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北師大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山行》教案大綱

北師大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山行》教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山行》教案

  一、教學目標

北師大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山行》教案

1. 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 理解詩的主題,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4. 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積累語言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目標二、三

  三、教學用時:1課時

  四、課型:講讀課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喜歡旅遊嗎?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遊吧。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馬車,順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板書詩題)

(二)瞭解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

1、理解課題,認識作者

2、解釋詞語,說說詩意

3、聯繫實際,發揮想象

4、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三)檢查預習

1、交流作者杜牧。

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號樊川,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出身於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歲中進士,爲弘文館校書郎。後來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黃、池、睦、湖等州做過刺使,還曾在中央任過監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員外郎等職,終於中書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是晚唐一位著名詩人。青年時期的杜牧,懷有經邦濟世之志,喜讀兵書,爲人剛直不阿,敢於指陳時弊。後來,由於捲入了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之中,使他的政治主張未得旋展,終於墮入頹廢享樂、縱情聲色的生活裏面。

杜牧在文學方面,主張文以致用,強調內容爲主,形式爲輔,提倡言之有物,樸實無華的文風;反對無病呻吟,片面追求形式。在晚唐追求浮麗柔靡的文壇上,他主張“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以豪邁俊爽,拗峭清麗獨樹一格。他的七律和七絕都寫得很成功,而七絕尤爲凝鍊、自然,很多名篇爲後人所傳誦。由於他在詩歌方面成就較高,後人把他與杜甫相提,稱爲“小杜”,與李商隱並提,稱爲“小李杜”。

2、解題 :山行,你認爲是什麼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麼呢?請同學們按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習本詩。

(四)學習詩文

1、誦讀古詩,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初步感知內容。

(1)學生自由讀、同桌讀、分組讀,交流讀不準的地方。

(2)通過指名讀、齊讀、範讀等,初步瞭解古詩內容。

2、根據學法自學古詩。(通過小組討論,主動探究,理解詩句。)

3、交流總結,教師重點指導:

①字詞方面: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

石徑:石頭小路。

斜:在這首詩中應讀xiá,意思仍當傾斜解釋,這裏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雲生處:指飄浮着白雲的地方。

坐:因爲的意思。 愛:真愛,留戀的意思。 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霜葉:指被秋霜打過的楓葉。 紅於:比……還紅。 二月花:春天的花。

②指名讓學生根據詞義說說詩的意思,其他同學想象畫面。

驅車沿着遙遠而又蜿蜒的山路向寒山行進,

遠望山頂白雲繚繞那裏居住着幾戶人家。

我不時地停下車來欣賞,因爲這楓林晚景太美——

這經霜變紅的.楓葉遠遠勝過二月盛開的紅花。

4、精讀賞析,品味美句。

①詩人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層次嗎?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裏寫了寒山、石徑、白雲、人家、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繫在一起,有主有從。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爲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

②“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生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着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牆。這裏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繫在一起了。有白雲繚繞,說明山很高。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餘地: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爲了引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爲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爲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爲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於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豔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全詩的重點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爲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鋪墊作用。

③如果此時此刻,你也與詩人一起來到了山腳下,看到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這火紅的楓葉,你會想什麼?說什麼呢?

④比較閱讀

《漁家傲》是范仲淹鎮守西北邊疆時寫下的。它描寫了邊塞的蕭瑟風光和艱苦生活,表現了將士久戍思鄉與功業未成、欲歸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寫景爲主,着重刻畫塞下秋來荒涼雄壯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總寫邊塞秋天風景之“異”,“異”字統領並籠罩全篇。下片以抒情爲主,又以景渲染情。

《蘇幕遮》通過對秋景的描繪抒寫旅思鄉愁。上片寫遊子在途中登樓望遠所見景象,下片抒寫懷遠思鄉情懷,層層展開,婉轉纏綿。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發的感思,《山行》的情調是熱愛讚美生機勃勃,而范仲淹這兩首詞的基本情調卻都是“悲”。但兩詞又有區別,《漁家傲》是“悲壯”,《蘇幕遮》是“悲涼”“悲清”。

(五)小結:

詩歌通過詩人的感情傾向,以楓林爲主景,碧山,石徑,農舍,白雲,紅葉,楓林,繪出了一幅色彩熱烈、豔麗的山林秋色圖。詩人一反歷來秋景蕭條的寫法,構思新穎,佈局精巧,於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使秋色顯得生機盎然,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精神發越,讓讀者感到雋永清新。兼之語言明暢,音韻和諧,宜其萬口傳誦,經久不衰。

(六)作業:背誦並默寫;完成本課配套習題。

 (七)板書設計:

山 行

杜牧

遠景:寒山、石徑、白雲,人家

近景:楓林,霜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