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教案《滾動》

幼兒園教案《滾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3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教案《滾動》,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教案《滾動》

幼兒園教案《滾動》1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不同物體有不同的滾動路線。

2、自主探索出三類物體的滾動路線,並嘗試記錄。

3、在遊戲中體驗合作探索的樂趣,產生進一步探索物體滾動路線的興趣。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活動準備:

1、收集各種物品:罐頭、杯子、球、紙盒、積木等。

2、小棒8根。(爲遊戲《趕小豬》而備的趕“豬”棒。)

3、大記錄紙一張,記號筆一支。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探索:哪些物體會滾動?

在活動室裏散放着紙杯、茶葉筒、球、塑料盒、積木等各種物品。

1、找一找:“小朋友,這裏有些我們平時用過、玩過的東西,請你們把會滾動的東西找出來。”

評析:開放、自由的空間很快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2、玩一玩:請你們玩一玩,爲什麼這些東西會滾動呢?

評析:這個時候,幼兒手上拿着自己找到的會滾動的東西,開始有些興奮了,都忍不住想把它放在地上滾一滾,玩一玩,那麼作爲教師,應給予幼兒自由玩的空間,但並不是讓幼兒毫無目的地玩,而是帶着問題去玩。這個問題就是:想一想,爲什麼它們都能滾動呢?讓幼兒在玩中發現,玩中思考,初步感知能滾動物體的特徵。

3、說一說:爲什麼這些東西都能滾動?

評析:幼兒帶着問題自由玩,對問題的答案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都急於想把自己的觀點告訴大家,這時老師及時給予幼兒大膽表達的機會,幼兒自由發表意見,老師適當引導,總結出答案:因爲它們總有一個地方是圓的,所以會滾動。

  二、第二次探索:物體滾動的路線是怎樣的?

1、遊戲:滾進球門。

老師介紹遊戲玩法:小朋友兩兩一組,一人分開雙腳做球門,一人滾動物體進球門,輪流進行。

評析:這個遊戲的優點在於,縮短了幼兒等待遊戲的時間,一個人滾動物體時,兩個合作伙伴能同時觀察,共同探究發現不同物體的滾動路線,有助於發展幼兒的合作能力,增加更多的相互交流與協作的機會。在幼兒遊戲過程中,老師所做的就是觀察與傾聽,必要時和孩子們一起玩,做幼兒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和鼓勵者,最大限度地放手讓幼兒通過親身經歷去發現,讓幼兒體驗發現的樂趣,成功的快樂。通過這個遊戲,幼兒會發現,有的東西滾不進球門。小組的兩個合作伙伴對發現的這一現象進行了質疑、思考、討論。這時,老師作爲活動的引導者,有必要帶領全體幼兒對這一發現作一個總結和提升。

2、集體交流,並嘗試記錄物體滾動的路線。

老師:“哪些小朋友的東西滾不進球門?”(幼兒回答、交流後,請幼兒把這些滾不進球門的東西都送到前面來,這樣可以讓大家看得更加清楚。)

老師以驚奇的口氣提出疑問:“咦,爲什麼這些紙杯、方便麪筒、肯德基筒就滾不進球門呢?”幼兒思考、討論。

當幼兒回答出“這些東西都是一頭大一頭小的”、“滾動的時候會轉圈”等答案時,老師及時作現場演示,讓幼兒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觀點和想法的接納、重視和讚賞,同時也可以讓全體幼兒對圓錐臺滾動時會轉圈這一科學現象有一個更深刻的印象。這時再請幼兒上來在大記錄紙上記錄它們滾動的路線,幼兒都躍躍欲試。在記錄出圓錐臺滾動路線的基礎上,再來記錄圓柱體和球體滾進球門的路線對幼兒來說就更容易了。

評析:在這一環節裏,幼兒學會了記錄,懂得了當自己在科學探究中有了結論或觀點時,可以通過記錄把他們呈現出來,讓幼兒瞭解如何真正地“做科學”,培養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三、第三次探索:圓柱體和球體滾動時哪個更靈活?

1、遊戲“趕小豬”。

老師介紹遊戲玩法:這是一個三人合作的遊戲,小朋友自願組合成三人組,其中兩人做小樹,一人分別趕“皮球小豬”和“圓筒小豬”,在“兩棵小樹”中間繞“8”字型走,三人輪流進行。

評析:上一個環節中,幼兒已經自主探索出三種物體的滾動路線,但對圓柱體和球體滾動路線的異同還沒有一個客觀的認識。作爲教師,有必要爲幼兒提供更進一步的觀察、經歷、體驗的機會,讓幼兒探究出球體、圓柱體的外型與它們滾動路線之間的相互關係。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難點。爲了解決這一難點,老師在這個環節中首先設計了一個三人合作的遊戲——趕小豬。這個遊戲巧妙之處在於,幼兒在趕這兩種小豬繞“8”字走時,由於圓柱體和球體的不同特性,幼兒趕着它們轉彎會有很明顯的差別,一定會有不同的感覺,爲順利解決活動難點埋下伏筆。教師在遊戲中繼續扮演活動支持者的角色,對幼兒的探究活動儘量不去打擾。

遊戲結束後,老師提問:

“剛纔,我們趕了‘圓筒小豬’和‘皮球小豬’,你有什麼感覺?”

“爲什麼‘皮球小豬’好趕,‘圓筒小豬’就難趕呢?”

評析:這一問題給了幼兒較大的發散思維空間,由於幼兒都分別趕過這兩種“小豬”,有了親身的經歷和體驗,所以都有話說,樂於說。根據幼兒的回答,老師提出第二個問題:“爲什麼‘皮球小豬’好趕,‘圓筒小豬’就難趕呢?”幼兒經過思考和觀察發現圓柱體是一個長長的圓筒,而皮球從各個角度看上去都很圓,由於它們形狀上的不同,導致它們在滾動的時候出現了不同的結果。教師這時及時演示,同時請幼兒上來說一說,指一指,並注意肯定和讚賞幼兒的發現,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從上到下一樣大的圓筒,我們把它往哪兒推,它就只能往一個方向直直地滾去,轉彎時不靈活,而皮球可以向四面八方任意地滾動,很靈活。

得出結論後,讓幼兒在記錄紙上補充出球體可以向各個方向任意滾動的路線。

  四、結束活動

老師小結活動情況,對積極參與遊戲和探索的幼兒給予表揚,並提出問題和要求:“你們還在哪兒看到過會滾動的東西?它們滾動的路線又是怎樣的呢?請你們回去找一找、滾一滾,把它們滾動的路線也畫下來,帶到幼兒園來給大家看。”

評析:會滾動的東西不只侷限於課堂上幼兒所看到的,在生活中還有很多,幼兒對它們依然有好奇和疑問,於是老師順理成章地在活動小結以後向幼兒提出問題和要求,讓幼兒課後繼續進行滾動路線的探究和記錄活動。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源於幼兒的生活,生於幼兒的興趣,設置遊戲情境,以幼兒自主探索爲主線,教師適時指導、提升爲輔線,充分激發了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培養了幼兒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精神,提高了幼兒自我建構知識與經驗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在做中學、玩中學,達到了本次活動的教育目標。

小百科:滾動,漢語詞彙,釋義爲轉動體沿轉動方向的運動稱作滾動。

幼兒園教案《滾動》2

活動目標:

1、指導幼兒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講述圖片中的主要情節並能展開想象。

2、引導幼兒對圖片中地點、人物及之間的對話進行有中心的講述,學說:。

3、培養幼兒眼睛看着同伴講述,安靜傾聽的習慣。

活動準備:

相關的課件

活動內容:

1、通過談話的方式導入,激發幼兒講述的慾望。

你見過什麼樣的汽車?你見過會滾動的汽車嗎?

瞧!一輛會滾動的汽車開來了!看看他是什麼樣的?

2、欣賞課件,幫助幼兒理解圖片中主要情節。

靜音欣賞課件,引起幼兒講述的興趣。

提出下面的問題:

這幾張圖片地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大木桶都滾到了哪些地方?遇到了誰?它們之間說了些什麼?

3、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自由講述。

(1)讓每一個幼兒與旁邊的小朋友手拉手結成夥伴,會用“你先說,我後說”的語言商量結伴講的次序。要求幼兒在同伴講述時,眼睛盯着同伴。

鼓勵那些平時不願在集體面前講述的誘餌,與其鄰座的幼兒或好朋友結伴講述。

(2)請一位能力強的幼兒在集體面前來講述,老師以鼓勵的口吻、插話的方式幫助其完整連貫的進行講述。

4、(取消靜音)我們來聽聽小動物們和大木桶說什麼了?引導幼兒學說:會滾動的汽車請你停一停,好嗎?

5、平行示範的方式,爲幼兒提供完整、連貫講述的經驗。

(取消靜音)教師邊指畫面邊用平行示範的方式完整地講述圖片的主要內容:

一隻大木桶在草地上滾來滾去,小雞看見了說:“會滾動的汽車請你停一停,好嗎?”大木桶說:“好哇好哇,請你上來吧”,小雞跳進了木桶裏,大木桶在草地上滾呀滾,大白鵝看見了說:“會滾動的汽車請你停一停好嗎?”,大木桶說“好哇好哇,請你上車吧。”,大木桶在草地上滾呀滾,小白貓看見了說:“

6、幼兒跟着老師的講述一遍,注意糾正幼兒的語病。

7、引導幼兒想象,遷移講述經驗

提問:大木桶還會滾到什麼地方?遇到誰?它們會說什麼?

幼兒園教案《滾動》3

活動目標

1.感知薯片桶、易拉罐、紙杯、塑料杯等物體,知道形狀不同滾球路線也不同。

2.能利用提供的材料積極探索讓弧線滾動的物體變爲直線滾動的方法。

活動準備

1.薯片桶、紙筒、紙杯、塑料杯、八寶粥筒、斜坡、球門等若干。

2.綵線繩、雙面膠、橡皮泥等輔助材料若干。

活動過程

一、初次探索,激發興趣。

1.引導幼兒探索不同物體的滾動路線,並將其分類。

2.出示薯片桶、塑料杯等不同的材料,初次探索它們滾動的路線。

3.教師出示斜坡,球門,讓幼兒觀察各種材料的滾動路線。

教師小結:有的物體能滾進球門,有的滾不進去,不同的物體滾動的路線不同,兩頭一樣粗的能直線滾動,而一頭粗一頭細的則會拐彎。

二、再次探索,發現不同的滾動方向。

1.提問:不能直線滾動的物體,它是向哪邊拐彎的呢?

2.幼兒再次探索,關注物體向哪個方向拐彎。

小結:不能直線滾動的物體總是朝向細的一端拐彎,這種滾動路線叫弧線滾動。

三、三次探索,嘗試讓物體的弧線滾動變爲直線滾動。

1.提問:小朋友怎樣讓紙杯、塑料杯不拐彎,直接就回家呢?

2.出示綵線繩、雙面膠等材料,請幼兒利用各種輔助材料讓弧線滾動的物體變爲直線滾動。

3.展示幼兒成功的作品,鼓勵幼兒大膽交流討論,分享探索經驗。

小結:只有讓物體兩端變得一樣粗細才能滾進球門。

活動延伸

師:今天,我們玩了這麼多會滾動的玩具,還發現了一個祕密,就是他們有不同的滾動路線。平時在家,你們還看到哪些會滾動的東西?那他們的滾動路線一樣嗎?請你們回去後把他們也找出來玩一玩,試一試,然後把他們的滾動路線記錄下來,帶到幼兒園和給大家一起分享。

幼兒園教案《滾動》4

【設計思路】

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席子、塑料檯布自制成的滾筒,讓幼兒嘗試進行運動,幼兒可以用身體趴着或站着將席子、塑料檯布自制成的滾筒向前進行滾動,還可以用其它的辦法來玩,激發幼兒對玩此遊戲的興趣,讓幼兒在玩中其樂融融。

【活動目標】

1、有興趣嘗試“滾動的寶寶”的運動遊戲。

2、體驗合作玩的快樂。

3、培養表演的興趣。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席子、塑料檯布自制成的滾筒若干。

【活動過程】

一、教師介紹運動內容,激發興趣

二、幼兒嘗試運動

1、這些用席子、塑料檯布自制成的滾筒可以怎麼玩?

2、怎樣玩才能使席子、塑料檯布自制成的滾筒向前移動?(幼兒討論)

3、幼兒自選器械嘗試運動

幼兒在嘗試運動過程中,教師進行觀察,並進行適時引導。

三、幼兒展示交流

1、幼兒集中,請部分幼兒將自己的玩法進行展示與交流。

2、教師和幼兒共同進行評價。

3、教師進行提示:

(1)除了用身體趴着將滾筒向前進行滾動外,我們還可以怎麼樣將其向前滾動?

(2)合作玩怎樣玩?

四、幼兒再次進行運動

幼兒再次進行運動時,教師觀察幼兒是否有新的玩法產生。

重點:引導幼兒能合作玩。

案例:滾動的寶寶

教師們爲中班的幼兒自制了“滾動的寶寶”戶外運動區域器械,這些器械是用席子、塑料花臺布和透明臺布製成的,將這些材料做成圓形讓幼兒鑽在裏面進行滾動,由於教師急於投放,讓幼兒直接玩了起來,結果,能力強的幼兒玩起來了,而且也較感興趣,能力弱的幼兒只在旁邊觀看,但是在教師的催動下,這些幼兒也願意嘗試,玩着玩着他們都一一走掉了。

【活動分析】

用生活中的材料席子、塑料花臺布和透明臺布製成的幼兒運動器械,教師很有創意。但是在投放前,教師缺少興趣的激發,由於自制的滾動器械是用生活中的材料席子、塑料花臺布和透明臺布製成的,不象買來的滾動器械那麼漂亮,而且買來的滾動器械直接就是撐着的。可是自制的滾動器械是撐不起來的,要靠幼兒的鑽進去的身體來支撐,一邊支撐一邊向前爬,這對剛升入中班的幼兒要完成這樣的遊戲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師採取的指導策略應該是:

1、先請大班的幼兒作示範,還可以請班上能力強的幼兒作示範,從而引起幼兒玩的興趣。

2、讓能力強的幼兒和能力弱的幼兒一起玩,已此帶動。

3、教師用語言進行鼓勵,幼兒一邊玩一邊不斷地進行鼓勵,對有進步的幼兒在全班再進行表揚,還可以適當進行一些小的獎勵,比如:用小的粘紙貼在幼兒的手上或額頭上,這樣做有利於提高幼兒玩的興趣。

教學反思

因爲活動準備充分,過程安排合理,並且採取了幼兒與環境材料、幼兒同伴以及教師的互動的方式,使幼兒在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得到自主發展,實現了以自己最小的支持,促進幼兒最大限度的發展的目的。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和幼兒配和合較好,教師能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幼兒也能較好地在教室的指導和啓發下盡情的玩。同時,家長也積極進行了較好的評價。這節活動可不僅使師生之間增強了瞭解,而且得到了家長的認可,爲以後教育教學活動的更好開展開了一個好頭。如果再讓我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一定會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到活動中來,讓他們真正體會到集體活動的魅力,從而更加熱愛校園,熱愛學校生活。

幼兒園教案《滾動》5

活動目標:

1. 讓幼兒初步感知滾動。

2. 激發幼兒探索事物的興趣。

3. 培養幼兒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操作過程。

活動準備:

1.常規至關重要,要能收能放。

2. 幼兒已善於在玩中發現、玩中學習

3.各種形狀的玩具數個。

4.紙板、搓板數個。

5.大筐三個。

活動過程:

第一部份:設置情景,請幼兒自主操作玩具,引入課題。

“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了一些玩具,想不想玩?”

(第一次散花)

1.玩後提問:“你玩的是什麼玩具,是怎麼玩的?”

2.找出重點:“滾動”。

(從回答中找出)“滾着玩”。“小皮球、易拉罐都能滾着玩”。

3.教師講解操作皮球、易拉罐條件一樣下的滾動,介紹新詞彙:“滾動”。

集體總結:“我們剛纔玩小皮球、易拉罐時,發現了什麼?它們會幹嗎?”

小皮球、易拉罐會——滾動。 (用好聽的詞)

第二部分:教師提問,請幼兒帶着問題, 第二次撒花,玩玩教具。

A問題:“請你們找找哪些物體能滾動,哪些物體不能滾動?爲什麼?”

1.提問(1)“所有的玩具都會——滾動嗎?”

(2)“哪些能滾動,哪些不能呢?爲什麼呢?”

2.集體

總結:有角的玩具不能滾動,沒角的玩具能滾動。

B 進行分類。

1.一次分類:“現在請你們把能滾動的放一起,不能滾的放一起”。

過程框架:

第一,撒花操作,發現滾動,學習新詞“滾動”。

第二,(1)撒花操作,發現滾動的條件;(2)進行滾與不滾動的初淺分類;

(3)發現滾動物體的特殊情況,總結不同之處,並與二次分類。

第三,(1)球體大小、路面質量、外力一樣,高滾快,低滾慢。紀錄。

(2)球體大小、高度一樣,外力一樣,路面平的快,坑窪的慢。紀錄。

提問結束:高度一樣、路面質量、外力一樣,而球體大小不一,哪個快?

活動準備:

1.球體、圓柱體的玩具佔多數;搓板、紙板數個,支架數個。玩具筐三個 。

(操作玩教具不宜過多,與幼兒人數要成比例,且要考慮到幼兒的收放速)

2.常規至關重要,要能收能放,會聽開始與停止口令詞。幼兒已善於在玩中發現玩中學習。(儘量避免幼兒對教學環境、聽課老師的改變增減的敏感度)

過程剖析:

第一部份:集體分散玩教具。找出“滾動”,學習詞彙“滾動”。

玩前:設置情景,引入課題。

; 玩中:首要,保證玩中不亂;其次,幼兒已有善於在玩中發現的意識習慣;最後,教師參與其中,重在觀察、引導。

玩後:提問:“你玩的是什麼玩具,是怎麼玩的?”

(並請回答問題的幼兒師範玩法)

發現:球體、圓柱體它們會——滾。

總結:球體、圓柱體它們會——“滾動”。

第二部分:集體分散,找出滾動物體,歸納滾動條件,並進行分類

(1)滾動與不滾動物體

(2)隨意與不能隨意滾動的物體。

玩前:教師提問,請幼兒帶着問題,去集體分散遊戲

玩中:首要,保證玩中不亂;其次,幼兒已有善於在玩中發現的意識

習慣;最後,教師參與其中,重在觀察、引導。

玩後:重複提問:所有的物體都能滾動嗎?哪些能,哪些不能,爲什麼?

集體總結:滾動的條件—有角的物體不能滾動,沒角的物體能滾動。

(1)請兩位幼兒來檢查。

(2)找出、發現易拉罐與球的不同之處。

提問:“爲什麼易拉罐它不能像皮球一樣隨意滾動呢?”

總結:因爲球都是圓溜溜的,而易拉罐有平的地方。

(提問:“兩個東西都能滾動,那碰到牆後會如何?”

教師操作,解答問題。總結:易拉罐碰牆後會停住,而球會往別處跑。)

2.二次分類:“請你們把像小球一樣可隨意滾動的放在一起,像易拉罐一樣

不能隨意滾動的放在一起。”集體檢查。

第三部分:操作實驗——

1.不同高度,滾落速度不同。

提問:“我這裏還有一些紙板,想跟小球一

起玩。請你們認真看,看

你們能從中發現什麼?”

請幼兒操作撒花,並紀錄結果,教師巡迴指導。

總結:不同高度的滾動速度不同。高架紙板上的球先滾動下來,低架紙板上的球后滾動下來。

2.不同平面條件,滾動速度不同。

提問:“我這有兩塊板,你們看看有什麼不同?”

“你們覺的球會在哪塊板上滾的快?”

請幼兒操作撒花,並紀錄結果,教師巡迴指導。

總結:平面的快,不平面的慢。

幼兒園教案《滾動》6

活動目標:

1、對滾動的物體發生興趣,發現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徵。

2、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係。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5、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方形積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種圓的物體。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操作材料,發現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徵。

1、出示一圓形物體,操作滾動。

小朋友,這是什麼?它怎麼樣了?還有哪些東西會滾動呢?(幼兒自由發言)

2、幼兒自由選擇物體,進行實驗操作。

3、教師幼兒共同總結實驗結果。

〈1〉你玩的是什麼?你是怎麼玩的?爲什麼它們會滾動呢?

〈2〉引導幼兒講述自己在玩中的新發現、新問題。

小朋友,在玩的時候,你還發現了什麼問題?(啓發式提問:它們滾得一樣嗎?有什麼不同?)

(二)幼兒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圓形物體滾動軌跡的不同。

爲什麼有的物體滾一下不動了,有的能滾很遠。有的可以到處滾,

有的卻朝一個方向滾。爲什麼有的滾得很直,有的會拐彎。

(三)幼兒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係。

1、幼兒自由選擇材料進行實驗操作。

2、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爲什麼物體滾動的軌跡不同。

3、教師操作兩種不同的形狀的物體,驗證幼兒猜想。

4、師幼共同交流實驗結果:物體的滾動與它們的形狀有關係,茶葉筒可以滾直是因爲兩頭是一樣粗的,一次性紙杯滾不直是因爲兩頭粗細不一樣。

(四)幼兒滾動自己身體

小朋友,我們的身體也會滾動,大家一起試一試。

活動反思:

在這節課中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還不夠到位,太過於形式,幼兒沒有探索到什麼就收了,沒有讓幼兒真正在探索中去發現問題,可以利用PPT的形式讓幼兒更直觀地瞭解、對探索產生更大的興趣。

小百科:滾動,漢語詞彙,釋義爲轉動體沿轉動方向的運動稱作滾動。也指的是物理中轉動與位移的平面複合運動。

幼兒園教案《滾動》7

活動目標:

1。認識球體、圓柱體,探索發現球體與圓柱體的特徵。

2.比較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知道形與體的主要區別並能正確命名。

3.初步培養幼兒觀察和探索能力。

4.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5.培養幼兒邊操作邊講述的習慣。

活動準備:

1。示範用的皮球和圖形紙片。

2。幼兒人手一份圓形紙片和球,圓柱體積木。

活動過程:

一、探索圓形紙片與球體的不同。

1.小朋友們,你們看一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麼?

老師出示圓形紙片,請幼兒回答後再出示球。

2.引導觀察發現,圓形紙片和球體有什麼區別。

指名幼兒幼兒自由說。

3.幼兒按小組探索圓形紙片和球體的不同點。

指名幼兒說一說。

4。教師小結圓形紙片和球體的區別,並用兒歌的形式念一念。

二、區別球體和圓柱體。

1.教師出示圓柱體,引導幼兒觀察圓柱體有什麼特點?

小朋友們,你們認識這個物體嗎?指名說一說。

2.探索圓柱體的特點。

按小組看一看、摸一摸、滾一滾,探索球體、圓柱體的不同點。

提問:你發現它們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小結:像這樣上下一樣粗,上面下面都是圓形,兩頭一樣大,只能朝一個方向滾動的物體叫圓柱體。

3.小朋友你發現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像球體?哪些物體像圓柱體?

三、幼兒操作

1.教師按提示要求指導幼兒完成作業“找一找哪些是球體、哪些是圓柱體”。

2.找一找那種搭法最穩固,請在圈裏打勾。

3.師幼校對。

活動延伸:

小朋友今天我們認識了球體和圓柱體,下課以後到區域裏找一找球體和圓柱體吧。

活動反思:

《綱要》指出“要儘量創設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本節課能圍繞目標,首先讓幼兒瞭解球體和圓形的不同,幼兒通過摸一摸、看一看、滾一滾、比一比的方法去感知他們的不同,再讓幼兒動手操作球體和圓柱體,從而探索球體和圓柱體的特徵。最後結合幼兒實際生活了解生活中關於球體和圓柱體的物體。

在這節課中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還不夠到位,太過於形式,幼兒沒有探索到什麼就收了,沒有讓幼兒真正在探索中去發現問題,讓更多幼兒說出生活中球體和圓柱體的不同之處。讓幼兒說一說生活中的球體、圓柱體這一環節時,可以利用PPT的形式讓幼兒更直觀地瞭解、對探索產生更大的興趣。

幼兒園教案《滾動》8

設計意圖:

在貫徹《規程》、《綱要》的過程中,我們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改革從常識教育逐漸過渡到幼兒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改變了以往一味地灌輸、傳授的方式,讓科學教育賦予孩子們以操作和探索,讓科學活動成爲孩子們喜歡的活動,但是科學探究並不是盲無目的,而是要適當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以引發幼兒既動手又動腦,通過自己探究去解決問題。

本次設計的活動就是遵循這樣一種教育方向。活動前讓幼兒初步感知球體、圓柱體能滾動的現象,然後在本次活動中拋出一個需要幼兒去解決的問題,就是讓不能滾動的東西,也能滾動起來,這就需要幼兒將已有的形體認識運用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來;將已有的動手能力發揮出來。而在探究的過程中,也將會生成出新的問題,這個新問題也就是下一階段孩子們可以探究的內容了。如此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解決不斷的生成新問題,就可以不斷地引導幼兒深入地探究學習。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大膽嘗試,運用各種方法,使長方形的牙膏盒和紙張滾動起來。

2、體驗成功的喜悅,提高幼兒的探索慾望。

3、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紙張、記錄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紙張、VCD光盤、圓形玩具、彩色卡紙、小球、鉛筆、剪刀、膠帶座

活動過程:

一、引題

1、老師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複習滾動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紙張,引導思考皮球和易拉罐爲什麼會滾動?

二、提出問題:

請小朋友將不會滾動的牙膏盒和紙張變得也能滾動起來。

要求:可以先幫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幫助紙張變一變,做好一個後要放在地上滾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後再去拿另外一個。看誰今天想出來的辦法最多。

三、幼兒操作,師巡視指導。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請有代表性的幼兒上臺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據他們出示的作品記錄。

2、同樣作品的幼兒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悅。

活動反思:

本課的教學從生活實際的情境出發,通過出示幾幅運動圖片讓學生分類並歸納出滑動與滾動的概念。然後,可以讓學生找找身邊相關的滑動與滾動現象,加深對這兩種運動方式的理解。爲了引出探討滑動摩擦力與滾動摩擦力大小的關係,我向學生介紹古人是如何利用滾木將大型巨石拖入海洋的,讓他們猜測滑動摩擦力與滾動摩擦力大小如何?大部分同學都認爲滾動摩擦力較小,但還是存在部分反對的聲音。究竟真理是什麼呢,需要通過科學實驗得出數據來證明。繼而進入本堂課的重點探究環節,引導學生設計對比實驗驗證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的運動方式的關係。在試驗設計時學生只注意了變量,卻忽視了需要保持不變的因素。提醒學生關注僅僅通過一個因素的改變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的變化。學生很快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控制變量。接下來提出問題:怎樣根據現有的小車進行改變使其分別進行滑動和滾動呢?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討論,很多同學都提出了只要把小車的輪子固定住,小車運動時就是滑動摩擦了。這個提議很快就得到了全班的一致贊成。於是,每個小組都以此方案經歷完整的探究過程,得出了本節課的重要結論:滾動摩擦要比滑動摩擦小得多,從實驗中可以知道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滑動摩擦大約是滾動摩擦的5倍。實驗得到真知,同時也可以用此結論解釋生活中的某些常見現象,如:爲什麼剎車後很快會停下來,爲什麼工人在搬重物時要在底下墊幾根管子等等。緊接着又給學生介紹自行車上的滾珠軸承,通過演示讓學生清楚地觀察到,因爲內外圈間有滾珠,這樣只有外圈轉動,靈活輕便。在課堂結尾部分請同學思考:是不是在生活中人們都在減少摩擦力,有沒有故意增大摩擦力的例子,結合生活實際進行舉例並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更好地將課堂與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學有所用。

幼兒園教案《滾動》9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主動探索,感知物體會滾動的原因及特徵。

2、培養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和關心周圍事物的情感。

3、培養幼兒願意與同伴交流的習慣。

活動準備: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兩個海洋球、一大一小圓柱體、方形、三角形積木各一);兩大籃各種可滾動的物體。

活動過程:

一、激發幼兒探索興趣,導入課題。

1、“小朋友,請你玩一玩籃子裏的東西,請你仔細看看這些東西會怎麼樣?”

2、幼兒自由操作。

3、討論:“剛纔玩的時候,這些東西怎麼樣啦?”(動起來了),“它是怎麼動起來的?”(幼兒講述並上來演示)。

二、幼兒滾動物體,探索會滾動物體的特徵及原因。

1、幼兒討論:這些東西都會滾動嗎?(幼兒討論,教師不做正面回答)。

2、請幼兒把筐子裏每一樣東西都滾動一下,相互交談發現了什麼?

教師小結;有的東西會滾動,有的東西不會滾動。

3、幼兒討論;那些物體對滾動,那些物體不會滾動?爲什麼?(幼兒討論)

a、請幼兒分別摸一摸會滾動的物體和不會滾動的物體,比較它們的區別。

b、師生共同小結:原來圓的東西會滾動,因爲它沒有角。

討論:你是怎麼是圓物體滾動起來的?

教師小結:我們用力推了一下,圓的物體就滾動起來了。

三、幼兒繼續操作試驗,探索物體滾動時的特徵。

1、幼兒第一次滾動實驗,探索不同物體同時滾動的速度差異。

請小朋友左、右手各拿一件不同的物體,同時滾動發現了什麼?

2、幼兒第二次滾動實驗。探索相同物體同時滾動時的速度差異。

請幼兒左、右手各拿一件相同的物體,同時滾動,觀察有什麼發現。

3、幼兒相互交談自己的發現(幼兒自由討論)

4、別幼兒講述並操作自己的發現。(幼兒發言並行操作)

5、小結:同時滾動不同物體,它們的速度不一樣;同時滾動相同物體時,用的力越大,速度越快;用的力越小,滾動速度越慢。

延伸活動:探索會滾動物體的其他特徵。

幼兒園教案《滾動》10

活動背景:

我班幼兒男孩子較多,對交通工具很感興趣,對於圓頭圓腦的輪子更是有無窮盡的探索樂趣,每次活動後,都圍着我嘁嘁嚓嚓,意猶未盡。我便由此想出再讓孩子對於輪子有進一步的探索。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觀察、測量等操作活動,瞭解我們的周圍世界有各種輪子。他們大小不同,所用的材料各異,但都有相同的形狀,使得輪子能滾動,並能使物體移動。

2、學習測量技能,發展幼兒觀察、操作能力,擴展幼兒的思路,培養幼兒探索科學的興趣。

3、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4、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並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活動準備:

1、請每一個幼兒帶一個輪子或有輪子的玩具。

2、教師準備有輪子和缺一個或二個輪子的玩具幾個,短繩子若干條。

活動過程:

教師:“請你們把帶來的輪子或玩具在桌上或地上移動,然後告訴我,是什麼使你們的玩具移動的?”

幼兒:“輪子”

教師:“請你們觀察一下輪子是什麼,它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

允許幼兒互相觀察玩具。

教師:“你們還可以用小繩子量量它有多長。”

教師示範用繩子量輪子的大小,講述量的方法,允許幼兒相互測量玩具。

教師小結:“有的輪子大,有的輪子小,它們的大小不一樣。有的用塑料,有的用木頭,有的用鐵,有的用橡膠做的,它們做的材料都不一樣,但它們的形狀是相同的',都是圓形的。”

教師:“你們想過嗎?爲什麼輪子都是圓的呢?”

“現在你們可以再玩玩,觀察你的玩具,或者拿一個其他形狀的東西來比較一下,有什麼感覺,有什麼發現,請告訴大家,爲什麼輪子是圓形的?”

小結:“圓形的輪子能滾動,長的、方的積木不會滾動,有輪子的玩具移動省力。”

“你們在幼兒園、家裏、街上還看到過有哪些東西有輪子?”

“如果這些東西沒有輪子將會怎樣?輪子壞了又會怎樣?”

教師:“請你們以後在街上、家裏、商場裏各個地方觀察有輪子的車子、機器他們是怎樣工作的?以後請你們再來討論。”

活動反思:

幼兒對實驗活動的興趣比想像中要旺盛,有不足之處,就是關於“滾動”這一個詞,應該給予簡單的解釋:圓形的東西能滾動。

幼兒園教案《滾動》11

教學目標:

1、 初步知道圓圓的物體能滾動。

2、 激發幼兒對滾動現象的好奇心。教學難點:讓幼兒能初步的感知滾動現象.

課前準備:

1、 塑料球、衝氣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塑料玩具若干(每人一份);記錄紙每人一張(上畫有沒輪子的汽車);集體記錄紙兩張

2、 情景表演的幼兒一名(大班);沒有輪子的汽車一輛

課時安排: 四課時

教學過程:

1、 情景表演,引出問題

C(大班):嗚嗚嗚......,我的汽車......

T:小朋友,你怎麼了?

C:(大班)我的汽車的輪子不見了,汽車不能玩了,小朋友,你們幫幫我,什麼東西可以象輪子那樣滾動呢?

T:小朋友,你們知道什麼東西可以滾動嗎?

C:氣球可以滾動!

C: 鈴鼓可以滾動,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

C: 老師,地球也可以滾動的,還有口杯也可以滾動。

C: 奶瓶也能滾動,還有喇叭…………

2、 幼兒設想,老師做集體記錄

C(大班):老師老師,你看,我找到了這麼多的東西,它們能不能滾動呢

?T:這個?我得試試才知道。小朋友,我們一起想想這些東西誰誰能滾動C: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的,三角形就不行。

C: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好象也可以滾動的。

C:圓形的就可以滾動。

T:我們一樣一樣的來想,然後老師把你們的想法記錄下來,好嗎?如果認爲圓形能滾動的小朋友就站到曾老師這邊,認爲不能滾動就站到馬老師那邊。(幼兒選擇後)咱們來數數曾老師這邊有幾個人?馬老師那邊又有幾個?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的選擇同上。

2、 幼兒分組實驗,驗證想法T:每個小朋友說的都不一樣,那咱們試試,看看到底誰能滾動,好嗎? 幼兒實驗,操作

C:你看,圓形的可以滾動吧。

C:正方形也可以啊!(這個小朋友在用手不停的翻動着正方形,他就認爲這是正方形在滾動)

C:老師,你看,我的三角形也能滾動(他用一隻手指輕輕壓住三角形的一角,然後用另一隻手來彈三角形,三角形就能移動)

3、 記錄自己的實驗結果T:你們剛纔都試了,誰能滾動啊?那好,咱們把能滾動的形狀畫到汽車上,給它當輪子,好不好?

4、 交流,討論幼兒交流,再請每個孩子都上臺講述自己的發現。

T:剛纔你實驗的時候發現了什麼?把你的發現也告訴你旁邊的小朋友。老師也想聽聽你們的實驗,誰願意來告訴老師?

C:我發現圓形的東西可以滾動,是這樣的(他用兩隻手在胸前不停的上下前後交替畫圈,象開火車那樣)

C:我看到圓形的東西能滾動,能做汽車輪子,讓汽車動起來,爸爸就可以帶我上幼兒園了。

活動延伸

-有趣的圓形

讓幼兒回家去尋找圓形的物體,並試試看,它們能不能滾動呢? 課後隨想在這次實驗活動中,孩子的主動性很高,很樂意去探索。語言表達又有了進步。但是, 活動結束後,我自己覺得在這次活動中還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這次活動用的是汽車貫穿整個活動,可是,好象對孩子的暗示行比較大,因爲在孩子的生活經驗裏汽車的輪子就是圓形的;還有就是,可能滾動這個現象對於小班的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他們在活動中總是容易把滾動和移動的現象混爲一談,可是如果解釋,我也感覺到不知道改怎樣去向小班的孩子解釋這個問題。

幼兒園教案《滾動》12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擺弄,引發幼兒對球在地面上和斜坡上滾動的現象感興趣。

2、學習用語言和圖表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操作和體驗。

3、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活動準備:

1、 不同粗糙、長度程度的板(洗衣板、木板、包地毯的板、滑梯等)積木、椅子、記錄紙、筆等。

2、 已學過做單一物體的觀察記錄。

3、 幼兒在科學活動角對球的滾動產生興趣。

4、 在戶外大場地上活動。

活動過程:

一、誘發情趣:讓球滾起來

1、 提問:球可以怎麼玩?(滾、拋、踢等)

2、 教師將球放在地上。提問:這個球怎麼又不動了呢?(因爲沒有去踢它,拍它,沒有去推它等。)

3、 提問:我們那能不能不用踢、拍、推等這些動作讓球自己滾動起來或滾得快呢?請小朋友去用那邊你們自己帶來的材料試試。看看到底能不能不用踢、拍、推等這些動作讓球自己滾動起來或滾得快?

4、 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地嘗試提示:想想用這個洗衣板、木板怎樣讓球自己滾起來?還可以不用這些材料,在你的身上讓球自己滾起來。(板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積木上,手拿着板的一端往上提等方法)。

5、 請小朋友來說一說你是用什麼辦法讓球自己滾動起來或讓球滾得快的?

6、 鼓勵幼兒大膽地表述自己的操作方法和情況。

小結:剛纔大家發現不用踢、拍、推等這些動作,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工具在斜坡上也能讓球自己滾起來而且球滾得很快。

二、引導體驗:嘗試使球滾動的各種方法

1、 下面老師還想請大家來做一個實驗:請兩個小朋友一起合作,想辦法讓2個球同時從2個不同的斜坡上滾下來你會發現什麼?想想爲什麼?想想怎樣才能讓2個球同時從不同的2個斜坡上滾下來?怎樣做出不同的斜坡。

2、 請小朋友一邊玩,一邊把你的發現記錄下來 ,每玩一次都要把你的發現記下來。記錄的內容要讓別人一看就明白。

3、 幼兒自由探索,教師巡迴觀察、引導。(提示:小朋友可以想出許多種辦法。如兩塊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積木墊的高低不一樣。或是,一塊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塊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積木墊得一樣高。)

三、創造表現:運用各種方法進行記錄

1、鼓勵幼兒想不同的辦法進行記錄,可以用(★、▲;1、2;Α、Β;√、Ⅹ;-、-;Ο、ΟΟ等等)

四、成果表示:表達自己的成果

1、請小朋友來告訴大家你和好朋友是怎麼玩的?你發現了什麼?

2、你是用什麼方法記錄你的發現的?圖中的符號表示什麼意思?

3、表揚運用不同方法記錄的幼兒。

4、小結:剛纔小朋友兩個人一起玩時發現了:不同的斜坡,球滾下來的速度是不同的:斜坡面一樣時,坡度越大,球滾得越快;坡度越小,球滾得越慢。另外,斜坡一樣高時,坡面光滑,球就滾得快,坡面粗糙,球就滾得慢。

5、那你是用什麼方法記錄的?圖中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6、表揚運用不同方法進行記錄的幼兒。

五、延伸活動

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的球,這些不同的球它們在不同的地方還滾動時有什麼不同呢?我們小朋友可以先去觀察一下,以後我們再一起來討論。

活動反思:

大班的科學活動《球的滾動》中有兩點目標一是對球滾動時的速度變化感興趣,樂於進行比較觀察。二是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操作中的發現和體驗。在活動中老師的導入環節首先是讓孩子將球滾起來,讓幼兒在球滾動的過程中自己發現球滾動時候速度的快慢關係,然後自己主動的尋找材料進行進一步的探索發現,並且大膽的進行交流。

在科學活動中,幼兒經驗的建構是在與材料、與老師、與同伴的互動中形成的,但更需要教師深入、有效的參與和引導,這也是有效互動的關鍵。教師的“把”和“推”就是爲幼兒“動”的發展提供一個平臺。“把”是教師把握幼兒基本的發展情況,在活動中的第一、第二環節老師把握了幼兒能夠自己主動地發現讓球滾動的方法,鼓勵幼兒自主的進行探索,沒有過多的進行指導。“推”則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積極的指導促進幼兒的提高,例如在活動的第三環節,當幼兒將球自由的滾動起來之後,教師推了一下:一起合作玩“快快慢慢”的遊戲,想辦法使兩個球滾動的速度不一樣。這樣幼兒就有了一個目標,一起合作向着這個目標進行探索。“動”則是提供充足的時間、空間,放手讓幼兒主動參與科學探索,在整個活動中幼兒都是在探索、操作、交流、討論中完成的,沒有老師過多的說教,有的只是幼兒自主的探索,並從中感受探索的樂趣,從而豐富自身經驗。

《綱要》指出,教師要“爲幼兒創設寬鬆的環境…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表不同看法…”“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在活動的第三環節中教師和幼兒一起來制訂遊戲的規則,由大家商量、討論,最後形成了遊戲的規則,所以在遊戲的進行過程中,幼兒都能遵守遊戲的規則,使得活動有序的開展。其次教師是幼兒活動的支持與啓發者,在操作中,教師鼓勵幼兒與同組的同伴互相交流,表達自己的看法、建議。每一次的操作結束後進行集體交流,由每組選出一位代表,描述本組幼兒的做法。這樣,在小組、集體相結合的方式交流,使幼兒都真正有表達的機會,教師再適時加以梳理與點拔,幫助幼兒提升經驗。

在這樣的師幼互動關係中:幼兒體驗了合作、探究的快樂,幼兒的經驗從模糊、零碎到清晰、完整的過程,主動學習歷程得以推進。活動中不管教師扮演什麼角色,都是在朝着讓幼兒在快樂中發展的目標努力。

幼兒園教案《滾動》13

  學習目標:

1.喜歡做實驗, 進一步探索哪些形狀的物體可以滾動。

2.初步感知輪子的形狀與功能之間的基本關係。

  活動準備:

1.《神奇的輪子》幼兒用書或電子書第 10-11 頁。

2.實驗物品,例如不同形狀的積木、不同大小的圓罐、小塑料圈、瓶蓋、長方形盒子等。

  活動過程:

1. 出示各種類型汽車的圖片,請幼兒指出輪子在哪裏,並問一問幼兒輪子是什麼形狀的。

2. 出示幼兒用書或電子書第 10-11 頁,向幼兒提問:

·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三角形或四方形的輪子嗎?

·圖中哪一輛車能開動?

3. 幼兒兩人一組,每組有一籃東西,例如不同形狀的積木、不同大小的圓罐、小塑料圈、瓶蓋、長方形盒子等。

4. 幼兒面對面坐在地上,輪流選取籃子裏的東西滾向對方,對方把東西接住並把能滾動的東西放在一起。

5. 活動完成後,請幼兒觀察能滾動的東西,說說它們有什麼相同的地方。(都是圓形的。)

6. 請幼兒在活動室內找出能滾動的東西。

  活動評價:

1.喜歡做實驗和分享發現。

2.能辨別可以滾動的東西。

幼兒園教案《滾動》14

活動意圖:

大班孩子對自己的身體能力有了初步瞭解,並積累了一定的動作技能,在運動的需求量上也相對較強。因此設計了此次活動,讓孩子探討對身體協調性要求相對增高的“橫躺滾”。以激發和擴展孩子的滾動動作上的興趣和需求,獲得愉快的感受。

活動目標:

1.運用身體各部位的協調嘗試在地面做橫躺滾。

2.利用綢帶的合作性遊戲,從多種角度發展幼兒創新技能。

3.培養合作互助的精神。

4.初步瞭解健康的小常識。

5.瞭解多運動對身體有好處。

活動準備:

1.廢舊橫幅五條,圓形筒一隻。

2.隊形標誌圓點、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一、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以參與奧運會團體操表演的情景,激發孩子的興趣。

二、熱身準備活動“我是小小運動員”

1.教師領跑,帶領孩子們繞綢帶蛇形跑和繞場慢跑進入場地。

2.幼兒成散點式隊形自由站在教師周邊合適位置。

3.教師領操、幼兒隨口令動作到位。

三、幼兒嘗試在綢帶上做各種不同的滾動

1.教師:孩子們,我們的身體本領可大了,你們會用身體表現什麼動作?(幼兒嘗試表現)

2.梳理孩子展示的身體動作,引導幼兒嘗試不用的滾動:除了走、跑、跳,我們的身體還可以像球一樣滾動,你們還有不一樣的滾動方法嗎?(幼兒自由分散嘗試、探索)

3.教師啓發,並有目的的觀察和指導

4.幼兒展示多種滾動的方式

四、教師幼兒一起探索新的滾動動作“橫躺滾”

1.教師出示直筒狀滾筒,滾動滾筒引導幼兒觀察:“這個直筒它是怎麼在綢帶上滾動的,仔細看哦!”

2.幼兒嘗試模仿直筒狀滾筒的滾動方式。

3.教師與個別幼兒共同嘗試和展示自己模仿後的表現動作,其餘幼兒觀察評價

4.教師與幼兒一起總結橫躺滾的動作要領

5.幼兒自由嘗試練習橫躺滾,並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我是快樂小滾筒”的競賽

6.團體操部分展示“花樣滾”

五、快樂遊戲時間

1.遊戲一:“舞龍”教師與幼兒合作將各小組綢帶連接(各綢帶上有鏈接扣)成“長龍”,幼兒與教師集體將綢帶舉過頭頂,舞動“長龍”。

2.遊戲二:“蛟龍戲洞”,幼兒部分舉綢帶,部分鑽洞;輪流進行。

六、放鬆活動“划龍舟”

教師帶領幼兒一手持綢帶成“龍舟狀”,隨樂邊做划船動作,邊慢慢放鬆腳部、手部離場。

活動反思:

一、活動設計符合幼兒年齡特徵,目標制定切實可行。

大班幼兒的身體活動能力發展較好,在動作上更加靈敏、平穩,有較強的自控能力,體力和合作意識都有所發展,並且有一定的責任感和集體觀念。所以,在選擇和組織大班體育活動“滾動”時,設計者者不失時機地考慮到動作增多、難度增大、內容豐富、運動量大、競賽性強、腦體結合、規則稍複雜等因素,以保證所選擇組織的活動讓大班幼兒喜歡,同時又有效的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活動中,教師還根據每個幼兒的實際水平,給予不同目標要求。

二、在情境中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具體形象思維是幼兒期主要的思維方式。幼兒對具體的、形象的事物容易感知,而對於抽象的概念卻不太感興趣。體育活動中單純的動作練習不能引起幼兒興趣,就是因爲在他們現有的頭腦中沒有具體的形象。本活動中帶有角色和情節的遊戲活動,使幼兒隨着情節的跌宕起伏,深入遊戲,並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也更容易激發幼兒的興趣。

三、在音樂中烘托幼兒活動的氛圍。

音樂是以聲音塑造形象的聽覺藝術,它以其特有的藝術形象吸引、感染着我們。優美生動、節奏鮮明的音樂會讓人們感到精力充沛、情緒愉快;舒緩輕柔的音樂會讓人們身心放鬆。本活動在組織進行體育活動時,充分運用了音樂的效果,以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使幼兒在音樂的烘托下更加積極的投入到活動當中去。

小百科:滾動,漢語詞彙,釋義爲轉動體沿轉動方向的運動稱作滾動。也指的是物理中轉動與位移的平面複合運動。

幼兒園教案《滾動》15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摸弄,引起幼兒對球在斜面上滾動的現象感興趣。

2、學習用語言和圖表表達自己的操作和體驗。

重點與難點

1、物體在斜面上會移動的。

2、在不同的坡度上,物體移動的速度是不同的。

活動準備

1、幼兒在科學角活動中已對物體的滾動發生興趣。

2、已學習過作單一物體的觀察記錄。

3、網球、洗衣板、積木、記錄紙、筆等。

活動流程

設疑探索——討論體驗——記錄延伸

活動過程

探索一:

1、設疑:怎樣不用力推,球也能滾起來。

2、探索:幼兒自由的操作擺弄,教師巡迴觀察。(可能出現:極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積木上,手拿着板的一端往上提等等)

3、討論:

(1)幼兒講述自己的方法並演示。

(2)小結:板的一端墊高了,不用力推球就會從高的地方往下滾。

探索二:

1、設疑:請小朋友兩個人口起玩,想辦法使兩隻球在板上滾的快慢不一樣。

2、探索:幼兒自由結伴操作擺弄,教師巡迴觀察。(可能出現:兩塊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積木墊的高低不一祥。或者是,一塊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塊板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積木墊的一樣高)

3、討論:

(1)幼兒講述合作的經過,並進行演示。

(2)小結了兩塊平整的板面,積木墊的低不一樣,的滾動快慢也不一樣,墊的高的板球滾的快,墊的低一點的球滾的慢。兩塊積木墊的一樣高,平的一塊球滾的快,凹凸不平的一塊板球滾的慢。

4、幼兒體驗

記錄:

一、請小朋友把玩的方法記錄下來,讓大家一看就明白。

二、幼兒大膽地表述自己的記錄。

活動結束:

今天我們玩的是球,那麼別的東西放在上面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