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大班教案錦集8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錦集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8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大班教案錦集8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在遊戲活動中歸納、總結、學習3、4的組成,知道把3分成兩份有2種份法,知道把4分成兩份有3種份法。

2.在操作活動中不斷探索數的多種分法,並學會記錄。懂得交換兩個部分數的位置合起來總數不變。

3.在遊戲中學習3、4的組成,發展動手能力及觀察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荷葉與蜻蜓的圖片若干,黑板、糖果。

活動過程

1.創設情境,引起幼兒興趣。遊戲:分蜻蜓。

2.初步探索3的組成。

(1)出示3只蜻蜓的圖片請小朋友動動腦把它們分成兩份、提問幼兒。 (2)老師小結:3分成兩份有2種分法,3可以分成1和2,2和,1和2;2和1合起來都是3、讓幼兒指讀加深映象。

3.初步探索4的組成。

(1)出示4片荷葉的圖片請小朋友動動腦把它們分成兩份

(2)讓幼兒把荷葉分成兩份你們會怎麼分?有幾種分法?

(3)老師寫出4 的分合式: 4分成1和3,還有3和1這兩組數都有一個相同的數字幾?它們的數字相同,但是它們的位置不同,只要知道了一種分法後,將兩個部分數的位置交換一下,就是另一種分法,左邊的數後面一個數比前面一個數多1,右邊的數後面一個數比前面一個數少1,左右兩邊的數合起來都是4。

(4)老師小結:4分成兩份有三種分法,4可以分成1和3,3和1,還有2和2,1和3,3和1,還有2和2它們合起來都是4。

4.幼兒操作練習,鞏固遊戲----"分糖果 ":3的組成3顆糖分成2份,4的組成4顆糖分成2份。

5.集體講評幼兒操作練習,進一步鞏固3、4的組成。

活動反思: 教學不能只光教學當下的知識點,更要爲以後的教學服務,好的方面是準備充分課堂氛圍比較好幼兒積極性高,不足的方面是幼兒造作較少應讓幼兒多動手多探索。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喜歡參與數學操作活動,能用實踐操作的方式解決數學問題。

2.學習掌握6的組成與分解。

3.培養幼兒對數字的認識能力。

4.體驗數學集體遊戲的快樂。

活動重難點:

學習掌握6的組成與分解。

活動準備:

1.六條小魚的圖卡和魚缸。

2.幼兒操作的小魚圖片。

3.多媒體展示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幼兒看多媒體展示圖片後,向幼兒交代幫小魚找家的任務。提問:小河的水被污染了,爸爸救了六條魚回來,請小朋友分到兩個魚缸裏。想一想可以怎樣分?(幼兒討論嘗試)

二、幼兒操作

(一)教師:小朋友請你們數一數自己有幾條小魚?

(二)引導幼兒用小魚圖片分出不同的方法,試一試共有幾種不同的分法。

(三)教師巡迴指導。

(四)教師對個別有困難的小組進行指導和幫助。

(五)教師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的分法,並進行記錄。

例如:

6可以分成1和5,1和5可以組成6.

6可以分成2和4,2和4可以組成6.

6可以分成3和3,3和3可以組成6.

6可以分成4和2,4和2可以組成6.

6可以分成5和1,5和1可以組成6.

三、鞏固練習6的分解組合

(一)朗讀分合式。

(二)教師把6的分解與組成編成兒歌,讓幼兒朗誦,提高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三)遊戲《猜拳》

四、延伸活動

家長可以和孩子在家一起玩"分糖果"或"分筷子"的遊戲鞏固複習6的分解組合。

活動反思:

這是一個社會活動,主要是讓幼兒能夠有一定的保護環境的意識。在活動中,當我出示掛圖讓他們觀察圖片的時候,孩子們都說出了魚兒在乾淨的地方生活時小魚兒很開心,當魚兒在污染的水裏生活時,魚兒傷心了,流淚了,游去別的地方了。孩子們都說了我們要保護環境,要去跟工廠的叔叔阿姨說,叫他們不要污染環境等等。活動不足的地方就是,我不能夠爲孩子們提供豐富的資源,比如給每組的孩子提供鯽魚,還有提供不同水質的水,這樣可以讓孩子跟直接地觀察和發現了。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 初步認識各種各樣的橋,講述橋樑的名稱,感知橋的形狀及組成,瞭解橋的發展史。

2、 通過閱讀幼兒用書,認識各種各樣的橋樑,初步感知橋樑的建築結構,知道橋的作用。

3、 對橋樑感興趣,積極參與橋的話題討論。

活動準備:

1、 幼兒用書人手一冊。

2、 家長帶領幼兒參觀附近的橋樑。

活動過程:

1、 引導幼兒自由討論,回憶自己見過的橋樑。

教師:你們與爸爸媽媽外出遊玩時見過橋嗎?在哪裏見到的?你們見到的橋時什麼樣的?幼兒與同伴交流,再在集體中交流。

2、 打開幼兒用書,引導幼兒初步感知認識各種各樣的橋。

教師:這是什麼橋?你指導它叫什麼名字嗎?它是什麼形狀的?它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帶領幼兒逐頁觀察頁面,感知不同結構特點的橋樑。引導幼兒認識獨木橋、木橋、鐵索橋、拱橋、公路橋、鐵路橋、鋼架橋、斜拉橋、立交橋等。

向幼兒介紹中外比較著名的橋樑,例如:倫敦橋、美國金門大橋、中國江陰長江大橋以及日本明石海峽橋等。

3、 引導幼兒討論各種橋樑的用途。

教師:我們知道了橋有各種各樣的。它們有什麼一樣的地方呢?爲什麼有的橋不是建在河流上,而是建在馬路上?爲什麼有的橋很大、很長,有的橋卻很小呢?

幼兒討論,說出自己的發現和認識。

4、 教師講述橋的發展史。

教師:剛纔我們認識來各種各樣的橋,我們古代的勞動人民依靠自己的聰明和才智設計製造了各種橋樑,隨着科技的發展,現代設計師和工人又設計造出了各種各樣的現代橋樑,你喜歡哪一種橋樑?你覺得哪一種橋樑造的好,爲什麼?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大膽地根據曲線想象各種動物和圖形。

2、能求新求異,和同伴的想象不一樣。

材料準備:

16開彩砂紙,油畫棒。

活動過程:

一、遊戲:碰碰響

1、教師出示曲線師:看看這條曲線,你能想到什麼?能聯想到哪些動物呢?

比一比,誰想得最有趣,最特別!一定要和別人想得不一樣!

對於有創意的答案獎勵小紅旗。

二、學習刮蠟畫

1、刮蠟畫的方法探索:

師:刮刮畫畫真有趣,先把動物的樣子畫下來。

2、想一想哪些地方準備刮掉?哪些地方留下來。

鼓勵幼兒使用線描的方法表現畫面的“黑白灰”,學會合理的搭配畫面。

重難點:必須要有點、線、面的方法來畫。

3、教師巡迴指導,鼓勵幼兒膽大心細。

適時表揚做到點線面搭配的作品。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探索紙筒的粗細與承受積木數量間的關係。

2、鼓勵幼兒積極猜測、討論,表達自己在探索中的發現。

3、在科學操作活動中,能耐心、細緻地與同伴合作。

4、樂意與同伴合作遊戲,體驗遊戲的愉悅。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操作1:人手一張長條形的白紙;

操作2:兩人合作,各長短不一的白紙一張。

2、膠水,記錄表,鉛筆,積木。

活動過程:

一、怎樣讓紙站立。

1、提出問題:

師:我這兒有一張長方形的紙,你有辦法讓這張紙站穩在桌上嗎?

2、幼兒自己探索。

3、請幼兒介紹自己的方法。

4、肯定和表揚小朋友好的方法。

5、教師與幼兒一起分享自己的方法:將紙製作成紙筒。

二、製作紙筒,發現紙筒的粗細與紙的長度的關係。

1、師:我們也來製作一個可以站立的紙筒吧,請小朋友看看虛線部分的邊表示什麼意思?

2、幼兒:是捲起來後塗膠水的地方。

3、師:請小朋友每人拿一張,製作紙筒,做好後讓它站立在桌上。

4、幼兒製作。

5、提問:你們有沒有發現,爲什麼有的小朋友的紙筒粗,有的小朋友的紙筒細?

6、引導幼兒發現紙筒的粗細與長度有關。

三、蓋高樓。

1、師:我們一起來玩蓋高樓的遊戲吧,把積木一塊一塊放在紙筒上,怎樣放才能放得又多又穩?

2、輕拿輕放積木,注意不碰撞自己和別人的積木。

3、出示記錄表:不同粗細的紙筒到能能放幾塊積木呢?我們兩個孩子合作實驗,把結果記錄在這張記錄表裏。

4、記錄方法:放一塊數一塊,邊放邊數,當積木倒掉的時候,數到幾就把它記錄下來。

5、幼兒兩人合作,教師巡迴指導。

6、介紹結果。

請幼兒說說自己的記錄結果。

7、分析記錄表。

聽着這麼多小朋友的記錄結果,你發現了記錄表上的祕密了嗎?

8、紙筒越粗,積木放的越多。

延伸活動:

出示兩個粗細一樣,高低不同的紙筒。

師:如果是同樣粗的紙筒,高低不同,哪個放的積木會更多呢,我們到活動區再去試一試,好嗎?

活動反思:

一、有效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的合理與否,直接關係到這節課的成敗,而教學設計是基於對本班孩子的瞭解以及對於教材知識熟練把握上做的較高層次的教學課堂管理。結合小班幼兒對動物的喜愛之情,我選擇了故事《鱷魚和長頸鹿》作爲活動的導入,以此來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展開環節分爲了兩部分:首先設計選擇同樣形狀、大小的積木玩具引導幼兒合作蓋高樓環節,藉此給幼兒提供一個蓋高樓的初步經驗,激發幼兒對嘗試活動的興趣。第二部分給幼兒提供充足的各種操作材料,讓幼兒自由探索操作,從而學會運用各種材料來堆高、堆穩的方法。第三部分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幼兒成功搭建高樓的照片,引導幼兒在欣賞過程中總結出搭建高樓地方法。結束部分沒有特意設計,在幼兒自由操作中自然結束活動。本教學設計的不足:首先知識目標的制定偏於簡單,幼兒很容易完成。其次,活動流程設計不是很合理孩子坐下站起來頻率太多,影響了孩子的'注意力。第三,照片的放映設計雖很有新意,但效果不是很好,孩子過多的關注的是人而不是高樓。

二、有效的分配課堂時間。有效的分配課堂時間,可以對教材內容做出更準確的闡釋、敘述從而引導孩子參與各項活動,最終完成活動目標。本次《蓋高樓》活動的不足在於沒有合理分配好課堂時間,使得各環節活動開展有蜻蜓點水的感覺,顯得都不夠紮實,尤其是自由操作環節的活動提供的時間不夠充分。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6

  一、 活動目標

1、 能理解故事內容,想象花果山水簾洞的情景。

2、 根據故事情景,幼兒能積極主動的選擇運用各種材料佈置活動室。

3、 有與同伴合作、分組製作的意願,體驗其樂趣。

  二、 活動準備

1、 佈置花果山水簾洞的美工材料:特大號塑料袋,各類紙(彩紙、圖畫紙、報紙、牛皮紙),廢舊紙盒、紙箱,絲帶,剪刀、膠帶、水彩筆。2、 用特大號塑料袋剪成長條,懸掛在教室入口的門上呈瀑布狀。

3、 猴子頭飾4、 欣賞VCD水簾洞的情景片段

  三、 活動過程

1、 幼兒欣賞VCD水簾洞的情景片段,討論、交流經驗:老師:你們看過瀑布嗎?瀑布流下來是什麼樣子的??

2、 幼兒聽故事:孫悟空因跳進花果山水簾洞口的瀑布裏,而被推選爲猴王的故事。A、 老師:孫悟空跳進水簾洞裏看見了哪些情景?(洞口瀑布、花草松竹、鐵板橋、石碑碑文)B:老師:我們怎樣來做洞口的瀑布?怎樣做?你覺得用什麼材料合適呢?C:老師:想想水簾洞裏還會有什麼?

3、 與幼兒討論製作、佈置水簾洞中的情景A、 請幼兒結伴自選材料B、 按幼兒意願分組製作水簾洞中的情景C、 作好後帶着孩子們跳進洞中,一起把作好的按幼兒的意願佈置。

4、 幼兒帶上猴子頭飾扮孫悟空在水簾洞中猴子舞。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散文的內容,感知散文溫情的基調,並用語言較清楚地表達出來。

2.感知、探究、表演散文的內容,加深對散文的理解。

3.感受小樹葉和大樹媽媽相互關愛的情感。

活動準備:

1.教學掛圖:《落葉》。

2.優美、抒情的背景音樂。

3.道具:大樹頭飾一個,樹葉手環若干。

活動過程:

(一)歌曲《小樹葉》導入活動。

教師組織幼兒在活動室門外,播放歌曲《小樹葉》,幼兒隨着教師的動作、語言的暗示做樹葉狀“飄”進活動室。音樂結束前夕,教師提醒幼兒“飄”到自己的座位上。

(二)教師和幼兒共同欣賞配樂散文。

教師播放配樂散文,教師做出被散文的內容陶醉的樣子,感染幼兒用心地去傾聽配樂散文。

(三)教師幫助幼兒回憶散文的內容。

教師:你們聽到了什麼?(對幼兒的回答用點頭、豎大拇指的動作加以肯定,鼓勵更多的幼兒說一說。)

(四)利用教學掛圖,教師和幼兒再次欣賞配樂散文。

1.教師隨着配樂散文的播放,用手指到相應的畫面與文字,幫助幼兒把握散文的內容與順序。

2.教師:現在我們邊看圖畫,邊聽散文,看看有沒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

(五)鼓勵幼兒提出問題,集體探究,加深對散文意境的理解。

教師:這篇散文聽上去有什麼感覺?(教師也可以適當地說一下自己的感覺。)

1.鼓勵幼兒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感受。對錶述不清楚的幼兒,教師可以用徵詢的語氣說:你是不是覺得……(注意保護幼兒的自尊心)

教師:以前都是老師提問題。今天要請小朋友來當回老師,請你們來提問,好不好?那聽完這篇散文,你還想知道什麼都可以提出來。

2.教師根據幼兒提出的問題,以反問的方式引導幼兒思考、尋求答案。

(六)隨配樂散文教師和幼兒共同表演,進一步理解散文。

1.教師扮演大樹媽媽,幼兒扮演小樹葉,跟隨配樂散文,用動作表達出各自的理解,以及對大樹媽媽的關愛。

2.教師請表演得好的幼兒交流他們的表演,擴大全體幼兒的經驗。

活動延伸:

1.區角活動:幼兒自制樹葉生長圖卡,並進行排序活動。

2.環境創設:教師帶領幼兒共同用落葉裝飾活動室,讓幼兒感受到秋天的氛圍。

3.家園共育:建議家長在休息的日子裏,帶領幼兒收集、整理落葉,共同製作落葉的藝術品並記錄下幼兒的創意命名。

資料附錄:

[散文] 落葉 大樹是媽媽,小樹葉是她的孩子。

春天,小樹葉只是綠綠的嫩芽。夏天,小樹葉已長大了,在火辣辣的陽光下爲人們撐起一把大傘,送來一片片陰涼。秋天到了,小樹葉由綠變黃,一個個好像穿着金黃色裙子的小姑娘,攙着大樹媽媽在秋風中翩翩起舞。

一天,一陣秋風吹來,小樹葉告別了大樹媽媽。小樹葉不停地翻動着身子,飄呀飄呀,飄到屋頂上,屋頂變得金黃。飄到小河裏,水面上像飄着許多小船。飄到草地上,草地上像多了一層軟軟的地毯。飄到大樹媽媽腳下,大夥兒抱成一團,好像在說:“媽媽,天氣漸漸冷起來了,我們給您焐焐腳,讓您暖暖和和好過冬。”

小樹葉在秋風中飄呀飄呀,飄向四面八方,一個個都安下了家。它們心裏還惦記着大樹媽媽,盼望大樹媽媽明年春天生出許多許多小娃娃。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嘗試運用不同組合形式的方塊拼出九方格圖案。

2、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進行多種組合,尋求多種答案。

3、能在記錄單上記錄並拼出多種組合方法。

活動準備

1、教學掛圖(三)九方格圖案1張,各種顏色,不同組合形式的方塊拼圖板若干,圖板上有不同的數字。

2、幼兒用書第13、15頁的操作材料。與幼兒人數相等的九方格圖案若干,記錄單若干。

活動過程

  一、觀察、比較各種方塊拼圖板。

1、教師出示各種方塊拼圖板,引導幼兒觀察每塊拼圖板上的正方形是否相同?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2、教師出示九方格圖底板。

3、請個別幼兒運用圖形重疊的方法,證明就放個圖上的每個正方形與拼圖板上的每個正方形大小相同。

4、引導幼兒討論:你能用這些方塊拼圖板拼出九方格圖案嗎?

  二、幼兒操作活動,嘗試拼出九方格圖案。

1、與同伴相互交流自己的拼法。

請一名幼兒運用方塊拼圖板,在大家面前嘗試拼出九方格圖案。

2、教師引導幼兒思考並討論。

3、請全體幼兒在小組操作活動中嘗試不同組合,尋求多種答案。

  三、嘗試運用自己的方法記錄每種拼法。

1、教師出示記錄單,引導幼兒討論:怎樣記錄自己用那幾塊圖板拼成九方格圖案的。

2、請幼兒操作後在記錄單上記錄自己想出的每種拼法。

  四、交流、分享各自的拼圖方法。

1、展示個別幼兒的拼圖及記錄單,集體進行驗證。

2、請幼兒將自己的所有拼法和相應的記錄單展示在桌子上,引導同伴間相互欣賞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