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古詩《十五從軍徵》教學反思

古詩《十五從軍徵》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2W 次

  《十五從軍徵》教學反思1

《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漢代樂府民歌的敘事詩,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泣下。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途中與到家之後的情景,抒發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古詩《十五從軍徵》教學反思

教學時我讓學生把詩讀熟,初步體會詩歌大意,從開篇的:“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這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平淡無奇,像不經意間道來,實 卻耐人尋味,頗見功力。他“十五從軍徵”,奔赴何處,詩中未作說明;其軍旅生活如何,戰況怎樣,詩中也均未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衆多想象的空間。於是我就讓學生想象其軍旅生活如何,戰況怎樣……。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他“從軍徵”,系出於戰事,而且這一去就是數十年!“八十”與“十五”相對照,突出其“從軍徵”時間之久;“始得歸”與“從軍徵”相呼應,則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來。在後面的詩句的理解的教學我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在讀中悟,悟中思,思中想象,很快就走入了角色。

課堂安排很緊湊,環環相扣,課堂語言的設計也很精美細緻,但正是由於預設的東西太多,整堂課似乎都變成了教師的舞臺,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嚴重削弱了。這堂課課堂容量很大,大到似乎已經超出了學生的接受範圍。以致於課文後面接連幾次教師的激情引讀都沒能引讀出學生最有感情的朗讀。課堂上,預設雖然重要,但是生成更不可缺少,只是我很多時候,往往不敢去抓住生成的東西,或者說是沒有能力去在瞬間捕捉生成的契機。這堂課,讓我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所以提高自我文學修養是我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十五從軍徵》教學反思2

《十五從軍徵》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戰多年回到家鄉,看到家中一片淒涼的情景。反映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控訴及對和平的嚮往。

通過本節課教學,我發現自己以下幾個方面做的比較成功。

1、按照“激趣閱讀---感知理解---積累運用”這樣的流程進行教學,我感到得心應手,同時學生也易於接受。

2、學生能夠切實地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尋找原因,是教師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創設了條件,給予了充足的機會,教給了方法。主要表現在:

① 初讀詩歌后讓學生用學過的方法自己解決字音問題。

② 理解詞義時,先讓學生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然後嘗試着自己解決,最後記下自己解決不了的師生共同解決。這一環節中

③ 爲學生創設了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大膽地進行想象。如:讓學生想象老人征戰幾十年的戎馬生涯,體會服役時間久。讓學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個村子的淒涼。讓學生想象老人一邊做飯,一邊會想些什麼,體會老人此時絕望的心情。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等等。這樣的機會就爲學生插上了思維的翅膀。

3、學生在課堂上真正理解了詩的意思,能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4、在想象的基礎上對學生又進行了拓展訓練,想象六十五年前老人家中的情景,對比想象加深對市局的理解。

5、能順學而導在高潮處揭示課文主題。

6、最後讓學生髮表對戰爭的看法,提升主題。

能達到此預設效果的原因是:首先朗讀是我教學本首詩貫穿始終的方法,使學生很自然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次我的朗讀訓練設計有梯度:初讀,正確、流利;再讀,理解詞義;又讀,明白詩意;反覆讀,體會情感。最後是運用了多種指導朗讀的方法:①教師範讀。②重讀重點字詞。③邊讀邊想象畫面。④根據內容變化語氣、語速、語調。⑤最主要的是教師充滿激情的渲染很快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述的氛圍中。

教學中所顯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與學生沒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根據學生的特點我不斷地在修改自己的教案、課件,但仍然對學生已有知識水平,思維習慣掌握的不透,使有些課堂預設效果不佳。這時,我切身地理解了我們在教學中爲什麼要備學生,所有的借鑑都要與自己的學生實際結合起來,適合自己學生的纔是最好的。在學生交流聯想時,預設用第一人稱講述,在課堂上由於時間關係刪掉這一環節,有點可惜。當堂應達到背誦全詩的任務沒有落實,課堂環節不太緊湊是我最大的弱點,以後還需不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