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風箏》教學實錄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風箏》教學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8W 次

一、我知道的先生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風箏》教學實錄

1、師:魯迅這個名字大家很熟悉,你是如何看待魯迅的?

學生自由講解,說魯迅的偉大,說魯迅的作品,說魯迅的精神。

生:作品很好都反映了社會的無能,社會的黑暗,社會的不良的一面

師:有沒有不喜歡魯迅的?

生:有些文章其實不必要上得那麼深奧。有故弄玄虛的嫌疑。

……

是的,確實有這樣的現象,比如我們遂昌縣府有音樂噴泉,有縣府廣場,但同樣也可以看到鮮亮的標語前面有乞丐,那麼魯迅的筆下留下的也就只有乞丐了。

二、我理解的情感

2、閱讀《風箏》,思考: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意圖是什麼?

學生自由講解。

內疚

自責

埋怨

順着學生的話題導入。

內疚,大家都認同,所以就不闡述。

3、師:自責,問:他爲什麼要自責?

生:因爲他使小兄弟的美好的童心被扼殺了。

師:他是什麼時候才自責的?

生:中年。

師:爲什麼以前不自責,到了中年反而自責了?

生:因爲他不幸偶爾看了一本書。

師:關注不幸偶爾。

分析不幸?

生:不幸是因爲這樣他就遭受了懲罰,他的心從此墮下去了,是一種精神上的折磨。

生:不幸還因爲到了這個時候才發現自己的錯誤,這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傷害。

師:偶爾又是如何理解?

生:偶爾表示可能出現也有可能不出現,也就是這樣的自責也有可能不出現,

師:設想,假如沒有這本書,沒有偶爾的閱讀,魯迅先生會不會自責?

生:可能不會。

師:那麼當時這個社會沒有這樣的偶爾的閱讀的人多嗎?

生:多。

師:那麼這樣的悲慘的虐殺存在的就多嗎?

生:多。

師:懺悔,自責的人多嗎?

生:不多。

師:這樣的現實告訴了我們什麼?

生:是這個時代需要反省,需要自責,是所有的精神虐殺者需要反省和自責。

4、埋怨。

⑴師:爲什麼埋怨?

生:因爲小兄弟故意不原諒。

⑵師:你是如何讀出的?

生:“有過這樣的事麼?”

生:故意讓他難受。因爲前面有“絕望”這樣的詞眼。表示這樣的事情是不容易被忘記的。

師:有沒有不同的看法?

生:不一定是故意讓他難受,其實更可以說,故意縮小事態,讓他能夠更好地忘記這樣一件不好的事情,更應該說體現了他們情誼的.深厚。

⑶師::是的,這句話可以理解成故意忘記,可以理解成真正忘記嗎?

生:可以,從“就像旁聽着別人的故事一樣,他什麼也不記得了。”

生:而且,這在小兄弟而言僅僅只是一件小事,這麼多年了,他也確實可能忘記。

師:他認爲哥哥當時的所作所爲是對的,還是錯的?

生:是錯的。

師:從哪裏可以看出?

生:小兄弟的神態。既然是一件錯事,自己又意識到自己是錯的了,那麼這樣的事情就容易被忘記,忘記也是完全可能存在的。

⑷師:按道理,對於魯迅先生來說,忘記應該是一件好事,魯迅先生認爲這是一件好事嗎?

師:他希望小兄弟忘記嗎?

師:他希望小兄弟爲了顧全兄弟情誼把這樣的事當成一件小事?

生雜:不希望。

師:爲什麼?

生:因爲這應該是一件大事,是一種精神的虐殺,如果是故意忘記,把它當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小事的,至少我們可以看出他對這些的不重視,對虐殺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認識。

生:如果是真正忘記,那麼更可以看出這是一種自我墮落。

⑸師:魯迅希望看到一個怎樣的小兄弟?

生:記恨的小兄弟。

師:這樣的小兄弟至少自己是被虐殺,不至於是一個被人打了一個巴掌,還跟打人者說,你來打我另一面吧。

⑹師:如果我們國家都是像小兄弟這樣的青年,那麼我們的國家會怎麼樣?

生雜:我們的國家就沒有希望可言。

師:是的,一個家如果孩子是這樣的,那麼一個家就沒有希望;一個國家如果青年是這樣的,那麼一個國家就沒有希望。

⑺師:所以魯迅先生看到小兄弟這樣的反映的時候,他的反映是怎麼樣的?

生雜:只得沉重着。

⑻師:他爲什麼而沉重?

生:爲了這個沒有希望可言的未來。

⑼師:我們再來看一下,魯迅先生對故鄉春天的兩次不同的描寫。請尋找,並劃出關鍵句。

在回憶前,還覺得故鄉的春天是“已經發芽”“吐蕾”“溫和”,空氣中盪漾着春天的氣息。

可回憶後呢?故鄉的春天只留下了“無可把握的悲哀”。

⑽上到這個時候,請大家再考慮,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意圖是什麼?

在沉悶的社會裏吶喊,希望青年能夠起來抗爭,給社會帶來新鮮的血液,給中華民族帶來希望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