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下冊語文《故都的秋》測試題及參考答案

高一下冊語文《故都的秋》測試題及參考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8W 次

  【高一下冊語文《故都的秋》測試題】

 1.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高一下冊語文《故都的秋》測試題及參考答案

凋謝( ) 混混沌沌( ) 椽子( ) 饃饃( ) 廿( )

平仄( ) 疏疏落落( ) 點綴( ) 嘶叫( ) 柘( )

頹廢( ) 落蕊( ) 着着( )

答案:diāo hùn dùn chuan mó niàn zè shūluò zhuì sī zhè tuí ruǐ zhuó

 2.下列詞語書寫正確的一項是( )

A.苦澀 屋檐 蕭索 落蕊 B.幽深 混鈍 落寞 平仄

C.訓鴿 細膩 凋謝 意境 D.點綴 頹廢 賞玩 蟋摔

提示:B項,“混鈍”的“鈍”應爲“沌”;C項,“訓鴿”的“訓”應爲“馴”;D項,“蟋摔”的“摔”應爲?“蟀”。

答案:A

  3.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解說有誤的一項是( )

A.《故都的秋》的作者郁達夫是浙江人,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因在南洋從事抗日工作,1945年9月被日本憲兵祕密殺害於蘇門答臘。

B.郁達夫是創造社的主要成員之一。他的小說作品主要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部分小說具有愛國主義思想,並對封建道德作大膽挑戰,但帶有頹廢情緒。

C.《故都的秋》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散文。“故都”兩字指明描寫的地點,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確定了描寫的內容,題目明確而又深沉。

D.用“故都”而不用“北平”,表明作者對封建王朝懷有眷念之情。

提示:D項,“對封建王朝懷有眷念之情”有誤。

答案:D

 10分鐘訓練 (強化類訓練,可用於課中)

 1.下列加點詞的釋義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秋天的倩影 倩:美好。

B.不能自已 已:止,抑制。

C.何嘗不然 然:對,是。

D.回味不永 永:久遠。

提示:C項的“然”應解釋爲“這樣”。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運用比喻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

A.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裏的家蟲。

B.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

C.北方人念陣字,總老像是層字,平平仄仄起來,這唸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D.秋之於人,何嘗有國別,更何嘗有人種階級的區別呢?

提示:B項把“棗子顆”比作“橄欖、鴿蛋”。

答案:B

 3.下列語段的語序已被打亂,其中排序正確的一項應爲( )

①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 ②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 ③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裏的家蟲 ④因爲北平處處全長着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 D.①③②④

提示:注意句子之間的內容銜接。先是寫秋蟬的聲音是北國的特產,然後寫原因,接着跟南方的對比。

答案:C

 4.作者筆下的“南國秋”,其景象有什麼特色?從哪兩個側面表達出來?

提示:注意抓住草木、空氣、天空、氣候的特點來分析。

參考答案:草木凋得慢,空氣潤,天顏色淡,多雨少風。(總說)混混沌沌地過去,只有一點點秋涼。(分說)秋味、秋色、秋意、秋姿,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足。

  5.“朝東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句,作者爲什麼要寫朝東?作者寫出了槐樹的動感,這動感來自於哪三方面?

提示:“朝東”體現出來的是方位感,因爲太陽從東方出來。第二問注意概括其內容。

參考答案:因爲作者寫的是“早晨起來”。①使人聯想起它是秋的點綴,②落蕊鋪滿地,③掃街的留下掃帚紋。

6.本文是寫故都的秋,但也寫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麼?

提示:要從作者體現的內容重點來看,作者把全部情感寄寓在北國之秋,因此可知寫江南之秋是襯托。

參考答案:主要在2和13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來襯托故都的秋。

 30分鐘訓練 (鞏固類訓練,可用於課後)

  閱讀理解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着,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着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着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爲以藍色或白色者爲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着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因爲北平處處全長着樹,屋子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聽得到的。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裏的家蟲。

1.這三段文字寫到了三種景況: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選擇典型的事物作爲表達的中心,然後以事件爲表達重點。

答案:清晨靜觀 落蕊輕掃 秋蟬殘鳴

2.“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一句從____________覺、__________覺和______________覺上寫出了故都之秋___________的特點。

答案:聽 嗅 觸 靜

3.作者爲什麼要“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着”賞秋?

提示:“破屋”中的“破”更顯出了作者情感的樸素。

參考答案:爲了感受清淡中略帶一點“野味”的情調,體會故都秋的質樸美。

4.爲什麼說“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

提示:重點理解“特產”的含義。

參考答案:因爲北平處處長着樹,屋面又低,所以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聽得見它們的啼唱。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

雨 前

何其芳

最後的`鴿羣帶着低弱的笛聲在微風裏畫一個圈子之後,也消失了。也許是誤認爲這灰暗的淒冷的天空爲夜色的來襲,或許也預感到風雨的將至,遂過早地飛回它們的溫暖的木舍。

幾天的陽光在柳條上撒下的一抹嫩綠,被塵土掩蓋地有些憔悴色,是需要一次洗滌。還有乾裂的大地和樹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卻遲疑着。

我懷想着故鄉的雷聲和雨聲。那隆隆的有力的搏擊,從山谷返響到山谷,彷彿春之芽就從凍土裏震動,驚醒,而怒茁出來。細草樣柔的雨聲又以溫存之手撫摩它,使它促生油綠的枝葉而開出紅花。這些懷想如鄉愁一樣縈繞着使我憂鬱了。我心裏的氣候也和着北方大陸一樣缺少雨量,一滴溫柔的淚在我枯澀的眼裏,如遲疑在這陰沉的天空裏的雨點,久不灑落。

白色的鴨也似有一點煩躁了,從有不潔的顏色的都市的河溝裏傳出它們焦急的叫聲。有的還未厭倦,像船一樣地緩緩地划行。有的卻倒插它們的長頸在水裏,紅色的蹼趾伸在尾後,不停地拍擊着水以支持身體的平衡。不知是在尋找溝底細微的食物,還是貪那深深的水裏的寒冷。

有幾個已上岸了。在柳樹下來回做紳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勞。然後參差地站着,用嘴細細地撫理它們遍體白色的羽毛,間或又搖動身子或撲展着翅膀,使那綴在羽毛間的水珠墜落。一個已修飾完畢的,彎曲它的頸到背上,長長的紅嘴藏沒在翅膀裏,靜靜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間的小黑睛,彷彿準備睡眠。可憐的小動物,你就是這樣做你的夢嗎?

我想起故鄉放雛鴨的人了。一大羣鵝黃色的雛鴨遊牧在溪流間。清淺的水,兩岸青青的草,一根長長的竹竿在牧人的手裏。他的小隊伍是多麼歡欣地發出啾啁聲,又多麼馴服地隨着他的竿頭越過一個又一個山坡!夜來了,帳幕似的竹篷撐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這是怎樣遼遠的想象啊!在這多塵土的國土裏,我僅希望聽見一點樹葉上的雨聲。一點雨聲的幽涼滴到我憔悴的夢,也許會長成一樹圓圓的綠陰來複蔭我自己。

我仰起頭。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霧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臉上。一隻遠來的鷹隼彷彿帶着憤怒,對着沉重的天色的憤怒,平張的雙翅不動地從天空斜插下,幾乎觸到河溝對岸土阜,而又鼓撲着雙翅,做出猛烈的聲響騰上了。那樣巨大的翅使我驚詫。我看見了它兩肋間斑白的羽毛。

接着聽見了他有力的鳴聲,如同一個巨大的心的呼號,或是在黑暗裏尋找伴侶的叫喚。

然而雨還是沒有來。

5.給文中加點的詞語注音。

(1)啾啁( ) (2)蔭( ) (3)隼( ) (4)阜( )

答案:(1)jiū zhōu (2)yìn (3)sǔn (4)fù

6.文章第二段畫線句子中的關於顏色描寫的詞語應如何理解?

提示:找出相關詞語,理解對比的含義和作用。

參考答案:“嫩綠”和“憔悴色”形成強烈對比,“嫩綠”因爲塵土的掩蓋而變得憔悴,生動而極富形象地刻畫出自然界在渴望着雨的洗滌。

7.作者在結尾處一改前面輕柔低沉的調子,變得激越起來,和全文很不協調,你是怎樣理解的?

提示:結尾處的描寫變化預示着作者情緒的變化。

參考答案:(1)結尾處的一隻遠來的鷹的憤怒與抗爭、鳴叫與呼喚無不反映了作者的心態。?(2)這是一隻擬人化的鷹,它身上寄寓着作者對現實的不滿,然而雨還是沒有來,表明作者仍然未能如願,依然苦苦地等待和追尋。

8.下列對文章的賞析,錯誤的兩項是( )

A.作者在文章中描寫了一幅久旱之後盼甘霖的景象,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章的氣氛更加沉悶。

B.全文既有輕霧般的柔和、夢幻般的朦朧詩情,又有生動明晰的圖像,給人一種沉悶而又有所追求的感覺。

C.文章通過“雨前”這一特定的時間內思想情感和心理狀態的變化,藝術地表達了作者對充滿活力的新生活的渴望。

D.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咀嚼。有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厭倦的感嘆,也有積極爭取的呼喚。

E.本文語言精雕細琢,格調沉鬱,但是高雅。意境含蓄優美。

提示:文中沒有排比的修辭方法,因此A項有誤;E項,“沉鬱”的說法不正確,應該是“輕柔低?沉”。

答案:AE

深層探究

9.古人有詩云:“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王籍:《若耶溪》)《天山景物記》中說:“騎馬穿行林中,只聽見馬路蹄濺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聲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靜。”本文中寫到了“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雨聲,“緩慢悠閒”的人聲,同樣能給人幽靜的感覺,試說明原因。

提示:這些都是運用了襯托的方法,在描寫某一個事物的時候,用另外的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從旁陪襯烘托,使它更鮮明更突出地顯現出來。

參考答案:這裏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文中寫到的“青天下馴鴿的人聲”,“秋蟬衰弱的殘聲”,“息列索落”的雨聲,“緩慢悠閒”的人聲,都是細小的聲音,能聽到這些細小的聲音,當然就能給人幽靜的感覺,說明這個地方靜寂。

 高考鏈接

10.(2010北京高考,23)在下面語段的橫線處仿寫。要求:舉出兩個帶有“半”字的常用語並對其中蘊含的理趣作簡要說明。

“半”字是一個很普通的字,可在日常生活中,一個“半”字的巧妙運用,卻可以表達出諸多理趣。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意在提醒人們最後的堅持尤爲重要。又如,___________,意在。再如,______________,意在______________。

提示:注意“半”字熟語及其內涵的承接與把握。

參考答案:“軍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成功往往不是孤立的,離不開配角和他人 “做事有決心等於成功了一半” 道出了“意”和“行”的辯證法

11.(2010全國卷Ⅰ,4)填入下面橫線處的句子,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遍佈華夏的古村落,作爲鄉土建築的精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載着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對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的形成產生過深刻的影響。

①卻輝映着輝煌的過去

②鮮明地折射出中國悠久的歷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④它們看似陳舊

⑤生動地展現着民族文化的豐富多樣

⑥成爲了解中國文化和歷史的一個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③⑤②⑥④① D.⑥④①③②⑤

提示:通觀文句,不難發現,該段文字先說文物的價值,後說文物的影響,中間存在着一種轉折關係。其中第③句是文物價值的總說,②⑤是其具體的體現,⑥是其形象的總結。④句與①句和後面的句子構成轉折關係。

答案:C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