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歡樂的潑水節》教後反思(精選15篇)

《歡樂的潑水節》教後反思(精選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8W 次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歡樂的潑水節》教後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歡樂的潑水節》教後反思(精選15篇)

《歡樂的潑水節》教後反思 篇1

《歡樂的潑水節》是一篇文志彬美的教材。課文緊扣“歡樂”記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全文有3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鳳凰花開了,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到了。第二自然段祥寫了人們互相潑水的情景及象徵意義。第三自然段寫人們唱歌跳舞、賽龍舟、放焰火直到深夜。因民族的差異,學生對潑水節知之甚少,所以怎樣再現節日氣氛,讓學生通過誦讀體會傣族人民過節的歡樂心情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在教授本課時,我做了一些處理。

一、創設情境趣味識字

低年級兒童直觀形象的思維特點決定了情境教學的重要性,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並有效地保持這種情境,使之貫穿與課堂教學的始末。在教學中,從始至末,我都讓學生愉快地走進情境,品味傣族的異域風情。歌兒響起來,情緒拉上來。我帶着學生乘上了飛機,逼真的飛機起航聲,帶着我們扶搖直上藍天,開始了愉快的旅程。乘着耳際迴響的風聲和飛機穿過雲際聲音,我們飛上了雲霄,你們瞧:窗外飄來了許多生字寶寶。(不同顏色的雲朵載着生字寶寶,從窗口飄過。)帶着新奇與渴望,同學們爭先恐後地以“我來讀――跟我讀――它是―――”“我來做――小博士,注意了――”這樣的句式將可愛的生字寶寶介紹給大家。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多媒體“互”、“離”筆順書空,直觀形象,既突破難點又讓學生產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培養了學生觀察、思維、想象等方面的能力。在思想的交換中,學生們學會了分享知識,友好合作的學習方式,人格進一步完善。

二、創設情境走近生活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在教學中,爲了讓學生走進傣族的異域人情,我讓嬌嫩欲滴的鳳凰花迎接了我們的小旅客們。影片中西雙版納的清晨醒來了,飄渺的晨霧散去,鳳凰花吮吸着大自然爲它們準備的早餐,一個個小臉蛋紅撲撲的,粉嫩嫩的,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妖嬈。小露珠在它的花瓣上慢慢地滾着,滴進了草叢裏,滾到了花蕊裏。在以音色輕柔細膩、圓潤質樸著稱的葫蘆絲音樂中,一切都是那樣美,同學們完全被感染了,似乎呼吸着那清新的大自然氣息,踏上了散發着芳香的泥土,耳聽着悠揚婉轉的絲竹之音,全身心感受着傣族的熱情與祝福。婀娜多姿的唯美形象、鮮豔欲滴的豐富色彩、輕柔曼妙的動聽樂音爲學生提供了一個精神生活平臺。思緒隨着音符跳動起來,熱情隨着邁進西雙版納的腳步高漲起來,那裏不再是陌生的地方,在這樣的烘托下,那裏變得親切起來。於是似乎就如身臨其境般走進了那裏、走進了生活。

三、創設情境體驗感悟

李吉林老師曾說過:言語的發源地是具體的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產生語言的動機,提供語言材料,從而促進語言的發展。所以,爲學生巧妙創設交際情境,使學生有興趣地主動投入到說話訓練中去,積極觀察、思考、想象,這樣他們的語言纔會如涓涓細流,流出心田。這篇課文的重難點是通過誦讀體會傣族人民過節時的歡樂心情。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放映了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錄象。歡快的音樂聲中,帶着香氣和花瓣的清水捎帶着祝福撒向每一個人。同學們顯得很激動,跳着蹦着,笑着拍手,他們完全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這時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你看到了什麼?從哪裏感受到人們的歡樂,把你的感受用讀表現出來。

於是,洋溢着歡樂的誦讀從一個個小精靈的嘴裏傳揚開來。

重點段的掌握上,同學們觀察錄象,尋找歡樂;開展“潑水”活動,體悟歡樂;反覆誦讀,昇華歡樂,最後,真切體會到潑水的祝福涵義。在課堂的高潮中,學生齊讀第五句:“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徵,誰身上潑的水多就意味着誰得到的幸福多,怎麼能不高興呢!”此句道出了潑水的涵義,在情境活動中,同學們相互祝福,饒有興趣地主動、和諧地進行交談,真切地送出祝福,愉快得接受祝福,在情境的創設中創生語言,培養了良好的交際能力和說話能力,將潑水節的內涵內化爲自己的品質和人格。總而言之,體驗學習讓孩子追求文字以外的東西,追求理解、體驗語言符號所代表的生活場景,追求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認識、情感、態度和觀念的變化。

四、創設情境拓展延伸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是動作的開始。不僅是在第二自然段中我採用了活動體驗法,在第三自然段中,我也充分讓孩子動了起來。只是圖片和介紹並不能給孩子留下太多印象,情境再現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也非難事。我對此進行了嘗試。在介紹我國其他民族特有的一些節日時,苗族的龍船節與黎族的火把節我就組織進行了“再現”,參照屏幕上的圖片以及介紹,也來了這麼一回,結果發現同學們對此表示出濃厚的興趣,而且印象深刻。所以一切都要以興趣爲先導,它可以使學生愉快、輕鬆地領略學習的樂趣。

創設情境,趣味學字,讓興趣貫穿始終;創設情境,走進生活,通過課本看生活;創設情境,體驗感悟,提升內質巧煉話;創設情境,拓展延伸,做生活橋樑。“學文如積沙”,作爲語文教師,應該重視語文課程本身的特點,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使他們在情境中學會學習,在實踐中享受學習,與無形中提高自己的文質修養,提升自己的道德修爲。

《歡樂的潑水節》教後反思 篇2

這篇課文描寫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熱鬧情景。從文章的字裏行間都透出濃濃的歡慶節日的熱鬧氣氛。引導學生如何從文本中感受傣族人民盼望過節的急切,歡度節日的喜悅是本課的重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我的教學設計是以讀爲主,渲染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節日的歡樂。爲了達成這個目的,我採用了以下的方式:

(一)引導學生進行角色參與,如:說說你是怎麼準備的,爲什麼活動還沒開始你就早早地來了,引導學生體會傣族人民盼望過潑水節的那份急切的心情。在處理潑水的那部分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參與,盡情地潑一潑,並設計了幾個談話環節,調動學生的情緒,豐富學生的語言。你想把水潑向誰,爲他送上怎樣的祝福。我的用意十分明確,就是爲了入情入境,讓學生藉助表演,藉助談話讀好文字,讀出文字中蘊含的那份喜悅,感受人們的那份熱情。但目的明確,實際效果總與我理想中的境界相差一截。尤其是最後一句“怎麼能不高興呢!”我提醒學生這是一句感嘆句,可學生始終沒有讀出感嘆的語氣,指名讀,示範讀後,還是沒有到位。我想學生並沒有像我理想中的那樣,情緒並沒有調動起來,我想與我的情緒也有關係,我並沒有熱情飽漲地參與進去,言語還不夠有煽動性。

(二)在教學中我以視頻出示的方式,讓學生感受一下潑水的熱鬧場面,同時也指導學生仔細觀察,但這裏指導不夠細緻。在這裏可以更好地利用這一段資料,引導學生用上課文中的表達方式,指導學生觀察,幫助學生規範積累語言。如:“大家互相追趕,你用水槍向我身子上射,我拎桶往你頭上澆……”指導學生把話說具體,說形象,藉助課文的表達指導學生觀察,學會表達。

上完課感受最深的是我的教學想了很多,但具體實施起來還不夠細緻,上得不夠到位。

《歡樂的潑水節》教後反思 篇3

《歡樂的潑水節》記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文本緊扣“歡樂”一詞鋪開敘述。初步對小學生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課文生動描寫了傣族潑水節的盛大場面,表現了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可是,因民族差異,與二年級學生的生活、風俗、認知有一定的距離,學生對潑水節瞭解較少,難以與課文產生情感共鳴,這也是我在上課時所面臨的難題。面對這個難題,我通過創設情境方式,用多媒體手段,通過大量的圖片、影像和具有傣族特色的音樂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傣族風情,感受傣族的潑水節的盛大場面。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內容有足夠的興趣,纔會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和飽滿的情緒狀態,纔會自發地調動全部感觀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去。在學習課文第二部分的時候,我把它分爲三個層次進行教學,不斷地給學生創設情境,讓學生髮揮想象,朗讀感悟。讓學生在情境朗讀中感悟,在深刻感悟之後再讀,“書讀百遍,奇異自現。”經過多次多種方式誦讀之後,真的產生異想不到的效果。

開放的課堂才能彰顯出無限生機,把語文學習向課外拓展,向課後延伸,把更多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造,讓學生在開放的課堂教學中去實踐,學生蘊藏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思維的火花才能得到碰撞和閃光。所以最後,根據課後練習4的要求,在學生交流收集資料的基礎上,我用圖片的形式又適當補充了一些我國其他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並鼓勵感興趣的同學,組成研究小組,課後到圖書館或上網去查閱更多詳細的資料。既讓學生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豐富了精神世界,同時也把探索的種子播撒在了學生的心田。

《歡樂的潑水節》教後反思 篇4

這節課總算講過了,感覺還不錯。備課的過程是快樂的。課餘時間,我幾乎是在電腦備課室度過的,只要蒐集到有關潑水節的資料就馬上保存,只是想讓自己瞭解得更多,能夠帶給孩子更多的東西。同時,這個過程有艱辛,也有不少的驚喜,當我一次次查閱到一些精美的圖片、瘋狂的潑水節視頻,看到了自己不曾瞭解的“美”的東西,我也是“歡樂的”。

《歡樂的潑水節》一課,生動描寫了傣族潑水節的盛大場面,表現了歡樂、祥和的氣氛。本文緊扣“歡樂”記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全文有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寫鳳凰花開了,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部分,共有五句話,具體生動地寫了潑水節的歡樂場面,第一、二句寫人們做的準備,第三、四句寫潑水的場面,第五句點出了潑水的象徵意義;第三自然段略寫了潑水節的其他活動。

我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難點爲“通過語言文字感受到潑水時的歡樂”。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中我以讀悟爲主,讓學生通過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讀,在朗讀中感悟,獲得美的體驗。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1、利用圖片、音頻、視頻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於我們的學生對潑水節、西雙版納瞭解很少,在課文開始,我通過“熱情好客的傣朋友聽說我們班的同學沒參加過潑水節,今天特

意爲我們補過一個。想參加嗎?請同學們閉上眼,讓老師帶你們到西雙版納吧!”的開場白把學生“帶到”西雙版納,緊接着出示一組關於西雙版納的圖片,學生不知不覺進入了情境中,進入了文本。

2、體驗中感悟。

通過讓學生親自“滴”香水,“撒”花瓣,“拿”起瓢“灌”,“端”其盆“潑”來體會這些動詞。當視頻歡樂的潑水節出現在孩子們的眼前時,他們完全被生動直觀的情景吸引了,於是我藉助歡快的音樂帶領學生參與互動潑水的活動,讓學生從一名活動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盡情狂歡,感受潑水時的歡樂。“你把水潑給了誰,你想祝福他什麼?”“我撒在老師身上,我祝願您”“我撒在祖國身上,我祝願您??”“我撒在全世界的小朋友身上,我祝願您們??”學生們純真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愛的洗禮。

3、在體驗中朗讀。

在體驗了激動、歡樂後讓學生帶着這樣的心情朗讀。這樣的朗讀是情真意切的,不再是裝腔作勢。學生興致勃勃地談自己“潑水”時的感受和體驗,並帶着這種體驗把課文讀好,我想語文教學中的“大道無痕”大概就是如此吧。

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節看似已經較好完成教學任務的課同樣讓我感到有些遺憾。

1、而對於極個別性格內向不敢表現的孩子,老師只顧着完成教學任務,他們常常是以“看客”的身份存在,一節課“默默無聞”,甚至於有些在課堂上雲裏霧裏,不知所云“混”完了一節課。如何讓這些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該是今後努力的目標之一。

2、朗讀指導還不是很到位,低年級的學生還是停留在字的理解上,所以在指導朗讀時可以提醒學生把哪個詞語讀好了,情感也就出來了。

3、我的語文素養、駕馭課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歡樂的潑水節》教後反思 篇5

本文緊扣“歡樂”記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全文有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寫鳳凰花開了,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到了;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部分,共有五句話,具體生動地寫了潑水節的歡樂場面,第一、二句寫人們做的準備,第三、四句寫潑水的場面,第五句點出了潑水的象徵意義;第三自然段略寫了潑水節的其他活動。其中第二自然段是重點段落

爲了能讓學生有層次地清晰而紮實地把握課文,我把本課教學分爲兩課時進行。第一課時,整體感知。除解決字詞的問題以外,我還給學生詳細地介紹了潑水節的相關知識,並播放了一段潑水節的視頻,讓學生對潑水節有了一個直觀而形象的認識,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讀課文,爲第二課時的品讀做好鋪墊。第二課時就是精讀課文,具體感知潑水節的歡樂了。

爲了能讓學生從這節課的學習中得到儘可能豐富的知識,我在備課時做了很多的準備。首先,確定本課教學的重難點爲“感受潑水節的快樂”。爲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補文本的空白,而不是機械地去接納文本。針對本篇課文介紹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內容,教學時以讀悟法爲主,讓學生通過想象、表演等手段,在情境中朗讀,在朗讀中感悟,獲得美的體驗。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認爲以下幾方面處理得比較滿意:

第一,善於創設情境,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根據低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在教學第二自然段傣族人民爲潑水節做準備這一處時,爲了能讓孩子們切身體會傣族人民想參加潑水節的那種急切的心情,我讓孩子們自己做一回“傣族人民”,我當記者來採訪他們:“請問小朋友,你們提着桶端着盆這是要幹什麼去呀?”孩子們熱情地回答:“我們這是要去參加潑水節呢!”我的問題接着跟進:“原來你們是要去參加潑水節呀,那你們現在一定非常高興嘍?能跟我們說說你們現在的感受嗎?”在學生說完以後繼續跟進:“你們這麼激動,一定很早就做好準備了吧?”通過這個情境的創設,孩子們在表演的過程中真切地體會了傣族人民參加潑水節時的心情,同時也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層次清晰,抓住重點段落重點詞語,紮實地學習課文內容。

第二自然段是本課的重點段落,因此,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把重心就放在第二自然段上,第一段和第三段都是簡要帶過,沒有花費過多的時間。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幫學生理清思路,首先這一段寫了人們爲潑水活動所做的準備,其間通過“早早”和“早已”兩個詞體會人們的急切心情,並通過“滴香水”、“撒花瓣”等體會人們所做的精心準備;然後寫了潑水的盛大場面,抓住“互相追趕”、“拿瓢灌”、“端盆潑”等了解潑水時的情景;最後這一段介紹了清水的象徵意義,讓學生牢記“吉祥如意”這四個關鍵字。整篇課文學完以後,學生基本上都對傣族人民的潑水節有了一個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第三,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課堂生動且高效。

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學中,運用表演法讓學生掌握“提”、“端”、“滴”“撒”等動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恰當;在體會潑水的盛大場面時,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感受;在感受人們潑水時的歡樂時,觀察書中的插圖理解“笑開了花”;再結合清水的象徵意義給孩子講潑水節來歷的小故事……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方法的結合使這個課堂充滿了活力。孩子在新鮮與愉悅的感受中完成了對知識的學習。

第四,立足文本,靈活拓展。

這節課的教學,指導朗讀和背誦是基本要求,而我也把這一點貫徹到整個的教學過程之中,每學一段,都讓學生充分進行練讀和背誦。因此,下課時,學生基本上都能把課文有感情地背下來。除了教學書上的課文以外,我還抓住文本中的空白點進行了適當的拓展。比如在講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徵,誰身上潑的水多,就意味着誰得到的幸福多”這一處時,我說:“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清水潑在老人身上,祝福他——;清水潑在孩子身上,祝福他——;清水潑在姑娘身上,祝福她——;清水潑在小夥兒身上,祝福他——;清水還可以潑在誰身上,祝福他什麼呢?”這一設置達到了語言訓練和情感延伸的雙重效果。

第五,過渡語言恰到好處,簡潔優美。

如:複習詞語後小結:“潑水節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通過文字去分享傣族人民的歡樂吧!”學第一自然段時引入:“走進迷人的西雙版納,看!高高的佛塔,聖潔美麗;寧靜的村寨,世外桃源;美麗的孔雀在濃綠的椰樹下悠閒的散步;悠悠的瀾滄江水碧波連連。又是一個春暖花開的美麗時節,火紅火紅的鳳凰花開了,傣族人民的潑水節又到了!請小朋友們讀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時引入:“在熱切的期盼中,最爲熱鬧的潑水活動就要開始了!自由讀第二自然段,找一找,人們爲潑水活動做了哪些準備?”講到人們爲潑水活動做準備時:“是啊,潑水節這天人們無比激動,早早做好了準備。還沒開始潑水呢,大街上就熱鬧起來了,到處洋溢着——(歡樂)!讓我們一起讀出這份歡樂,這份激動吧!”播放潑水的場面要展示圖片時:“潑水節中最快樂的就是潑水活動了,想看一看潑水的場面嗎?”感受了潑水的盛大場面後小結:“大家盡情地潑,盡情地灑,一朵朵水花在人羣中盛開,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大街成了水的`世界,歡樂的海洋,這真是一個——(歡樂的潑水節)!”揭示了清水的象徵意義以後:“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此時此刻,大街上瀰漫着香氣,縈繞着祝福,這真是一個——”引入第三自然段時:“潑水活動結束了,潑水節的歡樂還在繼續呢。自由讀第三自然段,說說你又知道了什麼。”最後總結全文:“這樣一個歡樂的潑水節,令我們流連忘返。下面,就讓我們伴着歡快的音樂,再次感受潑水節的歡樂吧!”這些過渡語使整個課堂顯得乾淨利落,脈絡清晰,並且給人以美的享受。

當然,這節課也並不是一堂完美的課。在授課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需要注意和改進的地方,如背景音樂的時間太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聽覺疲勞;要給孩子留有足夠的思考空間,不要急於讓個別學生說出答案;潑水節的資料也可以讓學生提前收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等。但總的來說,這節課上的還是比較成功的。

《歡樂的潑水節》教後反思 篇6

今天我教學了《歡樂的潑水節》。這篇課文緊扣“歡樂”記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對學生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

全文共有三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鳳凰花開了,一年一度的潑水節到了。第二自然段詳寫了人們互相潑水的情景及其象徵意義。第三自然段寫人們唱歌、跳舞、賽龍舟、放煙火直到深夜。

在教學的開始,我用“從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潑水節的歡樂呢?”這樣一個問題統領全文,引導學生自由地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邊讀邊劃出有關句子,再反覆朗讀,仔細體味文字中透出的歡樂感覺。給予學生充分的讀書感受的時間後,再作詳細交流。學生在整個自讀感受和交流的過程中還是比較主動積極的,並已經形成了一定讀書和學習的能力與習慣。

第二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潑水的歡樂場面。在交流的時候,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重點句段,並說出了自己的感受。怎樣突出文章的重點,讓學生真正通過語言文字感受到潑水時的歡樂呢?我先利用起書中的插圖,指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將課文內容與插圖融合起來,在學生自己腦中形成更詳細、更具體、更生動的畫面,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潑水時的快樂心情,然後指導他們練習朗讀。但緊緊是這樣還不夠的,我又引導學生找出人們潑水的方式,即表示動作的詞,讓學生們模仿着演一演,學生或“灌”或“潑”,課堂上一下子熱鬧起來,如果剛纔學生只是很努力地想象到人們的快樂,那現在他們已經是親身經歷和體驗了那種歡樂了,這時引導學生再一次朗讀這句話,效果明顯好了很多。就這樣,從“看”到“想”再到“品”,將離學生生活比較遙遠、比較陌生的生活場景搬到了課堂中,順利地完成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突破。

但是,課堂還存在很多遺憾之處,需以後不斷努力改進。如:

1、在文章重點部分的教學時還可以再深入地進行探究學習,教師還可以作更深入更廣泛的引導

2、由於缺乏一定的教學機智,語文功底還比較薄弱,教師的引導顯得有些鬆散,不夠緊湊,沒能“趁熱打鐵”,將課堂中的“歡樂”推向高潮。

3、整個教學的層次還可以更明朗些。

4、朗讀的方式比較單一,大多都是齊讀、分男女生讀、分小組讀,可多一些範讀、學生個別讀等形式。

《歡樂的潑水節》教後反思 篇7

神話傳說和視頻欣賞幫助我引領學生走進並走近歡樂的潑水節

這篇課文介紹了西雙版納傣族人的一項重大節日——潑水節。在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緊扣“歡樂”,從傣族人的動作、準備清水的講究、潑水時的場景讓學生來感受這是歡樂的潑水節。由於學生對潑水節不是很瞭解,在讀完課題後,我就立即講了一個關於潑水節來歷的神話故事。所有學生,甚至是剛剛纔做過小動作的學生也不由自主地收回了心,凝神傾聽着。當講到大力士怎樣把可惡的收稅人打死,學生們特別是男生更來了勁。看到他們興致勃勃的小臉蛋,我決定“放第二把火”,讓他們觀看潑水節時候的視頻,這時學生們不僅對潑水節的來歷有了一定的瞭解,而且對潑水的場面也有了可想象的畫面扶持。我讓學生們找哪些詞語可看出這是一次“歡樂的潑水節”?學生們紛紛舉手:迎來、早已……當說到“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徵”時我靈機一動,隨機問:同學們,假如我們這個教室就是潑水節的現場,我們小朋友也在參加這次的潑水節,你會把水潑向誰?這個問題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一開始範圍還很小,說潑給班裏的同學、老師、親人,祝他們吉祥如意。後來範圍越說越大,說潑給全校師生,我們祖國,還有說潑給全世界,讓世界不再有戰爭,讓世界上充滿和平,讓人類吉祥如意。是呀,這只是一句句稚嫩的語言,卻傳遞給我這樣一種感動:孩子,真的是美好的,他們樂觀、積極、向上、和平,他們是播撒愛的天使。這堂課在這樣融融的氣氛中結束了,帶給我的是許多意料之外的東西,值得珍惜!

《歡樂的潑水節》一文緊扣“歡樂”記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對學生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具體生動地寫了潑水的歡樂場面。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點段落、重點句子、重點詞語進行教學,貫徹了以讀爲本的教學原則,通過學生的自讀、感悟,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由於潑水節離我們小朋友的生活比較遙遠,比較陌生,因此,如果僅靠朗讀來進行教學的話,學生就沒有深刻的感性認識。基於這點,在教學過程中最好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潑水的錄像片段給小朋友看,使學生如臨其境,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這一點是最遺憾的。

《歡樂的潑水節》教後反思 篇8

《歡樂的潑水節》一文緊扣“歡樂”記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對學生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具體生動地寫了潑水的歡樂場面。在教學過程中,我能夠突出文章的重點,抓住文章的重點段落、重點句子、重點詞語進行教學,貫徹了以讀爲本的教學原則,通過學生的自讀、感悟,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由於潑水節離我們小朋友的生活比較遙遠,比較陌生,因此,如果僅靠朗讀來進行教學的話,學生就沒有深刻的感性認識。基於這點,我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反覆將傣族人民潑水的錄像片段放給小朋友看,使學生如臨其境,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在學生看完第二遍錄像的時候,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錄像很精彩,不過,老師覺得美中不足的是,這錄像中沒有人們講的話。你們猜猜看,他們會說些什麼呢?”巧妙的提問,引起了學生的積極思維,也激起了學生說話的慾望。這一環節的設計,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更能加深學生對傣族人民過潑水節時潑水的意義的理解。

《歡樂的潑水節》教後反思 篇9

在《小學語文教師》上看到過一個故事,故事裏的孩子這樣評價他的語文老師,我們的語文老師有點傻,我們知道的他還一個直問個不停。孩子是最純真無邪的,這說明我們在課堂上做了許多無用功。回顧我的課堂,何嘗不是如此,每篇課文我都要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但這些問題是不是孩子一看就會的,是不是孩子們喜歡研究的,我還真沒仔細地想過。該學《歡樂的潑水節》了,我倒要嘗試嘗試,看學生們能提出哪些有價值的問題,再看看他們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和老師提出的問題情感上有什麼不一樣。

生字認識了,我拋出了第一個問題:默讀一次課文,邊讀邊想,有不明白的詞或句子,在旁邊畫個問號,一會兒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學生們讀書很靜,不時勾勾畫畫,比平時多了幾分書生氣。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可真多。詞語方面的有“一年一度”“香水”“意味”“回想”;句子方面有“誰準備的清水呀,爲什麼還要撒上鳳凰花的花瓣?”“爲什麼人們身上溼淋淋,臉上還會笑開了花?”“西雙版納在哪裏?”“潑水節是怎麼來的?”聽着學生們提出的問題,我心花怒放,這些是多麼好的教學資源呀,有好多我備課時都沒有想到呢?

第二節課,我和學生們順着作者的思路,帶着他們提出的問題在課文裏走了個來回。我們邊讀書邊解決問題,讀着想着,彷彿真的來到的西雙版納。一節課,除了潑水節的來歷是我補充的,大部分問題是學生自己解決的,他們向我充分展示了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由衷地讚揚他們不簡單。

課堂應該研究真實的問題,學生們自己的問題,這樣的課堂者有效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纔是思辨的課堂。這樣的訓練,在遇到合適的課文還要繼續下去。

《歡樂的潑水節》教後反思 篇10

《歡樂的潑水節》一文緊扣“歡樂”記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對學生初步進行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教育。

第二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具體生動地寫了潑水的歡樂場面。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抓住文章的重點段落、重點句子、重點詞語進行教學,貫徹了以讀爲本的教學原則,通過學生的自讀、感悟,來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由於潑水節離我們小朋友的生活比較遙遠,比較陌生,因此,如果僅靠朗讀來進行教學的話,學生就沒有深刻的感性認識。基於這點,在教學過程中最好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播放傣族人民潑水的錄像片段給小朋友看,使學生如臨其境,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這一點是最遺憾的。

《歡樂的潑水節》教後反思 篇11

二年級的課文教學,應以識字、寫字爲重點開展,必須放夠時間,放足精力進行教學。把閱讀和識字寫字結合起來,是識字寫字教學的原則之一,但絕不意味着削弱識字寫字教學,特別是低年級更是如此。不過反過來,也不能因爲把識字寫字作爲重點,而削弱了學生的閱讀實踐。這個度如何在課文教學中好好把握,我也在不斷地研究探索中……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要落實課程標準提出的識字、寫字“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的思想,一方面要在教學中突出這個重點,在教學時間、教學環節、教師指導、學生認記寫等方面予以保證,特別是在閱讀課上要防止只抓課文的閱讀理解而蜻蜓點水式地處理識字、寫字的情況出現。基於這樣的思考,我採用了理解課文和識字寫字兩條線並行走的教學方法。也覺得這是很好的方法。但在試教學中發現在閱讀教學中往往陷入兩難的境地:一方面,生字的學習容易將文章的情感主線肢解了、切割了,讓人感覺是兩張皮,不自然;另一方面,識字方法可以多,而且應該多,但如果與理解課文“整合”得不好,也不行。通過教研,我們嘗試採用“集中識字”與“隨文識字”相結合並且重視寫字指導的教學方法。

如:開課認讀生詞時採用集中識字法學習“潑、互、幸”三個生字,“吉、祥”兩個字採取“隨文識字”法。此外,還注重識字方法的多樣化,針對低年級孩子思維的特點,採用自主識字法(如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記字。提問: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這個字?);辨析比(如:“幸”與“辛”的比較);字理識字法(如“互”的教學);編順口溜法(如:“潑”的教學)等多種方法,儘量讓識字與孩子的生活,與學過的知識,與有趣的口訣結合起來,提高了識字效率。從幾次試教來看,其效果還是很不錯的。最後,是紮紮實實的寫字時間。重視寫字環節,更是我們在這一次教學研究的追求。力求專門留出10分鐘左右的時間指導學生寫字。在寫字指導上繼續複習鞏固學生已掌握的讀貼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讀貼能力,堅持寫字五步法,即“看——描——寫——查——改”,這樣的寫字指導落實到課文教學中,凸顯了我們的教研主題。更可喜的是,我們組的老師在教研中加強了上常規課就重視寫字指導在課文閱讀中落實的意識,我們的課堂變化就說明這一點。

《歡樂的潑水節》教後反思 篇12

《歡樂的潑水節》一課,生動描寫了傣族潑水節的盛大場面,表現了歡樂、祥和的氣氛。可是,它與學生的生活、感知是有一定距離的。我嘗試着讓學生走入情境,讓學生活動起來,讓學生與潑水節有了一次親密接觸。

在學生熟讀課文,找到了表示人們潑水的動作的詞語(端、潑、拿、灌),並利用插圖知道了還可以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潑水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在音樂聲中互相潑水,學生們玩得快樂極了,有潑的,有灌的,有撒的,還有倒的……音樂結束了,學生們都捨不得回座位。於是,我拉着學生的手,有意地問一個小男孩:“你全身都溼透了,可爲什麼還笑得那麼開心?”小男孩靦腆地笑了笑,說出了“幸福”一詞。轉過頭,我故意嚴肅地對平時大大咧咧的宇說:“老師可要批評你,怎麼那麼沒有禮貌,把那位老爺爺潑得全身都是水,感冒了怎麼辦?”同學們一下子愣住了,一會兒,大家就笑開了,七嘴八舌地糾正老師的錯誤,“吉祥如意”一詞就被學生內化吸收了。最後,我又隨機抽了幾位學生問:“你的水去哪兒了?”學生們不斷說出“我潑在小姑娘的身上了,我祝願她……”“我潑在小夥兒身上了,我想讓他……”“我撒在老師身上了,我祝願您……”學生們純真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愛的洗禮。

課尾,我又問學生:“你們度過了一個怎樣的潑水節?”學生們都說出了自己的真實感受,是那麼自然,那麼清新。

課上完了,學生不僅與潑水節有了親密接觸,與老師也有了親密接觸。我覺得,我所追求的人文教育正在邁開步子……

《歡樂的潑水節》教後反思 篇13

《歡樂的潑水節》主要緊扣“歡樂”一詞,記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盛大場面,表現了祥和、歡樂的氣氛。由於這是少數民族的節日,對於我們這的下朋友相對比較陌生,僅靠朗讀來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主要是將多媒體落到實處,與朗讀想結合來理解課文內容,人們潑水的歡樂以及那盛大的場面我通過課件的展示,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對課文的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段落,因此我在教學的時候主要是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我是這樣教學的:

師:盼望以久的潑水節終於來了,那麼參加潑水節要準備些什麼呢?快去讀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師:你做了什麼準備?

師:有人來得還要早呢!你來做什麼的呀?

(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話“大街的兩旁早已準備好了清水,清水裏有的滴上香水,有的灑上花瓣。”)

師:小姑娘、小夥子們,你們爲什麼來這麼早啊?

(讓小朋友感受到那激動興奮的心情,有的同學甚至聯想到了春遊前的那個晚上,可以說是身有體會了)

接下來是開始潑水的部分:

師:從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這份歡樂的?

深入細緻地分析課文,爲什麼身上溼淋淋,人們還那麼高興呢?爲什麼是感嘆號呢?你想把水潑向誰,祝福他什麼……

有了多媒體的幫助,學生可以說是學得不亦樂乎,深刻體驗到了潑水節的歡樂,在最後有感情地朗讀全段時,那高興勁,那個有感情喲,讓我現在還彷彿聽到了那琅琅的讀書聲,這節課我上得很愉快,學生也是。

《歡樂的潑水節》教後反思 篇14

今天下午,教研室的領導和學校的相關領導老師來我校進行教學指導,並旁聽了我的一節音樂課《快樂的潑水節》。在後來進行的評課環節中,領導們都對我進行了一些指導性的建議,我覺得受益匪淺。下面把我的這節課做一下反思。

這是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節唱歌課,名字叫《快樂的潑水節》,它是一首歡快的歌曲,所以,在本節課中,我緊扣《快樂的潑水節》中的“快樂”二字,想把課堂氣氛搞的活躍一點,但是由於各方面的原因,這一點做的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導入新課前,因爲課前準備不是很充分也可能是因爲太緊張的緣故,前面介紹同學們喜歡的民族這一方面用的時間太多,導致後面學歌的時間很緊張,幸好學生們很爭氣,教授新歌的過程很順利,大部分的學生都在很短的時間內學會了歌曲。以後一定要重視課前的準備工作,把導入部分處理好,這樣後面的學習任務才能輕鬆的完成。

在學習新歌之前,我安排了一個節奏型的練習,學生們在沒有接觸過此知識的前提下,節奏型學習的非常快,打得非常好,出乎了我的意料。後來的評課中領導建議我,這個環節讓學生單獨起來打效果會更好,以後我一定注意這點。

新歌學習的過程很順利,兩遍下來學生已基本學會了歌曲。這也是我很意外。因爲是新授課,而且從來沒有欣賞過,這說明學生們學習歌曲的興趣和能力都很高。這一環節我出現的問題也是沒有單獨請學生起來演唱,這樣不能更好地掌握學生對歌曲的掌握情況,在同學們回答問題不大膽方面,我沒有及時採取鼓勵的語言去激勵他們,以後在講課中,我也一定會注意這些。

最後的舞蹈環節是本課中的一個亮點,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好,效果頁很好,整個課堂成了歡樂的海洋。但是在教授舞蹈時,我沒有面向全體同學,以後也要注意。

通過反思,我認識到要善於處理好教學中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關係,巧妙地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活動及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才能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新精神,使每個學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總之,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還有許多地方要去改進和提高,我會通過不斷地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希望領導和老師們多給我提意見,讓我能更快的成爲一名合格的、優秀的音樂教師!

《歡樂的潑水節》教後反思 篇15

《歡樂的潑水節》主要緊扣“歡樂”一詞,記敘了居住在西雙版納的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盛大場面,表現了祥和、歡樂的氣氛。由於這是少數民族的節日,對於我們這的下朋友相對比較陌生,僅靠朗讀來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主要是將多媒體落到實處,與朗讀想結合來理解課文內容,人們潑水的歡樂以及那盛大的場面我通過課件的展示,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對課文的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第二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段落,因此我在教學的時候主要是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我是這樣教學的:

師:盼望以久的潑水節終於來了,那麼參加潑水節要準備些什麼呢?快去讀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師:你做了什麼準備?

師:有人來得還要早呢!你來做什麼的呀?(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話“大街的兩旁早已準備好了清水,清水裏有的滴上香水,有的灑上花瓣。”)

師:小姑娘、小夥子們,你們爲什麼來這麼早啊?(讓小朋友感受到那激動興奮的心情,有的同學甚至聯想到了春遊前的那個晚上,可以說是身有體會了)接下來是開始潑水的部分:

師:從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這份歡樂的?深入細緻地分析課文,爲什麼身上溼淋淋,人們還那麼高興呢?爲什麼是感嘆號呢?你想把水潑向誰,祝福他什麼……

有了多媒體的幫助,學生可以說是學得不亦樂乎,深刻體驗到了潑水節的歡樂,在最後有感情地朗讀全段時,那高興勁,那個有感情喲,讓我現在還彷彿聽到了那琅琅的讀書聲,這節課我上得很愉快,學生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