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優質課《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精選10篇)

優質課《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2W 次

作爲一名專爲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優質課《荷塘月色》教案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優質課《荷塘月色》教案設計(精選10篇)

優質課《荷塘月色》教案設計 1

一、教學目標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理清文章的脈絡,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3、品味精練準確、清新雋永、優美動人的語言

二、教學重點

1、 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2、 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我們對朱自清這個名字並不陌生,初中時學過他的什麼散文名篇?

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學們對他的生平經歷還知道些什麼?

教師: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資產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鍛鍊成長爲“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著名詩人、作家、學者,經歷了艱難曲折的道路。今天學習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從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敗的日子悲憤彷徨的複雜心情和了解他爲什麼要在對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當然,教學重點應放在:作品結構、語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從而認識本文主旨。

(二)板書課題

作者、寫作時間地點,荷塘月色 朱自清 1927年7月,作於北京清華園

(三)作品結構分析

教師啓發指導:從作者行蹤變化看,讓學生提挈每段內容,進行歸納。

第1段 獨遊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心境:“頗不寧靜”)

第2段 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時的感受。(追尋清冷、幽僻的環境)

第4段 觀荷塘,寫荷塘美麗的景色。

第5段 寫流瀉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寫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觀察、感受到的)

第7段 聯想古代江南採蓮的舊俗。

第8段 在思鄉與遐想中踱回家門。

顯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體內容”(寫景狀物)第7—8段由現實而思古,再返現實收束全篇。所以全文結構爲:第一部分(第1段)寫“觀荷緣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寫“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情)

(四)行文線索

從以上結構分析,可體會到全文寫景是爲抒情服務,而貫穿全文的是一條,前後心情變化的思緒線索。情—景—情,這正好像一條經線,而對荷塘景色的描寫猶如一條緯線。 因此,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明一暗。

明線:遊蹤(帶上門——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舊俗——回家)

暗線:情感(心中頗不寧靜——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思鄉愁——不寧靜)

(五)找出全文的文眼、脈絡,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眼:心裏頗不寧靜

脈絡:心裏頗不寧靜——覺得是個自由的人——我什麼也沒有——想起採蓮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對黑暗現實不滿——尋求超脫、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現實——對美好追求的寄託

‖           ‖               ‖

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悅 仍是淡淡的哀愁

(六)語句賞析

找出有代表性的語句進行賞析:

1、全文首句“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起筆的目的是什麼? 可聯繫撰文時間啓發學生講講有關大革命失敗情況,說明作者思想狀況,弄清他爲什麼要寫荷塘月色之美,發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這是獨處的妙處”)此段拋開了寫景,是否偏離了文章的中心呢?拋開了寫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態,蘊含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實際上,這“情”離不開“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發“獨處”之情。

(七)佈置作業

重點閱讀課文四、五、六自然段,體會情景交融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一、檢查複習舊知識,導入新授

1、背誦第4段(集體背誦、提名背誦)

2、答問:第4段依次寫了哪些景物,依怎樣順序寫的?(以此引入新課)

景物描寫

(一)解析第4段:

作者怎樣從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1.按觀察的角度,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茂密荷葉→多姿荷花→縷縷荷香→葉.花顫動→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

抓靜態與動態的結合作者筆下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抓可見與可想的結合,寫出散文神韻。荷葉田田,滿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卻斷定葉下的水“脈脈”有情,這由葉子的“風致”引起的想象。

認識“通感”: 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侷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爲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點是“感覺的轉移”。相似處:斷斷續續,若有若無,捉摸不定。作用:用“歌聲”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覺的可感形象,作者卻把它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爲聽覺的形象,把視覺、嗅覺、聽覺交織在一起,啓迪讀者更加深遠地想象和聯想。)

這也恰恰說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5、6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導鑑賞 5、6段中比喻、擬人句。(此環節可採用討論式)

(二)分析第五自然段: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若換用“淌”字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瀉”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強的動感與立體感;“淌”雖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淚或汗等順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來,而月光是從空中照下的,並無依附任何事物。)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霧浮(若換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諡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爲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起在荷塘裏。

3、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牛乳”和“輕紗”的本體是什麼?夢的本體又是什麼?析:薄薄的青霧;葉子和花)

4、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爲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本句描寫了哪兩種樹影的哪些特點?“畫”字對錶現這些特點有何作用?析: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

5、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運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麼?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是什麼?是從哪兩種感覺的互相轉移?析:本體——月色;喻體——名曲;相似點:和諧;是視覺與聽覺的互換。)

(評:這一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寫,如流水,瀉;也有用景物進行反襯,如寫青霧、葉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爲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爲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爲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令作者與讀者如癡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三)分析第六自然段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描寫出樹的哪些特點?析:連綿成片、高低錯落,層次分明)而楊柳最多。

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幾段空隙,像是特爲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丰姿,便在煙霧裏也辨得出。(在總體寫樹中又着重寫了楊柳的丰姿,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析:點面結合)

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是怎樣由景寫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麼變化?析:由路燈光聯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會聯想到人的心,一想到個人,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自然會驚擾了荷塘和作者內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終於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慨嘆。作者的心緒又從淡淡的喜悅轉爲淡淡的哀愁。)

(四)重點句子賞析: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作者爲什麼會“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 呢?析:“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對古代採蓮盛況的嚮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

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採蓮的情景,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並引用梁元帝的《採蓮賦》描寫當時“嬉遊”的光景,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3、於是又記起《西洲曲》裏的句子: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麼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思鄉之情——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4、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時此刻的作者爲什麼會惦着江南呢?析:觸景生情,獨在異鄉爲異客,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排遣憂愁)

5、——這樣想着,猛一擡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從荷塘回到家裏,心緒如何?析: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裏依舊不寧靜,剛纔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二、收束及思考

結束對前所提問題的討論,提出關於語言美的思考題,讓同學課下欣賞,並寫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

三、佈置作業

完成《成才之路》上的練習

優質課《荷塘月色》教案設計 2

一、教材分析

1、課文的特點與地位

《荷塘月色》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在這篇散文裏,作者給我們描繪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麗景象。語言優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本文構思巧妙,寫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寫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優雅、朦朧、幽靜的意境之美。語言優美,恰當地運用比喻、通感的修辭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學生仔細閱讀,反覆品味,領悟滲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獨運的構思,以及語言藝術的魅力。

2、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課文四、五、六三段的賞析。通感的修辭手法學生第一次接觸,也是重點之一。難點主要有兩個:一是作者爲什麼會有“頗不寧靜”的心情,二是寫江南採蓮舊俗的作用。

二、目標分析

(1)情感與態度目標: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悶的心境和潔身自好、嚮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懷。

(本文寫於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陷於一片黑暗之中。讀課文理解作者內心“頗不寧靜”的原因。)

(2)知識與能力目標: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揣摩語言,體會語言的抒情性,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同時,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師恰當的提升引導下,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課具有開放性。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教法分析

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採用:激趣——感知——品讀、賞析——討論——拓展延伸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查找收集資料。倡導教師必要的牽引到放手,到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變,真正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適時的啓發點撥,使整個教學導之有序,從而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的語文課堂。

五、學法分析:

1、學情分析

學生從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對語言美、意境美有所領會,但由於我們的學生認識問題膚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閱讀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培養形成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具有寧靜的、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 。

2、學習方法:朗讀法、欣賞法、討論法、質疑法等指導學生如何鑑賞寫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語言,體會情景交融的優美意境。

教具的使用:收錄機、朗讀帶、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分析

(一)激趣

1、 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在夏季的一個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輪圓月,我們的主人公心情鬱悶,想散散心,於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靜謐、安詳、優美的圖畫。作者將這幅畫給我們描摹了下來,成爲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們讀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畫一樣。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先生。

2、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

(二)感知

1、教師配樂範讀課文

學生聽讀,在交流聽讀的感受基礎上確定閱讀的感情基調,在老師指導朗讀方法後,再來齊讀重點段落。

2、 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輕聲朗讀,配以輕音樂,對課文語言及課文內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寫作意圖。這樣設計遵循漸進原理,由淺入深,爲品讀課文做好鋪墊。 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問題、獲取感受和認識,並用精練準確的語言加以概括。同時教師可提供以下問題供同學思考:

(a)文中所寫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內容直接與題目相照應的段落有哪些?

(2)分組交流討論各自的認識及相關問題,教師巡迴指導,參與交流討論。

(3)教師主導,師生互答。

主導問題:

(a)、文中最能體現作者感情基調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種感情是濃還是淡?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是怎樣的`?(明確這些問題後,從4-5段切入)

(三)品讀--賞析

1、局部研討,欣賞朱自清筆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體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語言特色。

(1)學生朗讀4-5段,藉助圖片形象直觀的品味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表達效果,體會語言的美。

(2)賞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語言的妙處,體會景物特點。

荷葉,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寫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寫荷香,把荷香若有若無、遠遠才能聞到的這種感覺與渺茫歌聲相通,作者就這樣抓住荷塘景物特點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形象逼真的寫出景物形態美、動態美、靜態美。

此段作者集中筆墨描寫月下的荷塘,但已遠不是平日走過的荷塘了,而是作者心中的荷塘。通過這些景物作者表現了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質和潔身自好,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的情懷。景物描寫融進了作者的感情,景物便有了生命力。

(3)荷塘月光的賞析

1、在第四段分析基礎上由學生自由討論品味幾個動詞的妙用,再次明確通感修辭手法的作用。教師可出示課件幫助學生體會。經過探討,荷塘月光朦朧和諧美便也呈現於眼前

2、小結。教師總結本文語言的特點,點明在柔美和諧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

(四)討論

重在理解作者情感, 在閱讀欣賞4—5段基礎上以討論形式完成教學內容。(課件展示)

討論一:

回想4—6段景物描寫的特點,思考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景物特點?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討論二:

結合時代背景思考作者“頗不寧靜”的心情緣於何?

討論三:

作者引用《採蓮賦》《西洲曲》中寫採蓮的事情,有什麼作用?

(五)拓展延伸

(語文學習要出於教材,但又不能侷限於教材,應向生活延伸,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引導)

課後練習

學習本文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寫一段景物描寫的文字,抒發自己的某種感情。

七、板書設計(略)

八、教學反思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經典之作,其清新的語言、靈巧的構思、寫景狀物的高超技藝讓人歎服! 經常聽老師上《荷塘月色》的公開課,沒發現好的使人難忘的好課,自己上來也覺得無趣。一篇如此優美的抒情散文到了老師手裏怎麼就變樣、變味了呢?

抒情散文不好上,我想是許多老師一致的看法。原因不一:情感不好把握有之,分析不到位有之,不知從何講起有之,等等。而《荷塘月色》是衆多散文中比較難上的一篇,不好找突破口,我上課喜歡找突破口。你從文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開始,但不好繼續講下去,想去開導學生,課堂死氣沉沉。你從作者行程開始,顯得單調膚淺。你從朗讀開始,課堂重點不突出。難,真的難。大多老師上公開課喜歡分析描寫荷香月色的那幾段,因爲比較好駕馭。

現細細想來,覺得有幾點值得我好好反思的。

1、語文教學要加強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這節節課在這方面表現得十分突出,語文教學的多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關鍵的語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品味、鑑賞,感悟是靈動的,具個性色彩的;配樂朗誦,動畫欣賞隨文入境,營造美的氛圍。研究作者與創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寫作意圖與價值取向,把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發展與思想情操陶冶融爲一爐,發揮了語文的實用功能、發展功能、審美功能,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多方面獲得培養。

但學生互動稍顯不足,聽課老師多,學生有些緊張。引導還需要大膽一些。

2、教師視學生爲一個個活潑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這一節課教學處處以學生爲本,以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爲本,學生的求知慾望得到滿足,對語言的揣摩,對文章思想感情的領悟,均能打開思想的閘門,知無不言,又言無不盡,再佐以教師的推敲,因而,精彩紛呈,常閃發智慧的火花。教師始終與學生處於平等的地位,不以“權威”自居,而是作爲學習課文的一員,積極參與討論,談自己的閱讀感受。有時要言不煩,意在點睛,給學生以深深的啓迪;有時明說“不過我也不知道,因爲這可能永遠是個迷”,(絕非搪塞,而是列舉種種研究成果),意在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繼續學習的空間;有時提出“現在,我能不能也提幾個問題啊”,意在深入開掘,彌補學生探究的不足。教師、教材、學生三維空間碰撞、交融,奏出了美妙、和諧的語文交響樂。

3、教師不僅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注意循循善誘、逐步深入,探求真知,更在於教師能把自身的文化積澱融合於教學之中,提高課的質量與品味,提升學生的思想情操。對課文作者的總體認識與評價,對課文意義的闡發,對通感收發的比擬,對重點詞句推敲的延伸,對媒體相關報道的評論等,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平日勤於閱讀、積累文化的必然展現。而這些揮灑自如的講解,對學生最有吸引力,感染力,最有啓發性,也是課最能發光的亮點。學生以學爲主,教師不學無以爲師,教師學識豐厚,學生終生受益。

4、隨着多媒體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語文教學的天地大大拓張了,影像、圖片、音樂、文字資料更是讓語文教學左右逢源,於是在《荷塘月色》教學中我也尋覓了大量的圖片影像資料,有夏日荷葉荷花,有雨中月下荷花,有特寫的荷花,有古詩意境的荷花,現代氣息的荷花,還配上了許多古人詠荷之詩句,還有動態的荷葉荷花影像。有清華園朱自清夜遊的荷塘,我精選採用了一些用於《荷塘月色》教學中,學生對那精美的圖片,鮮活的影像確實很感興趣,注意力大部分被畫面所吸引,結果在《荷塘月色》文本的解讀和鑑賞上反而圖片化、淺表化,難以入情入境,體味不出其意境之美,對作者心理的微妙變化,語言的品味也難以披文入情。

優質課《荷塘月色》教案設計 3

教學目標:

1、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品味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頗不寧靜的感情。

2.品味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欣賞歌曲《荷塘月色》導入新課學習。

二、簡介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我國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

“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俄死,不領美國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毛主席

三、整體感知

(一)聽錄音朗讀,想一想文章寫了作者一次怎樣的經歷?(月下散步)

(二)抓住“文眼”,探討作者情感;抓住關鍵詞語,理出作者遊蹤。

1、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爲什麼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用原文中的話回答】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插入寫作背景:

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使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以失敗告終,全國出現了白色恐布的情景。作者不滿這樣的黑暗現實,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時又看不清前進方向,心情苦悶而彷徨,思想是矛盾而複雜的。本文正是他當時生活處境和思想狀況的真切而委婉的寫照。

2、爲排遣不寧靜,作者散步的遊蹤是怎樣的?(齊答)

明確 :

遊蹤:家——小路——荷塘——家

3、一夜暢遊,朱自清找到了心靈的寧靜嗎?

請看第3自然段是作者的內心獨白。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個自然段。

4、這一段獨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樣的心情?

明確:

儘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種淡淡的喜悅之情!

問:第3段中的哪句話最能體現出作者流露出“一種淡淡的喜悅之情”呢?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5、幻燈片出示課文心情的脈絡

四、賞析課文的景物描寫部分

(一)誦讀、鑑賞第4段

1、學生齊讀第4段

2、提問:這一段寫什麼景,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

明確: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荷韻)五個方面。

3、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請同學們從中勾畫出你最喜歡的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 ,並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明確:

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 。

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嫋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羞澀神情的,現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接着連用三個比喻,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出了荷花的神韻。

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 。

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爲“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

流水(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裏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4、觀看第4段月下荷塘美景視頻片段,感受其意境美。

五、課堂總結

1、師生共同小結本段寫景特點

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不着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

2、齊聲朗讀課文第4段,結束本課堂。

六、佈置作業

熟讀全文,並背誦課文第四、五段。

優質課《荷塘月色》教案設計 4

【教學目的】

1、學習《荷塘月色》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新鮮貼切的比喻表達效果及移覺修辭手法的運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畫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其嚴謹結構。

3、瞭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社會內容。

4、通過朗誦欣賞《荷塘月色》的韻味。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放在文章的結構安排、寫景層次、語言特色上。

2、安排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整體感知課文,學習文章第一部分。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作者介紹: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等地中學任教。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著作《朱自清全集》。

二、釋義

幽僻:幽深、僻靜。

蓊蓊鬱鬱:草木茂盛的樣子。

踱:慢步行走。

彌望:滿眼。彌,滿。

嫋娜:柔美的樣子。

脈脈:這裏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

風致:美的姿態。

斑駁:原指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裏有深淺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風度儀態,一般指美好的姿態。也寫作“風姿”。

碧:青翠欲滴的樣子。

大意:大概的輪廓。

三、聽錄音朗讀,並注意體會其中的語言、思考如何劃分層次

整體把握,明確結構,寫出大意:

全文分三大段:

第一部分(1~3):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及來到荷塘的感受。(點明題旨)

第二部分(4~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偏重抒情)

簡要分析: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是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是一個圓形;從外結構看,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遊。

感情變化是:“心裏頗不寧靜”→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悅→發出“我什麼也沒有”的慨嘆→惦念江南,欲超脫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體現了一種複雜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悅”,這可從文章中的景物中見出。

四、講讀第一部分

1、第一段點撥分析:開篇第一句“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確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一個“忽然”,引出了作者精心繪製的荷塘月色圖畫,構成了一個恬靜幽美、清香四溢的世界。實處落筆,滲透一個“靜”字。“悄悄”、“輕輕”。悄悄出門,輕輕進門,一是爲了不影響家人,二是表現了一種孤寂的心態。

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書:

緣由:頗不寧靜、忽然想起。

2、第二段點撥分析:寫去荷塘心經的小路。概述了周圍的景物。“路”是“小煤屑”、“幽僻”、“寂寞”、“陰森森的”,“但今晚卻很好,雖然朋光也還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陰陰森森,月光淡淡,一種寂寞的氛圍,襯托出淡淡的憂愁。整段寫出了一種寂寞的氣氛,襯托出淡淡的憂愁。

板書:

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沒有月光(陰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3、第三段點撥分析:結合時代背景,讓學生明確爲什麼作者要寫這樣的文章。背景介紹,《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作者當時29歲,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由於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覺得“這幾天似乎有點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裏……心裏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着、需要明白什麼;但什麼也沒明白。”正因爲作者在當時黑暗的日子裏,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個自由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這樣的社會裏,是沒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還是要去一個地方──荷塘尋找自由,做個自由人。他能找到嗎?

板書:

小路:曲折、幽僻、樹多(對比)

感受:自由──(苦悶)

4、小結:

寫作者夜賞的緣由。用“我且受用這無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過渡到第二部分。

五、作業

預習課文第二部分,準備背誦第四、五自然段。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教學步驟〗

一、講讀課文第二部分

總起: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出了荷塘月色之美景。第四段寫月光下的荷塘。寫作順序:荷葉→荷花(靜態實寫)→荷香→荷波(動態虛寫),流水──虛寫映襯。第五段寫荷塘上的月色。第六段寫荷塘四周景色。作者似乎在這樣的環境中得到了一種安寧,但當他聽到了熱鬧的蟬聲與蛙聲之後,突然覺得“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現實無法給他一種理想的“寧靜”,於是他便力求從想象中尋求。

1、講讀第4小節:

指名同學朗讀第4節,並劃出本節的比喻句

⑴作者依次寫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先是寫了葉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寫花,白色的,有嫋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風過處才能聞到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最後還寫到流水,流水脈脈,雖被遮住,不見其形,但留給我們的想像餘地是極大的。

這裏用了許多比喻有什麼好處呢?我們先來看這一句: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風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給人一種美好、輕盈、動感的聯想。這一比喻生動地寫出了荷葉出水很高的嬌美姿態,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見,貼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繪的景物生動、具體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使人產生身臨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徵更加鮮明具體,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⑵我們再來看這一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這一句與一般的比喻有什麼不同?裏面蘊含了幾種感官感覺?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這兩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叫通感。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有煥然一新,奇趣無窮之感。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它們溝通起來,藝術的魅力也就出來了。但在運用這種比喻時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間在感官的感覺上的相似之處,或在特定環境下有這種溝通一氣的感覺,做到妙不可言卻不是故弄玄虛。

⑶作者不僅描繪了葉子、花、荷香的靜態美,還描繪了它們動態的神韻。用了“顫動、閃電、霎時、傳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一剎那間,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這是作者用詞的精妙之處。

板書:

田田(多)

荷葉:

亭亭(美)

零星點綴、白(色)形態美

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光)

嫋娜、羞澀(態)

荷香:縷縷──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象閃電(快)

荷波:動態美

凝碧(色)

流水:脈脈(態)靜態美

2、講解第五節:

指名同學朗讀第五節,其他同學思考作者如何寫荷塘的月色。

⑴作者寫月色時用了哪些動詞?

瀉、浮、洗。

⑵假如把“瀉”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爲什麼?

當看到“照”字你不會想到流水,而“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化靜爲動,“照”字就顯不出這種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樣寫出一種輕柔的動態,“升”則失之輕柔。

⑶在這裏作者用了靜態動寫的描寫,把畫面寫活了。“月光如流水”“靜靜地瀉”下來,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而青霧則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裏,朦朦朧朧地四處泛散開來,呈現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結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輕紗。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輕紗,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輕紗,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板書:

(正面)月光瀉—輕柔。

月色青霧:浮、輕紗的夢、光與景的和諧。

(反面)(側面)黑影、倩影。

3、講讀第六節:

請全班學生朗讀第六節。

這一節重點在寫樹,從方位、距離、高低幾個角度來寫,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樹多而密,重重圍住荷塘,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這是總寫四周,接着寫近處的樹色、樹姿、遠處的樹梢上的遠山、又回過頭寫樹縫裏的燈光、樹上的蟬鳴和水裏的蛙聲,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朧、寧靜深遠的環境特點。最後一句“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筆鋒一轉,流露出作者內心的空虛與哀愁。

板書:

樹:重重、陰陰。(沉鬱)

遠山:隱隱約約。

四周燈光:沒精打采。(月色迷離)

(自遠而近)蟬鳴、蛙叫。

4、總結:

第二段着重寫荷塘月色的優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二、作業

1、背誦課文第四、五自然段。

2、理解文章運用的“通感”修辭手法。

第三教時

〖教學要點〗

分析文章第三部分,總結課文。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情況

二、講讀第三部分

1、這一部分寫夜遊荷塘引起的聯想。

板書:

聯想: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這一句承上文宕開一筆,轉出新意。文章由此放開去,聯想到古代詩詞對採蓮的描繪,然後再收回到眼前,發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這種思鄉的哀愁,這種鄉愁正是當時作者苦悶矛盾心情在作者當時苦悶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這段文字,即景生情,忽遠忽近,善收巧放。最見疏朗又曲折的功夫。

“猛一擡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我”回到了現實,一切照舊。到這裏,我們可以從整體上來把握作者的感情。

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採蓮圖,至此由“實”到“虛”,開闢了一種與前文孤寂幽靜相反的熱鬧歡樂的境界。一實一虛,一動一靜,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暫時的“寧靜”,但“猛一擡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又回到了現實中來。表明作者無法從現實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寧靜”,這正是殘酷的現實社會帶來的結果。

三、賞析文章的語言藝術

本文的語言特色在本部分得到了充分體現。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一是比喻。寫靜態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分別寫出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

二是通感。通感是“一種感覺超出了本身的侷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錢鍾書語),即感覺的轉移。本文有兩例:

例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縹緲,沁人心脾,有意感覺的轉移伴隨着想象的中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優雅和寧靜來。

例2:“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的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視覺向聽覺轉移。月的光華和陰影,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與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優美,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想和想象,乃至帶入一種幻境。

三是疊字的運用。由學生從課文中選出例子。

四、小結

本文寫夜遊的動機、夜遊的聯想。從出門到回家,敘述線索清晰而有變化,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徵,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五、作業

1、在下列詞語的括號內注音:

參( )差( )差( )別參( )見差( )勁人蔘( )差( )遣脈脈( )的流水山脈( )脈( )搏

2、給下列句子中加黑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A、有嫋娜( )地開着的

① nà ② nuó

B、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 )動

① zhàn ② chàn

C、這是獨處( )的妙處( )

① chù ② chǔ

D、葉子底下是脈脈( )的流水

① mò ② mài

3、作者寫荷塘月色的高明之處是把荷塘和月色作爲一個整體來寫。荷塘的景物是月下的景物,月色又是荷塘裏的月色。寫荷塘,主要抓住荷葉和荷花的形:______________,色:________________,香:_______________寫月色,主要抓住光:_______________,影:_______________ 。

4、解詞(見註釋)。

【教後記】

《荷塘月色》的感情如何理解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寫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寫景特點值得我們學習,寫荷塘上的月色,寫月光下的荷塘,相當成功。至於抒情是抒的什麼情?歷來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爲表現了愁悶的心境,有的認爲表現了閒適的心情,有的認爲表現了對現實的不滿的憤激之情,有的認爲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等等。你認爲表現的是什麼樣的情感呢?

我認爲作者表現的情感是複雜的,既有淡淡的憂愁,又有淡淡的喜悅。低調情緒籠罩着全文,如作者心裏不寧靜,路是幽僻、幽靜的,雲、月是淡淡的,樹色是陰陰的。蟬聲與蛙聲雖熱鬧,但與“我”無緣。不滿現實,但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至於喜悅,課文開頭忽然想到日日走過的荷塘,“總該有另一番樣子吧”,於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的,“今晚卻很好”,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繫美景,暫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頓生。於是,由賞景想到古人採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淡淡喜悅之情也是籠罩在全文的。

優質課《荷塘月色》教案設計 5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散文精練的語言、形象的比喻,學習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欣賞散文靜靜美的同時,感受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3、啓發學生思維,引起想象,激發興趣,提高寫作技能。

二、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1、教學重點:情與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2、教學難點:體會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學方法

1、創設情境,賞讀式,多媒體教學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課件

1、背景音樂

2、圖片:荷塘圖、月光圖、荷花圖、星空圖、月下樹影圖、荷葉圖

3、VCD片斷: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斷

4、配樂朗誦錄相片斷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媒體顯示:課題、背景音樂

今天,我們要學習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關於作者我們並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說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還被譽爲什麼?

(生:民主戰士)

對朱自清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他積極參加民主運動本文寫於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着中國大地朱自清處於苦悶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寫道:“心裏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着,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真實寫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詩人,他的散文具有詩一般的意境,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荷塘月色》的重點,即文中那靜謐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情與景在散文中達到完美的結合。

(二)講授新課

讓我們一起先閱讀課文,初步瞭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蹤哪位同學能複述出作者出家門,去荷塘賞月的行蹤。

(生:作者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晚上在院子裏乘涼,想起白天常經過的荷塘,決定去看一看於是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經過一條小煤屑路,作者來到荷塘,觀賞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後作者回家,推門進去,發現妻已熟睡好久了)

剛纔這位同學複述作者行蹤,還有哪些細節遺漏了呢?

(生補充:作者觀賞荷塘時,在荷塘邊觀賞荷塘裏的荷葉、荷花等等,然後觀賞的是月色,最後還觀賞了荷塘四周的景色,這才引起聯想。想到《西洲曲》,剛纔沒有把觀賞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同學的發言很好,經過後幾位的補充,我們更爲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蹤,請看作者是:帶上門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條小煤屑路→觀賞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門進去。

(一)細讀課文

重點賞讀4、5自然段,體會情景交融的寫法在瞭解作者之後,我們要進一步知道,文章開頭寫了怎樣的環境,創造出一種什麼樣的氣氛,體現一種什麼心情?

(生:當時在晚上十分安靜,作者感到孤獨,心情“頗不寧靜”)

頗不寧靜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開頭寫道“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動機,也爲全篇所體現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調與下文關聯的如小路的“幽靜”,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陰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採蓮”等等,象一條無形的綱,連接着全文的網,形成文章的語脈,從而含蓄地抒發作者憂國憂民的情絲,揭示本文的主題。

荷塘小路有什麼特點?

(生:路曲曲折折;樹蓊蓊鬱鬱;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靜)

作者心情有無變化?

(生:有變化開始比較憂愁“心裏頗不寧靜”,後來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絲絲淡淡的喜悅“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同學們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暫時表達作者對現實不滿,對自由嚮往,這一部分寫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發了月下獨處的感受我們跟隨作者一起來欣賞這“靜靜的`美”吧!

賞讀第4段

剛纔我們通過畫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麼作者寫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生:作者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

回答十分準確,作者又是如何對其進行描寫?

(生:作者形容荷葉“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你能說說看荷葉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點呢?

(生:荷葉與裙子在形狀上十分相似,都是張開着樣子)

除了張開的樣子相似,還有沒有呢?

媒介顯示:芭蕾舞片斷

(生:噢,還有就是當舞女旋轉起來裙幅舒展飄動,荷葉在微風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動態美,相連的荷葉高出水面的姿態與亭亭的舞女的裙樣)

那麼作者如何表現花的呢?

(生:作者用“嫋娜”、“羞澀”形容花,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嫋娜”女子柔美,“羞澀”嬌羞姿態寫花像“明珠”、像“星星”,則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花的潔白、明淨、光亮)

幾個比喻連用,其中本體相同,喻體不同稱爲博喻。

媒介顯示:星空圖

作者怎麼描寫荷香呢?

(生:比喻,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

這個比喻把嗅覺範圍的“清香”和聽覺範圍的“歌聲”聯繫起來共同點:兩者(花香、歌聲)給人的感覺都是時斷時續,似有似無,因爲歌聲在“遠處”、“高樓”上,這個比喻新鮮又能給人豐富的聯想這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和轉移稱爲通感。

荷波和荷水又是怎麼描述的呢?

(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風吹過密密的葉子的顏色和姿態,像凝聚起來的碧綠的波紋,靜中有動,特別傳神水:“脈脈”採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說明荷水滿懷感情)

第4自然段的採用,比喻、通感、擬人等修辭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動人,給人以具體、生動、鮮明的印象景物由靜態寫到動態,這一段雖然沒有提及一個“月”字,然而卻處處寫月,處處體現了月下荷塘的景物。

賞讀第5段

對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紹完,作者筆鋒一轉到了荷上月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媒介顯示:配樂朗誦第5自然段

繼荷塘之後,文章着重描寫月色是如何展開的?

(生:葉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叢和柳樹上→總寫在荷塘中的投影)

用了哪些動詞?好不好?爲什麼?

(生:“瀉”、“浮”、“洗”、“籠”、“畫”

瀉:月光充沛,從高處落下

浮:霧十分輕,擴散慢

洗:花顏色十分潔白,鮮潤

籠:朦朧不可捉摸

畫:具有創造性的美感)

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爲語言大師,精練的動詞,傳神地寫出景物的特點文章還連續用了三個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這裏刻畫了月光流動、明淨的樣子。)

“葉子和花彷彿在牛奶中洗過一樣”,寫出了月色中葉、花呈現出潔白、鮮潤的特點。

“又像籠着輕紗的夢”,寫出月光照射下的葉和花的朦朧之美。

月光在灌木叢中和楊柳上的投影爲什麼一個用“黑影”,一個用“倩影”?

(生:因爲灌木叢濃密,在月光下顯得黑糊糊一片楊柳條稀疏,在月光下顯得很美,這兩個詞準確寫出了不同形象的特點)

“月光”與“小提琴”有何共同點?如何體會這句話?

(生:這裏運用通感把視覺和聽覺溝通起來,它們的共同點是月色有明有暗,光與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緩,兩者都給人以和諧的感覺)

第5段着力描寫月色,先是正面寫,後是反襯,光與影相互襯托,月色美與荷塘美巧妙結合,明與暗十分協調通過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辭手法,描繪了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而作者苦悶的心緒,也在這迷人的景色中暫時得到了解脫。

第6自然段

下面一段寫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樹爲中心對象,還寫了遠山,燈光、蟬聲、蛙聲等等。

文中“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什麼意思?

(生:這說明苦悶與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頭,所以熱鬧一點也沒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賞靜靜的美的同時,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

(四)鞏固新課

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文中描繪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點是月色與荷塘交叉,動的刻畫與靜的刻畫相互交錯,情與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朧、靜美的畫面表現作者憂與喜的矛盾心態,抒發作者關心國家命運的感情。

(五)再次欣賞重點片斷

同學們一起體會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體會作者淡淡的哀愁齊讀第4、5自然段。

媒介顯示:月下荷塘圖,背景音樂

我們深深體會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體現,下面我們就來實踐一下,寫一個抒情小片斷《雨中校園》。

(六)課堂小練筆

媒介顯示:作文《雨中校園》要求抓住景物特點,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寫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斷(字數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朧的雨霧將整個校園輕輕地遮掩了在這雨霧中,好像一切都那麼遙遠、渺茫,就像從濃霧裏傳來的笛聲漆黑的山林裏飄出的鳥鳴聲,悠遠而又讓人神往此時,唰唰的雨聲,錯綜而熱烈,深沉而和諧。

(七)佈置作業

優質課《荷塘月色》教案設計 6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的有關資料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2.賞析本文的畫面美、語言美、情調美,掌握景物描寫的方法;

3.體會情景交融手法的運用;

4.欣賞本文的語言風格。

重難點

1.把握寫作脈絡,體會作者內心情感;

2.賞析文中的畫面美;

3.學習本文樸實清新的語言風格。

教學用具

錄音機朗讀帶多媒體

課型誦讀鑑賞課

課時1

教學流程

月,引人無限的遐思。古往今來,月成了情感的載體。月下漫步,情思無限,人生的萬千思緒紛涌而來,也會緩緩散去。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散文佳作。作者在一個靜謐的月夜,獨自一人來到清華園的荷塘。靜望明月,細嗅荷香,沉浸於無邊的荷香月色中了。

出示課題:荷塘月色

知識積累

1.作者作品

朱自清,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是位有骨氣的文人,1948年8月,因貧得病逝,寧願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氣概。”(毛澤東評)

2.創作背景

作於1927年,當時白色恐怖籠罩着中國。作爲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苦悶彷徨,找不到出路,一頭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面對現實的黑暗,卻又無法安心於這種“超然”。

整體感知

聽錄音,感知大意,理清線索。

1、路線: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2、情感:不靜尋靜得靜失靜

分析:

開頭不寧靜,文中貫穿着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愁緒難消中又嚮往着自由美好的生活,最後回到現實:不寧靜。

文本賞析

(多媒體展示相關畫面,形象直觀,引發學生聯想)

一、閱讀第一段,思考: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怎麼理解?(引導學生結合背景和全文的情感線索來分析。)

明確:

揭示全文主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1、對現實的不滿;

2、對個人和國家前途的憂慮;

3、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

1、一生朗讀,體會本段的景物描寫的精妙之處。

作者向我們展示出月下荷塘的靜謐、美好、朦朧之美。由荷葉到荷花,接着荷香到荷波,最後到流水,寫出了一幅幅優美的畫面特別是比喻手法的運用,帶領學生重點分析。

示例:“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化嗅覺爲聽覺,把荷香和歌聲聯繫在一起,取其若有若無的相似點,可謂精妙。

三、第四段:荷塘月色

一生朗讀,其他學生體會荷塘中月色的特點。(生回答,師總結歸納)

明確:動詞“瀉”寫出了月光的鮮明欲滴的奶白色的實感,“浮”的運用寫出了月下荷花縹緲輕柔的姿容,“籠”寫出了月光的朦朧輕柔。

“酣睡”喻朗照,“小睡”喻被一層層淡淡雲遮住的月光,恰到好處。

本段從不同角度,描寫出不同景物上的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四、第五段:荷塘四周

生齊讀,思考:荷塘四周寫了哪些景物?

明確:楊柳、煙霧、燈光,陰暗、低沉。水裏的蛙聲和樹上的蟬聲,反襯出作者內心的失落和淡淡的憂愁。

五、朗讀《採蓮賦》《西洲曲》

思考:作者回家的路上,想到江南採蓮的情景有什麼作用?

(生回答,師點撥、歸納)

明確:

荷塘的美景引動作者內心的`鄉思,青年男女美好的情思引發了作者對自由生活的嚮往之情。

探究延伸

這是一篇散文佳作,寫出了一位知識分子當時內心無法釋然的苦悶之情。學完本文之後,對“我”是怎麼認識的?(組織學生討論,自由發表評價)

言之有理皆可,不必苛求同一。

手法鑑賞

本文的語言樸素典雅,清新自然,蓄滿詩意。作者融情於景,即景抒情,向我們展現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學生互動交流,總結文中精彩句子的特點,試做歸納、發言)

明確:

1.比喻的運用;

2.通感手法的運用;

3.疊詞的運用。

課堂小結

在我們的眼前,展現出這樣的畫面:荷葉田田,荷花朵朵。明月瀉銀輝,清風送荷香。這清新、神祕、靜謐的荷塘就是作者心靈的避難所。暫時的寧靜讓作者獲得了精神昇華,引發出他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嚮往。希望同學們能常走近自然中,用善感的心靈去體會,以自己獨特的角度去發現萬物之美。

課後作業

1.寫篇讀後感放在週記本上;

2.閱讀朱自清的其他散文,思考:有人認爲他用的比喻取材狹窄、陰柔,缺乏想象力,你認同嗎?爲什麼?

優質課《荷塘月色》教案設計 7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文中“我”與世界的關係。

2.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誦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2、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幫助學生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提高學生語言的審美情趣。

預習學案

1.請多遍通讀全文

2.瞭解作者以及相關寫作背景

3、字音辨識

探究學案

導入:說起我國的現代散文,就不能不提起朱自清先生。作爲中國現代散文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朱自清,走進他爲我們營造的散文天地

有人說文中寫了很多東西,而我看到了是作者與一方荷塘不斷博弈的心。在他的世界裏,有荷塘,月色,有妻兒,有家鄉。

前節課我們一起預習了課文,我希望大家將探究題的第一題課前完成後相互交流整理好答案,填在後黑板上

一、脈絡梳理

文中有哪些詞語能表達出“我”的心情?“我”之外的世界又呈現出怎樣的特點?請大家梳理分別概括地寫在下列表中。

我與妻兒(1)我與曲徑(2.3)我與荷塘和月色(4.5)

我與妻兒(10)我與家鄉(7-9)我與荷塘四周(6)

梳理我與世界的關係:對抗或融合)

“我與荷塘月色”是公認最美的段落,沒有直接描述“我”心情的語言,只有進入畫境後去揣摩作者的心情,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幅淡雅、朦朧的荷香月色圖訴說着怎樣的情語呢。第四段請同學們讀一下,進入畫境(生讀)同學們的概括是否準確?我們一起再來學習。

下面老師對四段做了些修改,請注意老師打橫線的地方,思考下修改後與原文有什麼不同?效果上有何變化?

二、感受語言之美

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美麗的(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嫋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正如剛出浴的美人,又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順序)。微風過處,送來陣陣(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靜靜的(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分析:

再請一位同學讀一下。

此段作者集中用了比喻修辭手法,疊字的運用(板書),展現了月下荷塘的清新素雅(清新素雅的荷塘。主板書)之美,此時的作者心情還依然頗不寧靜嗎?與世界的關係是對抗還是融合呢?

下面老師爲你們讀下第五段,同學們思考下,月光是無形的,作者是怎樣描繪它的呢?你最欣賞哪一處?注意畫出來談談你的感受。

第五段:(老師展示四處,第五處學生可以自己發揮選擇)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淌(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霧飄(浮起)在荷塘裏。

3.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浸(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

4.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印(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

5.自選

分析:

再來看“我”與世界的關係:對抗或融合。(後黑板上與前副黑板)因爲融合,我們的文章表現手法有了融情於景,因爲對抗,也就有了以樂景寫哀情,倍增其哀的樂景襯哀情。他對抗是因爲“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心緒不寧,是家事?是國事?(結合背景,蔣介石叛變革命,百姓處在白色恐怖中,作爲愛國民主戰士,他是非常苦悶彷徨,希望借一方荷塘尋求解脫),當作者已然把自己和周圍的景緻融爲一體了,心靈得到了極度自由的舒展,進入到一種渾然忘我的境界中去,然而這種臆想式的超然物外註定是短暫的,作爲一個誓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愛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始終是他不能拋棄的情懷。所以這篇文章的文眼應該就是“頗不寧靜”.

小結: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是有自己的個性特點的,有人曾將它概括爲一個“清”字。我想,這個“清”字,不但指清秀、素雅的文字,恐怕清潔,純真的品質(板書主黑板)都包含在裏面纔是。

能夠徜徉於文字中的人是豐富而優雅的儒者,能夠沉浸於美中的人是詩意棲居在這個世界上的智者!

優質課《荷塘月色》教案設計 8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整體感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旨。

3、結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進而學習運用比喻、通感、。擬人和疊字表情達意的技巧

教學重點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

2、藉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本節課主要完成課文4、5、6三段的閱讀鑑賞。通過揣摩“景語”,弄清文章的寫景特點。

一、導語

朱自清:著名散文家、詩人、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初中時,學過他的散文《春》《背影》等。

(1)19歲考入北大哲學系;

(2)27歲任清華大學教授;

(3)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高度讚揚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麗樸素。

二、初步感知課文

1、這篇文章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出來的呢?請大家從課文中找出來。

明確:1927年。

2、師生共同回顧歷史:1927年,發生過震驚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是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

3、提問:作爲一個知識分子的朱自清先生這時的心境如何呢?讓我們從他的優美散文《荷塘月色》中尋找答案吧!

4、放錄音,配樂朗誦《荷塘月色》

要求學生聽清字音,進入情景,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

5、提問:由課題可以知道,本文屬於寫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課文哪些段落是描寫這兩種景物的呢?

明確:4、5、6三段。

三、鑑賞、分析課文的景物描寫部分

(一)誦讀、鑑賞第4段

1、指明一個學生朗讀。

2、提問:這一段寫什麼景,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

明確: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3、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

明確:(第1組)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

(第2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嫋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羞澀神情的,現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接着連用三個比喻,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

(第3組)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提示學生參看“練習二”)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

(第4組)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爲“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第5組)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裏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寫景重點。

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不着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請同學們朗讀品味。

5、齊聲朗讀課文第4段,品味其寫景特點。

(二)誦讀鑑賞第5段(仿照第4段的鑑賞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分析)。

1、指明一個學生朗讀。

2、提問:本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難寫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寫出荷塘上月色的特點?

明確:葉、花、樹,寫出了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3、提問:月色本是難狀之景,作者用了一些傳神的動詞:(如:“瀉”“浮”“洗”“畫”等),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可分成4組討論後回答)

明確: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餘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瀰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豔欲滴的狀態。

畫——有“人爲”動作含於其中,彷彿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雖着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裏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請同學們看着掛圖展開想象,進入情景,朗讀課文。

5、齊聲朗讀第5段,體味作者寫景的高明手法。

(三)誦讀、鑑賞第6段

1、齊聲朗讀。

2、提問:本段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與課文第2段照應,試比較兩段寫景的異同。(閱讀比較後回答)

明確:相同:都寫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寫了樹、小路。

不同:第2段重點寫了小煤屑路的寂靜、陰森,寫得簡略。而本段則以樹爲着眼點,由近及遠,寫了樹色、煙霧、遠山、燈光,再由靜到動,寫到蟬聲、蛙聲,顯然,

3、提問:本段寫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選用了一些疊字疊詞(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等),試結合語境,說說這些詞語的妙處。(學生閱讀後回答)

明確: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

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出特定環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葉色的濃重氣氛。

4、師生共同小結。

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傳神地描寫了事物的特徵,而且照應了第2段中“蓊蓊鬱鬱”的樹,“陰森森”的`小路。讀起來節奏鮮明,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請大家再次朗讀體會。

5、齊聲朗讀第6段,體會其特點。

四、熟讀,品味4~6段(組織學生進入情景朗讀課文)

五、佈置作業

1、閱讀全文,進一步瞭解全文的結構及作者的感情基調。

2、背誦4~6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藉助背景、關鍵語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一、檢查背誦(抽查1~2名同學)

二、檢查對課文結構理解的情況

1、提問:試結合課文內容,具體描述本文的結構特點。

明確:

全貌:路幽、樹多、月淡邊走邊想:想現實邊走邊看

出門看月下荷塘香

荷塘濃

頗韻

家不光

寧塘上月色影

靜色

深夜回家去憶過去邊走邊憶江南採蓮看近樹遠山

《採蓮賦》四沒精打采的路燈

《西洲曲》周熱鬧的蟬聲蛙聲

2、提問:從課文結構看,作者的一切活動都是由“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引起的,這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關鍵,試聯繫背景討論作者“這幾天心裏”爲什麼“頗不寧靜”?(可以分成若干小組討論、回答)

明確:

(1)對現實不滿的憤激;

(2)對政局和個人前途的憂慮;

(3)表現了一種我行我素的閒適心情;

(4)表現了作者對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

三、理解課文中的情與景

1、提問:平常我們見到的寫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濃豔明麗的,本文描寫的景色卻是素淡的,朦朧的。景語即情語,試結合課文談談自己的看法。(讓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

明確:作者夜遊荷塘是爲了擺脫“心裏頗不寧靜”,追求剎那間的安寧。作者筆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靜安寧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處”,不濃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樣的調和適中安逸。追求剎那間的安寧正是爲了暫時忘卻,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對當時現實的不滿。荷塘景色越寧靜、安逸,越反襯心裏“頗不寧靜”。作者把這種情感很自然地融入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2、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師生共同活動)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忽然想起來採蓮的事情來了”——“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提問: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獲得了片刻的寧靜,但蟬聲和蛙聲又打破了他內心的寧靜,作者的思緒由理想回到現實,似乎可以收尾,爲什麼還要寫一段描寫古人採蓮和記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試結合語境談談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誦讀,討論後回答)

明確:從全文看,這是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剛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採蓮,這順理成章。遊荷塘沒有使作者擺脫“不寧靜”,於是作者又回憶歷史,描繪出了一幅熱鬧歡快的景象,這不僅反襯出此時的靜,更表現了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可是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歷史只能想想而已。又記起《西洲曲》裏的句子,《西洲曲》是以諧音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猶如兩幅畫圖,形成了“冷”與“熱”、“靜”與“動”的強烈對比,寫出了一個知識分子內心的矛盾與衝突。“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既是因回憶而勾起了鄉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裏頗不寧靜”的原因所在。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擺脫這種不寧靜而又擺脫不掉的萬分苦惱的心情。

四、放錄音,再品全文

1、體會一位知識分子當時的苦悶心情。

2、品味課文“景語”“情語”渾然一體、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3、感受作者樸素、準確的語言特點。

五、小結全文

整篇文章作者以藝術的筆法,描繪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充滿了詩情畫意。這清新、美麗、寧靜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難所。

六、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預習《金嶽霖先生》

優質課《荷塘月色》教案設計 9

教學目的:

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精練優美的語言,體會貼切、生動的比喻表達效果及其他修辭手法的運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劃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並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教學重點:

揣摩細膩的,具有特色的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通過對課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兩條線索、

教學方法:

分析、鑑賞

課時安排:

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在這裏,“月”成了詩人排遣內心深處的孤獨寂寞的一種載體、蘇軾《水調歌頭》──在這裏,“月”成了詞人表達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種載體。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賞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並體會一下作者當時的心情。

二、解題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當時任教的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裏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繪的特定處所、夜色,則點明瞭時間,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

三、寫作背景

在創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積極投身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員干將、五四新文化運動熱鬧了一陣子之後,於1925年前後進入了低潮期、對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這一點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來。

四、初步理解

1、作者寫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描寫的?

2、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樣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4、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5、作者寫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描寫的?

6、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7、小結: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筆,爲我們展示了一幅如詩如畫的荷塘月色圖,從而顯示出了散文的場面描寫的美。

五、課文解讀

通過預習,同學們能給課文劃分層次嗎?能講出劃分的原因嗎?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

分析課文:在分析的過程中,同學們注意找出作者寫作的線索。

1、“頗不寧靜”的原因是什麼?是不是家裏有矛盾?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作者面對黑暗的現實,希望反抗,但是又沒有勇氣正視血淋淋的現實,希望解脫卻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

不是家裏的矛盾,“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這裏明顯可以看見孩子安詳地誰着,妻子在哼眠歌,一切都很安靜,很溫馨;

在“帶上門出去”中的“帶”,有輕輕地將門從背後掩上,動作輕柔隨意,保持環境的寧靜、假如是有矛盾的話,關門是就不會那麼輕,體現作者對家人的關心、

2、第二句可以看到作者希望排泄自己苦悶的心情,使自己心情得以平靜、作者想起荷塘,給下文遊荷塘埋下了伏筆、

3、“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

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這句從“已經聽不見了”和“妻在屋裏拍着閏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體現了環境的寧靜,更反襯出作者的“頗不寧靜”,促使作者希望藉助寧靜的環境,而得到心裏的寧靜、

【小結】本段中的“日日、漸漸、迷迷糊糊、悄悄”這寫疊詞,產生一種韻律美在語音的延長中,語意與情感也是綿綿不絕,令人回味的、

本段有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含義:“文眼”是揭示全文主旨的點睛之筆,也是組織散文結構的重點線索,是散文藝術構思的焦點、

哪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呢?————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第二部分(2~6)荷塘的月色(文章的主體)

這一部分是按什麼線索來寫的?試把它整理出來。

路上(2-3段)——月色下的荷塘(4段)——荷塘上的月色(5段)——荷塘四周(6段)

第二段

1、小路有什麼特點?作者在這一段中運用了什麼手法來描寫小路的呢?

曲折、幽僻、樹多、寂寞是小路的特點,曲折和樹多構成幽僻的重要條件,幽僻又引出了寂寞、

作者用了對比的手法描寫、白天(少人走)和黑夜(更寂寞)對比;

沒有月光(陰森森)和淡淡月光(很好)對比、

2、作者爲什麼用對比的手法來襯托月下的小路呢?作者就說“這條小路很少人走,加上又許多樹,顯得陰森森的,當有月亮的.晚上就很好”,不就可以了嗎?

這是關係到散文的藝術表現手法,作者通過對比就會更顯得當天晚上的寧靜與自己內心的寂寞、後面兩句更通過對比,更顯現出特殊的環境中的特殊的氛圍,特殊的心情,“淡淡的月光”有一種朦朧感,這種氛圍把以往陰森森的陰冷氣氛打消,更能體現作者當時的心情、

3、作者在描繪景物時用了哪些疊詞?景物的色調是怎樣的?流露了怎樣的心情?

蓊蓊鬱鬱、陰森森、淡淡;

淡淡,朦朧的感覺;

作者這裏沒有用上熱烈、激昂的色調,突出他的淡淡的哀愁、

第三段作者去荷塘的感受、

1、若把“踱”換成“走”字,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心裏若有所思,若有所感,走路時不緊不慢,不慌不忙,慢條斯理,腳步井然有序,“踱”的這些性質,更能體現下面的“天地好像是我的”,作者在享受這一片自由的世界,在幽閒、超然中,淡淡三哀愁在若隱若現、若換成“走”字,則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韻、

2、聯繫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樣的?現在的自己又是怎樣的?

平常的自己苦悶、彷徨、想逃避又難以超然;

我們從下面可以看到,自己現在是自由的人、

3、從現在開始作者開始發生了變化,本段哪一句最能體現作者心情產生了變化,並且得到暫時的解脫的呢?

“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裏作者藉助了寧靜的小路,寧靜的塘岸,開始排除煩悶、彷徨的心情、月色淡淡獨步塘岸,似乎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裏“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個“自由的人”、

作者真是一個“自由人”嗎?

作者這裏寫得很超脫現實,應該說這是作者內心所渴望而在現實達不到的、越是超脫越是自由,便越顯出作者在現實中的苦悶,在現實上作者並不是自由人、

4、“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中“妙處”和“受用”兩個詞,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變化?

從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悅,作者的心情開始融進了荷塘中、

【小結】這一段作者的心情開始得以解脫,從淡淡的憂愁到淡淡的喜悅、

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

1、“彌望”——充滿視野,滿眼。

“田田”——多,連綿不絕。

2、第二句,採用了比喻,舞女的裙、與葉子自然舒展的形態相似,這個比喻是“多邊”的,即它不僅表達了“荷”的高貴,還傳達出它的標誌,典雅,聖潔,飄逸,靈動,清峻等魅力,使葉子產生了動感,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徵更加鮮明具體、

“亭亭”與前面哪個詞相呼應?

與“高”相呼應,因爲葉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見葉子舒展的樣子,作者纔會聯想到舞女的裙、

3、“層層”——高低有序、

4、“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嫋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本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擬人;

擬人的運用可以迴應上面的“舞女”,荷莖象舞女,葉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顏,這樣把整個舞女的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

5、“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本句運用了比喻修辭格,

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點綴着”的,與“一粒粒”的“明”珠相似;

白花“點綴”在“層層的葉子中間”,在綠叢中隱約閃爍,與“碧天”裏的“星星”相似;

荷花是“嫋娜”、“羞澀”而且是白而亮的,其神態與色澤都與剛出浴的美人相似、

上面作者通過葉子、花,描繪了荷塘的形態美,下面我們來欣賞一下荷塘的動態美、

6、理解“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句把“清香”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裏作者使用了幾種感官感覺?

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一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造成感覺的轉移、

這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侷限,而領會到屬於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爲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通感”、所以這句話作者同時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

7、“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中的“顫動、閃電、霎時、穿過”等詞,傳神微妙地寫出了微風過處一剎那間,荷塘的整體形態,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動態、這是作者觀察仔細,用詞的精妙之處、

8、“一道凝碧的波痕”,就給人一種船航行留下的痕跡的感覺,作者表達得生動傳神、

9、“脈脈的流水”怎樣理解?

這裏形容水沒有聲音,好象深含感情,表現流水的靜態美、

“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是因爲靜靜的流水更反襯出,動態中的葉子的美的姿態、

【小結】從形態、動態、靜態多個角度來反映荷塘的美、

第三、四課時

教學目的:

分析《荷塘月色》中細膩、傳神、精練優美的語言,掌握《荷塘月色》刻劃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並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教學重點、難點:

文章的結構安排,寫景層次,語言特色、

第五段荷塘上的月色

本段有三個動詞用得很形象生動,使一切的事物都充滿了動感。

“瀉”。“浮”。“洗”。

1、第一句寫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能把“瀉”改爲“照”嗎?

前面寫“月光如流水一般”,當看到“照”字你不會想到流水,而“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化靜爲動,有一種自上而下的動感和立體感,這具有一種恬靜的力度美、“照”字就顯不出這種效果,只有呆板,平淡、

2、若把“浮”換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

“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

“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諡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爲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親”的感覺、

3、“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

又像籠着輕紗的夢”中的“牛乳”、“輕紗的夢”,迴應了第二段中的淡淡的月光,把葉子和花都蒙上了一種朦朧的詩意,也顯示作者淡淡的喜悅、用“洗”能理所當然地把葉子、花更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輕霧聯繫起來,“薄薄的輕霧”也成爲了“牛乳”、“輕紗”、

4、“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

但我以爲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這句再一次強調了淡淡的月光,一切顯得朦朧,作者說“這恰是到了好處”是因爲這樣的景色恰是符合了作者但是淡淡的喜悅心情、

5、下面是通過樹來描寫月色的、

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

這裏用了反襯的手法來描寫月光、

6、“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中的“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

6、最後一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作者爲什麼會產生這樣了聯想?

運用了比喻和通感(視覺與聽覺的呼喚)、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爲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爲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爲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一切融爲名曲、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小結】作者從正面和側面描寫荷塘上的月光、

第六段作者的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

1、“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重重圍住”,寫出了樹的多,並且有層次,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

2、下面作者從樹色、樹姿和樹梢上的遠山來寫樹,雖然寫出了一種朦朧的意境美,但是這裏卻開始隱隱約約地表達出陰暗、沉鬱的色調、我們可以從這些詞看出,“陰陰的”,“煙霧”,“隱隱約約”、

3、最後兩句,從“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這些微弱的路燈光聯想到“渴睡人的眼”,作者巧妙地把景的描寫回復到人的描寫、作者上面是沉浸在一片寧靜當中的,但是現在熱鬧的蟬聲和蛙聲打破了周圍寧靜的環境,它們的聲音驚擾了荷塘和作者的超然、寧靜的境界,使作者脫離了“另一個世界”不再是“自由的人”,而又迴歸到寂寞,終於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的感嘆、我們在這裏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又從淡淡的喜悅轉爲淡淡的憂愁、

4、文中用了兩個“漏”字的作用是什麼?

借用月光、燈光襯托四周的灰暗,表現作者當時的心情、

【小結】從這一段開始,作者的心情又發生了變化,從淡淡的喜悅轉爲淡淡的憂愁、

第二部分着重寫荷塘月色的優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第三部分(7~8)江南舊俗引起的思鄉之情。

1、作者爲什麼會“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呢?

“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採蓮的情景,就想靠對古代採蓮盛況的嚮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作者的故鄉在江南)

2、面作者描繪了江南採蓮的具體情況、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並引用梁元帝的《採蓮賦》描寫當時“嬉遊”的光景、

《採蓮賦》譯文: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採蓮去、首船頭來回轉,交杯頻遞笑把愛情傳、槳板輕搖水草緊絆,船頭微動浮萍才分開、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綢衫兒束細腰、情意綿綿難分割,戀戀不捨把頭回、春末夏初好季節啊,葉兒嫩花兒開、撩水逗樂笑微微,怕水珠濺身弄溼衣、忽然又覺船兒斜,急忙收起綾羅裙。

3、採蓮的場面在作者心中又是“另一個世界”,又是一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的世界,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

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再一次發出感嘆。

4、《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麼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

表達出作者的思鄉之情,可以從“這到底使我惦着江南了”看出作者從古詩詞中對採蓮的描繪,然後再收回到眼前,發出“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極自然地牽動出“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這種思鄉的哀愁、這種鄉愁正是作者當時面對黑暗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而面對荷塘,作者派遣不到自己的憂愁,現在就借思鄉來派遣、作者當時這些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5、“猛一擡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表明了作者陶醉在寧靜之中,極不情願回到現實。

作者從荷塘回到家裏,心緒如何?

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裏依舊不寧靜,剛纔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小結:這第三部分巧妙地運用了《採蓮賦》和《西洲曲》中採蓮的情景,反襯出自己的思鄉之情,更襯托出作者當時的淡淡的憂愁的難以解脫,“猛一回頭”回到家,又把自己的心情引向了低潮,一切都回復現實,作者又開始彷徨苦悶起來了、

全文總結:文根據作者的遊蹤,可以引出一條線索、

帶上門——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舊俗、回家

(空間線索——明線)

導出:暗線——情感

頗不寧靜——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悅——淡淡的憂愁——思鄉愁——不寧靜

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徵,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

作業:完成課後練習

優質課《荷塘月色》教案設計 10

設計說明:

許多讀者都認爲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主要描繪了他眼中的月下荷塘,筆者以爲言其眼中的莫若道其耳中的《荷塘月色》全篇一共1407字,涉及聲音的近400字而且對聲音的描寫多與體現情思的句子共生,可以說是文章的主線。

《荷塘月色》若無聲音,其境界全無樂音隱喻着和諧,噪音隱喻着自由和諧與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園,荷塘夜遊可以說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還鄉之旅。

中國文人常常喜歡靜觀萬物,特殊的時候避世靜聽萬籟,甚或閉目塞聽,以保持心靈的寧靜本課意在引導學生品味以聲寫靜的特色,在品味語文味的同時,感受中國文人“幽”雅的情趣並探究其複雜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學設計不能以法害意,解讀的思路應儘量天然,循着文章自然的脈絡,發現天成的妙處荷塘“聽”月便是尊重文本的方法。

課堂情境構想:

1、潛意識與感覺。

教師先引導學生確立荷塘“聽”月的潛在意圖,這一點可以通過預習作業或“導入新課”來實現,明確告知學生讀此文可另闢蹊徑。

學生默讀全篇,通過直面文本,建立真實、真切的感覺。

2、傾情的朗讀與感知。

教師或朗誦家朗讀(不配樂)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會發現自己與他人在文章理解上的異同,因之存疑或確認對文章的初步理解。

3、問題交流教師通過預設或相機生成的問題引領學生建立感知。

小聲朗讀,品味(討論)、想象、聯想,構建作者筆下、自己(讀者)心中的“荷塘”。

這三步可構建自然、真實、開闊並且情感指向明確的課堂情境。

教學目標:

1、體味借聲傳情的手法。

2、感受中國文人“幽”雅的情趣並探究其複雜的原因,陶冶性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瞭解借聲傳情的手法。

2、難點:培養學生遠離塵囂、觀照自我心靈的幽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默讀、朗讀,情思教學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月色是要飽覽的,但有才情的文人會有另類的佳作,比如辛棄疾的《聽月詩》:“聽月樓頭接太清,依樓聽月最分明……”還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傳統的`解讀並非側重於“聽”,但我們可以試着從“聽”的角度賞讀,請同學們試一試。

(二)學生默讀,循聲、尋聲。

引導學生沿着聲音的主線,找出文中與聲音有關的語段。

(三)師生交流文中與聲音有關的語段。

(四)聽範讀,爲有關聲音的語段分類,並分析其表現特色(作用)。

學生思考後師生交流:

A、實寫環境(襯托)——

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B、虛寫環境(含人物)——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着小船,唱着豔歌去的(虛實結合)。

C、直接揭示人物心情——

我愛熱鬧,也愛冷靜。

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

D、通感(借用,寫環境)——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E、實寫人物(襯托)——

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裏拍着閆兒,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F、虛寫人物(含環境,襯托)——

採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蕩着小船,唱着豔歌去的(虛實結合)。

(五)探究《荷塘月色》潑墨於聲音的複雜原因及文章獨特的藝術魅力。

朱自清先生爲何在題爲“荷塘月色”的1407字中用了近400字的筆墨來寫聲音呢?

1、教師準備(據學生情況取捨,學生盡言則不言,以補充、點撥爲要,重點分析物理學、心理學、哲學):

(1)物理學。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夜晚視覺不若聽覺,寫夜景的文章中自然有許多關於聲音的描寫

(2)心理學。

①聲音的力量:張飛長阪橋取勝靠的是雷鳴般的聲立現代戰爭中有噪音武器聲音雖無形,但對人的精神(身體)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②物理一生理一心理—義理(喜怒哀怨,揚抑)一辭章聲音的發生是物理現象,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進而影響人的情感精神,最後表達於筆端。

(3)哲學。

萬物之間的矛盾:聲音即不同物體之間矛盾、摩擦、碰撞、交流、共振的產物,具有社會關係的天然隱喻意義聲音和諧與否便可反映社會關係和諧與否

(4)文化傳統(包括文學沿襲與歷史流變)。

《禮記8226;樂記》雲:“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衆庶是也唯君子爲能知樂”。

朱自清先生筆下有聲、有音、有樂,並且明確地傳達出對樂的嚮往與追求。

(5)社會政治影響。

(6)思維豐富的必然結果。

(7)噪音與樂音。

2、師生討論。

師:中國古今文人以揚棄現有價值或追求高遠理想爲己任,因而常對現實不滿由於不爲世所容或互生厭棄,便於苦悶之中靜觀萬物,靜聽萬籟,甚或閉目塞聽,對世俗聲音的敏感已成爲潛意識,於是有意無意地逃避以保持心靈的寧靜

朱自清對塵囂的觀照和逃避是此文冰山水下的部分,這成就了《荷塘月色》最獨特的魅力:在以視覺意象爲主體的世界中穿插聲音意象,形成了獨特的意境“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通感寫景,由味覺到聽覺;“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寫景,由視覺到聽覺這兩句是潛意識支配促成的妙境!尋覓耳中聖地,獲得眼中淨土朱自清筆下的聲音有樂音,有噪音對樂音的鐘情隱喻着對和諧的嚮往,對噪音的厭棄隱喻着對自由的嚮往和諧與自由是朱自清先生的精神家園

在現實與美好理想背離的境遇中,憤青式的無謂的粗豪不若尋覓寧靜呵護幽情人類的精神家園永遠高於也理應高於現實

(六)學生自由朗讀。

(七)佈置作業。

品讀杜牧《題禪智寺》或自選一首有聲音描寫的古詩詞賞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