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2022初三下冊語文教案

2022初三下冊語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4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2022初三下冊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22初三下冊語文教案

2022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一 學習愚公移山精神,用頑強的艱苦奮鬥精神去戰勝困難。

二 瞭解文言文表疑問的幾種句式;正確解釋下列詞語:加、亡、且、焉、諸、以。

教學重點 :

一 採用啓發式教學,運用富有啓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

二 從討論思想內容,帶動對詞語句子的深入研究,解決詞語句子的譯釋。

一 導入新課。 簡介《愚公移山》的體裁、出處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則長期在民間流傳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湯問》篇裏。《列子》相傳是戰國時期鄭國人列禦寇著。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託在故事之中,情節比較簡單,篇幅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 指導預習。

1.對照註釋閱讀全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畫出表疑問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脈絡,思考以下問題:

(1)什麼地方提出“移山”的問題?

(2)什麼地方寫“移山”鬥爭?

(3)什麼地方寫“移山”的結果?

三 研習新課。

1.教師朗讀全文。

正音,將課文註釋中的有關拼音讀一遍。

2.教師提問:課文題目是“愚公移山”,爲什麼文章一開頭不落筆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寫“太行、王屋二山”?

3.學習第2段。教師啓發提問:愚公爲什麼要發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會議”開得怎麼樣? 寫愚公及其子孫們移山,爲什麼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節?

啓發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明確:一、“遺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鄰居的支持,連小孩都來了,說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願望;二、從表達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動性,避免了單調,“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態寫出來了。(這一段文字中,着重掌握:齔,動詞,換牙;始,才,說明路程之長;“反”同“返”)

四 佈置練習、思考。

1.完成“朗讀?背誦”一、二。

2.思考:課文寫了兩場論爭,一場是愚公與家人的論爭,一場是愚公與智叟的論爭,說說這兩場論爭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愚公移山》譯文

原文: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數萬尺。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北岸的北面。

北山有個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住在兩座大山的正對面。愚公苦於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進來都要繞遠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和你們盡力挖平兩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您的力量,並不能削減魁父這樣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裏去呢?”大家紛紛說:“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愚公於是帶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頭,挖泥土,用箕畚運送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說:“你太不聰明瞭。憑你的餘年剩下的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麼樣?”北山愚公長嘆一聲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爲什麼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上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此,冀州的南部,漢水的南面,沒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教學反思

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告訴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體作用應該逐漸隱蔽、逐漸減少,應讓學生的主體凸現出來,讓他們自己去體驗、感悟,去探究、發現。假如仍然只是停留在一種“傳授”,一種“灌輸”的狀態,這與新課程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三千年前古希臘生物學家、散文家普多塔戈告訴我們:“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塞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課堂教學我們不要“灌水”,而要“點火”,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有意義。

《愚公移山》一文我已上了兩課時。上第三課時時,我想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對愚公“移山”的創舉的感想。當時,學生髮言很積極,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愚公移山是爲了給子孫後代造福”,有的說“從愚公移山的壯舉看出他老人家有堅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學生認爲“愚公移山不理智,應該舉家搬出大山定居”;更有學生開玩笑說“愚公違反了‘計劃生育’”,聽了使人哭笑不得。這充分說明學生對《愚公移山》這則經典寓言故事的實質精神和故事所弘揚的蘊意還不理解。在讀解《愚公移山》這一文本時,教師又不應該帶有太多的情緒與結論,而應該如一個潔淨的讀者面對一個潔淨的文本一樣,不帶任何偏見,要讓學生讀解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這就是新課程的主要理念。爲了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我讓學生反覆朗讀寓言的最後一部分,然後提出愚公的行爲爲什麼爲“帝感其誠”的問題,讓學生再帶着問題“回爐”全文,進行思考。

2022初三下冊語文教案2

一、課前熱身:

二、簡介背景,導入新課:

三、學習目標:

1.體會本文運用動作描寫、細節描寫等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2.學習武松打虎的英雄氣概。

四、整體感知:

1.讀準加點字的讀音:

袒露踉踉蹌蹌詭詐迸出血泊景陽岡

2.理解一些詞句的意思:

例:篩酒——斟酒

(1)這酒好生有氣力——

(2)偷出右手來——

3.小說節選部分的情節可以分爲、 、 、下岡四部分。

五、合作探究:

1.作者主要運用了哪幾種描寫方法刻畫武松?以打虎這一情節爲例,分析這些描寫方法對於表現人物性格特徵有什麼作用?

2.概括武松的性格特徵。

3.你認爲除了武松自身的性格特徵以外,還有什麼是他能打死猛虎的原因?

六、拓展提高:

1.你還知道武松的哪些傳奇故事?

2.我們從武松的身上學到了什麼?

2022初三下冊語文教案3

〖教學內容〗

1、研讀第二封信

2、理解“堅強”的雙層內涵。

3、理解父子之愛、朋友之誼、知己之情的交融。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一、導入

1、新年大家總可以從長輩那裏收到禮物,或是一件新衣服,或是一份紅包。那麼你們也送給長輩什麼禮物呢?

2、傅聰在新年給家裏寫了一封信,我們一起來看看當傅雷收到這封信時,他是怎麼比喻兒子的信的?

二、研讀第二封信

1、第二封信,寫在傅聰獲獎之後。在信的開頭,傅雷把兒子的信比喻成什麼?表現了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比喻成新年中的“禮物”。表現了傅雷夫婦對兒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後的喜悅。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達對兒子成功的激動的?

(提示:體會傅雷作爲父親,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達對兒子成功的喜悅之情。)

明確:

傅雷把自己的激動和喜悅,分爲三個層面:

⑴父母對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

⑵欣賞藝術的喜悅;“世界上最高的最純潔的歡樂,莫過於欣賞藝術”;

⑶爲了祖國的榮譽而激動。“我們也因爲你替祖國增光而快樂!更因爲你能借音樂而使多少人歡笑而快樂!”

小結:傅雷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達對兒子成功的喜悅之情,“我們真是心都要跳出來了!”

3、傅聰的成功,使傅雷異常激動,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這種喜悅之情中?他還寫了什麼?

明確:

他並沒有只停留在這種喜悅之情中。他還稱讚了傅聰面對掌聲、讚美的冷靜。

傅雷用“我更高興的更安慰的是”這句話承上啓下,從對兒子藝術成功的喜悅之情延伸到對兒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使傅雷更高興、更安慰的是傅聰沒有被成功衝昏頭腦,沒有因爲暫時的成功減少對藝術的探索和追求。

4、在兩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堅強”。他對於“堅強”的理解是什麼?你能夠找到兩封信中,對“堅強”內涵的直接解說嗎?在傅雷看來,堅強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⑴原文中,找到信中關於“堅強”的解說:

第一封信中“一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越來越堅強”。

第二封信中“你能堅強(不爲勝利衝昏了頭腦是堅強的最好的證據),只要你能堅強,我就一輩子放了心!”

⑵在傅雷看來,堅強有兩個方面的表現,既是能夠面對人生挫折、情緒跌宕。更是能夠正確對待掌聲、讚美,用一種平和盼心態、寵辱不驚,勝不驕,敗不餒。但最高境界,是擁有一顆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獨的。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赤子能夠保持心靈的純潔,能夠無懼孤獨,纔是人性中最可貴的無堅不摧的堅強。

5、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緒的“矛盾與快樂”問題,比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關於如何面對人生情緒起伏的解說。

明確:

第一封信裏,他說人生必定充滿了情緒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會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強調“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以此鼓勵兒子,要勇敢面對各種各樣的矛盾,在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趨向“完美”。

作爲一位偉大的學者,也是一位偉大的父親,傅雷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藉助兒子成功的機會,給予了他更多的藝術砥礪,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指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滲透德育教育。

引導學生理解“堅強”的含義,激勵學生做堅強的人。

三、拓展延伸

1、傅雷作爲父親是偉大的,他的兒子則是幸運的。或許,我們會羨慕傅聰有這麼一個關心他、愛護他的父親,同時又感嘆自己的父親沒傅雷那樣偉大。請同學們認真想想,自己的生活中,你可曾真的感受到父親的愛了?

2、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到底有多深、多重?儘量引導學生和自身的生活體驗相結合,感知父愛。

四、小結

兩封普通而又不尋常的家書:普通,在於它們是一位父親寫給身在異國他鄉的兒子的內心告白;不尋常,在於這兩封家書,從兒子的日常生活出發,既給予兒子藝術的教誨,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聰,已經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爲藝術上、思想上的知音。引導學生用心去體會親情。五、佈置作業

請你選擇一位親人,給他或她寫一封信,說說你一直想告訴他或她的話。

2022初三下冊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的文言字詞。

2、培養學生複述、翻譯、朗讀的能力。

3、學習唐睢作爲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於鬥爭,勇於鬥爭的精神。

4、探討唐睢不畏強權,爲國赴難精神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細節的評析,瞭解人物的性格特徵。

課時安排:

二課時

課前準備:

瞭解戰國時期歷史背景,瞭解《戰國策》。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宋代大文豪蘇軾有段名言:“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不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爲勇也。天下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大詩人李白也有詩云:“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樣的一位英雄豪傑——唐睢。

二、整體感知:

1、生齊讀課文,教師聽音。

2、正音,範讀。檢查預習。再讀。

3、請同學結合註釋默讀課文,弄懂文意。請至少兩至三位同學說一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指導學生翻譯課文按三步走:

1、不看註釋根據自己文言積累翻譯課文,不懂地方做上記號。

2、結合書底下注釋再譯課文。

3、藉助參考書規範譯文

4、學生概括,歸納。師進而點出全文故事情節。

指導學生圍繞中心事件抓標誌性詞語理清故事情節。

文章寫了秦王贏政向安陵君挑釁。以換地爲名企圖挑起戰爭。安陵君的大臣唐睢出使秦國,表示願意犧牲自己來刺殺秦王贏政,終於使秦王贏政屈服的事。

故事情節:開端(第一段)秦王設下騙局,唐睢臨危出使。

發展(第二段)秦王嚴厲指責,炫耀實力;唐睢重申立場,斷然拒絕。沉着應對。

高潮(第三段)秦王威嚇,唐睢反擊。針鋒相對。

結局(第四段)秦王長跪而謝,唐睢不辱使命。前倨後恭。

三、分段再讀課文。串解文意。注意重點字詞。

對於重點字詞要指導學生歸納積累。

穿插寫作的背景,《戰國策》。簡明扼要。書中的專諸、要離、聶政資料,可加以引用一點,以提高興趣。

四、問題探討。

根據課後習題一,全面理解內容。並會用原文回答。

五、品讀。注意語氣。

根據課後習題二,人物對話離不開語氣的表達,要把握住。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戰國策》論證說理周密嚴謹,筆鋒犀利。《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寫了一個結構完整的故事,情節曲折,人物有鮮明的個性,使人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今天我們就來體會一下。

二、分角色朗讀課文。

指導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理解人物性格。

三、根據課文內容的理解二,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爲什麼說唐雎沒有辜負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換安陵君的封邑,實際是要吞併安陵。而在當時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憑着自己的機智勇敢,面對蠻橫狡詐,色厲內荏的秦王,不畏強暴,敢於鬥爭,不被威勢壓服,最後使親王放棄了易安陵的打算。唐雎維護了本國的尊嚴,出色的完成了使命。

2、秦王與安陵君“易地”並非真心,何以見得?

秦王兵分真心易地,意在吞併。A、“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可以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視;B、“寡人慾以……安陵君其許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氣強硬,並無商量餘地;C、秦王不悅,可看出秦王名易實奪得心理。

3、安陵君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實際上是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爲什麼還要說出“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的話呢?

安陵君雖然對秦王的野心洞若觀火,無奈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爲爭取周旋的餘地,沒有當場揭穿秦王的騙局。

4、文中怎樣體現秦的強大和安陵的弱小?

5、說說“秦王不悅“四個字在故事情節發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悅”引起故事的開端,貫穿整個事件的全過程,對情節發展起着推動作用。

6、秦王曰“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麼?

言外之意是我親王如果不“以君爲長者”,“錯”起“意”來,就會讓你和韓魏一樣滅亡。

7、秦王說,“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說“伏屍二人……今日是也。”他們各表達了什麼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懾服唐雎的話,意爲要發動戰爭,消滅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擊秦王的話,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衛安陵。

8、文中親王、唐雎分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秦王:驕橫、狂妄、狡詐、色厲內荏。唐雎:沉着、鎮定、堅強無畏、有膽有識、正氣凜然、不畏強暴。

四、拓展延伸。

唐睢的不畏強權的精神,和敢於爲國犧牲的精神,在我們的現代社會,還有沒有現實意義?聯繫實際談談。

2022初三下冊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1、瞭解孟子雄辯的文風;2、學習文章中用於敘述和議論的排比句式;3、深刻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句,學習文章中用於敘述和議論的排比句式,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學難點:瞭解孟子雄辯的文風,深刻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檢查預習情況。

(二)介紹常識:1.關於孟子的常識。2.關於《孟子》一書。

(三)檢查預習讀課文的情況:齊讀。

(四)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節奏。

1.聽課文錄音:(學生注意節奏、字音)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隨時點撥。

教師強調某些句子節奏和作用:

這篇文章大量使用結構整齊的駢句,朗讀時要注意它們的節奏,讀出氣勢。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用於敘述,列舉事實,爲後面的論證奠定了充分的事實基礎。

試標出下邊句子的節奏(用“/”表示),然後練習背誦課文。

學好文言文的關鍵是要多誦讀,讀出文章的節奏和氣勢。特別是像《孟子》這樣短小嚴密而富於文采的文章,誦讀顯得尤爲重要。本題就是鍛鍊學生劃分句子結構、學習誦讀的能力。

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採用了排比的句式,用於本段的議論,增強了論辯的氣勢。

(五)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疏通文意。

(六)討論交流: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請查找相關資料,補充一些現當代生活中的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這是一道開放題。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認識,用一些實例驗證本文所說的觀點,也可以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八)課堂小結:

(九)拓展作業:課外閱讀《孟子》的其他文章,如《魚,我所欲也》等,體會孟子的雄辯文風。

2022初三下冊語文教案6

《飲酒》教案

一:導入

人啊,最難的是選擇。名利、地位、親情、自由、幸福、快樂、遊戲、學習當諸多問題擺在你面前的時候,人們往往被迫做出各種抉擇。而最難達到的是選擇時候遵從本心。而有一個人他就做到了。誰?(陶淵明)

二:作者介紹

介紹介紹你對陶淵明的理解。

三:詩歌學習

析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陶淵明隱居後的一首詩。《飲酒》

大家把這這首詩歌大聲的自由的朗讀一遍。發現沒有本詩無一處寫酒。爲何叫飲酒呢?

《飲酒(序文)》

?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爲歡笑爾。

飲酒系列共有20首。本詩是第五首。陶淵明在自傳裏說平生三大愛好讀書喝酒寫文章,人家說酒後吐真言,我們今天就好好研讀陶淵明的酒後真言。

品悠然:1,.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吟誦這首詩,你讀出了陶淵明隱居後的是一種怎樣的生活狀態。

二生讀。

2,陶淵明的悠閒生活狀態用詩詞裏面的一個詞語描述:悠然。

再細讀詩歌。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陶淵明生活的悠閒。

車馬喧 見 飛鳥相與還

車馬喧

1.在人境,說明他不是隱居山野。車馬喧是指什麼?與世隔絕。爲何無車馬喧呢?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1.描述一下陶淵明採菊的場景

2.見能否換成望或者看。蘇軾也曾經說:如果把這個“見”南山改成“望”南山,則一片神氣都索然矣。

3.從此句詩詞我們看出陶淵明已完全與景物融爲一體,遠山、黃菊,東籬、還有采菊人皆滿是悠然之意。我們把這種意境稱之爲物我合一。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把藝術境界分爲了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爲我,何者爲物。”

4.讀,可不可以重讀“見”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1.看山,看雲,看飛鳥,揣摩一下陶淵明此時的心理。

2.讀出閒適裏面的愉悅之感

3.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品心遠:

看來陶淵明隱居後,無凡塵俗世騷擾,有美酒美景美心情。這日子想想就令人嚮往。可陶淵明在自傳裏又真實地告訴我們他隱居後的物質生活: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陶淵明爲何能做到如此:悠然

1.心遠什麼意思

2、遠離什麼?親近什麼?

遠離凡塵俗事、遠離功名利祿,親近自然,返璞歸真,過一種隨心而安的低碳生活。

不揹負太多的事情,能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這樣的人是快樂的。所以他的物質生活雖然匱乏,但他悠然快樂。

品真意:

所以陶淵明在本首詩的結尾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你來幫我用現代漢語翻譯一遍

2,什麼是“真意”?陶淵明的認爲人生的真正意義是?陶淵明因爲懂得了人生真意所以心遠,因爲心遠所以悠然。

4,揣摩一下陶淵明此時的情感,衆人皆醉我獨醒的感覺。讀出得意之情

5.你欣賞陶淵明的人生選擇嗎?你認爲人生真正的意義是?

上帝賦予每個人不同發才智,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使命不一樣,有的人肩負着變革社會,推動時代發展的責任。有的人馳騁沙場,建功立業。陶淵明顯然都不是,但他用自己的文字爲我們尋找到了一方精神的寧靜天空。

願你們在人生路上,也能遵循本心,找到自己的人生真意,雖辛苦但快樂!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飲酒》教學反思

首先,教師應該樹立大語文觀念。

語文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從語文課的學習中感受學習的樂趣,體味一種人文精神的關懷。教師用美的藝術形象和充滿詩情畫意的語言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體會文章所蘊含的審美情操,使學生受到藝術美的薰陶。然後運用所學知識提高認識能力、觀察能力、鑑賞能力和表達能力。

其次,教學一篇文章要選好突破口或者切入點。

我覺得《飲酒》以陶淵明爲什麼能成爲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壘作突破口,有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而且也貫穿着一種人文精神。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積極主動探求未知,課堂會詩意盎然的。

這次教學《飲酒》也使我認識到:要讓學生入境學習,教師必須首先入境。這方面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另外,學生對陶淵明的介紹有些流於形式,這也與教師指導不夠有關。如果能夠結合陶淵明的生平事蹟來解讀陶淵明,使詩人形象銘刻學生心中,知人論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詩歌形象極其詩中所蘊含的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內涵。

2022初三下冊語文教案7

教學目標:

1.鑑賞語言,學習用鮮活的語言描摹事物。

2.體會文中生機盎然的天倫之樂和天真爛漫的童趣。

教學重點:

1.簡要介紹作品,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2.學習貼切的景物描寫,體會“我”眼裏祖父的形象。

教學難點:

體會兒童天真爛漫的個性特徵。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童年在每個人的心裏都是難忘的記憶。許多作家在回憶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時,總是感慨良多。女作家蕭紅在她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裏,爲我們展示了她充滿歡樂的童年生活。讓我們一起走進她的童年生活中去看一看吧!

二、指導自讀:

(一)簡介作者作品。

1.作者。

蕭紅(1911~1942),黑龍江省呼蘭縣人,現代女作家。她出生於一箇舊式家庭,年紀輕輕便品嚐了許多人生辛酸,但也培養了她的反抗意識,她是作爲一箇舊世界的叛逆者走進文壇的。她的創作力求寫真,力求繪出生活本來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實感,這樣,她狀人寫景,抒情寫性,雖不着意敷彩設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於生活的濃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澤,將美麗鮮活和質樸無華統一起來,創造了一種介乎小說和散文詩之間的新的小說文體。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說《生死場》,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2.作品。

《呼蘭河傳》是一部回憶性、自傳性的小說。作者仍以她慣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寫出兒時難忘的記憶。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爲中心的傳統小說模式,而以呼蘭城的公衆生活和環境爲中心,輻射出生活的種種方面,正如書名所示,它是爲整個小城的人情風習作傳。這裏面有活潑的“我”和慈愛的祖父,顯示出一點天倫之樂,但這裏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說,它實際上是沉默的國民靈魂的別傳。課文節選部分是活潑的“我”和慈愛的祖父在一起時的快樂時光。

(二)指名朗讀課文,佈置學生思考:

1.課文裏哪些語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爛漫的?

2.在“我”的眼裏,祖父是一個怎樣的人?

3.課文對景物的描寫,充滿了童趣,試舉例體會。

(三)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巡迴指導。

(四)檢查自讀效果。

1.課文裏哪些語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爛漫的?

提示:如:“祖父戴一個大草帽,我戴個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我看着祖父還在笑,我就說:‘你不信,我到屋裏拿來你看。’”

我跑到屋裏拿了鳥籠上的一頭穀穗,遠遠地就拋給祖父了,說:“這不是一樣的嗎?”

(自認爲是正確的,因而充滿自信,因祖父的笑而覺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對祖父也就不那麼親近了,很容易受情緒影響。)

“祖父雖然教我,我看了也並不細看,也不過馬馬虎虎承認下來就是了。擡頭看見了一個黃瓜長大了,跑過去摘下來,我又去吃黃瓜去了。”

“委屈”,一下子就忘記得一乾二淨了。

(在事實面前也只是馬馬虎虎承認錯誤,注意力極易分散。)

2.在“我”的眼裏,祖父是一個怎樣的人?

提示:可以從以下語句體會祖父的形象:

“祖父一天都在後園裏邊。”

“因爲我太小,拿不動那鋤頭杆,祖父就把鋤頭杆拔下來,讓我單拿着那個鋤頭的頭來鏟。”

“祖父大笑起來,笑得夠了,把草摘下來問我。”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過去,講給我聽……”

“祖父澆菜,我也搶過來澆……”

歸納:從以上語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裏,是個熱愛生活、熱愛勞動,對“我”非常寬容、慈愛、諄諄教誨、平易近人的人。

3.體會課文中充滿童趣的景物描寫。

提示:如:“蜻蜓是金的,螞蚱是綠的,蜂子則嗡嗡地飛着,滿身絨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圓圓地就和一個小毛球似的不動了。”

(用兒童的眼光來觀察,辨別顏色、形狀、聲響,呈現出來的是景物的本來面目,因而平實貼切,充滿孩子的歡愉和真摯。類似的句子很多,可引導學生自己細心體會。)

三、佈置作業:

寫一段回憶童年的文字,要注意用兒童的口吻表現生活。

2022初三下冊語文教案8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本詩,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

2、通過品讀分析,領悟作者對母愛的讚頌;

3、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領悟母愛的偉大。

二、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本詩,體會作者對母愛的讚頌,領悟母愛的偉大。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詩歌導入:

有一個人,她永遠佔據在你心最柔軟的地方,你願用自己的一生去愛她;有一種愛,它讓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卻不要你任何的回報……這一個人,叫“母親”,這一種愛,叫“母愛”!聽教師朗誦,進入新課學習。

二、讀“荷”

1、自由朗讀課文,自主梳理生字詞。

2、教師配樂範讀課文。

3、學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讀課文。

4、學生齊聲合樂朗讀課文。

三、品“荷”悟情

1、關注作者的情感變化

煩悶——不適意、徘徊——不寧的心緒散盡了——感動

2、具體分析作者情感變化的原因。

3、分析荷葉與母親的關係,領悟作者對母愛的讚頌。

A、雨點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憐的荷葉上面,聚了些流轉無力的水珠。(哪怕是弱不禁風,在保護自己的兒女時,也會表現出她的勇敢!生命中有許多不幸,可是母愛能把這些輕輕抹去!)

B、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廕庇? 1、快速瀏覽課文,在文中圈畫出相關的語句。

2、品讀文本,體悟情感變化的原因。

3、結合重點語句的品析和背景資料的引入,感悟作者對母愛的讚頌。

4、深情地朗讀課文最後一自然段。

《荷葉母親》閱讀

父親的朋友送給我們兩缸蓮花,一缸是紅的,一缸是白的,都擺在院子裏。

8年之久,我沒有在院子裏看蓮花了——但故鄉的園院裏,卻有許多;不但有並蒂的,還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紅蓮。

9年前的一個月夜,祖父和我在院裏乘涼。祖父笑着和我說:“我們院裏最初開三蒂蓮的時候,正好我們大家庭裏添了你們三個姊妹。大家都歡喜,說適應了花瑞。”

半夜裏聽見繁雜的雨聲,早起是濃陰的天,我覺得有些煩悶。從窗內往外看時,那一朵白蓮已經謝了,白瓣小船般散漂在水裏。梗上只留個小小的蓮蓬,和幾根淡黃色的花須。那一朵紅蓮,昨夜還是菡萏的,今晨卻開滿了,亭亭地在綠葉中間立着。

仍是不適意——徘徊了一會子,窗外雷聲作了,大雨接着就來,愈下愈大。那朵紅蓮,被那繁密的雨點,打得左右欹斜。在無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階去,也無法可想。

對屋裏母親喚着,我連忙走過去,坐在母親旁邊——回頭忽然看見紅蓮旁邊的一個大荷葉,慢慢地傾側了來,正覆蓋在紅蓮上面……我不寧的心緒散盡了!

雨勢並不減退,紅蓮卻不搖動了。雨點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憐的荷葉上面,聚了些流轉無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動——

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廕庇?

(選自《冰心文集》)

〔評析〕

這是一篇借景寫人,託荷贊母的散文。文章從自家院子裏的蓮花寫起,重點寫雨中的蓮花,在雨中作者發現荷葉掩蓋起蓮花,觸動了自己,於是產生了聯想,想起了母親,想起了母親愛護兒女的情景,於是藉此景抒發自己對母親保護兒女成長的感情。這樣寫荷花是爲了寫“我”,寫荷葉是爲了寫母親,達到“我”是雨打風擺的荷花,而母親則是替荷花抵擋風雨的荷葉的境界。是啊,連荷葉都會自覺地保護荷花,何況母親愛護自己的子女。於是在結尾處寫道:“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天空下的廕庇?”簡單幾筆點明瞭主旨,深化了中心。“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坎坷磨難,只有母親是保護自己度過人生路上坎坷與磨難的人。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

荷葉,蓮花的葉子。文題之所以用“荷葉母親”,是因爲文中作者借雨中荷葉爲紅蓮遮風擋雨的情景書寫心中的感觸,抒發對母親的感激熱愛之情。文章語言清新自然,雋永淡雅,顯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以前教課,我都是採用解題、瞭解作者、梳理情節、劃分段落、歸納中心等傳統教學模式,講得多,分析細,結果往往是老師累、學生煩、效果很差。

在講授《荷葉母親》這節課時,我決心把課堂交給學生,按照“朗讀——探究——發現”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這篇課文的文質之美,探究詩文的構思美,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層次。

新課程強調學生要“讀”,朗讀、誦讀、默讀、精讀……總之要多讀。在課堂上,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運用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藉助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文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感受到語言文字表達情意的表現力,又提高審美情趣。

在探究過程中,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驗、感悟出荷葉對紅蓮的廕庇也就是母親對兒女的庇護,從而清楚地認識借物抒情的寫法。在課堂上學生動腦還動手,運用同類寫法發表個性化的見解,抒發對母親的愛。

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要求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的角色轉變成了組織者、引導者、啓發者,要求盡最大可能尊重學生學習的個性。這堂課之後,我自己覺的輕鬆,學生也學的愉快。我深切地感悟到,做爲教育者,要跟上時代步伐,轉變教學觀念,使教與學成爲一種生命的活力。

2022初三下冊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1、理解傅雷所說的“堅強”的含義,認識到敢於面對現實、勇於回顧歷史、理智地對待成功並繼續奮鬥,纔是真正的“堅強”。

2、理解父子之愛、朋友之誼、知己之情的交融。

3、能夠領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態面對現實和過去、以積極心態迎接未來的人生境地。

4、體會信中講述道理和抒發感情的兩種方式。

【教學重點、難點】

1、讀懂兩封家書,體會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2、能夠準確而深刻地理解“堅強”的雙層內涵。

3、認識到個人的成功、事業的勝利和國家的榮譽之間的關係。

【教學媒體】

磁帶、錄音機。

【其他】

學生預習課文,閱讀《傅雷家書》。

【課時安排】

〖教學內容〗

1、整體感知兩封信的情感。

2、研讀第一封信。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1、播放李春波的《一封家書》,學生談感受。

2、在以前,通訊工具並不像現在這麼發達,書信則是溝通兩地相思情感的最好使者。著名的翻譯家傅雷,在他的長子傅聰留學海外時,就在一封封家書中爲兒子排憂解難,傳達着自己的惦念之情。寫得多了,經過整理,一部《傅雷家書》就誕生了。

今天,我們就來閱讀其中的兩封信,感受父親對孩子的牽掛。創設情境。

二、整體感知

1、檢查“讀一讀,寫一寫”:

庸碌憑弔諛詞扶掖大驚小怪廓然無累重蹈覆轍

涕泗橫流自知之明氣吞鬥牛

2、閱讀課文,說說兩封家書分別寫於什麼時候,有什麼作用?

明確:

第一封信,從“我在第八封信中還對你預告,這種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後還會有的。”可以看出,這封家書應該是寫在兒子精神消沉時。從“你也不必爲此擔心,更不必硬壓在肚裏不告訴我們。心中的苦悶不在家信中發泄,又在哪裏去發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訴苦向誰訴呢?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該誰來安慰你呢?……那麼將來在遇到因回憶而痛苦的時候(那一定免不了會再來的),拿出這封信來重讀幾遍。”可知,傅雷此時寫這封信想鼓勵兒子振作起來,以平和心態去面對人生重點挫折,樂觀地迎接情感的創傷,做一個勇敢的人。

第二封家書,是寫與兒子成功之際。“世界上最高的最純潔的歡樂,莫過於欣賞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傳達出來的藝術。”“我們因爲你替祖國增光而快樂!更因爲你能借音樂而使多少人歡笑而快樂。”

作用:

第一封信,寫於兒子精神消沉時,勸慰他如何面對感情的創傷,學會泰然處之。

第二封信,寫在兒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鮮花與掌聲簇擁的時候,激勵他保持謙卑、不懼孤獨,勇於攀登藝術的至境。

3、從這兩封信,你認爲傅雷希望兒子成爲一個怎樣的人?

融會貫穿於兩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兒子做一個堅強的人,無論遭受了怎樣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獨,都要保持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對生活的赤子之心。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三、研讀第一封信

再次閱讀第一封信,思考下列問題:

1、第一封家書的開頭稱呼是什麼?爲什麼要這麼稱呼?

(提示:寫回信時,要考慮到對方的心情、生活狀態等)

明確:

稱呼是“聰,親愛的孩子”,因爲傅聰當時正是精神消沉的時候,這樣溫情的稱呼,會給傅聰帶去父母的愛。

2、在兒子面對挫折和心靈的苦悶時,作爲父親,傅雷是如何勸解的?

(提示:注意課文中運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明確:

⑴是寬慰兒子,不必爲父母擔心。不必擔心父母會因爲知道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煩惱或不安。

⑵肯定兩點:一是父母永遠都是孩子傾訴苦悶的對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緒的起伏中渡過。

最後以過來人的身份,給予傅聰如何面對情緒跌宕的建議。

3、傅雷運用太陽、雨水、五穀、莊稼、古戰場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麼?

明確:

太陽、雨水、五穀和莊稼的比喻,是說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過與不及都不好。

憑弔古戰場時,烈火硝煙散盡,只餘斷壁殘垣,金戈鐵馬、血肉廝殺都已被歲月的黃沙掩埋。這時候,即使親歷過戰鬥的人,縱有萬千感慨,也不會再像當初那樣身不由己、欲死欲活。這個比喻,十分真切地表達出所有“過來人”回首“過來事”的心情──蒼涼而平靜,沉鬱而超然。

引用克利斯朵夫的故事,既是和傅聰自己的理想結合,也是爲了鼓勵兒子,凡是成功的人,都要經歷許多挫折,關鍵在於勇於面對,學會解決問題。

四、總結:

要學會保有平和的心態,控制情緒的起伏。然後,要保持冷靜的頭腦,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訓,引以爲戒。

5、選擇學生朗讀第一封信,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劃出所受感動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講道理的,也可以是表達感情的,關鍵是能夠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涓涓教誨。

如:“這次來信所說的痛苦,我都理會得;我很同情,我願意儘量安慰你、鼓勵你。”指導學生掌握賞析的方法。四、引導學生小結、談感受

著名學者傅雷在兒子傅聰遠赴歐洲學習音樂後,從父親、朋友、師長的角度出發,用筆記錄下分別的日日夜夜,訴說自己在生活、學習中的體會,寄託對兒子的惦念和牽掛,給兒子留下了動人心絃的文字。今天,我們感受到其中的一封家書中流露出的父愛。請同學們課後先研讀下一封信。五、佈置作業

摘抄所受感動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講道理的,也可以是表達感情的,關鍵是能夠體現父親對兒子的涓涓教誨。)

2022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0

[教材目標]

1、知識目標:

學習本課生詞,帶着感情大聲朗讀課文。

2、能力目標:

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學習如何按照一定的順序表達。

3、德育目標:

瞭解珍珠泉的美麗和神奇,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自然美,讓學生受到熱愛自然和美的教育。

4、創新目標:

根據圖片和文中的描述展開合理而豐富的想象。

【學術形勢分析】

1、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關於風景的文章。文章通過描寫珍珠泉的美麗和生機,表達了作者對珍珠泉和家鄉的熱愛。

2、學生分析:

由於文字層次清晰,對景物的描寫充滿了想象和聯想。要通俗易懂,運用多種修辭,使描寫生動,語言優美。

3、確定五點:

焦點:通過語言瞭解珍珠泉的美。

難點:通過語言和文字理解珍珠泉的美。

創新:結合課文內容去想象。

德育:具體語言中的環境之美,可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空白點:通過閱讀文本,拓展自己合理的想象力。

[教學準備]

珍珠泉的圖片和視覺形象。

[教學過程]

一、引導目標激發興趣

泉水是從地下流出的水。讀課文,看看作者筆下的泉水是什麼樣子的。

二,爲自主參與創造條件

1、請自由閱讀課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2、點名讀課文,告訴我作者描述的泉水是什麼樣子的?

(先獨立思考,組織語言,再分組交流,交流中取長補短)

學生在讀、說、講、辯的過程中積極思考,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三、組織研究經驗發現

1、按名字讀課文,整理文章順序。體會作者用詞的優美和準確。

2、文章中你最喜歡最美的一句話是什麼?和大家一起品嚐,品嚐。

(學習作者的聯想和想象的結合,以及各種修辭場景的方法)

四,引導創新應用實踐。

舉辦一次朗讀比賽,朗讀並模仿一個有美好感受的場景,儘量使用修辭方法和富有想象力的寫作。

動詞(verb的縮寫)反思總結,鞏固提高

學完這一課,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從學習方法、寫作方法和思想素質三個方面論述了教師的積極引導。

不及物動詞調查研究工作

背誦文章中你最喜歡的句子。

2022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鞏固文中重點文言詞語的意義;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中設喻說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設疑。從不同角度設疑,啓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朗讀。引導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理解文章寫作特色和勸諫技巧。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識鄒忌勸諫成功在今天的`借鑑意義。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中對文章的寫作特色和勸諫技巧的領悟

2、本文記述了鄒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爲喻,諷勸齊王納諫除蔽的故事。如何較全面、正確地認識鄒忌

這個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點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2、提高藉助語境推斷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唐太宗說:“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歷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業,身邊沒有幾位敢進諫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勸諫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賢明,二要看諫者是否注意了進諫的藝術,使“良藥”既“爽於口”,又“利於病”。戰國時齊威王非常幸運遇到了這樣一位賢臣——鄒忌。而這位以雄辯著稱的謀臣的諷諫之法更是令人叫絕。今天,我們就欣賞選自《戰國策》的歷史散文《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解題

1、標題“鄒忌諷齊王納諫”巧妙地用一個兼語句式點明瞭文章內容地兩個方面:鄒忌諷齊王,齊王納諫。

2、鄒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於進諫和善辯著稱。據史載,一次鄒忌聽齊威王彈琴,他就借談論彈琴,闡述治國安民之道,齊威王聽後,大爲讚賞,封他爲齊相。而當時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隱語向鄒忌提出了關於修身、處世、安民、用賢、治國五個難題,鄒忌都能對答如流。辯論結束後,淳于髡對他的僕人說,看來這個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遠了。時過一年,齊威王果然封鄒忌爲成侯。鄒忌不僅是一個能言善辯的雄辯家,而且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

齊威王,是一個很有作爲的君王。據史載,他繼位之初,好爲淫樂,不理政事,結果“百官荒廢,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齊威王愛隱語,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於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聽後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後,齊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三、提供有關《戰國策》與戰國的資料

《戰國策》由於書中主要記載的是戰國時策士們的言論和行動,所以傳到西漢末時,由劉向整理校正後定名爲《戰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影響極爲深遠。

四、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朗讀課文。

(一)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昳(yì)麗朝(zhāo)服衣冠(guān)窺(kuī)鏡

期(jī)年朝(cháo)於齊間(jiàn)進

(二)再讀課文,讀清句讀。

1、再讀課文:教師從讀音、語氣、句讀三個角度進行指導,讓學生根據課文下的註解,理解字義、詞

義、句意。

第一段記敘十分生動,讀時應注意表現人物的情態。

第二段是鄒忌諷諫齊威王的話,頗能表現鄒忌的個性特色,讀時應注意以略帶詼諧的方式說出嚴肅的

內容。

第三段記敘納諫的舉措及結果,要讀得層次分明。重讀“面刺寡人之過”“上書”“謗譏於市朝”“門

庭若市”“時時而間進”“無可進者”“皆朝於齊”等詞語。

2、三讀課文:理清結構層次

第一段:進諫的緣起。鄒忌與徐公比美,發覺受矇蔽,從中體味出國君不易聽到直言的道理,並決定

“入朝見威王”。

第二段:進諫的內容。鄒忌以自己受矇蔽之事諷諭齊王,用自己的切身體會,以事設喻,啓發誘導齊

威王省悟到納諫的必要性。

第三段:納諫的舉措及結果。齊威王接受鄒忌的勸告,立即頒佈政令,懸賞求諫。齊威王納諫除蔽政

政治清明,使齊國國勢強盛,威震諸侯。

五、學生根據文下注釋,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可逐段講解)

六、佈置作業:熟讀課文,依據註釋試譯全文,並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出重點字詞。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

《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課文是古文中的經典名篇,課文中的諷是指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告。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決定引用“一鳴驚人”的成語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破題導入,請同學們解題,老師補充,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概念。對題目的破,解,讓學生對語文內容的理解產生“豁然開朗”之感。

在教學過程中應用這個設計的時候,學生很明顯對故事的內容有了非常大的興趣,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個人認爲,教學過程在課堂上只是一小部分。實際上,學生自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尤其是課前預習。在課前,我讓學生有了充分的準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生的朗讀提高了一點要求:要求學生在朗讀課文的時候,用圈點勾畫法找出文中採用奇特的“三疊式結構”手法來表達文中主要內容的關鍵語句。這樣可以讓學生儘快地把握文章的結構,對鄒忌三問,妻、妾、客的三答;鄒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見威王的三比;齊威王納諫的三賞;和納賞後齊國的三變在內容上前後呼應,上下關照,層層推進;在句式上整散結合,錯落有致,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這樣對於學生來說能更好地在課堂上接受教師講授的拓展方面的知識點。

在此基礎上我將教學重點放在分析人物,互助探究和拓展遷移上。採用一系列的問題層層推進:

①結合課文,分析鄒忌人物形象,並讓學生思考,鄒忌是如何向齊王納諫。

②分析齊王這一人物形象。齊王納諫效果怎樣?臣民怎麼進諫?

③總結,補充相關資料對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請同學們談所瞭解到的歷史上的“進諫”故事。

⑤結合現實生活,談談應該怎樣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接受別人的意思。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我發現採用系列問題的形式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專注於對課文內容的探究。而且,通過分析人物形象也能夠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表達能力,開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表達能力,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另外,我在教學過程當中清晰地認識到,中學生早就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一些同學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老師們感到驚異。在這堂課上我讓學生結合現實談自己的體會,引起他們對生活的思考,在幫助學生認識“納諫除弊”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基礎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這樣的效果很明顯,學生們很樂於將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表達出來。對於這樣的效果我覺得至少對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會有一定的幫助。

2022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2

一、教學目的:

1、通過朗讀、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體感悟基礎上推敲品味詩歌的語言,領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2、培養古代詩詞的閱讀、鑑賞能力,在誦讀中陶冶情操,受到啓迪。

3、背誦積累詩詞名句,體會詩詞的精妙之處。

二、重點、難點:

1、領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2、背誦積累詩詞名句,體會詩詞的精妙之處。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反覆朗讀,整體感知

(1)教師示範朗讀或放錄音,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自由朗讀,然後教師指名朗讀,大家評議其優點、不足。

從讀音、停頓、音調以及感情上評議,是否朗讀到位?如果不合適,應該怎麼讀比較符合詩的內容?(對有爭議之處,教師不做結論,引導學生往下學習,讓學生學習課文後再做結論。)

3、學生自主朗讀,疏通、理解全詩

學生以個人朗讀、小組內互讀等形式儘量有感情地朗讀本詩。並參考註釋,疏通詩意。對不理解的詞句可在小組內交流解決,或請教老師,老師對有代表性的問題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討論解決。

4、學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問題,把握詩作內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師將學生在探究中反映的問題集中展示,師生共同探究。

教師集中點撥學生疑而未決的主要問題。

(1)這首詩是怎樣抒發詩人感情的?

(2)《詠煤炭》這首詩表面上是詠煤炭,實際上是明志向。試結合詩句,說說詩人的志向。

要點如下:

(1)前四句描寫煤炭的形象,寫盡煤炭一生。後四句有感而發,抒發詩人爲國爲民,竭盡心力的情懷。全詩以物喻人,託物言志。

(2)這首詩是詩人託物言志之作。詩人一生憂國憂民,以興國爲己任。其志向在後四句明確點出,其捨己爲公的心志在後兩句表現得尤爲明顯。綜合全詩,詩人在詩中表達了這樣的志向:鐵石雖然堅硬,但依然存有爲國爲民造福之心,即使歷盡千辛萬苦,他也癡心不改,不畏艱難,捨身爲國爲民效力。

5、學生齊讀全詩

三、歸納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于謙的《詠煤炭》首詩,瞭解了詩人的心志,和人生情懷,領略了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學會了閱讀把握詩詞的一般方法,體會了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2022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3

[教學目的]

1、積累文言字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現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教學時數]

兩教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於孔子之孫孔假的門人,是孔子之後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他曾遊樑,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爲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於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後,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爲《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是孔子思想的發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善於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魚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靨逑至蘇廡┨氐恪?nbsp;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註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的兩個小節,讀後請其他學生指出讀錯的字詞。

3、教師運用投影將本課中的生字、詞打出,全班齊讀(或指名讀)。

4、齊讀全文。

5、學生自讀課文,參考註釋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處(字、句)可以勾劃出來,準備進行質疑;有特別欣賞的語句也請勾劃下來,準備進行交流。

6、請兩三名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實)。

參考答案: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鍵時刻應作出正確的選擇。

三、分步品味

1、質疑及交流。

前面我們說過,《孟子》的文章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通過剛纔的整體感知,同學們一定有所感受。那麼這篇文章所要論證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呢?

參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解說:要求引原文答,教師可適當點拔。回答過程中學生可以對第一、二節的內容進行質疑,教師應儘可能地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或相互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

2、齊讀課文。

3、讀後讓學生進行自由質疑或說說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說:重點解決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和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的意義。)

4、教師提問:文中兩次提到心,在第一節中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在文章最後又說:此之謂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麼?請依據原文回答。

參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夠做到捨生取義的心,是心就是這樣的心,其義與本心相同。

(解說:這一部分的教學設計,目的在於嘗試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把握整體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詞、句。)

四、小結

在人生面臨抉擇時,應當具備怎樣的價值標準?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應當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

五、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抄寫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所學內容

1、抽查背誦情況。

2、用媒體出示字詞,檢查對字詞的理解。或者由學生相互出題,考查對字詞及語句的理解情況。

二、朗讀訓練,體會文意

1、分組朗讀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甸式美;嘗試刪除某個句子,而後再讀,體會文章論說的氣勢;進行演講式背誦,感受其表達效果。

2、跳讀課文,找出爲論證中心論點,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論證方法,並思考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

明確:①論證方法:道理論證(第一節)、舉例論證(第二節)。②作者的寫作意圖:讚頌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將正義放在首位,而摒棄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齊讀全文。

三、課堂練習

1、速讀課文第二節,說說本節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證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應將正義放在首位的。

2、對比閱讀以下幾則材料,聯繫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出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材料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夏明翰)

(解說:以上材料根據具體情況選用,目的在於促使學生要正確對待生與死、義與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討論:

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捨生取義的觀點,那麼在我們現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解說: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思考,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

五、課後延伸

1、背誦課文。

2、在課外查閱有關孟子、《孟子》的資料嗟來之食的故事以及吳晗《談骨氣》。

六、佈置作業

背誦這篇課文。

《魚我所欲也》教學反思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大思想家孟子曾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做比提出了他自己的觀點“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即“捨生取義”)昨天的語文課上,我和學生一起將腦意識和孟子的“捨生取義”思想進行對接,很可惜,在潛連接的過程中出了點小問題,將我的課堂偏離了正常軌道。

“老師,我不同意孟子的觀點。”一個男生有些迫不及待,看的出他身後有不少的支持者。 “還有誰不同意老夫子的觀點?”我笑着問道。響應的聲音此起彼伏。有些意外於學生們的態度,也有些驚異他們的獨立思想。我決定將課堂自然一些進行到底,於是花費了不少的時間聽取他們反對“捨生取義”的原因。 “我們以前接觸過保爾這個不朽的名人,他有句話說的好‘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留着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可以再麻木的‘捨生’了,要學會保護自己的生命。”學生A心直口快,當然觀點顯得有些片面,而且有些強詞奪理了。

“對我們中學生而言,這個觀點離的似乎太遠。前段時間新聞裏播放說已經將‘見義勇’改爲‘見義智爲’,可見,我們現在提倡的是‘取義不捨生’。”學生B有理有據、簡捷明快的發言博得了一陣喝彩。 ……在衆多的言論之中,除了學生B的‘見義智爲’有新意外,其他的好象都在強調一個片面的觀點:只有生命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所謂義啊,德啊,都要排在尾巴上。而且他們列舉了一系列的反面事例,從貪犯說到肇事者,從“評按說法”說到“焦點訪談”……他們不屑的說着:現在有誰還“捨生取義”啊?……我有些茫然,有些悽悽然,優秀傳統的教育缺乏,教學與現實嚴重脫節,致使教師處在了尷尬的位置。我明白,他們接觸的社會上的反面例子太多了,潛意識裏早就否定這個觀點,根深蒂固。我還想據理力爭,想爲我們偉大的古思想家拉動一些支持者,更想糾正這些年輕的腦袋瓜裏存在的“腐壞”思想。我急性列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在上學路上,不小心撞倒了一位老奶奶,你有兩個選擇,一是趕緊逃跑,一是扶起老奶奶看看傷勢做決定,你會怎樣做?“我會看看左右沒人,趕緊逃跑。”一個調皮男生有些玩笑的說。

“哎……”傳來一片唏噓,接着有幾名同學起來指責他天良的喪失。(我很高興大多數孩子人本善良)“如果你開車,撞倒了一個人,而且很嚴重,你有兩個選擇,一是逃跑,一是勇敢承擔責任在第一時間救治傷者……”我將事例“升級”。顯然,同學們陷入了沉思中。 “魚和熊掌不可得兼,選擇逃,接受良心的譴責,或者法律的更嚴懲,選擇後者,接受法律的懲罰,但良心稍安。你們做選擇,舉手表決。”我幫忙分析。很高興,他們一個個表示願意選擇後者,儘管眼中還有一點點的茫然。接下來我們列舉了當今社會上一些正面的事例……看的出,他們的想法有了比較大的變化,他們開始對“捨生取義”的勇士,發出由衷的讚歎,而對那些見利忘義、自私無德的小人表示出了極大的反感和鄙夷。 “現在社會上見利忘義的現象太多,可世界上真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德,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德,就好象沒有了靈魂,也就成了一具行屍走肉,雖生尤死,受萬人唾棄,而那些捨生取義的勇者至今傳誦……當然最完美的方法仍然是‘取義不捨身’,所以學生B獲得最佳發言人!”在一片掌聲中我們結束了討論,從學生折射來的目光裏,我知道這節課的收穫還是不小的。最後佈置了一個小作文題目《魚我所欲也》,來寫自己的一次選擇經歷,期望在作文過程中總結所學,學會在關鍵時刻如何作出正確選擇,這該是學習該課文的最終目的。

雖然這節課沒有按照我預定的教學計劃進行,也讓我着實感受到了語文教學中面臨的尷尬局面,但我慶幸,最終的教育效果還是好的。我在想,語文的教學並不只是單純的語文知識的教學,而是要靈活的滲透思想品德教育,靈活的與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接軌,能學有所用。作爲教師,如果不斷的喚喚這羣孩子的良知,對於他們人生觀世界觀的成型該有不小的幫助。

2022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4

一、學習目標:

1、能正確地朗讀課文。

2、能正確複述課文的情節。

二、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

師:同學們,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動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今天,我們就走進魯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樣的。(板題:社戲)

(過渡語)這節課我們將如何學習這篇課文呢?請看:

(二)投影顯示學習目標:

1、能正確地朗讀課文。

2、能正確複述課文的情節。

(過渡語)同學們,有沒有信心達成學習目標呢?

(三)第一次“先學後教”(一讀課文,掃除生字詞)

1、師:首先,請同學們輪讀課文,比誰能讀準字音,聲音響亮,語速適中。第一排的同學你先讀。其餘同學認真聽,發現讀錯的地方,請及時舉手幫助糾正。

2、學生輪流朗讀,有錯即停,教師板書學生讀錯的字於黑板左側。請其他同學更正。

(若學生聲音響亮,則表揚:好,聲音響亮,請坐。若學生聲音小,即停,說:“哪個同學能聲音響亮,請舉手?”若學生讀書速度快,老師則範讀一兩句或說:“哪個同學能比他讀得慢,請舉手?”)

3、師:下面,我們把這幾個生字齊讀兩遍。

4、學生齊讀生字兩遍。可能讀錯的字有:

歸省(xǐnɡ)掃墓(mù)行(hánɡ)輩憚(dàn)

2022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5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新單詞,讀好課文。

2、理解文中的敘述順序,想象文中描述的場景,感受珍珠泉的美麗與可愛。

3、體驗作者表達的感受,培養學生對自然的熱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進口。

孩子們,你們見過泉水嗎?誰能說說泉水的特點?(清澈,細細的水,順着山勢流淌),這節課老師會帶領大家領略珍珠泉的美。

第二,舉例讀課文。

思考:作者描述的泉水是什麼?

(一)老師帶着感情大聲朗讀課文。

(2)學生找出課文中的相關句子並閱讀。

第三,自學課文,梳理層次。

(1)自由閱讀,將文章分成小節。

這篇文章可以分爲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

第二段(2—4個自然段)。

第3款(自然第5—6款)。

(2)指導學生分段閱讀課文。

第四,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1)讀第二段,想一想這一段主要講的是什麼?是按照什麼順序描述的?

(2)讀第二段。

1、你認爲這一段哪一句寫得好?畫下來,多看幾遍,引導學生邊讀邊思考。爲什麼這些句子寫得好?它在哪裏?

2、泉水有什麼特點?(青、暗、清),你能說出哪一句話?這句話是什麼句型?(並行)。

3、泉水是怎麼出來的?"撲哧一笑。"這是關於泉水寫的什麼?(人)。

4、討論:這個泉爲什麼叫“珍珠泉”?

第四段中的這句話在這篇文章中起什麼作用?(總結,概括)。

(3)讀第三段。

討論:這段話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最後一句“我灑了多少珍珠!”你什麼意思?

第五,總結拓展。

這篇文章文筆細膩,語句生動優美,使美麗的《珍珠泉》展現在我們眼前。那麼爲什麼作者能把家鄉的泉水寫得這麼美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愛”,對泉水和家鄉的深愛。同學們,你愛你的家鄉嗎?

第六,佈置作業。

請選擇你最喜歡的場景,按照一定的順序寫下來,一定要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美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