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範文(精選22篇)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範文(精選22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3W 次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晏子使楚》教學反思範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範文(精選22篇)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1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雖然離我們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但文章中的思辯之美能給我們以親切自然的感覺。

本文主要寫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依仗着國勢強盛想侮辱晏子;而晏子以他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了針鋒相對,將計就計,順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駁,維護了個人和齊國的尊嚴。我的目的主要是使學生感受正義和智慧的力量,培養學生的正義感和邏輯思維能力。本文智力因素豐富,學生在認識、理解侮辱和反侮辱的過程中,可以體驗到智力角逐的愉快。

教學中,應注意挖掘課文和學生的智力因素。我覺得成功之處:

一、能大膽的使用幻燈片教學,節約了課堂教學的時間。

二、設計問題適中,符合學生的實際,。

三、能抓住重點句子,讀讀悟悟,讀悟結合,讓學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齊國,晏子反駁楚王是爲了維護齊國的尊嚴。

四、能抓晏子反駁楚王的話,通過學生讀、找、劃、再讀,思考句子含着的意思。課堂上學生很好地體會出來了,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正義感。

五、教學思路清楚晰,使學生學到了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由於本人教態不太自然,沒有融入真正的課堂中,沒有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雖然課堂上設計了綜合題,以開發學生智力,加深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形成課堂教學的高潮,但事實上,此時課堂氣氛緊張,舉手的學生不多,學生回答問題抓不住主要的。因此,如何從我自身開始,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學得活,學得紮實,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改進。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2

我講的是五年級下冊語文11課《晏子使楚》的第二課時,第一課時,學生通過自由讀,小組讀,開火車讀鄧多種方式的讀,已經初步學習了生字新詞,把課文讀通讀順了,初步瞭解了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初步感受到課文是以人物對話的形式進行描寫的。根據學生第一課時的學習情況,我設計了這節課的主要的方法是:以讀促講,以讀促感。

具體教學環節中,我想要圍繞“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這一專題,主要展現師本對話、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這四個小方面,各位老師在聽課時可以有重點、有目的的來聽。

一、生本對話。

這是對話教學的基礎,本節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環節:

1、自主閱讀、合作交流。上課伊始,我以“哪部分對話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對話描寫進行閱讀品味,把自己與文本對話後最原始的感受與夥伴交流。

2、創設情境,角色體驗。在與學生一起感悟人物對話的過程中,當學生談出自己的感悟時,我就讓學生帶着自己的體會讀或把自己當成文本中的人物來讀。如:“你來噹噹楚王,帶上你的冷笑讀”“你就是晏子,你來說說”這樣以讀促感,再以感促讀,教師帶着學生始終在文本中行走。

二、師生對話,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營造輕鬆民主的對話氛圍,比如:當學生品讀完晏子裝着很爲難的樣子說的話時,我的角色馬上變成楚王,說:“實話實說,本王不生氣,晏大夫說吧!”此時,學生就會馬上進入晏子角色。這樣平等的交流,輕鬆的氛圍,就拉近了師生的心理距離,使師生對話更加有效。

2、恰當有效的點撥引導。如:體會晏子故意笑了笑是什麼樣的笑,學生可能體會說出這是的得意地笑或嘲諷的笑之類的理解,我就引導學生體會,這種笑是表現在臉上的還是表現在心裏的,從而使學生正確理解這種笑。

三、生生對話。這主要體現在自瀆感悟時的小組合作交流和再現第二次交鋒時的角色朗讀與評價兩個環節。

四、師本對話。關於師本對話,在備課時,我確實下了很大功夫,我把課文讀了十幾、二十幾遍,直到讀出自己的感悟。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3

這篇課文故事性很強,應鼓勵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學習,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推理時知道應使用關聯詞語,這一訓練,在教學的第三個環節“體會晏子能言善辯的口才”最爲突出。當我們分析晏子說的每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時,我出示了多媒體的幾張幻燈片,激發學生興趣。多次訓練,多人次的提問,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次比一次流暢的發言足以證明這樣的訓練是有效的。

二、領悟到了晏子語言的巧妙學生理解了晏子的話的意思後,我又提出問題:“如果晏子不採用書上的這種方式,採用最直接的方式,好不好,爲什麼?”生答:“採用最直接的方式不好!直接說會傷楚王的自尊,楚王肯定會殺了他,也決不會和齊國友好相處。而這樣說讓人感到晏子很有禮貌。晏子委婉的語言,不會傷楚王的尊嚴,而且也讓楚王感到他的厲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協,最後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接着學生的話,說:“晏子的語言就巧妙在這。”從學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懂得了:禮貌、委婉的語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這樣的語言才叫真正的語言藝術。

三、感悟到了尊嚴來自實力我抓住課文結尾的一句話:“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進行提問:1、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麼?(口才)2、晏子身上還有什麼讓楚王不敢不尊重他?(智慧、禮節)然後,通過理解晏子話中的意思、晏子說話時的動作、神態,( “看了看”、“拱了拱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 )體會晏子能言善辯、機智、勇敢、愛國的品質。

四、感悟到晏子的尊嚴來自他背後有一個實力雄厚國家。這一環節,我用《狼和小羊》這篇學生都熟悉的童話比較,說明:只有有理有節,不卑不亢是不夠的,其結果會和可憐的小羊一樣;晏子出使楚國成功,贏得楚王的尊重,不單單是他本身有實力,還因爲他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國家。

五、懂得做人要有尊嚴爲了讓學生懂得做人要有尊嚴,我抓住“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中的“晏子”繼續提問:“爲什麼不是楚王不敢不尊重齊國了?”劉人瑋同學答得十分精彩:“齊國什麼樣的人都有,有好的也有壞的,總之,這次是晏子把楚王反駁了,所以就尊重晏子了。”“好極了。”我興奮地說,繼續補充道:“先尊重晏子,然後再談尊重齊國。這叫愛屋及烏。如果我們每個人,努力做一個有尊嚴的人,才能談到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團隊,我們的國家的——(學生齊答)尊嚴!”

六、懂得尊重別人在體會晏子的語言,感受晏子的聰明智慧之後,我又讓學生回過頭來看楚王:“你們看看這一國之君,在大庭廣衆面前啊,給晏子賠不是,落到這種地步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小結:尊重不是單方面的,而是互相的。尊重別人,別人才能尊重你。只有你留住了自己的尊嚴和別人的尊嚴,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我想,學生該把“規圓矩方”記在心裏,應該知道做人要做到“規圓矩方”。感情朗讀不到位,對晏子的語言巧妙印象不深“藏書不難,能看爲難;看書不難,能讀爲難;讀書不難,能用爲難”。反覆朗讀,能加深印象,形成語感,這樣學生有了積累,才能更好地運用。然而,我卻匆匆而過,錯過了讓學生記憶這種智慧語言的最好時機。恐怕學生學過課文後,只知道晏子的語言巧妙,而記不清晏子究竟說了什麼。我做了這樣的小結:“尊重不是單方面的,而是互相的。只有留住別人的尊嚴才能留住自己的尊嚴。在生活中,幫助別人,關心別人,尊重別人,才能受到更多人的喜歡,贏得別人對你的尊重。”

反思這節課,今後應該做的工作還有很多。1、不斷學習,積累、總結經驗,讓自己的課堂更豐滿;2、優化教學目標,將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力求做到:讓學生一課一得;3、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形成語感,積累語言,並將積累的語言運用到習作中。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4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雖然距離我們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但文章中的思辯之美能令我們賞心悅耳。教後本課,我感受如下:

1、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纔是課堂的主人。

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爲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設計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動作。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髮揮創造能力。課內的採訪表演和課外的課本劇表演,給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此時課堂上師生的關係完全是平等的,教師只是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

教學中體現雙向互動性。授課中,我設計了多個環節讓學生“商量一下”“小組交流”“討論探究”等,讓學生在互動過程中把交流深入,表達出自己的意見。這樣真真切切把口語交際落實於學習的整個過程中。

2、領悟到了晏子語言的巧妙機智

課堂上重點研讀三個故事中體現的晏子語言的精妙之處。教學設計採用的是先攏後收,先果後因,先找後議的方式,意圖從教學設計中就能突出本課的教學研讀重點,即體會晏子語言的高妙之處。教學中我讓學生結合課文先找出三次交鋒中晏子反駁楚王巧妙語言,學生理解了晏子的話的意思後,我又提出問題:如果是你,當時你會用什麼話來回答楚王? 比較一下,你的回答和晏子的回答,哪一種好?爲什麼?藉機引出背景介紹。晏子出使楚國的目的是什麼?再追問:你理解晏子爲什麼這樣說話了嗎?生答:“採用最直接的方式不好!直接說會傷楚王的自尊,楚王肯定會殺了他,也決不會和齊國聯盟。而這樣說讓人感到晏子很有禮貌。晏子委婉的語言,既不傷楚王的尊嚴,而且也讓楚王感到他的厲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協,最後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接着學生的話,說:“晏子的語言就巧妙在這兒。有時委婉含蓄比正顏厲色更有力量。”從學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懂得了:禮貌、委婉的語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這樣的語言才叫真正的語言藝術。

3、選好文章切入點,理解“尊重”的內涵

第二課時的開始我就直奔主題:晏子使楚的結果是什麼?學生立刻找到答案: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抓住課文結尾的一句話:“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進行提問:

1、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麼?(多數學生回答“口才”)我又巧妙引導孩子作深入思考:僅憑口才就能贏得別人的尊重了嗎?不,是智慧。那麼,晏子的智慧從那體現出來的?抓住了“看了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三個看似平淡無奇的詞大做文章,在大量補充閱讀的基礎上,漸漸突出了晏子的冷靜,勇氣,智慧,風度。到這裏,孩子們似乎都懂了“尊重”的內涵。

這一環節,我用《狼和小羊》這篇學生都熟悉的童話比較,說明:只有有理有節,不卑不亢是不夠的,其結果會和可憐的小羊一樣;晏子出使楚國成功,贏得楚王的尊重,不單單是他本身有實力,還因爲他的背後有一個強大的國家。

4、抓住契機,在閱讀中豐富學生的積累,提升學生的思維。

我在課堂上巧妙地讓學生進行了積累,當欣賞到第二個故事時,我告訴大家,晏子的話中可以總結出三個成語:“揮汗成雨,摩肩接踵,張袂成陰。並及時對學生說:“把這三個成語趕緊寫下來,看誰一邊寫一邊記在心裏。(待學生寫完。)我問三個成語都形容人多,但哪一個成語的意思現在已發生變化了?學生說:“揮汗如雨”。當欣賞到第三個故事時,我說:其實晏子的這段話在原文中就一句話:“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然後告訴學生這是句典故,快快背記下來,看看誰將來也能用上這句話。”當我讓學生送楚王幾句歇後語的時候,學生用上了當天積累板上積累的三則歇後語: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偷雞不成——蝕把米;啞巴吃黃連——有口難言。然後我不失時機的說:“其實你們的積累呀,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派上用場了。”激勵學生重視平時的語言積累。

在學生評價晏子憑藉智慧和實力贏得尊嚴之後,我又拋出了一位歷史學家的觀點:一個人的智慧不能代表國家的智慧,一次外交勝利並不能獲得國家永久的尊嚴。“晏子使楚”與國家真正的尊嚴無關。”前後桌互相討論後發表觀點,可贊同,可反對,或贊同某一句,不同意某一句,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求異思維再度被激起, 這種學生個性化思維的爭辯如泉水涌動,爭辯聲此起彼伏,智慧的光芒在課堂上熠熠閃爍。更重要的是,學生有了獨立的思考習慣、獨立的價值立場,不再是鸚鵡學舌人云亦云的複製品,而將是自主、開放的思想者。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5

我執教的《晏子使楚》是五年級下冊第三組的`一篇課文,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楚國的威風,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巧妙反駁了楚王,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在與楚王的三次交鋒中,晏子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體現出超人的智慧、善辯的口才和愛國的熱情,真是“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所以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把重點放在理解晏子回擊楚王的語言上,體會晏子語言的巧妙和人物的形象。

一、我在運用“三學小組”課堂教學模式教學中的做法。

1、預學時間充分,內容到位。預學是互學的基礎和前提。預學時給出學生充分時間,首先讀課文,再互學互查生字詞、互讀課文;然後劃出優美句子或重要句段,對句段的理解和文本的感悟批註到課文旁邊或寫到預學本上,不懂的問題寫在預學本上,再請教“師傅”或老師。學生預學時老師深入各組檢查指導,及時幫助學困生解決疑難問題。

2、組內合作交流時,我要求按課堂展示時模式進行:各小組值日組長迅速分工,做好安排,組員依次發言把自己的讀書收穫或思想見解在小組內交流、分享,表達能力差的同學說不到、說不好,由優生先教着說,然後學困生再重複,各成員發言完畢其他組員補充、完善。

3、小組展示時,四個成員全部上臺依次展示,每一位發言人交流完了,組內補充,若組內沒補充,發言人用“誰與我交流”,“誰給我補充”等方式發起班上其他同學互動,互動發言人站起來說“我與你交流”“我給你補充一點”然後再交流自己的觀點,發言完畢還可發起其他同學互動:“我交流完了,誰與我交流?”或“誰與我挑戰?”在交流過程中,同學們可以補充相關閱讀資料,可以補充名言名句、古詩句,成語或故事等,若是同學們沒有補充,老師可以適時上線補充這些東西,當然在適當的地方,老師還可以出示圖片、播放視頻、出示訓練題進行訓練等等方式以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能力提升,達到感情共鳴的目的。

4、評學階段,我常常採用拓展閱讀的形式和寫一段話的方式,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表達、寫作能力等。

二、我在運用“三學小組”課堂教學模式教學中的得失。

1、預學

在預學環節中我給學生出示了一個預學提綱,要求學生熟讀課文,特別是楚王和晏子的三次較量的句段,理解晏子語言的潛在意思,體會晏子的語言巧妙之處在哪裏,感受晏子的形象。大多數學生能按老師的提示學習,少數還不能完成預學任務的,由小組內的兩位師傅指導他們完成,達到自學的目的,自學有了基礎,互學時就能收穫精彩,留下亮點。

課堂開始,我根據本節課課文內容摘選了幾句名言和詩句,由經典誦讀組織者引導朗誦,爲本節課學習鋪墊感情基礎。老師由“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把學生引入今天的繼續學習,領略晏子的風采。

2、互學

(1)小組合作階段:

小組合作學習是互學環節的最主要的方式。由於課前做了預學,所以開課後直接進入了小組合作時段,老師出示小組合作的提綱:結合楚王和晏子之間的三次較量的過程感悟人物形象,體會表達方法。學生展開小組交流,老師深入幾個小組進行指導。

(2)小組展示階段

小組展示是整個課堂的精彩呈現。這節課,展示小組圍繞小組合作學習的提綱,就晏子與楚王的三次較量過程交流自己的收穫或見解。三個發言人針對三次較量交流,一個發言人負責總結。在交流三次較量時,每一位發言人首先朗讀晏子和楚王較量的過程,引導學生理清晏子反擊楚王的邏輯,然後交流感受,分析晏子的形象,其他同學從不同側面交流晏子反擊楚王的巧妙之處,感受晏子的形象,體會寫作方法。還有同學在交流感受之後適當補充名言名句輔助理解,也有小組挑戰朗讀,通過朗讀進一步品悟晏子語言的巧妙和機智善辯,不畏權勢的形象。學生在展示交流時,老師適時上線進行點撥或進行訓練幫助學生釐清晏子語言的邏輯,昇華對晏子的感悟,體會寫作方法。最後展示小組選其中一個情節進行了表演,通過表演使學生對晏子形象感受更加深刻,又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蘊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小組評價過後,老師引導學生概述晏子的形象,讓學生對晏子的形象感悟和記憶更加全面深刻。

(3)評學階段,老師收集了幾個表現語言藝術的魅力的故事,讓學生在朗讀中品析故事中主要人物的語言的幽默、巧妙、有力。接着又設計了一個訓練題:三次交鋒,一心設計侮辱晏子的楚王只落得個什麼下場?寫出四字詞語或歇後語。這一語言文字訓練,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重要的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三、重建課堂的做法。

1、感情朗讀不到位,對晏子的語言巧妙印象不深。

預學時老師應改深入各小組,通過範讀、指導讀、反覆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來。在課堂上,學生體會到晏子語言的巧妙後,緊接着,應該讓學生再讀一讀這句話,感受一下語言的巧妙。反覆朗讀,能加深印象,形成語感,這樣學生有了積累,才能更好地運用。

2、加大“三學小組”課堂模式的訓練力度。不僅從形式上訓練,還要學會調節課堂,調動學生學習的氣氛,鼓勵學生大膽交流,深入深刻地交流。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6

《晏子使楚》這篇課文思路清晰,行文緊湊,故事情節有起有落。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找出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的句子,體會楚王這個人物的特點,再找出三次侮辱的結果,從而引出晏子三次反擊楚王的話。通過晏子的機智回答來體會他的機智勇敢、能言善辯、愛國情懷和高超的語言藝術。設計教學環節較爲合理,但在實際操作中,仍存在以下問題:

1、整篇文章的人物對話比較多,原想讓學生進行角色朗讀,但因在課堂上時間分配不均,導致該環節沒有進行。如果能進行,將更利於學生體會人物的特點。而且整節課的朗讀都有些欠缺,形式比較單一。應充分重視課堂上的有效朗讀。

2、授課時沒有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師對學生的引導沒有很好地體現,而是過多的讓學生跟隨教師的思路進行,使學生對晏子的聰明才智、能言善辯和維護國家尊嚴體會比較淺顯,不夠深刻。

3、在請學生上臺表演晏子進城一幕時,若進行一些指導後再讓學生演,效果後更好,能使學生對人物形象體會更到位。

總之,講完這節課,收穫很多,發現了很多自身教育方面有待提升的地方。在今後教學中,我會更多的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做到以學定教,順勢而導,隨時捕捉學生的信息,做一個有教育機智的教師。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7

上學期,執教第十冊《晏子使楚》,有一片段印象深刻。

在深入閱讀課文後,對主人公晏子作總結、評價。學生都說得頭頭是道:能言善辯,才思敏捷;熱愛國家,不辱使命……這時,有一學生在下面低聲說:“其實楚王也很不錯啊,我就佩服他。”

大多數同學認爲他故意裝作與衆不同,耍酷,班幹部和部分好學生紛紛責備他,一些調皮的學生暗中喝倒彩,等着看好戲。這時,我若裝作沒聽見,就顯得教師不能迴應,無法反駁,無論對這名學生或其他同學都喪失了教育意義。於是我想:好吧,就與你理論理論。

我說:“同學們都說楚王奸詐,仗勢欺人,你卻爲他說話。那你說他好在哪裏?”

到了這步,他也不得不直抒己見了:“我覺得楚王還是比較講道理的。他雖然被晏子反擊、嘲笑了,丟了面子,但並沒有翻臉,還陪着笑,說明他很有氣度。最後,他還尊重晏子了,更看出他知錯就改,尊重人才,而不是打擊報復……”一番話說得還真有點道理,也帶動了另外幾個學生接着發言:“對,我覺得楚王其實也很聰明、厲害的,故意安排一個囚犯來嘲笑齊國人。”“楚王也維護自己國家的尊嚴,他也愛國的。”

我先肯定了學生的不同見解,又引導他們思考:楚王對晏子由蔑視到尊重,主要是晏子憑自己的機智通過鬥爭取得的;楚王想出用囚犯來嘲笑齊國人確實很有心計,但他的用意是壞的,所以不能與晏子的巧妙還擊相提並論。對於學生提出的楚王另外幾條優點,我沒有異議。學生爲老師尊重他們以及實事求是的態度而感到高興,也爲自己的創造性的見解而頗感得意,更加深了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

反思:

倡導生成的課堂教學,不能完全根據教師的事先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而應隨着教學活動的展開,隨着學生對文本閱讀、領悟的不斷深入,適時加以調整。

在本課中,那位學生也許是出於對他人衆口一詞的反感,也許是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他大膽地爲反面人物楚王說話,這種精神首先應該得以肯定和鼓勵。而且他能從文本中找出理由和依據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顯示出他對文本作了深入的閱讀理解,且這種解讀是多角度的,有創意的。能夠提出不同於常人的觀點,勇於創新,這正是我們迫切需要和努力追求的。對這樣的生成,我們當然應把它視爲珍貴的教學資源,納入教學內容,及時調整預設的教學流程。教師不僅應該具有這樣的意識,而且必須具有這樣的胸懷,當然還應該具有巧妙點撥、善加引領的教學藝術。

事實上,這樣的機智應變、靈活調整,不但沒有阻礙既定目標的達成,還深化了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提升了認識水平,更重要的是啓發學生獨立思考,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激發了師生的創新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變得精彩、靈動,成爲煥發師生生命活力的舞臺。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8

回憶自己的課堂教學,做得較好的是:全部教學環節還是不錯的,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纔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自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確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所以我讓他們都參與到課文裏,擔任齊國小記者的身份。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爲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自動去讀課文,琢磨人物的心理。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幹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施展發明能力。師生的關係完全是平等的,教師只是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

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換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朗讀表演"等情勢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

在此基礎上,通過表演又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蘊含的情緒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9

本文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讚揚了晏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高超的語言藝術。課文人物對話比較多,以人物對話來塑造形象,是本文寫作的一個突出特點。

一、談成功之處:

1、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本課語言邏輯性很強,具有一定的推理性,教學時注意讓學生使用關聯詞語,訓練學生的推理能力。教學時能抓住重點句子,讀讀悟悟,讀悟結合,讓學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齊國,晏子反駁楚王是爲了維護齊國的尊嚴。通過學生讀、找、劃、再讀,思考晏子反駁楚王的話含着的意思。課堂上學生很好地體會出來了,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正義感。

2、充分體現了自主學習的異步性。

在設計教學時,根據學生學習的不同,制定出了具體的學習目標,以基礎目標和發展目標作爲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實現教學內容目標化。學生可以依據自身的水平、個性、進行目標性學習。本節課,我在學生學習接受程度上進行分層,面向全體學生,尊重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成果,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優生脫穎而出,使學困生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儘快趕上來。

3、分體現了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在課堂教學中,我以學生自主學習爲前提,再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例如在學習詞語時,爲學生充分提供了學習的空間、時間,讓人人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和條件。學生在小組內形成共同學習、共同探究、共同進步的學習氛圍。在活動中體驗了學習的樂趣,在輕鬆活躍的學習空間裏完全地展現自我,避免了優等生唱主角,中等生當配角,差等生看熱鬧,再通過老師對學困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小組學習的效率,有效地發揮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

二、談不足之處:

1、課堂上學生讀文較少,朗讀指導不到位。

2、對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不高,老師的“導”多了點,學生主動提問,進行質疑,發表見解的機會少了點。教師的提問不夠簡煉。

三、整改措施:

1、課堂教學應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朗讀表演”等形式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

2、在此基礎上,應讓學生表演讀,這樣能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蘊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使學生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總之,我們應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放活動的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拓展學生的思維,把活動的舞臺交給學生,把活動的時間交給學生,把活動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充分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競爭意識,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10

本節公開課比預想得要好,整節課流程清楚,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學習方法,做到了師生互動,同學們能積極投入,踊躍發言,其中學生在課堂中綻放的生命活力肯定感染了不少聽課的老師。回顧這節課,感慨頗深,現談幾點,以釋情懷,若有不妥之處,敬請賜教!

首先,我感覺學生的狀態特別的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朗讀,不管是個人朗讀還是集體朗讀,讀得非常好,讀出了楚王的趾高氣揚、驕傲自大及對齊國的蔑視和嘲諷;讀出了晏子的機智聰明、不卑不亢,聽同學們的朗讀彷彿晏子就活靈活現得站在我們面前。第二,在“過把導演癮”環節中,同學們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過程中,同學們能開動腦筋,“導”的形式是花樣翻新,這是老師始料未及的,如:有一小組採用故露破綻的方式,導演先不導,演員先表演而表演的同學又用方言說,最後導演再說戲,並特別強調如果不是劇情的需要,表演時必須說普通話,這種方式用心良苦,可見同學們確實動了腦筋。我認爲,不管這節課結果如何,同學們的這種創造性發揮是應當肯定的。第三,在小組交流探究時,同學們確實得到了能力的鍛鍊。比如,同學們學到了如何整合資料,學到了如何根據要求找出與文本的聯繫和區別,我想,如果學生們每一節課都能學到一點,那麼,學生們的能力將得到很大的提高。

其次,這節課有幾處疏漏之處:第一,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時,有兩個同學發言,我只是簡單的肯定了第二同學的發言而沒有指出第二位同學的概括好在哪裏。第二,在同學們導演過程當中,對學生的點評略顯粗糙,應重點點出同學們要重點點評導演而不是點評演員。第三,在設置問題的時候,沒有仔細的考慮問題的深度。第四,由於時間緊,學生們小組活動的時間太少,沒有讓學生們放開手腳,這是最遺憾的地方,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注意這點。

總之,我覺得開一節課很難但又能學到很多東西,也許正是這點才吸引我鼓足勇氣去嘗試。確實也是如此,在整個備課過程中,由於對教案反覆修改,反覆推敲,因而對新課程標準領會得也更加深刻,這是我感觸頗深的。另外,在整個備課過程中,我真正的感覺到了集體的力量和智慧!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11

課堂秩序

今天進行《晏子使楚》的第二環節——精讀感悟。學生準備得很充分,發言很積極,展示的慾望太強了。小組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後,糾錯的學生爭先恐後地爲展示的學生糾錯。糾錯的熱情非常高,耽誤了不少時間。下午,我先向學生強調,傾聽時要着重傾聽別人的表達內容和表達方式。本以爲提出這個要求後,會有許多學生不再這麼積極,沒想到,仍然有不少人搶着點評別人的優點。秩序還是有些亂。怎麼辦?

課堂深度

下午繼續交流對課文的體會時,崔傳浩談了自己對“南橘北枳”的理解。這時,他對課文中的“水土”一詞出現了誤讀。晏子說:“大王您怎麼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爲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崔傳浩在解讀第二個“水土”時沒有進行細緻的分析,而是直接照搬了晏子的話,感覺齊國人百姓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是因爲水土不同的緣故。

這也算是課堂生成吧。我當即問了學生一個問題:“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到了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是像南橘北枳那樣,因爲‘水土’不同嗎?”顯然,人的變化不是因爲“水土”,那麼,晏子想說什麼呢?我提示學生,“水土”是一語相關,晏子真正想說的是什麼呢?學生思考了一會兒後,李詩音站起來說,晏子的話是指楚王把楚國治理的不好,讓不良的社會風氣吹進來了。雖然她的表達不是非常準確,但是說出了大概意思。此時,學生都已明白,晏子第二次說的“水土不同”暗指楚王沒把楚國治理好,導致社會風氣不好,齊國人到了楚國才做起了盜賊。學生理解到這裏,都已知道晏子在回擊楚王了。我又追問了一個問題:“晏子爲什麼不直接回擊楚王,非要打個比方,用南橘北枳,水土不同迂迴地回擊楚王呢?

此時,沒有任何提示,學生想啊想啊,居然從幾個角度來談這個問題。第一個觀點:晏子是客,楚王是主,晏子來到楚國的地盤上,理應客氣一些。第二個觀點:晏子是大夫,而楚王是一國之君,臣對君說話應該有禮貌。第三個觀點:晏子出使楚國,萬一把楚王惹惱了,楚王可能會令人把他拖出去斬了。第四個觀點:晏子如果不委婉,而是與楚王針鋒相對,可能會引發兩國之間的戰爭。那樣的話,可能會造成生靈塗炭、兩敗俱傷。晏子是從大局着想的。第五個觀點:第二自然段已經說了,齊王派晏子訪問楚國。既然是“訪問”,就是要建立友好關係,如果晏子直接回擊楚王,讓楚王很憤怒,兩國的關係就僵了。

交流到此處,我給了學生晏子使楚的背景:齊王派晏子使楚,是爲了與楚國結盟,準備聯合抗秦。因此,晏子出使楚國是有使命的。聽了晏子使楚的背景,大家更理解晏子爲什麼要委婉地回擊楚王了。可是,這時又有學生提出質疑:既然怕惹惱了楚王,可以什麼都不說呀。不管楚王怎麼侮辱他,晏子可以不吭聲,可以示弱。學生立刻有人反對,認爲如果晏子一味地忍讓也不對。這樣會讓楚王看不起,還談什麼結盟呢?討論到此時,學生髮現,晏子既要委婉地回擊楚王,以維護自己和齊國的尊嚴,還要給楚王留有餘地,留着面子,不至於撕破臉,讓楚王認識到齊國的強大,只有與齊國聯手,兩個國家才更安全。

和學生談到這裏,所有人都感受到晏子掌握談話的分寸是極難的,正因爲如此,才體現出晏子語言的巧妙與智慧。

今天的課給我留下許多遺憾,也讓我反思了許多,發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秩序、導向、理性、深度。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12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的事。本文承擔的重點訓練項目是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對於這樣一篇故事性強的課文來說,我認爲通過反覆的研讀,讀懂楚王對晏子的三次侮辱,晏子的三次反駁,在此基礎上理解句子的含義及人物的個性品質是教學的重點。因此,本節課,我以教材爲依託,帶領學生品讀語言文字,從中感悟人物的品質。

1、開放了學生的學習空間,以學定教:

本課教學能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給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的時間。帶着學生還想繼續瞭解的問題,讓學生認真讀書,品讀文字。朗讀表演等形式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甚至會拍手稱快,拍案叫絕的。

2、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學生纔是課堂的主人:

教師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需要教師創設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本節課我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書交流,理解文章內容。特別是讓學生在感觸深刻的地方學習批註,逐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學生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設計符合人物身份的動作、語氣。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13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出使楚國,國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全文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其記敘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怎樣侮辱晏子,再寫晏子怎樣智鬥楚王,最後寫楚王只能認輸。

(1)初讀。把課文讀通順,知道課文是寫誰與誰之間侮辱與反侮辱的事,寫了幾個回合有些不大好懂又很新春關鍵的詞語讓學生查字典。

(2)再讀。我讓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啓發學生一個部分一個部分地進行思考,提出不懂的問題或自己的看法.邊讀邊思考:晏子和楚王之間幾次智鬥?晏子是怎樣應對的?你認爲晏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3)小組交流問題。學生通過思考、交流,討論解決學生閱讀中發現有價值的問題。

(4)彙報。我進行指導。尤其是針對人物的表情、神態、語言、心裏活動等。如楚王的三次笑,每一次都有他特定的含意第一次笑是極盡輕蔑之能事表示楚王根本沒有把晏子放在眼裏;第二次是面對晏子不動聲色中的滴水不漏的回擊,他無言以對,以笑來掩飾自己的尷尬;第三次笑是態度上並不尖銳,實際上是笑裏藏刀,他不甘心就此認輸,又想出了新花樣,這種笑居心更加險惡。這樣更能讓學生體會人表情、神態描寫的重要性。

2.角色表演,走進人物。

同學們熱情高漲,都想一顯身手。

遺憾:其實,這一次的表演照比前幾次有的小組已大有進步了。但是總是不盡如人意,想想誰天生就是演員呢?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14

週三開始學習《晏子使楚》這一課,這是一篇經典課文,篇幅不算很長,但故事性卻很強,孩子們讀起來也是津津有味。教學時,我主要抓住以下幾方面展開:

第一,學生熟讀課文,自主解決文中字詞。課堂上,我進行檢查鞏固,強調重難點。

第二,理解課文時,抓住“晏子反擊楚王的三句話”讓學生朗讀體會,感受晏子的才思敏捷和能言善辯。

第三,完成課後習題時,以學生獨立完成爲主,同時結合易錯點和難題進行共同討論交流的形式來解決,最後歸納總結,完成答題。

反思這堂課,在理解詞語方面有所欠缺,並沒有讓學生隨文理解文中的成語:得意洋洋、面不改色。在內容講解上過於簡單了,只讓學生抓住晏子與楚王的三次對話展開理解,至於“尊嚴”的單元主題沒有深入挖掘。在完成練習冊時,還是對學生不夠放心,指導提示的過多了,沒有落實獨立完成作業的任務。

但話又說回來,面對有限的課堂時間,既要解決字詞句等基本知識,又要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品質,還要完成有難度的一些作業,如果再逐字逐段的分析講解,那兩個課時肯定無法完成學習任務,所以,面對有限的課堂時間,也許只能少講精講,注重練習鞏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依然秉承提高課堂效率,完成教學任務,注重學生練習鞏固的思路開展課堂教學。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15

晏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當過齊國宰相。課文記敘了晏子出使楚國時,智鬥楚王、維護齊國尊嚴的三個小故事。

晏子出使楚國,受到楚王三次侮辱,但他運用自己的智慧,進行了超凡脫俗的爭辯,不但維護了自己和祖國的尊嚴,反而將了楚王一軍,得到了楚王的尊重。

本組課文的主題是“語言的藝術”,所以教學的重點應該在“品味晏子回擊楚王的話”。在教學中,晏子的爭辯如果僅僅用嘴巴或書本傳授給學生,效果肯定很差;而用創設情景,提出問題,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去爭論,就大大刺激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頓時就活躍起來了。我儘量讓學生嘗試着像晏子那樣思考,像晏子那樣去回答難題,然後再讀課文,就使學生爲自己的觀點尋找論據,進行邏輯思考。

本文記敘語言簡潔生動,通過對話展開情節,刻畫人物,雙方辯詞的鋒芒,都表現得準確而生動,恰當地體現了人物的身份特徵。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反覆讀晏子的語言,讓學生透過文字理解句子的含義。

通過分析,再結合他們的`神態動作,使學生懂得了:楚王是多麼目空一切、傲慢無禮,而晏子的沉着冷靜和聰明才智又是那麼令人拍手稱快。對這些精彩的句子,我讓學生表情朗讀,引導學生多讀,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甚至還拍手稱快,拍案叫絕。同時,對楚王有了憤恨之感,以至於分角色朗讀的時候,很多孩子都不願當楚王了。

特別是第2個小故事的學習可以很好地進行語言訓練,讓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轉變成四字詞語:揮汗如雨,拂袖成雲、摩肩接踵等等,學生在表演這個故事時,還可以變換句子,用上這些詞語,課後作業就可以引導學生積累四字詞語,文中還有哪些句子也可以改成四字詞語,你根據這篇課文還可以聯想到哪些詞語,這樣既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又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16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

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前兩次針對晏子身材上的缺陷,“在城門旁邊開了一個五尺來高的洞……讓晏子從這個洞進去。”“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既然有這麼多人,爲什麼打發你來呢?”言語中充滿了挑釁和嘲弄,對齊國的大夫直呼“你”,已是無理之極;後一次直指齊國,“齊國人怎麼這樣沒出息,幹這種事?”嘲笑之語更是肆無忌憚。面對這樣盛氣凌人的侮辱,晏子正氣凜然,沉着應對,機智反擊,結果楚王一敗再敗,不得不賠禮認輸。

故事盛讚了晏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課文人物對話比較多,以人物對話來塑造形象,是本文寫作的一個突出特點。文章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來寫,開頭寫楚王想侮辱晏子,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寫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機智對答,這是事情的經過;結尾寫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這是故事的結果。首尾照應,思路清晰,行文緊湊,結構嚴謹。

講讀時一是讓學生從生動的故事中,體會晏子高超的語言藝術,感受晏子語言中透出的大義凜然和愛國精神;二是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特點,瞭解作者通過人物對話來刻畫人物特點的表達方式。

板書設計動了一番腦筋,有助於學生比較全面、準確地概括課文的整體內容,也含蓄地點出了中心——晏子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爲國家爭得榮譽,維護了國家的尊嚴。這就更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深層理解。

課後讓學生編排課本劇並表演,學生饒有興趣,且對課文加深了理解。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17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講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依仗國勢強盛三次侮辱晏子,而晏子以他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了針鋒相對、將計就計、順水推舟等高明的計策,一一加以反駁,從而有力地回擊了楚王,維護了個人和國家的尊嚴。楚王的侮辱,晏子的反駁,構成了整篇文章的三個事件。晏子的三次反駁,合乎邏輯,言辭有力,同時也鮮明地展現了晏子智勇雙全、有勇有謀、能言善辯的形象。每一次交鋒都以楚王失敗告終。讀來膾炙人口,令人回味無窮,發人深省。

從學生學情來看,《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雖然離我們已經有2500年的歷史,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遙遠,但是學生對歷史故事還是比較有興趣的。文章中的思辯之美,仍給我們留下了親切自然的感覺。

但本課的學習光是興趣是不夠的,學生感興趣的僅是精彩的故事情節,卻忽略了對句子、詞語的深刻解讀。對10歲的孩子來說,故事深遠的歷史背景、人物性格的特徵卻不好把握和理解。

因此,我在課前精心設計了資料交流的環節,讓學生對晏子所處的歷史背景,關於晏子其人的各種情況作一些瞭解。學生的交流也是一個相互補充、相互促進提高的過程。從課堂上學生交流的情況看,學生收集的資料還是比較全面的,這爲後面深入學習課文打下了基礎。

我認爲,整個教學環節還是不錯的,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第斯多惠說過:“知識是不應灌輸給學生的,而應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朗讀表演”等形式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經過引導及發興趣,多數學生讀得較好,而且讀得入情入境,特別是“楚王侮辱晏子”的話讀得比較傳神。

在本課堂中對學生的評價及時、有針對性,也較大程度地激發了學生探究語言文字的興趣,比較成功。這其實是我在語文課上一直追求的狀態: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儘可能地激勵學生,引導學生,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我會堅持做下去。

在這節課中,我還設計了一個片斷想象的環節,請學生想象齊王給晏子設下慶功宴的情景。使學生受到啓發。思維得到發展。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纔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所以我讓他們都參與到課文裏,擔任齊國小記者的身份。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爲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髮揮創造能力。師生的關係完全是平等的,我只是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

在此基礎上,通過表演又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蘊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18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課文講述了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嬰出使楚國,遭遇楚王侮辱,晏嬰憑着過人的膽識和智慧,用善辯的口才贏得國家尊嚴的故事。

這節課堂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課文的課題入手,先理解了“晏子使楚”是“齊國大夫晏嬰出使到楚國”的意思,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內容。

課文結構簡單,共有6個自然段。總分總的結構形式讓課文脈絡清楚,便於學生把握課文內容。第1、2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前因,最後一個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後因,前後呼應,結構嚴謹。因此,我在教學中採用了先理清事情前因和後果的方法,讓學生把第1、2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結合起來理解,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和把握。

課文的核心內容在中間第2、3、4自然段,內容是楚王故意設計侮辱晏嬰反被晏嬰耍弄的三次“大PK”。這部分是課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部分主要通過人物對話展開情節,三個回合的脣槍舌戰,都以晏嬰勝楚王敗收場。課文的精妙之處在於面對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嬰不卑不亢,有爭鋒相對法,有欲擒故縱法,有設喻映射法,既恰到好處又不千篇一律,每次都可以讓楚王啞口無言,自取其辱,讓人不得不佩服晏嬰智慧和口才。教學中,我用了“大PK”,極大的引起了學生的探討興趣,他們極好地融入了課文氛圍中。

《晏子使楚》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章,無論是人物對話,還是謀篇佈局,無論是價值觀教育,還是愛國教育,都有課堂探究價值。

很顯然,這節課還有很多缺點,例如學生活動少,學生讀課文不夠多等,以後教學中,我要更努力,深入挖掘文本,積極研究教法,讓我的課堂呈現更多精彩。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19

今天,學校高年級組推門聽課活動在我們班進行。上午的第一節課,我執教了課文《晏子使楚》。本文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讚揚了晏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高超的語言藝術。本文寫作突出特點是以人物對話來塑造形象。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來寫,開頭寫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寫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機智對答;最後寫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文章首尾,思路清晰,行文緊湊,結構嚴謹。

課前備課時,通過反覆研讀課文,我發現課文中主要圍繞兩個詞語來說的:侮辱和尊重。在此基礎上,一個問題隨之誕生:楚王一而再再而三地想侮辱晏子,但最終爲什麼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呢?循着這個思路,我再挖掘課文,知道其實這是因爲晏子的機智勇敢、能言善辯、大義凜然和他的愛國情懷征服了楚王,讓楚王對這個身高只有五尺的齊國大夫刮目相看。那麼,我們又是從什麼地方體會到這一點的呢?晏子的話爲我們揭示了答案。思路清晰以後,我就按着這個思路設計了我的導學案,並製作了相關課件。

課上,依據導學案,我引導學生先從課題入手,讓學生了解了晏子,知道了課題的意思;接着,學生對課題質疑,其中拎出兩個問題進行了解答,即:晏子爲什麼出使楚國?晏子出使楚國時發生了什麼事情?這兩個問題的解答,既讓學生了解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又檢查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掌握,並由此走進課文,引導學生去讀晏子的語言,體會晏子語言的特點。此環節,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自己品,自己悟,自己說。本以爲學生說不出所以然,哪知,是我低估了他們,他們分析得頭頭是道,還有許多地方是我課前所未想到的,預習相當到位,真是驚喜。而且,課上學生們居然是妙語連珠,看來,平時的閱讀積累工夫沒白瞎,收穫還蠻大的。

當然,驚喜之餘,課下再次反思這堂課,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比如:方老師給我指出的,如果在學生彙報對晏子的話的感悟時,教師能用自己的話小結一下晏子語言的特點,就能爲學生後來總評晏子語言的特點提供一個柺杖:還有本節課上缺乏對學生朗讀的指導…

教學之路很漫長,但只要不斷學習,就會進步。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20

《晏子使楚》是一篇老課文,教學中我力爭把老課文上出新意來。引導學生把以往學到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運用到閱讀實踐中,通過閱讀實踐,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教學設計上,本課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線,通過說一說、議一議、演一演的形式,瞭解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樣反駁楚王,爲自己和齊國贏得尊重的故事。

我覺得本課成功之處在於課堂教學結構嚴謹,整個教學環節注重學生能力和思維的訓練,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角色在文中去找臺詞,更鼓勵學生髮揮自己的創造性。表演後讓演員和觀看的學生分別說說自己體會和感受,再評一評哪一組表演好。

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後,對課文再加工編導,演一演課文劇,用身體語言演繹文字語言,不但有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刻認識,而且有助於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把故事演得栩栩如生,看的學生看得津津有味,整堂課學生始終處於一種和諧、愉快的氛圍中,使學習成爲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思維不受壓抑,而是處於“激活”狀態;使獲取的知識不只是學生頭腦中的一種抽象的文字記憶,而是形成學生自身的一種能力、一種潛質。

因此,一堂課下來,學生對晏子的智慧和才智也瞭解得淋漓盡致。看來,情景教學的作用不可估量啊!

我覺得教師應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放活動的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拓展學生的思維,把活動的舞臺交給學生,把活動的時間交給學生,把活動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充分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競爭意識,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21

上週五,我和年級組的幾位老師到孫橋小學參加區裏的教研活動,聽了兩位教師的展示課,收穫還是很大的。

爲了讓教師更完整更全面地整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思路,此次活動特意請兩位教師在同一班級進行《晏子使楚》的第一第二課時的教學活動。

從此次活動中可以學習的有:

一、條理清楚,重點突出

《晏子使楚》這篇歷史故事記敘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的尊嚴。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敘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鬥楚王,最後寫楚王只好認輸。重點是學習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針鋒相對,智鬥楚王的過程。老師新授時在總體瞭解了課文後,就直奔主題,問:楚王幾次侮辱晏子,分別在什麼時候?然後請學生讀課文,抓重點問題“楚王是怎麼做的?晏子是怎麼做的?”展開教學。學生學習的思路清晰,學得明白。

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在教學楚王和晏子的三次交鋒中,教師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纔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教師抓住了這個特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設計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動作。一聲冷笑,一個眼神,學生學得不亦樂乎。爲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地去讀課文,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髮揮創造能力,相信這時候孩子是全身心地投入在語文學習中的。因此學生們能讀出楚王的趾高氣揚、驕傲自大及對齊國的蔑視和嘲諷;能讀出了晏子的機智聰明、不卑不亢。通過朗讀,通過表演,學生強烈地感受到了晏子的聰明才智。

三、引導學生理解言外之意

在三次交鋒中,晏子和楚王的話都有言外之意,教師在教學中能抓住重點句子,讀讀悟悟,讀悟結合,讓學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齊國,晏子反駁楚王是爲了維護齊國的尊嚴;能抓晏子反駁楚王的話,通過學生讀、再讀,思考句子含着的意思。如兩個“水土不同”。前一個指植物生長的自然環境,而後一個指人成長的人文環境。課堂上學生很好地體會出來了,這個練習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

四、增加歷史文化知識

教師在課堂上很注重歷史文化知識的滲透。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告訴學生晏子的“子”不是真名,而是指古代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同時也引導學生了解“敝人”,在文中是指自謙,而往往越有學問的人,越發謙虛。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晏子使楚的原文呈現給學生看,將古代真實的記載告訴學生,並讓學生在古文中積累成語:“張袂成陰”、“揮汗如雨”和“比肩繼踵”。這樣的語文課讓孩子興趣盎然,讓他們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非常向往,也許這就是達到了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了。

出去聽課,瞭解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特色,積極反思,汲取精華,去其糟粕,打開思路,不失爲自身學習提高的一條捷徑。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22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的故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選擇這篇課文作爲研究課原因有二:首先,從學生的角度講,一般都比較喜歡這種趣味性的故事,這爲教學過程中的理解環節奠定了先天的基礎;其次,從自身角度講,我自己對歷史故事一直比較感興趣,喜歡晏子這樣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歷史人物。所以希望通過這種課文的教學使學生明白:一個人要像晏子這樣有真才實學,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完成這次課的教學之後,個人對教學前的準備,教學過程中的體會以及教學過後的反思感想做了一個簡單的整理,現貼上來,歡迎老師們批評指正。

進步:

1、講這節課前的準備比較充分,我看了幾篇優秀的案例和實錄,在借鑑的基礎上,選擇有用的材料爲我所用,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充分的課前準備爲在課堂上順利教學打下基礎;

2、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呈現自己的想法,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表達出來。能夠抓住一些關鍵詞句,通過換詞比較理解、想象補充等一些策略、方法來達成預設的目標。

不足:

1、在講授這樣的文章時,應當創設一種讓學生討論交流的氛圍,讓學生充分地發表自己的看法,讓課堂真正成爲學生思想碰撞的平臺。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時,抓住學生的關注點和興趣點,從大處着眼,小處着力,找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所在。在上完這節課之後,我反思了一下,之前自己並沒有充分意識這一點;

2、教學的層次性不強,沒有教學高潮;

3、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潛移默化地完成學習方法的指導。面對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子都巧妙地加以反駁。這三個小故事都有相通之處,教師如能抓住其中一個,按照有效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性的指導,學生則以同樣的方法自主分析其他兩個故事,就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4、朗讀指導的訓練還不到位。其實這篇文章學生一看就懂,內容上沒有必要深入挖掘分析,但是晏子的智慧體現在每次反駁都是抓住楚王的漏洞,非常巧妙,又不失禮節風範,讓楚王惱也不是,怒也不是,最後賠不是:“我原來想取笑大夫,沒想到反讓大夫取笑了。” 在理解的基礎上,如果能夠加以表演朗讀,使學生真正地“活”起來,處於一種寬鬆、和諧、愉快的氛圍中,則可以通過朗讀,感受到晏子的智慧。學生如果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越讀越想讀,甚至會拍手稱快,拍案叫絕。

5、一個好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當善於注意傾聽學生的發言(不應只顧走教案),並加以巧妙指導,對教學目標的落實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總之,通過這次研究課,我總結出這麼一個道理:一節成功的課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有極強的調控指導能力和對教材的深入準確的理解。而這正是我所欠缺的,今後尚需在這些方面多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