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中考議論文閱讀考點講解

中考議論文閱讀考點講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1W 次

導語:模仿最主要的是作文。平時多看一些民族大家們寫的標準散文,主要看看人家是怎麼描寫景物的。

中考議論文閱讀考點講解

議論文就是議論說理的文章,是以議論爲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它主要通過擺事實,講道理,運用事實材料、邏輯推理來闡發作者的觀點,表明贊成什麼,反對什麼。議論文的特點是以理服人。

議論文按論證方式可分爲立論文和駁論文兩大類型。

  考點1 提煉或概括文章的論點

無論是立論還是駁論或立論駁論相結合,每一篇議論文都應當有作者明確的論點。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主要見解和主張,是文章的中心,只有準確把握論點,才能準確理解文章中提出的見解和所要解決的問題。閱讀時應注意:第一,要區分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係。一篇議論文一般只有一箇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分論點,分論點是用來補充或證明中心論點的,它們從屬於中心論點,是作者闡明中心論點的幾不方面,同時也是該部分的論點。如《談語言》一文論點是“書面語應當是口語的規範化”,它有兩個分論點:一是“書面語不能脫離口語”,一是“書面語應當是規範的”。第二,要明確論點的表述形式。論點是一個明確的判斷或陳述,有明顯的傾向性,在形式上論點應是一個完整的句子,論點不能是疑問句,不能只有一個短語,不能使用比喻。第三,要把握論點的位置。中心論點一般在文章的標題、開頭、結尾處,如《世上沒有傻問題》《爲人民服務》兩文題目就是論點。《科學與藝術》一文在開頭即提出論點“藝術與科學的共同基礎是人類的創造方,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你是你的船長》一文結尾才提出“要養成公平、公正的觀念,將來還要發展自己的正義感,成爲一個有同情心、有正義感的人”的觀點。有的文章則在論述過程中提出中心論點,如《懶惰的智慧》一文論點“正是懶惰激勵了發明.,促進了人類進步”在文中分別提出。還有些文章對論點的表述不很集中,需要讀者讀完全文後用明確的語句加以概括,如《最苦與最樂》一文論點是一對姊妹命題“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應在感知全文內容的基礎上把握住作者對同一事物的兩個階段、兩種狀態、兩種境界的辯證思考,才能作出準確概括。如果一篇文章開篇部分有明確表明觀點的語句,文末又有相同或相近的語句,以開篇爲論點。此外,議論文題目一種是論點,一種是話題,應注意區分。論題是作者論述的對象和範圍;論點是作者對論題所持的看法,它應該是明確地判斷,在形式上應該是完整的句子。論點不能是疑問句,不能只有一個短語,不能使用比喻。

  考點2 掌握論據的類型及作用

論據是證明論點的材料和依據,論據與論點是證明與被證明的關係,兩者在邏輯上始終保持着一致。證明論點的依據主要有事實依據和理論依據兩類,因此,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是論據的兩種基本形式。

事實論據是指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實以及科學的統計數據圖表,它的特點是概括簡潔,緊扣論點邊敘邊議。在文章中事實論據有的具體敘述,有的概括敘述,具體的事實論據容易辨認,概述的事實論據有時容易忽略,閱讀時應細心辨認。對一篇文章中所列舉的幾個事實論據,要能夠分析事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從事實中看出道理分析事例排列的合理性,以及詳略安排等特點。

道理論據是指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的,爲人們所熟悉的、所公認的名人名言、俗語諺語、自然科學道理、公式定律等。道理論據可以直接引用也可以部分引用,還可以間接或概括引述,這些引用方式要注意從標點符號的使用中認真加以辨認。還要注意,議論文引用的名言(包括諺語等),除做論據外,有的也用來作論點,有的作爲結論語,起到強調中心論點的作用;也有在引用名人的話申;既包含事實論據,又包含道理論據,不能將一切名言都視爲道理論據。道理論據是對大量事實抽象、概括的結果,它應當是讀者比較熟悉或爲社會所普遍承認的。閱讀道理論據,應該能夠從作者提供的道理中聯繫相應的事實,並以此檢驗這些道理論據能不能證明論點。同時,要留意積累一定的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考點3 辨析論證方法及作用

議論文中的論點和論據是通過論證組織起來的。論證方法是論據和論點之間的聯繫方式,是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方法。論點是解決“需要證明什麼”,論據是解決“用什麼來證明”,論證方法是解決“怎樣證明”。論證是指運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與論據之間邏輯聯繫的紐帶。常見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例證法或擺事實)、道理論證(講道理)、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舉例論證是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或史實來證明論點的方法。因爲“事實勝於雄辯”,所以舉出確鑿典型的事實會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分析舉例論證的作用應首先明確作者列舉了一個什麼典型事例,是爲了證明什麼,然後再把握舉例論證的特殊作用一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如《懶惰的智慧》第2段舉職業勞動中的例子,論證沒有懶漢的思想,人們將因面對單調的勞作而疲憊不堪。

道理論證是用經過驗證的真理,自然科學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來證明論點的方法。因爲這些道理具有權威性,所以這種方法使用得當就有很強的論證力量。分析道理論證的作用應先弄清引用了誰的言論,是爲了證明什麼,再把握道理論一證的特殊作用—具有權威性,論證有力。如《懷疑與學問》就恰當地引用名言引出論點並證明論點。

對比論證是用正反兩方面的事實或道理進行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的方法。分析對比論證的作用首先分辨文中用什麼和什麼作對比,然後分析這樣的對比是爲了證明什麼論點的,最後,把握對比論證的特殊作用一正確錯誤分明,是非曲直明確,給人印象鮮明深刻。如《紀念白求恩》一文中將白求恩同志和少數人的做法進行對比,突出了白求恩精神的偉大及向白求恩學習的必要性。

比喻論證就是通過形象的比喻來證明論點的方法。這種論證方法,可以把道理講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如《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一文用了幾個比喻論證:以“糖衣裹着的炮彈的攻擊”比喻資產階級思想的腐蝕侵襲,以“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比喻我們的革命事業纔剛剛開始。這樣,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就把一些深刻抽象的道理深人淺出地說明了。

議論文的論證方式分爲立論和駁論兩大類型,立論是以充足的論據正面證明作者自己論點正確的論證方式。駁論是以有力的論據反駁別人錯誤論點的論證方式。立論和駁論都是一種證明,無非一個是從正面證明其正確,而另一個是從反面證明其錯誤。它們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論證方法。

另外,關於駁論文的反駁方法通常有三種:一是駁論點,二是駁論據,三是駁論證。駁論點就是確定被反駁論點的虛假性,駁論據就是通過確定對方論據的虛假來確定其論題不能成立,駁論證方式就是通過指出對方的論據與論點之間沒有必然聯繫來確定對方的論點不能成立。不管哪一種方法,最終都是爲了駁倒對方的論點,從而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如魯迅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就批駁了對方的錯誤觀點,頗有說服力。

  考點4 理清文章的結構

一般來說,議論文最基本的結構是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這種結構又可分爲兩大類:逐層深人的論述結構,即“縱式”;並列展開的論述結構,即“橫式”。由此派生出來的還有,tII'橫式”的有“總論一分論一總論”式,先提出論點,而後從幾個方面論述,最後總結歸納,如《吳漢何嘗殺妻》一文開頭提出論點“歷史的真實和舞臺藝術的真實,有時距離很大,誰要是把看戲當成讀歷史,那就不免要上當”,接着以《後漢書》和《東觀記》中的四則史料展開論述,最後歸納出結論“假若要把吳漢的故事編成戲劇,雖然不必要完全照《後漢書》記載的史實,原封不動地搬上舞臺;但是也不應該捏造情節,胡亂編出像《吳漢殺妻》這樣的劇本”。有“總論一分論”式,先提出論點,然後從幾個方面論證;有“分論一總論”式,先從幾個方面剖析,然後綜合歸納出結論,如《大小貓洞》一文先從“牛頓開貓洞的故事裏面有開貓洞應當從人出發還是從貓出發的道理”和“晏子使楚的故事裏面有門的開設應當以人爲準還是以國爲準的道理”兩個方面論述,最後推出論點“故事裏面有道理”。又如“縱式”的有“層層深人”式,先提出論點,而後步步深人,逐層闡發;有“起承轉合”式,開頭破題引出論述的問題,接着承接開頭闡述所論述的問題,“轉”就是從各個角度證明論點,最後歸結就是“合”。分析議論文的結構,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層次向的內在聯繫,還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啓下作用的過渡段、過渡句及過渡詞語,以便整體把握,理清思路,更好地理解議論文的內容。

  考點5 品析議論的語言特點

議論文的語言,就整體風格而言,有的流暢凝練,有的大雅似俗,有的幽默傳神,有的語重心長;就具體語句而言,一般句子較長,概括性強,結構較複雜,關聯詞語較多,書面語色彩較鮮明。閱讀分析議論文的語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句子和關鍵性的詞語,它們內涵豐富,意義深刻,要反覆琢磨。還要留意關聯詞語,理清句子之間形成的邏輯關係,注意修飾語在句子中的作用。文章中的舉例論證,應認真分析概括性敘述語言以及事例之後的闡述。好的議論文,不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感人,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應細加體味。此外,有些議論文語言具體生動,如運用比喻、排比、反問、設問、反語等修辭手法,也應仔細地體味它們的生動性和深刻性。

  考點6 拓展知識的遷移能力

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是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拓展知識不是考查文本的知識,而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把閱讀體驗引向理性的思考中,讓學生參與作者的文思,補充概括事例,最後要求說說自己的見解·這一類試題能夠充分發揮各自的長抄,激發創造的慾望,顯示出思維和能力水平上的層次性。解錢此類試題應緊扣選文的中心和材料,並能聯繫自己的知識積累談出感受或看法,不要泛泛而論,要有創新意識,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總之,掌握了這些基本知識,我們就可以區分出一篇文章的觀點與材料,探究出材料與觀點之間的證明與被證明的關係,通過探究分析文章的觀點是否正確,材料是否翔實,說理是否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