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師說》教案教學設計(通用10篇)

《師說》教案教學設計(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2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師說》教案教學設計(通用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師說》教案教學設計(通用10篇)

《師說》教案教學設計 1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破”“立”結合、 正反對比的寫法。

2、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並用自己的話加以表述。

3、瞭解課文尊師重道的深刻內涵,感悟作者抨擊時弊、堅持真理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破”“立”結合、 正反對比的寫法。

三、教學難點:概述本文的中心論點。

 四、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五、課時安排:3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師辛勤的栽培。我國自古就有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但在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着玄學和佛學的興起,儒學一度衰落,師道也就愈來愈不被重視,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了唐代。當時仍沿襲着一種封建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會上產生了一種“恥學於師”的惡劣風氣,求師學道往往會招來路人的譏笑。但偏偏有一個人不顧流俗,勇爲人師,廣招後學,培養文人。並以大無畏的氣魄,抨擊時弊,提倡師道,寫下了中國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論述教師問題的不朽之作——《師說》,當時被人視爲“狂人”。這個人是誰呢?

二、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縣,所以後人稱他爲“韓昌黎”。他二十五歲中進士,二十九歲以後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後做過四門博士、國子博士、國子祭酒,直接從事教育和教學工作。凡經他教授、指點過的學生,皆自稱韓門弟子,足見韓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響的教育家。他還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魏晉六朝以來浮華豔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傑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爲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後世尊他爲“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三、解題。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範圍,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這類文體。“說”,古義爲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說”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

四、教師範讀課文。

五、學生初讀課文:

1、初步瞭解各段基本內容;

2、劃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論點的句子。

六、學生讀出文中能表明中心論點的句子,試用自己的話概括中心論點。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這兩句是論述教師的作用,說明從師學習的必要,這是構成中心論點的一項重要內容。

2、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無論地位高低,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這一句論述了擇師的態度與標準,意思是說,從師是爲了學道,應不論其地位高低和年紀大小。這是構成中心論點的另一項重要內容。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人應該從師學習,從師是爲了學道,應不論其地位高低和年紀大小。

七、找出與課文中心論點有密切關係的句子,並解釋說明。

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從師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難,也難啊!

這一句是從反面證明中心論點:人應該從師學習。

2、聖人無常師。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

這一句包含着廣泛學習的意思。世上學問門類衆多,人總是各有長短,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的人學習,體現了以有道者爲師的觀點,從正面證明中心論點。

3、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懂得的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各有專門研究,如此罷了。

這一句是進一步澄清從師學習的目的,闡明瞭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掃除了從師學習的思想障礙。這是對中心論點的深入闡述。

八、研讀第1段。

1、學生誦讀,之後點評。

這一段作者運用排比句和反問句,並且一口氣連用了八個“吾”字,語勢流暢,跌宕有力。朗讀時力求把文章的語勢讀出來。

2、引導學生疏通文句。

重點理解:

(1)本段中的古今異義詞語:

古:求學的人

學者

今:在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

古:用來……的憑藉

所以

今:因果關係連詞

古:跟從……並且

從而

今:連詞,表示結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2)本段中的詞語活用現象:

吾師道也 師,名詞用作動詞即“學習”

吾從而師者 師,名詞用作意動詞即“以……爲師”

3、引導學生分析層意:

教師的作用和任務——傳道、受業、解惑(前兩句)

從師學習的必要性——解惑、師道(中間三句)

擇師的標準——“道”在即師在(最後一句)。

這一段從正面闡明從師之道,統領全文。(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即下文所說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

4、討論:教師的“傳道”、“受業”、“解惑”這三項任務,哪一項是主要的?本段對“受業”一項未作闡述,這是爲什麼?

在韓愈看來,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道”,他“收召後學”,“抗顏而爲師”,主要目的就是要“傳道”,恢復儒家的“道統”,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這個意圖是貫穿全文的。“受業”是教師的起碼工作,即下文說的“授之書而習其句讀”,人盡皆知。開頭全面概括教師的任務時不可不說,但不是論述的對象。

第二課時

一、學生誦讀第2段,並思考下列問題: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麼?

2、本段主要是從哪一角度來進行論述?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二、研讀第2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什麼?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繫的?

中心句: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分論點)

這段以第一段爲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土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鍼砭時弊,從反面論證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

2、這段文字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又是怎樣展開論證的?

這段文字通過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今之衆人 古之聖人 聖益聖,愚益愚 疑問語氣

爲子擇師 自身恥師 小學而大遺 肯定語氣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諷刺語氣

3、韓愈批評“恥學於師”的風氣,涉及的面似乎很廣——開頭是“今之衆人”,接着是做父親的人,最後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評對象究意是誰?請說明理由。

主要的批判對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從行文的語氣看,本段結尾對士大夫之族不僅表露了作者的不滿情緒,而且顯示出一種鄙夷和蔑視的態度。說他們瞧不起勞動羣衆,卻不如勞動羣衆聰明,不懂得從師的道理。第二,“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正是這類人的特殊心態,也是門第觀念很深的反映,而門第觀念跟以“道”爲師的正確主張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4、詞句辨析。

師道者不傳也久矣 (風尚)

吾師道也 (道理)

師道之不復 (風尚)

惑而不從師 (老師)

吾師道也 (學習)

師道之不復 (從師)

不恥相師 (學習)

5、古今異義詞辨析。

古:一般的人

衆人

今:許多人

古:小的方面要學習

小學

今:初等教育的學校

6、重點句子解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賓語前置句,之,提賓的標誌)

三、學生誦讀本段,要注意讀出幾種不同的語氣。

第三課時

一、學生自讀第3段,並思考: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麼?作者是從哪一角度來進行論述?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二、研讀第3段。

1、提示如下:

中心句:聖人無常師。(分論點)

這一段是正面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於郯子,訪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問禮於老聃的事例,並引用孔子的名言,進而推斷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結論。這個結論,是對第一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進一步批判。

2、討論:有人說,這一段的結論闡明瞭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你對此是怎樣認識的?

這一段以孔子從師的言行,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嶄新觀點,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係,說明師生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就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爲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提出了挑戰,閃耀着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這種閃光的思想,被後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揮,對教育理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三、研讀第4段:

1、作者爲什麼稱讚李蟠?

作者讚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鍼砭時弊,又進一步倡導了從師學習的態度。

2、這一段與前面兩段有什麼關係?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總結全文。這段話中“不拘於時”和“能行古道”二語是點睛之筆,表示作者反對“恥學於師”的壞風尚,贊成以道爲師的好風尚,分別照應了前文的第二、三段。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於時”的“於”相當於“被”。“作《師說》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爲“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於“來”。)

四、學生誦讀第3、4段 。

五、討論:課文題注中指出,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寫《師說》,跟古文運動有沒有關係?文中有沒有這方面的表示?

六朝以來,文壇上盛行駢文(以四字、六字爲句,上下句相對,又叫“駢四儷六”),這種文體不重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導致文學創作中豔麗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爲此,韓愈提倡恢復古文的傳統,並身體力行,培養了大批有志於古文創作的年輕人,逐漸形成了風氣。所以後來就有了“古文運動”這個名稱。

文中讚頌李蟠“好古文”就是明確表示對古文的推崇,說明韓愈“抗顏而爲師”,是以恢復古文的優良傳統自居的,通過培養“後學”,擴大古文的影響。

六、根據以上問題進一步歸結本文的寫作目的。

作者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而居首位的是“傳道”,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以恢復儒家的“道統”。而要恢復儒家道統,就要在文風上來一個解放,提倡古文,反對駢體文。

提倡尊師重道

寫作目的

推進古文運動

七、總結全文結構、寫法。

板書設計

破 正 人必從師,以“道”爲師(理論論據) (立)

立 反 士大夫恥學於師 (反面現象) (破)

結 對 (三層對比)

合 比 孔子從師的言行 (正面實例) (立)

李蟠從師行古道 (身邊活例) (立)

《師說》教案教學設計 2

教學目的:

一、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聖、愚、羣、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複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三、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四、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五、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教學設想

一、本文是鍼砭時弊的作品,因而教師應對寫作緣由作簡單介紹,可用柳宗元當時說的話來說明。同時本單元有兩“說”文體的課文,因而就要聯繫初中學過的課文,歸納“說”的文體知識。

二、明確本文的教學重點:第二段用三種人進行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三、教給學習方法。除有關字詞句的學法外,把本文與《捕蛇者說》作比較,教給比較閱讀方法,併爲學生學習下一課《問說》進行課內自讀(將《問說》與《師說》比較閱讀)在方法上作準備。

四、引導學生注意文言實詞的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等現象。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一、本文的教學目的;二、作者介紹、解題;三、有關詞的讀音、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四、分段;五、意動用法。

教學過程

一、討論本文的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韓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爲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後人稱韓愈爲韓昌黎,後世又稱他爲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後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後來任國於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丈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爲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四段他讚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爲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爲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爲師,世界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爲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爲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闢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五、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爲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下面一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於學習中“問”的道理。剛纔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爲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六、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藉助提示、註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讀音:

2.找出課文中合成的雙音詞:學者句讀百工六藝

3.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古之學者古:求學的人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之不知古: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看字發出聲音

小學而大遺古:小的方面學習今:小學校

4.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詞,有三種情況: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作“姓”講孔子師郯子……師襄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係)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係)

作“以……爲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係,相當於“這類”、“這些”

郯子之徒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師說..-教學教案標籤:高三下冊語文教案,高中語文教案, 師說..-教學教案,

作兼語餘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他們的)

②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聖人之所以爲聖……其皆出於此乎(大概)

表感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麼)

5.分段:寫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填表如下:

段數 段意 論點

1 總論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2 批判當時士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社會風氣 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感也難矣

3 用具體事實進一步闡明誰可爲師的道理 分論點:聖人無常師

4 說明寫本文的原因 結論:向後學號召1.不拘於時;2.能行古道。照應以上兩個分點

七、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代漢語,基本格式是:

名、形(動)+賓=以+賓+爲+名、形(動),例如:

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爲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爲奇異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相師爲恥

八、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出語氣。

九、佈置作業:1.結合註釋理解詞句,讀懂課文。

2.書面作業:“思考和練習”三。

3.預習思考題:(l)本文是怎樣論述中心論點的?

(2)在第二段中作者怎樣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一、論證方法;二、語言特點;三、借鑑意義;四、與《捕蛇者說》作比較閱讀。

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

二、研讀課文(結合理解重點文言實詞及疑難詞句)。

學生試譯、討論,教師重點點撥。

1.本文運用怎樣的方法論證中心論點的?

(1)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樣從理論上對總論點作初步論證的?

第一層: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於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爲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爲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範圍,成爲本文的中心論點。第二層:正面概論教師的職能:傳道、受業、解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兩個單音詞。“所”具有代詞性質,“以”是介詞,構成“以所”介賓短語,但習慣上這兩個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師”,譯爲“他”,“以”譯爲“靠”。全句譯爲: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

《師說》教案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鑑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於、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瞭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課時分配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並解題

初中時我們學過一課文叫《馬說》,《馬說》實際上是“說馬”,今天,我們來學習一“說老師”,說“從師風尚”的文章,叫《師說》。

“說”是一種文體,偏重於議論,可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

二、作家作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郎”。死後諡“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於《昌黎先生集》。

韓愈和柳宗元爲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語言質樸,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優秀散文傳統、倡導古文運動,把當時的文體從矯揉造作的駢體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礎,因此後世尊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寫作背景

魏晉以來,門第制度十分嚴格,分爲高門和寒門,門第觀念嚴重破壞了從師學習的風氣。到唐代,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關於韓愈寫此文的背景,從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一段可見一斑。柳宗元說:“由魏晉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爲師。世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爲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敢於反抗流俗,倡言師道,勇氣可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四、初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看書下注釋,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義,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標記。

2.教師板書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讀(dòu) 諛(yú) 經傳(zhuàn)

郯(tán) 萇(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請學生朗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並注意斷句,聲調等。

五、分析課文

1.第1段

(1)補充註釋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學者,古今異義,今指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學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從而師之。

師,以……爲師,動詞的意動用法。

④吾師道也。

師,從師學習。

(2)理解分析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古之學者必有師。”

②教師的職責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③從理論上闡明從師學習的.必要性。

“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

④擇師的標準。

“生乎吾前……”,“生乎吾後……”,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爲師。共3頁,當前第1頁123

⑤從師的原則。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3)學生當堂背誦第1自然段。

六、佈置作業

1.背誦第1段。

2.課後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課後練習二、三、四。

2.補充講解

(1)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虛詞

①之:

古之學者 之,助詞,的。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之,助詞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之,取獨

句讀之不知 之,倒裝標誌

作《師說》以貽之 之,代詞

②其:

其爲惑也 其,代詞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稱代詞

其可怪也歟 其,副詞,表推測

於其身也 其,人稱代詞

(3)詞類活用

①恥學於師 (形→意動)

②吾從而師之 (動→意動)

③句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裝)

二、分析課文

1.第2段。

(1)請學生朗讀

(2)分析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在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明確:承上啓下。

②“師道”指什麼?

明確:“師道”是從師原則和風尚,指上文中所講的“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③從師的風尚不再流傳,是因爲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爲了批評“恥學於師”的人,作者從哪三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論證?

明確:

a.古之聖人

今之衆人

結論:“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

b.愛其子

於其身也

結論:“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結論:“師道之不復,可知興。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3)背誦

2.第3段

(1)學生朗讀。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闡述了什麼觀點?

明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總結:“聖人無常師”語出《論語子論》,包含着廣泛學習的意思。要想得到廣泛的知識,就要向許多內行人學習,在這方面,孔子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韓愈從“聖人無常師”出發,針對當時社會現實,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觀點,很有意義。

(3)背誦。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話明確表示了他的立場?

明確:“不拘於時”,表示他反對“恥學於師”的壞風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爲師的從師風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麼?

明確: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說明了寫作緣由。

(2)背誦。

三、本文寫作特點

1.語言上,多用整句,對句,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後……”,“古之聖人”,“今之衆人”等。

2.論證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師職責,擇師標準。(立)

第2段,師道不傳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論斷。(立)

3.對比論證。

四、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

附:板書設計

師 說

韓愈

一、解題:說,一種文體。

二、韓愈及本文寫作背景

三、分析

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論據:

“古之聖人”與“今之衆人”。

“愛其子”與“於其身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四、寫作特點

1.有破有立

2.對比論證

《師說》教案教學設計 4

一、教學設計

《師說》是個傳統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利用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考慮到本文需要背誦,而高一學生課程較多,又面臨歷史、地理、計算機的會考,課外幾乎騰不出時間來背誦。所以,爲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決定多加一課時,把背誦的任務揉合到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外不再留任何作業。

爲此,我對《師說》的教學過程作了這樣的設計。

第一課時

1.先由本學期接觸過的“論”“序”“辭”“賦”“疏”“傳”等文體引出“說”並講述這類文體的特點。

2.再由“說”引出文章標題《師說》。

3.解題,留下“本文是解說關於老師的道理的嗎”的懸念,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閱讀註釋(1),瞭解作家生平,要求將重點信息記熟。

4.要求學生合上書本,老師打出關於作者韓愈的幻燈片,指名讓平時語文學習最吃力的同學進行信息復位。用以當堂記住作家知識。

5.教師範讀課文。

6.讓學生回顧開頭留下的懸念,帶着問題朗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7.提問:整體感知之後,大家發現本文哪一段與解說“師”的道理關係不大?引出第四段。

8.提問:第四段起什麼作用?讓學生對照註釋翻譯第四段。

9.提問:作者的寫作目的何在?

10.在回答過程中講清重點實、虛詞、特殊句式。

11.通過“不拘於時”簡述寫作背景,破解解題時留下的懸念。

12.理清該段思路,背誦全段。

13.過渡到第一段,讓學生對照註釋翻譯第一段,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利用幻燈片檢查實、虛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14.讓學生理清第一段的寫作思路。

15.教師根據論點-教師的職責(正面)──教師的重要性(反面)──擇師的態度──擇師的標準這一思路指導背誦。

16.連貫背誦全段。

第二課時

1.齊讀第二自然段。

2.讓學生藉助註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4.完成海淀版練習冊104頁的第八題,全面瞭解本段的論證思路和論證方法並體味這種思路和方法的好處。

5.藉助此表指導背誦。

6.連貫背誦全段。

7.默寫全段。

第三課時

1.齊讀第三自然段。

2.讓學生藉助註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

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

4.讓學生歸納總結論證方法並體味這種方法的好處。

5.指導背誦。

6.理全文思路,背誦全文。

7.處理課後習題和海淀版練習冊。

二、教學效果

當初設計的從文本出發,讓學生從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並通過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達到。同時也順利實現了在課上完成背誦、處理完作業的預想。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活動,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思想。同時,在各個活動過程中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和任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段裏有不同的收穫,解決了“優生吃不飽,潛能生消化不了”的問題。

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文言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較好。第二天提問的結果也表明,同學們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學常識。課程結束以後,百分之八十的同學能夠背誦全文並默寫。說明大家對本文的邏輯思路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另外,教學處在第一課時結束以後對學生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同學對本課內容感興趣並有較大收穫。

三、教學反思

面對《師說》這樣一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沒有深入開掘其蘊含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同時,由於過分強調背誦的當堂落實,把對課文嚴密結構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密度降低。即便有論證方法和邏輯思路的講述,也僅僅是爲背誦服務,並沒有提到文學欣賞的高度,在提升學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講課時過分依賴事先的設計和講究各個環節的無縫連接,沒有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使他們沒有機會對課文內容和觀點質疑求異,後來有位同學在寫《師說》讀後感時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爲,“小學而大遺”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的意思,而應該理解爲:“小孩讓他學習,大人反倒不學習”。如果我當時提供給他一個機會,相信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對探索氛圍的創設乃至對求索精神的弘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師說》教案教學設計 5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背景及文體

2、疏通文章,理清思路

課時:3

第一課時

一、組織教學

二、檢查作業(背誦《滕王閣序》)

三、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祖籍河北昌黎),與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又稱“韓吏部”(晚年擔任吏部侍郎)又稱“韓文公”(諡號“文”)。

明人列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

3、 寫作背景:

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一文中足可看出:“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爲師。世果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爲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飲不暇熟,有挈挈而動,如是這數矣。”

4、 文體:“說”,議論文的一種,可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如初中《馬說》、《捕蛇者說》。

5、 學生通讀課文,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① 注意以下部分字的讀音。

句讀 諛 經傳 郯 萇弘 蟠 貽 巫

②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③ 全文中的四個段落,各從那些方面來闡述觀點?

第一段:正面闡述從師的重要性。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惡劣風氣。

第三段:援引聖人從師的態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係。

第四段:說明寫作的緣起。

6、 小結全文。

四、 作業:

1、 背誦第一段。

2、 思考(或略作書面整理)練習一中的1~~3小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解析論證過程、論證方法。

2、 掌握字詞、疏通全文。

內容步驟

一、 檢查上堂作業:

1、 背誦第一段。

2、 結合練習一導入新課。

二、 內容結構:

第一段:正面闡述 ①老師的職責

②爲什麼從師

③ 以什麼人爲師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階層恥學於師的`不良風氣

古之聖人——從師 聖益聖

今之衆人——不從師 愚益愚

愛其子——擇師 惑矣,未明也

於其身——恥師

巫醫樂師百公之人——不恥相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士大夫之族——恥相師 其可怪也歟?

第三段:以聖人孔子從師的例子,再論從師的必要性。

第四段;本文寫作緣由。

論證方法:

⑴對比論證(1、2段)(讓學生找出來,討論確定)

⑵例證法:(3段)孔子師郯子……

⑶引證法:(3段)“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師說》教案教學設計 6

自讀要求

1.正確理解本文思想觀點。

2.體會並理解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背誦全文。

學習側重點

1.本文思想觀點。

2.正反對比的論證。

自讀程序

1.從註釋①中畫出以下內容:

①韓愈簡介

韓愈,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廣東潮州)刺史、國子監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爲“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

本文內容

2.根據下列步驟閱讀文章。

誦讀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人爲什麼要從師?

a學者必有師;b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c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作者認爲從師的標準是什麼?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誦讀第二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①本段對“古之聖人”“從師”與“今之衆人”“恥師”相對比後得出了怎樣的結論?

(“聖益聖,愚益愚。”或“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皆出自於此乎?”)

②接着,本段中“今之衆人”在從師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實,這是怎樣的一個事實?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③本段中的“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分別怎樣做的?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羣聚而笑之,曰:‘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這樣的做法帶來怎樣的結局?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④通過以上三組對比,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用自己的話回答,用原文回答。

(自己的話:士大夫之族自恃門第高貴,恥於從師是錯誤的,愚蠢的。注:大意對即可。原文:“學者必有師。”)

聯繫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分析第三自然段舉出備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證明怎樣的觀點?

“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在分析了觀點後,誦讀第三自然段。文章第四段交代.寫作緣由,但仍隱含着作者的觀點,哪些句子可以表現作者觀點?

(“不拘於時”、“學於餘”、“能行古道”。)

綜觀全文,觀點很清楚了:“學者必有師”。

3.背誦線索提示。

觀點(“古之學者必有師”)—師之責(“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求知規律(“人非生而知之”)—擇師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三組對比(古聖人從師,今衆人恥學;其身恥師、替子擇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師道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寫作緣由。

4.思想內容

作者論述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他說,“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學者必有師”,明確指出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個觀點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韓愈突破教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職責侷限,將其擴大到“傳道”、“解惑”,這在當時是也不起的進步。

關於從師學習的途徑,也就是擇師的標準,韓愈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並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些思想閃耀着民主、進步的光芒,鍼砭了當時上層社會只看門第高低,不重真才實學的惡劣風氣,提出了全新的師道觀念。

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發展的餘地。

5.論證結構

本文的觀點是“古之學者必有師”,論證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並批判上層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學習的惡劣風氣。

第一段,從正面闡發中提出觀點,爲批判“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確立理論根據。

第二段,正反對比,批判“士大夫之族。”

第三段,以孔子爲例,進一步論證觀點。

第四段,交代.寫作緣由,讚揚李蟠時又強調了他的觀點。

本文論點鮮明,結構嚴謹,正反對比,事實擺得充分,道理講得透徹,有很強的針對性和說服力。

6.關於“說”。

“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議論文範圍,一般爲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本文闡述的是作者對從師問題的看法。

7.關於唐代“古文運動”及《師說》在該運動中的地位。

本單元提要中有這樣的表述:“中唐時期,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提倡質樸的文風,注意反映真實的社會人生,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成就卓著,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韓愈的《師說》就是‘古文’的'代表作。”

《師說》怎樣體現了“古文”運動的理論主張?

唐“古文運動”倡導:

①內容和形式是統一的,形式是爲內容服務的。《師說》將“學者有師”、“尊師”、“重道”的思想通過第一段的正面闡述、第二段正反對比論證、第三段的例證得以系統而嚴密的闡發,是文(形式)道(內容)統一的典範。

②作家人面對現實,表見解、抒真情。《師說》針對當時恥於從師的社會惡習,進行了大膽的挑戰,提出了進步的師道見解。

因此,《師說》是唐“古文”的代表作。

《師說》教案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正確譯講課文;

3、背誦課文。

教學程序:

師述:今天我們共同學習《師說》,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小黑板出示):

1、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2、正確譯講課文;3、背誦課文

師述:我們先來完成第一個任務,課前已經佈置大家進行了預習,所以先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小黑板出示題目,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解答)

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句讀( )

(2)或不焉( )

(3)六藝經傳( )

(4)貽( )

(5)諛( )

二、給下列句子劃分停頓:

(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吾從而師之

(請同學批改並說明理由。明確答案:

一、(1)dòu

(2)fǒu

(3)zhuàn

(4)yí

(5)yú二、

(1)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2)吾從/而師之)

★從而,古義:跟從(他),並且……;

今義:表結果、目的的連詞。

師述:下面我請幾位同學輪流朗讀課文,比一比誰聲音響亮,讀音準確,停頓正確,其餘同學認真聽,準備糾正他在朗讀過程中出現的錯誤。

(學生輪流朗讀,出現錯誤老師喊其他同學糾正,老師對學生的'朗讀情況要適當進行評價。)

學生聽錄音,糾正自己在預習中的錯誤讀法。

學生齊讀課文一遍。

師述:接下來我們要完成第二個任務。

(一)若時間充分則先讓學生用6分鐘的時間對照書下注釋自己譯講課文,若有疑難,先做上記號。

學生對照書下注釋自己譯講課文。

師述:時間到,在剛纔的自學過程中大家有沒有遇到什麼疑難問題?若有的話,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二)若時間緊則可省略自學的環節,直接提問:在預習過程中大家有沒有遇到什麼疑難問題?若有的話,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學生質疑問難,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學生提出的問題應儘量讓學生回答,要讓問題的正確答案從學生嘴裏說出來而不能由老師直接告訴他們。)

(三)若沒有學生質疑問難則可由老師提問,以檢查學生對課文譯講的預習情況,老師對學生的回答要適當評價

師述:下面我要請同學輪流譯講課文,方法是:先讀原句,再點講重點字詞,最後把整句話譯講一下。

學生輪流譯講課文,若有問題,喊其他同學回答。對譯講過程中出現的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現象,教師要給予提醒、點撥。

師述:在已經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們來完成第三個任務:給大家5分鐘左右的時間自己朗讀課文,比一比哪些同學能夠把這文章先背誦出來。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下課之前的幾分鐘可喊幾名學生試着背誦

第一段會背的同學請舉手。(喊同學背誦)

第二段會背的同學請舉手(喊同學背誦)……

背誦過程中出現錯誤讓其他同學更正。

或出示小黑板讓學生回答。

師者,所以也

吾師道也,?是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如是而已。

作業佈置:

對照本節課的三個目標自己查漏補缺,確保掌握。

教學情況反饋:

1、本節課目標明確,條理非常清楚;

2、學生活動很多,全班每個同學都回答了問題,回答問題的時間超過了35分鐘;

3、及時對學習目標進行了檢查,目標達成度高。

《師說》教案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認識從師的重要意義,師說教案

2、領會課文正反對比、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

3、掌握重要字詞及文言現象,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理解文中的多義詞,解釋它們在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能解釋具體語境中意動詞的含義。

3、區分課文中的古今異義詞,理解它們的古今義。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步驟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解題

在上學期,我們學習過荀子《勸學》,明確了學習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人們的修養與學問可以得到提高,人們的素質可以得到改變。那麼,學習的最佳途徑是什麼呢?是自學,或是從師學習?答案應該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背景及作者簡介:

寫作背景)魏晉以來,社會上風行非學無師,重視“家傳”,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代,雖然推行科舉制度,但恥於從師的風氣卻很盛行,上層“士大夫之族”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們不願從師學習,而且他們也反對別人從師學習。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由魏晉世以下,不益不事師。進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唯有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抗顏而爲師”,並著《師說》千古佳文。

在這著名的《師說》,作者借爲文送學生李蟠來抨擊那些上層“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揚從師的必要性和正確途徑,這不是一般的論述,而是一部戰鬥檄文!

(作者)說起韓愈,我們應該不陌生,請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他的有關資料。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文公,昌黎先生。

韓愈是與古文運動聯繫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該象先秦散文一樣言之有物,闡發孔孟之道,反對六朝以來只求形式而內容貧乏的駢儷文;語言要新穎,“言貴創新,詞必己出”。二人不論在理論上或是在在創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進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展,並身體力行,終於把文體車六朝以來的浮豔的駢儷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師說教案》。因此二人影響巨大,推爲“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讀課文 四、研讀課文第一段

1、字詞疏通

2、內容梳理

思考: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哪句指明教師的職責?那些語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哪些語句闡明擇師的原則和態度?

明確:

1)首句:推出中心論點:學者必有師

託古言事,乃針對當時士大夫以從師爲恥而說的,更增加力度。

與結尾“餘嘉……”呼應。

2)第二句:教師的重要作用或職責

突破了一般人對教師職責認識的侷限,把教師的職責從“授其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這在當時是個不小的進步。

道,儒家的思想。業,儒家的經典,道的載體。

3)三、四句:從師的必要性

這是承“解惑”而言的。

4)擇師的原則和態度

鍼砭了當時上流社會看重門第高低的惡劣風氣,提出“師之所存……”的原則,此思想無疑是積極的,進步的。學問面前,人人平等嘛。

這是承“傳道”而言的。那麼爲什麼不承“受業”展開呢?因爲人人皆知教師有“受業”的職責。

3、總結本段

總說老師的`作用和從師學習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擇師的原則,推出“無貴無賤,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

4、背誦本段

五、佈置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學習第二段 一、檢查複習

1、提名按要求和全段背誦。

2、提問個別字詞。

二、研讀第二段

1、指導朗讀。

指導正確斷句,如:師道之不傳也/久也

2、詞句疏通

3、思考完成表格

4、簡析

如前所說,本文有着複雜的寫作背景,並不是一般的即興之作。經過前面一段的理性陳述,涌動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氣”終於一吐爲快。第二段即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於師”的陋習。文勢如暴風驟雨,滌盪乾坤,令人耳目一新。

1)以感嘆發端,由從師學習的理論分析轉入對今人“恥學於師”的批判。

2)下面作者運用三組對比:

正確態度 錯誤態度 結果 作者態度

古聖人與今衆人

對子女與對自己

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

3)作者態度語氣的變化:疑問推測——肯定責備——感嘆諷刺:語氣步步加強,具有很強的感

《師說》教案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1、通過反覆朗讀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對比論證方法。

2、背誦全文

3、培養學生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美德。

教學設想

1、安排一課時教學。

2、早自習預習文章,疏通字義。

3、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4、利用搶答競賽的形式,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誦,直至背下全文。

教學方法

誦讀法、問答法、點撥法。

教具準備

課件、記分牌。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課前播放《長大後我就成了你》音樂全屏展示。)

同學們,上課前給你們播放的歌曲好聽嗎?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成爲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你們知道我國的教師節是哪一天嗎?

爲什麼我國要設立這個節日,這又說明了什麼呢?

大家說的很對。當今社會尊師重教已經巍然成風,但在魏晉以後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卻不是這樣的,當時的情況如何呢?現在就讓我們共同來學習唐代散文家韓愈的千古佳作《師說》,從中去找尋答案吧。

二、解題、出示教學目標

1、解題:

“說”,古代散文中的一種,屬議論文範圍,“說”古義爲陳述和解說,通常這類文體我們可以理解爲“解說關於的道理”,“師說”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

2、教學目標:

反覆朗讀、理清思路、背誦全文。

三、朗讀欣賞與指導

1、讓學生在配樂朗讀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聽清字音、節奏。

四、研讀課文,把握文章思路

1、把全班分爲三個大組,以搶答的形式進行競賽,宣佈比賽規則,每組派一位同學負責記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段。)

提問: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爲什麼要從師?擇師的標準是什麼?

明確:

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

一段從師的必要:孰能無惑;

擇師的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小結:這一段從正面論述了從師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然後依次說明了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全班同學齊讀第一段。)

(請同學按照思路背誦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

提問:第二段主要運用了三組對比,抨擊了當時“恥學於師”的人,請同學們找出相關句子。

明確:

故之聖人──今之衆人

二段 愛其子──與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學,師生合作共同朗讀第二段,進一步明確三組對比的`內容。(根據學生朗讀情況稍加點評。)

分組背誦三組對比。

4、理清第三段思路:

(全班男生齊讀第三段。)

提問:在“從師”這一問題上,孔子怎麼做的,又是怎麼說的?作出了什麼論斷?

明確:

孔子的行爲

三段──結論

孔子的言論

(請同學按照思路背誦第三段。)

5、理清第四段思路:

(全班女生齊讀第四段。)

提問:這一段交代了什麼?作者提到了哪些原因?

明確:

四段──交代緣起:好古文不拘於時

五、小結

課文四段都圍繞“從師”這個問題展開。第一段正面論述從師之道,說明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第二段運用了三組對比,批判了當時恥學於師的不良風氣。第三段運用孔子的言行,進一步從正面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寫作緣起。

六、齊背全文

1、請同學根據板書背誦全文。

2、播放畫面,配上音樂,師生共同背誦全文。

七、總結

1、統計各組最後得分,宣佈比賽結果。

2、佈置課外練習。

《師說》教案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聖、愚、羣、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複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2.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3.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4.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二、過程與方法自瀆、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的?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重點、難點分析

1.有關疑難詞句的解釋。

2.“說”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3.試摘錄作者關於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闢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課時設計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二)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爲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後人稱韓愈爲韓昌黎,後世又稱他爲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後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後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爲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讚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爲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爲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