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漁父》教學案例教案(精選9篇)

《漁父》教學案例教案(精選9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3W 次

作爲一名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漁父》教學案例,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漁父》教學案例教案(精選9篇)

《漁父》教學案例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與教學設想:

《漁父》這篇文章在蘇教版必修五“直麪人生”專題中的“生存選擇”板塊,本板塊另一篇課文爲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兩篇文章一長一短,一重一輕,應區別主次,突破重點。《漁父》比較短,又有較強的故事情節,學習難度不大,可以安排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教師稍加點撥指導。學完本課,可以引導學生探究司馬遷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選擇,“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人人有話可說,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教學目標

1、瞭解本文的背景,領會屈原堅持理想、不隨波逐流的人物形象。

2、學習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正確看待“漁父”這一形象。

3、通過本課學習,學生能對重大人生問題有思考和追求,養成對人生負責任的態度。

4、學生能對問題展開探討,學會辯證地思考,周密地說理,有所發現和創新。

5、掌握文中重要詞語和句式,積累名句。

其中2、3、4爲教學難點。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教學步驟:

(一)預習檢查(教師投影,學生回答):

1、根據課文,解釋下列詞語並說出該詞語的今義:

(1) 顏色:臉色

(2) 形容:形體和容貌

(3) 高舉:行爲高出世俗

(4) 凝滯:拘泥

2、指出下列句式的特點並翻譯:

(1)遊於江潭 (狀語後置)

(2)行吟澤畔 (省略句)

(3)是以見放 (被動句)

(4)聖人不凝滯於物 (被動句)

(5)自令放爲 (賓語前置句)

(6)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語後置)

(二)教師投影背景知識和關於《楚辭》的文學常識:

(三)文本探究:

1、學生朗讀課文,梳理課文脈絡:

教師總結如下:第一段:屈原見放;第二段:漁父提問;第三段:屈原表志;第四段:漁父離去。

2、自讀課文第一段,思考:本段刻畫了屈原什麼樣的形象?身爲三閭大夫,爲什麼會如此落魄?用文中句回答。

3、自讀課文第二段,漁父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學生回答不到位,教師適當總結):

明確:漁父是一個知天達命、隨波逐流、明哲保身的隱士形象。

4、自讀課文第三段,概括屈原的形象。

明確:潔身自好,堅持操守,寧死不屈。

5、課文第四段富有詩意,談談你的理解。

提示:本段對漁父的描寫十分傳神,他不慍不怒,不強人所難,以隱者的超然姿態心平氣和地與屈原分道揚鑣。“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這是漁父處世哲學的一種詩意的說法。漁父無言而別、唱歌遠去的結尾,也使全文獲得了悠遠的情韻和意境。

(四)探究提升訓練(寫在隨堂作業本上):

1、淺析本文對比手法的運用。

學生答案示例:文章採用對比手法表現主旨,通過屈原與漁父的問答,表現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文中至少包含着三個方面的對比:一是兩條人生道路的對比。屈原堅持入世,漁父樂在出世。二是兩種處世態度的比較。屈原明辨是非,高潔自奉,而且至死不渝;漁父是非不分,隨波逐流。三是兩種結果的對比。屈原積極入世,深思高舉,反遭流放;漁父消極避世,反而身心自由。這些對比交織在文中,相反相成,把兩種人生態度、兩種人格比照襯托得十分鮮明。

2、簡要評價漁夫的處世哲學。

學生答案示例:漁父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隨遇而安、知天達命、與世推移的處世態度,他不慍不火,不強人所難,具有心平氣和的超然心態。後世衆多詩詞中吟嘯煙霞的漁釣隱者形象,從文學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們聯想到《楚辭》中的這篇《漁父》。

3、屈原和司馬遷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傑出人物,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他們爲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選擇?結合文中相關語句談談你的理解。

教師提示:屈原具有高潔的人生品格和遠大的政治理想,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在他理想破滅以後,他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司馬遷爲成就人生之大事業——創作《史記》,選擇了忍辱偷生,塑造了逆境困厄中奮鬥不止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屈原和司馬遷分別塑造了不同的人格榜樣,對後世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影響。

五、作業:

1、背誦全文。

2、課外收集含有“漁父”這一意象的古典詩詞,越多越好,探尋《漁父》一文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六、教學反思:

《漁父》這篇課文比較簡單,類似的內容在接下來的《史記》選讀中的《屈原列傳》中還要學習,所以本課教學採用自讀和問題探究的模式,意在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和問題探究意識,所設計的問題也都是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出發,完全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和教學理念。

《漁父》教學案例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熟讀背誦默寫

2.積累常見文言實詞、虛詞,理解賓語前置句

3.瞭解屈原內心想法,訓練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二、教學要點

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漁父);探討漁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馬遷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選擇(文言知識點的梳理與文章內容的分析相結合,穿插進行)

第一課時

一、導入 首先送給同學們一句話: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長度,而在於高度。那麼在中國曆代文人當中,有兩位非常傑出的,也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人物,當得此說,誰呢?明確:屈原、司馬遷 當代著名學者餘秋雨先生也曾經說,中國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峯是屈原和司馬遷。

那麼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漁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內心世界。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屈原的內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峯。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傳說屈原於農曆五月五日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日端午節包糉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爲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騷體詩:亦稱“楚辭體”,古代詩歌體裁之一。起於戰國時楚國,因爲這種形式的詩歌以屈原所作的《離騷》爲代表,到了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與蕭統的《文選》等作品中,就用“騷”來指稱具有楚辭特點的詩歌,後人便稱之爲騷體詩。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那種以四言爲主的體制,在民歌的基礎上又繼承了散文的筆法,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騷體詩的形成,是詩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

二、正音 憔qiáo 槁gǎo 父fǔ 閭lǘ 濁zhuó 滯zhì 淈gǔ 餔bū 歠chuò 汶mén 皓hào 莞wǎn 枻yì 濯zhuó

三、分析漁父人物形象

(1)齊讀課文

(2)過渡:關於人物形象的分析,我們先回顧一下。在文學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有哪些?(明確:動作、語言、肖像、心理描寫、側面描寫、細節描寫等) 那下面我們就先來分析這個“漁父”是怎樣的一個人。

(3)找出有關“漁父”的內容,朗讀,翻譯,歸納人物形象。 具體內容:

①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翻譯:漁父看到屈原便問他說:“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爲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

重點字詞:與,“歟”。至於,到。斯,這,這種地步。

性格特徵:古道熱腸

②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衆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 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爲?”

翻譯:漁父說:“通達事理的人對客觀時勢不拘泥執着,而能隨着世道變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骯髒齷齪,您爲什麼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渾濁而推波助瀾?既然個個都沉醉不醒,您爲什麼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爲什麼您偏要憂國憂民行爲超出一般與衆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場呢?”

重點字詞:凝滯,拘泥,執着。於,對。推移,推移改變。淈,攪渾。激揚,激盪。餔,吃。歠,飲。深思,認識清醒。高舉:志行高潔。爲:呢。

性格特徵:與世推移,隨遇而安。

③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翻譯:漁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離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滄浪水清啊,可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水濁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足。”便離開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重點字詞:莞爾:微笑的樣子。鼓:名作動,敲打。濯:洗。去:離開。復:再。

性格特徵:知天達命。

四、分析屈原人物形象

找出有關“屈原”的內容,朗讀,翻譯,歸納人物形象。 具體內容:

①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翻譯:屈原被放逐之後,在江湖間遊蕩。他沿着水邊邊走邊唱,臉色憔悴,形體容貌枯槁。

重點字詞:既,已經。放,被放逐。於,在,狀語後置句。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和容貌。

性格特徵:無。

②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翻譯:屈原說:“世上全都骯髒只有我乾淨,個個都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重點字詞:舉,全。是以,因此。見,被。 性格特徵:與衆不同,特立獨行。

③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翻譯:屈原說:“我聽過這種說法:剛洗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塵土,剛洗澡的人一定要抖淨衣服上的泥灰。哪裏能讓潔白的身體去接觸污濁的外物?我寧願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魚鱉的肚子裏,哪裏能讓玉一般的東西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沾染呢?”

重點字詞:沐,洗頭。振,抖衣服。安,哪裏。以,用。察察,潔淨的樣子。汶汶,?骯髒的樣子。

性格特徵:不苟合,不妥協,寧爲玉碎,不爲瓦全。 (形成板書)

五、探究漁父在本文中的作用

看到此處,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說,漁父這一人物形象主要是用來襯托屈原,剛好一正一反?能不能這樣說?

明確:(個人觀點)不能這樣說。文章最後一段說的兩個選擇,說明漁父其實還是很想爲國家做一點事情的,但現實很殘酷,世界很黑暗,不如不當。是愛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正所謂“愛之深,恨之切”。所以,漁父的隨遇而安其實更具有悲劇性,只不過是以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罷了。

六、拓展體會屈原和司馬遷兩種不同的人生選擇

明確:具體的分析請參見教參(可以先讓學生各抒己見),用一句話來說,兩位傑出人物都是英雄,一個是“生得偉大”,一個是“死得光榮”。

七、結語 :歷史已然隨風逝去,那活在今天的人們,或許不需要面對這樣一種抉擇,但我仍希望同學們,在面對這位披髮行吟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時候,能夠深入地思考一下:人在旅途,應該怎樣活。

附板書:

屈原 漁父

舉世皆濁我獨清 寧 不 隨 與 不凝滯於物

衆人皆醉我獨醒 爲 爲 遇 世 能與世推移

安能以身之察察 玉 瓦 而 推 水清濯吾纓

受物之汶汶者乎 碎 全 安 移 水濁濯吾足

《漁父》教學案例教案 篇3

一、新課導入

在那飄着秦風楚雨的澤畔,歌者在踽踽獨行,憔悴的臉上寫滿了憤怒、孤獨。雨無情地抽打着你枯瘦的身軀,心被憂慮撕裂的時刻,你接受了雨的最後洗禮——縱身一躍的姿勢定格成永遠的風景,你的熱血化作汨羅滔滔的波浪,隨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潤了一個民族的靈魂!

撥開歷史的煙雲,我尋尋覓覓,在千年的雨陣中踟躕,穿行於龍舟糉子鑼鼓之間。我聽到了你的歌吟在風中作響,那裏有你的宏願與夢想,你的熱情和憂患。

二、知識介紹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傳說屈原於農曆五月五日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日端午節包糉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爲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騷體詩:亦稱“楚辭體”,古代詩歌體裁之一。起於戰國時楚國,因爲這種形式的詩歌以屈原所作的《離騷》爲代表,到了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與蕭統的《文選》等作品中,就用“騷”來指稱具有楚辭特點的詩歌,後人便稱之爲騷體詩。騷體詩在形式上打破了《詩經》那種以四言爲主的體制,在民歌的基礎上又繼承了散文的筆法,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騷體詩的形成,是詩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

三、語句分享

“悲苦時高歌一節離騷,千古的志士淚涌如潮;那淺淺的一彎汨羅江水,灌溉着天下詩人的驕傲。” (余光中)

“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 (李白《紅山吟》)

澤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離騷壽世,三閭遺恨泣秋風。

(李元度題汨羅屈子祠)

江上峯青,九歌遙和湘靈曲;湖南草綠,三疊重招宋玉魂。

(汨羅屈子祠)

四、疏通課文,整體感知

通假字

漁父:“父”通“甫”,古代對老年男子的尊稱。

古今異義

(1)顏色憔悴(顏色:臉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枯槁(形容:形體容貌,今指對事物的形象和性質加以描述)

(3)聖人不凝滯於物(凝滯:拘泥,執着。今指①停止流動,不靈活;②凝聚)

(4)何故深思高舉(高舉:行爲高出世俗。今指高高舉起)

一詞多義

而:

漁父莞爾而笑(連詞,表修飾)

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連詞,錶轉折)

何不 其泥而揚其波(連詞,表承接)

涵淡彭湃而爲此也(連詞,表因果,因而)

於:

聖人不凝滯於物(介詞,表被動關係,被)

何故至於斯(介詞,引進動作對象,到)

葬於江魚之腹中(介詞,在)

是以見放(介詞,因爲)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詞,拿、用)

可以濯吾纓(介詞,表目的,用來)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行吟(於)澤畔(省略介詞)

②不復與(之)言(省略介詞賓語)

(2)被動句 是以見放

全文結構(略)

五、誦讀要旨(標出需要重讀的字)

(1)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要讀出漁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驚奇和關切。

(2)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這句要讀出昂揚之氣,傲然之氣,一種執無怨悔的決絕,同時還要流露出一種隱隱的豪邁之感。

(3)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這句語調抑揚頓挫,幾處反問語氣要語調宜高,表現出一種激憤之情。

朗讀是聲音和情感交融的藝術,敘事文章的誦讀需要主義把握人物的性格,讀出人物語言的語氣、語調、語速。“言爲心聲”,語言最能表達人物的心靈世界,在誦讀時需要把握這一點。

六、感受形象

本文以簡短而凝練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漁父兩個人物形象。漁父是一個懂得與世推移,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迴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託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漁父是作爲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污濁,屈原則顯得執着,決絕,他始終堅守着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願捨棄生命,也不與污濁的塵世同流合污,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七、重點研討

請你閱讀文章二、三段,思考:屈原和漁父在論述各人的觀點時,分別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他們的觀點分別具有怎樣的思想內涵?對於他們的人生價值觀,你是如何評價的?

滄浪歌早在春秋時期已經傳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請你分析一下文章結尾滄浪歌的內涵。

八、比較閱讀

司馬遷和屈原樹立了兩種人格榜樣:一個擇生,一個擇死;一個以生踐志,一個以死明志,對後世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影響。

這兩位先賢的選擇給予你怎樣的啓示?你將確立怎樣的人生追求?

九、問題探究

“漁父”在文中是一個具體的形象,隨着文化的浸染,漁父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種文化的內涵。縱覽古詩文,我們讀到了莊子的《漁父》,讀到了“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楊慎《臨江仙》),讀到了“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請你查閱相關資料,對“漁父”意象進行綜合探究。

第一,漁父代表一種遺世獨立的清高隱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辭章句》雲:“漁父避世隱身,釣魚江濱,欣然自樂。”《楚辭》中的漁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隱士,而並非靠捕魚爲生的漁人。漁父是隱士的象徵,一方面他保持高潔的品性和情操,厭倦塵世的紛擾,但並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種無拘無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這兩個結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種高潔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還要自由,要擺脫社會的一些名鉤利鎖,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縛。比如柳宗元《漁翁》:“歙乃一聲山水綠”,這位漁父撐着船遠遠的消逝了。可是消逝,它不是帶着一種和光同塵的說法消逝,而是帶着屈原這種理想消逝。漁父的形象已經作爲一種文化符號。這個符號就是堅持操守、追求自由這樣一種人生的代稱。

第二,漁父意象包含了幾個要素。首先是“漁”,含垂釣之風。號稱“惟巢由乃可與並駕”的嚴子陵,是漢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頗好,然劉秀多次相請,卻一生不仕,隱於浙江桐廬,垂釣終老,所以李白稱其“昭昭嚴子陵,垂釣滄波間”。其次是“父”。“父”又寫作“甫”,爲老年男子之稱。老年人歷經滄桑坎坷,明於得失,歸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銳意進取可比。第三是“水”,道家認爲水是萬物之本,品性謙遜,親附萬物而公正無私,《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第四是“舟”。有漁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蘇軾《赤壁賦》稱“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舟如一葉,以況其小,只有小舟才能達到“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境界。

第三,漁父意象寄託着中國文人對這種與世無爭的超然生活的嚮往。漁父是真正的隱者,他們留給世界的是一個飄逸的背影,輕輕地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他們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愜意,無拘無束。得意時出仕兼濟天下,失意後歸隱吟風嘯月,是中國文人千載不變的人生軌跡。歷經宦海沉浮顛沛流離之後,莫如散發弄扁舟,獨釣寒江雪。他們將山水田園當成精神棲居地,在這裏,心靈的創傷得到癒合,靈魂獲得拯救與昇華。

《漁父》教學案例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漁父》選自蘇教版語文教材必修五第三專題“直麪人生”,專題的教學建議是:“在閱讀中學會質疑與探討,辨析評價文中作者對人生的看法,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悟出更多人生的真諦。”本專題以問題探討爲主,在經典文本的學習過程中,着眼於挖掘文本思想、培養探究意識。”《漁父》篇幅不長,共有四小節,是一篇文質兼美、體新理深的文章,如何在一節課中讓學生在預習充分的條件下,通過探究式學習,挖掘出文本豐盈的知識和思想,即如何實現“淺文深教”,是我設計這堂課的前提和歸宿。

《漁父》一文采用對比手法,通過屈原和漁父的問答,表現了在“清”與“濁”的抉擇中三種對立的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千百年來,屈原的精神、他“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的光輝人格一直燭照着華夏民族的脊樑,他身上所蘊含的愛國主義、理想主義、憂患思想、執著剛強正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學習本文要進一步地認識屈原所代表着的的“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偉大人格。而漁父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極大豐富了文章的文化內涵,他代表着一種遺世獨立、清高隱逸的人格理想,寄託着中國文人對這種與世無爭的超然生活的嚮往,他的“與世推移”與屈原的“深思高舉”讓我們窺見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這兩個對立面,爲同學們深入文本,瞭解以儒、釋、道三教爲支柱支撐起的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路徑。

《漁父》一文的結尾,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不復與言”,二人堅持己見,未有妥協,留給同學們極大的思考探究空間。課堂上,我將以“誘思探究”爲主導教學方式,誘導學生在不斷的合作探究中,激活情感和思維,生成和表達自己的思想,形成熱烈而又沉思的氛圍,最終抵達文本深處。

學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雖文言字詞上難度不大,但因其思想探究空間極大,如何在教學中兼顧“文”和“言”兩方面,頗具難度。

學生在學習此文之前,已經學習了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對屈原的身世、經歷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學講解中,對於中國古代傳統中的儒道兩家主張也有一定了解。漁父這一形象在文章中的存在,極大地豐富了文章的探究空間,在超逸脫俗的漁父的對比下,屈原的選擇選得決絕而生硬,不少學生很難理解屈原這種“寧爲玉碎”的執著的珍貴。

同時,由於學生理解能力和思維深度有限,一部分學生會認爲文中的漁父是爲襯托屈原的偉大而存在的反面人物,從而難以抵達文本深層,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象,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爲現代漢語並背誦全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屈原和漁父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偉大人格和《漁父》一文背後蘊含的儒家、道家思想;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閱讀和思考,學生能對屈原和漁父的不同人生選擇做出自己的評價,並對自己的人生選擇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屈原和漁父人物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偉大人格和文

本背後蘊含的儒家、道家思想。

教學方法:

誘思探究教學、小組合作教學

課時課型:

一課時、新授課

教學工具:

幻燈機、投影儀

教學步驟:

一、課前導學:

請同學們藉助字典、對照註釋翻譯課文,完成導學案並訂正。

二、課上探究:

(一)導入

(課間播放音樂:蔡琴歌曲《屈原》)

全體齊讀《屈原》節選:

“他們說你是個孤獨的詩人,

他們說你有一顆憂鬱的靈魂。

汨羅的歲月是否像我所想象的那般寂寥?

是否水中你的心思像一尾魚款款徘徊?

冷溼的青泥掩覆在你身上,縱有多少無奈徒託流水寄懷。

究竟你願長久躺在靜謐的江底?還是期盼着撥槳的手,撩開你深邃的面容?”

這一位孤獨的詩人、這一顆憂鬱的靈魂是誰?兩千多年前他爲何選擇帶着滿腔的憂憤,忿然一躍,獨自一人去擁抱江底柔軟的泥沙?兩千多年過去了,他是否依舊孤獨,是否依舊寂寥?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做這隻撥槳的手,來撩開他深邃的面容吧!

(二)誘思探究

1、釋文:探索觀察

(1)教師範讀全文。

(2)漁父初見屈原,問屈原的第一個問題是:“何故至於斯”?這個“斯”指什麼呢?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生答、翻譯)

那麼屈原到底因“何故至於斯”呢?

“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生答、翻譯)

(3)如果請你用一個字回答,你會選擇哪一個字?

“清”

2、成象:研究思維

(1)你能快速找出文中屈原“清”的體現嗎?

“深思高舉”,“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生答、翻譯)

結合課前準備的資料,你還能發現屈原“清”的體現嗎?:(小組合作各推一生髮言)

屈原《離騷》:美政理想

屈原生平經歷:愛國主義、理想主義、憂患思想、執著剛烈的性格(生答、分析)

全班齊讀屈原相關語句。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 (屈原·涉江)

苟餘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屈原·涉江)

教師總結:“清比己之潔,而濁比世之穢也。醒比己之明,而醉比人之昏也。清濁不同流,醉醒不同趣,邪正不併立,忠佞不相容。以屈子之獨操,而仕壅君,處亂朝,安得而不見放乎?”

(2)與屈原的“清”相對的“濁”在文中有沒有體現呢?

“淈其泥而揚其波”,“哺其糟而歠其醨”,“物之汶汶”,“蒙世俗之塵埃”。(生答、翻譯)

(3)這是漁父的做法嗎?

不是,漁父的做法是:““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生答、翻譯)

(4)全班分成兩組合作朗讀人物對話部分,讀出不同情感。

3、悟道:遷移運用

(1)獨立思考:面對人生的困境,屈原、漁父、衆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你更欣賞誰的做法?請寫下你的觀點並分享。(請三位同學分享自己的看法)

漁父:道家重真、超然曠達

屈原:儒家重善、執着進取(教師引導:因爲犧牲和奉獻成就了民族脊樑)

(三)總結

(1)許多同學的觀點是富有現實意義的,在面對紛繁的社會時,我們也會遇到困境,我們不可能像屈原那樣決絕,我們也不太可能像漁父那樣擡腳遠遁,我們只有選擇面對。但是在投身社會洪潮中的時候,我們可以儘量做到:“淈泥、揚波,不離於泥,亦不爲泥所陷;餔糟、歠醨,不拒乎酒,亦不爲酒所溺。內不失己,外不忤世,斯爲與之推移。”

屈原是偉大的,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對自己的理想的執着追求,魯迅先生曾飽含激情地寫道:“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樑。正因爲對這份偉大的理解與感謝,人們思念屈原、崇敬屈原,我想,在年年五月的棕香中,屈原是不孤獨的、不寂寥的!

讓我們一起來齊讀這一個文段的後半部分:

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懷?

衆醉獨醒是一種怎樣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卷逝走亙古以來的蕭條淒涼,

取代水中你的惆悵是岸上我獨自徘徊。

龍舟的喧譁劃出波波水痕,追思掠過江面片刻又將遺忘。

也許你將年年享受五月的糉香,

也許等待着另一次際遇,看一看江上的陽光。

(播放音樂:蔡琴歌曲《屈原》)

三、課後鞏固:

完成《作業本》鞏固練習,並背誦全文。

《漁父》教學案例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 學習掌握文中的實詞、虛詞,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能力,將課文順暢地譯成現代漢語。

2. 通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偉大人格。

【教學重難點】

1. 屈原的精神及理想的理解。

2. 反襯和對話手法的運用。

3. 背誦第三小節或全文

【教學方法】

點撥法、對話模擬法,問題探討法

【媒體設計】

情景錄像和配音朗讀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及內容】

一、導引

“是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世界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時的發問。如何解答好這個問題,真讓世人難爲。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爲了完成傳世之作《史記》忍辱負重,選擇了生存。孟子卻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其實,生與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死與生的價值,“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纔是價值之根本。今天,我們通過學習《漁父》一文,走進屈原的內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價值,去瞻仰一位偉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解題

1、關於本文:

見教材P75註釋①。補充:《漁父》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現代研究者一般認爲,此文並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語),考之作品的實際,這一推斷比較可信。

2、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嫺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爲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爲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羣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爲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着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

3、屈原與楚辭:作爲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着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爲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爲“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爲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三、疏通字詞,翻譯課文。

1段:既:“已經”,或“以後”。行吟(於)澤畔。舉世:全世,整個人間。古今異義――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容貌。是以見放:被。

譯文:屈原被放逐之後,在江湖間遊蕩。他沿着水邊邊走邊唱,臉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看到屈原便問他說:“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爲什麼會落到這種地步?”屈原說:“世上全都骯髒只有我乾淨,個個都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聖人不凝滯於物:被。何故沉思高舉:行爲高出於世俗。(古今異義) 自令放爲?自令-令自,讓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爲-句末疑問語助。

譯文:漁父說:“通達事理的人對客觀時勢不拘泥執着,而能隨着世道變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骯髒齷齪,您爲什麼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渾濁而推波助瀾?既然個個都沉醉不醒,您爲什麼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爲什麼您偏要憂國憂民行爲超出一般與衆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場呢?”

3段:吾聞之:音節助詞。新浴者、新沐者:剛。安能以身之察察,愛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讓。身之察察:定語後置,皎潔的身體。

譯文:屈原說:“我聽過這種說法:剛洗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塵土,剛洗澡的人一定要抖淨衣服上的泥灰。哪裏能讓潔白的身體去接觸污濁的外物?我寧願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魚鱉的肚子裏,哪裏能讓玉一般的東西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沾染呢?”

4段:漁父莞爾而笑:微笑的樣子。鼓枻而去:敲打船槳。

譯文:漁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離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滄浪水清啊,可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水濁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足。”便離開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四、問題探討: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樣一個形象?顯示了屈原怎樣的人格?

明確:他一個始終不渝地堅持理想、不惜捨生取義的生活中的強者,是一個不隨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協,與衆不同,特立獨行的形象;|顯示了屈原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偉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時,還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誰?是怎樣一位形象?爲何要塑造這一形象?

明確:文章還渲染了漁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隨遇而安、知天達命、與世推移的處世態度。作者還刻畫出他不慍不怒、不強人所難心平氣和的超然姿態。|作者塑造這一形象,對塑造屈原來講,具有對比、襯托的作用。

3、 文章採用了什麼方法表現人物的性格?

明確:文章採用了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屈原和漁父的問與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時,除了主要寫他的語言,還寫了他的行爲、外貌,試從文中找出,並說明其作用。

明確:見第一段: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畫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銷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寫出屈原所處的黑暗環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爲下文寫屈原的守節不渝、清白終生張本、鋪墊。

5、比較閱讀:

⑴屈原與司馬遷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傑出人物,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他們爲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選擇?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談談個人的認識。

明確: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具有高潔的人生品格和遠大的政治理想,不願隨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滅後,有他的祖國淪喪後,他“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也不願“蒙世俗之塵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動迎接死亡,以死來體現生命的意志和尊嚴。

司馬遷出於公正,爲李陵辯護,得罪皇上,當死降臨到司馬遷的頭上時,他選擇一種令肉體與精神,令自己與親友都極度痛苦的生――接受宮刑。司馬遷隱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他爲自己規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記,成就人生的大事業,實現人生的價值,《史記》“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

司馬遷和屈原樹立了兩種人格榜樣:一個擇生,一個擇死,一個以生踐志,一個以死明志,對後世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影響。

⑵《報任安書》(節選)和《漁父》真實地展示了司馬遷和屈原內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請思考兩篇作品分別是怎樣表現人物複雜心情的。

明確:《報任安書》採用書信的形式,面對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擇時內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並非貪生惡死之輩,只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 ,而文采不表於後”。所以隱忍苟活,發憤著書,但生活中“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內心充滿了矛盾。

《漁父》採用寓言對話體的形式,假託漁父與屈原一次相遇。通過兩人的對話,展開思想交鋒,把屈原內心的矛盾鬥爭外化出來,真實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現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五、課外作業:

1.展開想象,將課文改寫成課本劇。注意描寫人物外貌、心理、語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2.討論:屈原的精神表現在哪幾個方面?他的精神影響到哪些後來人?你怎樣實踐這種精神?討論後將你的看法寫成短文。

六、板書設

《漁父》教學案例教案 篇6

一、學習目標

1.熟讀背誦默寫

2.積累常見文言實詞、虛詞,理解賓語前置句

3.瞭解屈原內心想法,訓練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二、學習重點:目標2

三、學習難點:目標3

四、教學要點

分析人物形象(屈原和漁父);探討漁父在文中的作用;拓展思考司馬遷和屈原各自的人生選擇(文言知識點的梳理與內容的分析相結合,穿插進行)

一、導入

首先送給同學們一句話:生命的價值不在於長度,而在於高度。那麼在中國曆代文人當中,有兩位非常傑出的,也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人物,當得此說,誰呢?(明確:屈原、司馬遷)當代著名學者餘秋雨先生也曾經說,中國文人精神品德上的高峯是屈原和司馬遷。

那麼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漁夫》,全面地揭示了屈原的內心世界。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屈原的內心世界,去探求他不朽的人生,瞻仰他精神的高峯。

二、學習目標

1.熟讀背誦默寫

2.積累常見文言實詞、虛詞,理解賓語前置句

3.瞭解屈原內心想法,訓練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三、自讀課文

要求:

(1)讀對字音,讀準句讀

(2)感受屈原和漁父內心想法的不同

四、正音

憔qiá 槁gǎ 父fǔ 閭lǘ 濁zhuó 滯zhì 淈gǔ 餔bū 歠chuò 汶én 皓hà 莞5

《漁父》教學案例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 積累重點文言詞語和句式

2、 探討屈原和漁父不同的人生觀

3、 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擇,養成對人生負責的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1、 合作探究,互相解讀,積累文言知識

2、 探討人生態度,培養積極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二、作者簡介(課件)

學生齊讀:

屈原 戰國時期偉大的詩人,政治家。名平,字原。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和浪漫主義詩人。著有《離騷》、《九歌》、《天問》等不巧作品,後世所見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漢 劉向 輯集的《楚辭》。首創“ 騷體詩 ”,亦稱“ 楚辭體 ”。

政治上,提倡“美 政”,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後遭讒去職,屢遭放逐。至首都郢爲秦兵攻破,滿腔悲憤,懷着珍愛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羅江而死。

三、檢查預習,積累文言知識

(一)古今異義(共同回答,說出古義即可)

1顏色憔悴

2形容枯槁

3聖人不凝滯於物

(二)特殊句式(找出句式標誌)

1行吟澤畔。 (省略“於” 狀後)

2自令放爲? (賓前 意念被動)

3是以見放。 (賓前 被動“見”)

4聖人不凝滯於物。 (被動“於”)

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後“之”)

6遂去,不復與言。 (省略“之”)

(三)翻譯(上黑板,字字對應)

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2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三、探討人物形象

(一) 兩生分角色朗讀,其餘讀敘述部分

(二) 通過語言、動作、神態、外貌等品味兩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前後討論)

屈原:

1、 外貌、神態:

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心力交瘁、憂國憂民

2、 語言

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剛直不阿、寧爲玉碎不爲瓦全

漁父:

探討漁父對屈原的態度: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隨遇而安、超然物外、瀟灑豁達

(三) 教師小結

課件小結

如果說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窮處的儒生,那麼,屈原就是一位坐看雲起時的隱者。

四、研討一

(看課件)漁父飄然而去了,帶着他的微笑與灑脫,留下屈原獨自在江邊。(看圖)他在幹嗎?看着遠方郢都城破的硝煙,他在思考,他將何去何從?To be or not to be ,這是個困擾了古今中外無數仁人志士的問題。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爲了完成傳世鉅作《史記》,忍辱負重,選擇了生存;孟子卻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記載“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沉汨羅以死。”這個結局讓我們非常遺憾,他難道沒有更好的選擇嗎?

學生探討:除了死以外,屈原有沒有更好的選擇?探討可能性。

選擇一:“漁父說”---心不自由,形豈能隱?(性格特徵)

選擇二:“司馬遷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理想:楚國的富強)

選擇三:“伍子胥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理想:楚國的富強)

小結:是啊,正是屈原高潔的品質和高遠的理想決定了他不可能有其它選擇。所以,縱身一躍是他必然的選擇。與其把他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終結,不如看成是他與黑暗社會的抗爭,看成是對高潔品質的堅守,對高遠理想的捍衛。

五、研討二

屈原、漁父、司馬遷做出了不同的抉擇,你更欣賞誰?爲什麼?(動筆寫兩分鐘)

調查學生選擇情況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三個人面對這一難題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屈原是選擇壯烈的死,以死明志,顯示了他不屈的氣節;司馬遷選擇勇敢的生,以生踐志,體現了他堅韌的意志;漁父選擇超然的活,以隱守志,彰顯了他自由的靈魂。但是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全班選漁父的佔了60%,選擇屈原的只有區區4個。4班基本類似。這說明什麼問題?爲何會現在社會會有那麼多人選擇漁父?

六、佈置作業

1、 爲何選擇漁父的人這麼多?

2、 本文的漁父可以說是後代文學作品中漁父形象的開端,請選兩三例(如漁父、“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進行比較,深入理解“漁父”這一形象。

《漁父》教學案例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漁父》是蘇教版語文第五冊中“直麪人生”單元、“生存選擇”模塊的一篇課文。《漁父》採用寓言對話體的形式,假託漁父與屈原一次相遇。通過兩人的對話,展開思想交鋒,把屈原內心的矛盾鬥爭外化出來,真實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現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所以,通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使學生能夠認識屈原不願同流合污,寧願“伏清白以死直”的偉大人格。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熟讀背誦默寫

(2).積累常見文言實詞、虛詞,理解賓語前置句

2.能力目標:

瞭解屈原內心想法,訓練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學生能夠通過對屈原和漁父對話的分析,認識屈原不願同流合污,寧願“伏清白以死直”的偉大人格。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熟讀背誦默寫

(2).積累常見文言實詞、虛詞,理解賓語前置句

難點:瞭解屈原內心想法,訓練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四、學情分析

學生爲高二學生,已具備簡單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他們在語文第三冊時已經學過屈原的《離騷》,所以,他們對屈原已是有所瞭解,這對於今天《漁父》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五、教學方法

1.學案導學:見後面的學案。

2.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佈置預習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結合課本註釋,疏通文意,找出重點文言實詞、虛詞。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課前預習學案。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學生的預習情況並瞭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是生存,還是死亡?”這是世界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時的發問。如何解答好這個問題,真讓世人難爲。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爲了完成傳世之作《史記》忍辱負重,選擇了生存。孟子卻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其實,生與死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死與生的價值,“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纔是價值之根本。今天,我們通過學習《漁父》一文,走進屈原的內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價值,去瞻仰一位偉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設計意圖:以名著、名句入手,激發學生興趣,明確學習目標。

(三)知識介紹

見學案

(四)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自讀課文,讀對字音,讀準句讀 。

正音:憔qiáo 槁gǎo 父fǔ 閭lǘ 濁zhu ó 滯zhì 淈gǔ 餔bū 歠chu 汶mén 皓hào 莞wǎn 枻yì 濯zhuó

正句讀:(1)子/非三 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漁父》教學案例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1、文本在本教材所處的位置及專題教學目標

《漁父》在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專題“直麪人生”的第一板塊“生存選擇”中,本板塊還選了《報任安書》。這兩篇文本在內容上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它們是“生存與毀滅”的選擇問題,有較強的互補性。

本專題主要教學目標是:通過閱讀作品,學生能對重大人生問題有思考和追求;學生能對問題展開探討,學會辨證地思考,周密地說理,有所發現和創新;學生能通過經典文本學習,思考“直麪人生”的豐富內容和表達上多樣的方法;積累經典文本中的名句,歸納整理文言文的基礎知識。

2、文本的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與文本展開對話”和“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結合本專題教學目標和文本自身特點,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爲:

①學生能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現象,較準確地將本文翻譯爲現代漢語;

②通過對屈原和漁父的對話的分析,學生能夠認識屈原“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偉大人格;

③體會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所運用的方法及其好處;

④通過對比閱讀,學生能對屈原和司馬遷的不同人生選擇作出自己的評價,能對人生問題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前三點側重知識和能力目標,第四點側重德育目標。關於文言文的教學,文言知識的積累應該是首先要解決的,此外,認識與漁夫的對話而表現出來的屈原的人格是探討本板塊核心內涵“生存與毀滅”的矛盾的前提和基礎,因而將教學目標①②④定爲教學重點;屈原和漁父的對話體現的是抽象的人生哲學,文本是如何體現的,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因而將教學目標③定爲教學難點。

二、教法分析

——問題探討

相對而言,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較淺顯,翻譯理解的難度不是很大,因此重點在問題探討上。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問題探討”着眼於培養髮現問題,探討問題的意識,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問題驅動下進入專題學習,在探討中發展理性思維和批判意識。

三、學法分析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整個教學過程中,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我更注重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根據系統論“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原理,以四人爲一小組,明確發言人,小組內成員討論,其他小組成員在別人的發言基礎上可以補充闡釋,從而調動各層次學生的積極性。

此外,強化學生的文本意識。如對屈原與司馬遷不同的人生選擇如何評價這一問題,在回答的過程中,學生必須緊扣這兩篇文本本身,不能憑着自己的主觀想法任作評價,不能架空文本。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面對人生的苦難和不幸,面對人生的生死抉擇,有人忍辱負重,隱忍苟活,就像司馬遷一樣,爲了完成傳世之作《史記》,他堅強地選擇活下去;可是,也有人選擇死,比如屈原,那麼,爲什麼這些人的生存選擇是如此的迥異?對於他們各自的生存選擇,你又有怎樣的認識?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漁父》,走進屈原的內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價值,去瞻仰一個偉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1生朗讀,教師正音;

漁父(fǔ)???ǔ)?(bū)?f(chu)

?(lí)汶(mén)?ぃ?ì)濯(zhuó)

2、齊讀全文,讀準字音。

(三)結合註釋,學生自由讀,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詞和活用字,並指出下列句式的特點。

【明確】

古今詞:顏色(臉色)、形容(形體容貌)、至於(到)、可以(可以用來)

詞類活用:鼓?ざ?ィü模??視米鞫?剩?麼潁?/p>

特殊句式: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語後置)

屈原既放(被動句)

遊於江潭(狀語後置)

是以見放(被動句)

行吟澤畔(省略句、狀語後置)

聖人不凝滯於物(被動句)

自令放爲(被動句)

(四)疏通文意

1、學生翻譯,其他同學補充指正;

2、學生齊讀,進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五)問題探討

【要求】:以四人爲一小組,明確發言人,小組內成員討論5分鐘,其他小組成員在別人回答的基礎上可以補充。

1、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樣一個形象?表現了屈原怎樣的人格?試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來回答。

【明確】屈原不願“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願“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塵埃”,他是一個不隨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協的特立獨行者,“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還刻畫了一個矢志不渝地堅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現了屈原“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偉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時,還塑造了漁父這一形象,那麼漁父是怎樣一位形象?塑造這一形象有何意義?試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回答。

【明確】漁父規勸屈原“不凝滯於物”,要“與世推移”。當“世人皆濁”時,他開導屈原“??淠嘍?鍥洳ā保?薄爸諶私宰懟筆保??嬡扒??梆J其糟而?f其?”,不要“深思高舉”,漁父具有明哲保身、隨遇而安、與世推移的處世態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此外,當屈原表示不贊成他的處世態度時,漁夫只是“莞爾而笑,鼓?ざ?ァ保?安桓從胙浴保?部袒?鏊?匯巢換稹⒉磺咳慫?選⑿鈉狡?偷某?蛔頌?K茉煺庖恍蝸螅?鄖??脣玻?哂諧耐械淖饔茫?懷雋飼??岢擲硐搿⒓岢秩爍癲偈氐母呱釁犯瘛?/p>

3、屈原和漁父在表達各自的人生哲學時運用了怎樣的方法?有什麼好處?

【明確】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變得形象化、具體化和生動化)、反問(強調人物的堅定決心)

(六)比較閱讀

屈原與司馬遷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傑出人物,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他們爲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選擇?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談談你的認識。

【明確】“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屈原具有高潔的人生品格和遠大的政治理想,他不願隨波逐流,“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也不願“蒙世俗之塵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動選擇死亡,以死來體現生命的意志和尊嚴。

司馬遷隱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他爲自己規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記,成就人生的大事業,實現人生的價值。

司馬遷和屈原樹立了兩種人格榜樣:一個擇生,一個擇死,一個以生踐志,一個以死明志,對後世知識分子產生了巨大影響。

(七)師生齊讀,再次感受屈原的偉大人格。

(八)作業佈置

1、背誦全文;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識(古今詞、活用字、特殊句式)。

附:【板書設計】

屈原——寧爲玉碎,不爲瓦全

人生哲學

漁父——明哲保身

比喻——形象化具體化

說理方法

反問——強調堅定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