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手指》教學反思(精選17篇)

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手指》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手指》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手指》教學反思(精選17篇)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手指》教學反思 篇1

《手指》是一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的教學是以“把握閱讀材料爲大意”爲主要的閱讀目的。略讀教學不是學習的略讀教學,還要學習應用包括細讀在內的多種閱讀方法。

《手指》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瞭解課文主要內容,學習作者留心生活、善於觀察、勤于思考,從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得到啓示的習慣。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五個手指的各自特點,體會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道理。

這篇課文的寫作很有特色,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但是文章語言通俗易懂,告訴我們的道理也不太難理解,因此我覺得教學這篇課文的難點是體會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表現手指的特點的。

因此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認真朗讀課文,通過讀拼音,聯繫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詞。並歸納總結出五根手指的特點,是從哪些句子體會出來的。

在學生自學結束後,全班交流。此時,我重點引導孩子們分析了寫大拇指的自然段。在學生歸納出大拇指特點的基礎上,我讓他們細讀了這個自然段。抓住句子“身體愛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人家有兩個關節,他只有一個。”去體會作者的風趣幽默,把大拇指當成人來形容,不但使文章顯得更加生動具體,而且使文章顯得活潑。學習“例如拉胡琴,總是其他四指按弦……卻輪不上他。”這個句子,學生知道了這是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來說明大拇指的用處,而且這裏還用了排比的修辭的手法,把大拇指的作用描寫的淋漓盡致。總之,我覺得雖然是略讀課文,我們教師也應該抓住有效的訓練點,讓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接着,孩子們把學習寫大拇指這個自然段的學習方法遷移,自學課文的寫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自然段。學生分成小組自學,並在書上進行批註。課文本身有趣,學生的學習趣味也就濃。孩子們的自學討論熱烈而有效。

然後我讓學習課文的開頭和結尾的兩個自然段,談談得到了什麼啓示。孩子們基本都衆口一詞“團結就是力量”。這時我在想爲什麼的感悟驚人的一致呢?大概是沒有認真思考,人云亦云吧。

最後我和孩子們一起欣賞了閱讀鏈接裏的小詩《手》,談談收穫和體會,並有感情地誦讀。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手指》教學反思 篇2

一、成功之處

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全文緊緊圍繞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態和性格進行描寫,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刻畫出了姿態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認識五根手指的不同特點,體會手指帶給我們的啓示,瞭解作者採用的表達方法。教學這篇課文,重點理解五根手指有什麼特點,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表現這些特點的。難點是領悟其中的道理。

初讀課文,瞭解大意後,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容易把握,我把重點放在表達方法的體會上。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進行整體理解。瞭解課文主要寫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態和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手指的全體,同人羣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點的句段,進行重點體會。如,描寫“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一段話,先指導學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狀(姿態)特點──不美。具體表現爲:身體矮而胖、頭大而肥,構造簡單。從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進行描寫,大拇指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然後用關聯詞“但”一轉,寫他在五指中,卻是最能吃苦的。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勁扳住”的表現,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瞭解了這段話的基本意思,再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畫出寫大拇指形狀和寫“吃苦”的句子,體會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進行描寫,重點體會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二、不足之處

爲了突破難點,幫助學生更好的體會“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這個道理,我設計了表演“五指爭論”這個環節。小組各人分別表演大拇指,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小指,爭一爭誰的優點多,一番爭論下來,請學生談談體會。讓他們感受到,只看到自己優點是不行的。但在讓學生互相找找對方的優點,讚一讚時,學生都顯得嬌羞。

三、改進措施

多設計些開放的話題,擴展學生的思維,同時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道理。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手指》教學反思 篇3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和性格。最後闡明瞭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本文作者是豐子愷,學過了他的《白鵝》,“風趣、幽默、生動”是他的語言特點,我帶領學生重溫了文中的精彩片段,讓學生回味作者的語言風格。再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反覆朗讀,體會豐子愷的幽默風趣。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理解五根手指的特點,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難點是感悟其中的道理。五根手指的特點比較容易把握,體會表達方法時,我抓住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理解。並讓學生找出最能反映手指特點的句段重點體會。在學習寫大拇指一段時,引導學生體會寫法,畫出大拇指形狀和寫“吃苦”的句子,重點體會排比句式的表達作用。

在難點的突破上,我採用情景模擬、親身體驗的方式。嘗試不用大拇指來寫字、沒有食指時玩翻繩遊戲……嘗試用不同的手指取物、拿東西,試試怎樣最方便。在實際操作中學生體會到“相幫扶住、團結共贏”的道理。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手指》教學反思 篇4

《手指》是豐子愷先生的一篇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是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比較簡單,學生能夠很輕鬆地瞭解五根手指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我把這篇文章的教學定位爲“指向習作的教學”。

第一步,在初讀課文,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之時,指導學生要善於發現文章中的關鍵句。把握文章的關鍵句子能夠幫助我們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第二步,出示表格。默讀課文,完成“填寫五根手指長處和短處”的表格。在這一環節,指導學生提取關鍵詞,學習運用關鍵詞來概括手指的長處和短處。

通過以上兩個環節的學習,培養學習把一篇文章讀薄的能力。從整體上了解文章。做到心中有數。

第三步,體會作者寫法:

1、以第二自然段寫大拇指的這一片段爲例,指導學生髮現作者運用修辭手法等來寫作的方法,使文章生動具體。

2、結尾段與第一自然段對比閱讀,感悟兩個總寫的不同。同時也體會到文章詳略分明的寫作方法。

第四步,學習方法,遷移運用。學習作者總——分——總的結構特點,學習作者運用修辭來具體生動地描寫手指的方法,分小組來寫五官。孩子們興致很高,首先可以模仿課文中的寫法,其次一個小組寫一種器官,學生感覺很簡單,所以課堂上在展示時,很多孩子積極地舉手發言,而且語言也非常優美。最後佈置作業,仿照本文以《五官》爲題寫一篇文章。結果,交上來的作業,內容及其豐富,甚至有的學生洋洋灑灑千字文,沒有不交作業的學生。

通過這次教學,我體會到首先教師在課前要充分備課,瞭解文本特點,預設科學合理的教學流程。其次,習作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短板,學生感覺作文難寫,教師感覺作文難教,究其原因是教師不知從何講起,空洞的講解效果甚微。如果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適當地根據文本特點滲透習作教學的指導,那麼,在潛移默化與長期不斷地練習中,學生的習作能力肯定會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對於習作的畏懼感也會逐漸消失。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手指》教學反思 篇5

《手指》是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22課。作者豐子愷採用擬人化的手法,風趣幽默地展現了五根手指的特點,告訴我們五根手指跟人羣的全體一樣,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沒有美醜強弱之分,只有團結起來纔有力量。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三個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主要學習基礎知識,並整體感知文章主要內容。第二課時具體梳理五根手指的作用。感受幽默風趣的語言。第三課時,進行五官仿寫。總體感覺每節課都能突出重點,不足的是課堂節奏較慢,缺乏教育智慧。

第一課時我圍繞手指進行直接導入,初步介紹豐子愷先生後,直接進入了預習檢測環節。在預習檢測環節提問的幾名同學俞娜娜、尚旭格、劉宇浩、尚程豪回答特別不好。兩位女生很多生字都不認識,兩位男生讀得磕磕絆絆。他們基礎較弱,成爲課堂上生字詞環節重點檢查對象。依照回答情況來看,他們並沒有落實預習任務。我不僅批評了這四位同學態度不端正,也批評了他們的師傅沒有承擔起輔導責任。這耽誤了不少時間。

在學習要求會寫的字詞時,我只強調了幾個容易出錯的生字,並在黑板上進行了範寫。每次學習基礎知識時,我就會比較糾結。如果細緻講解,並讓學生練寫,勢必耽誤很長時間。如果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容易出錯的地方,又容易出現每一個生字都被指出來,更耽誤時間。如果只是簡單強調後一筆帶過,又似乎沒有細緻落實生字教學目標。課上爲了節省時間,我總會自己挑出幾個容易出錯的生字強調一番。課後想一想,高年級了,生字教學必不可少,但已然不是重點教學內容。還是需要學生提前紮實預習,課上教師挑出幾個易錯的生字,然後由學生指出易錯點,並說一說自己的識記方法。然後全體同學識記,並重點寫一寫。這樣既落實生字教學目標,又有所側重,節省時間。所以,教會學生預習方法,端正學生預習態度依然是重中之重。

第二課時主要圍繞五根手指的作用展開。我先帶領學生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梳理了拇指的外形和作用,並學習了本段寫作的方法和特點。要求學生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梳理其他四根手指的外形和作用。有了參考範例,學生積極性比較高。但是學生有些急於求成,一找到一些信息,便急於回答。在梳理的過程中總會出現梳理不全的情況。這也是指導學習中的一個漏洞。五年級上冊學習梳理信息的方法時,學生一知半解,沒有真正掌握。同時也說明學生預習不夠充分,對文本不夠熟悉。

在談到由“大拇指和食指會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時,學生可以具體地說一些職業。但是要求學生變詞爲句,說明理由時,他們便緘口不言。我也瞭解自己的學生,一是不會概括內容,二是不能準確表達心中的想法。這也是我需要在課堂上加強指導,讓學生不斷鍛鍊的內容。

在第二課時,我便引出了仿寫話題。在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放開思維,交流想法。學生對這一話題很感興趣,一活躍話就多了,課堂顯得有些凌亂無規矩,因爲總有同學不舉手就說一些隻言片語。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提醒同學們課堂紀律後,就開始反思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一開始我就沒有向同學們強調好課堂規則,以至於後來需要不斷提醒。因爲時間關係,第二課時僅進行了交流。仿寫練習放在了第三課時。第二課時另一個不足之處是,感受幽默風趣語言時,進行的比較簡單,我越俎代庖地進行了直接指點,沒有讓學生靜心去文中感受。

第三課時,我要求學生按照五官的位置,作用,作用擬人化的手法,並採用先概括後具體的方法進行仿寫。因爲有前期交流,很多學生經過指導修改都能寫出不錯的一段話。這也是我比較滿意的地方。

整體來說,每節課我都能夠有意識突出教學重點,這是一大進步。課堂節奏把握和課堂駕馭能力上還需要進一步學習提高。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手指》教學反思 篇6

本課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師用書上的要求定爲:

1、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2、瞭解五根手指的外形及其作用,總結五指的特點;

3、體會文章的寫作方法;

4、領悟課文蘊含的道理。

在上課之初,將本課的教學目標板書在黑板上,提出要求:同學們自讀課文,根據教學目標在書上圈畫、批註。然後,在小組內交流以上內容。此環節進行了近十分鐘。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我隨機抽查了學生的課本,看看學生在學過的課文上的批註情況。我看到的是每個孩子的批註不盡相同,但是,都能夠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這是我所希望看到的。於此同時,聽了幾個小組的發言,看到同學們基本能夠做到傾聽和寫下自己感觸較深的發言內容。

自讀時間結束後,找學生將課文從頭至尾再讀了一遍。隨機對“養尊處優”等詞進行了解釋。一同學查字典解釋完之後,又點名將這位同學的發言重複。站起來的同學大部分能夠就自己的理解解釋清楚,但是我說出了我這麼做的目的是檢查大家的聽課情況。學生們由此能將注意力再次集中一些。之後,針對四個教學目標進行彙報交流。

對於第一個目標,學生們都能夠概括出來。

對於五指的作用,同學們能夠從文中準確找出來。在交流的時候,提示了在舉例子的時候,事例之間的標點符號是分號,感受了分號的用法。在概括特點的時候,結合各個事例,學生們基本上準確概括出來:拇指的肯吃苦、不圖名利、默默奉獻、實而不華;食指的機敏、愛受傷、勤奮賣力、敢於冒險、奉獻;中指的虛榮、高傲等。

在本節課上,對於文章寫作方法的彙報令我比較高興。

因爲在寫作上,孩子的問題較大。在這節課上,學生們彙報出來舉例子的寫作方法;擬人的方法(張賀同學彙報。他說他發現在整篇課文中,並沒有用“它”,而用的是“他”。);比喻等基本的內容。王淏明看出來了在五指的敘述中,拇指、食指、中指詳寫,無名指、小指是略寫;高航說出了構段的方法——總分結構,並和同學們再次朗讀一遍;還有王俊力彙報的謀篇方法——總分總結構,同樣領着同學們再次看了一遍。然後就本單元的寫作,對同學們提出了修改意見,按照這節課交流的構段與謀篇的方法,認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對於第四個目標,孩子們輕而易舉就答上來了。

在結課的時候,將本單元的五篇課文的寫作手法做了比較。提出要求:將本單元的五篇課文按照特點分成兩類。給了同學們30秒的時間交流,在交流完之後,找同學們彙報。叫的前兩位同學——李勝宇和是蘇金玉並不知道。第三位同學張淼彙報的很好。她將《匆匆》與《頂碗少年》、《文言文兩則》分爲一類,因爲這些課文的道理和啓示是通過文中的敘述總結出來的,而《桃花心木》和《手指》是在文中就有敘述的。同學們根據這個彙報,把後者涉及到道理與啓示的句子齊讀了一遍,大家都贊同這點。

對本次寫作的修改,提出了最後的建議:看看自己的文章是否符合這樣兩種形式,你的道理與啓示要麼寓於文中,要麼總結出來。

下課了,給學生們留了作業:

寫給自己身邊母性一封信。(算是三八節給母性的禮物。之所以不是要求寫給媽媽,因爲班上有些孩子的父母離異,並且不在少數。不少是與繼母生活。)要求寫出真情實感,從點滴小事寫起。要求那位家長在後面寫感想。(開學初家長會上,有些家長通過這種方式對自己的孩子瞭解了很多,親子溝通也好了些。趁熱打鐵。)

寫給彭志曄一封信。(這位同學是本週二到我班的。她是我們上一屆的學生,已經上初中的,但是由於一些原因從六年再讀,從她的日記中,感覺對這個集體還有些陌生,對於學習等還有些壓力,希望我們的孩子以書信的形式給予她一些鼓勵和支持。)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手指》教學反思 篇7

這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

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全文緊緊圍繞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態和性格進行描寫,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刻畫出了姿態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教學的時候我本文的教學可按照“初讀課文,瞭解大意──細讀課文,感悟寫法──品讀課文,遷移運用”的步驟進行。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很容易把握。這篇文章的教學重點我放在讓學生去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體會應用了這樣寫的好處,並讓學生嘗試應用這樣的寫作方法去寫寫身邊的事物。

學生在討論中學會了“排比、比喻、擬人……”的表達方法,並知道了爲什麼這篇文章讀起來讓人覺得興趣盎然。就是因爲作者的語言幽默風趣。

最後我讓孩子們寫寫自己的文具,學着應用作者的表達方法。

我覺得文章內容的孩子們很容易就能理解,文章講述的道理孩子們也很容易就能體會到。而關鍵是讓孩子們去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並能應用到以後的習作中。這樣才達到了教學目的。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手指》教學反思 篇8

《手指》一課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態和性格。最後闡明瞭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課前,我讓學生先預習了課文,課上又讓學生們看了自己的手,並說出自己最喜歡哪一個手指?讓有些緊張的課堂氛圍一下子輕鬆了起來,也激起了同學們的興趣,接着老師給他們播放了一段視頻,小品《五官爭功》,同學們在鬨笑中也悟出了一個道理:團結就是力量。通過視頻讓大家瞭解知識,而且又反映了課文的中心,一舉兩得,緊接着讓學生認真把課文讀了一遍,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並通過填空的形式--課文先總寫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然後分別具體寫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態和特點);最後總結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讓學生輕鬆掌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學習這篇課文時,同學們知道了課文運用了許多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每個手指的特點,之後老師有條理的爲大家分別講述了五根手指的不同。同樣也重視本課生字詞的學習,在讀課文的過程中就讓學生把生字詞多讀了幾遍,掌握了本課的詞語。通過PPT課件,理清了課文內容。也鍛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還時不時給學生穿插課外知識。在不知不覺中同學們,就懂得了團結在一起就會有無窮的力量。

存在的不足:

1.對這篇文章的中心句把握的不是太好,

2.還有一些不理解的詞,例如堂皇、附庸、養尊處優,

3.課堂紀律有些鬆散,同學們的注意力不集中,個別學生接話茬。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手指》教學反思 篇9

《手指》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和性格。最後闡明瞭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全文緊緊圍繞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態和性格進行描寫,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刻畫出了姿態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認識五根手指的不同特點,體會手指帶給我們的啓示,瞭解作者採用的表達方法。教學這篇課文,重點理解五根手指有什麼特點?作者運用什麼表達方法表現這些特點的?難點是領悟其中的道理。

在教學本文時,我先讓學生交流:通過學習本組課文,你瞭解了哪些作品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從中感悟到哪些人生的哲理,受到什麼樣的啓示。在根據本課單元導讀中的提示自學課文。認真讀一讀課文,想想作者寫出了五個手指的什麼特點?把自己覺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讀幾遍,再和同學交流平平常常的手指帶給我們什麼啓示。如,描寫“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狀實在算不上美”一段話,從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進行描寫,大拇指鮮明的形象躍然紙上。運用排比的寫作手法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勁扳住”的表現,這樣寫的好處是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

最後我們師生一起欣賞了閱讀鏈接裏的小詩《手》,先有感情地誦讀,再談談讀後的收穫和體會結束本課教學。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手指》教學反思 篇10

《手指》是一篇略讀課文。豐子愷先生一開始就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和性格。最後闡明瞭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認識手指的不同特點,體會手指給我們的啓示:“手指的全體,同人羣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這個難點。懂得“團結就是力量”。教育學生做任何事情都要團結,只有團結一致,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取得更大的進步,獲得更大的勝利。

在教學本文前,我先組織學生交流認識這五根手指,並說說自己的五根手指的特點,學生各抒己見,談的絡繹不絕,眉飛色舞,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然後引出豐子愷筆下的手指又是什麼樣子的呢?讓學生列表比較它們的長處和短處。再和同學們交流總結平平常常的手指帶給我們什麼啓示呢?然後讓學生總結出“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人也一樣”的道理。發現並體會出“借物喻人”的表達方法。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我還讓學生小組討論交流自主地合作學習,通過朗讀、默讀、劃出重點詞句等形式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活躍了課堂氣氛。

最後讓學生自由讀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個自然段:“我們每個人,都隨時隨地隨身帶着十根手指,永不離身。一隻手上的五根手,各有不同的姿態,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和“手指的全體,同人羣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兩句。看看能發現什麼?再齊讀思考,讓學生在讀中發現文章結構上的特點:總分總,還有首尾呼應的特點。

回想這節課的亮點是讓學生用列表的方式填寫五個手指的特點,條理直觀,易於理解比較。學生不僅可以在文本中找到有關語句,而且透過表格看到了每根手指的優缺點,從而總結出“各有所長,團結就是力量”這一深刻道理。再讓學生繼續深入理解,並指名請學生談談體會,讓他們感受到,只看到自己的優點是不行的,還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要揚長避短,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做到極致。

最後聯繫自己的實際,讓同桌,互相找找對方的優點,並讚一讚,鼓勵大家的優點,懂得每個人都有優點。闡明“團結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

教學中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老師指導的有點多,而學生表達的相對有點少,以後我再教學這一課時,應該給學生多一點自主學習的時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充分理解文本,已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最後我和孩子們一起欣賞閱讀鏈接裏的小詩《手》,談談自己的收穫和體會,並有感情地誦讀背誦。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手指》教學反思 篇11

理解分號用法,體會大拇指特點。

課文在介紹大拇指的特點的時候,連續用四個句子,寫出了大拇指的作用很大。教學時,我先指導學生理解從大拇指的體形、頭形、構造三方面寫出不美。然後寫他在五指中,卻是最能吃苦的。具體描寫了拉胡琴、水噴出來、血要流出來時他“相幫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勁扳住”的表現,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特點。這幾個句子都是寫大拇指的作用的,句子之間的是並列關係,這樣的排比句,大拇指的特點躍然紙上。

修辭手法,助力語言生動。

運用修辭手法描述事物特徵,能夠讓語言生動起來。分析寫大拇指的那一個自然段時,在學生歸納出大拇指特點的基礎上,我提問:“豐子愷先生爲什麼把大拇指寫得那樣風趣幽默?”我讓他們細讀了這個自然段,抓住句子“身體愛而胖,頭大而肥,……”和句子“例如拉胡琴,總是其他四指按弦……卻輪不上他。”作者運用擬人的寫法,風趣幽默,把大拇指當成人來形容,使文章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文章顯得活潑,把大拇指的作用描寫的淋漓盡致。

不足之處

反思整堂課,仍有一些遺憾:

在介紹這篇文章的表達時,只是告訴學生:課文介紹手指的每一個特點時,都是先提出觀點,再舉例子進行論述。我應該讓學生仿照這樣的結構,學習作者運用修辭來具體生動地描寫一種物品的特點,以及從這些特點中得到什麼啓示。

改進措施

課文介紹五個手指的特點,我在教學的時候應該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力量,長文短教,通過一張表格把文章的重點問題明朗化、簡單化,讓學生在完成表格的同時,加強對手指各自特點的認識,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手指》教學反思 篇12

《手指》教學中,我覺得文中所寫五根手指的特點,五根手指的長處與短處,學生容易把握;作者表達感悟的方法是在文末直接表達,以直接表白的形式,道出給人的啓示:“手指的全體,同人羣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我拋出如下問題:你願意做哪根手指呢?爲什麼?有的學生說作者喜歡食指,因爲食指“穢物、毒物、烈物,他接觸的機會最多;刀傷、燙傷、軋傷、咬傷,他消受的機會最多。”,就象豐子愷的生活遭遇……有的學生說作者喜歡大拇指,因爲大拇指“身體矮胖、最肯吃苦,討好生活的事情輪不上他”,豐子愷是一個打定主意,專心學畫,把一生奉獻給藝術,永不變志的人;豐子愷做任何事也一絲不苟……有的學生說作者喜歡無名指和小指,因爲無名指和小指“體態可愛,但能力薄弱”,就像《護生畫集》中的小動物,需要疼愛;豐子愷的畫中,不僅對人,就連對小貓小鳥,柳枝梅花都充滿了溫柔;豐子愷非常疼愛他的孩子,是他作畫的最初的動機;豐子愷有一副菩薩心腸,同情窮苦人民……有的學生說作者喜歡無名指和小指,因爲無名指和小指在絲竹管絃、舞蹈上能力強,有用武之地,伴隨豐子愷一生的三樣東西中就有音樂……有的學生說作者喜歡中指,中指地位最優,身體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線優美,豐子愷一生都是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學生中有的願意做中指,有的願意做大拇指,有的願意做無名指和小指,這是因爲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同時受到作者的精神和人格浸潤。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手指》教學反思 篇13

《手指》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語言風趣幽默,結構清晰嚴謹,主題鮮明突出。全文緊緊圍繞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態和性格進行描寫,運用多種表達方法,刻畫出了姿態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最後闡明瞭一個道理。

所帶班級的學生大多愛看書,語感較強,想象力豐富,語言表達能力較強,對語言文字把握準確。因此,平時閱讀教學中,我常常補充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拓展學習內容,並延伸思維空間,引導學生從另一視角上形成自己的新認識,進而加深對課堂閱讀素材的理解。

昨天,臨時調整教學,先讓學生觀看《大師·豐子愷》記錄片。今天教學《手指》,課後反思:增添“觀看記錄片”的教學內容,使閱讀教學顯得更爲豐富和深刻了嗎?

教學中,我覺得文中所寫五根手指的特點,五根手指的長處與短處,學生容易把握;作者表達感悟的方法是在文末直接表達,以直接表白的形式,道出給人的啓示:“手指的'全體,同人羣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這個反映作者的寫作意圖的句子無華麗的辭藻,無晦澀用詞,用筆質樸自然,通俗易懂,學生易於理解。

教學至此,顯然沒有激發本班學生的更大的閱讀興趣,還沒有拓展學生獨立閱讀的思維空間,留下思想,提升素養。所以緊接着,我拋出如下問題:

1. 你覺得作者喜歡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寫果真“卻無愛憎在其中”嗎?

2. 你願意做哪根手指呢?爲什麼?

剛纔還是“一潭死水,波瀾不驚”,馬上轉化爲“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熱鬧場面,一雙雙小手舉起來了。

有的學生說作者喜歡食指,因爲食指“穢物、毒物、烈物,他接觸的機會最多;刀傷、燙傷、軋傷、咬傷,他消受的機會最多。”,就象豐子愷的生活遭遇……

有的學生說作者喜歡大拇指,因爲大拇指“身體矮胖、最肯吃苦,討好生活的事情輪不上他”,豐子愷是一個打定主意,專心學畫,把一生奉獻給藝術,永不變志的人;豐子愷做任何事也一絲不苟……

有的學生說作者喜歡無名指和小指,因爲無名指和小指“體態可愛,但能力薄弱”,就像《護生畫集》中的小動物,需要疼愛;豐子愷的畫中,不僅對人,就連對小貓小鳥,柳枝梅花都充滿了溫柔;豐子愷非常疼愛他的孩子,是他作畫的最初的動機;豐子愷有一副菩薩心腸,同情窮苦人民……

有的學生說作者喜歡無名指和小指,因爲無名指和小指在絲竹管絃、舞蹈上能力強,有用武之地,伴隨豐子愷一生的三樣東西中就有音樂……

有的學生說作者喜歡中指,中指地位最優,身體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線優美,豐子愷一生都是個文質彬彬的君子……

學生中有的願意做中指,有的願意做大拇指,有的願意做無名指和小指,這是因爲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同時受到作者的精神和人格浸潤。

教學《手指》,我重視“作者”這個教育因素的挖掘,組織學生觀看《大師·豐子愷》記錄片,瞭解豐子愷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即重視“知人論世”。這樣教學,學生另有所得,深有所得。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手指》教學反思 篇14

《發燙的手指》的教學是圍繞“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思路開展教學。整堂課上,學生興趣高漲,暢所欲言。師生配合也十分默契,學生能在輕鬆自如的氛圍中解決了教學難點。因此,本節課總體上自我感覺良好,但也存在着不足之處: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朗讀雖然讀時很投入,但卻缺少情味,沒有真正引起內心的感受與情感的共鳴,我深深感到朗讀中的“有感情”絕不是對文字本身的技術處理就能解決的。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應當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上去。”只有文本內容聯繫到了學生某一方面的生活經驗,才能觸動學生內心獨有的感受,朗讀纔有味道。這樣的朗讀纔是“多角度、有創意”的朗讀。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手指》教學反思 篇15

《綠手指》一文,按照事情發展順序,講述了一位老奶奶而十年如一日,滿懷信心地培育純白色的金盞花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園藝所重金懸賞純白的金盞花,老奶奶儘管覺得不可思議,但很想試一試,經過一年又一年,老奶奶收集種子,栽種花兒,最後經過驗證,老奶奶培育出了純白的金盞花,她又有了新的渴望——培育出黑色的金盞花。故事表面在寫培育純白金盞花的故事,但作者的真正意圖,是通過這個故事,塑造一個充滿理想、滿懷信心、堅持不懈的園丁形象。

本文內容比較淺顯,學生較容易理解,文筆優美。但我在教學生品讀理解時,發現文中有一處似乎在表達上不太準確。這句話是這樣的:

“終於,園藝所長打電話告訴老奶奶,他們看到了她種的花,是雪白的。”

當學生讀到這裏時,我提醒學生說:“園藝所長見到過老奶奶嗎?他可能看到老奶奶種的花嗎?”

學生聯繫上下文,仔細閱讀分析以後得出了結論:園藝所長不可能看到老奶奶種的花。緊接着我有啓發學生:“園藝所長看到的是什麼?”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他們認真討論,各抒己見。最後,大家統一了認識:園藝所長看到的應該是老奶奶寄去的花種開的花。

由此,我想到了,即便是名家,在寫作時也有可能由於疏忽而出現錯誤。所以,在學習每一篇文章時,要認真品讀,斟詞酌句,儘量做到 “奇文共賞析,疑義相與析。”另外,我還覺得,學生的作文必須認真,一定要教育學生養成寫完作文後認真修改的習慣。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手指》教學反思 篇16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爲成功之處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揭示課題後,首先,讓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初步感知課文,找出概括文章內容的句子,在理解大意的同時也瞭解了本文“總分總”的結構形式。然後再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具體寫五個手指的姿態和性格的段落,抓住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進行整體理解,接着理清文章的思路,給文章分段。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讓學生自主、合作、討論等形式,體會五根手指的特點,讓學生說出五根手指的特點是從哪些句子體會出來的。在理解五個手指的姿態和性格特點後,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語言幽默風趣,體會其寫作特點。最後再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手指的全體,同人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明白“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拓展環節,通過小練筆的形式讓學生學以致用,寫自己的某一器官,可模仿本文的寫作方式。

但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爲還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於: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體會寫作方法時力度還不夠,今後要加以改進;課堂氣氛仍不夠熱烈,學生髮言略顯拘謹。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激勵,留給學生能夠充分的表現空間。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手指》教學反思 篇17

《手指》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學五個手指的長處和短處,分別把它們的特點畫下來,加以熟悉。在小組彙報交流時,請同學們說說它們的特點並以做遊戲 的方式讓全體同學出示自己的手指逐一印證。隨後提出問題:你覺得作者喜歡哪個手指?學生紛紛議論,一致得出結論:“無愛憎在其中”五個手指都喜歡,缺一不可。

我聽到竊喜,隨即引申本文的主旨:手指的全體,同人羣的全體一樣,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團結就是力量”是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的道理。進而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說說對這個道理的感悟。如:球賽、作戰、團隊合作等。他們都紛紛說出自身上發生的事例。這樣本課的教育內涵就水到渠成地達到了。這是我覺得很成功的課堂教學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