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語文上冊《外國詩兩首》導學案

九年級語文上冊《外國詩兩首》導學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外國詩兩首》導學案

九年級語文上冊《外國詩兩首》導學案

  學習目標

1.瞭解濟慈和葉賽寧及其田園詩的特點

2.體會寫景抒情詩表達的基本特點,揣摩語句,領悟詩歌的意境美和聲韻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

3.理解詩人對自然和生活的愛,學會欣賞和熱愛大自然,培養生活的情趣。

  重點、難點:1.詩歌誦讀。

2.如何欣賞寫景的詩歌的意境

作者簡介

濟慈(1795—1821),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兒,生活貧困,做過醫生助理。自幼喜愛文學。1817年出版第一部詩集《詩歌》,其中有名篇《蟈蟈與蛐蛐》,從此斬露頭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詩篇,如頌詩中的《夜鶯頌》《希臘古甕頌》《秋頌》《憂鬱頌》,十四行詩《白天逝去了》等。

謝爾蓋·亞歷山德羅維奇·葉賽寧(1895~1925年),俄羅斯詩人。出身於農民家庭,教會師範學校畢業後,在莫斯科當店員和印刷廠校對員。1916年在白俄軍隊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後離開軍隊,加入左翼社會革命黨人的戰鬥隊。早期詩描寫農村自然風光,讚美宗法制農民生活,曾參加意象派文學團體,作品中流露悲觀情緒。十月命後的部分詩作,試圖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戀革命前農村的田園生活,鍾情於烏托邦式的“農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詩感情真摯,格調清新,並擅長描繪農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極度矛盾,陷於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後在精神憂鬱中自殺。

  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虔( )信 顫( )抖 深邃( ) 昏暈( )

2.自由談一談你從這兩首詩中讀出了什麼樣的詩情。

二、理解探究

1.《蟈蟈和蛐蛐》這首詩在構思上有什麼特點?

2. 讀《夜》感受並形象描繪詩人筆下的夜景。

三、合作釋疑

1. 《蟈蟈與蛐蛐》如何理解詩人把夏天蟈蟈的“樂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兒”稱爲“大地的詩歌”?

3.感情品讀《夜》,體察繪景中濤人對自然的心靈感應。思考:詩歌傳達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四、課內精讀

閱讀下列文字,回答文後問題。

河水悄悄流入夢鄉,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響。

夜鶯的歌聲沉寂了,

長腳秧雞不再歡嚷。

夜來臨,四下一片靜,

只聽得溪水輕輕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輝,

給周圍的一切披上銀裝。

大河銀星萬點,

小溪銀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閃着銀色光芒。

夜來臨,四下一片寂靜,

大自然沉浸在夢鄉。

明月撒下它的光輝,

給周圍的一切披上銀裝。

1.你認爲這首詩傳達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聽得溪水輕輕地歌唱”一句中“輕輕地”去掉好不好?請說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首詩主要運用擬人化手法,請你談談這種寫法的好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讀了這首詩,你還能聯想到哪些詩或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你選擇一個月明星稀或月黑風高的晚上,去感受一下夜的魅力,寫一篇抒情短文或幾行小詩。

  五、拓展延伸

同是寫夜的詩歌,這首詩和郭沫若的《靜夜》給人的閱讀感受有什麼異同?

靜 夜

月光淡淡, 天河何處?

籠罩着村外的松林。 遠遠的海霧模糊。

白雲團團, 怕會有鮫人在岸。

漏出了幾點疏星。 對月流珠?

  達標測試

1.根據課文填空。它爭先________於盛夏的豪華,/它從未感到自己的喜悅________,/一旦唱得________了,/便舒適地________在可喜的草叢中間。

2.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又一個五月之夜

[俄]費特

多美的夜色!溫馨籠罩了一切!

午夜時分親愛的家鄉啊,謝謝!

掙脫冰封疆界,飛離風雪之國,

你的五月多麼清新,多麼純潔!

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顆,

重新又溫暖柔和地注視着心靈。

空中,尾隨着夜鶯那婉轉的歌,

到處傳播着焦灼,洋溢着愛情。

白樺期待着,那半透風的葉子,

靦腆地招手,撫慰人們的目光。

白樺顫動着,像新娘面臨婚禮,

既欣喜又羞於穿戴自己的盛裝。

啊,夜色,你無形的容顏柔和,

無論什麼時節也不會使我厭倦!

情不自禁吟唱着最新譜就的歌,

我再一次信步來到你的身邊。

(1)這首詩描寫了什麼景色?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詩第一節中的“謝謝”,表達了詩人什麼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詩第一節和第二節均以“多美的夜色!”開頭,二者的作用相同嗎?說說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詩的第三節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刻畫白樺樹?這樣寫可以收到怎樣的表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國詩兩首》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

1.略

2. 《蟈蟈和蛐蛐》中的.蟈蟈和蛐蛐充滿活力,它們的鳴聲周而復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鼓舞人們熱愛生活樂觀地對待生活。

《夜》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

二、理解探究

1. (提示:開頭一句與“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相對應分爲兩部分;動靜相襯,意境優美。)

2. 詩中的夜景靜謐、美麗。

詩的第一節描寫夜的靜謐。隨着夜的降臨,自然萬物都歸於沉寂:平靜的河水彷彿悄悄進入夢鄉,松林不再喧響,夜鶯停止歌唱,秧雞也不再喧嚷。

第二節寫在夜的寂靜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輕輕地歌唱,這是以動寫靜、以動襯靜而更顯其靜。然後由聽覺轉入視覺,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寫夜的美麗:明月的銀輝靜靜地灑落大地,周圍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節進一步描寫月光下大自然的美麗: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輝。第四節又回到夜的靜謐,並再次寫到美麗的月色,這是以反覆的吟詠造成詩

的節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靜謐、美麗的氛圍。

三、合作釋疑

1. 美好的詩歌是動人心絃的,因爲它是生命的歌吟。詩人把蟈蟈和蛐蛐當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們的鳴唱當作大自然的詩歌,藉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勃勃生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讚美之情。“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正是全詩主題的揭示。

2.略

3.詩人葉賽寧是大自然的歌手,他從自然中汲取靈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純然繪景中,滲透着生命的底蘊,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

四、課內精讀

1.恬靜、欣喜。 2.不好。因爲“夜來臨,四下一片靜”,靜得連溪水也不好意思大聲流淌,只能“輕輕地”,突出了夜的靜謐,如去掉就沒有這種效果。 3.把夜鶯、秧雞、溪水、明月、大自然等當作人來寫,賦予它們以人的動作、情感,給人以親切自然的感覺,更能生動形象地表現出夜的詩情畫意,使這首詩更富有感染力。4.示例:郭沫若的《靜夜》5.略

五、拓展延伸

這兩首詩都描繪了靜謐、美麗的月色。葉賽寧的《夜》全篇描寫眼前的實景,從中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郭沫若的《靜夜》在寫景的基礎上轉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詩人對神話傳說的遐想。

達標測試

1.略

2.(1)這首詩描繪了夏日五月夜晚的家鄉美景。抒發了詩人對家鄉的無比熱愛和自己回到家鄉的喜悅之情。

(2)“謝謝”一詞,表達了詩人完全陶醉在家鄉美景中時的喜悅和激動。

(3)第一節的“多美的夜色”確定了讚美家鄉夏日夜景、抒發喜悅心情的感情基調;第二節的“多美的夜色”則引起下文,引出對家鄉夏夜美景的具體描寫。

(4)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描繪了白樺樹在夜色下的柔美風姿,融情於景,富於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