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二年級教案 > 李商隱《33、無題》課文(蘇教版八下)

李商隱《33、無題》課文(蘇教版八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2W 次

 原文:

李商隱《33、無題》課文(蘇教版八下)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矩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爲探看。

 譯文:

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也難捨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將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完成灰時象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乾。

女方早晨妝扮照鏡,只擔憂豐盛如雲的鬢髮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對方的住處就在不遠的蓬萊山,卻無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爲我去探看情人,來往傳遞消息。

 附《無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瞭解作者李商隱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 “相見時難別亦難”中兩個“難”的含義以及“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詩的本意和今天人們常用它來表達的感情。

2、過程和方法:

在朗讀、自由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結合註釋看課文,初步理解詩歌的內容及含義。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理解古代女子在悲傷與痛苦的愛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隱的詩歌常以清詞麗句構造優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蘊幽隱具有朦朧婉曲之美。

 二、教學過程:

1、 導入:

由李白、杜甫的詩爲切入點引導學生說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稱的是李商隱和杜牧,從而導入本課。

2、作家、作品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詩人,與杜牧齊名,稱“小李杜”;詩風與杜甫更爲接近,“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唯義山一人”(王安石語)。杜牧的詩風則更近似李白。

李商隱與李賀,都是唐室宗親,但因年代久遠,家境已十分貧寒;他從小穎悟,十六歲即以《才論》、《聖論》兩篇古文“出諸公間”,並受東都(洛陽)留守令狐楚賞識,令狐楚是當時駢文章奏高手,李商隱得他悉心指點,很快青出於藍,這一技之長成爲他後來謀生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種技能。

二十六歲時,李商隱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進士,次年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後娶其女爲妻,琴瑟和諧。但當時的牛(僧孺)李(德裕)黨爭激烈,令狐楚屬牛黨,王茂元則屬李黨。李商隱此舉被視爲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綯指責爲“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黨排擠。此後一生在牛、李兩黨的傾軋中度過,困頓淒涼,終年四十六歲。

李商隱的愛情詩成就極高,他的《無題》詩十餘首,取前兩字爲題而實質是無題的詩又有十餘首,如《錦瑟》、《碧城》、《爲有》等,其他似有題而實無題的詩若干首,寫纏綿悱惻的愛情,寫幻想,寫傷感:“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錦瑟》文字錦繡華美,字面意義易於理解而內容極深,歷來有“一篇錦瑟解人難”之稱。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嬋娟”(《霜月》);“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晚晴》);“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給人以極深的印象。

3、具體講解:

學生自由朗讀。讀完課文後,獨立思考理解。試用詩歌鑑賞方法。

4、檢查初步感知和獨立思考效果

準備課堂練習本,思考問題:

(1)“無題”有幾種情況,你以爲何種在鑑賞中更重要?

(2)從“絲”的註釋看,該句用了什麼修辭?

(3)三、四句一起表達了什麼情感?

(4)解釋“曉”的意義,注意“鬢”的音、義。

(5)“蓬山”是目的地,還是出發點?(注意句式倒裝)

(6)“殷勤”意義(古今異義)

5、學生討論、覈對,檢查自讀習慣,反思學習方法。

6、選生講,教師補充。

(雙關: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無題:《詩經》、樂府詩很多;說無題,真正的“題”是什麼?文章寫的角度,前四句是……,5、6句是……,用了什麼手法?與杜甫的什麼句子最相似?)

7、請大家分組討論:

(1) 詩中“相見時難別亦難”這句詩中的兩個“難”的含義。

(2) 如何“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詩的本意?今天人們常用它來表達怎樣的思想感情?

(3) 學過這首詩後,你對詩中的愛情是怎樣看的?也可以談談你心目中的愛情是什麼樣子的。 請每組的學生代表到講臺前發言。

8、賞析參考資料:

這首詩,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之中,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綿邈,極爲豐富。

開頭兩句,寫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於受到某種力量的阻隔,一對情人已經難以相會,分離的痛苦不堪忍受。首句的“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兩個“難”字,第一個指相會困難,第二個是痛苦難堪的意思。前人詩中曾有“別日何易會日難”(曹丕《燕歌行》)“別易會難得”(宋武帝《丁都護歌》)等句,都是以強調重聚之難而感嘆離別之苦。李商隱從這裏推進一步,表明因爲“相見時難”所以“別亦難”——難以割捨、痛苦得難以禁受。

詩人在一句之中兩次使用“難”字,第二個“難”字的出現,因重複而給人以輕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詩句的綿聯纖曲之勢,使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因表達方式的低迴婉轉而顯得分外的深沉和纏綿;這樣的纏綿情態,在“別易會難得”等平直敘述中是不易體會的。

“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境,點出分手時的季節,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暮春時節,東風無力,百花紛謝,美好的春光即將逝去,人力對此是無可奈何的。抒情主人公既已傷懷如此,恰又面對着暮春景物,當然更使她悲懷難遣。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靈的創痛,也同眼前這隨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因爲美的事物受到摧殘,豈不令人興起無窮的悵惘與惋惜!

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次句不僅象徵詩人留滯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離人的百無聊賴,同“東風無力百花殘”一樣,寫實與象徵融爲一體,賦予感情以可以感觸的外在形態,也就是通常說的寓情於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雙關,全句是說,自己對於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幹”是比喻自己爲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彷彿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思念不止,表現眷戀之深,但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可是,雖然相會無期,卻至死靡它,一輩子都要眷戀着。所以,這兩句,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着與追求。

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着有悲觀色彩。這些感情,好象在無窮地循環,難以求其端緒;又彷彿組成一個多面的立體,光從一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詩人只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瞭如此複雜的心理狀態,表明他的聯想是很豐富的。“春蠶”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想,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寫出了“到死絲方盡”,使這一形象具有了多種比喻的意義。南朝樂府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老(不應,這裏是“不顧”的意思),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造意與《無題》的“春蠶”句相近。不過,這裏的春蠶“何惜微軀盡”,是在料定“纏綿自有時”、前途頗有希望的情況下產生的意念。《無題》“春蠶”句則不然,就其表現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現的追求是無望的,卻又是不計希望之有無的,感情境界有差異,聯想也更爲曲折。

以蠟燭的燃燒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隱以前的南朝樂府中,也不少見。如“思君如明燭,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陳叔達,同題)等皆是。“蠟炬成灰淚始幹”同樣是用蠟燭作比喻,卻不是單一地以蠟淚比擬痛苦,而是還進一步以“成灰始幹”反映痛苦的感情終生以隨,聯想比前人深微複雜得多,形象的底蘊也因此而豐富得多了。

三、四句寫的是詩人自己,下兩句就轉到對方身上,想象着對方別後的可憐生活。當她早晨起來,照鏡子的時候,也許覺得鏡中人的秀髮已經不同於往常,容顏憔悴了。分別後她獨自一人,夜深難眠的時候,月色之下,吟詩壞人,該會感覺天上灑下的月光是多麼的悽清和寒冷。與杜甫名句“香霧雲鬢溼,清輝玉臂寒”相似,去替對方設想。是對寫法。“曉鏡”句說的是清晨照鏡時爲“雲鬢改”而愁苦,並且是“但愁”——只爲此而愁。這就生動地描寫了紆折婉曲的精神活動,而不再是單純地敘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這件事了。

末兩句表明詩人並未放棄。儘管蓬萊仙山,凡人進不去,但畢竟不遙遠,我可以請求青鳥使者替我傳遞消息。雖然青鳥使者是幻象,但可以猜想:她並不遙遠,只是強大的政治阻力攔在中間。不屈的意志,愛情的哀歌!

9、欣賞歌曲《相見時難別亦難》,感受意境。背誦全詩並要求會默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