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5W 次

作爲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三下冊語文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

教學重點

1、積累重要的文言字詞和特殊句式。

2、感受、把握周處的性格特點,把握課文的主旨。

3、以片段描寫進行想象力的鍛鍊。

教學難點

1、特殊的文言句式翻譯的要點積累。

2、從周處的故事中感受勇於改過自新的重要意義。

3、片斷描寫中想象力的啓發。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上學期,我們曾經學習過《陳太丘與友期》這篇課文,它出自哪裏?

(《世說新語》。)

2、誰來介紹一下《世說新語》?

(作者劉義慶。南北朝人,文學家。我國第一部志人小說,在中國古典小說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二、朗讀課文,瞭解預習情況

1、出示字詞,讀準字音。(處、說、橫、蹉跎、朝、彰)

2、讀好停頓。(又義興水中有蛟;或說處殺虎斬蛟;並雲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

3、積累文中的重點詞句。(並、橫、尤、沒、俱、更、竟、始、蹉跎、彰;

爲鄉里所患——被動句;具以情告——倒裝句;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邪?——中心句;

三、再讀課文,加深課文理解

1、問題一:在鄉里人的眼裏,周處是個怎樣的人?

(兇強俠氣,禍害,是三橫之一)

2、問題二:你是怎樣評價周處這個人物的?

1)斬殺蛟和虎:勇猛、武藝高強

2)知道爲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3)入吳尋二陸:虛心接受,知錯就改。

3、周處勇於改過自新的行爲,給我們帶來哪些啓示?

(到任何時候,想要改過都是可以做到的。)

四、以片段描寫進行想象力的鍛鍊。

周處如何擊殺蛟和虎?可以從哪些方面描寫(環境、動作描寫)

五、總結:

“知恥而後勇”,周處曾被鄉里人認爲是“禍害”,都能成爲“忠臣孝子”,成爲名傳千古的大英雄,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能改正自己的缺點。“有志者事竟成”,讓我們一起記住文末的一句話:“人患志之不立”吧!

[佈置作業]

1、翻譯文中有句式特點的語句。

2、完成片段描寫。

《周處》原文和譯文

原文:

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爲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爲三橫,而處尤劇。

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

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爲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吳尋二陸。平原不在,正見清河,具以情告,並雲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邪?”處遂改勵,終爲忠臣。

譯文:

周處年輕時,爲人蠻橫強悍,任俠使氣,是當地一大禍害。義興的河中有條蛟龍,山上有隻白額虎,一起禍害百姓。義興的百姓稱他們是三大禍害,三害當中周處最爲厲害。

有人勸說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實際上是希望三個禍害相互拼殺後只剩下一個。周處立即殺死了老虎,又下河斬殺蛟龍。蛟龍在水裏有時浮起有時沉沒,漂游了幾十裏遠,周處始終同蛟龍一起搏鬥。經過了三天三夜,當地的百姓們都認爲周處已經死了,輪流着對此表示慶賀。

結果周處殺死了蛟龍從水中出來了。他聽說鄉里人以爲自己已死而對此慶賀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實際上也把自己當作一大禍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於是便到吳郡去找陸機和陸雲兩位有修養的名人。當時陸機不在,只見到了陸雲,他就把全部情況告訴了陸雲,並說:“自己想要改正錯誤,可是歲月已經荒廢了,怕終於沒有什麼成就。”陸雲說:“古人珍視道義,認爲‘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再說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擔憂好名聲不能傳揚呢?”周處聽後就改過自新,終於成爲一名忠臣。

《周處》複習指南

一、字句解釋

1、爲鄉里所患。

關鍵字:爲……所……:表示被動。患:認爲是禍害。

句譯:周處被同鄉人認爲是禍害。

2、義興人謂爲三橫,而處尤劇。

關鍵字:謂:稱。爲:是。尤:特別,尤其。劇:厲害。

句譯:義興人稱他們是三大禍害,而其中周處特別厲害。

3、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一。

關鍵字:或:有人。說:勸說。實:實際。冀:希望。餘:剩下。

有人勸說周處去殺死老虎和蛟龍,實際是希望三個禍害只剩下一個。

4、行數十里,處與之俱。

關鍵字:行:走,這裏指漂游。俱:一起。

句譯:周處與蛟龍糾纏在一起,漂游了幾十裏。

5、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

關鍵字:謂:認爲。更:交替,輪換(課後註釋中“更相慶”爲“互相慶祝”。)

句譯:鄉里人都認爲周處已經死了,輪番互相慶祝。

6、聞里人相慶,始知爲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關鍵字:聞:聽說。爲……所……:表示被動。患:認爲是禍害。

句譯:他聽說鄉里人(以爲自己已死)而互相慶祝,才知道自己被人們認爲是禍害,有了自我悔改的想法。

7、具以情告,並雲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

關鍵字:具:全部,詳盡。雲:說。修:提高修養。改:改正錯誤。

句譯:周處把自己的情況詳盡地告訴了陸雲,並說自己想要提高修養,改正錯誤,卻怕自己年紀已經太大,最終也不會有什麼成就。

8、且人患志之不立,何憂令名不彰邪?

關鍵字:且:況且。患:擔憂。之:取獨。令:美好的。名:名聲。彰:顯露,顯揚。

句譯:況且人就擔憂立不下志向,又爲什麼要擔憂美好的名聲不能顯揚呢?

9、處遂改勵,終爲忠臣。

關鍵字:爲:成爲。

句譯:周處於是改過自勉,終於成爲一位忠臣。

二、內容理解

1、選自南北朝劉義慶編撰的《世說新語》。

2、段落大意:

第一層:周處年少時的“兇強俠氣”,爲“三橫”之首。

第二層:周處聽人勸說,殺虎斬蛟。

第三層:周處產生悔改之意,尋訪二陸,受教於陸雲。

第四層:周處改過自新,成爲忠臣。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記憶本課中出現的新的生字、生詞。

(2)瞭解王鼎鈞及其散文創作。

(3)能夠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並進行概括。

(4)理解文章主旨。

(5)理解文章的創作手法

2.過程與方法

(1)有感情朗讀課文,感受文章濃重的悲劇感;研讀重點片段。

(2)小組探究,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

(3)合作探究,對文章的寫作目的形成自己的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文明進步和自然生態之間的矛盾,認識到保護自然環境的必要性,增強保護美好生活環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二、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圖片:1、城市發展圖片;2、環境破壞圖片。談話導入:20xx-2013年之間,南美洲有1680平方公里的熱帶雨林消失不見。綠色是生命的顏色,但是,隨着社會的進步,我們在一點點的吞噬地球上寶貴的綠色。引入文章。

1、預習準備:自讀課文,自學生字詞語。

課堂交流:1、介紹自己查閱到的關於作者王鼎鈞的資料。2、梳理生字詞。

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

2、師友互助

教師提出合作要求:

1、細讀文章,這是一棵什麼樣的樹?

2、人們爲什麼要砍伐這棵樹?你認爲應該砍掉嗎?

學生朗讀文章。

1、研讀文章前半部分,理解這棵樹帶來的歷史感,以及對人們的城市生活的改變。

2、理解後半部分文字。說說自己的看法和依據。

對文章形成概括性的認識。

3、對比探究

教師提出探究要求:

1、《三棵樹》《那樹》兩篇文章的主旨是否相同?

2、兩文語言有何不同?

(蘇文抒情外露,情感深摯;王文含蓄委婉,語言富有詩意。)

學生回顧,比較,交流。

(參考:兩文都涉及了城市建設破壞人與自然和諧關係的問題,蘇文還有對理想生活的嚮往,對童年生活的追尋;王文還批判了人們的自私、冷漠。)

對比探究,理解文章的不同特色。

4、分層提高

教師引導探究:文章中有許多句子的表達極爲特別,試找到一處做簡單的評析。

學生自讀尋找、評價。

學生交流。

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

5、歸納總結

說說讀了這兩篇文章後自己的看法。

學生自由談論。

6、拓展提高

1、資料見後。

讀一讀,從普通民衆、林業工作者身份出發爲解決這個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2、《寫給市長的一封信》談談自己對城市綠化的建議。

在這次市級常態課展示活動中,我做了一節九年級散文《那樹》的研究課。走下講臺,回顧這一節課,有些感想,期望與同行共同分享。這節課是起始課,內容是散文的欣賞與寫法探究。在授課之前,我對文章的內容進行了一番研究,發現文章中的可挖點還是很多的,那麼如何在課堂短短的45分鐘內強化教學效果,是我在備課過程中考慮最多的問題。散文閱讀最重要的莫過於賞析美感和探究寫法,因此本課的教學設計也就從這兩方面展開。把作者簡介、疏通文字、初讀課文、把握大意這類問題放在預習環節,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其效果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檢測,這樣既節約了時間,又能突顯本課的教學重點。由於學生在閱讀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礎,因而對本課我不是採用常用的閱讀方式,而是採用互動性閱讀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解讀文本,感悟文本,藉助這樣一種開放型的閱讀活動,激起學生身上的文化素養與文本這間的碰撞,促進學生實現文化的構建和再建。

這篇文章的處於九年級第三單元,這個單元以“生命”爲主題,王鼎鈞“那樹”通過描寫那樹,含蓄地表達對自然界寶貴生命慘遭虐殺的痛惜和憂慮,因此,處理教材時我將引導學生合作研討,共同探討人類文明和自然衝突的話題。

在引導學生感知老樹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託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課文的主旨在這一過程中,設計了兩個問題:

(1)用自己的話概括那樹的故事。此環節主要是幫助學生初步把握課文內容,只要學生能夠答出大致內容就得到了本環節的目的。以課堂實際效果來看,學生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在以後的教學中,類似目標的達成,就完全可以交由學生獨立處理。

(2)結合課文有關語句說說,那是一棵________的樹。這裏由於學生的注意點比較分散,所以在引導學生思考前,劃定了文章一至五小節的思考範圍,加強了課堂實效性。此環節涉及的問題比較零散,涉及的知識點有:排比句的表達作用,比喻擬人手法的表達作用,典型動詞的表達作用,等等。期間時刻注意讓學生進入文本,體驗文本內涵,以朗讀帶理解,通過各種各樣的朗讀形式,讓學生充分感受文章的美感。其中寫到大樹給人類貢獻了濃蔭這一內容,裏面有個動詞——“吸”用的非常生動,這裏讓學生做“吸”的表情和動作,加強了學生對內容的體驗,符合體驗式教學的精神,收效明顯。

在探究文章打動人心的奧祕,品析鑑賞本文的哲理美、修辭美,感受悲劇色彩,深層體會王鼎鈞散文的藝術魅力這一主要環節。採用了類似的方式,以人類殘忍對待老樹的描寫爲主線帶動學生情感體驗,讓學生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以及對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內涵,進行充分的理解。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3

《生命與和平相愛》選自蘇教版九年級語文(下),是當代女作家,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的一篇散文。文章通過對一個猶太青年戴維成才原因的探究,介紹了一個猶太家庭、猶太民族重視教育,重視文化的傳統和爲民族生存而奮鬥的精神,突出了他們熱愛生命,祈禱和平,奮發圖強的民族願望。

文章學習方法

讓學生在快速閱讀中感受猶太青年傑出的語言才能,在細心研讀中剖析成才的深層原因,在選擇誦讀中領悟文章的主題,最後讓學生聯繫當今世界現實,在拓展訓練中淨化心靈,熱愛和平,珍愛生命。

文章的教學思路設計:

整體感知,把握思路

深入閱讀,探討問題

妨句練習,提高能力

誦讀文章,領悟主題

拓展訓練,淨化心靈

課前預習,課堂展示:

瞭解“猶太民族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

由於距學生的生活實際距離較遠,文章《生命與和平相愛》的內容難以難於理解,學習興致也不濃厚。

因此首先從挖掘文本開始,把學生對課文的研究引進課堂教學之中。學生從文本入手,挖掘到許多豐富的精彩的內容。老師引導學生對有關內容進行拓展加深,由點帶面,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可以組織學生在認真鑽研文本的基礎上,通過上網瀏覽、翻閱相關書籍等形式深刻理解文本內涵。

如《辛德勒名單》——猶太民族苦難歷史的一面鏡子、猶太人爲何多出偉人、猶太人的家教等等。

通過課題探究,同學們深深明白:猶太民族曾飽受世界上最深重的民族災難,卻在經濟、科學和藝術等方面爲世界貢獻了一大批傑出的天才。馬克思、達爾文、弗洛伊德、愛因斯坦……幾十年來諾貝爾獎的得主,猶太人所佔的比例遠比其他民族高,這跟猶太人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民族精神有關。

《生命與和平相愛》一文以小見大,通過探尋戴維這個優秀人物的成長經歷,引出了猶太民族的智慧與文化。這樣的學習探究不但使學生不再感到晦塞,不再覺得乏味,而且也能夠使文本迸射出了生機活力。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把握思路

文章寫什麼內容,表達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如何寫的,如何表達這種感情的?

二、深入閱讀,探討問題

細心研讀中剖析戴維成才的深層原因。

問題設計(這些問題,也可以由學生提出來,老師進行概括歸納總結)

1、一個人:戴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12歲小學畢業時寫下的願望是什麼?

2、一個家庭:戴維的家庭是一個什麼樣的家庭?

3、一個民族:猶太民族是一個什麼樣的民族?

圍繞三個問題可以使學生深入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和課文內容。

民族——引出個人——家庭背景,社會根源——成長之路——抒發感情

問題探討:作者爲什麼開篇就寫猶太民族,而不直接寫戴維?(處理文章的結構,課後第一題)

三個問題的層層深入,由對課文內容的再次把握到對文章結構的分析理解。學生必須認真閱讀課文,深入課文的內容,才能對問題進行比較深入的準確的解答。

該教學環節在於培養學生在閱讀中捕捉信息的能力,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例如,對於“戴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的問題的探討,我設置的由橫排第四排回答,原則上各個回答必須獨創,不能重複,八名同學回答完畢之後,或者個別同學不能回答的時候,其他同學可以適當進行補充。剛剛開始回答的學生,往往比較容易解答,因爲如“語言才能強”“靈活”“精幹”“天真”“快樂”“冷靜”“成熟”等問題是淺層次的顯性的。越往後面的回答,就要求學生的概括能力了。

一個學生把第六自然段的前面設問句全部讀了出來,但是沒有進行概括。

內容如下:

這個對語言有着特殊敏感、對一切事情興致盎然的青年,尚不滿28歲,何以具備一旦嚮往,便鍥而不捨地追求的氣概與能力?這需要充沛的精力,也需要聰明過人的天分。

如何進行概括呢?

我給示範了一句:戴維是一個具備一旦嚮往,便鍥而不捨地追求的氣概與能力的人,之後學生便豁然開朗,進行了“戴維是一個充沛的精力,而且具有聰明過人的天分的人”和“戴維是一個對語言有着特殊敏感、對一切事情興致盎然的不滿28歲青年人”。

最後老師或者學生進行總結:

戴維是一個具有傑出語言才能的優秀猶太青年,這是因爲他有一個和諧寬鬆熱愛知識重視文化的家庭,更是因爲他有一個熱愛生命、祈禱和平的民族。

三、妨句練習,提高能力(這個環節可以併入第二個環節之中)

在這個教學環節,可以很自然地讓學生進行仿句練習:

以“我”爲語述對象,仿照上句寫一段話。

這個活動實踐很是熱烈的。例如:

我是一個奮發進取的中學生,這是因爲我有一個溫馨充滿愛意的家庭,更是因爲我有一個充滿和諧人文氛圍的中華民族。

這樣的教學環節,目的是讓學生在感受猶太民族“熱愛生命,祈禱和平”的民族精神的時候,也有一種民族自尊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情感教育上能得到昇華。同時,這一教學環節也是對於培養學生閱讀創新力的課堂體現。

語文的生活化,要求學生在加強課外閱讀的時候,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爲學生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所以應該是隻有閱讀注意力、閱讀思辨力、閱讀創造力三者形成了,才能形成學生的終身閱讀的能力,才能夠養成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

四、誦讀文章,領悟主題

圈點文章中有關“生命”、“和平”字眼,緊扣題目和文章結尾一段,並誦讀結尾一段中的排比句,深刻領悟文章的主題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4

[教學目的]

1、積累文言字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現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教學時數]

兩教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於孔子之孫孔假的門人,是孔子之後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他曾遊樑,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爲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於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後,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爲《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是孔子思想的發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善於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魚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靨逑至蘇廡┨氐恪?nbsp;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註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的兩個小節,讀後請其他學生指出讀錯的字詞。

3、教師運用投影將本課中的生字、詞打出,全班齊讀(或指名讀)。

4、齊讀全文。

5、學生自讀課文,參考註釋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處(字、句)可以勾劃出來,準備進行質疑;有特別欣賞的語句也請勾劃下來,準備進行交流。

6、請兩三名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實)。

參考答案: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鍵時刻應作出正確的選擇。

三、分步品味

1、質疑及交流。

前面我們說過,《孟子》的文章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通過剛纔的整體感知,同學們一定有所感受。那麼這篇文章所要論證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呢?

參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解說:要求引原文答,教師可適當點拔。回答過程中學生可以對第一、二節的內容進行質疑,教師應儘可能地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或相互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

2、齊讀課文。

3、讀後讓學生進行自由質疑或說說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說:重點解決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爲也和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的意義。)

4、教師提問:文中兩次提到心,在第一節中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在文章最後又說:此之謂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麼?請依據原文回答。

參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夠做到捨生取義的心,是心就是這樣的心,其義與本心相同。

(解說:這一部分的教學設計,目的在於嘗試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把握整體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詞、句。)

四、小結

在人生面臨抉擇時,應當具備怎樣的價值標準?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應當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

五、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抄寫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所學內容

1、抽查背誦情況。

2、用媒體出示字詞,檢查對字詞的理解。或者由學生相互出題,考查對字詞及語句的理解情況。

二、朗讀訓練,體會文意

1、分組朗讀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甸式美;嘗試刪除某個句子,而後再讀,體會文章論說的氣勢;進行演講式背誦,感受其表達效果。

2、跳讀課文,找出爲論證中心論點,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論證方法,並思考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

明確:①論證方法:道理論證(第一節)、舉例論證(第二節)。②作者的寫作意圖:讚頌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將正義放在首位,而摒棄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齊讀全文。

三、課堂練習

1、速讀課文第二節,說說本節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證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應將正義放在首位的。

2、對比閱讀以下幾則材料,聯繫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出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材料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材料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材料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夏明翰)

(解說:以上材料根據具體情況選用,目的在於促使學生要正確對待生與死、義與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討論:

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捨生取義的觀點,那麼在我們現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解說: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思考,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

五、課後延伸

1、背誦課文。

2、在課外查閱有關孟子、《孟子》的資料嗟來之食的故事以及吳晗《談骨氣》。

六、佈置作業

背誦這篇課文。

《魚我所欲也》教學反思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大思想家孟子曾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做比提出了他自己的觀點“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即“捨生取義”)昨天的語文課上,我和學生一起將腦意識和孟子的“捨生取義”思想進行對接,很可惜,在潛連接的過程中出了點小問題,將我的課堂偏離了正常軌道。

“老師,我不同意孟子的觀點。”一個男生有些迫不及待,看的出他身後有不少的支持者。 “還有誰不同意老夫子的觀點?”我笑着問道。響應的聲音此起彼伏。有些意外於學生們的態度,也有些驚異他們的獨立思想。我決定將課堂自然一些進行到底,於是花費了不少的時間聽取他們反對“捨生取義”的原因。 “我們以前接觸過保爾這個不朽的名人,他有句話說的好‘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留着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可以再麻木的‘捨生’了,要學會保護自己的生命。”學生A心直口快,當然觀點顯得有些片面,而且有些強詞奪理了。

“對我們中學生而言,這個觀點離的似乎太遠。前段時間新聞裏播放說已經將‘見義勇’改爲‘見義智爲’,可見,我們現在提倡的是‘取義不捨生’。”學生B有理有據、簡捷明快的發言博得了一陣喝彩。 ……在衆多的言論之中,除了學生B的‘見義智爲’有新意外,其他的好象都在強調一個片面的觀點:只有生命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所謂義啊,德啊,都要排在尾巴上。而且他們列舉了一系列的反面事例,從貪犯說到肇事者,從“評按說法”說到“焦點訪談”……他們不屑的說着:現在有誰還“捨生取義”啊?……我有些茫然,有些悽悽然,優秀傳統的教育缺乏,教學與現實嚴重脫節,致使教師處在了尷尬的位置。我明白,他們接觸的社會上的反面例子太多了,潛意識裏早就否定這個觀點,根深蒂固。我還想據理力爭,想爲我們偉大的古思想家拉動一些支持者,更想糾正這些年輕的腦袋瓜裏存在的“腐壞”思想。我急性列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在上學路上,不小心撞倒了一位老奶奶,你有兩個選擇,一是趕緊逃跑,一是扶起老奶奶看看傷勢做決定,你會怎樣做?“我會看看左右沒人,趕緊逃跑。”一個調皮男生有些玩笑的說。

“哎……”傳來一片唏噓,接着有幾名同學起來指責他天良的喪失。(我很高興大多數孩子人本善良)“如果你開車,撞倒了一個人,而且很嚴重,你有兩個選擇,一是逃跑,一是勇敢承擔責任在第一時間救治傷者……”我將事例“升級”。顯然,同學們陷入了沉思中。 “魚和熊掌不可得兼,選擇逃,接受良心的譴責,或者法律的更嚴懲,選擇後者,接受法律的懲罰,但良心稍安。你們做選擇,舉手表決。”我幫忙分析。很高興,他們一個個表示願意選擇後者,儘管眼中還有一點點的茫然。接下來我們列舉了當今社會上一些正面的事例……看的出,他們的想法有了比較大的變化,他們開始對“捨生取義”的勇士,發出由衷的讚歎,而對那些見利忘義、自私無德的小人表示出了極大的反感和鄙夷。 “現在社會上見利忘義的現象太多,可世界上真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德,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德,就好象沒有了靈魂,也就成了一具行屍走肉,雖生尤死,受萬人唾棄,而那些捨生取義的勇者至今傳誦……當然最完美的方法仍然是‘取義不捨身’,所以學生B獲得最佳發言人!”在一片掌聲中我們結束了討論,從學生折射來的目光裏,我知道這節課的收穫還是不小的。最後佈置了一個小作文題目《魚我所欲也》,來寫自己的一次選擇經歷,期望在作文過程中總結所學,學會在關鍵時刻如何作出正確選擇,這該是學習該課文的最終目的。

雖然這節課沒有按照我預定的教學計劃進行,也讓我着實感受到了語文教學中面臨的尷尬局面,但我慶幸,最終的教育效果還是好的。我在想,語文的教學並不只是單純的語文知識的教學,而是要靈活的滲透思想品德教育,靈活的與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接軌,能學有所用。作爲教師,如果不斷的喚喚這羣孩子的良知,對於他們人生觀世界觀的成型該有不小的幫助。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掌握在一首詞中通過朗讀表現豪情壯志與無奈悲涼的方法技巧,梳理現實與夢境的敘事結構關係,明確雄壯與悲涼的抒情層次關係

教學重點:掌握在一首詞中通過朗讀表現豪情壯志與無奈悲涼的方法技巧

教學難點:梳理現實與夢境的敘事結構關係,明確雄壯與悲涼的抒情層次關係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一個人喝醉酒後,可能會有怎樣的行爲表現?介紹心理學對酒後行爲的解釋

2、辛棄疾喝醉後會有怎樣反常的舉動?其中飽含了怎樣複雜的情感與心理?

二、把握“壯”,理解“壯”,感受“壯”

1、自讀課文,參考註釋

2、個別朗讀:正音:挑燈、麾下、炙、的盧、了卻、白髮

節奏: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

3、作者在醉酒的狀態中做了什麼事?產生了怎樣的幻覺?

在酒醉中夢迴曾經征戰沙場的情景;

作者自稱這是一首“壯詞”

4、朗讀描寫酒醉幻覺的詩句,感受讀來有怎麼的感受?呼應了標題中哪個字?

5、通過朗讀感受表現壯的詩句,注意語氣。

6、作者的“壯”表現哪些方面?

(1)戰場壯闊

(2)主將豪邁

(3)士氣高昂(能不能是沙場“春”點兵,沙場“夏”點兵?)

(4)戰鬥激烈(爲什麼不直接進行正面描寫?)

(5)志向遠大

6、怎樣朗讀更能表現出出戰的豪邁雄壯?

音量語調節奏語氣

7、學生朗讀,點評

三、懷疑“壯”,否定“壯”,重構“壯”

1、作者自稱這是一首“壯詞”,作者說的是否就是準確的?談談你自己的解讀

2、“可憐白髮生”中蘊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3、如何通過朗讀表現你對“可憐白髮生”這句的理解與感受?

4、我們讀者讀出“悲”,作者自己認爲“壯”,是否矛盾?如何理解整首詞中“悲”與“壯”之間的關係?

詞有兩個情感層次:醉夢中與醉夢外

醉夢中的壯與醉夢外的悲

既相互融合轉化,又相互對比反襯,使情感更飽滿強烈

5、朗讀感受作者豐富飽滿的情感,加深對“悲壯”的理解

四、對比鑑賞,加深理解

1、陸游的《訴衷情》與辛棄疾的《破陣子》有許多相似之處,常常被人比較,對比兩首詞,說說兩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說說你更喜歡哪一首?理由是什麼?(引入古代詩論中“氣”與“格”的概念)

3、以袁行霈的《中國文學史》中《辛派詞人》的對比作爲參考借鑑。鼓勵同學的真知灼見和獨立品味、比較閱讀的勇氣。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6

《我用殘損的手掌》課文原文

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障,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這長白山的雪峯冷到徹骨,

這黃河的水夾泥沙在指間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麼細,那麼軟……現在只有蓬蒿;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盡那邊,我蘸着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

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

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

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面,寄與愛和一切希望,

因爲只有那裏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因爲只有那裏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螻蟻一樣死……那裏,永恆的中國!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

知識目標

1、瞭解戴望舒及其詩歌創作。

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

3、感情背誦本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語言,深層體會變幻多姿的抒情風格。

2、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3、培養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感情誦讀,把握全詩的感情線索,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

教學難點

1、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寄寓的詩人的情感。

2、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感情線索。

2、聯想想象欣賞法引領學生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情感。

3、研討點撥法用於對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的分析,深層把握詩歌主題。教具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把握全詩的思想感情。分析詩中的藝術形象寄寓的主觀情感。品味詩歌浯言,領會其藝術魅力。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提及戴望舒,我們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撐着油紙傘,“丁香一樣地結着愁怨的姑娘”,但盧溝橋頭的炮火點燃了民族鬱憤,以“雨巷詩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紙傘”,而在“獄中題壁”,並且“用我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放聲歌唱“永恆的中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的戀歌——《我用殘損的手掌》。(板書文題、作者)

二、作者介紹

戴望舒及《我用殘損的手掌》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縣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學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做宣傳工作。1928年在上海與人合辦一線書店,出版《無軌列車》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書店,出版《新文藝》月刊。1931年加入左聯。1932年自費赴法國,在里昂中華大學肄業。一年後到巴黎大學聽講,受法國象徵派詩人影響。1935年回國。次年創辦《新詩》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副刊《星座》及詩刊《頂點》。還曾主編過《珠江日報》和《大衆日報》副刊。同時組織“文協”香港分會並任理事。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後被捕入獄,受傷致殘,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1949年回到內地在國際新聞局法文組從事翻譯。1950年因氣喘病去世。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早年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徵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後期詩歌表現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 《我用殘損的手掌》作於1942年?月3日,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的歌。

三、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1、學生默讀全詩。掌握下列字詞。

錦幛(zhàng)荇藻(xìng zǎo)蓬蒿(Péng hāo)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螻蟻(lóu yī):“螻蛄和螞蟻,用來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師感情誦讀,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

提示:這首詩語言口語化,押韻靈活錯綜,讀起來有一種沉鬱頓挫的音樂感、很確切地表現了詩人的情懷。誦讀中要注意體會停頓和重音。

3、學生自由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思考:(1)詩歌從內容上町分爲兩部分。每部分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體會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祖國土地時的種種感覺,說說詩人內心深處情感的變化起伏。

學生誦讀體會後回答,教師適時點撥:

(1)第一部分表現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雖然自己的手掌已經“殘損”,卻仍然要摸索祖

國“廣大的土地”、觸到的只是“血和灰”,從而感覺到祖國籠罩在苦難深重的“陰暗”之中。第二部分寫詩人的手終於摸到了“那遼遠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沒有爲侵略者所蹂躪的解放區,詩人對這塊象徵着“永恆的中國”的土地,發出了深情讚美。

(2)詩人先是悽楚憂憤,轉而熱切期盼,對解放區寄予了民族復興的希望。消極的、冷色調的前半部分與積極的、暖色調的後半部分形成明顯對比,使作者的感情傾向更加鮮明。

4、學生集體朗讀,整體領悟詩意。

四、精彩賞析,理解藝術形象

1、學生配樂誦讀全詩、合作研討:

(1)詩中兩種不同的色調給讀者以強烈刺激。請畫出文中起標示作用的修飾語,體會其表達效果。

(2)這首詩描寫的對象很多,而讀起來卻不覺蕪雜,這是爲什麼?

(3)詩歌兩部分的寫法各異,試作簡要分析。

四人學習小組研討、交流,教師明確:

(1)積極的、暖色調的詞語如:新生、遼遠、溫暖、明亮、堅固、蓬勃、永恆……

消極的、冷色調的詞語如:殘損、冷、徹骨、寂寞、憔悴、陰暗……

詩人之所以這樣用這些詞語,是爲了更好地表達內心深處的愛與恨。

(2)全詩在想象中展開內容,在想象中,詩人的手掌撫過了廣大的國土。先是淪陷區的家

鄉,繼而從祖國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終停留在解放區。對祖國大地上每一處特徵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觸覺作用(同時也有視覺、嗅覺、味覺等感覺器官的作用),如“微涼”“冷”“滑出”“細”“軟”“蘸”等等。這樣,就把較廣泛的描寫對象相對集中起來,使之貫穿在“手掌的感受”這一條線索上,因而讀起來不覺蕪雜。

另外,靈活的押韻方式,既體現了現代詩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詩有着相對協調一致的節奏。

(3)描寫淪陷區,從實處着筆,用一幅幅富有特徵的小畫綴連;描寫解放區,側重寫意,用摯愛和柔情撫摸,加之一連串親切溫馨氣息的比喻,凸現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學生熟讀背誦全詩,深層領會詩中藝術形象的內涵。

3、拓展延伸。

詩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緒具有可感性。借鑑這種寫法、聯繫生活體驗,寫幾句富有詩意的話,抒寫自己的一種感情(如“思念”“悲傷”“歡欣”等)。

先在小組內交流、修改,然後請學生有感情誦讀自己所寫的優美語句,教師點評歸納。

五、課堂練習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在抗日戰爭中覺醒和振奮起來的戴望舒,“用殘損的手掌”摸索廣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鬱中愛國精神的昇華。恰是這一片丹心,撐托起了民族的脊樑。吟詠詩歌,我們在感念中生髮的是對祖國母親的一份深情、一份責任。“祖國在我心中”,讓我們在雄壯激昂的《國歌》聲中唱響心曲。(音樂起)

七、佈置作業

閱讀聞一多的《一句話》,寫一篇精彩的賞析文章。

一句話

聞一多

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這話叫我今天怎麼說?

有一句話能點得着火。你不信鐵樹開花也可,

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那麼有一句話你聽着:

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等火山忍不住了緘默,

說不定是突然着了魔,不要發抖、伸舌頭、頓腳,

爆一聲:“咱們的中國!”等到青天裏一個霹靂、

爆一聲:“咱們的中國!”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反思

1、以讀帶講:

以讀促品是本課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在這裏,通過幾遍層次和要求不同的朗讀促使學生抓住詩中形象,理解詩歌感情,領悟詩歌內涵,讀和品互爲方法和結果。

2、青春時代應該是詩的時代:

可是很多同學誤以爲詩歌的凝練就意味着抽象,學着寫詩寫的空洞蒼白。還有的同學很少讀詩,甚至有的`同學懼怕詩歌的學習。本課的重點放在領悟詩人藉助哪些具體形象抒發情感上,消除了這一部分同學的誤解,使他們在情感上又向詩歌走近了一步,也加深了對詩歌的認識,有利於課外的閱讀和練筆。

3、課程標準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主人”要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在某種意義上,得由老師來幫助完成。那麼“組織者和引導者”就要轉變觀念,以創新的精神和嶄新的姿態組織好教學工作。要尊重“主人”,尊重其個性差異,鼓勵他們確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在語文學習中大膽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學習能力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兼顧了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效果很好,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他活動的舞臺和空間,每個學生又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能力來選擇課外作業。事實上,我們完全不必擔心學生沒有掌握該掌握的內容。學生層次有不同,“一刀切”是得不償失的。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7

⒀夫戰,勇氣也。

⒁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⒂彼竭我盈,故克之。

⒃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⒄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探究展示:

1、課文可分幾部分?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每部分的意思。

第一段, 。 可分兩層:

第一層(從 開始 到“乃入見”) 。

第二層(從“問:‘何以戰?’”到段末)

第二段, 。全段32字,以寫魯方之戰術決策爲主。

第三段, 。可分兩層:

第一層(從 開始 到“故克之”)以“夫戰,勇氣也”爲根據,提出要選擇“彼竭我盈”的時機發動反攻的觀點,回答了爲什麼等待“齊人三鼓”而後“鼓”的問題。

第二層(從“夫大國”到段末)以“大國難測,懼有伏焉”爲根據,提出作戰中必須時刻注意判斷敵方意圖的觀點,說明了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之後才認爲可以追擊的原因。一、預習導學

【鏈接材料】——1. 走近作品: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史記》和《漢書》都認爲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魯國史官左丘明而作。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54年)。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於描寫戰爭及複雜事件,又善於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左傳》分年記事,沒有篇名。

【鏈接材料】——2. 長勺之戰的背景:

: 這一戰事發生在魯莊公十年(前684),是齊桓公即位後向魯國發動的第二次戰爭。

此前兩年,齊桓公(公子小白)與其庶兄公子糾曾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君位的鬥爭。當時篡君奪位的公孫無知(齊襄公堂弟)已被殺,齊國一時無君,因此避難於魯國的公子糾和避難於莒國的公子小白都爭相趕回齊國。魯莊公支持公子糾主國,親自率軍護送公子糾返齊,並派管仲攔擊、刺殺公子小白。然而魯國的謀劃沒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搶先歸齊,取得了君位。齊桓公即位後當即反擊魯軍,兩軍交戰於乾時(齊地),齊勝魯敗。乘兵勝之威,齊桓公脅迫魯國殺掉了公子糾。齊桓公雖在其庶兄的血泊中鞏固了權位。但對魯國卻一直怨恨難平,因此轉年春便再次發兵攻魯,進行軍事報復和武力懲罰。本篇所記即是這次在魯地長勺展開的戰事。

1、給下面的字注音:

劌( )又何間焉( )鄙( ) 弗敢專也( )小惠未編( ) 小信未孚( )

公與之乘( )長勺( )轍( )軾( )竭( ) 盈( ) 旗靡( )夫( )帛( )

2、解釋加橫線的詞的意思

肉食者鄙, 未能遠謀 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將鼓之 既克,公問其故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齊師伐我 又何間焉 何以戰 衣食所安 弗敢專也,

必以分人 犧牲玉帛 小大之獄 忠之屬也。 可以一戰

齊師敗績 公將馳之 遂逐齊師 一鼓作氣 再而衰彼竭盈

3、古今異義

①又何間焉 ②肉食者鄙 ③犧牲玉帛

④忠之屬也 ⑤可以一戰 ⑥一鼓作氣,再而衰

⑦伐 ⑧加 ⑨安

4、重點句子翻譯

①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②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④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⑤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⑦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⑧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⑨公與之乘,戰與長勺。公將鼓之

⑩齊師敗績。公將馳之

⑾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⑿既克,公問其故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8

一、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了解科學小品的一般知識。

(二)使學生了解本文先主後次,由表及裏地說明事物的特點。

(三)讓學生了解並學習本文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事物的特點。

(四)讓學生體會本文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學情趣的特點。

二、難點、重點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一)舉例子。

來自現實的,如“廣東產的‘三月紅’和‘桂綠’等”;“海南島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等。

來自調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廣東調查得知,有鵝蛋荔和丁香大荔,重達四五十克”;

來自史籍和科學專著的,如“據記載,南越王尉佗曾向漢高祖進貢荔枝”;楊貴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產的‘楠木葉’,《四川果樹良種圖譜》說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國果樹栽培學》則說大的重六十克”等。

(二)比喻說明。

直接比喻說明,如說明荔枝殼面形態時,說“荔枝殼表面有細小的塊狀裂片,好像龜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銳如刺”;說明荔枝的果形時說“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介紹優良的荔枝的種子時說“形狀很小,有似丁香”;在說明荔枝外殼的色澤時說“把它比做‘絳囊’、‘紅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

引用古籍或詩文作喻,如“至於整株樹以至成片的樹林,那就成爲‘飛焰欲橫天’,‘紅雲幾萬重’的絢麗景色了”;“舊記載中還有一些稀奇的品種,如細長如指形的‘龍牙’、圓小如珠的‘珍珠’等”。

(三)數字說明。

在介紹荔枝的成熟期,果實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貯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數與結實數,我國栽培荔枝的歷史,古籍中所載的荔枝的品種時,都運用了數字。

(四)引用說明。

古代詩文、文獻資料、諺語等本文引用達十餘處之多。這樣既豐富了文章內容,擴大了知識面,加強了說明效果,同時又使文字生動活潑,富於變化,具有較強的文學韻味,因而也更能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既能瞭解有關的科學知識,又能獲得一種文學享受。

文章雖屬於說明文,卻以詩句“南州六月荔枝丹”爲題,遠比諸如“荔枝”、“說說荔枝”之類的題目生動活潑富於形象感。文章開頭引白居易《荔枝圖序》中的句子進行質疑,自然引出對荔枝的說明介紹。文中引用詩句,或介紹荔枝林的景觀,或說明荔枝的不耐貯藏,或印證荔枝的生長北限,或藉以表達應大力發展荔枝生產以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願望與建議,都極富文學情趣。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作者簡介。賈祖璋,浙江省海寧縣人。我國著名的老科普作家。著有《中國植物圖鑑》、《鳥類概論》等專著,以及《鳥與文學》、《動物珍話》、《生活素描》、《生物學碎錦》等科普作品。具有相當高的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

(二)課文說明。

教師:本文選自《生物學碎錦》,是科學小品,屬於說明文。

板書:科學小品:介紹科學知識的文藝性說明文。其特點是以通俗有趣的寫法介紹科學知識,篇幅短小,形式靈活,語言生動,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一定的文學情趣。

(三)熟悉課文。請2~3位學生依次朗讀,教師隨時在黑板上寫下學生讀錯的字。每個同學朗讀後,教師均需對其朗讀情況作三言兩語的簡要評定。

次第:一個挨一個地。“次”、和“第”均作次序講。

(四)分析課文。

教師:下面分析課文。這節課我們主要解決文章說明的重點和層次問題。

大家考慮一下,讀過這篇文章之後,你對文章內容的哪一部分最感興趣,印象最深?

學生略作思索便會答出:荔枝的果實。

教師:爲什麼?

學生:因爲荔枝是我們平時常見且喜食的水果,因此對它最感興趣,同時課文對它也介紹得最詳盡,所以印象深。

教師:請同學看課文,然後不要遺漏地說出課文介紹詳盡到什麼地步。

學生看書、思考、作答。

教師明確:

課文介紹詳盡到有關荔枝果實的各個方面:外殼的形態,外殼的顏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實的大小及重量,殼內的果膜,果肉(假種皮),荔枝的貯藏,荔枝的果核(種子)等,有花纔能有果,因而課文還連帶介紹了荔枝的花。

教師:課文除了上述內容而外,還介紹了有關荔枝的哪些知識?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

課文還介紹了荔枝的產地分佈,古代講荔枝的專著(書譜),荔枝的生長習性和生長的北限(地區限制)、以及提出“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議。

教師:與前面介紹荔枝的果實相比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體,爲什麼?

學生作答,教師明確:

很顯然,介紹荔枝的果實的部分是全文的主體。因爲它是有關荔枝知識的重點,同時也是一般讀者最感興趣、最樂於瞭解的知識,因此作者寫作時,把它作爲主體,進行詳細介紹。這再一次說明作爲科普作品,在對某種事物進行介紹說明時,要依據所要說明的事物的自身特點和讀者的認知需求,來合理安排文章內容的主次和詳略。

教師:既然介紹荔枝的果實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那麼後面有關荔枝的產地、書譜、習性、生長北限和建議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請問同學們,文章將後面的次要部分刪掉行不行?

估計同學能作出否定的回答。但理由未必圓滿充分。

教師分析、明確:

不行。我們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與整篇文章的關係。“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達一篇文章的主旨時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輕而言,而不是指對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次要”不等於“不必要”,“主要”和“次要”對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

其次,我們就這篇課文來談。如果文章題目改作《荔枝的果實》的話,那自然可以考慮刪掉後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講荔枝,因此有關荔枝的知識都應作介紹,而不能只介紹其果實,這樣內容才全面。另外,從作者的寫作意圖考慮,作者不僅把有關荔枝的知識介紹給了讀者,而且提出了“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議,體現了作者寫作意圖的另一個重要方面。綜上所述,後面的次要部分是不能刪掉的。

教師:通過這節課的分析,文章說明的重點清楚了。接下來的是層次問題。通過這節課的分析,估計同學們對文章的層次已有了初步的瞭解。好,就把這個作業留給大家,請同學們在作業本上編寫出這篇課文的段落層次提綱。另外,在課本上完成思考和練習第一題。

(五)列出本文的提綱。

1.主要說明荔枝果實的形態特點。(1~10)

(1)從對小學時學過的《荔枝圖序》質疑寫起,引出下文(1)(2)荔枝的形態特點(2~9)

①荔枝的外部形態。(2~5)

A.荔枝外殼構造B.荔枝外殼的顏色C.荔枝的形狀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

②荔枝的內部構造。(6~9) A.荔枝的殼膜B.荔枝的果肉C.荔枝的貯藏D.荔枝的果核

(3)荔枝的花。(10)

2.主要介紹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11~13)

(1)荔枝的產地分佈。(2)古代的荔枝書譜。(3)荔枝的生長習性及生長北限。

3.提出建議:大力發展荔枝生產,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14)

教師:理清了文章的段落層次,那麼說明順序也就明瞭了,請同學來回答這個問題。

教師明確:本文的說明順序爲先主(荔枝的形態特點)後次(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及建議),而介紹荔枝的形態特點時是按由表(外部形態)及裏(內部構造)的順序。在說明荔枝的外部形態時,則按殼面的構造——色澤——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而介紹內部構造時又是按殼膜——果肉——果核從外到內的順序。

這樣來寫,條理清晰、內容全面、主次鮮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特徵。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1、瞭解孟子雄辯的文風;2、學習文章中用於敘述和議論的排比句式;3、深刻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句,學習文章中用於敘述和議論的排比句式,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學難點:瞭解孟子雄辯的文風,深刻領會憂患能激勵人勤奮求生存發展而享受安樂年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檢查預習情況。

(二)介紹常識:1.關於孟子的常識。2.關於《孟子》一書。

(三)檢查預習讀課文的情況:齊讀。

(四)朗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節奏。

1.聽課文錄音:(學生注意節奏、字音)2.學生齊讀課文,教師隨時點撥。

教師強調某些句子節奏和作用:

這篇文章大量使用結構整齊的駢句,朗讀時要注意它們的節奏,讀出氣勢。如用了排比句式的“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用於敘述,列舉事實,爲後面的論證奠定了充分的事實基礎。

試標出下邊句子的節奏(用“/”表示),然後練習背誦課文。

學好文言文的關鍵是要多誦讀,讀出文章的節奏和氣勢。特別是像《孟子》這樣短小嚴密而富於文采的文章,誦讀顯得尤爲重要。本題就是鍛鍊學生劃分句子結構、學習誦讀的能力。

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採用了排比的句式,用於本段的議論,增強了論辯的氣勢。

(五)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疏通文意。

(六)討論交流: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請查找相關資料,補充一些現當代生活中的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這是一道開放題。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認識,用一些實例驗證本文所說的觀點,也可以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八)課堂小結:

(九)拓展作業:課外閱讀《孟子》的其他文章,如《魚,我所欲也》等,體會孟子的雄辯文風。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闊綽、頹唐、間或、不屑、置辯”等詞語。

2、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

3、體會小說精巧含蓄的佈局。

能力目標

1、學習用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描寫來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寫法。

2、品味小說辛辣深刻的語言,理解社會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說人物的性格內涵,體會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義。

德育目標

瞭解作者對腐朽罪惡的封建科舉制度和病態冷酷的社會的揭露和批判。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1、把握小說主題。

2、分析孔乙己這一人物形象,學習小說多角度鮮明、生動刻畫人物的寫法。

3、結合時代背景,深層領會小說的思想意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自主預習

一、導語設計

大凡讀過魯迅小說的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讀過《孔乙己》的人,無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這個遭到社會涼薄的苦人兒的形象。據魯迅先生的朋友孫伏園回憶,魯迅先生自己也說過,在他創作的短篇小說中,他最喜歡《孔乙己》。他爲什麼對《孔乙己》如此鍾愛,而孔乙己又是怎樣一個藝術形象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小說——《孔乙己》,去體味它複雜的情感內蘊。(板書文題、作者)

《孔乙己》拓展練習

一、 (20xx?江蘇省蘇州市)閱讀《孔乙己》一文的3、4、7、8自然段、完成下列題。(9分)

1、孔乙己的出場總是伴隨着各種笑聲,然而這些笑聲往往是與輕鬆、歡樂無關的。請仔細品味選文中的“笑”,說出你的理解和感悟。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魯迅的性格中包含着柔情和頑強這兩個看似對立的方面。而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的個性也是不止一面的。請聯繫上面文字,說出你對此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的句子都用到了“總是”這個詞,請結合上下文,分析它們在語境中不同的表達作用。(3分)

①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②我擔心父親有一天會垮下來。然而,父親的精力卻很旺盛,臉上總是掛着笑容,在屋場上從這頭走到那頭。

《孔乙己》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課堂發言精彩紛呈。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邊對話和結合文本對作品的深入解讀是本課的亮點。

總結本課教學,我覺得較好地處理了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教學策略問題。教學設計將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使學習不僅僅是課內的事。課前,我佈置了兩個任務,一是在文章中劃出人物描寫的內容,從不同角度去把握人物的遭遇,思考人物的結局。二是結合文本,尋找依據,就孔乙己的結局寫作一篇小論文,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是要求學生們能夠帶着準備的頭腦走進課堂。課上,重視對話與生成,努力使課堂成爲生命的對話、情感的互動。課後,佈置拓展閱讀,帶着對封建末世多方面的思考走進《范進中舉》。本課教學從探究問題開始,到產生新問題結束,自然引導學生進入下一課的學習。

二是宏觀設計問題。從宏觀上講,本課教學重視小說學法指導和閱讀思維訓練。根據小說特點以人物研究爲核心,從人物看社會。怎麼看呢?先根據人物遭遇,從現象看;再探究內在原因,從本質看,即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

三是微觀處理問題。其中,第一是重視營造沉浸的氛圍。教學從聽、讀開始,以聽、讀結束,中間將聽、說、讀的訓練結合起來,對人物結局的探究這一主要問題貫穿全課。第二是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地研讀文章。主要問題有兩個: (1)孔乙己必死無疑嗎(悲劇的必然性)?(2)悲劇由誰造成?三是重視角色體驗。教學中安排學生嘗試轉換角色,把自己當成孔乙己,設想彌留之際的孔乙己想起周圍一切時,會想到什麼,對他臨死造成最大沖擊。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1

一、教學目的:

1、通過朗讀、感悟,把握作品的意旨,在整體感悟基礎上推敲品味詩歌的語言,領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2、培養古代詩詞的閱讀、鑑賞能力,在誦讀中陶冶情操,受到啓迪。

3、背誦積累詩詞名句,體會詩詞的精妙之處。

二、重點、難點:

1、領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2、背誦積累詩詞名句,體會詩詞的精妙之處。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反覆朗讀,整體感知

(1)教師示範朗讀或放錄音,學生初步感知。

(2)學生自由朗讀,然後教師指名朗讀,大家評議其優點、不足。

從讀音、停頓、音調以及感情上評議,是否朗讀到位?如果不合適,應該怎麼讀比較符合詩的內容?(對有爭議之處,教師不做結論,引導學生往下學習,讓學生學習課文後再做結論。)

3、學生自主朗讀,疏通、理解全詩

學生以個人朗讀、小組內互讀等形式儘量有感情地朗讀本詩。並參考註釋,疏通詩意。對不理解的詞句可在小組內交流解決,或請教老師,老師對有代表性的問題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討論解決。

4、學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問題,把握詩作內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師將學生在探究中反映的問題集中展示,師生共同探究。

教師集中點撥學生疑而未決的主要問題。

(1)這首詩是怎樣抒發詩人感情的?

(2)《詠煤炭》這首詩表面上是詠煤炭,實際上是明志向。試結合詩句,說說詩人的志向。

要點如下:

(1)前四句描寫煤炭的形象,寫盡煤炭一生。後四句有感而發,抒發詩人爲國爲民,竭盡心力的情懷。全詩以物喻人,託物言志。

(2)這首詩是詩人託物言志之作。詩人一生憂國憂民,以興國爲己任。其志向在後四句明確點出,其捨己爲公的心志在後兩句表現得尤爲明顯。綜合全詩,詩人在詩中表達了這樣的志向:鐵石雖然堅硬,但依然存有爲國爲民造福之心,即使歷盡千辛萬苦,他也癡心不改,不畏艱難,捨身爲國爲民效力。

5、學生齊讀全詩

三、歸納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于謙的《詠煤炭》首詩,瞭解了詩人的心志,和人生情懷,領略了古代詩詞的藝術魅力,學會了閱讀把握詩詞的一般方法,體會了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2

1、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中運用襯托、對比的手法以及運用神話結尾的作用。

2)、理解愚公形象的現實意義,學習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2、重點難點:

1)、培養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2)、理解神話結尾的作用,體會愚公智叟名字的深意。

3教學方法

討論探究法

一.課前準備(檢查預習)

檢查學生的學案,瞭解預習情況。

二、解惑釋疑(新授)

(一)、導入:《愚公移山》。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富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歷來爲人們所傳頌。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它。

(二)、朗讀課文,熟知文意

(三)、析讀課文,探究問題

1、交流課前預習答案:

1)、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2)、愚公爲什麼要移山,分析愚公移山的不利條件有哪些?

(不利條件:山高路遠、人老勢薄,工具簡陋,遭人譏諷)

3)、在“移山”事件中提到了哪些人物?給他們分分類並說出分類依據

(家人、遺男、其妻、神仙支持愚公移山,智叟反對移山)

4)、“愚公”和“智叟”的名字有何深意?

(四)研讀課文,解惑答疑:

1、人們怎樣看待愚公移山的行爲?

其妻:支持移山,關心身體,提出實際困難

家鄰:贊同移山,齊心協力

智叟:反對移山,譏笑嘲諷

神仙:感動誠心,援助移山

我們:?

2、我們到底能不能讓愚公搬家?

1)、神仙移山爲何不幫愚公搬家?

2)、作者爲何不寫愚公搬家?

3)、我們可以告訴愚公搬家嗎?我們從愚公的形象中讀出了什麼?

五、課堂小結

六、課後作業

續寫:兩座大山搬走以後的故事(300字)

七、板書設計

八、課後反思

第四部分:測案

思考問題:

1、愚公的形象:

智叟的形象:

2、本文在塑造愚公的型形象時運用了什麼手法?

3、本文是一篇寓言,它的寓意何在?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把握詩文內容。

2、有表情朗讀詩文,初步掌握鑑賞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朗讀並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2、自主、合作、探究式,讀、說、悟、品法,使用多媒體。

3、揣摩詩歌中優美精煉的語言,並把握詩歌的思想主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勇敢地面對生活的磨難 ,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①熟讀背誦全詩。

②感悟詩中所蘊涵的哲理。

③體會此詩和婉親切、熱誠坦率、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的語言特點。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投石——導入新課

“你的所得,還那樣少嗎?你的付出,還那樣多嗎?生活的路,總有太多不平事,請你不必在意,灑脫一些過得好......”(課件出示)這些歌就是寫給在逆境中的人們,同學們!在你們的學習、生活中,有沒有不順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這樣的叮嚀和囑咐。(板書課題)

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課件出示)

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多反映俄國社會的重大問題,塑造了衆多感人的文學形象,他的代表作有《葉甫蓋尼·奧涅金》《上尉的女兒》。《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這首詩寫於他流放期間,是一首寫在紀念冊上贈給鄰居女兒的詩。

(二)尋路——整體感知

1、讓學生帶問題先自由吟讀詩文

①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

②它在哪方面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三)辨路——領悟哲理

1、教師設疑,讓學生通過討論試着解答問題(課件出示)

①題目“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什麼意思?

②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變成親切的懷戀”這句詩的含義?

③你能用一句話把此詩的哲理表達出來嗎?

明確:(課件出示)

①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指在生活中遭遇到了艱難困苦等不幸。詩人寫這首詩時正遭流放,正處在不幸的逆境之中。

②首先詩人在這裏是要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堅信這一切一定會過去的,而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其次,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作者要表達的看法是,人生的經歷與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的,每一種經歷與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尤其是在逆境中磨礪,更是一種寶貴而親切的精神財富,更能鍛鍊生活的勇士,更能鑄造精彩的人生。

③面臨挫折要正確、樂觀地對待它,要鎮靜,要堅信未來是光明、美好的。

2、學生質疑(引導學生提出尚未疑問的地方,教師幫助解決)

(四)走路——遷移拓展

引導學生拿起手中的筆,試着寫一寫:(課件出示)

假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需要 ________________。

相信吧,________________。

例:

假如生活中遇到了困苦,

不要驚慌,不要沮喪!

陰暗的日子裏需要信心,

相信吧,開心的日子定會到來。

(五)導路——品讀昇華

1、品味此詩的語言特點。

①有豐富的哲理意味

②勸告口吻、促膝談心式:親切和婉、熱情坦率。

2.如何理解普希金在詩中所說的“不要悲傷,不要心急”“憂鬱的日子須要鎮靜”?(課件出示)

學生討論明確:

(1)文學作品以反映社會生活爲宗旨。“要鎮靜”反映了當時嚴酷的統治讓人窒息這一現實。

(2)“不要心急”是一種人生策略,“太剛必折”,暫時退讓並不意味着失敗,退讓也是一種寬容。

(六)延路——滲透深化

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仍會遇到許許多多的“悲歡離合,陰晴圓缺”,因此我們牢記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課餘時間,請你以《假如生活可以重來》和《假如你欺騙了生活》爲題寫兩篇小詩。

板書設計: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普希金哲理詩

生活“欺騙” 不要悲傷、心急積極

鎮靜、永遠嚮往樂觀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繼續學習文言中一些實詞、虛詞的用法

過程與方法:

學習本文運用設喻講道理和表明見解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鄒忌勸說齊王納諫是愛國的表現。

【教學重點】

文中出現的句式和詞類活用現象。

【教學難點】

本文第二段鄒忌以自己的事情設喻,勸說齊王納諫。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啓發式提問法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看過《封神榜》的肯定知道,在殷商時代,有一位大臣比干因進諫國君而被紂王剖心致死,像這樣悲慘的結局足以使諫臣望而卻步。但是,各朝各代仍有不少智勇雙全的忠臣義士,爲了國家的前途而勇於進諫,在那伴君如伴虎的時代遊刃有餘的生存。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樣一位傑出的人物鄒忌,看看他是如何諷諫齊威王納諫除蔽,修明政治的。

二.相關知識介紹

1.解題

參照註釋⑴明確:鄒忌是齊國人名。諷:是諷諫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類方法委婉地規勸。納是接受、採納。諫是臣子向國君提建議。全題合起來就是鄒忌委婉地規勸齊王採納臣民的意見。

2.《戰國策》

初三學習《唐雎不辱使命》時作過簡介。可參照預習提示內容。注意:這是一部國別體史書,與前面學的《史紀》(紀傳體)、《資治通鑑》(編年體)不同。

三.教師範讀課文

四.學生齊讀全文後自己理解其內容

五.課文重點內容講解

教師串講一段,請兩名學生串講兩段,在此過程中將重點字、詞、句隨時講解並板書。

1.實詞

zhāo早晨(名詞)私人,自己(代詞)朝cháo朝廷(名詞)私私下,偷偷的(形容詞)cháo朝見(動詞)偏愛(動詞)身長,長(形容詞)修修建(動詞)整治(動詞)今義是一個名詞

2.虛詞:莫:無定代詞,指人。譯爲“沒有誰”。弗:fú,否定副詞,譯爲“不”。

3.詞類活用

A.形容詞意動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以……爲美”“認爲……美”)

B.形容詞作動詞 私我也(“偏愛”)

C.名詞作狀語 面刺(當面)

D.使動用法 聞寡人之耳者(使……聽到)

4.句式

A.固定句式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2)吾與城北徐公孰美?

這兩句都是比較相關兩項得失高下的選擇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問代詞“孰”由於受強調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裝句。

B.賓語前置 忌不自信(在否定句中,代詞作動詞賓語,前置)

C.狀語後置(介詞短語後置)

欲有求[於我]也(欲[於我]有求)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灣譏[於市朝](能[於市朝]謗譏)皆朝[於齊](皆[於齊]朝)此所謂戰勝[於朝廷](此所謂[於朝廷]勝)

D.判斷句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者也。判斷句

(補)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者,……也。式標誌

E.省略句 (鄒忌)與(客人)坐談

(學生結合講解再默讀全文)

第二課時

六.課文難點內容分析

緊扣題目,理解課文。首選設問文章開始沒有直接寫鄒忌諷勸齊王,而寫了什麼內容?寫的是由一件家庭瑣事引起的聯想,然後圍繞這件家事展開提問:

1.這件家事是什麼?

鄒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與徐公比美的問題。

2.由於感情不同,鄒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問題時的口氣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語氣所含的感情色彩。

問妻:我孰與徐公美?(親暱)問妾:吾孰與徐公美?(嚴肅)

問客:吾與徐公孰美?(平淡)

3.由於鄒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與心理不同,所以回答問題時語氣感情色彩有明顯差異。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熱情地讚揚)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地位低微,拘謹,害怕)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逢迎應酬)

4.面對妻妾與客的讚美,鄒忌態度如何?得出什麼結論?

他並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從“忌不自信”……內容可知)。

他思之的結果是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於我也。

5.反覆思考,分析鄒忌“入朝見威王”是如何“諷”齊王的?

鄒忌入朝後,並未單刀直入向齊王進諫,而是將比美這件生活小事講給齊王聽,談自己體會,然後同國家大事進行類比,將妻、妾、客與齊王的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類比,推理委婉地進諫,得出一個結論:“蔽甚”。(這裏由生活瑣事推及國家大事採用了設喻手法。)

6.諷諫結果如何?

最後齊王納諫。文中寫到齊王納諫決心之大,行“三賞”朝廷內外出現了“三變”,使得“四國朝齊”。

七.學習借鑑

1.設喻手法 在今後生活學習中可借鑑,需注意的是設喻要精妙,比喻要切當。

2.詳略處理 寫作時借鑑,注意該詳的地方定要潑墨如水,該略的地方要惜墨如金。

3.通過對話表現情節發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文中的三問三答

4.思想內容借鑑

文中的“納諫除蔽”這種見解在當時有積極意義,雖然鄒忌諷諫與齊王納諫都是爲鞏固封建統治,但在客觀上有利於人民,有利於社會進步。今天,我們爲實現“四化”有借鑑意義,同時也應虛心聽取他人意見,培養多謀善斷能力。

八.總結全文

九.作業設計(略)

【板書設計】

鄒忌諷齊王納諫

鄒忌——妻————妾————客

私————畏————求諷

齊王——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蔽甚設喻(委婉)

三賞————廣開言路

納三變————政治修明諫

四國朝齊——國家強盛

初三下冊語文教案15

教學內容

本課在教材第36---51頁。文章講述了一位艱辛的母親爲了讓自己的孩子形成純正、善良、高貴的品行,不倦而持久地努力,以微薄的心力構造龐大的工程,描繪了這個母親內心的蒼涼和對孩子鍥而不捨的摯愛。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二些生僻字詞的用法,能正確、靈活地加以運用。

2.瞭解小說的有關知識,明白作者如何通過這種體裁表情達意。

3.通過作者對文中主人公心理活動的描寫,瞭解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4.文章使用了許多寫作手法來加強表達效果,掌握其精髓,並正確、靈活地運用。

過程與方法

1.教師深情朗讀部分片段,並詳細講解這些內容如何表達、昇華作者的思想。

2.教師設置問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加以理解,明白課文中女主人公的作爲。

3.組織討論,學生從自己的感受探討母愛的無私、偉大。

4.結合其它關於母愛的名篇,談如何從細微處來表情達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能夠感受到母愛的無私、偉大,從內心深處激起對母親以及其它親人的熱愛。

2.使學生能夠恰當、客觀地認識社會環境對人的成長以及發展的巨大作用,引導學生擯棄從社會中沾染的不良習慣與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

1.理解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有關常識,在此基礎上加以記憶。

2.體會小說這種文學體裁如何表達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使情感得到進一步的昇華。

3.領會小說的巨大思想內涵及其對於社會發展、民族進步的重要意義。

難點

1.理解課文中對陶影心理活動的描寫對於刻畫人物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過文中主人公來反映母親的蒼涼和對孩子鍥而不捨的摯愛。

教學突破

1.運用儀器和設備,放映一些反映或表達母愛的世界名片的片段,或通過圖片來加強效果。

2.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揣摩、領會作者的一些寫作手法,來感受這些手法的寫作技巧。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第一課時課前,教師將學生分爲若干小組,提出預習內容和要求;查找反映母愛的圖片、音像等資料,如課文的朗讀帶、世界名片的錄像帶或者自己的能夠反映母親或其它親人的關懷的故事。

2.第二課時課前,教師蒐集一些以“母愛”爲內容的文章,如張潔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以及樑曉聲《年輪》片段,與本文進行風格上的比較。

學生準備

1.第一課時課前,嘗試有感情地閱讀這篇文章,標示出重讀的字詞,摘抄描寫陶影的心理活動的句子;主動查找並瞭解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

2.第二課時課前,摘抄一些反映母愛或其它親人關懷的文章,認真體會,感受溫情。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結合創作背景,導入新課。

1.從描寫陶影的生活狀態的內容入手,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感受母愛,進入新課。

2.朗誦教學,教學誦讀的基本技巧。

2.學習朗讀的技巧,在朗讀中初步體會小說的意境及其表達的情感。

3.設置問題,分組研讀。

3.探究動詞的使用效果,體會小說的內涵。

4.分組描繪母親或其它親人的圖畫。

4.體會作者如何慢慢通過鋪墊表達情感。

一、交流預習心得,導入新課(約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描繪自己的母親或其它親人對自己的關懷。

1.暢所欲言,談談自己的母親或其它親人對自己無私的關懷。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會賦予母愛不同的內容,結合一些人對母愛的說法,導人新課。

3.有感情地朗讀文中集中反映母愛的片段,指導學生注意字音、停頓、重音和朗讀的技巧。

4.給學生兩三分鐘時間,默讀體會課文。

2.感受自己摘抄的描寫母愛或其它親人關懷的句子,感受親情與真情。

3.在聽的過程中,糾正字音,劃出停頓和重音,初步體會這些句子所蘊涵的感情。

4.在心中默讀,體會小說的意境。

二、設置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約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讓學生說出教師朗讀的句子表達了文中主人公對孩子的何種情感(教師及時補充和糾正)。

2.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並深入分析這些句子表達的情感,重點對坐車給孩子買票及訓斥孩子啃西瓜皮等細節進行講解,使學生體會母親的良苦用心。

3.分析:一些詞語從本身來說並無特殊之處,但在特定條件下使用會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溫文爾雅”用在陶影身上似乎不妥當,但它卻恰恰說明了普通的母親爲了孩子能夠養成好的品行,而對自己的超越和昇華。提問學生如何理解“捺”的用法。

4.進行總結,分析作者對於細節處理的妙處。

1.回答教師的提問:句子表達了陶影對琶子無私、偉大、真誠的母愛,表現了母壽內心的蒼涼。

2.根據教師的講解,體會母親爲了讓孩尋能獲得尊嚴,主動買票,爲了讓孩子具有大家風度,全力以赴地對孩子進行正面教育的良苦用心。(學生交流體會,補充答案)

3.討論回答:“捺”字把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具體化了,生動地寫出了母親所能感覺到的巨大責任感,更能刻畫一個普通母親心裏的所思所想,對於深化主題、豐滿人物形象有着十分積極的作用。

4.通過教師的總結,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體會作者細節處理的妙處所在,把握通過細節的處理來昇華文章主旨的寫作技巧。

三、組織活動,引導學生思考(約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學生根據對文章的理解,修改已繪製的圖畫。

2.結合課文,指導學生真正從內心理解“母愛”的內涵。

3.提醒學生注意:母親或其它親人的形象不一定非要真實地表達出來,圖紙的許多內容可以運用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勾勒出來。

1.小組進行活動,總結組內同學對文章的理解,修改各自已繪製的圖畫。

2.通過教師的講解,真正理解“母愛”的內涵,並對之有所感悟。

3.通過自己的感受和教師的提示,體會圖畫中的母親或其它親人形象不一定非要真實地表達出來,可結合想象和聯想進行勾勒。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複習上次課知識,進入新課。

1.誦讀,複習上次課知識,進入本課。

2.學習課文。

2.引導學生學習文中前後所發生事情的區別與聯繫。

3.暢所欲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把握本文的主旨。

3.研討作者對於陶影心理活動描寫的作用。

4.比較閱讀,教學生學習鑑賞小說的技巧。

4.比較教師所列其它文章與本文的異同,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學會遷移運用。

一、複習已學內容,進入新的學習(約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通過教師範讀、點名朗讀等方式,讀出重點詞、句子的音律,並回顧上節課的學習過程。

2.提問學生是否瞭解文中所舉第三件事情的經過,並請一個同學略述其經過。

1.認真配合教師,在讀的過程中,溫習上次課的知識點,並感受作者的寫作技巧。

2.回答,踊躍略述其經過,認真聽取教師的補充

二、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文童結構(約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提問:前後事例就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而言,最大的區別在何處?

2.提問:作者爲何特意舉出孩子到一位老奶奶那裏量身高的事例,這樣寫有什麼特別的作用?

3.總結:這件事情應該說明母親心中的無奈與蒼涼,因爲外部環境的力量強大,自己的力量微薄,辛苦構建的防線這麼容易被突破,而在公園裏的一幕與此又非常相似。

4.組織學生討論,理解在課文中的許多獨特而形象的比喻的表達效果。

1.回答:最大的區別在於,上幾件事情沒有將母親對孩子的感情昇華,而在後幾件事情裏,母子間的感情因爲最後的結尾得到和諧統一,這就將感情昇華了。

2.回答:作者主要反映外部的不良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所起的影響。

3.結合教師的分析,討論外部環境如何對人的成長與發展所起的作用,面對這些影響,如何趨利避害。

4.經過討論,認識到在文章中綜合運用寫作手法對形象化表達作者所要刻畫的效果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三、教師教給學生比較閱讀的方法,總結全文(約分鐘)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列舉張潔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個人去了》以及樑曉聲的《年輪》的部分內容,引導學生比較閱讀這三篇同是反映母愛或親情的文章。

2.總結全文,並告訴學生小說的積極社會意義。

1.分組討論,主動探究這幾篇文章的區別:從內涵創設、語言風格和主題思想三個方面加以理解,各抒己見。

2.小組交流學習心得,共同分享學習經驗和收穫。

本節總結

這是一篇反映母愛無私、偉大的文章,雖然取自普通人的普通事,卻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和講解,學生基本能夠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和小說濃縮人生精華的思想。教師在講解和引導的過程中應當與學生一樣,始終處在親歷人的角度,同時給學生充分的空間,各抒己見,暢談對這篇文章的感受和體驗。小說的內容紛繁、龐雜,抓住重點事例,是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

板書設計

一釐米

畢淑敏

買公共汽車票——啃瓜皮——買公園門票——量身高——請求領導講明真相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本文是刻畫偉大母愛的好文章。在學習過程中,應該發揮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合作的探究精神。小說的學習一直講究體會和個人感悟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設置問題,推進學生的學習活動,並善加指導。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題內涵、語言特色,而且要教會學生比較閱讀的方法,以便學生在日後的小說閱讀和鑑賞中學會遷移,進而拓展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