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中語文《氓》教學案例研究

高中語文《氓》教學案例研究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一、教學實錄

高中語文《氓》教學案例研究

  第一課時

師:上課之前有個同學問我,課本把《氓》放在第一課,到底想讓我們學習哪些知識呢?難道就是讓我們知道在兩千五百多年前曾經發生過這麼一次悲慘的愛情悲劇麼?這個問題還真把我難住了。哪個同學能替我給這個同學做個解答呢?

(沉默片刻,一生怯怯地)

生 1:應該是積累一些古代的詞語,還有文學常識;再就是得學會自己讀古詩。

生 2:通過讀詩,提高文學鑑賞的水平。

生 3:每年高考都要考古詩鑑賞,沒辦法,必須得學。

(生笑)

師:你們說得各有各的道理。爲了考試得分,這是出於 “生存”的需要,無可厚非;爲了提高文學鑑賞水平,這是“發展”的需要。對於你們來說,“文學素養”恐怕或多或少地與你們這一生相伴,也是做到“詩意的棲居”必不可少的要素。而進行文學鑑賞包括答高考古詩鑑賞題,是需要有一定的語言知識與文學常識的積累的。我要表揚這個同學,他喜歡提問題,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我希望每個同學都能在思考的前提下發現問題,做到善於提問,並學會自己解決問題;而且,他好像已經讀過課文了,希望大家向他學習,自覺地進行課前預習。

請大家拿起筆,小聲讀這首詩,讀不準的字看註解,查字典,在這個字的上面注音。

(生讀約 3分鐘)

師:請大家齊讀這首詩,讀準節拍和字音。

(生齊讀)

師:節奏比較準確,這是一首四言詩,節拍基本是 “二/二”式的,同學們很聰明,沒用我提示就找到節拍了。而且大家都注意到了“於”“說”等通假字的讀音。有幾個字音要注意:是“zǎi笑zǎi言”還是“zài笑zài言”?

生 4:zài笑zài言,跟“載歌載舞”一樣。

師:對。可是剛纔有一部分讀成了z ǎi。多音字是根據用法和意義確定讀音的,平時要養成習慣,多查字典。人們的一些習慣讀音有些是不太準確的。“漸車幃裳”的“裳”在文言中一般讀作cháng。在《秦風.無衣》中我們還要學到。

生 5:老師,“漸”書上說讀一聲,是不是注錯了?

師:沒錯,這也是個多音字, “漸”在用作動詞的時候讀一聲學名叫陰平聲,有個詞今天還在用“漸染”。課下查查字典是什麼意思。好,下面大家再齊讀全詩,應該比上次讀得要好。

(生讀)

師:不錯!下面請大家拿起筆,自讀這首詩,完成這幾個任務:理解詩句,概括這首詩的主要內容,能用自己的話準確表達。讀的時候先不要看註解,更不要看課外書,能自己讀懂詩句是最好不過了;實在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看註解,但不要把註解當作僵化的東西。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書上做個標記。 10分鐘夠了吧。

(生讀)

師:哪個同學概括這首詩的內容?

(沉默)

師:要勇敢些,說不準沒關係,不說你怎麼會發現自己有那些優勢或不足呢?

生 1:一個男子和一個女子商量結婚的事,女子先是沒有答應,後來看見男子發怒了才答應。結婚後男子很快就變心了,甚至虐待她,所以女子心裏充滿了怨恨。

師:結果呢?

生 1:好像是這個女子跑回了孃家,(看書)“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的兄弟還譏笑她。

師:基本輪廓勾勒出來了。哪個同學能再具體些?

生 6:這個女子挺不幸的,她很勤勞,日夜勞作,可是卻受到虐待。

生 7:她挺恨那個男的,罵他三心二意。(有生笑)

師:從哪裏可以看出來呢?

生 7:“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生 8:我覺得這個女的太傻了,不應該那麼痛快地就嫁給“氓”。起碼兒得考驗他幾年,生米做成熟飯了,後悔也晚了。

(生笑)

師:你已經進入到詩歌深層內容的分析了。結合這些同學的回答,請大家用三四句話概括該詩的內容。你(生 2)來!

生 2:一個貌似忠厚的男子向一個年青漂亮的女子求婚,女子答應了。結婚之後,儘管女子日夜操勞,但男子感情不專一,並對女子施加暴力,最後女子回到了孃家。

師:很好。根據上面的概括,這首詩如果按照情節的發展可以分成幾個層次呢?

生:(齊答)三層。

師:具體說說。你(生 9)來。

生 9:婚前,婚後,回家。

師:很簡潔。婚前一般叫(生答:戀愛),哈,戀愛,哪幾節是戀愛?

生 9:前兩節。

師:回家呢?

生 9:最後一節。

師:好,大家同意他的分法嗎?(生答:同意)

生 10:老師,我覺得這首詩應該是一首自敘詩,是女子的自述。

師:對,你很細心。這是一首以第一人稱寫成的詩,所以剛纔有同學看出女子有 “恨“。也可以看成是女子的控訴吧。

生 11:我有很多地方還不太理解。

師:很多!你說的是詩句不理解還是內容上不理解?

生 11:都有,內容上不理解的要多些。

師:這要怪我了,我給大家的時間太少了。

生 11:您能不能給我們講得細一些,我們以前的老師可都是一句一句地講啊。

師:你希望我也這麼做,是嗎?

生 11:那我們學起來多輕鬆啊!

師:是啊,你輕鬆,我也輕鬆。可是書是要你們自己讀的,那麼多的註解,註解的文字是原文的好幾倍,要充分利用。老師總不能到考場上給你講吧。

(生笑)

師:下面的時間該你們自己讀了。詩歌的整體內容我們清楚了,請大家在此基礎上對這首詩做深入研究。有兩個要求: ① 這首詩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點? ② 還有哪些經過思考後也不明白的地方,包括詩句、內容、手法等方面。

(生讀約 14分鐘)

師:有什麼想法可以與我談談,寫在紙上也行。下課。

 第二課時

師:我很高興,下課的時候有幾個同學給我遞了紙條。我念一下: “今天晚上在肯得基門口見,我請你吃快餐。”(生大笑)是請我的嗎?不過現在我們要享用的是精神快餐。有沒有哪個同學願意做一次先鋒?

生 6:我喜歡前兩節的女子,她很清純、很熱情、很癡情。

師:能具體說說嗎?

生 6:這個男子給女子的印象很不錯,很忠厚,可以託付終身,所以在沒有媒人的情況下私自答應了男子的求婚。甚至在男子走後,女子十分思念,經常登上高高的城牆眺望男子家,看見了就特別高興;看不見就哭。她已經墜入情網了。

師:《詩經 .王風》有一首詩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見,(生:如三秋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寫絕了熱戀中男女的心理。剛纔有個同學問我,女子爲什麼要“送子涉淇,至於頓丘”,現在應該有答案了吧?

生 12:明白了,依依不捨。

師:所以纔有 “十八相送”,送了一程又一程。相戀中的男女有時道過幾十遍“再見”還不忍離開。(生笑)這兩節是敘述、描寫,這種方法就是“賦”的手法。(板書)

生 13:可是,從詩的後面看,男子並不忠厚。

師:所以這個女子才發生了這樣的慨嘆: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有人說,戀愛中的女人是傻瓜(生笑)。當初她被男子的忠厚罩住了雙眼,就像上節課那個同學所說,沒有發現氓的真實面目。

生 14:老師,您的解釋不對吧,書上說“無與士耽”是不要同男子迷戀愛情的意思。

師:你說說爲什麼 “不要同男子迷戀愛”

生 14:不清楚,“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我也不清楚

師:哪個同學可以爲他解惑?

生 6:是不是說女子容易墜入情網不能自拔。

師:輕信會給自己帶來痛苦,女子婚後生活的不幸就是證明,結婚僅三年就被趕了回去。這是女子從自身遭遇中得出的教訓,也是給其他姐妹的告誡吧。(生笑)

生 14:怎麼“士之耽兮,猶可說也”?是不是說男人都容易變心?

師:這可以理解爲女子因怨恨產生的.憤激之詞。下課時有同學問我,這一節爲什麼要寫到桑樹?這個問題很好。有沒有哪個同學能解答?

(沉默)

師:《詩經》的基本表現手法是(生:賦、比、興),第三、四節的桑樹應該屬於 ――

(有生說比,有生說興)

師:比就是比喻,有的通篇用比,如《碩鼠》;有的局部用比。興,就是聯想,而聯想應該是從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詠的景物人事,也叫託物起興;兩者之間若有相似點,同時也能構成比喻,叫做比興。(板書:比、興)

生 14:這是比還是興呢?

師:你看呢?

生 14:好像是比興吧。

師:具體說說。

生 14:(看書)“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很容易讓人想到女子的年輕漂亮,“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很容易讓人想起女人的年老色衰。

師:你的聯想很豐富。

生 15:“鳩”有什麼用?

師:你說呢?

生:不知道!

生 16:也是比興吧。

師:說下去

生 16:鳩貪吃桑葚,女子沉……沉入,不對,是沉湎愛情。

師:桑葚是甜蜜的,所以斑鳩要貪吃;愛情也是甜蜜的,所以人很容易沉湎其中。女主人公在告誡:女人不要沉湎於愛情。剛纔我說,聯想應該是從眼前景物而想到所要吟詠的景物人事。這桑樹是女子眼前的景物嗎?

(沉默)

師:推想一下,這個女子在哪兒看到的桑樹?(生:路上 ……車上)對,應該是女子在坐車回家路上,看到路邊的桑樹而引發了聯想;這是興,兩者有相似性,又是比。以此類推,大家應該明白“淇水湯湯,漸車帷裳”這句描寫的作用了吧。

生 17:也是比興。

師:具體分析。

生 17:由淇水的(看書)水勢很大的樣子,聯想到了(看書)“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師:有比嗎?這是興。淇水在這首詩中出現了三次,它是女子戀愛時的幸福和婚後不幸的見證。

生 18:老師,什麼叫反襯?

師:你怎麼想起問這個問題呢?

生 18:註釋 ② 說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反襯男子的變化無常”,我看不明白。

師:看起來你動腦子了。我也不怎麼明白。我是這麼理解的,這應該是一個比喻,是一種特殊的比喻,叫反喻。舉個例子:這種風氣可不像西北風那樣能很快橫掃天下。這幾句詩可以理解爲:男子的慾望可不象淇水和隰水有止境。明白了嗎?

生 19: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爲:女子的不幸沒有頭。

師:哦,我很高興,你能有自己的分析。可以,淇水隰水都有到岸到頭的時候,我的苦難卻沒有頭。也是比,是反喻。

哪個同學還有高論?

生 9:我認爲這個女子很了不起。她在受盡丈夫百般虐待的時候仍然不忘幹活,是個稱職的妻子;後來被丈夫趕回孃家後,她並沒有苦苦哀求,而是在痛苦和反思後毅然決然地面對這一切。

師:你的表述很嚴謹。

生 20:老師,我認爲這個女子是自己主動離開氓的。

師:說說理由。

生 20:還沒想好。

師:下課的時候也有同學提出了這種看法。看起來出英雄所見(生:略同)。到底那種說法更好些呢?討論一下,認真讀詩,開動腦筋,找出能說服自己也能讓人信服的理由。同意趕回家的舉手,前後自由結組。

(生討論,有的獨自看書)

師:誰來?(無人應,指生 20)你說說。

生 20:“及爾偕老,老使我怨”,女子說自己本想與氓白頭偕老,可是氓卻“二三其德”,如果與這樣的人過一輩子是多麼痛苦啊。所以應該是她自己主動離開的。

師: “主動說”這一派誰還有補充?

生 21:“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的兄弟嘲笑她,我想應該不是笑她捱打,而是笑她,當初你連個媒人也沒有就跟着那小子跑了(生笑),現在又自己跑回來了,這叫什麼事兒?

師:還有嗎?請 “趕回派”闡述理由。

生 9:我記得老師曾說過,《詩經》產生的時代是奴隸社會中後期,是男子中心社會。當時女子社會地位低下,女子沒有決定走與不走的權利。而且她含辛茹苦那麼多年,她都能忍過來,她不可能自己離開。

師:你能從社會背景的角度去分析,很好。

生 22:他說的不對,男女那麼不平等,爲嘛還有《蒹葭》裏男子對愛人的追慕,甚至是出現了幻想。氓求婚的時候爲嘛還要抱着布。

師:你認爲布是 “彩禮”?(生笑)這個說法我倒是頭一次聽說。“抱布貿絲”一般是說氓以此爲藉口與女子搭話商量婚事,以物易物是當時的一種商品流通方式;另一種理解是說氓的身份是個小商人。男女相愛是一個穿越時空的永恆的主題,但即使是真情相愛的人到了到婚姻層面時大都難以避免時代價值觀念的影響,比如,今天相愛的人談婚論嫁的時候,仍然有很多人認爲男方要多花錢,房子要男方買等。“趕回派”們還要再補充嗎?

生 9:還有一個理由,這個女子她也不能脫離當時的時代,她起早貪黑辛勤勞作就是想拯救自己的婚姻,來感動氓。

師:還有麼? ……兩派各執一詞,誰是誰非呢?都有道理,而且都是從作品中找出的理由,還能聯繫時代背景,這就是很好的文學鑑賞了。不管是哪種情況,這個女子應該都是很痛苦的。詩歌的結尾她卻說――

生:(齊讀)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師:後面是個感嘆號,這個小小的 “!”都包含了那些“感嘆”呢?

生 3:痛苦。

生 23:怨恨。

生 24:冷靜

師:她沒有哀求氓,很冷靜地接受了現實,這裏面有一種生 9所說的堅強。女子癡情、勤勞、堅強,是一個很立體的形象。

生 9:老師,我突然有一個想法----(又止)

師:說下去。

生:您剛纔說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是女子到家後的事。能不能這樣想,這首詩就是女子在回家途中所見所想。兄弟譏笑她應該是這個女子想象回到家後可能出現的局面。行不行?

師:你說行不行呢?

生 9:我說不準。

師:大家幫忙分析一下。不管你是否同意,都要說出理由。

(學生思考、沉默)

生 22:我看可以。女子被趕回家,在車上回想過去曾經的甜蜜和不幸,又設想回家後可能的局面,痛苦是可想而知的。往者不可諫,來者又不可追(有生笑),真的很可憐。

師:馬茂元先生說她是 “往事不堪回首,前程亦復可畏”,真可以說是進退維谷了。即便如此,她仍然能“亦已焉哉”,真的很堅強。如此,最後一節中的“淇則有岸,隰則有泮”也就有了比較合理的解釋,既是興,又是比。

生 23:老師,是不是《詩經》中的“言”都可以按助詞來理解?

師:有的時候是句中助詞,沒有意義。《無衣》中的 “於”、《靜女》中的“有”都是沒有實在意義的助詞。但不是說所有的“言”“於”“有”都如此。“言笑晏晏”的“言”就是說的意思,有說有笑很快樂。要結合詩句內容去靈活判斷,不要絕對化。

生 24:“乘彼垝垣”的“垝”課下有兩種解釋,考試時怎麼辦?

師:你給我出了個難題。你想怎麼答?

生 24:都行吧。

師:都可以。但我個人還是認爲解釋爲通 “危”更好,高,這個詞你們應學過:“危樓高百尺,(生:手可摘星辰)。”姑娘爲了看到戀人的影子,拋下女孩家的文靜與嬌羞,登上高高的城牆遠眺,多麼癡情,思念何其重也。

生 25:您剛纔說是結婚三年,書上說“三”是多數,古代“三”一般是指多數,是不是要糾正過來。

師:謝謝你的批評。理解爲多年, “嗓之落矣,其黃而隕”喻女子“年老色衰”一說才成立;理解爲實指三年可不可以呢?

生 25:可以,好像更能突出男子變心之快。

師:也能表現三年的辛苦勞作與精神折磨如何讓一個 “其葉沃若”的女子“其黃而隕”。

生 26:“桑之未落”的“之”是不是取獨?

師:你用了一不規範的簡稱。關於詩歌中的詞語,大家應該學會自己歸納,記牢,活用。還可以結合《質量檢測》相關練習進行鞏固。要養成良好習慣。

這是大家高中階段學的第一首古詩,其實很多同學已經學會怎麼讀了:要多讀,每次讀的目的與收穫是不一樣的;在理解詩句、整體把握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合理的聯想與想象,將詩歌豐滿化,這樣纔能有自己的收穫。這就像喝茶,需要時間;讀詩,就是 “泡茶”的過程。希望大家能通過練習成爲“茶道”高手。

請同學們就這首詩寫一篇賞析文章,選準角度,評說具體,可長可短,但應是自己所得。下課!

  二、執教者說

這是我第四次教《氓》,也是自我感覺最好的一次。這兩節課是高中古詩閱讀的起始課,通過這兩節課的學習,讓學生基本找到閱讀古詩的門徑,是我的初衷。我的想法是:

1.讓學生學會“讀”。讀包括誦讀和品讀,課堂上我讓學生“讀”了三次,三次“讀”的目的是不一樣的。一讀,讀準字音與節奏;二讀,理解詩句,宏觀把握;三讀,探究鑑賞。我想,這也就是“新課標”所提倡的自主、探究式學習吧。

2.讓學生學會聯想和想象。詩歌是平面語言,藉助聯想和想象將其立體化,是詩歌鑑賞的不二法門。但如何把這些教給學生,是很有講究的。是在學生品讀之前,分列ABCD告訴他們聯想和想象的要點,還是相機行事,不露痕跡地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聯想和想象。我選擇了後者。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是引發聯想和想象的出發點。比如:爲什麼要寫到桑樹?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在頭腦中有這樣的情境,女子坐在回家的車上,看見路邊的桑樹,不禁浮想聯翩。同時也順勢給學生講清了什麼是“興”,讓學生明白“興”的基本特徵是由眼前之物引發的聯想。再如,對“送子涉淇,至於頓丘”的理解,同樣需要學生藉助相關積累,靠想象理解女子的癡情。我想,這樣的“點撥”也可以叫做“教學機智”吧。

3.詞語理解與文學知識,主要讓學生在對作品的多次閱讀中去消化與積累。比如“言”“之”等詞語的理解,“賦”“比”“興”手法的運用,都沒有作“專項”分析,而是在學生的質疑解疑過程中,“隨機”解決。

4.課外作業,主要是讓學生寫一篇賞析文字,我將其稱爲“閱讀作文”。文學作品,每課都要寫一篇賞析文字。因爲文學鑑賞不能停留在“意會”的初級水平,還必須能夠準確具體地“言傳”。這既是課堂教學的鞏固延伸,也是強化學生閱讀鑑賞能力的最實實在在的練習,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用精確具體的文字表達闡釋自己觀點的能力,可以說是“一舉三得”。

  三、專家評課

評課人:蔡偉(浙江師範大學,著名語文教育專家)

點撥教學是一個古老而又現代的教育話題。說它古老 ,是因爲無論是外國的亞里士多德、柏拉圖,還是中國的孔子、孟子、程子、朱子,他們的教育實踐無不閃耀出點撥教學的光輝;說它現代,是因爲點撥教學在中國的盛行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特級教師蔡澄清的研究與推介,點撥教學自此汲取了現代教育理論的精華,從一種微觀的方法與技巧,發展成一種宏觀的教學理念與教學原則。如果以現代點撥教學思想來評價李玉山老師執教的《氓》,也許會給一線語文教師以有益的啓迪。

爲便於評析,我們先將蔡澄清先生關於語文點撥教學的說明抄錄於下:

① 依綱據本,因材施教。(點撥教學的基本依據)

② 相機誘導,適時點撥。(點撥教學的精髓)

③ 點其要害,撥其迷障。(點撥教學的主要內容)

④ 畫龍點睛,舉一反三。(點撥教學的主要方法)

⑤ 提高效率,發展能力。(點撥教學的主要宗旨)

毫無疑問,李老師執教的《氓》,內容上有大量的拓展引申,可謂深刻豐富,但其知識密度、廣度、深度都沒有超越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主旨也始終沒有脫離文本,教師設計的問題,學生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而是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而且執教者點撥時機的把握相當到位。例如課上有學生問女子爲什麼要 “送子涉淇,至於頓丘”,教師沒有立刻答覆,而是在課上啓發學生說明自己喜歡前兩節中那個女子的原因:“她很清純,很熱情,很癡情”,“甚至男子走後還十分思念”,這時,教師才自然引入《詩經.王風.采葛》中的名句“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作遷移性點撥。這不但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解決了學生的疑問,而且使學生對《氓》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

“點其要害”與“畫龍點睛”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只不過前者側重於文本的局部,在疑難關鍵處做文章;後者側重於文本的整體,在主旨境界上下功夫。李老師能在貌似隨意的點撥中,抓住關鍵,擊中要害,使學生頓開茅塞。例如“淇則有岸,隰則有泮”一句是本文的一個難點,也是一個關鍵點。李老師緊緊抓住這句不放,引導過程中有許多精彩的點撥,從修辭分析到句意理解,從時代環境到人物分析,環環相扣,步步深入,最後水到渠成,“淇則有岸,隰則有泮”也就有了比較合理的解釋。在這一過程中,李老師創造的“主動說”“趕回說”兩派,不但使點撥具有一定的幽默感,也具有相當強的概括性和啓發性。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充分領略點撥教學的魅力,雖然其中沒有教學效果的記錄,沒有課後的檢測分析,但從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下,思維火花不斷迸發,探究意識逐步形成,鑑賞水平與創造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當然,高度評價這堂課,並不意味着它就是白璧微瑕。事實上,這堂課與我們曾經觀摩過的點撥教學實驗課或新課程展示課一樣,也存在着一些缺憾。如點撥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在教學中以正面強化爲主;但這並不是說,教師不管學生髮言的實際情況,一味進行拔高評價,這不利於學生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以及求真求實精神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