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魯迅《拿來主義》教學教案(通用13篇)

魯迅《拿來主義》教學教案(通用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5W 次

作爲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魯迅《拿來主義》教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魯迅《拿來主義》教學教案(通用13篇)

魯迅《拿來主義》教學教案 篇1

【設計說明】

《拿來主義》是魯迅的經典雜文,爲解放後各個版本教材所必選但它的思路結構在語文教學界一直沒有定論,見仁見智衆說紛紜而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標教材“語文4”又把它的思路結構作爲教學的重點在課前的《單元提示》中要求:“閱讀時不妨從文章結構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怎樣把觀點與材料緊密結合起來”在課後的《研討與練習》中要求:“閱讀課文,理清作者思路,總體把握文意,說說‘拿來主義’的含義是什麼”由此可見,理清本文結構是教學此文繞不過去的坎,所以又引起了新一輪的探討我們打算採用問題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以求得對《拿來主義》文本思路的把握

【教學方法】

所謂問題探究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教學是否有效取決於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因此,教學的模式應該是“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合作研討”,讓閱讀、理解在學生個人閱讀分析與同伴討論活動中完成

教師只是引導者,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實踐,也可以由學生質疑教師組織學生探討,反對獨白式的分析、講授每一步探究先讓學生嘗試,把學生推向主動位置,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教學過程要靠學生自己去完成

【教學過程】

一、全文總思路

1.本文的題目是“拿來主義”,通讀全文,請用原話回答:什麼是“拿來主義”?

明確:在文章的第5段中,魯迅有明確的表述:“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爲“拿來主義”

2.“拿來主義”就是主張“拿來”,對嗎?

明確: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不只是主張“拿來”,同時也主張“送去”,既送出去與人交流,又拿進來學習創造,纔是真正的“拿來主義”

3.作者在第5段中說,“我在這裏也並不想對於‘送去’再說什麼”“我只想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請你據此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

明確:根據這一段的表述,文章自然地分爲兩個部分,前面論述“送去”,是破;後面論述“拿來”,是立;本段爲“送去”與“拿來”中間的過渡段落

根據文章所寫的內容,前面部分論述的是“送去”的表現與危害,後面論述的是“拿來”的主張及意義這是全文總的思路

二、“送去”的表現

1.前面說過,拿來主義主張“既送又拿”,請認真地閱讀文章的第一段,找出“閉關主義”“送去主義”與“拿來主義”的本質區別

學生閱讀、討論後,明確:

閉關主義:不送不拿

送去主義:只送不拿

拿來主義:既送又拿

2.認真閱讀第1、2段,在文中勾畫出統領這兩段文字的觀點句

明確:文章的第1、2段論述了中國從“不送不拿”的閉關政策失敗後,“到現在,成了什麼都是‘送去主義’了”這句話是第1、2段的觀點,而不只是第1段的觀點主義是系統的主張,“送去”要上升爲“送去主義”,只有第1段論述的“送去”是不夠的,還必須有第2段“不拿”的支撐,只有“只送不拿”的主張和表現纔是“送去主義”,否則,就只是“送去”而不是“送去主義”

第2段表明,在送去的同時,不但沒有人“拿來”,甚至還沒有人說過要“拿來”,而且連“禮尚往來”的“儀節”都放棄只有加上這段論述,纔是一味的“送去”,纔是“送去主義”第2段實際上就是第1段的結束句,但作者爲了強調沒有人主張“拿來”才把它獨立成段的

3.我們現在也在把我們的優秀文藝作品送出去,我們是不是也在實行“送去主義”?爲什麼?

明確:二者的區別在於,民國時期是隻有送出去,沒有拿進來我們現在在“送去”的同時,也在“拿來”,他國文化也在我國展覽、傳播(教學活動中,可以根據當時文化交流的情況舉出一些實例)

4.第1段用了哪些論據來證明“到現在,成了什麼都是‘送去主義’了”?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明確:第1段總體上運用的是例證法,用“學藝”之例來證明所有領域“都是”;用“送古董”“送古畫和新畫”“送活人”的例子,證明“學藝”上全是“送去”

三、“送去”的危害

1.你能從文章的第1段的語言表述中讀出“送去主義”的危害嗎?

作者在用例子證明觀點的同時,也暗示了一味“送去”的危害從送去的時間看“先”“還有”“不遠”表明一直在送從送去的內容看,“古董”代表古代最有價值的國寶,“古畫”到“新畫”表明實物成果沒有了,代之以畫,而且古畫也沒有了,代之以新畫,甚至連新的藝術成果都沒有了,代之以“活”的藝術家從送去的數量看,“一批”言其多,“幾張”在減少,“一個”表明快沒了“送去主義”的直接後果就是斷送了我們的民族文化

2.文章的第3、4段是怎樣論述“送去主義”的危害的?

明確:用類比的方法來論述了“送去主義”的危害類比的對象是尼采和中國,類比點是“豐富”、“大度”及其“結果”在自詡“豐富”“大度”上,尼采是“光熱無窮”“只給不取”;中國是“地大物博”,單“煤”就能供全世界“幾百年”用在“結果”上尼采是“發了瘋”,“太陽”再無光熱,也無法給予中國是子孫再無可以作爲“禮品”送的東西,只有國粹“磕頭”,討得“拋給”的殘羹冷炙

四、“拿來”的主張

“拿來”的主張作者是分兩個層次來闡明的作者首先闡明瞭什麼是拿來,這是文章的第6、7段,然後用大量的篇幅論述了怎樣拿來,也就是第8、9兩段,幾乎佔全文二分之一文字,是作者觀點的重要論述部分

1.作者是怎樣闡明“什麼是拿來”的?

明確:文章分兩個層次來闡明先是從反面說“什麼不是拿來”,即第6段;然後從正面說“什麼是拿來”,即第7段

拿來,從字面上看,就是把國外的東西拿作我用但是,國外無用的東西已經“嚇怕”了我們,英國的鴉片、法國的香粉、日本的小東西、德國的廢槍炮,這些毒害我們肌體、腐蝕我們心靈、掠奪我們財富、妨害我們軍力的“洋貨”都使我們發生了“恐怖”,但這並不表示國外的東西不能“拿來”爲我所用,根本原因在於這些東西不是我們根據需要自己“拿來”的,而是他人根據他們利益“送來”的,這是從反面揭示出“什麼不是拿來”第7段從正面揭示出“什麼是拿來”,就是“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2.作者認爲應該“怎樣拿來”?

明確:我們應該怎樣“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呢?作者用設例的方法,把文化遺產比作具體、可感的“大宅子”,以小見大地闡明抽象、深刻的大道理第9段開頭說“他佔有,挑選”,這是一個承上啓下的過渡句,“佔有”是對第8段的總結,“挑選”是對第9段的總起,作者認爲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首先要佔有國外的東西,把它拿過來,然後根據東西對我們的作用進行挑選,有用的留下,沒用的捨去

3.作者認爲應該“如何佔有”?

明確:對如何佔有,作者是從正反兩個方面闡明的:主張拿來,反對不拿不拿分三類,孱頭是“不敢拿”,昏蛋是“不願拿”,廢物是“不辨拿”,他們都是沒有“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去拿

4.作者認爲應該“如何挑選”?

明確:對如何挑選,作者在第9段中,運用辯證的思想,根據外來文化對我們的作用分類闡述,按照精華、糟粕,部分精華、部分糟粕進行挑選,以確定其使用、存放、毀滅,使其爲我所用,發展出我們的新文化

五、“拿來”的意義

1.第10段是怎樣總結上文的?

明確:第10段作者總結了上文,“我們要拿來”對應第8段如何佔有,“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對應第9段如何挑選

2.作者是怎樣闡明“拿來”的意義的?

明確:拿來的意義是從正反兩面指出的:拿來,人成爲新人,文藝成爲新文藝;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爲新人,文藝不能自成爲新文藝

3.實行“拿來”的人有什麼條件?

明確:作者在第10段的中間還指出了對拿來主義者的要求:沉着,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六、總結全文結構

陶建老師的《拿來主義》(魯迅)教學設計,印象深刻的有如下幾點:

其一、思路清晰,不枝不蔓解讀文章猶如解剖麻雀,俗話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但教學一篇文章卻不能面面俱到,否則就會淹沒教學重點,各篇教學無所側重,這是教學效率低下的一個很重要原因該教學設計從文章思路入手,不枝不蔓,一以貫之,層層剝筍

其二、提綱挈領而不失精微論說文以邏輯力量見長,教學上提綱挈領容易做到,而往往疏於深究精微之處在這方面這個教學設計有引人矚目之處,例如:“你能從文章第1段的語言表述中讀出‘送去主義’的危害嗎?”——例證不僅說明當局實行“送去主義”,例證本身也暗示了一味“送去”的危害對這段文字的分析可謂精到

其三、板書設計復現了文章思路,濃縮了文章內容目前的語文教學,熱衷於媒體手段的使用,傳統板書日受冷落,教學基本功缺失像這麼縝密的板書設計已經不常見了豈不知,一個好的板書設計,體現着教師對文本的把握程度和教學設計水準當然,這個板書設計再簡約一些就更好了

下面談一點商榷意見

總的來說,這篇教學設計顯得平鋪直敘問題出在哪裏呢?抓住文章思路解讀文本,這固然沒錯;遺憾的是在某種程度上把教學思路簡單地等同於文本思路事實上,教學思路不等同文章思路;同理,教學結構也不等同於文本結構教學思路是對文本解讀過程的重構,而不是文本思路的簡單重現具體來說,教學思路指向文本思路是怎樣呈現的,而不止於文本思路本身前面提到解剖麻雀,說到“解剖”,就要選擇一個入手處,一刀下去,切中肯綮,迎刃而解教學是一門藝術,不同的教師會有不同的設計例如,本文是從“送去主義”談起的,但教學時無需闡釋什麼是“送去主義”,關鍵在:爲什麼說“活人替代了古董”也算是一種“進步”?再如第5段,“我只想鼓吹再吝嗇一點”,“吝嗇”具體指什麼?“吝嗇”之前爲什麼要加上個“再”字?回頭聯繫第3段中的“大度”,“送去主義”的危害也就顯而易見了又如,可以先不具體分析第9段所談的如何“佔有,挑選”,而是從最後一段“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入手,回頭討論其具體所指這樣來設計,教學內容就會簡約一些,教學思路或許顯得靈活一些,可以使學生在解讀文本時,不止於“知其然”,進而“知其所以然”。

一孔之見,僅供參考感謝陶建老師的教學設計給我提供了研討機會。

魯迅《拿來主義》教學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理清作品論證思路,體會本文的邏輯力量。

2.領會“拿來主義”的精神實質,結合現代的實際情況談談自已的認識。

3.學習本文的表達的技巧,瞭解雜文的文體特點。

4.學習作者幽默犀利的語言,體會詞語的諷刺意味及比喻論證方法的運用,領會比喻句的深層含義。

教學重點

學習魯迅的論證藝術,揣摩詞語的諷刺意味。

教學難點

把握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要點:

簡介本文的寫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領會“拿來主義”的精神實質。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引導精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複習思考

課文前半部分主要論述什麼?和“拿來主義”有什麼關係?

明確:課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義”,爲正面提出“拿來主義”作鋪墊。

二、初步體會文章主旨

1.閱讀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麼?對待“大宅子”的態度和方法,文章擺出了哪幾種?

明確:

(1)“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

(2)對待“大宅子”的態度和方法有:

三種人想法行動實質共同點孱頭怕給污染徘徊不敢走進拒絕繼承(逃避主義)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燒光盲目排斥(虛無主義)加廢物羨慕欣欣然蹩進全盤接受(投降主義)挑選顯然,作者對這三類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態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見作者的態度。

2.顯然,作者對這三類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態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見作者的態度。那麼,真正的拿來主義者應當是怎樣的呢?“佔有,挑選”(運用腦髓——指用腦筋獨立思考,有主見;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別力;自己來拿——指要有選擇,自己拿。)。

3.那麼,真正的拿來主義者應當是怎樣的呢?“佔有,挑選”。先佔有,後挑選。佔有是爲了挑選。佔有重要,挑選更重要。(怎樣挑選?),所以作者又通過大量比喻,具體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遺產中的成分,列舉了相應的幾種正確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體事物態度本體事物態度魚翅吃掉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完全吸收鴉片送藥房供治病精華和糟粕並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煙展覽文化遺產中的舊形式作爲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無用的歷史垃圾姨太太請他們各自走散文化遺產中的糟粕堅決拋棄所有這些比喻,就將怎樣“挑選”說的既清楚透徹,又具體形象。

用精練的語言加以概括就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即批判地繼承。這種態度和方法同樣適合於本國的文化遺產。

4.小結。文中運用“大宅子”、“魚翅”、“鴉片”、“煙槍和煙燈”等當時人們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對待文化遺產這個抽象問題具體化,深奧道理淺顯化,將怎樣“挑選”說得具體形象又清楚透徹。尤其是對“孱頭”、“昏蛋”、“廢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豐富,耐人尋味。

5.請學生再讀第八、第九兩段,想想作者在這裏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明確:第8、9兩段使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比喻論證就是用比喻來說明道理。這種方法是用人們容易理解的、比較淺顯的事物或道理來證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奧的事物或道理。運用這種方法能把道理講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強作品的藝術性和感染力。

6.研讀最後一節。閱讀第10段,想一想這段的五句話分別能回答什麼問題。(訓練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我們究竟應當怎樣對待文化遺產呢?)總之,我們要拿來。(拿來之後應當怎樣區別對待呢?)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正確對待文化遺產有什麼積極作用?)那麼,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爲新宅子。(怎樣才能做到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然而首先要這人沉着,勇猛,有辯別,不自私。(實行“拿來主義”有什麼重要性和迫切性?)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爲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爲新文藝。(最後一句話揭示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提出“拿來主義”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總結文章寫作特點

1.先破後立,思路清晰,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2.綜合運用舉例、類比、對比、比喻等論證手法。

3.運用比喻展開論證,使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具體化。

4.語言幽默犀利,詼諧辛辣,增強了論證的力度。

四、拓展延伸

試用“拿來主義”精神來分析現實生活中的現象。案例有:

1.“韓流”現象;

2.法國的電影人抵制美國大片進口,我國每年引進外國大片;

3.招商引資,污染企業紛紛到鄉鎮設廠……

4.討論活動。

有報刊載文《洋節入侵,聖誕節將成“第二春節”?》,那麼,我們應如何面對洋節入侵與傳統節日的不斷淡化?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洋節盛行、傳統節日淡化現象出現的深層原因以及我們如何運用“拿來主義”思想對待洋節,傳承並發展傳統節日。

對待洋節:不拒絕,不崇尚,瞭解洋節背後的文化內涵,探究洋節受青睞的原因以及對於振興傳統節日的可資借鑑之處,接納而不代替傳統節日。

對待傳統節日:認識並理解傳統節日的精神與文化內涵以及它對弘揚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義,意識到傳統節日淡化的根源在於我們對於自己的節日缺乏真正的“熱愛之情”,認識到與傳統節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蹺、耍龍燈、舞獅子、盪鞦韆、划龍舟、放風箏等,既有益於身心健康,同時也有與當代社會生活不相適應之處。對於傳統節日,我們首先應“拿來”,然後“挑選”“區別”,在繼承的前提下有所創新。

五、語言特色體會

魯迅處在黑暗勢力統治下面,沒有言論自由,所以用冷嘲熱諷的雜文形式作戰。——毛澤東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示一點進步了。

我在這裏也並不想對於“送去”再說什麼,否則太不“摩登”了。

譬如罷,我們之中的一個窮青年,因爲祖上的陰功,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問他是騙來的,搶來的,或合法繼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換來的。

文章充滿了調侃和反諷的味道。“嬉笑怒罵皆是文章”

板書設計:

拿來主義(雜文——議論性、形象性、現實性)

魯迅《拿來主義》教學教案 篇3

學習要點

一、總體理解文意:

1、理解“拿來主義”的含義

2、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揣摩詞語的諷刺意味

三、比喻論證方法的運用

四、課文引申:學會如何運用好“拿來主義”

【二課時】

第一教時

教學內容及步攤:

一、檢查課前預習:

1、學生自由誦讀

2、檢查朗讀

3“拿來主義”的含義

它是魯迅先生的創見,是一種形象的說法,即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吸取精華,剔除糟粕。與毛澤東同志倡導的“古爲今用,洋爲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二、分析課文思路

首先搞清楚兩個問題:

1、爲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

2、怎樣實行“拿來主義”?

針對第一問,要求學生找出文中表明觀點的一句話是:

“所以……自己來拿!”此句表明結果,那麼上文闡述了哪些原因呢?

1、2節“送去主義”的種種行徑,有悖交往原則

3、4節“送去”的慘重後果,正視歷史教訓

5、6節聽憑“送來”的危害,自己“拿來”的必要

針對第二問:“拿來”的錯誤態度有哪幾種?總的原則是什麼?如何區別對待文化遺產中的精華和糟粕?

8節:運用比喻的手法批判了“拿來”的三種錯誤態度:

“孱頭”----害怕繼承的逃跑主義者

“昏蛋”----盲目排斥的虛無主義者

“廢物”----全盤西化的投降主義者

總原則:佔有,挑選。

應如何區分精華與糟粕。

魚翅一吸取養料

鴉片一批判吸收

煙槍和煙燈一可作反面教材

一羣姨太太一剔除糟粕

[小結]從五個方面總結全文:對待文化遺產的原則;如何區別對待;正確繼承文化遺產的積極作用;“拿來主義”者應具有的品質;實行“拿來主義”的重要意義。

第二教時

內容及步驟:

一、體味文中詞語的諷刺、幽默的效果。

魯迅的雜文“嘻笑怒罵皆成文章”,語言風格:犀利、幽默、諷刺。

學生找出文中有關例句,具體體味。

例:捧着“幾張古畫”“一路的掛過去”“捧”刻畫恭敬的媚態,“幾張”顯得相當貧乏,卻一路張揚,見得多麼寒槍可憐,可鄙可笑。

例:“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反語。媚外求榮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諷刺強烈。

例:“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豐富”“大度”應加雙引號,諷刺其不自量力。

二、學生質疑.

進一步品味先生用詞的犀利、諷刺的效果。三、體味文中比喻論證的作用。

四、課文引申。

在今後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如何運用好“拿來主義”

引:沒有拿來的,就沒有今天思想的解放、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學生舉例印證。

國家、社會的發展是如此,個人的發展亦如是。

學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科學的學習方法,優良的道德品質,見賢思齊。防止不良習氣,不健康的思想、文化的侵染。

魯迅《拿來主義》教學教案 篇4

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介紹介紹作者、作品

2. 背景介紹

3.瞭解作者如何在批判“送去主義”基礎上提出拿來主義的

能力目標:快速感知 把握比喻論證的運用和意義

德育目標:批判繼承外來的東西

2 學情分析

作爲一篇經典課文,《拿來主義》的各種賞析文字多如牛毛;學生本就對魯迅的文章有所牴觸,又是不太熟悉的雜文,部分學生會出現畏難情緒。所以在教學時,教師要大膽取捨,只講學生通過課堂能夠理解掌握的,讓課堂更加高效,給課文留點餘味,不讓學生因難而生畏。

3 重點難點

重點:1.瞭解作者如何在批判“送去主義”基礎上提出拿來主義的 2. 瞭解作者如何運用比喻論證

難點:1. 辛辣的諷刺語言 2. 比喻論證

4 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 介紹介紹作者、作品 2、背景介紹 3、瞭解作者如何在批判“送去主義”基礎上提出拿來主義的

能力目標:快速感知

德育目標:批判繼承外來的東西

學時難點

難點:1、如何批判“送去主義

2、“拋來”“拋給”“送來”幾個概念的區別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拿來主義

一、導入新課。

著名作家馮驥才,前幾年赴法國訪問時,遇到了這樣一件事,在次歡迎宴會上,外國記者問道:“尊敬的馮先生,貴國改革開放,學習西方資產階級的東西,你們不擔心變成資本主義嗎?”同學們請設想一下,如果是你,會怎樣回答呢? 我們應採取怎樣的方法和態度纔是正確的呢?(多方啓發,讓學生充分發揮)。今天我們學習魯迅先生在三十年代寫的一篇雜文《拿來主義》,從中可以受到啓發,得到教益。

讓我們瞭解一下,魯迅先生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這篇文章的(指導學生學習閱讀提示,讓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

二、背景介紹:

本文是魯迅先生於1934年x月x日寫的一篇雜文,後由作者收入《且介亭雜文》。

近代中國淪爲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以來,反動統治總是一貫奉行賣國主義政策。 20世紀30年代,國民黨反動派在軍事圍剿的同時,實行反革命的文化圍剿,這樣,封建復古主義和全盤西化等錯誤思潮氾濫一時。在進步文化界,在如何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上,認識也很不一致。有人偏激的認爲:採用舊形式,就等於投降,就是機會主義。總之在要不要繼承文化遺產、怎樣正確對待文化遺產這一重大問題上,思想界相當混亂。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魯迅批判了各種錯誤傾向,闡明瞭正確繼承文化遺產的基本原則。

三、介紹作者、作品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 江人,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創作,對我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作品主要有:

短篇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 《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華蓋集》......

四、給加點字注音並解釋

禮尚(shàng;崇尚,重視。) 自詡(xǔ ;誇耀,說大話。) 殘羹(gēng;有濃汁的食品。)冷炙(zhì ;烤肉。) 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爲體面。)孱頭càn tou:<方>軟弱無能的人(罵人的話) 孱弱chánruò

(1)瘦小虛弱。 (2)缺乏權威和能力。 (3)單薄,貧乏

給gěi與 給jǐ予 “給予”可讀jǐyǔ。 “給與”只讀gěiyǔ 當都讀“gěiyǔ”時,爲同源詞,只不過在用法上有所不同,“給予”用“我給予他溫暖”,而 “給與”用“我將溫暖給與他”,也就是在句式上有所不同,如“給予我美好的往日吧”就不能用成“給與我美好的往日吧”。

(給jǐ)和(給gěi)首先都可以做動詞,一般都“引起動作的對象(詞語)+給”。從字意上是這樣理解的:、給予:是指宏觀上的幫助,包括物質上,和精神上的,是比較概括和抽象的!給與:是指具體的的幫助,而且形式比較具體,很實在的 。

蹩bié進 躲躲閃閃地走進:

他便退了幾步,尋到一家關着門的鋪子,蹩進檐下……

吝lì n嗇 玄xuán虛 摩登 犀xī利 腦髓suǐ:猶腦筋。借指智力

五、感知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思考:“拿來”的觀點是在哪一段提出來地,是從哪一段開始闡述的?

第2段點到“拿來”後,第5、6段再次點到,直到第7段,纔開始正面闡述“拿來主義”這一主張。

2、思考:課文前半部分主要論述什麼?和“拿來主義”有什麼關係?

明確:課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義”,爲正面提出“拿來主義”作鋪墊。

六、誦讀鑑賞1~4段,合作討論問題

1、 思考:課文1~4段,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對“送去主義”進行批判的?

指出它的來源—閉關主義;表現—送古董,送畫,送梅蘭芳博士;實質—媚外;危害—討殘羹冷炙(經濟衰敗)、任憑“拋給“(喪失主權)。

2、思考:在批判“送去主義”前,爲什麼先談“閉關主義”?試結合背景談談二者之間的關係。

“閉關主義”是指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抱殘守缺。而“送去主義”則是指國民黨反動派的媚外求榮、欺世惑衆。都是對外政策,雖形式不同,實質卻相同,都不利於民族文化的創造和發展。其結果必然使中國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慘境地。

3、思考:對“送去主義”,作者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閱讀課文,找出這些語句,結合語境,聯繫歷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1)還有幾位“大師”們捧着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做“發揚國光”。“捧”“掛”兩個惟妙惟肖的動作描寫,極盡奚落意味。而“發揚國光”則是反語,實爲“送去”,即媚外求榮。

(2)……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反語,實爲“倒退”。

(3)……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豐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氣度寬宏,毫不計較。反動政府實際並不“豐富”,也無力“大度”,這裏運用反語。

4、思考:作者在提出“拿來主義”之前,還提到“拋來”“拋給”“送來”,試結合語境,理解這些概念的含義。

明確:拋來—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或送人,一般不懷有不良的動機。表面上好象還維持着國際交往的樣子。

拋給—是磕頭求賞之後的賞賜,是有目的的給予,非接受不可。此指帝國主義的經濟文化侵略.

送來—是“拋給”的冠冕的說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來”。

小結:“拋來”的不好,“拋給”或“送來”的,又不懷好意,什麼是最好的方法呢?文章至此水到渠成,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拿來主義”。該怎麼去拿來呢?請同學們朗讀課文,再次欣賞作者是如何在徹底批判“送去主義”的基礎上巧妙提出自己的主張的,並進而找出“送去”與“拿來”的區別。

4.2第二學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①比喻論證②、作者對文化遺產的觀點和態度③、瞭解拿來主義的的意義

能力目標:把握比喻論證的運用和意義

德育目標:批判繼承外來的東西

學時重點

重點:瞭解作者如何運用比喻論證

學時難點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拿來主義

一、探究本文的說理法,及作者對文化遺產的態度

閱讀第5——10段,思考討論下列問題。

①思考:本文作者主張的“拿來主義”的內容指什麼?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②佔用,挑選

②思考:“送來”和“拿來”有什麼不同?怎樣 “拿來”?

“送來”是被動接受,

“拿來”是主動獲取;

“送來”的是帝國主義剩餘的東西,

“拿來”的是經過挑選的有用的東西.

我們要運用腦子,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③思考:請在右欄中填寫適當內容,完成這個論證過程,使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尼采:

A自詡是太陽 中國自詡地大物博

B光熱無窮 煤夠幾百年用

C只是給予,不想取得 只“送去” ,不“拿來”

D他發瘋而死 D子孫淪爲乞

類比論證方法

④:提問作者是運用什麼論證方法揭示“拿來主義”的具體涵義的?

比喻論證

魚 翅——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

鴉 片——比喻文化遺產中精華與糟粕互見,須批判吸收的部分。

煙槍煙燈——比喻文化遺產中完全沒有價值,但可適當保存以教育後代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糟粕

⑤爲了闡述這一主張,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又指出對待這個大宅子可能出現的三種態度。即“孱頭”式、“昏蛋”式、“廢物”式。試結合語境,理解這些詞語的含義。

“孱頭”—指不敢接觸,不敢擇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盤否定的人。“廢物”—指崇洋媚外,全盤接受的人。從整段文章看,顯然作者是用調侃的筆法幽默風趣,又很有批駁力地藉以譏諷“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的可笑。

⑥拿來主義者的態度是什麼

魚翅——只要有養料,也和朋友們像蘿蔔白菜一樣的吃掉。(吸收)

鴉片——不當衆摔在茅廁裏,只送到藥房裏去,以供治病之用(批判地吸收)

煙具——除了送一點進博物館之外,其餘的是大可以毀掉的了。(絕大多數應清除)

姨太太——大可以請她們各自走散爲是。(堅決拋棄)

二、思考:最後一段提出了哪五個問題?

1、怎樣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呢?總之,我們要拿來。

2、拿來之後怎樣區別對待呢?我們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揣摩“使用”“存放”“毀滅”與上文的對應關係

使用——(魚翅)吃掉,(鴉片)供治病;存放——(鴉片)送到藥房去,(煙具)送一點進博物館;毀滅——(煙具)大可以毀掉;(姨太太)請她們各自走散。

3、正確對待文化遺產有什麼積極作用?

那麼,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爲新宅子。

4、正確對待文化遺產的條件?

然而首先要這人沉着,勇猛,有辨別,不自私。

5、實行拿來主義有什麼重要性和迫切性?(目的)

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爲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爲新文藝。

三、總結全文,學習本文破立結合的方法及用比喻形象說理的方法

板書;

拿來主

魯迅《拿來主義》教學教案 篇5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把握文章思路及論證方法;領會本文語言的諷刺意味,學習本文幽默犀利的語言;

2、情感態度價值觀:領會“拿來主義”的含義,認清對待外來文化及本國文化遺產應持有怎樣的正確態度和“拿來主義”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難點:

1、把握文章思路及論證方法。(重點難點)

2、理解“拿來主義”含義。(重點)

3、揣摩詞語的諷刺意味。(難點)

課前預習

一、相關知識

1、走近作者: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創作,對我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有巨大的影響。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吶喊》《徬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以及大量的雜文集,如《墳》《而已集》《二心集》《華蓋集》《南腔北調集》《且介亭雜文》等。魯迅最傑出的是雜文創作。其雜文“象投槍,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勢力”。他的作品是一部記錄着對黑暗憤懣和對光明渴慕的民族啓示錄。

2、且介亭的緣起:

有一段時間,魯迅先生住在上海閘北帝國主義越界築路的區域,這個地區有“半租界”之稱。魯迅先生因此將“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憤懣。“且介亭”暗示這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裏寫的,形象地諷刺了國民黨統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現實。

3、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帝國主義把魔爪伸向華北,蔣校長反動統治集團越來越依附英美帝國主義,肆無忌憚地出賣民族利益,討好帝國主義,從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方面奉行一條徹頭徹尾的賣國投降路線。英美帝國主義除了肆意踐踏我國領土主權,瘋狂掠奪我國經濟資源外,還用腐朽沒落的西方文化腐蝕我國人民,反動政府和帝國主義互相勾結,一個“送去”,一個“送來”,中國面臨着“殖民地化”的嚴重危機。

長期以來,由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落後,各帝國主義不斷輸入鴉片、槍炮、香粉、電影及各種小東西進行軍事、經濟、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們對於外來的東西“發生了恐怖”,產生了一種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確對待外國的東西。當時上海《文學》月刊正在討論如何對待“文學遺產”問題,在討論中存在着“全盤肯定”和“全盤否定”兩種錯誤傾向。魯迅感到,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反動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嚴重危機,同時革命內部在對待中外文化遺產的問題上存在着相當混亂的觀點。針對這些情況,魯迅寫了《拿來主義》一文,批評了種種錯誤的思想,生動透徹地闡明瞭無產階級對待外來文化及本國文化遺產應有的正確態度,指出了批判的繼承和借鑑是建設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條件。

二、自讀課文,掌握基礎知識。

1、注音

自詡( )殘羹( )冷炙( )譬如( )給與( )孱頭( )

蹩進( )糟粕( )吝嗇( )國粹( )徘徊( )

故弄玄虛( )冠冕堂皇( )暴殄天物( )高屋建瓴( )

2、改正別字

辨解( )殘羹冷灸( )禮上往來( )自栩( )陷井( )

針貶時弊( )積重難反( )暴唳恣睢( )嘻笑怒罵( )

課堂探究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明確目標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學習理清議論文思路的方法。

3、領會“拿來主義”的含義,認清對待外來文化及本國文化遺產應持有怎樣的正確態度。

二、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文章思路是怎樣的?

三、合作探究、展示點撥

如何理清一篇議論文的思路?

四、當堂檢測、拓展提升

1、請理清下文的思路。

選擇誠信

人生,漫漫長路遠,紛繁誘惑多。人,作爲微小而孤獨的個體,在人生的選擇題前,無可避免地徘徊起來。在一個又一個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險象中,人,究竟能選擇什麼,該選擇什麼?

選擇誠信。因爲它比美貌來得可靠。沒有美貌的人生或許是沒有足夠亮點的人生;但若沒有誠信的人生則足以是沒有一絲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你不可以失去別人對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誠爲本,以信爲天。”沒有誠信,生存世間的你可要作一粒懸浮其中的塵粒?

選擇誠信。因爲它比機敏來得憨實。誠信好比一個鄉間小夥,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寬闊的脊樑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機敏則更像一個電腦黑客,他總是那樣才思敏捷,頭腦靈活,卻總是不露真相叫人緊張。在人生的劇本里,一位老實踏實的演員總要比一個奸詐精怪的角兒更受觀衆青睞。

選擇誠信。因爲它比金錢更具內蘊。舉着“金錢萬能”旗號東奔西走的人生註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滿身的銅臭最終帶來的也不過是金錢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誠信,能給人生打底潤色,讓人生高大起來,豐滿起來,它給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澤與豐富含蘊,讓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潤注目,善始善終。

選擇誠信。因爲它比榮譽更具時效性。沒有一蹴而就的業績,沒有一成不變的江山。沒有人可以頂着榮譽的光環過一輩子。榮譽是短暫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麗的風景,它再美麗,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誠信是培植人生靚麗風景的種子,你一直耕耘,就會一直美麗,你將誠信的種子撒滿大地,你的人生將會美麗到天長地久。

選擇誠信,是正確之選。在你一一權衡過後,在你層層過濾之後,你會猛然發現,在人生面紗下最迷人的,原來是那最沒有矯飾、最樸實不花哨的誠信!你會發現,沒有了誠信,生活原來是那樣的索然無味!

在人生與風浪的洗禮中,有了誠信,你就用最陽光的心情高唱吧。若爲人生故,誠信不可拋!

(高考滿分作文)

2、請以“反對浪費,厲行節約”爲題目擬寫議論文提綱。

第二課時

一、情景導入、明確目標

1、瞭解本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2、學會用本文相關的重要論證方法寫議論文。

二、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本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三、合作探究、展示點撥

這些論證方法有什麼好處?

四、當堂檢測、拓展提升

閱讀並回答問題。

中國人怎麼了?如今的消費越來越高檔。餐廳、時裝屋、卡拉OK廳等,都朝豪華奢侈大踏步前進。消費如同①發狂的牛,再也不聽指揮了。社會尚屬初級階段,如此揮霍消費怎麼得了?

有識之士站出來,首先勸告消費者:你有錢也沒必要亂花呀,還不如用來修公園、修足球場、蓋民房哩;轉身又向商家忠告:算算帳,中國的大款畢竟是少數,熱鬧一陣最終沒人買東西,你就不怕蝕本嗎?

道理正確,語言清楚,就是效果甚微。我們的有識之士,彷彿②拽着牛尾巴,正被消費狂牛拖着走呢。真是無可奈何牛奔去。

引導消費,關鍵是③牽住牛鼻子。

牛鼻子在哪裏?累進所得稅法,正是引導消費的牛鼻子。

但是這牛鼻子也是不好牽的。政府職能不轉變,體制不改革,稅法也會成爲一紙空文。牽牛鼻子又髒又累,還要冒着被牛角頂一傢伙的危險,官員情願嗎?還是執牛耳更瀟灑!④執牛耳者,諸侯會盟時,割耳滴血入酒盅的領導也。當盟主,比作牧童氣派多了,高貴多了,雖然指揮不了牛,但座次保持了。

牛尾只能燉湯,執牛耳只能顯威風,牛鼻繩能牽牛,卻要當社會的放牛娃。真難選擇!

1、指出下面比喻修辭的本體。

(1)發狂的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執牛耳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面論證了什麼觀點。

(1)拽着牛尾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牽住牛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用比喻論證要證明什麼?反對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選擇一題寫作。

1、現實生活中,有的人認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愛蓮說》中“出淤泥而不染”則意義不同,你是怎麼看待的呢?請選擇其中一個作爲你認可的觀點並用破立結合的方法寫一段文字。

2、以“生命”爲話題,運用比喻論證寫一個精彩段落。

第三課時

一、情景導入、明確目標

1、領會本文語言的諷刺意味,學習本文幽默犀利的語言。

2、認清“拿來主義”的現實意義。

二、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魯迅《拿來主義》教學教案 篇6

[教學要點]

在熟讀課文、理清思路的基礎上,理解作者關於繼承文化遺產問題的精闢論述。

[教學過程]

一、誦讀鑑賞第8、9段

1.指定一名學生朗讀。

2.提問: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來主義”的具體涵義的?

學生討論。

明確: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遺產比喻成某窮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對宅子處理的不同態度來形象說明什麼是“拿來主義”。作者旗幟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這是批判繼承的先決條件和必備的態度。然後剖析三種錯誤態度:“孱頭”式,“昏蛋”式,“廢物”式。作者在否定了這三種錯誤態度之後,再從正面論述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即佔有、挑選。(加點字板書)

3.結合語境,揣摩“孱頭”“昏蛋”“廢物”的含義。

明確:“孱頭”指不敢接觸,不敢擇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盤否定的人;“廢物”指崇洋、全盤接受的人。(加點字板書)

方法點撥:上一節課我們談到對作品語言諷刺色彩的學習,談到“把要否定的現象漫畫化,示其滑稽”。這裏,作者把準備批判的觀點形象化,然後着重刻畫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無情的否定,沒有生硬的說教,讀來生動形象,卻又力透紙背。在我們的寫作中應學習運用這兩種方法,以取得較好的諷刺效果。(加點字板書)

4.比喻說理使論述具體形象,讀來意興盎然而便於理解,易於認同,試結合第9段分析“魚翅”““煙槍煙燈”“姨太太”各比喻什麼?

明確:“魚翅”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精華”,對於精華部分,應該接受;“煙槍煙燈”比喻文化遺產中完全沒有價值,但可適當保存以教育後代的部分; “姨太太”比喻文化遺產中的“糟粕”,應果斷拋棄。(加點字板書)

方法點撥:作者運用比喻說理,把抽象的關於如何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理論問題轉化爲一個簡單的經驗性問題。對本文的學習,有助於我們的議論文寫作,避免枯燥生硬的說教,力求具體生動形象,達“潤物細無聲”之效。

板書:

5.學生自由朗讀8~9段,體會比喻說理的妙處。

二、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第10段

1.集體朗讀第10段。

2.多媒體顯示:

閱讀本段,完成下列題目。

(1)揣摩“使用”“存放”“毀滅”與上文的對應關係。

(2)“拿來”者應具有的素質是什麼?

(3)填空:“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爲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爲新文藝。”“拿來”的目的是爲了_____________。(限填兩字)

(4)請用一句話概括段意。

選四名學生回答。

三、學生集體朗讀最後三段,體會作者思維的嚴密性和形象性。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魯迅先生離開我們已近七十個年頭了,今天,重讀先生的文章,猶在耳邊迴響。面對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勢在必行,我們應該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來”必須愛國。沒有愛國心,只能當亡國奴,只能實行送去主義,是沒有膽量“拿來”的。一百多年的歷史證明了這一點。

其次,“拿來”必須有用,要有選擇地拿,不要抱着“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的偏見。

最後,“拿來”的目的是爲了創新。

五、探究性思維訓練

1.以“拿來主義”審視已學的中國古代文學或外國文學作品,說說“拿來主義”提倡的“佔有、挑選”原則。

2.以魯迅先生的思想發展變化爲依據,說說他對“拿來主義”這一主張是如何實踐的。

3.以“拿來主義”審視我國的改革開放,說說“拿來主義”提倡的“佔有”“挑選”“創新”三原則。

4.“送去”就是“崇洋求榮”嗎?

5.在新的發展機遇面前,我們如何看待“送去”與“拿來”?

請同學們任選二題與同桌討論交流。

教師分發文字資料,指導學生深層探究。

材料1 ……這些採取(舊形式的採取),並非斷片的古董的雜陳,必須溶化於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贅說的事,恰如吃用牛羊,棄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養及發達新的生體,決不因此就會“類乎”牛羊的。

舊形式是採取,必有所刪除,既有刪除,必有所增益,這結果是新形式的出現,也就是變革。而且,這工作是決不如旁觀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採用”〉》)

中國木刻圖畫,從唐到明,曾經有過很體面的歷史。但現存的新的木刻,卻和這歷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歐洲的創作木刻的影響的。

別的出版者,一方面還正在紹介歐美的新作,一方面則在複印中國的古刻,這也都是中國的新木刻的羽翼。採用外國的良規,加以發揮,使我們的作品更加豐滿是一條路;擇取中國的遺產,融合新機,使將來的作品別開生面也是一條路。如果作者都不斷的奮發,使本集能一程一程地向前走,那就會知道上文所說,實在不僅是一種奢望的了。

(《且介亭雜文〈木刻紀程〉小引》)

材料2 “五四”以後,魯迅在思想上有了很大進展,他雖未斬斷與尼采思想上的聯繫,但所取於尼采的,已有別於前一階段。

爲配合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時代需要,魯迅強調了尼采徹底破壞舊傳統的反抗精神。他把尼采和易卜生、托爾斯泰一起稱爲“近來偶像破壞的大人物”,讚揚他們“不單是破壞,而且是掃除,是大呼猛進,將礙手礙腳的舊軌道不論整條或碎片一掃而空。”他堅信“舊象愈被摧破,人類便愈進步”。他提倡樹立尼采那樣不怕孤立的精神。

魯迅在這一時期對尼采的批判態度也是很鮮明的。到1919年,他已感覺到尼采的超人“太覺渺茫”,他批判了自己在前一階段所接受的尼采的“置衆人而希英哲”的思想。

魯迅和尼采的徹底決裂是在20世紀30年代以後。1934年,他在《拿來主義》中寫道:“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次年,他進一步指出,尼采的超人哲學只有兩條路:一條是發狂和死,另一條是收縮爲虛無主義者。

早期魯迅曾以尼采的新理想主義和唯意志論爲理想,希圖改造國民精神以挽救祖國的命運。“五四”時期,他把尼采“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的學說作爲反帝反封建的武器,以尼采的“超人”精神鼓勵人們不怕犧牲改革舊弊。20世紀30年代開始,他批判了尼采脫離現實、脫離人們的思想觀念,但依然肯定尼采對資本主義社會現象精到而深邃的觀察。魯迅正是把尼采學說中某些有用部分加以吸收改造來充實和闡明自己的觀點的。

材料3 據柯文輝的《藝術大師劉海粟傳》、吳作人等的《徐悲鴻》、梅紹武的《我的父親梅蘭芳》等人物傳記及20世紀30年代的一些文史資料介紹:1934年劉海粟一行在柏林巴黎廣場普魯士美術館舉辦中國畫展極其成功,大長民族誌氣,“獲得無上光榮與極大成功”;1933年,徐悲鴻在西歐舉辦中國畫展,震動了西歐各國藝壇,破除了西方人輕視中國文化藝術的偏見,在世界藝壇上弘揚了祖國的繪畫藝術;1935年,梅蘭芳應邀訪蘇演出,這次演出促進了兩國人民的友誼,促進了中蘇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是愛國之舉。

仔細揣摩課文第一段文字,語含諷刺,帶有貶義,應從兩方面理解:第一,這是魯迅先生的偏見,魯迅是偉大的,他有許多真知灼見,但並不等於他對任何人任何事的評價總是客觀的,全面的;第二,不應脫離魯迅雜文語言的特點生硬地理解,爲了加強諷刺力度,雜文語言是可以帶有主觀色彩的。

所以,我們對《拿來主義》,同樣要“運用腦髓”“自己來拿”。

材料4 正在進行的“上海國際友好城市電視節”,我們“拿來”了十五個國家的十八個城市的電視節目。人家的藝術,我們可以觀摩、思索、借鑑,既開闊了觀衆眼界,又有利於提高我們的電視藝術,可謂採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

這是“拿來”。此外,還有“送去”。據瞭解,明年,本市將在漢堡舉辦“上海電影周”,在澳大利亞舉辦“上海兒童電影周”,上海雜技團,舞劇《大禹》將赴歐、美、加、日等國演出等等,真是進進出出,熱鬧非凡。

“拿來”和“送去”,這便構成了中外文化交流。這種交流會使我們文化更充實,更成熟。切勿一提“開放”,就擔心人家那兒的“蒼蠅”和“蚊子”,只要注意借鑑,我們就可大膽地“拿來”,也可大膽地“送去”。

材料5 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國是個很有特色的國家。從矇昧的遠古起,幾乎是從一有文化起,中國文化中就有外來的成分。“有容乃大”,中國人民是最“有容”的,我們肯於和善於吸收外來的好東西,不管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所以才能創造出這樣光輝燦爛的文化。魯迅先生提倡“拿來主義”,正表示了這種精神。

但是,中國不但能“拿來”,我們也能“送去”。歷史上我們不知道有多少偉大的發明創造送到外國去,送給世界人民。從全世界範圍內歷史和現狀看,人類文明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這樣輝煌的程度,中國人民與有力焉。

可惜的是,西方國家自從產業革命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世界上其餘的國家都爭先恐後地向西方學習,中國也不例外。今天,中國人民對西方的瞭解遠遠超過西方人民對中國的瞭解。在此情況下,我們認爲,既然西方不肯來拿,我們只好送去了。這是我們的國際主義義務,我們必須認真完成。我們必須把中華民族文化中的精華部分送給世界各國人民,使全世界共此涼熱。

(選自季羨林《東學西漸叢書》)

六、佈置作業

1.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方法說理,是本文的一個顯著特徵。請編出能夠闡述“拙劣的模仿會導致喪失自己原有的東西”的寓言故事。

提示:莊子《邯鄲學步》 伊索寓言《鷂子和天鵝》 成語故事《東施效顰》

2.運用“農夫和蛇”的寓言故事,運用擴散思維進行不同的立意。

提示:①農夫的愚昧、蛇的狠毒。②農夫把愛看得比生命更重要,高揚“愛”的旋律。③保護野生動物是人類的職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允許有不同的立意,言之成理即可。

魯迅《拿來主義》教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文章破立結合的論證方式以及因果論證、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在寫作上有所借鑑。

2、方法過程目標:深入理解“拿來主義”的內涵並與時代結合。

3、情感目標:如何培養潛力以及思維品質教師引導,師生共同交流、探討。

教學重點

學習並掌握文章破立結合的論證方式以及比喻論證的方法。

深入理解"拿來主義"的內涵。

教學設計與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好!昨日公開課抽籤,我很幸運的抽中了高一一班,因爲你們是四個班中最優秀的,能和優秀的人共事是一件快樂的事。帶着這種好情緒我們一齊來聽一首歌曲。

哪位同學明白這首歌曲的源自那部電影——《KONGFUPANDA》。

這是好萊塢夢工廠製作的動畫大片,資料大致是,笨手笨腳胖乎乎的熊貓阿寶練就神奇中國功夫,打敗大反派作惡多端、忘恩負義的黑道老大雪豹。第二部從5月28日零時全球公映,一票難求。

電影裏中國文化的元素隨處可見:功夫——中國國粹,熊貓——中國國寶。

正因爲如此,從第一部《功夫熊貓》上映起就有許多人要求抵制,理由如下:

A、美國的熊貓眼睛是綠色的,讓人感覺邪惡,真正大熊貓的眼睛是黑色的,美國爲什麼用綠色的,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B、美國大熊貓的爸爸居然是隻鴨子,毫無緣由,但這隻鴨子分明和美國動畫片唐老鴨有幾分相像,對於以前沒有了解大熊貓故事的孩子來說,很容易留下中國大熊貓有一個美國唐老鴨爸爸的印象。

更有甚者,藝術家趙半狄打着橫幅“不允許好萊塢在中國撈金”來到國家電影局呼籲抵制《功夫熊貓》咱們班上的狀況怎樣

我們來現場做一個調查,咱們全班有多少人

你會去電影院或在家中觀看《功夫熊貓2》

其實上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就給出了答案。我們先來學習這篇課文,然之後回答這個問題。

二、主旨探尋:

(一)整體把握

1.哪個同學談談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理解

用這個格式來回答:反對提倡

反對送去主義,提倡拿來主義。

2.魯迅所談的“拿來主義”是針對什麼而談的從外國“拿”什麼呢

“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爲新文藝。”

卒章顯志,魯迅是從建設新文藝的角度,談要借鑑外國先進的文藝思想、文化成果。也就是隻有借鑑外國先進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設我們的新文藝。

(二)這是一篇議論文,又是周樹人寫的,很多同學都皺起了眉頭。咱們中學生學語文“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對魯迅的這篇文章,其實大可不必怕。剛纔整體感之後,大家已經明白文章就兩部分。清清爽爽。

下面我們看第一部分怎樣寫

1、咱們班哪位同學朗誦最好,請你讀1—7段。大家一齊看看他是怎樣證明自己觀點的。

2、要證明一種做法可取,能夠有兩種方法,一是證明該做法的好處,二是證明其它做法的害處。請大家找出再拿來主義之外,還有哪些做法各有怎樣的危害

構成板書:

做法危害

閉關主義閉關鎖國抱殘守缺落後捱打

送去主義卑躬屈膝賣國求榮亡國滅種

送來主義商品傾銷經濟侵略文化侵略

因果論證舉例論證類比論證

3、魯迅爲了將送去主義論述清楚,提到了那些人

4、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

因果論證:因爲這些方法都不足取,所以要實行拿來主義。

舉例論證

類比論證:尼采自詡爲太陽而發瘋與中國某些人自大的危害是一樣可怕的。送去主義者的言論與尼采自詡太陽在本質上是相似的

5、魯迅語錄:某些國人自誇中國地大物博,魯迅曾批評道:倘是獅子,自誇肥大是沒什麼的;倘是一頭豬,自誇肥大,絕不是什麼好事。

列強覬覦你,最終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孫後代在佳節大典之際磕頭賀喜討賞的畫面觸目驚心哪。

(三)學習第二部分

1、前半部分已從反面論述了就應實行拿來主義,下文就應怎樣寫

——怎樣實行拿來主義。實行拿來主義的具體做法。

2、請女同學中朗讀最好的一位來讀最後三段。

3、有沒有高度概括拿來主義做法的句子或詞語

——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使用或存放

——更概括地說,就是四個字:佔有、挑選

4、這一段有很形象的闡釋,找出來放聲讀一讀。

那裏用了什麼方法來論證的

5、剛纔有同學說是比喻論證,誰能具體分析一下

構成板書:

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

魚翅:精華

鴉片:精華與糟粕互見的部分

煙槍和煙燈、姨太太:糟粕。

三、走出課堂

1、眼下對待美國大片我們就應持有什麼態度

票房收入就是最好的回答。這幾天《功夫熊貓2》在全球公映了,《功夫熊貓1》曾拿下六億美元的票房收入,僅中國就拿下了2.6億美元。5.28日全球公映,《功夫熊貓2》內地上映兩天掘金1.2億。

電影局對趙半狄的做法,表示從感情能夠理解。

孱頭:比喻懦弱無能,害怕繼承的人。不敢理解。

昏蛋:比喻割斷歷史,盲目排斥,貌似徹底革命的人。徹底否定。

廢物:比喻欣然理解遺產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人。全盤理解。

佔有、挑選。就是繼承、學習、模仿。

好萊塢夢工場的美國導演們必須沒有讀過魯迅的這篇《拿來主義》,他們卻深得拿來主義的精髓:尊重、喜愛中國文化,《功夫熊貓》融合了衆多功夫片的技巧,還爲阿寶設計了最典型的中國化背景:山水、廟會、麪條攤子,他練的是功夫,受傷了去鍼灸,連阿寶一手端數碗麪條的架勢也像是地道的中國“店小二”。

更爲重要的是,他們又善於創新。將中國文化用栩栩如生、豐富變化的動畫效果來呈現出來;阿寶的形象又有美國式的個性、自由、可愛、樂觀、幽默、勵志。

3、中國已經是一個經濟大國,但還不是一個文化大國,遠遠排在美國、英國、西班牙、甚至落後於韓國。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他比中國製造更強大。舉例!

中國製造的8-10億件襯衫才能買一架波音客機,這需要多少中國女工在嘈雜的製衣車間中勞作多長時間又要花去多少中國銷售人員的精力,因爲要想美國男人都買四五件襯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明白美國的高科技賺取中國人多少汗水與勞動,但是我們可曾想過美國的電影、文化在中國市場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銀!

文化反映了一個國家的軟實力,軟實力是綜合國力中最爲重要的因素。

因爲武力,金錢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動人。(世界各國競相發展文化產業,美國是世界第一大文化產業強國,文化產業規模在其國內產業結構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則是第一大產業。日本僅次於美國,其文化產業的規模比電子業和汽車業還要大,其動畫產業佔世界市場的62%,遊戲領域則佔世界市場的1/3。)文化上的強大與否將決定一國能否成爲真正好處上的世界強國,讀了魯迅的這篇文章,我們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來的文化,要佔有、挑選,《功夫熊貓2》來了,咱們能夠勇敢的走進電影院,自信地借鑑外國文化,提高國家軟實力,這就是這天這節課我們的收穫,也是老師對大家的殷切期許。

魯迅《拿來主義》教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瞭解和學習魯迅先生對待中外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與方法,發揚拿來主義精神,在閱讀中外作品時注意吸取精華,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語言犀利,幽默的特點;學習本文運用比喻進行論證說理的方法,正確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義。

【教學重點,難點】

1、總體理解文意

2、揣摩詞語的諷刺意味

【教學設想】

1、學習本文可以從理解文章的觀點和結構入手。

2、對語言的揣摩要結合魯迅雜文善於運用形象說理的特點,注意引導學生透過表面現象的詞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內涵,可通過練習一中的3題進行。(詳見《教師教學用書》P10“教學建議”部分)

3、多用啓發性的提問,注意培養學生思維分析的能力。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教學重點:

總體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義”的實質與危害。初步體會文中一些幽默諷刺的語言在批判錯誤觀點時顯現的表現力。

二、教學內容和步驟:

1、題解導入:

“主義”是指重大的原則或主張。“拿來主義”這個提法是魯迅先生的獨創,它的題旨是針對國民黨政府媚外賣國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盤西化”的主張,也針對革命文化陣營內部的拒絕借鑑,盲目排斥的錯誤態度,魯迅提出既要大膽吸收借鑑外國文化(也包括本國的文化遺產),又要認真的分析精華與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質,創造民族新文化。

2、講讀課文的前半部分(1-4節)(第5五節爲過渡節,也可到第5節)

(1)學生閱讀這部分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魯迅先生在提出“拿來主義”主張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義?重點在揭露和批判什麼主義?

明確:批判“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重點在後者。(運用學生粗知的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等歷史知識,加深對“又碰了一串釘子”的理解)。

課文開頭兩句話從追述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說明中國近百年來從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從“閉關主義”一變而成“送去主義”,接着舉出事實(送古董;送古畫、新畫;送梅蘭芳),從歷史,社會根源揭示“送去主義”的本質--媚外賣國

(2)細讀第3節,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來的後果的關鍵詞句,思考魯迅先生用怎樣的筆法來論述這個問題的?

學生找出關鍵詞句,教師補充:

後果是:我們的子孫,“則當佳節大典之際,討一點殘羹冷炙作獎賞”。賣國的結果是使我們的子孫後代無法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磕頭賀喜”、“討”等詞語描畫出所處的地位與神態,描畫出可悲的亡國奴景況。“殘羹冷炙”、“獎賞”等詞感性色彩濃烈,深刻揭露帝國主義榨取中國人民脂膏的吸血鬼本質和惡劣伎倆,寓強烈的憤怒於幽默諷刺之中。

論述國民黨政府實行“送去主義”的嚴重後果時,作者未直說,而是先用反語諷刺:“送出去”明明是壞,說不算壞事情,以敵人自我解嘲的話鞭韃敵人;“豐富”“大度”不過是“送去主義”者掩蓋媚外賣國實質的遁詞。接着,與尼采自詡爲太陽作比較,一針見血地指出“只是給予,不想取得”是發了瘋,吹噓“中國地大物博,開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義”者,勢必使中國國事日弱,文化貧乏,最後完全論爲殖民地,最後舉開掘地下的煤爲例引出“送去主義”的嚴重後果。

(3)思考第4小節中“拋來”和“拋給”有何區別?作者爲什麼“在這裏不想舉出實例”?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明確:

拋來—指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掉,或者無代價地送人或施捨,一般不懷有什麼不良的動機或目的。拋給或“送來”—指有目的的、帶有惡意的輸出。

“拋給”是貶義,用鄙視的目光給人,而不是出於善心的施捨。

不想舉出實例,是因爲“拋給”、“送來”的實例比比皆是,舉不勝舉,是因爲國民黨政府對這一點諱莫如深,這樣既寫出對賣國政府進行含蓄銳利的批判,又抒發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3、佈置作業:

(1)熟讀1-4小節

(2)預習課文後半部分,思考文後練習一、二、三題。

第二課時

一、教學重點

理解“拿來主義”的主張,領會運用形象的比喻闡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寫作方法。

二、教學內容和步驟:

1、檢查字詞:給加點的字注音:

冠冕(miǎn)堂皇禮尚(shàng)往來自詡(xǚ)殘羹(gēng)冷炙(zhì)孱頭(càn)腦髓(suǐ)蹩進(bié)玄虛(xuán)

2、講讀課文後半部分(5-10節)

(1)指名朗讀第5-7節。

(2)思考問題:

①作者批判了“閉關主義”,尤其是批判了“送去主義”之後,是怎樣提出“拿來主義”主張的?哪些詞語飽含了諷刺的意味?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先用“我在這裏也並不想對於‘送去’再說什麼,否則太不‘摩登’了”一句推上文,然後提出自己“拿來主義”的主張。先破後立。“摩登”諷刺反動文人無恥地奉行“送去主義”,趨時逢迎,趕時髦。用“吝嗇”與上文的“大度”進行強烈的對照,對“送去主義”者進一步諷刺。

②“送來”和“拿來”區別何在?爲什麼要把“送來”和“拿來”加以區別?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2作者用列舉的方法指出“送來”的實質,揭露帝國主義的罪惡。從經濟到軍事到文化,所謂的“送來”,就是貪得無厭的侵略、掠奪。“拿來”則不然,是中國人民根據自己的需要,主動地“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這裏“運用腦髓”是指獨立思考,“放出眼光”是指鑑別精華與糟粕,“自己來拿”是指獨立自主的選擇。一“送”一“拿”,本質不同,內容全異,將二者嚴格區別,既可以辨是非,澄清人們“嚇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論點更加鮮明突出。

(3)齊讀第7節

(4)指導閱讀

8、9兩節思考問題

①作者以什麼作比方來闡明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問題?批判了哪三種錯誤傾向?“拿來主義”者採取怎樣的態度?

學生回答,教師擇要板書:作者把文化遺產比作一所大宅子

拿來主義者的態度--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孱頭—怕、徘徊--害怕繼承(逃避主義者)

錯誤的態度昏蛋—怒、燒光—拒絕繼承(虛無主義者)廢物--慕、吸鴉片--全盤繼承(投降主義者)

②本來繼承文化遺產,是一個很深奧的理論問題,可經魯迅先生這麼形象地一論述,就使得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第8小節最後說“拿來主義”者是全不這樣的,那麼“拿來主義”者究竟是怎樣對待文化遺產的呢?

學生回答:他佔有,挑選。

教師明確:“佔有”是就態度而言,“挑選”是就方法而言。

③“拿來主義”者佔有哪些東西,怎樣進行挑選呢?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擇要板書“魚翅”—精華—吃掉(吸收)

“鴉片”--毒品(有益也有害的一類事物)--藥用(治病)

“煙燈煙槍”--舊形式(有害的可做反面教材的一類事物)--毀或展覽(教育)“姨太太”—腐朽(供剝削階級欣賞享用的東西)--走散(消滅)這樣就能夠做到吸取精華,剔除糟粕。

(5)課文第10小節共5句話,講了哪五個問題?

A、怎樣對待文化遺產?

B、對文化遺產應該怎樣區別對待?

C、正確對待文化遺產有什麼積極意義?

D、要處理好文化遺產,我們必須具備哪些條件?E、實行拿來主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何在?教師小結8~10小節的內容:

對待文化遺產“佔有”是前提,“挑選”是關鍵,創新是目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語氣斬釘截鐵,挑選的標準在是否於我們“有營養”、“有用”,從而區別對待,吸取精華,剔除糟粕。只有借鑑吸收文化遺產,加以創新,才能爲我所用。

3、總結全文,加深理解。(照應前面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

(1)因果論證是議論文常用的分析說理方法。課文的第七段是一個醒目的獨句段(“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劈頭一個關聯詞“所以”提示注意:前面所論,都屬於“要自己來拿”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因爲第一層:只是送去,有往而無來。(有悖於交往原則)第二層:只是送去,必淪爲乞丐。(要正視歷史邏輯)第三層:聽憑“送來”,大受其禍害。(應重視現實教訓)↓

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2)文章顯著的特點是使用比喻論證。

(3)魯迅的雜文是“嘻笑怒罵皆成文章”。本文語言的特點是犀利和幽默。犀利是能夠三言兩語,甚至只用一句話一個詞語就深刻揭示了事物或現象的本質。犀利的語言多用於揭露敵人,鞭笞醜惡,也用於一般的剖析事理,揭示矛盾。如文章的最後一段,只有五句話八十二個字,集中回答了五個問題,論因果,作選擇,加判斷,都深中肯綮、無可移易。每一句都是精確、犀利的典範。

幽默,是敏銳、機智和含蓄、委婉的結合物,在論辯的文章中還顯示了從容不迫、遊刃有餘的風度。最典型的例子是第九段的那些精當而風趣的比喻。作者對於如何佔有,怎樣挑選,早已深思熟慮,胸有成竹。題目雖大,道理雖深,卻能以小喻大,深入淺出。既令人信服,也使人受到感染。這就是幽默的力量。魯迅的幽默和風趣,顯示了他的非凡的觀察力和一個成熟的思想戰士的特點。”(課後練習三)

4、作業:

⑴、交流課後練習完成情況。(課後練習也可在理解課文時進行)

⑵、歸納字詞,預習新課。

魯迅《拿來主義》教學教案 篇9

設計理念:

1、充分重視學生之間的自主、合作、展示、交流、探究以及師生、生生多邊良性互動。

2、加強語文課的語言表達訓練,讓學生腦手嘴三者齊動,聽說讀寫四位一體

3、培養學生學以致用活學活用的能力,由課內自然延伸到課外,由文本自然延伸到生活。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理解“拿來主義”的深刻內涵。

(2)掌握本文的論證思路,初步體會魯迅雜文的藝術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和分析本文,感受魯迅雜文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使課堂教學成爲學生思維訓練的體操,精神成長的大餐。

(2)通過合作探究學習,構建民主和諧生動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自主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本文聽說讀寫,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文,引導學生認識魯迅強烈的“戰士”責任感,樹立對待文化資源的正確態度,加深對祖國改革開放國策的認知和理解,培養博大的心胸和自信、理智的健康的心態。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把握全文思路,理解拿來主義的深刻內涵

教學難點:用拿主義觀點對當今生活現象進行自主分析探究

教學方法:

引導探究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激趣導入

二、閱讀文本,梳理探究

1、師生互動:課文題目是“拿來主義”,面對文題,你會提什麼問題?

明確:拿來主義是什麼?拿什麼?爲什麼拿?怎麼拿?拿了會怎樣?

2、學生活動:緊扣“拿”字,閱讀課文,自由選題,分組討論,歸納總結。

點撥:

①拿來主義是什麼?

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運用腦髓——獨立思考,有主見;放出眼光——看得清楚,有辨別;自己來拿——積極主動,有選擇)

②拿什麼?

文化遺產(外國、本國)

③爲什麼要拿?

閉關主義,此路不通

送去主義,淪爲乞丐

聽憑送來,大受其害

所以,要自己拿來!

④怎麼拿?

方法:佔有,挑選——拿來,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條件:人沉着、勇猛、有辨別、不自私也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

⑤拿了會怎樣?(第10段)

最終實現“創新”:主人是新主人,宅子就會成爲新宅子——人成爲新人,文藝成爲新文藝

3、師生總結:用表格總理以上思路,寫一段話總結以上內容。

明確:

總結參考:

送去主義

閉關主義含義: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拿來主義

立辦法:佔有,挑選——拿來,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

結果:創新(目的)——新人、新宅子、新文藝

總結參考:因爲閉關主義、送去主義使國家窮困,送來又非我所需,所以要拿來,運用腦髓,自己來拿。怎麼拿來呢?就是挑選,佔有,或使用,或存放,或毀滅。只有這樣,人才成爲新人,文藝才成爲新文藝。

三、應用文本,拓展延伸

1、文章第6節批駁了帝國主義“送給”中國的東西——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國貨”的小東西,對這些東西現在你都怎麼看待?試運用拿來主義的方法分別加以分析。

(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相關的論述,討論交流,言之成理即可)

明確:今天我們去看法國香粉、美國電影和日本商品,應該區別對待,從接納外來文明、促進文化交流與文明對話的角度正面加以思考,這才正是拿來主義的本質。

2、有報刊載文《洋節入侵,聖誕節將成“第二春節”?》,也有這樣一個故事:聖誕節即將來臨,滿街的聖誕老人和卡通人物將孩子們的生活烘托得洋味十足,一位爸爸3歲的兒子買了一本古詩詞,詩詞的扉頁就是大思想家孔子的圖像。爸爸沒有想到,兒子打開書本後竟然大呼:“爸爸,這本書上也有聖誕老人啊!”爸爸連忙給孩子糾正說:“錯啦!這不是聖誕老人,是咱們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但是,更沒想到的是,這時孩子竟一臉嚴肅,大聲說:“你才錯了呢!你看他這長長的鬍子,和街上的聖誕老人差不多啊!”

老師家住在黃陵,曾目睹了下面這一幕:2005年重陽節,黃帝陵軒轅廟碑亭裏,一個12歲上下的男孩一邊小跑着手指廟裏一塊石碑,一邊大喊到:“爸爸,爸爸,快,快到‘炎黃孫子’下照個相吧!”其實巨碑上是鄧小平題寫的“炎黃子孫”四個大字?

那麼,我們應如何面對洋節入侵與傳統節日的不斷淡化?

明確:對待洋節:取其精華,不拒絕,也不盲目崇尚,瞭解洋節背後的文化內涵,探究洋節對於振興傳統節日的可資借鑑之處,接納而不代替傳統節日。

對待傳統節日:對於傳統節日,我們首先應“拿來”,然後“挑選”“區別”,在繼承的前提下有所創新。認識並理解傳統節日的精神與文化內涵以及它對弘揚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義,認識到與傳統節日相伴的民俗如打腰鼓、扭秧歌、踩高蹺、耍龍燈、舞獅子等有益於身心健康的作用。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聆聽了來自魯迅先生,也是來自歷史的聲音,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老師真心希望,咱們,作爲中國人、當代人,能夠以更加開放、自信的心態,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向着世界,向着傳統大聲的說出自己的主張:拿來!

五、課外作業:

1、摘錄本文中你認爲有意思的語句,細細品味寫出其特點,下節課全班交流。

2、課外活動:“辯論擂臺賽”

魯迅《拿來主義》教學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拿來主義》是蘇教版第三冊第十八課的一篇精講課文,它也是《文明的對話》這一個單元的第四課。這個單元的文章講的是文化的發展必須堅持對話,屏棄偏見,增進交流,只有這樣,人類的文化纔會共同繁榮發展。《拿來主義》是魯迅的雜文代表作之一,它告訴我們,文化的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場上,對待外來文化,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篇文章是對前幾篇文章的拓展和延伸。

二、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的思路,結構和觀點

2、體會文章幽默、犀利的語言風格

3、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

4、學習魯迅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讓學生了解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三、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重點:

1、理解文章內容,領會拿來主義精神

2、揣摩幽默犀利的語言,理解字詞的真正含義難點:

1、掌握比喻論證以及因果論證的方法,並引導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運用因果論證和比喻論證

四、重點、難點的突破關於重點、難點的突破,我打算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問題導學法

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讓他們提出自己找到的問題,老師進行整和,找出有價值的和普遍有困難的問題,比如說:拿來主義的精神是什麼?文中的孱頭、昏蛋、廢物指代什麼等等,針對這些問題,師生共同深入探究。

2、小組討論法

針對領會拿來主義精神和理解字詞的真正含義這一重點,我採取小組討論法,四人爲一組,展開討論,限時作業,然後讓小組代表起來發言,使學生能在相互交流中迅速有效的解惑,把個人鑽研和小組切磋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羣體教學中小組互助、優勢互補的積極作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歸納法

針對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這一重點,我要求學生找出本文的論點論據以及二者之間的關係,並讓他們思考議論文的學習方法,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爲了提高學生的口頭概括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用具

針對這節課的教學,我採用錄音機、教學磁帶來輔助教學。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我打算帶領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魯迅的文章,如《社戲》、《祝福》等,詢問學生記憶中的魯迅是什麼樣的?讓他們交流他們所蒐集到的關於魯迅的資料,故事,既讓學生增長了知識,擴展了視野,有訓練了學生動手的能力。

(二)整體感知

首先,我放教學磁帶,讓學生聽讀,有利於進入到課堂情景中,然後讓學生讀課文,對文章有整體感知,可以採用多形式讀書法,如:朗讀、默讀、速讀、跳讀等方法,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有可以創造一個生動活潑的課堂。

在學生讀書的過程中,教給學生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使學生對課文從質疑到理解的過程清晰可見,如果我是老師,我一定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合作探究

通過問題導學法,我們整合了一些有價值的問題,針對掌握比喻論證和因果論證的方法這一重點,我採取小組討論法,四人一組,共同探究,在學生提出問題,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老師始終不告訴學生明確的答案,讓學生在讀書的`基礎上展開討論,表面上看浪費了時間,實際上恰恰是在引導、組織學生進行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針對揣摩幽默犀利的語言,理解字詞的真正含義,我採用小老師授課法,通過小老師授課的方式,讓學生以主人公的心態自主學習,疏通字義、字音,鍛鍊膽量和口語表達能力,並養成注意傾聽,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

(四)拓展訓練

1、尋找與課文有關的名言警句

2、寫一篇讀後感

這兩項訓練,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將課內外閱讀結合起來,是"大語文觀"的體現,也有利於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和"讀思結合"的良好習慣。

(五)課堂小結

在教學課程結束之前,我會讓學生談一下這節課的收穫,讓他對這節課所學到的知識進行回顧,鞏固新學到的知識。

七、作業

將課後的思考與練習做完

魯迅《拿來主義》教學教案 篇11

一、教學內容

本課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是本單元也是高中必修的五冊教材中的一篇雜文,地位重要又特別,承接着第三冊“表達交流”單元學過的有關議論文常識,又要爲如何學習同單元的隨筆三篇摸索道路。主要學習遞進式因果論證思路,理解破立結合方法和論證方法,品賞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諷刺的語言特色,提高審美能力,透悟“拿來主義”的旨意。學習魯迅先生對待外國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與方法,創新和宏揚祖國優秀文化,樹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關注並能正確評價社會與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公民道德良知,富有創新意識,提高審美能力,把自己培養成爲高素質的人才。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當代學生是伴隨着多元文化成長起來的,豐富多彩的信息使他們的視野拓寬,見識大大超過了前代人;社會流行的短平快淺的閱讀,使他們追求怪異離奇的情節和搞笑的戲謔語言,而對於真正純唯美或有思想深度的文學作品反倒缺乏審美能力和興趣。而魯迅先生的雜文是有着強烈鮮明的時代特徵,文中針對的背景事件距今時間較久遠,不利於學生解讀文本內容;論述的方式和邏輯層次較有深度;對文章主旨、結構的理解歷來是衆說紛紜。高中生正處於文學鑑賞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提升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如何引導就顯得尤爲重要了。所以在教學設計中,確定不拘一格的教學方法,賞鑑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諷刺的語言特色、透悟“拿來主義”的旨意、掌握層進式因果論證思路是重難點。

三、設計思想

1、依據課標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學目標,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正確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用教材教”,利用這個素材和思路,達到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

2、教學應對不同類型文本的閱讀指導有側重。注重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繫、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引導學生知人論世,查閱資料,瞭解與作品相關的時代背景、創作動機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關注學生能力的遷移,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評價引導的作用,並恰當使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效率。

3、閱讀鑑賞,“讀”是前提。“讀”中“探究”問題,“讀”中“賞鑑”語言。特擬本文_、二課時的教學方法分別爲:讀——探究;讀——賞鑑。

四、教學目標

理解批判中的立論方法和論證方法,品賞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諷刺的語言特色。學習魯迅先生對待外國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與方法,創新和宏揚祖國優秀文化,樹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賞鑑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諷刺的語言特色,透悟“拿來主義”的旨意。

難點:掌握層進式因果論證思路。

六、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點:

1、遞進式因果論證思路

2.批判中的立論方法和論證方法

(二)過程設計:

1、導入新課

(1)多媒體展示以下內容(選自教參中《拿來主義》“整體把握”)

全文可以劃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揭露“送去主義”在學藝上的表現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徑,與一味“送去”針鋒相對,提出“拿來”。

第二部分(第3~5段)揭露送去者與“送來”者的奴才主子關係,辨明“拋來”與“拋給”的不同,提出“拿來主義”。

第三部分(第6~7段)揭露“送來者”的真面目,劃清“拿來”與“送來”的界限,提出“拿來主義”的要旨: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第四部分(第8~10段)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三種錯誤態度,提出“拿來主義”者對待文化遺產應是“佔有”“挑選”和創造,_後得出結論。

(2)全體齊讀屏幕上的內容。

(3)快速閱讀全文,準確地標出各段段序,整體把握全文的段落大意及結構。

(4)“拿”“因爲……所以……”的句式擬出本文的論證思路或圖表。也可以分組討論,小組解決。(教師巡行,傾聽。)

(5)分類活動:能參考選段內容,“拿”文本中的語言用“因爲……所以……”的句式擬出一種論證思路的同學請舉左手,“拿”自己的語言用“因爲……所以……”的句式擬出論證思路的同學請舉右手;直接“拿”屏幕上內容加上“因爲……所以……”的句式而擬出論證思路的同學請舉雙手。

(大概估計一下人數,對參預活動的同學予以肯定)

(6)同學們“拿”出右手或“拿”出左手或“拿”出兩隻手,出現頻率_高的字或舉動就是“拿”,“拿”的意思儘管豐富多彩,此“拿”非彼“拿”,但同學們在學習本課之初已經實踐着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的要旨: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也即佔有、挑選和創造。讓我們“拿”出熱烈的掌聲來祝賀和鼓勵我們將深入魯迅的雜文力作《拿來主義》,去感受“拿來主義”對我們當代人思想的衝擊力!(多媒體逐層展示“課文題目及作者、出處、體裁,見“板書一”)

2、探文章背景、出處的來由

模擬解說員的身份就着板書講解。(多媒體逐層展示內容,見“板書一”)

本文選自《且介亭雜文》,來由:有一段時間,魯迅先生住在上海閘北帝國主義越界築路區域,這個地區有“半租界”之稱。魯迅先生有很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對帝國主義十分憎恨,因此將“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了“且介”,以表憤慨之情。“且介亭”標明這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裏寫的,形象地諷刺了國民黨統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現實。

(可根據需要,讓學生預習、思考後解說,教師予以相應的評價、點撥、補充。)

3、探究論證思路

(1)初探論證思路

①針對上述“分類活動”結果,“拿”出右手或“拿”出左手或“拿”出兩隻手的分別選派代表彙報結果,展示其個性化解讀。

(教師巡行傾聽,對交流結果進行評價、點撥。多媒體逐層展示,語言可以與學生表述的不一致,見“板書二”)

②師:課文的第七段是一個醒目的獨句段“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劈頭一個關聯詞“所以”,誘惑了同學們的思維,讓我們認爲前面所論,都屬於“自己來拿”的原因。那就請同學們共同將思路圖(見“板書二”)轉用“因爲……所以……”的句式串讀一遍。

因爲一味送去,有往而無來;一味送去,必淪爲討殘乞丐;聽憑“送來”,受恐嚇怕,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2)二探論證思路

①師:同學們,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遊記散文《遊褒禪山記》中說:“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的同學們準備好了吧?我們要繼續在《拿來主義》中探奇。

(多媒體展示“板書三”)

②用“因爲……所以……”的句式串讀一遍“板書三”。

因爲聽憑送來,盲目接受,深受其禍害,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因爲我們是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所以,主人就是新主人,宅子就會成爲新宅子。

(3)三探問題

①《拿來主義》論證思路到底是什麼?

(學生比較、討論、歸納。教師巡行,傾聽)

師補充:初探二探兩相比較,前者只體現因果論證,後者不僅體現因果論證,還能更深層次的展示了層遞式說理,層層推進,環環連扣。二者孰淺孰深,自然彰顯。對《拿來主義》論證思路、結構的分析和理解,只要尊重文章事實和觀點,都是仁者之見,智者之識,沒有絕對的對錯之界線。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收集更多人對本文思路、結構分析的不同看法,互相交流,憑自己的“志”,“拿”他人之石來攻己之玉,深入“險遠”探得新的合理的“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思路。

②作者在闡述“拿來主義”之前,爲什麼先談“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

(學生比較、討論、歸納。教師巡行,傾聽)

師補充:我們把目光再次聚集到教參中《拿來主義》“整體把握”的選段內容(回放多媒體),請同學們在“揭露”“批判”二詞_上“破”字,在“提出”一詞_上“立”字,看看變化,可以自由討論、交流、整合對本問題的看法。

(多媒體逐層展示關鍵詞:先後、鋪墊、對比、襯托、破立等。見“板書四”)。

小結:一先不談“拿來主義”,卻否定批判“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表面上繞了個彎子,實際上是先破後立、破中有立,以立爲主,把“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作爲“拿來主義”的鋪墊,“拿來主義”的提出就順理成章了。二“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是作爲“拿來主義”的對立面出現的,與“拿來主義”形成鮮明對比,把“拿來主義”襯托得更加突出。

4、課堂延伸,拓展思維

如果我寫《拿來主義》,我會怎樣構思?請擬出寫作提綱,詳略不限。

(開放性問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創新意識。)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點:品賞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諷刺的語言特色

(二)過程設計:

1、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朝陽產業”“快餐愛情”“海選”“超女”“黃金週”等等之類的詞,我們是多麼的熟悉啊!可我們不曾思考過,它們是在兩條思路的交匯中產生的。有心理學家經過研究認爲,人腦可以同時在幾條線或幾個方面進行多路思維,如果幾條線路一旦交匯,就會在交匯處產生出新的思想火花,萌發出新生事物。文學創作亦如此,如散文與詩交匯出散文詩,小說與網絡結合成網絡小說。雜文是文學形象性與議論哲理性立體交叉出的文藝性的社會評論,以議論爲主的散文,具有鍼砭時弊,短小、活潑,戰鬥性強,犀利、幽默或雋永等特色。上一節課我們主要是從論證思路的角度探“奇”,思冥想深;本節課我們將從文藝角度賞“美”,怡心悅情。

2、學生齊讀第1—3段,賞析論證藝術之多樣。

(1)賞析怎樣論述“送去主義”的?

①第1段揭露了“送去主義”的哪些表現?

(學生思考,回答,交流,教師予以相應的評價、點撥)

參考:送古董、送畫、送人,這是抓事實,擺事實的論證方法。

②第3段怎樣展開論證的?

(學生思考,回答,交流,教師予以相應的評價、點撥,多媒體展示)

尼采——只給不取——發瘋而死類

送去主義者——只送不拿——磕頭討殘比

補充:類比與對比、比喻不同。同類相比,比出不同點是對比;比出相似之處是類比。比喻是用不同類事物打比方。(不展開引述他例,學生能理解即可,如果多數學生不理解,可適當舉學過文章之例來加深)

③小結:舉例、類比論證,通俗淺顯、生動形象地闡述了送去主義的危害,說服力勝於雄辨。加上後將賞析的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本文論證方法較多樣。

3、學生齊讀第7—9段,賞析論證藝術之形象美。

(多媒體展示填空型板書,見“板書五”)

(1)賞析怎樣論述“拿來主義”的?

①第8段圍繞對一所大宅子的態度展開討論,設想了對宅子的幾種態度?作者分別作了怎樣的評價?

②進一步引導學生賞析:這些對待大宅子的態度對不對?這些對大宅子的處理各自比喻了當時哪一種對待文化遺產的思潮或觀念?

(教師引導學生賞析交流,補充板書上留白的內容,多媒體逐層展示,見“板書五”。)

(2)賞析第九段列舉了哪些東西?文段中說應怎樣區別對待?

①本文要談的是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問題,第9段也隻字未提“文化遺產”,同學們想想能不能把它們同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聯繫起來。

②這些區別對待文化遺產的方法,用一句成語或用哲學術語表達,分別叫什麼?參考:取其精華、剔除糟粕;批判地吸收。

③如果用第9段中的兩個現成詞語來概括,是哪兩個詞語?參考:佔有、挑選。

④追問:這是哪一部分人的態度?參考:他——拿來主義者。

⑤小結第9段闡述“拿來主義”者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論“拿來主義”應當怎樣;第8段批判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說不能怎樣,一正一反,構成了正反對比論證。

(教師引導學生賞析交流,補充板書上留白的處,多媒體逐層展示,見“板書五”)

4、品味比喻論證的生動美。

(1)本文談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第8、9段卻隻字未提,而是大談對大宅子、鴉片、姨太太等的態度處理,但我們讀後又能明確感受到他是在談對待文化遺產的問題,而且感到生動有趣,這是爲什麼?

參考:因爲作者賦予了大宅子等比喻意義,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這種把比喻用作證明手段的方法叫作比喻論證。

(2)比喻論證有什麼作用呢?

①全體同學齊讀第8、9段。

②全體同學齊讀對第8、9段改寫的內容。(多媒體展示改寫的內容)

但是,逃避主義者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是拒絕,虛無主義者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是毀滅,投降主義者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是繼承。“拿來主義”者是全不這樣的。

拿來主義者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是佔有、挑選。對其中的精華要全部吸收;對那些有害也有用的,就批判地繼承;文化遺產中有害的舊形式應當廢除,只保留很小的一部分作爲反面教材;文化遺產中腐朽的東西則要徹底拋棄。

③比較感受。(學生自由討論,交流,請學生代表整合)

5、鑑賞論證語言之美,深化“拿來主義”的旨趣。

(1)師:有人說:“先生的大憤怒、大慈愛、大悲憫就盡在先生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想見先生的‘哀’與‘愛’、‘痛’與‘通’。”

可見,當我們觸及到魯迅先生的委婉反語、冷言諷刺、詼諧幽默這些文字時,大可不必動輒就搬出標準答案,我們應該發揚文本中倡導的“拿來主義”精神,去感受先生那顆躍動的熱心。

(2)學生自選喜愛之處,自由品讀、交流,然後選擇一部分,大家共同賞鑑。(品味本文的用語,豐富學生的詞彙和表達。)

如:①鑑賞句子“幾位大師們捧着……掛……‘發揚國光’。”(“捧”寫出了“送去主義”者的鄭重恭敬,媚外求寵的姿態;“掛”用得很準確,顯得寒傖可憐;“發揚國光”活畫出自欺欺人,非常可笑的嘴臉,有諷刺意味。)

②鑑賞句子“代替了古董……,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不是進步,是倒退,反語,增強了諷刺效果,它不是諷刺梅蘭芳,是諷刺揭露國府在媚外求榮方面又出新花招,愈演愈烈。)

③鑑賞句子“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豐富”和“大度”是說東西多而又慷慨大方。魯迅在這裏是尖銳指出某些人的不切實際的幻想和可笑的自詡,也帶有諷刺的意味。)

④鑑賞句子“不要誤解爲‘拋來’的東西,這是‘拋給’的……”(“拋來”指把無用的東西拋棄,或無代價的送人或施捨,“來”字表示甩過來,無不良動機、企圖。“拋給”是指帝國主義爲了進行經濟和文化侵略,向中國傾銷剩餘物資、傳播資本主義腐朽文化等的陰謀罪行。“給”字表示是懷有企圖,非要你接受不可的。)

⑤鑑賞句子“……否則太不摩登了”。(“摩登”是時髦的意思,含蓄地表示所揭露的正是事實,所批判的正當要害,都是國民黨政府非常害怕的,也啓發讀者去廣泛聯繫現實,進一步認清國民黨政府的媚外_的本質。有深意,耐人尋味。)

⑥鑑賞句子“……欣欣然蹩進臥室,大吸剩下的鴉片”。(“蹩”,躡手躡腳,放輕腳步小心翼翼地走進去,拿起煙具大吸鴉片,形象地寫出了哪些崇洋媚外、全盤西化的投降主義者的醜態。)

(3)師小結:“先生的文字是活的文字,就好像蚯蚓一樣,任意宰開一截,都是先生的文字,都流淌着先生的血和淚,都透着先生的智慧和冷峻,都揮灑着先生的通達和幽默。天下文章可謂多矣,然而能把血淚和通達、冷峻和幽默融通於文字中,可見先生的智慧精深與靈運。”魯迅先生的文章,的確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種向上的力量。讓我們努力成爲文章結尾所說的“新人”——沉着,勇猛,有辨識,不自私。(以上變換角度鑑賞,爲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力求突破重難點)

6、課堂延伸,拓展思維

(1)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用敏銳的視覺關注社會生活。同學們根據自己的需要,課外去收集信息,或處理一些信息,並仿照本文因果思路構思一篇現代版的《拿來主義》週記。

(2)根據第7—9段的內容,嘗試啞劇表演。

七、教學反思

(一)特色與亮點

1、根據文本的詼諧生動的語言特徵,用一種類似“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風格從事教學設計,對它進行藝術的再創造,尤其是採用“解說詞”的形式來適當串接過渡上下文,突出本文的散文般活潑的說理特點。

2、類似白描手法,把深奧抽象的段落語言簡化爲直觀的圖表,寓道理於圖中,言簡意賅,淺顯易懂,而且耐人尋味,留白處創造了想象的空間。圖文並行,全課程貫通。

3、導入的創設有突兀感,又直切教學重難點,能掀起高中學生內心的不平靜,爲進入文本對話作鋪墊。如_課時用造句形式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無意的情境下進入文本的重難點——論證思路的探討,深入但淺出。更妙的是學生已經在活動中身體力行的解釋並拓展了“拿來主義”的意旨,接着巧妙地介紹了課題、背景、出處來源。第二課時從兩種思維交融可以創造新事物的常見現象切入,將雜文知識點的介紹自然帶出,又巧妙透露本課時的學習重難點是賞“美”,符合雜文的文藝性特徵,同時比較出前一課時的重難點是探“奇”,符合雜文的議論性特徵,說明課時安排的內容、容量和順序是有其道理的,是從高二學生心理認同、知識水平創設的。

4、“讀”銜接全文。_課時內容雖重在理性的分析思考,但順之以道,激之以趣,讀聲仍繁,齊讀、串讀讓探理在深沉嚴肅過程中,閃現出活潑快樂的審美體驗。第二課時內容重在藝術美品賞,讀是自然的,是審美式地品讀,細讀,在美中品出“理”趣,讓每一個學生思想深刻。

(二)反思

1、根據課文不難填出圖表上的內容或回答出問題,有些學生會大段地抄錄原文,但要做到語言簡明,提高獲取和篩選信息的能力,不是一篇文章的教學就可以提高的,平時就要強化訓練。

2、魯迅先生的雜文有很強的鮮明的時代特徵,文本針對的背景事件距今時間較久遠,不利於學生理解文本內容;論述的方式和邏輯層次較有深度,對文章主旨、結構的解讀衆說紛紜,在語文教學中是很常見的,參考材料也很多,人教社的教參只是其中的一種意見。筆者的理解也未必都對,就當拋磚引玉,與大家共同探討,深化對文本的理解,以促進教學水平的共同提高。

3、議論性文章文體的雜文化,語言的文藝化,是當今媒體的傾向,高考作文的寫作和評判也明顯受到影響。教授本文如能結合高考作文,信息量會大些,知識會豐富一些。只是課時內容、時間等要重新調整、安排。

魯迅《拿來主義》教學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理解魯迅先生“拿來主義”主張的內涵

2、學習本文運用比喻進行論證的方法,正確理解各種比喻的含義。

3、理解如何正確對待中外文化遺產。

教學重點:

1、理解“拿來主義”的內涵。

2、對待文化遺產的態度及方法。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的比喻論證方法及各比喻的含義。

德育滲透:

我們青少年怎樣去面對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積澱;,隨着“日流”“韓潮”的不斷浸入,我們青少年應怎樣面對。

教學方法:

閱讀理解 歸納比較 疑問探討 討論總結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課前調查;愛看韓劇的人有多少

愛看日本動畫片的人有多少

你們家使用的電器都是什麼牌子

二、面對這種“日流”“韓潮”的襲來,作爲祖國未來希望之星的青少年,應該怎麼做?魯迅先生已經給出了我們答案:拿來。那麼魯迅先生筆下的“拿來”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呢?我們來看《拿來主義》餘下的部分,也是這篇文章的重點部分。

三、 掌握文章的思路

〈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義”的實質及其後果

〈二〉⑤—⑨闡明“拿來主義”的基本觀點,批判在對待文化遺產問題上的錯誤傾向。

〈三〉⑩總結全文,指出實行“拿來主義”的人應具有的膽識和品質,以及“拿來主義”對於創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義。

四、 研讀課文

1、 第5段中那些詞語含有諷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

“摩登”:時髦,將一味“送去”說成是一件很“時髦”的事,其諷刺意味很濃烈。

“吝嗇”是針對第三段的“豐富”“大度”而言的,兩者對照鮮明,對“送去主義”者進行諷刺鞭撻。

第5段是過渡段,它起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2、第5段結尾說到:“‘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爲‘拿來主義’”,請問什麼是拿來主義,怎樣理解?

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運用腦髓:腦筋獨立思考,有主見;

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別力;

自己來拿:要有選擇,自己拿。

3、前四段內容提到“閉關主義”“送去主義”,它們與“拿來主義”有什麼區別(從特點、實質、利弊方面比較)?

閉關主義 送去主義 拿來主義

特點 不送不拿 主動送去 送去之外,還得拿來

實質 懼外 排外 媚wai求榮 自欺欺人 愛國 和平交往

利弊喪權辱國 割地賠款

導致送去主義文化墮落 主權喪失

貽害子孫 人自成爲新人

文藝自稱爲新文藝

4、文章第8段批判了對待文化遺產的幾種錯誤態度?

種類 表現 實質

孱頭 怕被污染徘徊不敢走進門 害怕繼承,拒絕借鑑,逃避主義

昏蛋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 盲目排外,虛僞主義,左派幼稚病患者

5、第9段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形象地論述了“拿來主義”者對待文化遺產應採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

喻體 本體 具體做法

魚翅 文化遺產中的精華部分 使用,吃掉

煙槍煙燈 有害的適當保存一點,可作爲反面教材的部分 送一點進博物館,其餘毀掉

姨太太 反動腐朽部分應完全摒棄 走散

比喻論證: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從這個角度講,議論文中運用比喻,用容易理解和淺顯的事物來說明不易理解和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將抽象的道理予以具體化,做到深入淺出、平易生動,從而加強對論點的證明.運用時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須恰當的方法來進行論證。

例如《說嫉妒》:“嫉妒不但害人,而且害己。從心理上分析,嫉妒猶如毒蟲,常常會把妒者自己的心靈啃齧得滿目瘡痍”,“整天處於一種既不舒暢、極不安寧的境況中難以解脫”。

這裏把嫉妒比喻成毒蟲,有力的論 證了嫉妒害己的觀點。生動而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強了說服力。

6、研讀第三部分:

(1)朗讀最後一段

(2)簡要說明每一句話的內容。

句數 內容

① 結論是我們要拿來

② 拿來主義的具體做法

③ 拿來主義的結果

④ 拿來主義者應具備的條件

⑤ 從反面指出拿來主義的意義

五、 小結:

當前社會上有很多種學習古人的行爲,對於這些行爲,發表自己的看法。

1、韶關市27位學齡童在韶州府學宮參加開筆禮。他們端正執筆,硃砂開痣,茶奉雙親,在孔子像前接受啓蒙老師關於尊師重教、孝順父母等傳統美德的教育和“愛國、守法、誠信、知禮”的現代公民教育。

2、京劇進入小學課堂

3、佛山祖廟開筆儀式

4、鄭大化工學院2003級畢業生,選擇漢服做畢業學位服合影,並給老師行禮。

5、穿着漢服向屈原像行禮。

六、結束語

每一位愛國的青少年,當我們面對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和形式多樣的外來文化,我們應有一個清醒的頭腦,做一個魯迅先生筆下的拿來主義者。

魯迅《拿來主義》教學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現在學生學習《主義》有何意義讓學生從文本延伸到生活與社會,延伸到書籍與網絡,延伸到個人能力與素養的發展。

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該文難以理解,教師引導學生多閱讀,瞭解國家開放政策,該引進什麼,不該引進什麼。

教學重點

理解破立結合的論證方法以及形象的比喻。

教學難點

如何“拿來”。

教學目標

初步掌握快速理清思路的方法以及;

領略形象化的說理的妙處,品味語言背後的深層意味;

吸取思想精華,學習智慧地“拿來”,嘗試理智地“拿來”。

教學基本設計

1、三問貫串——以三個“?”(什麼叫拿來主義爲什麼實行拿來主義怎麼樣實行拿來主義)爲經,以論證方法和語言特點賞析爲緯,構建一個“點面結合”的教學網絡。

2、三法突破——將“語言品味”作爲重點,運用“形象還原比較法”、自主賞析、質疑解疑來進行突破。

3、三點拓展——思考“拿來”,服務現實;閱讀名作,嘗試“拿來”;開展辯論,明辨“拿來”。

教學過程

一、 知識準備,激趣導入。

魯迅先生曾說:“在風沙撲面,狼虎成羣的時候”,雜文是“匕首和投槍,要鋒利而切實”,是“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也“是在對有害的事物,立刻給以反響或抗爭,是感應的神經,是攻守的手足。”這是他對現代雜文的作用所作的準確而精闢的說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雜文的典型之作《拿來主義》,和作者一起“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

二、:運用方法,巧析思路——什麼叫拿來主義

1、標題是“拿來主義”,自讀兩遍,你能讀出什麼問題嗎

生:拿來主義是什麼

爲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

怎麼樣實行拿來主義

人稱雜文是議論文的變體,我們一起來看看文章是否是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來結構全文的。

小結:巧析思路方法之一:根據文體

2、文章沒有直接的話語闡述何爲“拿來主義”,文章哪些段落闡述“爲什麼拿來”你是根據什麼判斷的

明確:1-7自然段,根據“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來判斷,“所以“,表示前面幾段是在闡述原因,這叫因果論證法。

小結:巧析思路方法之二:尋找標誌

3、 哪幾個段闡述“怎樣拿來”,你是根據什麼判斷的

明確:第8、9自然段。“拿來主義者全不這樣的”,“他佔有,挑選”。

小結:巧析思路方法之三:抓住關鍵

合併同類

二、:對比分析,學習論證——爲什麼實行拿來主義

1、 提出問題:請你速讀第一部分,嘗試用一句話闡述,作者認爲,爲什麼要拿來

對於這個問題,未深入研讀文本的學生可能答不上來,

2、 拋出第2個問題:在闡述拿來主義之時,作者闡述了哪幾個主義這幾個主義的主體是誰,各有什麼表現,實質是什麼,有什麼樣的危害

默讀文章,小組討論,填寫表格。

主義

主體

表現

實質

危害

閉關主義

送去主義

送來主義

3、 文章主體是闡述拿來主義,爲什麼還要寫閉關主義、送去主義、與送來主義

明確手法:先破後立、破立結合,形成對比,作下鋪墊。

(正因爲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主義行不通,都有害於中國文化,甚至導致誤國亡國,所以要拿來。)

三、 還原比較,揣摩喻證——怎麼樣實行拿來主義

1、 齊讀第8、9段。

2、 還原。將比喻論證還原爲抽象的平實的道理。

(設計說明

①還原目的:一是在師生共同探討下,明白比喻論證中闡述的道理,二是領略比喻論證的妙處。

②知識基礎:學生學過《寡人之於國也》與《勸學》,對“比喻論證”的用法和特色有了一定的認識。

③基本方法:教師引導示範後,小組討論完成。)

3、對比。

還原後大致如:有人對國內外的文化遺產不敢接觸、不敢選擇,這樣的人是懦弱無能的;有人全盤否定,盲目排外,這樣的人是昏頭昏腦的;而有的人卻全部接受,崇洋媚外,這樣的人是廢物一個,“拿來主義”是全不這樣的。

他先是佔有,然後挑選。對於……

比較後明確:比喻論證可以化抽象爲具體,化艱深爲淺顯,化枯燥爲生動,即形象突出又耐人尋味,使讀者爲之折服。

4、創新。

嘗試用其他的比喻來說明這些道理。讓學生各抒己見,請學生作評委,評出“創意獎”。

拋磚引玉:也可將“對待文化遺產”用“使用大河裏的水”來打比方

……

5、 拓展。

用比喻的方法論證下列觀點:對外開放,要防止不健康不道德的東西乘虛而入。

拋磚引玉:給窗戶裝紗窗

給電腦裝防火牆。

……

四、 “拿來”精華,延伸拓展。

思考:現代社會“拿來主義”又有什麼新的內涵試舉一例說明“拿來主義”在個人生活、國家事務中的運用。

教學反思:

一、對於核心價值的突破。我將《拿來主義》的核心價值定位在“語言的形象化表達與深層意味”上,對於“形象化表達”,採用“形象——還原——比較法”進行突破,也就是讓學生找到運用比喻論證的句子後,將它們還原成一般的抽象的說法,再與原來的形象化的說法來比較,當然,這不是我的首創,我是從鄭桂華老師教《吶喊自序》中得到啓發,“拿來”而已。對於“深層意味”的把握,主要採用示範賞析、自主賞析、和質疑解疑三個方法來完成。以“語言”爲核心而又不停留於“語言”上,從“爲文”探討“爲人”,提倡“語言是胸懷與智慧的表現”!

二、強調生活性。我設計了三道拓展延伸題:思考——閱讀——辯論三部曲,從文本延伸到生活與社會,延伸到書籍與網絡,延伸到個人能力與素養的發展,目的都是爲語文學習引進活水,讓學習與生活接軌,讓“課本只是例子”。

三、強調預設與生成。過分強調預設,按部就班的教學設計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只會禁錮了課堂,禁錮了思維。在設計中我爲學生的生成留出了時間與空間,如探究“刪去第2段與第5段可不可以”,對“大宅子”等比喻論證的創新,還有對富有意味的語句的賞析與質疑,爲課堂創造“可以預設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