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蘇軾《新城道中(其一)》賞析(人教版選修)

蘇軾《新城道中(其一)》賞析(人教版選修)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9W 次

蘇軾《新城道中(其一)》

蘇軾《新城道中(其一)》賞析(人教版選修)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賞析(一)

此詩描寫作者出巡時途中所見的美麗景色,愉快地讚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勞動生活。

綿綿春雨多日不停,詩人有事需要進山,只好準備冒雨前行。不料天快亮的時候,房檐下滴滴答答地雨聲忽然止住了,天放晴了。詩人興奮之極,心想,這是東風知道我有進山的打算,特意把陰雲吹散了吧。

雨後的早晨,山中景色煥然一新。一座座峯巒眉清目秀,頭上頂着潔白的雲朵,宛如戴上輕軟的絲綿帽子;太陽剛剛升起,掛在高高的樹梢,好像一面黃橙橙的銅鑼。

詩人一路前行,路旁景色使人目不暇接。你看,矮矮的竹籬後面,盛開的山桃花探頭探腦,紅撲撲的臉兒滿含笑意;清清的沙溪邊上,柳樹擺着輕盈的枝條,自由處在的翩翩起舞。一花一木都是這樣春意盎然,這樣殷勤好客啊。

詩人正爲滿山花木左顧右盼,忽見西面山間幾縷炊煙裊裊上升,那裏的農婦,有的正在燒飯做菜,有的已經提着飯籃走下山來。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着牛兒,趁雨過天晴,忙着春耕了。優美的山野風光,無憂無慮的勞動生活,世間最快樂的,恐怕無過於此了!詩人在這次山行中確實感受到了極大的樂趣。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中間四句組成一套山水畫屏。前兩句描寫遠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峯戴上潔白的絮帽,樹枝掛着明亮的銅鑼,把晴天雲朵和初升的太陽寫得形象生動而富有神采;後兩句描寫近景,用的是擬人手法:山桃花倚籬而笑,楊柳枝無風自搖,自然景物被賦予人的神態舉止,真是嫵媚極了。詩的開頭兩句:多情的東風很會察顏觀色,猜透了詩人心中的憂慮,並且立即慷慨相助,吹得雨散天開,這怎能不使詩人喜出望外呢!所以進得山來,桃花笑,柳條舞,一路喜氣盈盈。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擬人,不僅描繪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詩人山行之樂,內心之樂和景色之美互相影響,互相滲透。這就是人們最愛追求的那種藝術境界:情景相生。

 賞析(二)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是蘇軾於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二月視察杭州屬縣,自富陽經過新城(今富陽新登鎮)時所作。首聯“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寫詩人正打算去山裏,恰好這時春風吹斷了屋檐下積雨的聲音,他心裏愉悅,因而覺得春風極通人性,彷彿知道他這羈旅之人要去山裏特意爲之吹斷了積雨。這樣寫,就使“東風”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謂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這一聯詩,寫“我欲山行”,寫春風吹斷了積雨,新穎別緻,饒有詩意,有領起下文描寫春晴之日山村風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爲全詩寫景抒情奠定了輕鬆活潑的基調。

頷聯,描寫春晨山村晴景:“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詩人選擇了山頭、白雲、樹梢、初升的太陽等四種自然景物來加以描繪,並以“披絮帽”(戴棉絮製成的帽子)與“掛銅鉦”(掛銅盤)分別比喻“嶺上晴雲”與“樹頭初日”。以絮喻白雲並非蘇軾首創,此前韓愈就有“晴雲如擘絮”的詩句(見《晚寄張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蘇詩用“披絮帽”來比喻籠罩在山頭上的白雲,在前人的基礎上是有所突破,較爲貼切、形象、生動的。詩人以“掛銅鉦”喻“樹頭初日”也基本上達到了“形似”。

頸聯繼續描寫山村的自然景物,語言生動,詩意盎然。出句“野桃含笑竹籬短”重在描寫“野桃”,對句“溪柳自搖沙水清”主要是刻畫“溪柳”。前者以“野桃含笑”這擬人化的詩語形象生動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樹鮮花綻開;而以“竹籬短”三字側面烘托“野桃”高過竹籬。後者寫溪邊柳的枝條在春風吹拂下搖曳多姿、翩翩起舞。寫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滿了勃勃生機,洋溢着歡快的氣氛。

尾聯由自然景物的描寫轉入對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這種喜情。本聯緊扣一個“樂”字。雨過天晴,春暖花開,景緻優美,令人心曠神怡,何況這又是鬧春耕的大好時光呢?如此美景良辰怎不使山人倍感歡欣呢?你看西崦(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燒筍,忙着春耕,其樂無窮!

《新城道中》這首詩意境優美:山嶺白雲繚繞,樹梢朝陽懸掛,野桃笑臉迎人,溪柳搖曳多姿,溪水清澈見底,這充滿生機的景色與西山人家煮芹燒筍喜鬧春耕的生動場面以及詩人歡快的心情交熾在一起,詩意盎然,散發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氣息,組成一幅詩意盎然的山村風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