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六年級下冊語文《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通用10篇)

六年級下冊語文《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8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下冊語文《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六年級下冊語文《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通用10篇)

六年級下冊語文《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⒈認識2個生字,學會1個生字。

⒉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⒊對照註釋,一字一句地通過自己努力,和小組合作,把課文讀通讀懂。

⒋感受兩個孩子的聰明可愛以及孔子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重點

對照註釋,一字一句地通過自己努力,和小組合作,把課文讀通讀懂。

教學難點

感受兩個孩子的聰明可愛以及孔子事實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準備

幻燈片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今天,我們一同來學習一篇文言文《兩小兒辯日》。

2.“辯”是本課的生字,請同學們伸出手和老師一同書寫這個字,左邊是一個“辛”字的變形,中間是言字旁,右邊是一個辛字。能用“辯”字組個詞嗎?

(辯論 爭辯 辯駁)

發現了嗎?這些詞語都與什麼有關?

(都與說話、言語有關)所以中間是“言字旁”

3.你還知道哪些字與這個字讀音相同,字形相近?(辨 辮)可以組詞(分辨 辨別 辮子)希望同學們能夠根據字意,把這幾個字區分開。

4.現在請同學們齊讀課題(《兩小兒辯日》)。“辯”在這裏怎麼解釋?(辯論,爭辯)那課文的題目是什麼意思呢?(兩個小孩爭辯太陽)(兩個小孩爭辯與太陽有關的問題)

5.圍繞課題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呢?

(兩小兒爭辯什麼問題——辯何事

兩小兒是怎麼辯論的——如何辯

兩小兒辯論的結果怎樣——何結果)

我們先把這些問題放在這兒,稍後再一一解決這些問題。

二、初讀課文

1.請同學們把書打開,老師請一名同學來讀課文。在他讀之前誰能爲他提幾點建議,怎樣才能讀好呢?

(聲音要洪亮,語速稍微慢一些,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2.聽了他的朗讀,你認爲有需要訂正的地方嗎?

(師評:讀得正確、流利,但是沒有讀出古文的韻味。朗讀時要注意抑揚頓挫,讀出古文的韻味。)

3.現在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語速不要太快。

三、理解大意

1.課文究竟講了一個什麼故事,每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接下來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結合註釋和課前所查的資料,邊讀邊想每句話的大意,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標記。

2.同學們剛纔思考得非常認真,下面請同學們把你們的思考內容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交流的時候注意以下幾點(指名讀):⑴由組長組織大家說說每句話所表達的意思;⑵請組內成員按照1號到4號的順序,依次理解課文內容;⑶如果在彙報的過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請組內的同學幫助理解;⑷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稍後可以提出來。

3.在剛纔交流的過程中,哪些詞句理解起來較爲困難,通過小組學習也沒有解決?

4.哪位同學能說說全文的意思,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如果覺得他哪些地方說得不恰當,可以指出來。

(遊:遊歷、遊學。孔子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學說、思想,而不是遊玩。)

(“日始出”指的`是什麼時間 早晨 板書“晨” “日中”指的是什麼時

間 中午 板書“午” )

(“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這不是太陽離人遠的時候小,離人近的時候大嗎?)

(“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這不是太陽離人近的時候熱,離人遠的時候涼嗎?)

5.同桌之間互相說說文章大意。

6.現在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這次讀的時候要注意停頓。

四、分析課文

1.一同來看我們提出的幾個問題,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兩小兒“辯何事”?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

(太陽是早晨的時候離人近,還是在中午的時候離人近。)

2.他們倆的觀點分別是什麼?用文中的話來回答。

(一兒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可以看的出他們倆的觀點(截然相反)。

3.兩個小孩是如何辯論的呢?他們分別有什麼理由支持自己的觀點?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入盤盂,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板書 遠小 近大 近熱 遠涼)

4.現在你就是兩小兒中的一個,和你的同桌分好角色,放開聲音爭辯。

(1)指名讀。

(2)評價:辯是辯了,沒有斗的味道。

(3)評價:剛纔這兩名同學誰的言語更能征服你?爲什麼?(他說得更堅定,他說得更理直氣壯。)

(4)哪一組願意試一試。

(5)生評價。

(6)看見同學們爭辯得這麼激勵,老師也想加入到其中,誰來同我辯論一番。

(7)我們全班分成兩組,一同來辯一辯,老師來讀提示語。

注意提示語的變化。

(一兒曰 一兒曰 一兒堅持曰 一兒反駁曰

一兒理直氣壯曰 一兒不甘示弱曰 一兒高聲曰 一兒跺腳曰)

5.同樣是在觀察太陽,兩個小孩說的也都是事實,爲什麼他們得出的結論截然不同呢?

(因爲他們觀察的角度不一樣,一個是從視覺的角度來說,而另一個是從觸覺的角度來說。)

真是兩個可愛的孩子,他們還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

(善於觀察 善於思考 大膽質疑)

6.兩個孩子各執己見,爭執不休,誰也不願被誰說服,這時候孔子來了。我們知道孔子是誰?(兩千多年前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創始人)兩個孩子都想請老夫子下個結論,可結果如何呢?

(孔子不能決也。)

7.連他都不能斷定誰對,誰錯,這可如何是好?同學們如果你也在現場,你贊成誰,反對誰呢?

(兩個小孩的觀點都不對,近大遠小是因爲參照物不同,是一種錯覺。早晨涼中午熱是因爲早晨地面溫度低,到了中午已經接受了半天的日照了所以溫度高,於太陽離我們遠近無關。)

8.這個問題兩小兒答不出,孔子也答不出,難怪兩小兒笑曰(孰爲汝多知乎?)

9.假如你就是孔子,聽了兩小兒的話,你會怎麼想怎麼說呢?請寫在書上,用白話文來寫對於同學們來說自然是駕輕就熟,何不大膽嘗試用文言文寫。

生讀。

五、回讀課文

兩小兒辯日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兩個孩子的可愛,感受到他們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孔子的實事求是、學而不厭。讓我們帶着對兩小兒的喜愛之情,對孔子的敬佩之情一同來朗讀課文。

六、作業

⒈視自己的能力熟讀、背誦、抄寫或默寫課文。

⒉喜歡寫作的同學用靈動的筆墨寫寫“兩小兒辯日“的故事。

⒊根據興趣和能力收集有關孔子的信息,閱讀適合自己程度的古文。

六年級下冊語文《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 2

教學目標:

1、能根據課後註釋及工具書疏通文章。理解字詞古今不同含義,如語氣詞“乎”“去”“湯”等。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並複述故事。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爲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提問: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知道孔子嗎?請講一講。

孔子說“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說要謙虛實在,不能不懂裝懂。孔子又說過看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也就是說,從這個人所作所爲去判斷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那麼孔子是不是“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呢?剛好,《列子》中有一個故事告訴了我們。(板書課題,解釋課題——兩小兒討論關於太陽的問題。)

附註:

(1)【原文】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子路啊,我告訴你,知道嗎?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就關於知道的真諦。”

(2)春秋·魯·孔丘《論語·公冶長》:“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解釋: 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從陳國逃往蔡國後,也沒得到蔡君的重用,常發“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感慨,一天發現弟子宰予中午還在睡大覺,氣得說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弟子們趕緊來安慰孔子,孔子說今後聽其言而觀其行,好自爲之

二.溫習舊知:

1、教師指出需掌握的重點文言詞語

(1)東遊:名詞做狀語,向東;辯鬥: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爲,認爲。

(4)去:距離。

(5)及:等到。

(6)則:就。

(7)此不爲:是。

(8)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9)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裏去。指天氣很熱。

(10)決:裁決,判斷。

(11)孰爲汝多知乎:孰,誰,哪個;爲,通“謂”,以爲,認爲;汝,你;知,通“智”,智慧。

附註:通假字

通假字有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通假字,包括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爲長期工。如蘇東坡的《石鐘山記》中的“莫”,爲“暮”之古字,被“借”爲否定副詞“不”、“沒有誰”的意思,故又造“暮”字。異體字:同一個意思,不同的寫法。通假字:音同本字,借來一用。借來的字只能作爲臨時工。如“蚤”與“早”;如“當”與“倘”。其特點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於種種原因,書寫者沒有使用本字,而臨時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來替代,有人認爲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寫的白字(別字)。事實上,第一個寫通假字的人可以說是寫的白字,但是後人紛紛效仿,也就積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於古書之中,是造成中國古書難讀的禍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還,顧反爲女殺彘。”(《曾子殺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的成因:

(1)古人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哪個意思還在形成過程中,沒有一定規律,既可以使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個聲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個意思。時代越後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2)古人在做記錄時,一時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別字代替,清代的趙翼在《陔餘叢考》一書中指出:“字之音同而異義者,俗儒不知,輒誤寫用,世所謂別字也。”第一個人這樣寫固然是前面所說的寫了白字,但後人都這樣效仿以後,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3)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古書幾乎都被燒光,到漢代,相當部分書籍都是憑一些讀書人的背誦、記憶重新寫出來,“著之竹帛”。由於當時背誦者只記住個讀音,未記住其字形,書寫者往往會因方言的差異或其文化程度的影響導致記錄時將同一個字記錄成不同的形體。

古人認爲語言憑藉聲音而存在,強調既有此音,即表此義,聞者聽音則知義,因而古人在記錄時往往依據聲音來記錄。清代學者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在《經義述聞》就這樣說“訓詁之要,在聲音不在文字。”

附註:什麼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時候, 造出一個字,表達一個意思,可是該用哪個字表示某個意思呢?有時候是有一定之規的;但是有一些字還在形成當中,沒有一定之規,可能用這個字表示某個意思, 也可能使用一個同音字表示那個意思,這個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當時,在一 般情況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時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於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天姥》)",按照 一般的情況,應該寫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於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這個辦法一直保存了下來,以致20世紀的 孫中山先生也按照這個辦法寫,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爲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之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黃花岡》)"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原來的字,能夠代表很多意義。後來爲了減輕這個字的負擔,便造了一個新字,可是,古書上還是舊字。在後來的人看來,那舊 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爲之。(《活板》)版"那個時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後來爲了減輕" 板"的負擔,專門造了一個"版"字表示印版,於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數的情況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是一樣的,因爲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於從古到今,讀音有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讀音不一 致。例如"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通假字"讀"代替了本字"逗"。"讀"音dú,"逗"音du。

複習通假字,千萬不要離開課文去死記硬背,而要把它們放在句子當中去記憶,這樣記憶才牢靠。下面列出常見通假字的表。根據通假字的讀音,按照漢語拼音順序排列,不按照本字的讀音順序排列。

2、特殊文言現象:

(1)、通假字:

爲,通“謂”,以爲,認爲。

知,通“智”,智慧

(2)、古今異義:

去:(古)距離;(今義):離開所在地到別處

湯:(古義):熱水;(今義):煮東西的汁液

(3)、省略句: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去人)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去人)遠,而日中時(去人)近也。

3、教師總結文言直譯的方法。

總結:留——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掌握規律。吾餘爲我,爾汝爲你。

補——省略詞句,定要補上。 換——古語白話,注意轉化。

調 ——遇上倒裝,調整語序。

三、以讀促思:

1、教師配樂誦讀課文,請學生聽完課文後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

明確:兩個小孩爭論有關太陽距離人遠近的問題,相持不下請孔子作評判,孔子也不能決斷。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較長句子的合理停頓。劃出兩個孩子的觀點及其依據的句子。

反饋意思: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那麼大,到了中午就像盤盂那麼大,這不是遠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嗎?他是從視覺來判斷;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天氣比較涼,而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手放進熱湯裏一樣,這不是熱的事物捱得近暖和一些而離得遠涼些嗎?他是從觸覺角度判斷。兩小兒採用不同的標準,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事物進行判斷,難免意見不一致。

兩個孩子的觀點和依據雖不同,但他們都是從感官經驗出發有一定的侷限性。我們的感官往往會誤導我們。比如將一根筷子插入水中,從水面上看似乎筷子浸入水下的部分彎折了,這就是光的折射導致視覺的錯覺。

3、實際上早晨中午太陽距離地球是一樣的,大小也相同,爲什麼早晨較中午看起來大些,中午較早晨熱些呢?

明確:早晨的太陽看起來大一些,中午的太陽小一些,實際上是一種視覺誤差。因爲,早晨太陽剛從地平線上升起來時,有山峯、樹木等地面物體作對比,太陽就顯得大一些;而中午的太陽高懸在空曠的天空,相形之下就顯得小一些。實際上用儀器測一下,若不考慮地平線上大氣折射的影響,早晚是一樣的。至於地面溫度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太陽高度角。早晨,太陽斜射,同束陽光照射的面積大,單位面積上得到的太陽輻射少;同時,因爲斜射陽光通過大氣層的厚度大,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多,再加上夜晚地面輻射散熱,日出前後地面熱量虧損到極大值,因此,早晨氣溫低,顯得涼爽。而中午呢,一方面太陽高度最大,陽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熱量集中,另一方面陽光通過大氣的厚度小,太陽輻射被削弱得少,再加上地面熱量盈餘,氣溫已經升高,因此中午就熱得多。實際上對於每秒30萬千米的光速來說,早晨和中午日地距離的微小差別根本不會影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的多少。

4、兩個孩子的觀點雖是錯誤的,但他們身上有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麼?

明確: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就不一樣。

5、孔子對兩個孩子爭論的態度是什麼?請在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並說說你從中得出的啓示。

明確:孔子"不能決也"。孔子能正確對待小兒提出的問題,不知爲不知,實事求是。

對於文章結尾,孔子"不能決也",應讓學生知道,許多自然現象對於我們來說,是一些普通的科學常識,但在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是難以解開的謎,所以孔子"不能決"是可以理解的。可見宇宙之大,知識之廣,上下縱橫,雖智者也不能事事盡知。孔子沒有"強不知以爲知",而是本着"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因此,教學時不要把兩小兒笑話孔子作爲主旨去理解。

四、吟詠誦讀:

1、誦讀訓練:各小組自由誦讀,請帶上你們的情感態度,讀出文章抑揚頓挫的音韻之美,也讀出你們對這個小故事的體會理解。

2、先配樂齊讀全文一遍,然後指導學生背誦兩小兒對話部分。

前兩句說的是兩種相反的觀點,都用肯定的語氣讀;後兩句說的是根據,有爲自己辯護兼駁斥對方的意思,都用反問的語氣讀。

“我以”“一兒以”“此不爲”之後,須作停頓。

“大如車蓋”重讀,“則如盤盂”輕讀——使有對比色調。

“滄滄涼涼”輕讀,“如探湯”重讀——同上。

自由練習誦讀,能大體成誦即止。

3、各小組推選一個代表配視頻誦讀。若哪位選手遇到困難自己的組員可立即支援。

五、總結歸納:

一、積累文言知識:

古今意義、通假字、省略句、省略量詞、反問句、重點實詞、文言斷句。

二、啓示:

1、人們懂得的東西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窮盡的,學無止境,我們要不斷學習;

2、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要有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

3、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要實事求是;

4、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標準不同,結果就不一致,因此要注意客觀科學地分析事情。

三、學習方法:

掃清字詞障礙疏通文意 歸納總結積累文言知識

以讀促思探尋文本主旨 熟讀精思成誦反覆品位

六、拓展閱讀:

盲人識日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爲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爲日也。日之與鍾、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 自盤而至鍾,自燭而至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

導讀:要想了解某種事物,一定要接觸它、觀察它,通過實踐瞭解它。單憑道聽途說,走馬觀花,只能是一知半解。

註釋:[1]眇(miǎo):原指一目失明,這裏指雙目失明。[2]捫:摸。[3]揣:摸。[4]龠(yuè):古代竹製的管樂器,像笛,比笛短。

六年級下冊語文《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 3

一、談話導入:

1.你們知道孔子嗎?(簡單介紹孔子。)

2.孔子說“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說要謙虛實在,不能不懂裝懂。孔子又說過看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也就是說,從這個人所作所爲去判斷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那麼孔子是不是“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呢?剛好,《列子》中有一個故事告訴了我們。

3.板書課題,解釋課題。他們到底在辯論什麼呢?

二、讀通課文:

1.試讀,將讀不準的字畫出來。

2.指名分小節讀,集體糾正讀錯的字音,讀破的語句。

3.學生齊讀。

三、精讀課文:

1.出示掛圖或放映投影片,教師範讀,學生聽讀,思考他們在辯論什麼問題。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先借助註釋自由讀課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後分旁白、孔子、一兒、另一兒四個角色練習朗讀課文。

3.組織交流。結合學生不懂的地方,教師相機點撥。

4.背誦課文,複述故事。

四、研讀課文:

1.爲什麼這兩個小兒會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導學生結合課前蒐集的資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當然你是掌握了現代科學知識的“孔子”,你會對這兩個小孩說些什麼呢?現在我們就來練習表演《新兩小兒辯日》。

3.分旁白、孔子、一兒、另一兒四個角色,四人小組合作練習創造性表演,教師巡視指導。

4.組織交流,一小組表演,其他同學做評委,結合學生的評議,教師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學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機點撥課文所蘊含的道理。

五、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教學目標:

1.學會“盂、孰、汝”3個字,會寫“盂、孰”2個字。

2.根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

3.理解重點詞句,領悟課文所表達的意思。

4.指導學生朗讀、背誦課文。

5.體會兩小兒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善於質疑的品質,懂得認識自然,探索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地質疑。

6.感悟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理解課文所寫的事情和其中蘊含的道理。

教學難點:參考註釋讀懂每句活的意思。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準備:

1.生字新詞卡片。

2.蒐集有關太陽離我們遠近的科學資料。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我們中華民族是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我們有舉世聞名的古代“四大發明”,有着無數的善於觀察,勤于思索、勇於創造的古代科學家、發明家。我們的古人是有着無窮的聰明智慧的。你聽,有兩個古代的小孩兒,他們在爲太陽爭論起來了。

二、初讀課文,讀正確流利。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初讀課文,指出朗讀有困難的地方。教師幫助解決。

3.再讀課文,讀正確流利。

三、結合註釋,疏通文意。

1.學生自學。

⑴先找出不理解的詞、句,在文中記下來。

⑵通過看註釋、查字典理解它們的意思;如果還有不理解的就記下來。

⑶小組內交流討論:講自己對詞和句子的理解,再連起來說一說課文的內容;對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討論解決。

2.全班交流,理解大意。

⑴學生彙報自學結果,老師對難理解的詞句或學生理解有誤的地方給以點撥指正。

⑵能把每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說課文的內容。

⑶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還可以分角色讀;通過讀來展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3.教師點撥。

①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辯鬥:辯論,爭辯。

其:他們(指兩小兒)。

故:緣故,原因。

句意:有一天,孔子到東方遊學,看到兩個小孩兒在爭辯,便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②一兒日:“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以:認爲。

去:距離。

日中:正午,中午。

句意:一個小孩兒說:“我認爲太陽剛出來時離人近一些,而中午時離人遠一些。”

③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句意:另一個小孩認爲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中午時離人近。

④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到。

盂:古代盛飲食的圓口器皿。

爲:是。

乎:是文言助詞,表示疑問。

句意:第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上的篷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盤子一樣小,這不是遠的時候看起來小而近的時候看起來大的道理嗎?”

⑤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滄滄涼涼:形容清涼的感覺。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裏去。

湯,熱水。

句意:另一個小孩兒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裏一樣暖和,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的道理嗎?”

⑥孔子不能決也。

決:裁決,判斷。

句意:孔子也不能判斷誰是正確或錯誤。

⑦兩小兒笑日:“孰爲汝多知乎?”

孰:誰。汝:你。知:同“智”,智慧。

句意:兩個小孩兒笑着說:“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四、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1.文章的主要內容。

孔子在路上遇到兩個站孩兒在爭論太陽什麼時候離人近,什麼時候離人遠。雙方各有根據,爭執一下,連孔子也無法裁決。

2.文章層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寫孔子看見兩小兒在爭辯,向他們詢問原因。

第二段(第2—5自然段):重點敘述了兩小兒是怎樣爭辯的。

第一層(第2、3自然段):寫兩小兒各自的觀點。

第二層(第4、5自然段):寫兩小兒各自的理由和依據。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寫孔子和兩小兒的態度。

3.再讀課文,體會辯鬥過程。

(1)對於太陽在不同時間、距離地球遠近這一問題,兩小兒提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並且都從日常生活中找出有力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他們誰也不讓準,最後請孔子裁決,可博學的孔子卻也無法作出判斷。看來,這是一場勢力相當的`辯鬥,讓我們用朗讀再現當時兩小兒辯日時的精彩。

(2)分角色指名朗讀課文。

(3)學生分組分角色再讀課文。

①師:兩小兒都找理由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生讀)

②師:兩小兒毫不相讓,據理力爭。(生讀)

③師:兩小兒越爭越激動,堅持己見。(生讀)

(4)師:兩小兒你爭我辯,雙方相持不下,只好請博學的孔子來裁決,但出乎他們意料的是,孔子這麼有學問、有智慧的人卻也不知道這個問題,當孔子不能決也時,兩小兒便情不自禁地笑曰——(生齊讀最後兩小兒說的話)。

四、明理啓智,引導探究。

1.讀了這篇課文後,你明白了什麼?

(1)學生暢所欲言。

(2)教師歸納。故事體現了兩個小孩兒善於觀察,說話有理有據,以及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2.引導探究:在兩千多年前,聖人孔子無法裁決的問題,到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你能否爲兩小兒的說法做一個公平的裁決呢?讓他們心服口服。

從科學角度來說,文中兩小兒的說法都是不對的。因爲實際上,早晨與中午的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具體理由略)

六、課堂小結:

大自然充滿奧祕,看似平常的自然現象都蘊含着豐富而有趣的科學知識,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善於發現,用心思考,努力探究,大自然就會帶給我們許多驚喜、許多收穫,你會感受到我們的身邊處處有科學,我們一直與科學爲伴。

七、作業設計

l.比一比,再組詞。

辯()盂()孰()辨()孟()熟()

2.背誦課文內容。

六年級下冊語文《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1. 組織學生閱讀課文,讀準、理解課文中的生字、新詞;

2. 結合課文中的書下注釋提示合作讀文,能掌握課文的大意;

3. 培養學生質疑問難,探究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教學重點:

1. 組織學生閱讀課文,讀準、理解課文中的生字、新詞;

2. 結合課文中的書下注釋提示合作讀文,能掌握課文的大意。

教學難點:

1. 培養學生質疑問難,探究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 情境導入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這是誰的至理名言(孔子),誰能解釋這句話的意思?的確,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列子》裏記載的一則寓言故事就進一步證實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學們想聽這個故事嗎?

二、 整體感知

1. 師範讀課文。

2. 自由讀。(讀出朗讀節奏)

3. 指名讀。

4. 集體讀。

5. 學生質疑,從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詞、句,小組合作。

預設:湯:熱水去:距離以:認爲

東:向東爲:同謂說知:同智,智慧

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省略句)

三、 合作探究

1. 文中兩小兒爲什麼在爭辯?

明確:太陽離人的遠近

2. 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麼?

明確:小兒甲:日初近,日中時遠

小兒乙:日初遠,日中時近

3. 支撐他們觀點的理由是什麼?

明確:視覺/觸覺

4. 那麼他們的想法有道理嗎?生活在現代科技發達社會的你,能用所學的科技知識對他們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釋嗎?

四、 領悟昇華

1. 這場爭辯結果如何?有無勝負?

明確:沒有勝負,作爲裁判者的孔子“不能決也”。

2. 作爲裁判者的孔子爲何不隨便下個結論呢?

明確:實事求是,大量事實表明,做學問、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裝懂,否則後患無窮。

3. 對與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歡哪一位?給你一個機會,你想對他說什麼?

預設:兩小兒:

(1)勇於探索和創新的精神;

(2)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

(3)看問題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

(1)人再有學問也會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學到老。”

(2)實事求是的精神。

五、 課堂小結

通過本堂課的學習,你對自己今後的人生或學習有何新的打算?

師小結:聽了幾位同學對自己以後的規劃,從你們的話語中老師感受到了真誠,心動不如行動,老師希望同學們都能有目標的認真踏實朝着自己的人生規劃邁進!

六年級下冊語文《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

1、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並複述故事。

二、過程方法:

1、讀通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2、對照註釋,理解課文大意。

3、分析內容,明白道理。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爲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你們知道孔子嗎?(簡單介紹孔子。)

2、孔子說“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說要謙虛實在,不能不懂裝懂。孔子又說過看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也就是說,從這個人所作所爲去判斷一個人,是否言行一致。那麼孔子是不是“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呢?剛好,《列子》中有一個故事告訴了我們。

3、板書課題,解釋課題。他們到底在辯論什麼呢?

二、初讀課文,糾正字音。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查字典解決。

2、指名讀文,糾正字音。

三、學生字。

1、分小組學習生字。

2、交流彙報。

盂:yú 音易錯讀爲yū;指盛液體的敞口器具。

滄:cāng 音易錯讀爲qiāng;指青綠色。

湯:tāng 指熱水,開水。

四、練讀課文。讀正確、流利。

1、教師範讀。

2、學生練讀。

第二課時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平時你注意觀察過太陽嗎?說說你的觀察結果。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就是討論這個問題的。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

三、細讀課文,理解句意。

1、學生對照註釋,自學課文,並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組學習,交流學習成果。

3、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解釋。

第一自然段: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1)遊:在這裏指遊歷說服,走訪各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

(2)小兒:小孩。

(3)其:指兩個小孩辯論、爭論這件事。

(4)指名讀這一段話,試着說說這段話的意思。

(孔子東遊,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便問他們爲什麼爭論。)

第二自然段: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午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1)第一個孩子的想法是什麼?讀一讀原文。

(2)始出:剛剛,開始升起來。

(3)也:語氣助詞,表示判斷成解釋的語氣。

(4)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個孩子的看法。(他認爲太陽剛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遠。)

(5)再說說第二個孩子的想法。(他認爲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遠,可是到了中午的時候離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個孩子爲什麼會認爲太陽初升時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讀一讀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這。乎:助詞,表示疑問,跟“嗎”相同。

(3)說一說他有這樣看法的理由。(太陽剛初升時大得就像車蓋,到了中午的時候,就像盤盂,這不是遠的小而近的大嗎?)

(4)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1)第二個孩子爲什麼會認爲太陽初升時離人遠,中午時離人近?

(2)說說他有這樣想法的原因?(太陽剛初升時陰陰冷冷,到了中午太陽熱得就像把手伸進熱水裏去。這不是離着近的熱,而離着遠的涼嗎?)

(3)有感情地讀讀這個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爲汝多知乎?”

(1)爲:說。

(2)說說最後一個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斷。兩個小孩笑着說:“誰說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複述課文內容。(一個演孔子,兩個演小孩兒,一人當旁白。)

4.兩小兒辯日的教案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1),問其故(2)。

一兒曰:"我以(3)日始出時去(4)人近,而日中(5)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6),及(7)日中,則(8)如盤盂(9),此不爲(10)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1),及其日中如探湯(12),此不爲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13)也。兩小兒笑曰:"孰(14)爲汝(15)多知乎?"

(1)辯鬥: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爲,認爲。

(4)去:離。

(5)日中:中午。

(6)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

(7)及:到了。

(8)則:就。

(9)盂:一種裝酒食的敞口器具。

(10)爲:是。

(11)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12)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裏去。意思是天氣很熱。

(13)決:裁決,判斷。

(14)孰:誰,哪個。

(15)汝:你。

《兩小兒辯日》寫作特點:

1、語言簡潔,事中見理。

2、善於運用比喻。如寫兩小兒論辯"太陽遠近"這一現象的時候,一方從視覺出發,用兩個比喻"如車蓋"、"如盤盂",具體說明太陽形狀的大小,結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結論的理由說清了;一方從感覺出發,以"如探湯"作比,結合"日初"和"日中"來說,也把理由說清了。由於作者善於用比喻,語言生動形象,頗有說服力,極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

《兩小兒辯日》參考譯文:

孔子到東方遊歷,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就問他們在辯論什麼。

一個小孩說:"我認爲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爲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碗口那樣小, 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而近的顯得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裏一樣,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嘲笑說:"誰說你多智慧呢?"

第二個對。

忽略地球公轉,只考慮自轉,從太陽中心點到地球表面上的一個固定點來說,肯定是早上距離長、中午距離短。只不過這點距離的變化並不足以導致中午熱早上涼,中午熱早上涼是太陽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兩小兒辯日"中講的那個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着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爲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爲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爲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爲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鬥,點明瞭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兩小兒對於太陽在不同時間距離地球遠近這一問題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接着寫兩小兒憑藉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直覺(視覺、觸覺)闡明所持觀點,以反駁對方觀點。最後寫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無法裁決而引起兩小兒的"笑"。全文僅一百來字,卻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啓示。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是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中表現了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語言特點,同時認識到知識無窮,學無止境。

字、詞古今含義不同是學習本文的難點。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中"去"爲"距離"之意,與現代常用義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現代漢語中很少出現,諸如此類的字詞要讓學生理解。

六年級下冊語文《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 6

教學目標

(1)瞭解兩小兒辯日的故事內容。

(2)積累一定的文言詞語。

(3)學會有計劃地整理所學的知識。

教學重點

1、文意的疏通,文言詞語的積累和文章蘊含意義的挖掘。

2、如何對待身邊的事物和評價身邊的人。

3、瞭解有關太陽和地球之間的關係的天相知識。

學習內容

整體感悟

中華民族是人類歷史上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最早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人們的思想不但進步,不斷成熟。他們不斷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並隨時以豐富多彩的文學樣式記錄下自己對身邊世界的思考。

我們都知道孔子是個大學問家。可是,大學問家也有遭尷尬的時候。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嗎?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兩小兒辯日》這篇文章,文章充滿了思辯的智慧和冷靜的思考。《兩小兒辯日》記載了兩小兒對太陽距離地球遠近的問題的辯論,告訴我們要敢於探究,並客觀地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全文自然形成三大塊:

第一塊:見兩小兒辯鬥。作者把兩小兒辯鬥的故事放在孔子東遊列國的途中,暗示讀者:孔子作爲大教育家、政治家,學識非常淵博,再加上週遊列國,一定比常人更加見多識廣,這個穩穩當當的開頭和戲劇化的結尾形成強烈的反差。

第二塊:聽兩小兒辯鬥。這一部分的內容採用對話的方式介紹了兩小兒辯鬥的具體情況。首先兩小兒各提出自己的觀點。甲小兒認爲:太陽初出時離人近,而中午離人遠。乙小兒認爲:太陽初出時離人遠而中午離人近。接着兩小兒各自從自我感覺的角度陳述自己的理由。甲小兒從視覺的角度出發,認爲早上太陽大,中午太陽小,因而太陽初出時離人近而中午離人遠。乙小兒從觸覺的角度出發,認爲早上溫度低而中午溫度高,說明太陽初出時離人遠而中午離人近。

第三塊:評兩小兒辯鬥。兩小兒對於太陽距離地球遠近的問題,有自己鮮明的立場和觀點,又有聽上去讓人難以駁倒的`事實依據,因而連大學問家孔子也無法判定孰是孰非,不僅如此,還遭到兩小兒的奚落。

由於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文化思想的侷限性,即使是大學問家,也不可能瞭解這個方面的天文知識,其實兩小兒的說法都不正確。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氣,透過雲氣看太陽,就顯得太陽大;中午雲氣散盡,就顯得太陽小。夜裏,太陽照到地面的熱度消散了,因而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照到地面,因而感到熱。其實,不管太陽是大還是小,人的感覺是冷還是熱,都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但正是這個令人啼笑皆非的辯鬥,啓發了人們進行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同時也告訴人們要正確地看待身邊的人和事,不能被表面現象迷惑,也不能以偏概全。

文章在語言上也有其獨到之處,主體部分採用對話的形式,在簡單的言語中,作者善於採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一句是“如車輪”,一句是“如盤盂”,從視覺的角度具體地說明了太陽的形狀和大小。而“則其日中如探湯”則採用類比的寫法,從觸覺的角度,說明了太陽給人的感覺。此外,文章在語言上最大的特點是三次運用反問句,這些反問,充滿了自以爲是的肯定和對大學問家智慧的懷疑。這都是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應該細細品味的地方。十三四歲,正是如夢如幻的年齡,處於這個階段的中學生們興趣廣泛,好奇心強,肯質疑,有主見。但又往往容易自以爲是,犯以偏概全的錯誤,所以在要求弄清文章大致意思,積累了一定文言實詞的同時,也要善於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並正確、客觀地認識身邊的人和事。

研讀與賞析

1、文章藝術特點:本文較好的體現了《列子》一書的藝術特點,一是文辭簡約,一是描摹生動。

本文共117個字,通過對話來表現人物,展開情節,層次分明。同時,文章描摹生動,一方面,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如描摹太陽的形狀用了“如車輪”、“如盤盂”,既符合孩子的語言特色,又形象生動。另一方面,文章的語言錘鍊到位,極富表現力:如“滄滄涼涼”一詞,就把清涼的感覺表達得淋漓盡致,而結尾一個“笑”字,更把兩小孩當時的俏皮和嘲諷的形象刻畫出來了,倍增諷刺效果。

2、孔子東遊時,見兩小兒辯鬥,爲什麼主動去“問其故”?如何理解孔子問之後“不能決”並且受到兩小兒的嘲笑這一內容?

孔子游學,本身就帶有學習和傳播儒學的目的,見兩小兒辯鬥而主動去“問其故”,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做學問的態度和方法,“不恥下問”,“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連聖人也不能免。《列子》屬於道家著作,而孔子是屬於儒家學派,又以博學著名,因此《列子》裏寫這個故事,有意譏笑孔子的無知。

學法指導

1、反覆朗讀文章,熟讀釋疑。

2、靈活運用多種方法,進行知識積累。要注重對文中“辯鬥”、“盤盂”、“滄滄涼涼”、“探湯”等重點字詞進行理解和積累。可以通過流利地朗讀古文,來培養文言語感;可以複述故事,分析故事所蘊涵的道理,培養閱讀文言文的分析能力。

3、對文中涉及的有關科學常識、歷史典故等,可以自己蒐集資料,課堂交流;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課文,只要言之有據,言之成理,這樣可以開闊思路,提高文言文個性化閱讀能力。

4、要學習古人探求自然,大膽質疑和務實的精神,注重品德的修養。

體驗反思

通過學習這篇文章,我們應該明白知無止境的道理,不能因爲片面的看法而對客觀事物和人作出錯誤的評價。

拓展延伸

閱讀《破缸救友》,完成以下練習。

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爲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羣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衆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註釋:

(1)了:明白,懂得。

(2)指:同“旨”,意思。

1、翻譯句中帶點詞的意思:

a.退爲家人講爲:

b.羣兒戲於庭於:

c.衆皆棄去去:

d.破之之:

2、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3、這篇短文讚揚了兒時的司馬光的哪些優秀品質?

六年級下冊語文《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能正確理解、翻譯課文。

2.熟讀課文,培養語感,背誦《夸父逐日》。

3.培養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課文。

教學重難點

積累文言詞彙,熟讀課文,背誦《夸父逐日》,多角度理解兩篇文章的內涵。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設備。沒條件的地區可準備《夸父逐日》動畫片、錄像帶,錄像機。

2.準備好《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設計思路

文言文學習重在誦讀和積累文言知識。而這兩個過程是枯燥的。那麼如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呢?關鍵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誦讀方面,可以採取教師範讀的方式,激起學生的讀書興趣;積累文言知識方面,則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進行討論式自主學習。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不必字字落實,只要讓學生掌握一些關鍵字、句式,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語感。學生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正確翻譯和理解課文。這兩篇短文都反映了古人可貴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學可以採取討論的方式,鼓勵學生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內涵。鑑於此,教學方法採用:

1.誦讀法。可以先聽錄音或由教師範讀課文,然後學生自由朗讀,再指名學生讀,齊讀。總之學生可以採取多種誦讀方式,目的是能夠熟讀成誦,最好能當堂背誦。

2·討論法。一個是理解課文內容的討論,可以四人爲一組,運用工具書,互相幫助,進行討論,然後提出問題,全班在教師的點撥下共同解決疑難;另一個就是關於夸父人物形象的討論和《兩小兒辯日》中一些問題的探究。這樣可以使學生養成多角度看問題的習慣。

教學過程

夸父逐日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先請學生講一些古代神話故事,然後播放動畫片《夸父逐日》。最後請學生用一個成語概括這個動畫片。

師:大家都知道這個動畫片的名字是《夸父逐日》,動畫片很有趣。今天,我們就來拜讀文言作品《夸父逐日》,相信會給你帶來不同的感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神話故事無疑是學生熟悉和喜歡的。故先讓他們自己講故事,激發主動學習的興趣。動畫片也是學生所鍾愛的,播放動畫片,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爲下面的學習作好鋪墊。總之,這一環節旨在抓住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

二、熟讀成誦,培養語感

1.聽錄音,或由教師範讀。

2.學生自由放聲朗讀。

3.學生當衆朗讀,師生一起評點。可以從字音、語氣、語調等幾個方面進行評價。

4.背誦競賽。

(文言文學習重在誦讀,重在語感的培養。本文比較簡短,容易熟讀成誦。所以學生完全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把全文背誦出來,爲下面的學習作好鋪墊。)

三、自主學習,掌握內容

1.四人一組,運用工具書進行討論式自主學習。若有問題,記下來,全班解決。

2.自主發問,互相幫助,學生能解決的就讓學生自己回答,對於普遍性的問題,教師進行重點講解。

3.出示需重點講解的詞句。

逐走:競跑,賽跑。 欲得飲:想要。

飲於河:黃河。 大澤:大湖。 鄧林:桃林。

4.指名學生進行全文翻譯,師生共同點評,糾正錯誤。

(課文比較簡短,容易理解,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運用工具書疏通課文。這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也能激發他們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興趣。)

四、探究人物,品味文章

四人小組討論以下兩個問題:

1.你怎麼看待夸父這一人物?

(對夸父這個人物,學生會有分歧,可能有學生認爲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師對此

也不要斷然否定,應該保護學生爭論問題的積極性。可以從神話故事的特點方面引導學生從積極方面理解夸父的行爲,從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氣魄。)

2.你如何理解這則神話的主題?

(第一個問題討論明確了,這一個問題也就好解決了。從夸父這一形象,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敢於探索自然、走進自然的勇氣和美好願望。關鍵是要用神話的特點來引導學生。)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並能默寫。

2.把課文翻譯成現代文。

兩小兒辯日

一、複習前文,導入新課

師:在前幾篇課文的學習中,我們從斯科特、劉連滿、“挑戰者號”宇航員身上感受到了人類探索自然、認識自然的可貴精神,其實,這種精神,自古以來就有了。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短文,一起體會我國古代人民探索自然的精神。

(聯繫前文的知識,導入新課的學習,體現知識的連續性,也使學生明白:知識不是孤立的,而是應該融會貫通的。)

二、熟讀成誦,培養語感

1.聽錄音,或由教師範讀。

2.學生自由朗讀,直至流利。

3.學生自告奮勇朗讀,師生互評。

4.全班齊讀,力爭背誦。

(學習文言文一定要注重朗讀,如此簡短的文章,完全可以在一定時間內當堂背誦下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會背以後對文章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自主學習,掌握內容

1.四人一組,運用工具書進行討論式自主學習。若有問題,記下來,全班解決。

2.自主發問,互相幫助,學生能解決的就讓學生自己回答,對於普遍性的問題,教師進行重點講解。

3.出示需重點講解的詞句。

孔子東遊 問其故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及日中則如盤盂

日初出滄滄涼涼 及其日中如探湯

孔子不能決也 孰爲汝多知乎

4.指名進行全文翻譯,師生共同點評,糾正錯誤。

(課文比較簡短,容易理解,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運用工具書疏通課文。這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也能激發他們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興趣。)

四、演讀課文,瞭解內容

三位學生,一人演孔子,另兩人演小兒。孔子的話可由學生自由發揮,符合文義即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一的學生都有極強的表現慾望,可以給他們一個舞臺,讓他們盡情地發揮才情。這樣也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五、探究課文,理解內涵

1.全班討論:對兩小兒所持看法,你同意哪一種?爲什麼?

(學生對此是很感興趣的,可以讓他們積極發表看法,不必強求他們的回答有多少科學依據,能自圓其說即可,關鍵要保護學生大膽發表自己見解的積極性。)

2.全班討論:從兩小兒的辯鬥中,你有哪些啓發?

(這一問是爲了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鼓勵學生多角度看問題。教師可以從多個方面引導學生,積極肯定學生的見解,激活學生的思維,尤其是多元化思維。)

3.你認爲學生該不該笑孑L子?“孔子不能決也”一句說明了什麼?

(笑與不笑,只要能說出理由即可,不必苛求,關鍵要保護學生深入考慮問題的積極性。但是要讓學生明白知識是無窮盡的,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

六、課堂小結

《夸父逐日》使我們認識了一位神話英雄,《兩小兒辯日》讓我們領略了一場有趣的爭論,這兩個故事都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可貴的探索精神,我們應該發揚這種精神,去探索大自然,創造一種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係。

七、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翻譯課文。

資料鏈接

《山海經》,18篇,其中14篇是戰國時作品,《海內經》則爲西漢作品。其中保存了不少遠古的神話傳說。

《列子》,相傳爲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所撰。內容多爲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

六年級下冊語文《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 8

教材分析:

這首古詩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五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古風”和”近體詩”兩種詩歌體裁的基礎上所要學習的內容,它是元曲中的經典之作,爲學生領會和學習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提供了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課例。

學生分析:

屬年級第一層次班,感悟能力強,思維比較活躍。

設計理念:

多渠道引導學生品味寫景語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感悟詩情之能力。

教學目標:

通過閱讀欣賞這首古詩,培養學生的古詩朗讀能力,學會如何閱讀欣賞古代詩歌。

教學流程:

一、 課前演講與名言積累

二、 複習引入

(一)複習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值得世代相傳的精神瑰寶,古代詩人往往藉助唐詩、宋詞、元曲等多種古詩體裁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我們前面已經學了三首古詩了,大家一起來背誦一下。

第一首,名字是——

背誦——

體裁——

學習《觀滄海》能感受到詩人博大的胸懷,那麼最能體現詩人博大的胸懷的句子是————

星漢的漢字是哪個漢字?

這首詩還表現了詩人的一種願望是——

樂府詩我們都接觸過兩首了,哪兩首?哪兩句相同?與內容有關嗎?

第二首,名字是——

背誦——

體裁——

這首詩是寫鄉愁的,最能表現詩人對家鄉思念的句子是——

你能提醒大家這句哪個字容易寫錯?

這首詩爲什麼能流傳至今?是因爲有兩句寫得太好啦,全班一齊讀這兩句。至於爲什麼好,不說啦,“地球人都知道”!

第三首,名字是——

背誦——

體裁——

詩中哪句直接抒發了自己的情感?

古人對語言的錘鍊極爲講究,所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實都是“吟安一個字,撫斷數根鬚”的結果,白居易就是是其中的典範。本詩中描寫得特別優美的寫景的句子是————

這些句子中哪些字用得是非常好的呢?——早、爭、暖、新、春、漸、淺”

(二)引入

前面我們說了,每個朝代都有一種文學體裁比較鼎盛。大家回憶一下,先秦——漢代——唐代——宋代——元代——明清——

古代詩人往往藉助唐詩、宋詞、元曲等多種古詩體裁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下面我接觸的是元曲,描寫的是秋天的景色,我們今天就來研討一下,作者在面對不同的景色的時候都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三、 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一)簡介元曲和作者

與唐詩、宋詞並稱的“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兩種文學形式。雜劇屬戲劇,散曲屬詩歌。散曲分小令和套曲兩種樣式。《天淨沙秋思》是一首小令,“天淨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

代表人物有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等,代表作有《竇娥冤》、《西廂記》《梧桐雨》《倩女離魂》等。

馬致遠,(1250?-1324?)號東籬。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在大都生活,曾熱衷於功名,但未得志,經歷漂泊生涯二十多年,直到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以後,才做過江浙行省務官,五十歲左右離開官場,過隱居生活。他生活在北京時的元貞、大德年間,正是雜劇創作興盛時期。他是元貞書會的中堅人物,有“曲狀元”之稱,後世把他同關漢卿、白樸、鄭光祖並稱爲“元曲四大家”。他接受道教思想,劇作以神仙道化內容爲多。散曲以憤世、戀情與自然風光的內容爲多,語言清俊遒勁。散曲以《天淨沙 秋思》最有名,元人周德清譽之爲“秋思之祖”,王國維稱讚其是“小令之最佳者”,是“天籟之音”。

(二)朗讀,整體把握

師範讀,

大家來讀一讀,看能不能體會“秋思”的味兒來。

生朗讀,注意節奏、重音、情感

注意“小橋流水人家”這一句,特別是“小橋流水”在許多風景秀美的地方都會用它來冠名是吧,它代表的是一種秀美的景色。那麼在這一首詩裏面,是不是也像上一首一樣給我們描繪了一幅鶯歌燕舞的美麗的畫面喃?

那大家再讀讀,看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你能不能用你的詞來表達。

生朗讀。

這是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1、 這是一幅淒涼的畫面。

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斷腸人在天涯

2、 這是一幅羨慕的畫面。——烏鴉有家他無家,人家有家他沒家

烏鴉的家在哪兒?樹上

對,烏鴉有家他無家,所以他很孤獨很羨慕很淒涼

他讀得非常好,能讀出了這些感情。

看來同學們都能讀出這種情感。這是一種淒涼的情感,一種羨慕別人的情感,一種孤獨的情感。那麼所有這些情感我們都可以把它概括出來,它就是是首寫什麼樣的主題的詩?

思鄉,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一種情感。

我們在這四首詩裏面學過一首思鄉主題的詩沒有?——次北固山下

你看,這四首詩我們就學了兩首這樣的詩。在古代,交通不像現在這麼便利,通訊不像現在這樣發達,在外地做官的我包括流落他鄉的人很容易產生一種思念故鄉的情緒,幾千年來,遊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銘心,有千年的流浪,就有千年的等待。所以這一類思念家鄉以鄉愁爲主題的詩特別的多。不過你們看,在《次北固山下》中,它是不是給人一種淒涼的感覺?——不是,它是對家鄉的思念中又含有一種希望的感情,它的感情基調是一種明亮的感覺。

四、深入理解詩歌內容、情感、意境

今天這一首詩呢?如果你作畫的話,你會選取一種什麼樣的色彩?

——灰黑色、灰褐色

適合中國畫裏面哪種技法來表達?

——寫意的水墨畫來表達它的意境。

師:這些意境是通過少量的形象來傳達的。下面我們再朗讀一遍,看哪些地方讀出了那種淒涼清幽的感覺的

古道——點明當地的荒涼蕭瑟

瘦馬——那馬呀,一路長途跋涉,變得瘦弱疲憊,馬尚且如此,人何以堪。

夕陽西下——很淒涼

枯藤老樹昏鴉——枯掉的樹枝,烏鴉的叫聲覺得特別的淒涼 ,而且樹是老樹

西風——古道上走,有西風颳過來,西風冷,更能想到家的溫暖,用西風來襯托淒涼(若改爲清風,就給人舒適的感覺,和作者此時的心情明顯不吻合。)

(枯藤老樹昏鴉——如果是心情好的話,還會認爲它們很有生命力,還有昏鴉築巢,樹老了還能作貢獻,但他這裏沒有愉悅的心情,所以看不到這些)

師:他說的這一些,說明作者在選取意象的時候確實適合了自己的情感。

斷腸人在天涯——肝腸寸斷,在很遠的地方,不能回家,流落在外

人家——是人家不是我家

小橋流水——一種溫馨的感覺,更襯托了孤獨的情感,你看,有家屋頂炊煙裊裊,在做飯,在團圓,而我喃,古道西風瘦馬

師:對,這是一幅非常溫馨非常美麗的一幅畫面,這個畫面是不是屬於我的?——不是。這是眼見之景,眼見別人家的美景,眼見別人家的溫馨,更勾了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以樂景來襯悲。

生:小橋一句和古道一句是對應的,人家不像我,還在古道上,迎着西風,騎着瘦馬路踽踽獨行,很可憐,襯托了他的淒涼。

師:非常好,你看呀,作者行的道是古道,騎的馬是瘦馬,迎面而來的是淒涼的西風,當一個人孤獨的行走在吹着西風的古道上的時候,眼前所見的有路邊的枯藤老樹昏鴉,也有路邊溫馨的小橋流水人家,這一切都能勾起詩人最孤獨最寂寞的情感。而恰好又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爲什麼選擇這個時候?夕陽西下說明什麼?——沒有希望,黑夜就要到啦,所以,在這個時候,所有的人,所有的動物,他們該怎麼啦?——回家啦。也許,人家屋頂上還有裊裊炊煙,該回家了,連昏鴉也知道該飛回它老樹上的家啦,而鐵家在哪兒呢?——斷腸人在天涯。

分析寫景和抒情的關係來得出全詩主旨:

所以你看,在這一首詩中,前三句寫景,一共選了幾個景物來寫?——九個。一共用了九種景物構成了一幅圖畫,人在圖中走,瘦馬、古道、西風一樣也會讓人產生一種孤獨寂寞的感覺,對於這種人,在他的筆下,詩人就把他稱爲了——斷腸人。是因思念家鄉而肝腸寸斷。他一樣可以民也“鄉書何處達”的感受,但是,他卻無法去體味“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希望,因思念家鄉早已令他肝腸寸斷了。

這是寫景,

後兩句就是——抒情。讀一遍。

生讀。(你們的淒涼,你們的悲傷我沒感覺到)

在抒情裏面,有一句詩揭示了全詩主題,點明瞭全詩的主旨。這句是——斷腸人在天涯。

(既然這一句就是主旨,那我把前三句刪了,是不是多簡潔呀?)

寫景,寫了孤獨的.景,寫了在孤獨情境下游子的慘狀。

抒情則抒發的是什麼情?——思鄉之情。在特定的時間環境之下表達了自己的思鄉之情。

寫景渲染了悲涼惆悵之情,抒情表達遊子之悲。

(指板書)這是我們剛纔在讀的過程中所品出來的東西。

四、 分析寫法

這首詩有沒有采用以動寫靜的手法?——沒有,但有動靜結合。有沒有色彩明麗的詞語?——沒有。那麼他是採用一種什麼樣的方式來構築這麼一種悲涼惆悵的意境呢?——寫景。

古人宋玉曾說:“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來形容美女的身量恰到好處,《天淨沙 秋思》文字之精練,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一字的程度。他寫景,又是採用非常簡潔的方式來寫景,他把他要寫的對象堆疊在一起把它組合在一塊,不加任何的(修飾)。呵,有同學說加了修飾,對,他是很簡潔一修飾,就把這九個對象九個名詞堆疊在一起構築起了一種悲涼惆悵的意境,這就是首詩最有特色的一種寫法叫用名詞來構築意境。把人放特定的環境之中,表達遊子之歸。(哦,我明白了,我以後寫詩呀全把名詞堆起來,你看我今天作一首:老師學生黑板,粉筆課桌教鞭,語言數學英語,下課鈴響,想耍的快點跑!————沒有詩的意境)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運用景物,創造一個十分典型的環境,讓我們感受的是一幅一幅的畫面。深秋的黃昏,野外一片寂靜,幾隻歸巢的烏鴉棲息在纏着枯藤的老樹上。這是一組令人感傷的景物,渲染出悲涼的氣氛,烘托出遊子孤寂、痛苦的心境,看到歸巢之鴉,怎不讓生思鄉之情呢?看到“小橋流水人家”,以樂景襯悲,自然又增一分思鄉之情。

這首詩大家下來多讀讀,從讀中來體味,逐漸地我們就能融入這個氛圍當中。好,我們就再讀讀。

特別是最後一句,什麼時候你能把你的眼淚讀出來你就能體會馬致遠的秋思了。

五、拓展遷移比較閱讀

請大家比較將遇閱讀下面兩首與課文

元人盛如梓《老學從談》記載馬致遠的《天淨沙》有三首:

其一、瘦藤老樹昏鴉。遠山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斜陽西下,斷腸人去天涯。

其二、平沙細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聲新雁,黃雲紅葉青山。

第二首,雖然也寫的是秋景,也用較少的文字,寫出了七八種的景物,但沒有《秋思》裏夕陽西下夜幕將臨的氣氛,而且有景無人。

第一首,只在一些字上有一些不同,僅就一些字詞的意義來說,遠不如現在所見的《秋思》精當。如“枯”更富有蒼老衰敗的特徵,“瘦”字多用以形容人和動物,很少見於描述草木,而且此處用“瘦”與下文“瘦馬”重複。顯然不妥。“遠山”與“小橋”相比,結合上句來看,枯藤、老樹、昏鴉,是一組緊密相連的景物,小橋、流水人家,也是一組相互依存的景物,而且既然可見小溪流水,則應是近景,“小橋”比“遠山”更爲恰當。“斜陽”與“夕陽”相比,“斜陽”又叫“日斜”,“夕陽”是傍晚的太陽,用夕陽更爲準確。“去天涯”與“在天涯”相比,“天涯”在這裏作異鄉講,遊客所處的環境本已是異鄉,“在異鄉”自然比“去異鄉”更爲真切。古人稱千錘百煉的詩文爲“一字不易”。我們更能體會到馬致遠表情達意的藝術匠心。

六、總結四首詩,

我們已經學了四首詩,從詩歌描寫內容來看,都是描寫景色的,比如《觀滄海》描寫了大海雄奇壯麗的景色,《錢塘湖春行》描寫了美麗的初春景色。

寫景都是爲了——抒情。《觀滄海》抒發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統一中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次北固山下》抒發了思鄉之情,《錢塘湖春行》抒發了喜悅之情,抒情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有些詩歌直接抒情,有些詩歌借景抒情。比如《秋思》有沒有直接抒情的句子?有沒有間接抒情的句子?(生齊答)

我們以這種方式回過頭來看,《錢塘湖春行》有沒有直接抒情的句子?有沒有借景抒情的句子?寫得最好的句子是哪幾句?

在寫法上各有哪些不同呢?

比如首詩以名詞來構築意境,而《錢塘湖春行》是既有靜又有動,《次北固山下》採用了襯托方式,襯托用得最好的句子是——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以潮平來襯闊。《觀滄海》主要虛實相生的寫法。

記憶名句:這是我們默寫裏需要的東西。

作業:

①學生背誦默寫全曲。

②課下查閱圖書或網絡與“秋”有關的詩詞曲,選擇你認爲經典的欣賞背誦。

有人說:“品一壺清茶,讀一首好詩,是人生的一大樂事。”我們共同欣賞學習了這四首好詩,想必已感受到些許生命的愉悅,希希望大家能夠反覆涵詠詩歌裏蘊藉的深厚意韻,讓它溶入我們的生命和靈魂。使我們的筆端也能流淌出些許詩情畫意,給我們的人生增添幾多美麗飄

六年級下冊語文《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誦讀課文。

2、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3、體會古人探索,征服大自然的精神,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懂得學海無涯的道理。

教學重點:

1、注重誦讀和重點文言詞語的積累。

2、能根據課下注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

教學難點:

1、理解兩小兒各自的觀點,並從多種角度感悟蘊含着的深刻道理。

2、體會兩小兒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善於質疑的品質,孔子實事求是的思想,並從中受到啓發。

教學過程:

一、問題導入,激發興趣。

1、同學們,你知道屏幕上畫像中的人物是誰嗎?你瞭解孔子嗎?請同學們小組交流“我所瞭解的孔子”。(學生根據上學期的學習回顧一下孔子簡介,複習《<論語>十則》。)

2、是的,孔子是一位非常有學問的學者,博學多才,被尊稱爲“孔聖人”。他曾經遊歷春秋各國,宣傳自己的思想。孔子這麼有學問,可是有一次,他在周遊列國時,卻被兩個小孩的一個簡單的問題給難住了,你們想知道孔子遇到什麼難題了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文言文《兩小兒辯日》。(出示課文插圖,學生齊讀課題。)

二、確定學習目標。

我們要想學好文言課文《兩小兒辯日》,首先得完成這三個學習目標。(出示課件,指名學生朗讀學習目標。)

三、自主學習,互動交流。

1、聽錄音,注意字音及句子的停頓。

2、自由讀課文,將讀不準的字畫出來。(標出句子中的停頓處,儘量讀準句子,不讀破句。)

指名學生朗讀,檢查朗讀效果。

3、學生看註釋,歸納出文學知識和生字詞語。然後指名學生交流。

4、學生再讀課文,看註釋、看插圖、查工具書等參考資料逐句理解意思。

(1)四人一組,運用工具書進行討論式自主學習。若有問題,記下來,全班解決。

(2)自主發問,互相幫助,學生能解決的.就讓學生自己回答,對於普遍性的問題,教師進行重點講解。

重點講解:孰爲汝多知乎。盤盂車蓋

5。指名進行全文翻譯,師生共同點評,糾正錯誤。

(1)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故事?先看第一、二自然段。

(2)那麼第三、四自然段寫什麼?

(3)誰能把第五自然段起來說一說呢?

(4)學習第六、七自然段。

四、交流啓示,理解內涵。

1、“兩小兒辯日”這個課題告訴了我們什麼?

題目講的是:兩個小孩爭論太陽。

看了這個題目,你心中有什麼想法呢?

引導學生提出疑問,如:爲什麼爭論太陽呢?爭論太陽的什麼呢?

2、提問:故事是怎麼發生的?(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

3、思考:兩小兒圍繞什麼問題進行辯鬥?又是如何辯鬥的?

①學生互相交流探討,自由發言。

②教師進行課堂巡視,適當進行點撥引導,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A、爭論的問題:太陽什麼時候距離人最近,什麼時候距離人最遠。

B、爭論的過程:先提出各自的觀點,然後再提出各自的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

4、小結:兩小兒都理由充分,相持不下,只好請博學多才的孔子來裁決,可是對於這個問題,孔子也不知道如何判斷誰對誰錯,兩個小孩便笑道:(學生齊讀課文最後一句。)

五、啓發延伸。

1、兩小兒身上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勇於探索、積極思考、大膽質疑)

2、那麼從孔子身上我們又學到了什麼?太陽與地球的距離這個知識對我們來說挺普通,但是當年卻難倒了孔子。孔子說:“我不知道。”

(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學無止境,要不斷學習;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要誠實謙虛。)

六、結束拓展,總結全文。

同學們,我們今天的收穫可真不小,在祖國浩如煙海的古詩文作品中,有許許多多像《兩小兒辯日》這樣的故事,既能豐富我們的語言,又能給我們啓示。

七、佈置作業。

鞏固本文的重點字詞的解釋及譯文。

學生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爭論的語氣,力爭能背誦全文。

六年級下冊語文《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疏通文意,複述故事;

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於思考,大膽質疑,要實事求是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 背誦積累

教學課時:

一節課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朗讀課文,正音

把握節奏、語氣,讀準字音

三、學生分組討論

1、疏通文意,理解文中有關字句

2、學生就不懂得字詞質疑,其他學生討論、回答

3、重點字句檢測

(1)解釋加點字

問其故 去人近

而日中時遠也 及其日中如探湯

(2)選出正確的翻譯

① 孔子不能決也

a、 孔子不能決定誰對誰錯

b、 孔子不能判斷誰是誰非

② 孰爲汝多知乎?

a、誰認爲你見多識廣呢?

b、誰說你多知識呢?

四、複述故事

要求:

1、必須交代時間、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

2、儘量不要看課本

3、發言清晰、響亮、流暢

孔子路遇兩小兒辯日

兩小兒各抒已見

孔子不能定誰是誰非

初出 日中

兩小兒辯日 如車蓋(大—近) 如盤盂(小—遠) 孔子不能決

滄滄涼涼(涼—遠) 如探湯(熱—近)

五、質疑、討論、思考

1、 學生質疑

2、 老師引導質疑

①太陽是遠是近,兩小兒各有不同的結論,其根據是什麼?

②兩小兒爲什麼會有不同的'看法?

③孔子 答不出來,他的態度是怎樣的?可取嗎?

④這個故事對你有什麼啓發?

參考: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學無止境,即使是博學多聞的孔子也會有所不知。我們要不斷學習。

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不要“強不知以爲知”,要誠實謙虛。

認識事物從不同角度出發考慮,會有不同結論,要注意客觀科學地分析事情。

六、背誦(減字法)

1、初試背誦(減去文中少量字句,引導背誦)

孔子( ) ,見兩小兒( ) 。問其( ) 。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 ) ,而日中時( )也。”

一兒以( ) ,而日中時( ) 。

一兒曰:“日初出( ) ,及日中則( ) ,此不爲( )而( )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 ),及其日中如( ),此不爲( )而遠者涼乎?”

孔子( )也。

兩小兒笑曰:“孰爲 ( )乎!”

2、再試背誦(減去文中大量字句,引導背誦)

孔子( ),見( )。問( )。

一兒曰:“我以( )去人近,而( ) 也。”

一兒以( ),而( )。

一兒曰:“日初出( ) , ( ) ,此( ) ?”

一兒曰:“日初出( ) ,此( ) ?”

孔子( ) 。

兩小兒笑曰:“( )!”

3、直接背誦(脫稿)

七、小結

八、作業:

1、完成“過關測試”中的相關習題

2、繼續鞏固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