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魯教版九上24課《少年中國說》教案

魯教版九上24課《少年中國說》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3W 次

 教學目標

魯教版九上24課《少年中國說》教案

1.順暢地朗讀全文,並理解文章的內容。

2.分析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

3.體會作者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寫作手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第一課時

播放電視連續劇《霍元甲》的主題曲,從歌詞“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入手,引出梁啓超先生;或者從歷史人物陳天華、魏源等說起,引出梁啓超。

 二、介紹作者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早年極力鼓吹變法維新,是我國19世紀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變法維新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文學方面,他提倡“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等,對當時的文學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他在文學方面影響最大的是散文,他不贊成“桐城派”的古文,也不受漢魏古文的影響,而是追求“務爲平易暢達”、“縱筆所至不檢束”。他的散文條理清晰,筆鋒常帶感情,別具一種魅力,爲晚清的文體解放和五四白話文運動開闢了道路。著有《飲冰室合集》。

  三、教師範讀課文

學生在聽讀時標出自己難以把握讀音的字詞。

教師範讀後,解決難字的讀音:

惡 怯懦 瘠牛 翹足可待 鷹隼 干將發硎

  四、學生先自由朗讀課文,然後齊讀課文

學生齊讀課文後,教師就學生讀音不準或者停頓不好的地方進行提醒。

  五、學習課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讓學生朗讀第1自然段。

2.思考如下問題:

(1)請簡要概括這自然段的內容。

明確:由日本人對中國的稱呼,引出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國。

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嗎?

明確:先寫日本人對中國的蔑視性稱呼,既表達出自己心中的憤慨之情,也很容易激發讀者的感情,引發共鳴。同時,將日本人所稱呼的“老大中國”與自己心目中的“少年中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2)如果將“一則曰老大帝國,再則曰老大帝國”改爲“一曰老大帝國”,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嗎?

明確:肯定不同。因爲“一則”、“再則”連用,很清楚地表現出日本對中國的蔑視程度,這就容易引發讀者更激憤的感情。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並加以背誦。

學生記憶後,教師指名讓學生背誦。

 六、學習課文第2自然段

1.男生齊讀第2自然段。

讓學生在朗讀之前先迅速默讀第2自然段,並醞釀感情。在朗讀時,聲音要洪亮

2.學生結合註釋自行翻譯第2自然段。教師引導學生注意以下重點字詞:

常思既往 日新 盛氣 怯懦 苟且 不同之大略 國亦宜然

3.指名讓幾個學生分別翻譯部分重點句子,檢查學生對文句的把握程度。

(1)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

(2)事事皆其所未經者,故常敢破格

(3)人固有之,國亦宜然

4.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學生在朗讀中細心體會。

這段文字內容不難理解,所以學生在多讀的基礎上基本可以懂得。

5.學生齊讀課文,然後發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學生討論交流:朗讀後你有什麼感受?

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可以從內容、表達、修辭等多個角度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髮表的主要看法可能如下:

(1)善於運用排比與對偶相結合的方法反覆論述文章觀點,具有不可阻遏的氣勢。

(2)在論證上採用了層層推進的方式,層層推理,步步深入,富有說服力。

(3)在表達上運用了對比手法,將老年人與少年人進行對比,鮮明生動,說理透徹。

6.學生熟讀課文,教師總結第2自然段主要內容。

七、佈置作業

在圖書館或者網絡上查找有關清朝末年仁人志士爲中國覺醒而奔走的故事,並複述給父母或者同學聽。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第1、2自然段,簡要引入新課時

  二、學習課文第3自然段

1.教師範讀第3自然段(或者聽朗讀帶)。

2.學生齊讀第3自然段。

疏通詞句,重點字詞列舉如下:

老朽之冤業使舉國之少年

天戴其蒼,地履其黃

3.指導學生朗讀第3自然段。

橫有八荒

干將發硎,有作其芒

(1)學生自由朗讀第3自然段,體會朗讀的節奏、情感和語氣。

(2)指名讓學生朗讀第3自然段。

學生朗讀後,讓學生自由評論,討論朗讀的優劣和需要注意的問題。學生朗讀之後,容易出現的問題也就差不多解決了。這段文字朗讀的節奏不難把握,主要是要讀出感情,讀出氣勢。

4.思考:

(1)本段文字所表達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請簡要概括。

(2)請注意文段中哪些句子屬於比喻句?這些比喻有什麼好處?

明確:在前面多次朗讀的基礎上,學生已經充分理解文句的意思,對整體內容的理解也就相當容易了。概括內容只求主要意思相同即可。關於第二題,比喻主要有“紅日初升……有作其芒”。這些比喻的喻體運用得當,如初生的紅日,嘯谷的乳虎,與少年相應和,表現少年中國的熱情奔放;而其他的喻體,則表現出少年的豪邁氣勢。這些比喻的運用,很好地體現出少年中國的光明未來。

5.學生自由朗讀整個文段。

 三、綜合評價

  1.學生回想整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2.思考:文章將社會腐朽的原因歸結爲什麼?你認爲這恰當嗎?

明確:文章將社會腐朽的原因歸結爲“老朽之人”,從而刻畫出當時統治者的醜惡嘴臉。這在當時有一定進步作用,可以激發青年人奮發圖強,變革現實。但是僅僅歸結於複述老年與少年在性格上的差別,把少年一律看成先進,老年一律看成保守,把國家富強的希望寄託在這些人的身上,充分暴露了作者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立場的侷限性。

3.學生再次齊聲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主題思想和基本內容。

 四、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爭取背誦全文。

2.請你從現實的角度出發,寫一篇抒發當今少年的豪情壯志的文章,題目自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