

三、活動過程

(一)欣賞兒歌

1.引導幼兒回憶觀察螞蟻的情景,告訴幼兒:“老師今天要給小朋友朗誦一首叫《逗螞蟻》的兒歌。”

2.教師朗誦兒歌,注意一問一答部分的語音變化,朗誦應富有節奏感。

3.出示圖片,教師操作,提問:

①小朋友叫螞蟻來幹什麼?

②小朋友請螞蟻吃什麼萊?吃什麼飯?用什麼筷子?用什麼碗?

③螞蟻吃完了嗎?怎麼吃的?

④螞蟻爲什麼是“哼唷哼唷搬得歡”?

⑤你有沒有請螞蟻吃過飯?吃的什麼?

⑥如果你請螞蟻吃飯,想讓它吃什麼?用什麼筷子?用什麼碗?

4.幼兒學習朗誦兒歌1―2遍,朗誦時,教師將幼兒分成兩部分,問答兩部分分開念,以引起幼兒的興趣。

(二)仿編兒歌

1.準備不同質地的碗筷。

2.組織幼兒討論:“如果你請螞蟻吃飯,吃什麼?用什麼筷子?用什麼碗?”啓發幼兒聯繫自己的日常生活實際來思考。

3.出示各種不同材料製成的碗筷,如:陶瓷碗、塑料碗、木筷、竹筷、象筷等,教師示範仿編兒歌的中間4句:“什麼飯?白米飯。什麼菜?炒菠菜。什麼筷?塑料筷。什麼碗?陶瓷碗。”

4.幼兒仿編兒歌,然後請能力較強的幼兒在集體面前朗誦自編的4句兒歌。

5.幼兒自由仿編兒歌,將精彩的4句組合起來,成爲一首新的兒歌。

四、各領域滲透

藝術:畫螞蟻,剪螞蟻,以加深幼兒對兒歌的理解。學會歌唱螞蟻,充分感受此文字中的天真爛漫情趣。

科學:瞭解螞蟻的外形和習性。

五、生活中滲透 在生活中,運用已有知識仿編兒歌。

六、環境中滲透 製作螞蟻手指套,供幼兒平時操作。

七、家庭中滲透 請家長朗讀這首兒歌,讓幼兒充分感受童年天真爛漫的情趣。

八、活動評價

項目

目標實現程度

內容適合程度

活動設計趣味程度

幼兒的“三性”表現

存在問題

等級

幼兒仿編的兒歌較爲單一。

評價

注:好:100%―80%,中:79%-60%,差:60%以下。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8

目標:

嘗試用兩種材料串連組合的方法制作風鈴。

傾聽不同物體互相碰撞的聲音。

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培養幼兒樂觀開朗的性格。

準備:

事先請幼兒和家長一收集製作風鈴的材料:廢舊光盤,杯子,有孔的珠子,瓶蓋,鑰匙等

教師製作一個風鈴成品

過程:聽聽猜猜

1、 教師搖動在身後的自制風鈴,請幼兒聽一聽是什麼聲音,出示風鈴,看看這串風鈴是用什麼做的。

2、 我們也用收集的材料來製作“風鈴”

製作風鈴

教師引導幼兒利用現用的材料來製作風鈴,來會給予幼兒指導,並給予孩子想象的空間。

風鈴碰碰響,

幼兒製作好了風鈴,相互欣賞,鼓勵幼兒交流自已的風鈴是用什麼材料製作成的,並說出每種材料的.數量是多少,

幼兒搖動自制的風鈴,讓風鈴響起來,感受不同材料碰撞發出的不同聲音。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9

  活動設計思路:

本活動源自本月主題活動《尋找大象》,孩子們本身對動物存在着相當的興趣和好奇心,大象是生活在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大象家族的分類,大象的休態,大象的居住環境……”衆多奧妙的問題一 向我們展開。大象的鼻子又有什麼用?長長的鼻子像水管,兩耳大來扇風涼,四腿粗來身體胖,叫起聲來真宏亮!朗朗上口的童謠及自然逼真的動態畫面向我們展示了我們人類的朋友——大象。對於大象幼兒並不是很陌生,已有一定得先期經驗,但受本地資源的限制,教師無法帶幼兒近距離的觀察和進一步的感知。因此我考慮從網絡上搜集有關大象的影像資料,以這些影像資料、圖片爲主線讓幼兒對大象有更直觀、更科學的認識的瞭解。並希望孩子們從大象引申到更多的小動物,從小培養他們熱愛大象,熱愛動物,熱愛大自然,教育孩子們保護動物、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熱愛大象,熱愛動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教育幼兒保護動物、保護大自然。

2.通過錄像、圖片瞭解大象的體態特徵,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重點了解大象鼻子的功用,進一步激發幼兒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大象的動態資料:《動物世界》,《大象鼻子》,《大象表演》;多功能教具;相關圖片。

  活動過程:

1語言導入:“一段關於動物的短片,我們來欣賞一下。”

2觀看影片瞭解大象基本外形特徵

(1)播放《動物世界》,“大象來了……”

(2)觀察、討論交流:“你們說大象長什麼樣子?”

(3)小結:童謠《大象》:大象大象什麼樣?鼻子長來像水管,

兩耳大來扇風涼,四腿粗來身體胖,

叫起聲來真宏亮!

(4)欣賞圖片:

瞭解象羣的種族分類:非洲象和亞洲象,它們耳朵,象牙特徵的不同之處。

3大象鼻子的作用:

(1)自由討論:大象鼻子的作用。

大象鼻子也有它過人之處,與幼兒先討論:積極啓發幼兒發言討論。

“對,大象用鼻子卷東西,鼻子可以跟同伴打招呼,可以伸得很長,夠到樹枝上嫩嫩的新鮮樹葉;可以通過鼻子發出吼叫;可以用鼻子洗澡;用鼻子夾住東西送進嘴裏吃。”

(2)觀看短片《大象鼻子》

(3)兒歌《大象》:“有用的大象鼻子還有一首好聽的兒歌呢!”

“大象,大象,你的鼻子爲什麼那麼長?媽媽說,鼻子長才是漂亮!”

4短片《大象表演》,激發幼兒愛護動物的情感,樂意與動物們交朋友。

“大象身體雖壯,但卻十分靈巧,而且大象本身也是非常溫馴的動物。大象還可以給我們帶來無窮的樂趣。”

5動物—人類的好朋友:“動物界中還有形形色色的好多動物,它們相互牽制,相互影響,形成了豐富、有趣的大自然。我們來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生態氣息。”

(1) 短片《動物世界》

(2)圖片展示:“大自然中,黑猩猩聰明又伶俐;兔子有對長長的耳朵;長頸鹿有長長的脖子和長長的腿;斑馬身上的黑白條紋真漂亮;企鵝,企鵝,走起路來搖搖擺擺……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要關心愛護它們。

(3)歌曲:《大象》結束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0

設計意圖 幼兒年齡小,剛離開親人來到幼兒園這個陌生的環境中,難免產生緊張、不安、焦慮等情緒。“新來的

小朋友”這首幼兒詩貼近幼兒的生活實際,句式的重複和節奏感更能吸引幼兒,尤其是詩的最後一句“不哭

不哭都不哭”更能引起幼兒的注意,特別適合剛入園的孩子學習,可以幫助小朋友儘快熟悉幼兒園的環境,

消除緊張情緒,幫助小朋友高高興興地來上幼兒園。

活動目標1.喜歡學說幼兒詩,初步感受幼兒詩的語言美。

2.根據詩的畫面和內容,幼兒能夠大膽連貫地表達。

3.初步感知幼兒詩中反覆句式的使用,學說幼兒詩。

活動準備:新來的小朋友哭的視頻、小熊敲鼓、小貓吃飯的場景、課件、音樂、《幼兒園裏真快樂》

活動重點:初步感知幼兒詩中反覆句式的語言美。

活動難點:感知幼兒詩的節奏,學說幼兒詩。

活動過程 一、利用真實的“生活再現”情境,幫助幼兒萌發安慰新來小朋友的愛心

師:新來的小朋友哭了,怎麼辦呢?(自由講述)

小結:小朋友都是有愛心的孩子,懂得去安慰小朋友了!對,“新來的小朋友,快不要哭!”

二、幼兒“快樂感知”,初步感知幼兒詩中反覆句式的語言美

場景一:小熊敲鼓。

師:你看,小熊在哭嗎?“你看小熊也不哭”。

場景二:小貓吃飯。

師:你看,小貓在哭嗎?“你看小貓也不哭”。

小結:不哭不哭都不哭。

三、教師示範朗誦幼兒詩,幼兒進一步感知、理解幼兒詩的節奏

1.教師示範朗誦(動作示範、語氣抑揚頓挫)。

師: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一首好聽的幼兒詩“新來的小朋友”。

2.播放課件,師幼共同朗誦。(重點是節奏)

師:大家和老師一起說幼兒詩,看誰的聲音最好聽!

四、利用“快樂體驗”情境,幼兒感受快樂的氛圍。

師:大家都是好朋友,我們一起跳舞吧!

活動延伸

音樂遊戲:《找朋友》。

附:新來的小朋友

新來的小朋友,

快不要哭!

你看小熊也不哭,

你看小貓也不哭,

不哭不哭都不哭。

活動反思 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其《大教學論》中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而心理學也認爲個體的情感對認識活動至少有動力、強化、調節三方面的功能。爲了激發幼兒的學習內在需要,我利用新來的小朋友哭的視頻爲幼兒創設一個真實的生活再現情境,把幼兒引入到身臨其境的情境中去,從而刺激幼兒的感官,促使幼兒的內在情感因素產生共鳴,來激發和強化他們的求知慾望。

在這種情境中我提出問題“新來的小朋友哭了,怎麼辦呢?”的時候,小朋友很自然地說: “抱抱他”

“親親他”“給他一塊糖”“給他玩玩具”……從幼兒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通過這種真實的生活再現情境,喚醒了幼兒的已有經驗,讓幼兒回想起自己哭的時候成人的行爲和舉止,從內心引起了共鳴,這也說明這種情境創設很有效、很成功。

在這個環節中,有一個小朋友說出了“對不起”。雖然幼兒還不能恰當地運用,但是已經有了使用禮貌用語的意識。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我會多一些禮貌用語的滲透,幫助幼兒培養文明的語言習慣。總之,孩子都很喜歡這首幼兒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