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古詩《十五從軍徵》說課稿

古詩《十五從軍徵》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2W 次

  一、說教材

古詩《十五從軍徵》說課稿

1、教材簡析

《十五從軍徵》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戰多年回到家鄉,看到家中一片淒涼的情景。反映出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表達了詩人對戰爭的控訴及對和平的嚮往。

2、說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根據新課標對六年級語文教學的要求和高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的現狀,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結合註釋及工具書,自學古詩,瞭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展開想象,體會詩歌豐富的情感。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古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3、說重點難點:

古詩教學的主旨是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品味語言的韻律美,在吟誦想象中感悟詩歌的意境美。教詩的最好方法便是誦讀、想象、因此,我把“指導學生有層次地讀詩、通過想象,體會詩歌豐富的情感。”作爲教學重點難點。

  二、說教法

(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總給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古詩教學也是這樣,古詩教學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譯詩意,因此,理解詩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發學生的想象。本節課,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幫助學生更本質、更內源、更切身地感知詩歌的意境。

(2)以詩解詩法:爲了使課堂更充實,提高40分鐘課堂效率,我借其它表現戰爭苦難的名句豐富了學生的語感,知識與情感,併爲理解本詩做了很好的引申。這種借鑑對比也是一種理解詩意的捷徑。

5、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語文課也離不開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作用,我選擇了精美的古詩配畫,再配以如泣如訴的音樂,激發了學生豐富的想象、聯想。在有着詩情、畫意、音韻的課堂中,學生的心智受到了啓迪,情感受到了薰陶。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想象解題,營造意境。

新課標明確指出,古詩教學要求學生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十五從軍徵”這個題目本身就含有豐富的意象,課一開始,我便在學生理解“徵”的意思之後,引導學生用一個詞,一句話,一句古詩描述自己想象的畫面,從而感知戰爭的殘酷。

第二環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古詩講究韻律,讀起來琅琅上口,作爲小學教材中的必讀課文,更以其優美的節律與獨特的意境著稱,是小學生閱讀、賞析的`典範。因此,我教這首詩的第一步驟,便是引領學生讀準字音,做到字正腔圓,教給學生簡單的平仄規律,在老師的範讀、老師做手勢學生讀、學生讀、這樣有層次的讀中,指導學生把古詩的節奏讀出來,先聲奪人。

第三環節:讀中想象,讀出情感。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古詩教學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詩意轉變爲通過看註釋,通過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讀,大體把握詩意。古詩教學最忌一句一句地講解詩意,可不講詩意,怎樣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內涵與情感?在解與不解之間,我找到了一個更好的途徑——想象。

在本節課,我一共安排了不同類型的五次想象:讀詩後談腦海中的印象是一種再造想象;緊扣“冢累累”“家淒涼”談想到的情景是一種聯想想象。引導學生站在老人的角度揣度他的心理活動,那便是一種角色想象了。這裏的種種想象,既是對詩的整體性和生命性的一種小心翼翼的呵護,又是對詩的一種具有個性化的深入解讀。

第四環節:拓展讀詩,讀懂詩歌。

一首古詩便是一面鏡子,透過詩,我們是可以,也應該去了解詩歌豐富的生命體驗與情想世界的。如果還有他的其他作品作以比較,補充,便會對詩歌有更全面的認識。因此,我選擇了一些同樣表現戰爭殘酷百姓苦難的詩句作爲這堂課的補充與延伸。通過對詩歌場景的想象,對我們情感世界的想象,折射映襯出戰爭和封建兵役制度帶給勞動人民的深重苦難以及百姓們對戰爭的痛恨對和平的渴望。這樣既與教學內容形成互補,又緊扣戰爭主題,可謂一舉兩得。

第五環節:回到現實,激勵閱讀。

課的結尾,請學生思考自己對戰爭的看法,將課延伸到現實中,延展到課外,體現了語文課的開放性,現實性。最後,爲學生準備了樂府詩的資料,爲課外閱讀提供了範本,把激發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落到實處。

  四、說板書設計

十五從軍徵

戰爭的殘酷 百姓的苦難

久服役

失親人

痛恨戰爭 家淒涼 渴望和平

獨悲哀

這樣的板書既體現了詩在內容方面的脈絡,又體現了詩歌的情感世界,爲學生理解詩歌意境發揮了積極作用。

五、教學評價

本文以景寫情,所以教學中特別引導學生體會寫景的詩句。透過詩句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老人站在家中會想到什麼?從而體現出今昔的對比,越發襯托出老人處境的淒涼。

學詩還應注重拓展。本詩反應的戰爭的苦難絕不僅是一時一人的,這是所有時代,所有戰爭帶給的所有百姓的苦難。因此,我在教學中讓學生觀看一些關於戰爭苦難的圖片,讓學生在生動可感的情境中進一步深刻認識戰爭的災難,觸發他們內心對和平的渴望,對今天幸福生活的珍惜熱愛。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都很投入,也很動情。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理解,並在此基礎上加以引導,使他們的感受更加深化。學生讀通了詩歌,讀懂了詩歌,感受得到了深化,情感得到了昇華,這是我這節課值得總結的經驗。

但是,在教學中,也還存在着很多問題。在通讀全詩時,太多地考慮了教師的預設,字音、字意方面的理解主動權沒有交給學生,使得這個環節的學習太顯被動。另外,通讀全詩後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這個環節,剝離了詩歌的語境,爲了說意思而說意思,顯得有些蒼白,後面感悟詩句時也還要再對詩句進行理解,這樣既顯得重複,而且因爲時間關係又影響了對詩歌情感的品悟。時間沒有最合理地得到運用。如果把這些重複耽誤的時間壓縮一下,放到詩句情感的感悟上,教學效果會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