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9課《詞兩首》課文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9課《詞兩首》課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8W 次

  9 詞兩首

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9課《詞兩首》課文

如 夢 令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_____________

 作者李清照。

 教學目標

1. 通過朗誦,以“沉醉”爲切入點,感悟詞人的快樂心情及對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熱愛。

2. 有感情地吟誦詞。

 教學重點及難點:

1.以“沉醉”爲切入點,想像詞境,並能用語言描繪出來。

2.有感情地吟誦詞,並能吟出“沉醉”的感覺。

 9 詞兩首

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_____________

 作者張志和。

 《漁歌子》教學反思

《漁歌子》是一首傳唱千年的古詞,作者運用“寫意山水畫”的方式給讀者展示了一幅動靜結合,色彩豔麗的畫卷。所謂“以詩言志,以詩傳情”,在這幅意境優美的山水畫的背後,傳達的卻是作者對悠閒自在生活的嚮往。因此,我在講授這首古詞時注重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品讀,想象畫面,進入意境,體會情感。並聯系作者當時的寫作背景,指導學生品讀出“不須歸”所蘊涵的情感。

一、引導想象,進入意境

教學中,我在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時先引導學生找出詞中所描繪的景物,再引導學生想象色彩:如果你們把這些景物畫出來,你們會用上那些色彩呢?爲什麼?並讓學生用簡筆畫的形式,畫出詞中的畫面。然後進一步引導“把你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你能把看到的西塞山的美麗景色描繪出來嗎?”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恍然大悟:原來想象不僅要用腦,而且要將視覺、聽覺、嗅覺等融爲一體,發揮各個感官的作用。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徜徉於想象的海洋中,學生“未品詩先入畫”,在畫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並逐漸走入意境,這也爲朗讀打下了良好基礎。教師不必刻意講解,學生就能在自由想象的空間中品味詞中精華,可謂“一切盡在不言中”。令人遺憾的是,雖然學生對於詞中每一句畫面的描述都刻畫得淋漓盡致,但作爲老師,我沒能引導學生將這首詞的完整印象作一次整理。在學生分句描述後,如果此時讓學生閉上眼睛,重溫瀏覽過的美景,將“身臨其境”後的所看所想用語言描述出來,相信學生會更容易把握全詞的精華。

二、反覆朗讀,品賞佳句

“讀”的活動始終貫穿於此次教學中,初讀全詞時,我向大家提出要求:將這首詞至少讀3遍,第一遍要讀準字音,把詞讀流利。第二遍,要讀得字正腔圓,讀出節奏;第三遍,要讀出點兒詞的味道來。在此基礎上,以情感爲主線,引導學生領略詩情畫意,讀出韻律美和畫面美。爲了使學生感受到詞人對悠閒自在生活的嚮往,我抓住“不須歸”引導學生品味釣中情,爲何不歸?相機出示張志和的生平,學生通過分析感悟不須歸的原因,爲強化這一感悟,我將《和答弟志和漁父歌》於本詞進行對讀,體會詞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以詩詞解詩詞”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領會詩人的感情,感受詩詞的藝術形象。也把讀與品,讀與悟融爲一體。學生在誦讀中整體感知,在品讀中想象畫面,在對讀中體會詩人的情感。可惜的是,學生朗讀時,我沒能根據詞中的意境來提示,讓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反覆朗讀句子,並在句中分出了輕重緩急,把握詞的節奏。

由於本人在教學機智不能隨機應變地處理一些課堂上沒有預設到的問題,所以課堂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還望各位同事不吝賜教,多提寶貴意見,讓我能在反思中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