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課文《蜀道難》教學設計(精選10篇)

高二課文《蜀道難》教學設計(精選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26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二課文《蜀道難》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二課文《蜀道難》教學設計(精選10篇)

高二課文《蜀道難》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整體感知全詩的感情基調,疏通大意,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

2、過程與方法:通過反覆研讀,培養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鑑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難點:培養學生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蜀道艱難險阻,無論是通行還是戰爭,自古這裏就充滿着傳奇色彩,歷代文人墨客對此不乏感嘆之辭,那麼蜀道究竟有怎樣的傳奇和艱險呢?我們今天一起來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難》給你們做的介紹。(板書)

(二)、佈置、檢查預習作業。

1.檢查預習作業。

2.教師在檢查的基礎上歸納相關內容。

3.字詞的檢查,可採用讓個別學生上黑板默寫、上講臺講解等形式,內容以課下注釋爲主。

4.《蜀道難》的寫作背景及寫作目的介紹。

(三)、整體感知。

這部分教學內容實際上還是以檢查課前的預習爲主。

教師: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明確:本詩以驚人的藝術誇張,豐富的想像力量和雄偉磅礴的氣勢,描繪出蜀地山川奇險壯麗的形象,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無限熱愛之情,同時也流露出了詩人對當時軍閥割據局面的深刻憂慮。

教師:全文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或全文的行文脈絡是什麼?)

明確:全詩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爲主線貫穿始終,是全詩詠歎基調的重要體現。統觀全詩,詩人的感嘆思路是:先嘆蜀道之高,再嘆蜀道之險,最後感嘆蜀地戰禍之亂。這三嘆分別滲透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的字裏行間。

(四)、鑑賞、研討重點語句。

1.佈置討論題,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合作交流,最後由代表總結髮言,教師訂正。

(1)開頭用“噫籲,危乎高哉!”有什麼作用?

明確:“噫籲”三個字都是感嘆詞,是蜀地方言。“噫籲!危乎高哉!”這些感嘆詞的連接使用,是詩人在激情的衝動下隨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這一聲並沒有多少具體描繪的驚呼中,感覺到蜀道的高峻、艱險,充分表現了詩人吐納山川的寬廣胸懷。

(2)“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確:這裏詩人把我們引向了一個悠久迷茫的歷史時間領域。一方面,從時間的悠遠上加強了詩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經過這番渲染,激發起讀者對蜀地情況的好奇心。有這樣一個悠久遙遠的歷史歲月,而又長久與內地隔絕,從沒有人去過的地方,那裏究竟是一種什麼景象呢?人們會從蜀地時間悠久的觀念中,感覺到這是一個奇險幽深、神祕莫測的地方,併產生一種探求的慾望。

(3)“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這句詩該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確:秦蜀兩地間本來只有鳥道而無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們的雙手搬倒了險惡的高山,殺死了兇猛的大蛇,纔給我們打開了一條通道,消除了秦蜀兩地長久隔絕的局面。詩人對於壯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壯烈犧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頌。這個神話故事的運用絲毫沒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頌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的創造力量。

(4)詩的第二自然段以對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勸阻“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開始,到對友人的質問‘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結束,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極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極言蜀道的險。這些具體的描繪,形象、生動地畫出了山川的形態。但作者仍覺得不夠到位,又用“勸阻”、“質問”友人這種虛幻的筆法,從側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驚奇雄險。

(5)本詩的主旨在於表現蜀道的驚險,但第二自然段寫進“號古木”的“悲鳥”和“啼月夜”的“子規”有什麼作用?

明確:第一自然段作者盡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筆鋒一轉,勸朋友不要西遊,因爲這裏不但路途難走,而且環境荒涼、悽清,“悲鳥號古木”、“子規啼月夜”充滿了無限的哀怨與愁苦,使人聞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6)“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政治遠見?

明確:詩人從蜀道的艱險想到了它在軍事上的重要位置,並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的可能發生的禍患。詩人對當時潛伏着的軍閥割據嚴重危機的擔心,表現了他敏銳的觀察力和政治遠見以及他對國家命運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憂慮,從而給這個歌頌雄偉奇險山川的詩篇,增添了一種發人深思的嚴肅的思想內容。

(五)、分析本詩的藝術特色。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可以先讓學生分組討論,根據自己的認識談這首詩有什麼突出的藝術特色,由各小組負責同學歸納學生的發言分爲幾條,然後教師組織全班交流,最後由教師總結,明確:

1.大膽的誇張。

2.奇特的想像。

3.強烈的感情。

4.語言形式的變化多端。

(六)、課堂小結

《蜀道難》飽蘸着詩人豪放浪漫的激情,突出地運用了豐富的想象、極度的誇張和奇異的神話傳說刻畫了蜀道的高峻險要,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種種令人望而生畏、驚心動魄的畫面,形成雄放飄逸的藝術風格,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正可謂“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晚唐皮日休)

(七)、佈置作業

背誦《蜀道難》

高二課文《蜀道難》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本詩的創作背景和創作目的。

(2)體會詩人誇張、想象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學習誦讀詩歌的技巧、背誦的要領。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鑑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3、思想情感目標

(1)整體感知全詩的感情基調,疏通大意,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

(2)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仔細品味詩人奔放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新奇大膽的誇張和生動活潑的語言,用心感受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

(2)認識、理解學習的意義、作用和正確態度。

2、教學難點

(1)領悟詩中想想奇特、豐富,氣勢宏偉、豪邁,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2)深入理解浪漫主義創作手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和手段:

誦讀法、討論法、啓發法、點撥法、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用具:

幻燈機、黑板、板擦、粉筆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教學內容:

1、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標;

2、介紹作者、解題;

3、疏通文句

(1)學生閱讀註解,理解重點文言實詞、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2)教師訂正並講解重點文言實詞、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4、試譯難句、難段或全文

(1)、口譯

(2)、筆譯

(二)預習要求:

1、作者和作品的簡述,整體把握文章。

2、生字詞的讀音字形和意義。

3、結合註釋,利用工具書,粗通本詩,並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初步感悟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風格。

(三)具體步驟:

1、導入新課: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最高峯,唐詩是中華藝術園地的瑰寶,歷經千年,至今仍以它豐富而又深刻的內涵,絢麗多彩的藝術風格閃耀着耀眼的光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詩仙李白的《蜀道難》。

2、作者、寫作背景簡介:

(1)作者介紹: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逝世於安徽當塗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2)寫作背景簡介:對《蜀道難》的寫作背景,從唐代開始人們就多有猜測,主要有四種說法:甲、此詩係爲房(王官)、杜甫二人擔憂,希望他們早日離開四川,免遭劍南節度使嚴武的毒手;乙、此詩是爲躲避安史之亂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勸喻他歸返長安,以免受四川地方軍閥挾制,丙、此詩旨在諷刺當時蜀地長官章仇兼瓊想憑險割據,不聽朝廷節制:丁,此詩純粹歌詠山水風光,並無寓意。這首詩最早見錄於唐人殷(王番)所編的《河嶽英靈集》,該書編成於唐玄宗天寶十二載(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最遲也應該在《河嶽英靈集》編成之前。而那時,安史之亂尚未發生,唐玄宗安居長安,房(王官)、杜甫也都還未入川,所以,甲、乙兩說顯然錯誤。至於諷刺章仇兼瓊的說法,從一些史書的有關記載來看,也缺乏依據。章仇兼瓊鎮蜀時,雖然盤剝欺壓百姓,卻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結朝中權貴,以求到長安去做京官。相對而言,還是最後一種說法比較客觀,接近於作品實際。

(3)基礎積累:

噫籲嚱(yīxūxī)魚鳧(fú)秦賽(sài)石棧(zhàn)猿猱(náo)縈(yíng)捫(mén)參(shēn)撫膺(yīng)崢嶸(zhēngróng)崔嵬(wéi)喧豗huī)砯(pīng)崖

轉(zhuàn)石萬壑(hè)巉(chán)巖吮血(shǔnxuè)諮嗟(zījiē)

高二課文《蜀道難》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把握誦讀要領,背誦全詩,體會詩歌的音韻之美、感受詩人熱情奔放的感情、瞭解詩人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

過程與方法:

1、誦讀法

2、研讀法: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後的知識,品味李白語言的獨特魅力;

3、賞析法:進一步感受作品,培養學生初步的鑑賞能力,找到自己最佳的賞析點,從李白的作品中讀出自己的李白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詩人的浪漫激情,增強對祖國壯麗河的熱愛。

教學重點

賞析詩歌的藝術特色,瞭解李白詩風

教學難點

詩歌的寓意。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通過各種方式的誦讀,引領學生體會詩歌的音韻之美、感受詩人熱情奔放的感情、初步瞭解詩人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

1、通過預習或課上學生的自學,解題、疏通文句、理清文章思路,掃清閱讀障礙,爲誦讀和賞析詩歌打好基礎。

2、從整體上初步感知詩意,熟讀稱誦。結合練習第一、三題,體味這首詩的韻律美。

導入要創造情境,引領學生進入詩歌的境界。或由余光中《尋李白》詩句引出詩人及稱號來歷;或讓學生回憶以往學過的李白的詩歌,溫故知新,帶領學生進入李白的詩歌世界;或用蜀地的神話傳說引入該課,並可隨機展示相關圖片等。

誦讀是賞析詩歌時必不可少的感性認識階段。2007年河北的一節優質課以響讀(自由地大聲地讀,疏通文字,糾正錯音)、味讀(教師和學生一起理解性地讀,如集體複式跟讀)和嘯讀(配樂的個性化的誦讀)引領學生走近詩歌,值得借鑑。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賞析詩歌的藝術特色,瞭解李白詩風。

教學難點

詩歌的寓意。

一、課後練習二:與李白同時代的詩家殷璠稱本詩‘奇之又奇‘',說說詩人展開了哪些藝術想象,奇在何處?”

或‘蜀道難'這樣一個難以表述的事物,李白爲什麼描繪的如此動人?舉例說明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表現在哪裏?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1、誇張大膽:

師:有人以“咯血”打比方,藉以說明李白、杜甫和李商隱的詩風。杜甫咯血吐出的是血痂(因爲杜甫心中承載的是憂國憂民的情懷)。李商隱咯血,應該用白色的絹接着,洇開的是意象(藉以說明李商隱的朦朧),而李白咯血,逆風也會腥羶十萬裏。李白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而誇張與想象又是他詩歌的最重要的元素,請同學們細讀細品。

①與青天比高:“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②與歲月比長:“爾來四萬八千歲”;

③有鳥道,無人道:“西當太白有鳥道”;

④手可摘星:“捫參歷井仰脅息”;

⑤慘烈蠻荒:“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⑥神祕瑰麗:“蠶叢”“魚鳧”“子規”“壯士”“六龍”;

⑦蜀道高危:“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極言山峯之高,絕壁之險

誇張與想象,使得《蜀道難》直通《離騷》,又完成了鮮明的有個性的超越。

2、想象奇特:藉助神話傳說

神話是反映古代人們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原始理解,並通過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來表現的故事和傳說。

師:神話其實是我們這個民族最深沉最瑰麗的童年大夢,《蜀道難》的靈魂飄渺、靚麗,來自永遠的神話,請同學們找出並鑑賞。

答案提示:杜宇化鵑:在古蜀國,在巍巍而危危的蜀道,杜宇化成的子規聲,悽美迷轉;蜀道的艱險,色彩的絢爛,躍然紙上。

六龍回日:太陽神的六龍車給蜀道增添了幾多瑰麗與神奇,藍藍的天,金色的太陽,使蜀道有了大的背景,而象徵光明、自由、希望的太陽神驕傲的六龍車更成了蜀道最靚麗的風景。

五丁開山:“地崩山摧壯士死”,五壯士開山而死的神話使蜀道在瑰麗的神奇的色彩中又多了一分凝重、莊嚴、悲壯、渾厚。

……

3、感情強烈奔放:主旋律句一唱三嘆。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此句在文中反覆出現,激盪心絃。)

我們知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絕非簡單地重複,那麼連續出現三次,是何作用?

反覆出現,給人一唱三嘆、迴環往復之感。

①詩的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歎點出主題,爲全詩定下基調。隨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詠歎反覆出現,形成了以此

爲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

②“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現,或前或後總有一個提示內容的“副句”伴隨着。主旨句出現了三次:

A、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後。副句寫詩人仰望蜀道時發出的感嘆,突出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爲下文寫太白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日、捫井歷參張本。

B、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後。副句意在說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輕易前往。此句有鉤連前後兩層內容的作用。

C、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後。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劍閣形勢之險和蜀中戰禍之烈,跟開篇相照應。以此結束全詩,興味無窮。

一嘆蜀道之難——高險

二嘆蜀道之難——驚險

三嘆蜀道之難——兇險

4、手法多樣

對比襯托:黃鶴不得飛度、猿猱愁於攀援——映襯人行走難上加難。

細節描寫(摹寫神情、動作):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步履艱難、神

情緊張,艱難之狀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涼、鳥聲悲悽(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使人聞聲失色,

渲染了旅人的悲涼孤獨和蜀道悲涼悽清的氛圍,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5、語言多變、章法靈活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這一樂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他運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參差錯落、長短不齊的句式,形成極爲奔放的語言風格;韻腳也不斷變化,適合表現自由不羈的氣魄,而後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這也對於表現他豐富奇特的想象和嘯傲現實的浪漫主義精神都起到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二、用一句話評價李白。

1、你們能用一句話來表達你對李白詩歌風格的認識嗎?

學生:氣象恢宏、氣勢磅礴、豪放飄逸……

2、示範展示名家評價(多媒體展示)

子,謫仙人也!——賀知章

神氣高朗,軒軒然若舉。——唐玄宗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杜甫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余光中

三、程度好一些的班級和學校可以探討詩歌的寓意、主旨,進行個性化解讀。

1、教師展示本詩寓意的各種說法:

根據相關記載,這首詩應該是在天寶元年李白初到長安時的作品,寫作時間不遲於天寶三年(公元744年)。關於這首詩的政治寓意,歷來衆說紛紜,莫衷一是。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說:憂杜說。劍南節度使嚴武加害房琯、杜甫,這首詩係爲擔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說:刺瓊說。爲諷刺章仇兼瓊而作。按:章仇兼瓊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寶五載(746)期間任劍南節度使,是個善於媚上取寵的人,李白寫此詩是用來警戒朝廷防範章仇兼瓊有反叛之心。

三說:諷喻說。“問君西遊何時還”句,認爲文中的“君”是指唐玄宗,唐玄宗在安史之亂時逃難到蜀地,李白寫此詩地目的是勸諫唐玄宗不要久留蜀地,而應心懷國家安危,回到長安。(爲諷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中幸蜀而作。)

四說。勸諫說。此說出自《唐詩鑑賞詞典》,從詩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爲狼與豺”出發,聯繫當時的時代背景,認爲李白當時已經看到太平景象背後正潛伏着危機,寫作此詩是勸諫唐玄宗預防割據者發動叛亂,並以十年後的安史之亂加以佐證,認爲李白的預見是正確的。

五說:送別說。從詩中“問君西遊何時還”和李白後來的詩作《劍閣賦》、《送友人入蜀》推測,李白極言蜀道艱險難行,表現詩人對友人王炎入蜀安危的關切,希望友人早日歸來。

六說:仕途說。此說認爲此詩表面寫蜀道的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的漫遊中屢遭躓礙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

七說:歌頌說。此說認爲全詩反覆詠歎“蜀道之難”,實則是在極力歌頌歷代蜀道開拓者的那種大無畏的崇高犧牲精神,充分顯示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八說:詠蜀說。此說出自明胡震亨《李詩通》,認爲此詩自爲“詠蜀耳,言其險”“風人之義遠矣”。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亦持此說,認爲這首詩只是歌詠蜀地罷了,“別無寓意”。

2、討論:

關於這首詩的主題,歷來解說紛紜,你同意哪一種?理由是什麼?

四、作業(任選)

1、補充讀本中杜甫《飲中八仙歌》,進一步瞭解李白的個性特點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它像一幅素描,把李白狂放不羈、不阿權貴的性格,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

2、太白風采與盛唐氣象之間有何聯繫?

3、《蜀道難》主題思想探源

4、以“我心中的詩仙李白”爲話題寫一篇作文

5、賞析選修教材中的《將進酒》、《行路難》兩首詩,分析詩人的浪漫主義藝術風格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高二課文《蜀道難》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章法、氣象、基調;

2.思想教育目標:瞭解李白的放達;

3.能力培養目標:結合詩歌內容進行的誦讀要求。

教學重點:

散文化詩句欣賞。

教學難點:

詩歌內容的鑑賞。

教學類型:

鑑賞課。

教學過程與步驟:

學生讀詩(至少3遍)

鑑賞要點

清代詩評家沈德潛曾這樣評論這首詩:“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起雷霆於指顧之間。”(《唐詩別裁》)這段話既形象而又概括,涵蓋的內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靈活、氣象宏偉而言。茲分述如下:

先說章法。

詩人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形式(又稱反覆),主旨句凡三見: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這並非簡單的重複,因爲它每出現一次都給讀者帶來新的啓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使人產生一嘆之不足而至於再,再嘆之不足而至於三的感受。這樣的章法可稱靈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潛說的“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現,或前或後總有一個提示內容的“副句”伴隨着它,跟迴旋曲的主部之後還有一個副部頗有幾分相似。具體地說,詩的開頭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後。副句“噫籲嘻!危乎高哉”寫詩人仰望蜀道時發出的感嘆,突出地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正是爲下文寫太白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日、捫井歷參等張本。詩的中間則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後。副句“使人聽此凋朱顏”頗有“談虎色變”之嘆,意在說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輕易前往;此句有鉤連前、後兩層內容的作用,前一層說蜀道淒涼萬狀,後一層說蜀道極其險惡——這些都是旅遊者心理上難以承受的。結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後。副句“側身西望長諮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說的劍閣形勢之險和蜀中戰禍之烈,又跟開篇“噫籲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應,更顯得意味深長,以此結束全詩,可以使讀者興無窮之嘆,將“蜀道之難”的全部內容概括無餘。

主旨句的重複出現及其副句的變化,不僅在詩的結構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對全詩的基調的形成影響也很大,但這一點要放到後面去講。

再說氣象。

讀這首詩,如從畫廊經過一般,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接連不斷地出現在你的眼前,它們那闊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氣勢,使你怵目驚心,歎爲觀止。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在詩人的想象中,他彷彿將秦蜀之間重山疊嶺千里不絕的圖景一望無餘。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16個字就將民間傳說中關於五丁開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出來,使我們彷彿聽到了五丁拽蛇時的大聲呼喊以及隨後一聲使山河改觀的巨響,也彷彿看到無數勇敢的人在高山上開闢道路、架設棧道的情形,不禁要讚歎神力和人工的偉大!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這是詩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見:當仰望眼前的最高峯時,他看見六條龍拉着的太陽車被擋住,不得不繞道而行;再俯視下面,只見波濤洶涌的急流爲大山所阻而激起無數的漩渦——這幅畫又是多麼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這是詩人設想自己沿着盤山道攀登青泥嶺的情形。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這是寫登上頂峯以後的情形。——這很像一組搖鏡頭,而有趣的是後一幅:詩人從星星中間穿過,有時還好奇地觸摸它們,看看是個什麼樣子。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這是詩人設想遊者在途中所見到的景物。畫面是悽清的:鳥鳴,使山林顯得更加幽靜,像原始森林一樣荒寂無人。跟此前的畫面相比,色調是變了,也表現了蜀道景物的多樣,但氣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連峯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虺,砍崖轉石萬壑雷。”這是一幅極其驚險的畫面,與上文着重寫蜀道之高不同。連峯絕壁,砍崖轉石,都會危及遊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聞而心驚,故下文雲“其險也如此”。

如此多的畫面此隱彼現,其境界之闊大,自不待言;且無論寫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觀,林木之荒寂,連峯絕壁之險,皆有逼人之勢,其氣象之宏偉,確非他人之可及。再從總體來看,其變化之速,愈變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潛雲“起雷霆於指顧之間”,豈虛語哉!

最後說說這首詩的基調。

這首詩以主旨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貫穿始終,已經顯示了它的詠歎基調。統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這是嘆蜀道之高,因爲黃鶴之飛至高,猿猱動作最靈,二者皆不得過,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這是嘆蜀道之險,用勸遊者的口吻寫出,意味尤爲深長。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是嘆蜀中戰禍之烈,詩人用具體描寫方式,再現了“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上》)的圖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一鑑於這首詩較長,且內容有一定難度,在教學之始不宜要求學生背誦,所以先設計此題,而將背誦練習置於最後,體例與本單元其餘話課異。目的是使學生初步適應這首詩節奏的變化,讀出一點韻味來,不要把某些句子讀成散文,這對領會詩人熾烈奔放的感情和飄逸的風格極爲必要。

這是一首雜言體詩,但跟其他詩人的這類體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這類體裁作品(如《將進酒》《樑甫吟》《廬山搖寄盧待御虛舟》等)相比,都有顯著的不同。這不同就在於;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練習中所列舉的)如果孤立地看,確屬散文句。但我們不這樣稱它們,因爲它們畢竟是詩的整體中的一部分,只能說它們是散文化的詩句,或句法與散文近似。這當然不能隨意而爲,沒有李白那樣的氣概,那樣的英才,是駕馭不了的。

附:自購練習答案要點:一、這些詩句都彷彿是詩人在熾烈感情的驅動下,不能自已,脫口而出,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奔放豪邁的風格。

二、這道題是爲鑑賞詩的內容設計的。重點是前一問,後一問是對前一問的補充,意思是可以從形式入手,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應當先問後一問,然後分析“蜀道之難”一句的含義。

此題有一定的難度,不宜過早提出。答題所不可或缺的條件是:(1)課文基本成誦;(2)理清課文的結構層次;(3)瞭解詩的大意。

李白善於從民歌中吸取養料。這首詩中“一詠三嘆”的寫法,明顯地是對《詩經》中復沓形式的繼承,同時又有很大的發展。如果時間允許,無妨讓學生複習一下已學過的《詩經》作品如《君子于役》《無衣》等,再做一番比較——這就從內容的鑑賞延伸到形式的鑑賞上來了。

答案要點;詳見“課文鑑賞說明”。

三、這道題共含四小題:前三小題用於鑑賞詩的藝術特色,是按照課文段落順序命題的,可以討論一題,背誦一段,把鑑賞和記誦結合在一起;命題的原則是就詩論詩,不用文學史上的綜合方式;討論過後,教師可參考“鑑賞要點”中關於“氣象”的分析做一個小結,將鑑賞提到稍高的水平上。第4小題用於鑑賞詩的寓意,因爲涉及歷史背景和歷來的不同看法(見“整體感知”),難度大些,在水平較低的教學班可以不予討論。

l,此題涉及詩人的誇張敘述和運用民間傳說的寫法。重點是第二間。

答案要點:

第一問:分三層:第一層敘述蜀國長期閉塞的狀況、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萬八千歲”爲誇張敘述;第二層描述秦蜀之間重山疊嶺的地貌,“有鳥道”寓無人行之意。第三層敘述蜀道來由。

第二問:表現人和自然間的鬥爭以及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願望,讚揚了神力和開路者的勇力。

2.此題涉及點面結合的寫法和誇張的運用,也表現了詩人想象的豐富和奇特。

答案要點:①“上有”四句寫的是“面”即蜀道的整體形象;“青泥”四句寫的是“點”,即青泥嶺的情況,這是點面結合。②“六龍回日”“們參歷井”是詩人的想象。詳見“課文鑑賞說明”。

3.此題涉及細節的運用和誇張寫法。

答案要點:“但見”四句渲染了悽清的氣氛;“連峯”四句渲染了驚險的氣氛。詳見“課文鑑賞說明”。

4.劍閣爲蜀之門戶,寫劍閣,正如胡震亨所說,是爲了“著其戒”。此題涉及詩的寓意,應當聯繫全篇內容和時代背景進行分析,使學生對這一段內容獲得正確的認識。在思想比較活躍的教學班上,也可稍帶說說某些錯誤的解釋,讓學生經過反覆思考作出自己的結論。

答案:見“課文鑑賞說明”。

四背誦這首詩既要口熟,又要懂得它的章法;如果時間允許,最好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作表情誦讀,使記誦達到完美的程度。“課文鑑賞說明”中的“誦讀提示”和有關基調的解釋可供參考。

這篇課文擬用3課時教讀。教學進程設想如下;

第1課時:本詩寫作年代簡介。教師範讀全詩。學生誦讀前兩段:先試讀兩三遍,再劃分層次並歸納大意,然後練習背誦。

第2課時:學生練習背誦第三段,方式如前。鑑賞詩的章法並歸納主旨。師生共同探討詩的基調。學生試背全詩。

第3課時:鑑賞詩的藝術特色。略說詩的寓意。指導學生有表情地誦讀全詩。

幾條供課上參考的資料:

對經典藝術作品的解釋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是正常現象。對於有爭論的問題,我們應當本着有利於學生鑑賞的原則要善地加以解決。例如:

①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根據王定保的材料可以確定爲不會晚於天寶三載(744)詩人離開長安以前。這自然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因此我們再據詩的內容說它作於詩人身居長安之時,這樣講起來就比較方便。當然,也有可能比這更早,但目前尚無資料可以證明,不宜作這樣的假設。這個問題在“有關資料”中有進一步的說明,但只提供教師參考,不要講給學生聽。

②詩中的“君”可能是詩人的一位朋友,也可能是一種虛擬方式,即實無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遊”之人,二說並通。爲便於學生接受,可以採用前一種說法;如採用後一種說法,則應作一番解釋,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③詩的寓意只宜採取胡震亭的說法,言“險”即所以申“戒”,“險”“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詩中要旨,這樣來理解,對鑑賞也十分有利。

高二課文《蜀道難》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的問題:

1.李白和李白的詩歌。

2.在誦讀中感悟體驗李白的情思。

3.品味語言,感受李白雄奇的詩風。

4.在比較中鑑賞《蜀道難》的藝術風格。

學習時間:

兩課時(90分鐘)

準備材料:

多媒體課件、大白紙、彩筆、膠帶。

課前準備:

複習學過的李白的詩歌並能熟練背誦,收集與李白有關的故事並能生動的講述。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活動一:詩壇爭霸

目標:創設情境,瞭解作者和相關作品

時間:15分鐘

活動過程:

1.多媒體投影

2.(畫面:(李白和蜀道的合成圖片,文字:走近李白走進《蜀道難》走向唐詩的顛峯)

3.將學生每6人一組分開,然後讓學生以組爲單位交流背誦的詩歌和講述李白的故事,做好“爭霸”準備。每組選出三名同學,其中兩名分別參加“背誦接龍”和“故事大賽”,另一名作評委。

4.背誦接龍

投影比賽的要求:參賽的同學以接龍的形式背誦李白的詩歌,背不上來的同學可以說“過”,背誦錯誤較明顯的不計數,接龍數最多的組爲擂主。

5.講故事比賽:

投影比賽規則:每組講述一則李白的故事,每人不可超過2分鐘,得分標準如下表:

分類內容準確充實語言流暢簡潔表演性強有文采

分值3分3分2分2分

各組代表演完畢,由評委打分,評出做擂主的小組。然後教師出示投影,介紹《蜀道難》寫作的背景故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激情。

投影內容:

關於《蜀道難》的寫作背景。

問題:《蜀道難》究竟表達了李白什麼樣的思想和情感呢?

活動二:朗朗上口

目標:誦讀課文,初步感悟作者的情思

時間:30分鐘

活動過程: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標出讀不準的字音和讀不通的句子。

2.每四人一組討論字音和句子的停頓。

3.開火車朗讀課文,每位同學讀兩句,檢驗初讀效果。

4.多媒體播放課文錄音,要求學生把握節奏,體驗作品的感情基調。

5.學生每四人一組討論詩歌朗讀技巧的處理。

出示投影:課文朗讀技巧的處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1)詩句的停頓和節奏;(2)韻腳的變化;(3)句式長短的變化;(4)迴環復沓的詩句。

6.以組爲單位彙報朗誦。

7.師生點評。

第二課時

活動三:詩海淘寶

目標:品味詩句,理解詩歌語言的深刻含義

材料:大白紙、彩筆、膠帶

時間:20分鐘

活動過程:

1.出示投影,介紹李白詩歌的特色: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嘯傲凌滄州。——李白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詩風豪放、雄奇、飄逸,濃厚的自我表現的色彩,抒情直率奔放,想象奇特大膽。——《中國文學史》(馬秋高主編,中卷)

2.撒網採珠,以6人組爲單位“詩海淘寶”,先在大白紙上畫上五個大珍珠:

(1)紅珍珠:一唱三嘆的詩句;

(2)綠珍珠:想象奇特的詩句;

(3)黃珍珠:誇張渲染的詩句;

(4)藍珍珠:氣勢充沛的詩句;

(5)黑珍珠:感情奔放的詩句。要求各小組分別用紅、綠、黃、藍、黑彩筆書寫上述詩句,允許有交叉。

3.各小組展示討論的結果,互相比較,教師點撥評價。

4.要求學生將採集的“珍珠”收藏在摘錄本上。

活動四:慧眼識珠:比較鑑賞

目標:在比較中鑑賞詩歌的語言、主題、結構、表現手法、抒情方式的特色

活動材料:大白紙、彩筆、膠帶

時間:25分鐘

活動過程:

1.學生以六人組爲單位討論《蜀道難》與《將進酒》在語言、主題、結構、表現手法、抒情方式的異同。(以上五方面任選其一)

2.出示投影:《將進酒》

3.教師巡迴指導選題,以免上述四方面討論的問題出現空缺,並在學生有困難時及時提供指導。

4.學生把討論的結果寫在大白紙上,展示討論結果,教師點撥評價。

5.學生自由背誦《蜀道難》和《將進酒》。

高二課文《蜀道難》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李白在詩中表現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體會其詩作的藝術風格。

3、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1、詩人熱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

2、詩人表現雄奇險峻的寫法。

3、品味寓於詩中的思想感情,體會其對待生活的態度。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火車在蜿蜒的秦嶺隧道穿行時,我們自然會驚歎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同時,也必然會想起入蜀“難於上青天”這一膾炙人口的詩句。今天,我們一起來讀李白的《蜀道難》,領略一下作者爲我們描繪的秦蜀道路上的.奇麗驚險的山水,感受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二、解題

1、文體知識:

本詩是一首七言樂府詩。樂府詩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採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採集民歌,供統治階級“觀風俗”。後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作的和採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這首詩就屬於後者。

2、作者及背景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少年時代在四川度過,25歲,出三峽,泛洞庭,東遊吳越,北上太原,有“大濟蒼生”之志。唐玄宗天寶九年(742年),李白奉召進京,他本想此行能夠施展才華,有所作爲,但理想很快破滅了,皇帝的不重用,權臣的排擠,加之個人的傲岸不羈,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轉爲出世,於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詩酒逍遙,最後客死安徽當塗。他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藝術特色。他兼善各體詩歌,尤以古詩爲精,是唐代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家。

對這首詩的創作曾有一些附會史事的說法,如以爲它是諷刺唐玄宗避安史亂入蜀的,幾乎沒有定論,同學們若有興趣,可以自己去考證。但有一點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贊同。此詩作於天寶初年,這時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轉衰的前夕,詩人在表面繁榮的背後,彷彿已經預感到潛伏着的社會危機,深感於人生道路的艱難。

3、課題簡析:

《蜀道難》是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樂府解題》雲:“《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均爲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據這一詩題傳統的內容,以雄健奔放的筆調,運用誇張形容的手法,描繪了由秦入蜀道路上驚險而奇麗的山川,既寫了蜀道的艱難,又寫了人生旅程的艱難。全詩氣勢磅礴,風格豪放,表現了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想象力,充分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的創作特點。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⑴誦讀課文,消滅字詞等障礙:

①自由誦讀,標出讀不準的字詞、讀不順的句子。

②對照註釋第二次誦讀解疑,相互討論質疑,掃除一部分文字障礙。

③範讀課文,注意聽清字音,聽出節奏,把握感情基調。

誦讀提示:

A、“噫籲嚱……難於上青天。”

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歎基調,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噫籲嚱”是驚異之辭。“危”“高”,同義重出,極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後,再用升調讀“難於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B、“蠶叢及魚鳧……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這一層寫蜀道來歷,當用敘述調讀。“蠶叢”四句說秦蜀兩地長期隔絕,無路可通;“西當”兩句說“太白鳥道”,意即無人能攀越──這些,都是爲下文作鋪墊的,應當讀得輕而平緩。最後兩句爲正意所在,應着意加以渲染,如同親眼見到那怵目驚心的場面,表明蜀道的開通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C、“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

這一層緊承上文,寫蜀道的高峻、含雖有道而人難行之意,當用詠歎凋誦讀。“上有”二句從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讀得慢些,使聽者產生視線移動的感覺,重音要落在“六龍回日”“衝波逆折”二語上。“黃鶴”二句,有徒喚奈何之情,讀後可稍作停頓,爲下文蓄勢。最後四句近似特寫,專敘人在青泥嶺上行走的情形,讀時須有身歷其境的設想,“百步九折”“捫參歷井”二語可重讀,速度不宜快,至“仰脅息”作一頓,再讀末句並作較長停頓。

D、“問君西遊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

詩題下未註明送何人入蜀,所以這裏的“問君”無妨假定實有其人,可以讀得親切一些。將行而問“何時還”,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當用勸說的語氣讀。以下四句借鳥聲渲染旅途中悲涼悽清的氛圍,讀時要放低聲調,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後用感嘆的語調讀主旨句,至“凋朱顏”略作一頓,以示意猶未盡。

E、“連峯去天不盈尺……胡爲乎來哉!”

仍是說不可行,但內容加深了一層,因爲說的是蜀道的險惡。前四句不是純客觀的描寫,讀時須設想這是旅遊者攀援於“連峯”“絕壁”之上,置身於“飛湍瀑流”之間,要使聽者感到驚心動魄。讀後可作稍長停頓,再用“其險也如此”緩緩收住。末句是詩人借用蜀人的口氣,對歷險而來的遊者深表嘆息──“胡爲乎來哉”不是詢問,當用降調讀,暗含“何苦而來”之意。

F、“劍閣嶺煉而崔嵬……化爲狼與豺。”

讀第一句當突然振起,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一夫”兩句應該得頓挫有力,表明劍閣有易守難攻的特點。但重點是最後兩句,這是告誡西遊的人:劍閣既爲蜀之門戶,形勢又如此險要,自然易生軍事叛亂,決不可以久居蜀地。

D、“朝避猛虎……不如早還家。”

開頭四句直承上文,寫蜀地軍事叛亂中的殘酷景象。全用四字句,節奏短而有力,讀時當兩字一頓,有慘絕人寰之意。稍作停頓後,改用誠懇勸說語氣讀最後兩句。

高二課文《蜀道難》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大致瞭解李白及其詩歌的創作風格;

2、結合創作背景,探討詩歌的創作目的;

3、通過朗讀和背誦,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探究詩歌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

1、反覆手法與內容轉換;

2、想象誇張。

【教學難點】

1、如何把握課文的關鍵“難”?

2、如何賞析文章想象之“奇”?

【教學設想】

1、大聲反覆誦讀,把握情感;

2、預先播放記錄片《唐之韻》第一集,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輔助手段】

PPT、音頻、圖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詩的國度,李白則是照亮這詩國天空的一顆摧殘的太白金星,他的詩歌風格如若要用一個詞語來形容的話,可以是浪漫雄奇。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他的名篇名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南陵別兒童入京》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

這些詩篇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但其中之最卻當屬《蜀道難》,杜甫因此詩稱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首詩創作於李白讀書山中後,遊歷天下時。(書P37)“李白初自蜀至京師,舍於逆旅,賀監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爲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歎者數回,號爲‘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俱醉,期不間日,由是稱譽光赫。”

二、朗讀:

這首令李白譽滿長安的詩究竟有何過人之處呢?讓我們細聽朗讀帶,感受這首詩的韻律與節奏。(聽朗讀)

這首詩與我們以往學過的唐代律詩、絕句有很大不同,因爲它是一首樂府古詩,屬於古體詩的範疇,只不過是在舊的詩歌形式下加入了一些新的創造,就像現在的命題作文一樣,看你能不能在其中馳騁才華,翻出新意來。

李白的這首詩顯然是一篇成功之作,讀來與近體詩整飭的韻味又有不同,因爲句式不整齊,長短句參差錯落,讀來如行雲流水一般收放自如,卻又不顯得零碎,自有一根線在其中穿引,別有一番滋味。讀的時候尤其要把這種行雲流水、一氣貫注的詩味給讀出來。(請學生自己放聲摹讀、感受)

(請學生師範朗讀,糾正字音,劃分節奏,強調語氣)

三、鑑賞:

讀的時候我們注意到,有哪句詩在每一自然段都反覆出現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是全詩的主旨句。文章緊緊地圍繞着哪個字來寫呢?難。究竟蜀道之難,難於何處?讓我們結合具體的詩句來稍做分析。(請學生抓關鍵語句試加分析)

板書:

來歷-開路難

高危-行路難(誇張、神話傳說、反襯、摹寫神態動作)

險惡-行路難(由靜及動)

戰烈-安居難

(分段落限時速記)

四、分析

與李白同時代的詩評家殷璠稱本詩歌“奇之又奇”在於李白以變幻莫測的筆法,從多層角度,運用多種手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蜀道高峻崎嶇的面貌。詩人爲什麼能描繪得如此動人,他運用了什麼手法呢?

參考:奇特的想象、豐富的比喻、誇張的筆法、流轉的韻律,更重要的是融貫詩中的浪漫主義激情,可謂是“寄情山水之間,放浪形骸之外”,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觀賞,而是熱情地讚頌,所以景物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瑋的姿態。這對我們的創作當有所啓迪。(再次朗誦)

關於這首詩的主旨,有人說是擔憂入蜀的友人,有人說是擔憂國事,也有人說是“即事成篇,別無寓意”。請結合詩句,談談你的看法。

五、拓展:

請同學們結合課文(展示蜀道圖片),查閱資料,馳騁想象,發揮激情,試寫一篇白話版的《蜀道遊記》,愈奇愈妙。寫在創作本上。

六、作業:

抄寫課下注釋,完成《名師一號》。

教學反思

這篇詩歌是本學期的第一篇課文,如若能講解得有聲有色,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所以我在講授課文前做了充足的準備。因爲準備充分,所以我的教態較爲自然大方,信心十足,語言也清晰流暢。在講解詩歌單元時,我有意識地把它與文言文單元區別開來,注意到不拘於字詞的釋義,能深入地挖掘教材,提出的問題也很明晰,難度適中。

但是還存在明顯的缺點。我在介紹李白詩句導出詩風時比較成功,讓學生暢所欲言,可是在講解主體部分時,我看似在引導他們得出結論,但實際上是在暗示他們得出我所想要的結論,只是爲了形成一個規整的板書,這點應當格外注意。以後我教學中,我會用心隨堂,根據學生的講解來形成提綱,正確的答案雖然用詞不同也應寫入板書,增強他們的自信,而不正確的,讓學生們自己來談理解,來加以糾正。

在講解藝術手法的時候,我只是枯燥地講解本詩運用了些什麼手法,學生理解不到位。我應該給學生列出具體的詩句,讓他們根據詩文自然而然地推導而出,千萬不要脫離課文空講空授。

因此,我應當在上課之前,備課之時,先備學生學情。我應當先了學生需要什麼,知道什麼,能夠接受什麼。根據學生來準備適當難度的教學方案,而非想當然地脫離實際地閉門造車,這是我在教學上存在的誤區。另外,在上完一節課後,我應當多與學生交流,聽聽他們對課程的反饋意見,從而做出改進,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更快。

高二課文《蜀道難》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誇張、渲染的表現手法。

2.通過聽錄音的方式,學生能夠把握文章情感基調。通過朗誦,小組討論的方式,理解“蜀道之難”難在何處。

3.感受李白詩風的豪邁特點,體會祖國大好河山的奇險雄壯之美。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學習李白詩歌誇張、渲染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理解蜀道“難”在何處,文章如何表現蜀道之難的。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聽音頻);朗誦法(集體朗誦、指定學生朗誦);討論法;教師導讀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通誦讀課文首句導入:“噫唏噓,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對話同學:同學們,從老師的誦讀聲中,你能感受到,這句詩的風格是哪一位大詩人的?李白一生遊遍名山大川,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那麼,他筆下的家鄉——古蜀國有怎樣的勝景?今天我們再次走進詩仙,走進四川……

(二)初讀課文,感知詩歌情感基調

1.根據課前預習,出聲誦讀課文(注意:朗讀的快慢、停頓、語調、輕重音等),播放音頻。

2.學生談感受。(明確:從詩中能讀出蜀道的山高水險,奇峻壯危;李白充沛,高昂的情感)

(三)品析語句,合作交流。

1.學生再次聽音頻,提問:

北宋歐陽修在《太白戲聖俞》中有詩云:“太白之精下人間,李白高歌蜀道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李白落筆生雲煙。”那麼,詩人是從哪幾個方面表現蜀道的?

明確:

第一部分:“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寫蜀道的來歷。接着從“鳥道”寫蜀道之高險。(板書:高險)

第二部分:借“悲鳥”和“子規”“猿猱”等景物,生髮悲壯感慨;再寫山水之勢的驚險。(板書:驚險)

第三部分:通過劍閣山的崢嶸之勢,寫蜀中戰禍之烈,表現蜀道上的兇險。(板書:兇險)

2.文章反覆詠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讀第一段,找出具體描寫“難”的詩句,說說詩人怎樣把抽象的“難”展現出來的?(指定學生答)

明確:

第一句:直抒胸臆,連續運用三個韻調和諧的嘆詞,表現詩人被蜀道之高而驚恐的心境,使人未見其高,先聞其險。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四萬八千歲”是一個誇張的說法,說明了蜀道長時間的閉塞。

3.蜀道之高險是如何表現的?

明確:“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這裏的“鳥道”是“橫絕峨眉巔”,可以看出山勢之高;“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這一句中“衝”“回”字表現出蜀道之高險。(板書:蜀道的高峻)

接着,通過“黃鶴”的“不得過”,“猿猱”的“愁攀援”,來側面烘托出山勢之高險。只能讓人“仰脅息”而“坐長嘆”。

4.教師指定學生讀第二部分,提問:詩人通過什麼寫入蜀道的“難”的?從哪些詞可以看出蜀道的“驚險”?

明確:“悲鳥”“子規”的叫聲,烘托出悽慘悲涼的氣氛,讓人“畏巉巖”而“不可攀”。

其中,一“悲”,一“號”,一“啼”,一“愁”,將蜀道的“難”表現得更加具體。(板書:景物的悽慘、山水險惡)

高二課文《蜀道難》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理解詩歌的藝術手法,如意境、聲韻等

2.能力培養目標:通過誦讀品評賞鑑,體會想象、誇張的藝術特色

3.情感培養目標:讓學生走近激情、浪漫、詩性和放達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從學習詩歌的朗誦入手,領會詩歌循環往復逐層深化的情感節奏和豪邁飄逸的氣勢

2、藉助於“剝皮抽筋”法,探究本詩情感主旨

3、本詩語言及藝術手法鑑賞,體會李白豪邁飄逸浪漫詩風的形成

二、教學難點:

1、鑑賞李白激昂俊逸的詩風.

2、探究本課的情感主旨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點撥法

3、自主學習,小組合作

4、多媒體影音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天地是怎麼形成的?(盤古開天闢地)可是在我們西南部有一個傳說,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爲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沒法和天合起來,於是她便把地摺疊起來,形成了高山、低谷,這樣天地就吻合了也許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嶺給了人們靈感,讓他們創造了這個神話,也許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給了我們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以靈感,讓他創作了詩歌《蜀道難》

說起《蜀道難》唐代的詩評家殷番評價這首詩是“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也”究竟這首詩奇在何處,今天,我們就通過誦讀和鑑賞共同感受詩歌的奇特之處。

二、誦讀感知風格之奇

1、[活動]下面先請大家聽一遍誦讀,聽的時候注意感受詩歌風格

2、[活動]生誦讀

3、[提問]通過通過誦讀和聽讀感受這首詩歌又怎樣的風格?

[明確]雄渾、豪放

4、[活動]誦讀詩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渾豪放的風格

5、[提問]主旋律是那幾句話?在詩中出現了幾次?

[明確]噫籲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zī)嗟

6[活動]指導誦讀,感受詩風

樂府詩大多具有詠歎的意味這首詩言蜀道之險,有“風人之義”,詠歎的意味尤濃,誦讀時必須把握這個基調,才能再現詩中的意境下面試分層加以解說:

①“噫籲……難於上青天”

這兩句統攝全詩,奠定了詩的詠歎基調,感情是豪放的,要讀得很有聲勢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這是詩人在仰望蜀道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也顯示了感嘆的強烈“噫籲”是驚異之辭“危”“高”,一義重出,極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長音“蜀道之難”,可讀得平緩,略作停頓後,再用升調讀“難於上青天”五字,如此則全詩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蜀道能使紅潤的臉色枯萎,應讀出害怕的感情,聲音也應該越來越低沉

③“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

這是全詩的結束語主旨句第三次出現,要讀得緩慢些,有深沉的慨嘆意“側身西望”後稍作停頓,再用漸慢漸弱的聲調讀“長諮嗟”三字,若有餘音,以發人深思。

高二課文《蜀道難》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瞭解唐代詩歌發展歷史。

2、瞭解詩人李白的生平和創作。

3、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4、瞭解李白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苦悶和激憤之情。

【教學重點】

1、瞭解詩人李白的生平和創作。

2、瞭解唐代詩歌發展歷史。

3、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4、把握結構上回旋往復的特色。

【教學難點】

分析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最高峯,唐詩是中華藝術園地的瑰寶,歷經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豐富而又深刻的內涵,絢麗多彩的藝術風格閃耀着不滅的光芒。

二、關於唐詩

唐代是我國詩歌最光輝的時期。評述唐代的詩歌,一般都按它發展的情況分爲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被評爲“初唐四傑”,詩風健康,活潑。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這一單元涉及到的兩位著名詩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還出了了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爲代表的邊塞詩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敘事詩《琵琶行》和《長恨歌》廣爲傳誦。

晚唐時被稱爲“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

三、關於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

四、關於《蜀道難》

在預習的基礎上,課堂上給學生2~3分鐘速讀一遍課文,之後找一名同學範讀,訂正字音,斷句。

1、提問:讀過這首詩後,你會發現有一句話重複出現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明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2、提問:這句話在三段中分別出現了三次,是不是簡單的重複呢?

明確:

不是,意義上是有區別的。

⑴ 第一段中說“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寫蜀道的高峻及開闢歷史,可以分爲兩層:

第一層(“蠶叢及魚鳧……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講了蜀道的來歷。

第二層(“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寫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連太陽的車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衝擰倒流。善飛的黃鶴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過。山路纖曲,蜀道極高處,登者可以上捫星辰。

(學生熟讀,背誦。)

⑵ 第二段中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寫蜀道的奇險難行及途中的恐怖氣氛。可分爲兩層:

第一層(“問君西遊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作者借“悲鳥”和“子規”來渲染途中的悲涼悽清的氛圍,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層(“連峯去天不盈尺……嗟爾遠道之人胡爲乎來哉!”)作者極寫蜀道的險惡。想象旅遊者攀援於“連峯”“絕壁”之上,置身於震耳欲聾的“飛端瀑流”之間,驚心動魄。最後用“其險也如此”勸阻歷險者慎入蜀地。

(學生熟讀,背誦。)

⑶ 第三次出現在第3段,“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諮嗟!”寫蜀中戰禍之烈。第一句再現劍閣的險要景象。既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則必爲兵家必爭之地,蜀中易生軍事叛亂,景象殘酷,慘不忍睹。

(學生熟讀,背誦。)

3、提問:我們知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絕非簡單地重複,那麼連續出現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確:奠定了全詩的詠歎基調。統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峻;二嘆蜀道之險惡;三嘆蜀中戰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

4、提問: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尋今,這種驚人的想象和高度的誇張相結合,營造出震撼人心的氣氛和奇險壯觀的景象。那麼李白此詩只是爲了寫景嗎?

明確:明人胡震亨說“言其險,更著其戒”,詩人的用意其實在此。

學生體會全文,誦讀全詩。

五、課後作業

1、完成練習一、二、三。

2、太白風采與盛唐氣象之間有何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