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範文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1:

中學語文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交流思想、抒發情感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陶冶情操,樹立遠大的理想,具有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精神,形成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價值觀。然而在今天的教學中,讓老師和家長都很棘手的問題是中學生中的“早戀”現象。有人云:這不是“早戀”,而是“早熟”,或者“交往過密”。其實,這一現象說到底,就是由於中學生生理的成熟而對異性未知領域產生的好奇心,進而渴望探求的心理現象,發展成爲所謂的“愛情”。蘇聯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致女兒的信》中用生動曲折的童話講述了這人類最崇高的情感“愛情”中所包含的“忠誠”、“心靈的追念”、“人性的光輝”,正是人之所爲而不是動物的根本標誌。不能把它簡單的等同於性愛和繁衍後代。在蘇霍姆林斯基的童話故事中,講到上帝三次看到的情形,當上帝教給了他們如何築造窩棚的方法,又把鏟子給了男人、穀粒給了女人之後並且說:“生活下去,繁衍後代吧。”一年之後,上帝看的是“田地裏是一片成熟的穀物”、“熟睡的嬰兒”,而此刻的上帝感到迷惑、驚慌。五十年後的同一天上帝再次光臨人類時,窩棚變成木造房屋,荒地變成果園,地裏一片金黃的麥穗,兒女們在收割,孫子們在草地上嬉戲,上帝從老頭、老太婆的眼睛中看到了無以倫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而且有一種新的東西“忠誠”。又過三年之後,上帝來到人間看到老頭坐在土丘上,雙眼充滿憂鬱悲傷,這是對去世的老婆的“心靈的追念”。然而在更遠處則是金色的田野,火紅的曙光,許多的青年男女構成一幅更爲廣闊燦爛的愛情的生活畫面,成爲人類種族的生命力永不衷敗的紐帶。在西方人看來創了一切的“上帝”面對人類愛情的偉大力量時,也只能“怒不可遏”最後是不可理解,帶着深深的沉思離去,而人卻成了大地的“上帝”。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範文

蘇霍姆林斯基用這樣生動有趣的童話詮釋了女兒的提問什麼是愛情。筆者認爲愛情的過程,是人類這種高尚情感的昇華和結晶的過程,又是一種經得起雨雪風霜嚴峻考驗的,爲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生產勞動並且能創造出無窮無盡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過程,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過程。因此,愛情不是一時衝動、簡單的海誓山盟、生死相隨,而是經得起世紀考驗的“忠誠”和永恆的“追念”。它是一個民族發展壯大的潤滑劑和推動器。

當今中學生“早戀”現象中所缺乏的對愛情價值的真正意義的正確認識,我對“早戀”現象進行了分析,大致有四種原因:1、多種媒體技術的發展和運用,增加了學生“愛情”的信息量,擋不住的誘惑,成爲他們的早熟的催化劑(由好感到愛情)。2、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學生生理髮展大約提前了2年。中學生缺乏自控力,想象探索異地的奧祕(青春觸動發展成愛情)。3、有的中學生只圖享樂“青春年少”追求時尚(由享樂到愛情)。4、夫妻情感不融洽(或家庭教育有問題),使孩子相對孤獨,想尋求異性的理解和保護(由同情發展到愛情)。而這些讓中學生迷茫而過早步入了“愛河”,有的甚至不能自拔,誤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而導致悲劇的真正原因是他們沒有樹自己的遠大理想,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沒有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我對中學生中“早戀”現象進行抽樣調查,初中生早戀的20對中成年結婚爲零,高中生20對中成年結婚兩對,離婚一對。因爲初中生“早戀”影響學習和前途的爲98%,高中生因“早戀”影響學習和前途的95%,20對夫妻離異家庭學生“早戀”19名,並且嚴重影響學習。有的甚至於離家出走。因此中學生“早戀”上演了中學生成長道路上一幕一又一幕的悲劇。然而,蘇霍姆林斯基當十四歲女兒向他提出“什麼是愛情”的時間,他卻坦然地面對和女兒進行心靈的溝通,並用故事講述了這一抽象又難啓齒的道理。他對女兒說,“你在跨越這個界限,願你幸福,但做一個幸福的人,只能是你在成爲有智慧的人的時候。”蘇霍姆林斯基又何然不知道自己的女兒正在跨越生理、心理的成熟的界限呢?

其實中學生應在“成爲有智慧的人”上下功夫。一個有“智慧”的中學生,他是不會目光短淺,只圖享樂在前,他是不會妄自菲薄,沉迷於燈紅酒綠,他是不會委身金錢利誘,屈服於暫時的困難。有“智慧”的中學生他應是把自己的學習和理想聯繫在一起,讓自己學中的一個個近期目標組成自己的遠大理想,把自己命運和祖國的命運聯繫在一起,在自己學有所成之後,在建設祖國的共同事業中去尋找志同道合的'“知音”。

建立和諧的家庭關係、師生關係、朋友同學關係,培養中學生健康的愛情觀,僅有十四歲的女兒能夠大膽地向父親提出什麼是“愛情”,同時得到父親慈母般的回答,這本身就體現了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和女兒平等和諧的父子關係,蘊含着父親平時對孩子循循善誘的教誨,讓孩子從這樣的教育中飽嘗親情的關愛。我們許多家長老師與孩子形成一道天然的代溝,以嚴父、嚴師的姿態對待孩子,讓孩子望而生畏,退避三舍。象這樣的孩子有心理話,他能和你講嗎?他有許多的祕密能去告訴你嗎?因此這樣學生他只能在同齡人中去尋找傾訴的對象,於是久之便成知己,他們相互的不足又不能相互發現,有的簡直是“臭味相投”、“一見鍾情”難以割捨,就這樣造成中學生“早戀”現象。此時如能遇長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直面“愛情”和孩子坦誠交流,指導孩子正確對待“早戀”,處理好自己生理和心理成熟關係,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價值觀,就能讓中學生克服“早戀”,踏實學習,揚起青春的風帆,在實現人生遠大理想的航線上,乘風破浪,駛向成功的彼岸。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2:

一、愛情的真諦由朦朧到明晰。

其實,對於這些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們,他們雖有着對愛情的嚮往和最初的萌動,但是他們對愛情的真諦卻是一片模糊。與其讓他們霧裏看花,不如幫他們撥雲見日,這樣更有利於引導他們早日樹立起正確的愛情觀,更有利於他們理智的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認識自己的情感,少走彎路,甚至是上當受騙。明智之舉啊!

二、美好的愛情暢想。

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我讓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愛情觀,並暢想自己的愛情。大家都很踊躍,甚至連最不愛說話的鄭小東也發言了:愛情是神聖和偉大的,我們要好好的珍惜它,不要過早的去採摘它,只有耐心等待它的成熟,才能品嚐它的甜美。姚雲霄認爲,愛情更多的是一種責任,一種付出``````從同學們的發言中,我能感覺到,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他們對於愛情,又多了一些成熟和理智,更增添了對愛情的神聖感和美感。我想,這也是編者的願望之一吧!

三、多一些人文關懷,少一些空洞說教。

對於教材所選的課文,我想,學生們更想學更興趣的是那些貼近他們生活的,能讓他們產生共鳴的,能幫助他們解決苦惱或是煩悶的,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能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益和感化的課文,而不是講大道理,空洞的說教讓人逆反,《致女兒的信》正是這樣的一碗心靈雞湯,它有着醇香的美味,而又沁人心脾。真希望這樣的課文越多越好啊!這是教者的心願,更是學者的心意!

  《致女兒的信》教學反思3:

好喜歡這種感覺,當我參看了大量的教學資料,然後選用我最欣賞的名家教學設計或者名家教學實錄。而在具體的上課過程中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選擇和整理,把課上得連我自己也感動的時候,我真得感覺自己好幸福。

就如本課,我先在早讀時讓學生讀文章後進行角色扮演,以爸爸或女兒的口吻讀這封信,正式上課時先讓學生談談你讀了後有什麼想法?接着問學生你們在14歲時有沒有想過愛情,想過又問過父母的同學舉手,然後讓學生設想你爲什麼不敢問自己的父母?接着抓住作者的解讀讓學生勾出你喜歡的、欣賞的或不懂的語句,再接着是班級交流。在班級的拓展中,引導抓住分析一、大天使是怎樣向上帝解釋的?二、作者借上帝之眼,在人間他看到的愛情是怎樣的?上帝所看的三次各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上帝對所看到的愛情又是怎樣的態度?三、在人類眼裏,他們又是怎樣看待愛情的?在這裏,又加入《浪漫的事》這首歌讓學生體會,最後深入拓展怎樣才能成爲大地上的上帝,也才能成爲真正的人?具體上課時尤其運用了兩個故事,一個是趙謐咪老師講得故事、一個是我同學的故事來說明對愛情的慎重。

總體來說,從愛情的忠誠、永恆、簡單到責任來逐步引導,在引導中不忘讓學生展現自己的才華,在學習中不忘文本的解讀。一切從文本中來,這是解讀的重點。當然遺憾之處在於在學生談了愛情後過於死板的按照名家上課設計,而沒有直接切入上帝對愛情的理解。二是對於文章的文學性或寫作藝術除了讀賞析不夠。需要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