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蘇教版高一《想北平》教學案例

蘇教版高一《想北平》教學案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W 次

 【教學說明】

蘇教版高一《想北平》教學案例

1.立足於學情和文本的核心價值觀要素

民族文化,提供了個體賴以成長的文化氛圍和精神家園,提供了個體賴以認同的價值體系和安身立命之本。一個人若是喪失了與自己民族文化有生命力的聯繫,精神上將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如今的高中生,作爲在國外卡通片、麥當勞、可口可樂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又無時無刻地受着崇洋媚外風氣和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思想的影響,對於民族文化認識膚淺、認同感淺薄已經成爲了非常普遍的問題。如何讓這樣的現狀能夠有所改善?語文學科資源極爲豐富,條件得天獨厚——試以《想北平》一文的教學爲例。

《想北平》是語言大師老舍的一篇懷想之作。作者用舒緩而平淡的文字,表達了一個平民知識分子對北平根生骨髓的眷戀之情,字裏行間充溢着動情的微笑和淚的光影。作者筆下的街景、院落、花草、樹木,處處都蘊涵着北平安靜、溫和、自然、自由的文化氛圍,處處都飽含老舍對於北平的思念、眷戀、擔憂等深沉情感。高二學生對文學作品有一定的鑑賞基礎,因此可以通過反覆的品讀讓他們與作者、文字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自然而然地進入到作者眼中、心中的北平,深入作者的靈魂深處,理解作品所傳遞的情感,體驗漢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感受傳統文化之於個人的價值意義。

2.教學目標

1)沉浸文本,反覆品讀,體會作者對故鄉北平刻骨銘心的眷戀之情。

2)感受、體驗優秀散文作品及漢語言文字本身的魅力。

  【教學設計

  一、課前準備

1.佈置預習:查找相關資料,走近作家作品;自讀文本,質疑問難。

2.整合較集中的問題,結合單元教學目標,結合自身閱讀體驗,初步擬定本課教學重點難點及大致思路。

  二、激趣導入

藉助結構,對“想”字進行拆字解讀(即:某種物狀、相貌投射於“心”而產生的個性化感受),爲文本研讀作情感鋪墊。

 三、文本研讀

1.整體把握,體會真愛

出示學生畫作“北平印象”,分析有無畫出老舍文字表達之意?(初步解讀文本4—7段,結合相關信息對畫作展開評價;組織不同形式的朗讀,讀出字裏行間的自豪得意之情,體會作者對於北平執拗的偏愛。)

2.深層探究,解讀內蘊

文末“好,不再說了吧;要落淚了,真想念北平呀”一句中的“落淚”,作者究竟是想將怎樣的內心“揭露在外面一些來”?(教師適時適度地引導點撥、補充歸納、理性提升,如:鄉土之思、國運之憂、文化之戀。)

3.課堂小結,歸結學法

1)關於“說出”與“說不出”、“畫出”與“沒畫出”。

2)關於散文的閱讀、漢字的魅力。

  四、作業佈置

1.第三段首句“俊偉”一詞似與作者筆下“我的北平”的特點不相符合,請談談你的理解。

2.小練筆:在你心中,一定也有對某人、某個地方深切難言的情感,以《想……》爲題,試着學習老舍先生的表達技巧,把說不出的感情說出來,500字左右。

 【教學實錄片段】

說明:關於深層探究,解讀情感內蘊環節的教學實錄

師:第2段說“只有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心揭露在外面一些來”。落淚,這不只是一個動作、一個表情,而“足以把內心揭露在外面一些來”。那麼,作者究竟是想借“落淚”一詞揭露一種怎樣的內心呢?同學們能不能夠結合課文內容和相關資料談談自己的理解?

生1:我查了一些資料,說這篇文章寫於1936年,寫作時作者已經離開北京十多年……所以,漂泊在外、身處異鄉的作者想要表達對於故鄉深深的思念。

師:我們同學是結合了本文的寫作時間和作者的相關經歷,所以讀出了“落淚”一詞背後潛藏着的一個漂泊在外的遊子內心難以自抑的鄉土之思。可見大家課前作了充分的預習,這很好。那還有沒有其他補充呢?

生2:應該還有一種擔憂。

師:這又怎麼說?

生2:剛纔同學說這篇文章寫於1936年,這正是小日本侵略中國的時期,北京那裏的形勢應該也是很危急的,所以作者應該也會深深地擔憂着故鄉的命運。

師:你反覆強調“應該”,這僅僅是一種猜測嗎?有沒有更確切的說法?

生2:好像沒有,只是感覺。

生3:作者想的是北平呀,爲什麼叫北平而不叫北京?我查了點資料……(介紹北平稱法——略)所以,北平失去國都的地位已有八年,不再是作者離開之前的北京,又將面臨日軍鐵蹄的蹂躪,對於這種狀況,作者肯定是憂心如焚的。

師:的確,國將不國,家何以安?理想的生活何處尋?老舍先生作爲一位正義愛國的知識分子,內心的憂慮肯定是強烈而深沉的`。這些是我們結合“北平”的稱法,結合了當時的時代環境所獲得的理解,文中有沒有什麼暗示呢?

(學生冷場,思考)

生4:第2段作者說“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時候,我欲落淚”,不放心健康好像是一種暗示。

師:這是第2段中有關母親的一段文字。作者爲什麼要寫到母親呢?

(學生齊讀相關文句,略)

生4:類比,人們一般會把母親和故鄉、祖國進行類比,擔心母親的健康就是擔心故鄉、祖國的命運。

師:說得好——類比。我想作者將對母親的愛與對北平的愛相類比,一方面固然是突出情感的樸素、真誠、深沉;另一方面,特地強調“不放心她的健康”,應該是要暗示對於故鄉、祖國命運的擔憂。這一來,我們的第二種理解就有了着落——“落淚”一詞可見一位正義愛國的知識分子心中強烈深沉的國運之憂。唉——國將不國啊!那麼,一個人如果真的亡了國、沒了家,這究竟意味着什麼?

生5:沒有棲身之處。

生6:失去安閒舒適的生活。

生7:最主要的是會讓一個人的心靈“感到寂苦”。第4段作者說“假使讓我家住巴黎,我一定會和沒有家一樣感到寂苦。”

師:其實,不只是巴黎,只要家住北平以外的任何一個地方,老舍先生的內心都會“和沒有家一樣感到寂苦”。北平之於作者,究竟有着怎樣的意義呢?

(課堂冷場)

師: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除了山水對人的養育外還能作何理解呢?

生8:我知道了,還有歷史、文化的養——

師:養什麼?我給你個詞吧——滋養——更關鍵的當在於文化對人的的滋養、薰染。如果從這個角度再去揣摩4—7段,我們讀出的或許就不再只是北平的環境氛圍,而是一種隱藏在字裏行間的安靜、溫和、自然、自由的文化氛圍,正是這種文化背景,才孕育了老舍這樣一個淡泊無慾的平民學者。

……(相關文句朗讀,略)

師:詩人艾青曾說:“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對於作者,又何嘗不是如此?一個“落淚”讓我們讀到了一個淡泊無慾的平民學者心中根生骨髓的文化之戀。

【片段分析】

老舍對於北平的思念、憂慮、眷戀,已經浸潤到了他的血肉肌膚之中,故而每一處景都滲着刻骨銘心的一縷情。這樣的美文,“是生命和詞語碰撞出的一種聲音”。那麼,如何引導學生聆聽這種聲音,並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指引呢?關鍵還是在於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進而“帶領學生到文本中走一個來回”。

這堂課,我把重點定在了“落淚”一詞深層內蘊的解讀上。作者緣何而“要落淚”?結合課前預習時所查找到的背景資料,結合自身的情感體驗,對於一個漂泊在外的遊子內心難以自抑的鄉土之思,學生是不難理解的。再設想:如果當時作者回到了那個日思夜想的北平,是不是就不會“落淚”了?這份“想念”是不是就減輕了?有了這樣的提示,學生的思考自然可以達到更深的一層:處於戰亂,國將不國,作者有如擔心自己母親的健康一般強烈而深沉地擔憂着故鄉和祖國的命運,故而欲要“落淚”。進而,當學生們正因爲體驗到作家的生命意識和情感激流而心醉神迷之時,可以順勢再將他們引向更深的一層:一個人如果真的亡了國、沒了家,這究竟意味着什麼?作者爲什麼說自己“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點清福了”?至此,再重新品讀4—7段的文字,學生們讀出的或許就不再只是北平的環境氛圍,而是一種隱藏在字裏行間的安靜、溫和、自然、自由的文化氛圍,亦可以理解到文化對於人心的滋養和薰染,讀到傳統文化之於個人的價值意義。

閱讀美文,教師就應當陪伴着學生共同沉浸文本,品讀詞句,讓語言文字真正潛入學生的心靈,讓文字所承載的豐富情感、文化內涵及價值觀自然而然地深入人心,以此形成一股文化推力,促使學生走向至善至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