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精品】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精品】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W 次

  教學目標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精品】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觀點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虛詞的用法

4、領會突出運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語言形象,說理有力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封建社會,諷諫帝王往往會招致禍患,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馬遷受宮刑,便是千古明證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諫、敢諫而名垂青史如果說,《戰國策》中記載的觸龍和鄒忌是委婉而諷的典型,那麼,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徵便是直言敢諫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沒有招致禍患,反被唐太宗視爲一面明鏡,並以其策治國,出現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爲什麼會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學完這篇課文,你自然就會得到答案

 二、作者簡介

學生自學助學材料,瞭解魏徵熟悉“疏”的含義

 三、題解

這篇奏疏是魏徵於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當時,經過戰後的休養生息,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對外戰爭連年勝利,邊防鞏固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四處巡遊,勞民傷財魏徵在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這些奏疏後猛醒,感到很慚愧寫了《答魏徵手詔》,稱讚魏徵“誠極忠款,言窮切至”,並說“公之所諫,朕聞過矣當置之几案,事等弦韋”,表示從諫改過(弦、韋是用以警戒之物)

本文以“思”爲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聯綴成文,文理清晰,結構縝密並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說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論說文

  四、初讀課文

通讀全文,初步預習,完成下列要求

1、結合自學助學材料、註釋讀準字音

2、找出對偶句、排比句、比喻句,分別用單線、小括號和波浪線標註

3、掌握註釋中重要的字詞,畫出下列句式,並解釋:

(1)斯亦……也 (2)雖……而況……乎

(3)豈……乎 (4)何必……哉

4、讀準語調、停頓

 五、講讀分析第一段

1、補充註釋:

2、學生齊讀本段,然後自譯成通順的現代漢語

3、分析回答問題: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麼觀點?

明確: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觀點:(1).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2).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2)本段用了什麼論證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確:喻證法——把積德安國這個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長、浚源欲遠這種生活常識進行比喻,使論述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而易懂;

正反對比論證法——採用強烈、鮮明的對比使勸諫對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思國之安必積德義的道理

(3)第一句中前兩個分句對第三個分句起什麼作用?

明確:前兩個分句說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順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闡明的觀點,也能對觀點起到論證說明的作用

(4)魏徵雖是大膽直諫,但在勸諫中也講究方式方法,言語也中聽,你能說明這樣的特點嗎?

明確: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勸諫生動形象化;再就是借貶低自己來擡高君主,使對方耳聽直言心悅誠服

(5)本段三句話各是從什麼角度來闡述自己的看法的?

明確: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重要性;第二句從反面論述自己的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必要性;第三句從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來闡明不積德義的嚴重後果,進一步論證治理國家,必積德義

(6)本段可分爲幾層?

明確:本段可以分爲兩層,第一層至“而況於明哲乎”,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第二層,指出人君“必積其德義”的途徑:“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4、板書內容,做背誦指導

 六、講讀分析第二段

1、補充註釋:

2、齊讀本段,然後自由翻譯全段

3、分析內容

(1)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麼歷史教訓?

明確:歷代統治者能善始,卻不能善終

(2)作者認爲他們這樣的歷史教訓原因在“取易守難”嗎?

明確:不是在於統治者得天下之後“縱情”“傲物”

(3)作者魏徵對以嚴法治國持什麼看法?我們現在強調健全法制,你認爲可行嗎?

明確:魏徵對“嚴法治國”既沒有推崇,也沒有反對,只是認爲“法制”不是問題的關鍵,根本還在於統治者對天下黎民要竭誠相待我們強調健全法制,實際也是爲了使天下變成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這與魏徵主張“竭誠以待”是一致的,那當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闡述的主要看法是什麼?

明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採用的是什麼論證方法?

明確:對比——善始與善終;竭誠待下與縱情傲物比喻——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6)從本段所述來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侷限性,這表現在於何處?

明確:“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揚了皇權神授論,這與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開

(7)全段可分爲幾層?

明確:本段也可以分爲兩層,前一層至“守之難乎”,概括歷史教訓,提出取易守難的問題,應讀出惋惜的語氣後一層則連用兩個問句來解釋原因,承前啓後,照應“居安思危”,又爲下文的“十思”張本讀起來應慷慨激昂,末兩句應兼含深沉

4、板書內容,引導背誦

 七、分析第三段

1、補充註釋:

2、分析內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樣的?

明確:十思:略;境界:智者盡其謀……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內容是什麼?這十思各從哪些角度去談論治國之道?

明確:核心:正己安人

角度:一二思—戒奢侈;

三四思—戒驕躁;

五六思—戒放縱;

七八思—戒矇蔽;

九十思—戒賞罰不公

(3)“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一句以反問結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樣的效果?

明確:作者以反問的形式啓發太宗,講明瞭十思的現實意義,可以更加堅定他實行開明政治的決心

(4)本段可分爲幾層?

明確:本段也可以分爲兩層,第一層至“無以怒而濫刑”,闡述了“十思”的主要內容後一層,“總此十思”,指出積德義的好處:天下大治

3、板書內容,引導背誦

“誠能”,表示了作者的殷切希望,同時也總攬“十思”誦讀時要注意預期的懇切

“總此十思”兩句,要讀得頓挫鮮明,作總結

“則”,有延長音,開啓後文下面則是分述智、勇、仁、信

“何必”收束全文,意在說明善於用思而後達于思,境界極高要讀得緩緩悠長,回味無窮

4、“十思”與第一段的觀點有何聯繫?

(1)“十思”是“積德義”的具體內容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提出問題,

爲什麼思

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問題,

思些什麼

誠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決問題

(2)本文現實意義以及拓展

通過誦讀完這篇文章,我們可以從其中學到哪些?

  八、總結全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進行論證?

明確:中心論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方法—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2、本文語言有何特點?

明確:駢散結合,極富氣勢,華美流暢

唐代的奏疏,習慣上都用駢文寫這篇奏疏雖然也用了許多駢偶句式,卻突破了駢體的束縛,駢散語句交替運用既有駢文的整齊華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駢散結合,華美流暢,易於誦讀

  九、延伸閱讀

(一)閱讀下文,完成1—5題

魏徵,鉅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臨黃武德末,爲太子洗馬見太宗與隱太子陰相傾奪,每勸建成早爲之謀及誅隱太子,太宗召徵責之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衆皆爲之危懼徵慷慨自若,從容對曰:“皇太子若從臣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爲之斂容,厚加禮異,擢拜諫議大夫

太宗數引之臥內,訪以得失徵雅有經國之材,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每與之言,未嘗不悅徵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勞之曰:“卿所諫前後二百餘事,皆稱朕意,非卿忠誠奉國,何能若是?”三年,累遷祕書監,參與朝政,深謀遠算,多所弘益太宗嘗謂曰:“卿罪重於中鉤<, v:f eqn="sum 0 0 1">,我任卿逾於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於卿者乎?”

六年,太宗幸九成宮,宴近臣長孫無忌曰:“王珪、魏徵,往事息隱,臣見之若仇,不謂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徵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然徵犯顏切諫,每不許我爲非,我所以重之也”徵再拜曰:“陛下導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龍鱗,觸忌諱也”太宗大悅,各賜錢十五萬

十七年,遂授太子太師,知門下事如故徵自陳有疾,太宗謂曰:“太子,宗社之本,須有師傅,故選中正,以爲輔弼知公疹病,可臥護之”徵乃就職,尋遇疾徵宅內先無正堂,太宗營小殿,乃輟其材爲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賜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後數日,薨太宗親臨慟哭,贈司空,諡曰文貞太宗親制碑文,復自書於石特賜其家食實封九百戶

太宗後嘗謂侍臣曰:“夫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因泣下久之(選自《貞觀政要》)

注:管仲曾爲公子糾追殺齊桓公,射中齊桓公的帶鉤

1、對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見太宗與隱太子陰相傾奪 陰:暗中

B、徵雅有經國之材 雅:甚,很

C、卿所諫前後二百餘事,皆稱朕意 稱:稱頌

D、知門下事如故 知:主管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

A、每勸建成早爲之謀 B、魏徵亦喜逢知己,思竭其用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 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

C、故選中正,以爲輔弼 D、魏徵往者實我所仇

則思三驅以爲度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

3、下列各句全都屬於唐太宗重用魏徵原因的一組是(  )

①徵雅有經國之材,性又抗直,無所屈撓

②我任卿逾於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寧有似我於卿者乎?

③魏徵往者實我所仇,但其盡心所事,有足嘉者

④徵犯顏切諫,每不許我爲非

⑤太宗數引之臥內,訪以得失

⑥卿所諫前後二百餘事,皆稱朕意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敘述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魏徵竭盡全力爲太宗效勞,他前後共上諫二百多件事,每件都有稱讚太宗的意思,所以深得太宗器重

B、魏徵爲能遇上像太宗這樣知己的國君而高興,他說是太宗引導他勸諫,他纔敢直諫,不然,他也不敢去冒犯皇帝的

C、太宗認爲魏徵挑撥他與隱太子之間的關係,其罪甚於射中齊桓公帶鉤的管仲,因而他對魏徵的信任也超過了齊桓公對管仲的信任

D、太宗認爲魏徵正直無私,因此選他來輔導幫助隱太子建成,並且允許身患疹病的魏徵躺着教育太子

5、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1)朕能擢而用之,何慚古烈?然徵犯顏切諫,每不許我爲非,我所以重之也

譯:

(2)夫以鋼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

譯:

答案與分析:本題着重訓練課內知識向課外遷移運用的能力

1、C(稱:適合) 2、A(第一個“每”,經常,第二個“每”每次;B.竭:用盡;C.以爲:把它作爲;D.實:確實)3、D(②⑤句分別寫太宗信任重用魏徵的言行,而非重用的原因據此可排除含這兩句的選項)4、B(A.“稱讚太宗”一說錯誤,原文中“皆稱朕意”,稱,適合C.所表述的因果關係不成立,且不合原文意思D.輔導的不是隱太子,該項將太子與隱太子建成混淆了)5、(1)我能選拔而且重用他,哪些地方有愧於英明聖主?然而魏徵敢於冒犯我而直率地爭諫,常常不允許我做錯事,這就是我器重他的原因(2)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古代作鏡子,可以知天下興亡和朝代更替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二)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後1—3題

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引徵入臥內,訪以得失徵雅有經國之材,性又抗直,無所屈撓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太宗嘗勞之曰:“卿所陳諫,前後二百餘事,皆稱朕意,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其年,遷尚書左丞或有言徵阿黨親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溫彥博案驗無狀,彥博奏曰:“徵爲人臣,須存形跡,不能遠避嫌疑,遂招此謗雖情在無私,亦有可責”帝令彥博讓徵,且曰:“自今後不得不存形跡”他日,徵入奏:“臣聞君臣協契,義同一體不存公道,唯事形跡,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則邦之興喪,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徵再拜曰:“願陛下使臣爲良臣,勿使爲忠臣”帝曰:“忠、良有異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龍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並喪,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遠矣”帝深納其言,賜絹五百匹(選自《舊唐書·魏徵傳》)

1、解釋下列加粗詞在文中的意思

訪以得失(  ),徵雅有經國之材(  ),遷尚書左丞(  ),帝令彥博讓徵(  )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前後二百餘事,皆稱朕意 B.魏徵亦喜逢知己,思竭其用

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 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

C.徵再拜曰:“願陛下使臣爲良臣” D.以此而言,相去遠矣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則思正身以黜惡

3、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卿所陳諫,前後二百餘事,皆稱朕意,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

(2)或有言徵阿黨親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溫彥博案驗無狀

答:(1)

(2)

參考答案

1、訪:詢問,雅:甚、很,遷:(官職)上升,讓:責備2、B(盡A.適合/稱頌,讚許:C.兩次/第二次:D.介詞,由,從/連詞,表目的,相當於“來”)3、(1)你所勸諫我的,前後共二百多件事,都很合我的心意,不是你忠誠爲國,哪能這樣?(2)有人揭發說魏徵有偏袒自己的同黨和親人朋友的情況,皇帝派御史大夫溫彥博查驗,沒有發現這種情況

  十、文言知識歸納

1、古今異義

①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古義:樹木的根部,即在土裏的那部分;今義: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②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古義:放縱情感,驕傲;今義:盡情,如“縱情歌唱”)

③樂盤遊,則思三驅以爲度(古義:是“以之爲”的省形式,即:把它作爲;今義:認爲)

④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古義:使虛心;今義:指一種美德,與“驕傲”相對)

⑤則骨肉爲行路(古義:路人;今義:走路)

2、詞類活用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必固其根本 則思虛心以納下 則思正身以黜惡 宏茲 九德 則思知止以安人 何必勞神苦思

形容詞用如名詞:居域中之大 擇善而從之懼讒邪 簡能而任之

3、句式

(1)常見句式

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屬倒裝句中的介詞結構後置,即“以嚴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2)固定結構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遞進複句常用固定形式,可譯爲:“雖然……,更何況對於……呢!”)

豈取之易守之難乎?(反問句常用固定形式,可譯爲:“難道……嗎?”)

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反問句常用形式,可譯爲:“爲什麼一定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