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初中語文《梅嶺三章》精品教案

初中語文《梅嶺三章》精品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4W 次

 一、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梅嶺三章》精品教案

(一)知識目標

1.體會作者豪放的革命情懷。

2.比喻、借代的修辭方法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標

在懂得全詩大意的基礎上朗讀詩歌,讀出氣概,讀出情感,直至熟練背誦。

(三)情感目標

1、學習陳毅同志爲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對革命成功的堅定信心。

2、堅定的節操表示出的情操美和遠大的理想表示出的思想美。

 二、學法引導

查資料懂得寫作背景及詩中所用典故的出處關心懂得文章內容,通過重複誦讀加強感悟,佐以相關詩句評點。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方法

1.總領全篇的一句話:“斷頭今日意如何”是怎麼樣把全詩組織起來的?

疏通全詩,讓學生懂得作者從眼前寫到今後,即使就義仍要革命——頭懸國門不忘革命——取義成仁換取革命成功這3個步驟來組織全詩,從而對全詩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2.詩中修辭手法的運用,重點講解借代。

讓學生懂得“旌旗”、“烽煙”、“自由花”、“取義成仁”等詞在詩中特別的含義。

3.朗讀詩歌時的節奏。

以第一首詩爲例,找出韻腳和朗讀節奏。

斷頭︱今日︱意如何?

創業︱艱苦︱百戰多。

此去︱泉臺︱招舊部,

旌旗︱十萬︱斬閻羅。

(韻腳用“△”符號,節奏用“︱”間隔)

學生參照第一首詩的節奏,找出第二、第三首詩的朗讀節奏。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預備

投影片:①詩歌朗讀節奏的劃分;②伍子胥頭懸城門的典故;③《示兒》《烏江》《自由》(裴多菲);④隨堂練習。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在掌握朗讀節奏後於課內分小組朗讀比賽。

 七、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要求學生閱讀預習提示,初步懂得這組詩及其創作背景。

L.詩歌要表現的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同志爲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視死如歸的壯烈情懷和對革命終將成功的堅定信心。我們在今天來學習這三首詩,一定是要學習這種爲理想、爲信心而獻身的精神。

2.這是由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組詩。

3.要注意詩歌中修辭手法的運用,尤其是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二)整體感知

  1.引導學生口譯小序並分析它的作用。

(L)指定學生朗讀小序後,引導學生口譯。

1936年冬季,梅山被敵人包圍。(伏,埋伏、藏匿)我身負重傷,又患疾病,在樹叢密草當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夠;脫,脫險)考慮到不能夠脫險,作成三首詩保存在衣服最裏面。(旋,不大會兒)不大會兒敵人的包圍解除了。

(2)小序對這組詩起啥作用?

小序表明這組詩是在“慮不得脫”的必死險惡處境中寫出的絕命詩,寫出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能夠作一些關於創作背景的補充。)

2.播放教學磁帶,讓學生聽兩遍,先對組詩有一個整體的初步認識,並正音正字。旌:Jīng 懸:Xuán 當(紙鈔票):Dàng 應(有)涯:Yá莽:Mǎng 遍種:Zhòng

  (三)教學過程

1.引導學生分析第一首詩

(1)“斷頭今日意如何”這句詩在第一首詩歌中起啥作用?倒裝句式的使用有啥作用?

“斷頭今日”即“今日斷頭”的倒裝,前置強調“斷頭”,表現出詩人感受到了必死的險惡處境,並且能夠英勇地面對。

整句詩用了一個設問句,問自個兒在必死的險惡處境中“意如何”即“想啥”,而下面三句都是詩人的答覆,所以這句詩統領整首詩。

(2)分析下面三句詩:三、四句用了“閻羅”、“泉臺”等迷信傳奇,起一個啥作用?

“創業艱苦百戰多”追憶自個兒的戰鬥生涯,內含着對自個兒面臨死境、尚未完全打垮敵人的憾恨。所以詩人說即使自個兒就義了,到了陰間,也要招集舊部下的英靈,和閻羅戰鬥到底。

“泉臺”、“閻羅”雖是迷信中陰間的事物,卻把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現出繼續戰鬥、雖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3)“旌旗”原意是旗幟,詩中指部隊,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

(4)總結第一首詩英勇面對險境——繼續戰鬥,雖死不渝。

2.分析第二首詩

(L)“南國烽煙正十年”表述出回想十年的革命戰爭,其中所含的情感和第一首中的“創業艱苦百戰多”大致雷同,即儘管經歷了十年的激烈戰鬥仍未打敗敵人的憾恨。

(2)“國門是”的典故運用有啥樣的表現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時的典故,伍子胥爲吳將,屢建戰功。他先勸吳王乘打敗越國之機滅掉越,未被採用;後又勸吳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踐復仇,吳王聽信讒言,逼他自殺。伍子胥臨死前說:“把我的眼珠挖出來掛在吳國的東門上,我要親眼看着越國滅吳。”後來吳國果真被越滅了。

陳毅用這個典故,表現的是自個兒關心革命、死不瞑目,要親眼看着同志們取得戰鬥的成功,敵人怎麼樣失敗。

(3)三、四兩句表達了啥樣的情感?

這兩句詩勉勵同志們英勇戰鬥,奮勇殺敵,詩人熱切地希望成功,希望戰友們頻傳喜報。

(4)“烽煙”用了借代的修辭方法,它原指邊境報警的煙火,詩中指戰爭。

(5)小結第二首詩。

回想革命戰爭——死不瞑目,勉勵後死者奮勇殺敵,頻傳喜報。

3.分析第三首詩

(L)一、二兩句詩的含義。

表現作者把全部身心獻給了革命——投身革命即爲家。

“血雨腥風”指反動派對革命的鎮壓,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法。詩人預言反動派的統治應當有個盡頭。

(2)“取義成仁”表現出詩人在險惡的處境下決心爲真理爲革命而英勇就義。“人間遍種自由花”。詩人預言革命理想終將實現,表現了堅定的革命信心。

(3)第三首詩中用到的修辭方法。

“取義成仁”是“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的縮語,用了引用的修辭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虛構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辭方法,表現革命理想的實現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給第三首詩。

思緒馳向今後——理想終將實現,堅定樂觀。

4.懂得“斷頭今日意如何?”不僅領起第一首詩,而且統領全篇。

5.三首詩之間的關係

通過對三首詩的小給來講解三首詩之間的關係是:迴環遞進,酣暢淋漓。

  (四)總結、擴展

1.我們從詩中看到了詩人爲理想獻身、視死如歸的崇高品德,同學們要學習這種精神。

2.古往今來,許多前人都有這樣的品德,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

如《示兒》中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如《烏江》中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

3.示範朗讀節奏,分小組朗讀比賽。

  (五)安排作業

1.背誦這一首詩。

2.完成課後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