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6W 次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進行肖像描寫,並體味其作用。

2.學習欲揚先抑的寫法。

3.感悟托爾斯泰深邃而豐富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點難點

1.文中的肖像描寫及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視心靈的手法,感悟托爾斯泰的深邃而豐富的精神世界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給下列畫線的字注音。

鬍髭(zī)長髯(r2n)鬈(qu2n)發黝(yǒu)黑滯(zhì)留

愚鈍(dùn)禁錮(ɡù)軒(xu1n)昂犀(xī)利侏儒(rú)酒肆(sì)

尷尬(ɡ1nɡ4)鋥(zènɡ)亮甲冑(zhu)粲(c4n)然盎(4nɡ)然

2.解釋下列詞語。

黝黑:黑。黑暗。

滯留:停留不動。

愚鈍: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風度。

禁錮:束縛,限制。軒昂:形容精神飽滿,氣度不凡。

犀利:鋒利。銳利。

侏儒:身材異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館。

尷尬:處境困難,不好處理。熾熱:極熱。

粗製濫造:指產品製作粗劣,不講究質量。

藏污納垢:比喻包容壞人壞事。

鬱鬱寡歡:心情不舒暢,不快樂。

鶴立雞羣:比喻一個人的才能或儀表在一羣人裏頭顯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嚴肅莊重的樣子。

誠惶誠恐:惶恐不安。

廣袤無垠:廣闊無邊。古代以東西長度爲“廣“,南北長度爲“袤”。

頷首低眉:低着頭顯得很謙卑恭順的樣子。

無可置疑:沒有什麼可被懷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無光。

二、導人

1.導語

同學們,以累累鉅著在俄國文壇馳騁了近六十年的文學大師托爾斯泰,因其真實深刻地再現了俄國社會生活而被列寧譽爲“俄國革命的鏡子”。《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則是代表他藝術高峯的三部長篇小說。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近這位磨難中造就的偉。探訪他深邃而豐富的內心世界。

2.作者簡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作家。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傳記、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見的珍藏》、《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說多寫人的`下意識活動和人在激情驅使下的命運遭際。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畫見長,他比較喜歡某種戲劇性的情節。但他不是企圖以情節的曲折、離奇去吸引讀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連忘返的人和事。

三、整體感知

給學生五分鐘通讀全文,思考:

1)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大體可以分爲幾個部分?

是列夫·托爾斯泰的“肖像畫”

大體分爲兩個部分:

(1-5)刻畫托爾斯泰的外貌特徵。

(6-9)描寫托爾斯泰那非同尋常的眼睛。

2)讀完全文後,你有什麼疑問?

四、精讀文本

1-鬚髮

2-面部輪廓結構

3-面部特徵

4-長相

5-拜訪者的態度

1、第1段主要寫了什麼?請你找出文中比喻和誇張的句子。

寫列夫·托爾斯泰鬚髮的特點。

面部輪廓的總體特徵:多毛,濃密的鬍鬚(反覆描寫)。

比喻和誇張鋪排兼用:

植被多於空地——喻“臉龐多毛”。

皺似樹皮——喻黝黑的臉膛。

糾纏不清的樹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髮。

像熱帶森林般濃密——鬚髮。

捲起的滔滔白浪——大鬍子。

作用:濃墨重彩的描繪,使人產生美的遐想。

2、第2段的主要內容?託翁給人的印象是什麼?寫法上有什麼特色?

大量的排比:整個面部像粗製濫造的小屋。額頭像樹柴。皮膚像村舍外牆那樣粗糙。

“給人的印象:失調、崎嶇、平庸,甚至粗鄙。

3、第3段重點寫了什麼?作者細緻刻畫樂面部特徵,那麼託翁美嗎?)

面部特徵——重點寫面容表情,毫無避諱地展示了託翁外貌醜陋的一面。

4、第4段突出托爾斯泰“長相平平,是俄國普通大衆的一員”,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

穿戴方面、職業方面、社會角色。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訓練用普通話正確朗讀的能力學習圈點批註的讀書方法。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3、體會中心與段落層次的關係。

4、通過學習課文引導學生觀察父母的生活與情感,主動爲父母分憂解難。

教學重點

1、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2、體會中心與段落層次的關係。

教學難點

課文2、3兩段對於表達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難點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導入新課,介紹相關文學常識。

2、檢查預習情況,初步感知全文。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

〖課前準備〗在上課前,在大屏幕裏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親》這首歌,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師】(激發情感,創設氛圍)在我的記憶中有這樣幾首歌詞:“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險峯萬里它最偉岸,爸爸,親愛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父親是那拉車的牛,想兒是一封家書,千里寫叮囑,盼兒歸,一袋悶煙,滿天數星斗”。這些飽含深情的話語充滿了對父親的愛戴之情,同時也是父親最真的寫照,

今天,我們就來學一篇文質兼美的紀實散文,其中也刻畫了一位疼愛兒子的父親,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書課題〗

二、解題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紀實性散文,也可以說是回憶性散文,本文寫於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廣大讀者所傳誦,多少年來也一直被選入教材,哺育了幾代人。對於這樣的名篇,我們應認真閱讀、學習。

2、作者簡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號秋實。江蘇省揚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創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細膩清麗、意境雋永、於樸素中見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氣息。

三、朗讀訓練

1、聽錄音朗讀(選一段節奏舒緩情調感傷的音樂)

要求:將那些自己讀不準的字標出記號;將自己不能理解的詞語框出來

2、檢查課前預習情況

給加點的字注音(出示課件)

奔(bēn)喪(sāng)差(chāi)使(shi)狼(láng)藉(jí)簌(sù)簌(sù)妥(tuǒ)貼(tiē)躊(chóu)躇(chú)迂(yū)蹣(pán)跚(shān)箸(zhù)拭(shì)瑣(suǒ)屑(xiè)晶(jīng)瑩(yíng)

3、朗讀

可以分爲四個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別找不同的小組讀。6段齊讀。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學,圈點批註與整體閱讀訓練。

教學內容和步驟:

圈點批註與整體閱讀訓練

1、閱讀全文,用規定符號進行圈點批註

【師】批註要點

1)詞語:不能理解的用橫線,認爲用得好的用框框

2)關鍵語句(或寫得好的`語句)用波浪線

3)有疑問的地方,用括號再加問號

4)用雙豎線和單豎線劃分文章層次

(這一環節主要用於學習讀書方法,形成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既是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熟悉,又是個種發現式的學習過程,當然畢竟是初中的學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夠有所批註,不論對錯都是可貴的)。

2、(稍停)找幾位同學簡要說說批註的地方並理由(找成績好的同學,旨在給其它的同學做出示範,教師可在學生閱讀時巡視,找那些批得較好的同學發言。教師可根據此收集反聵信息)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討論講解全文。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3、體會中心與段落層次的關係。

4、通過學習課文引導學生觀察父母的生活與情感,主動爲父母分憂解難。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領略晉祠的環境和建築的美麗風采。

2、學生能夠了解晉祠的由來和深邃的文化歷史底蘊。

3、初步掌握說明類小品文的寫作特點:科學性、趣味性、通俗性。

重點難點:

講析課文的主體部分“三美”“三絕”

瞭解晉祠的由來和深邃的文化歷史底蘊

教學設想:

教師以導遊身份,帶領學生做一次虛擬旅遊,使課文、圖畫、視頻相結合,帶領學生遊覽山西著名的風景名勝——晉祠,通過解讀課文,配合圖像和視頻資料,使學生能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感受晉祠的美和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進而產生對歷史古蹟的喜愛之情。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廣袤的中華大地,孕育了五千年中華文明,黃河河套地區河東河西的秦晉高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歷史滄桑變幻,但不變的是祖先留下的豐厚歷史遺蹟,給我們後世子孫提供了一筆豐厚的歷史遺產。今天,讓我們在歷史的隧道里穿梭,尋找祖先的痕跡,聆聽祖先的故事——

同學列舉你所瞭解華夏文明、歷史古蹟

秦始皇兵馬俑、萬里長城、故宮、陝西法門寺地藏祕宮……

上下五千年,泱泱我中華,一處又一處的歷史古蹟,演繹着一個又一個傳奇的故事,顯示着中華民族華夏兒女的聰明才智和勞動結晶。

今天,老師當一回導遊,帶領大家一起去山西太原,遊覽一處名勝古蹟——晉祠,一起去領略一下古老晉祠的美麗風采。

二、出示教學目標

準備好了麼?那麼就跟我出發——

三、學習課文:

1、老師先給大家講述一個故事——“剪桐封弟” 《史記晉世家》第九篇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爲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

《晉祠》原文閱讀

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懸甕。山上原有巨石,如甕倒懸。山腳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名的晉水。在這山下水旁,參天古木中林立着百餘座殿、堂、樓、閣、亭、臺、橋、榭。綠水碧波繞回廊而鳴奏,紅牆黃瓦隨樹影而閃爍,悠久的歷史文物與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一體,這就是古晉名勝晉祠。

西周時,年幼的成王姬誦即位,一日與其弟姬虞在院中玩耍,隨手拾起一片落地的桐葉,剪成玉圭形,說:“把這個圭給你,封你爲唐國諸侯。”天子無戲言,於是其弟長大後便來到當時的唐國,即現在的山西作了諸侯。《史記》稱此爲“剪桐封弟”。姬虞後來興修水利,唐國人民安居樂業。後其子繼位,因境內有晉水,便改唐國爲晉國。人們緬懷姬虞的功績,便在這懸甕山下修一所祠堂來祀奉他,後人稱爲晉祠。

晉祠之美,在山美、樹美、水美。

這裏的山,巍巍的如一道屏障,長長的又如伸開的兩臂,將這處秀麗的古蹟擁在懷中。春日黃花滿山,徑幽而香遠;秋來,草木鬱郁,天高而水清,無論何時拾級登山,探古洞,訪亭閣,都情悅神爽。古祠設在這綿綿的蒼山中,恰如淑女半遮琵琶,嬌羞迷人。

這裏的樹,以古老蒼勁見長。有兩棵老樹,一曰周柏,一曰唐槐。那周柏,樹幹勁直,樹皮皺裂,冠頂挑着幾根青青的疏枝,偃臥於石階旁,宛如老者說古;那唐槐,腰粗三圍,蒼枝屈虯,老幹上卻發出一簇簇柔條,綠葉如蓋,微風拂動,一派鶴髮童顏的仙人風度。其餘水邊殿外的鬆、柏、槐、柳,無不顯出滄桑幾經的風骨,人遊其間,總有一種緬古思昔的肅然之情。也有造型奇特的,如聖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衝雲霄,它的樹皮卻一齊向左邊擰去;一圈一圈,絲紋不亂,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煙,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繩。其餘有的偃如老嫗負水,有的挺如壯士託天,不一而足。祠在古木的蔭護下,顯得分外幽靜、典雅。

這裏的水,多、清、靜、柔。在園內信步,那裏一泓深潭,這裏一條小渠。橋下有河,亭中有井,路邊有溪,石間有細流脈脈,如線如縷;林中有碧波閃閃,如錦如緞。這麼多的水,又不知是從哪裏冒出的,叮叮咚咚,只聞佩環齊鳴,卻找不到一處泉眼,原來不是藏在殿下,就是隱於亭後。更可愛的是水清得讓人叫絕。無論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線好,游魚、碎石,絲紋可見。而水勢又不大,清清的波,將長長的草蔓拉成一縷縷的絲,鋪在河底,掛在岸邊,合着那些金魚、青苔、玉欄倒影,織成了一條條的大飄帶,穿亭繞榭,冉冉不絕。當年李白至此,曾讚歎道:“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瀉翠娥。”你沿着水去賞那亭臺樓閣,時常會發出這樣的自問:怕這幾百間建築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

然而,最美的還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古代文化,這裏保存着我國古建築的“三絕”。

一是聖母殿。這是全祠的主殿,是爲虞侯的母親邑姜所修的.。建於宋天聖年間,重修於宋崇寧元年(1102年),距今已有八百八十年。殿外有一週圍廊,是我國古建築中現在能找到的最早實例。殿內寬七間、深六間,極寬敞,卻無一根柱子。原來屋架全靠牆外迴廊上的木柱支撐。廊柱略向內傾,四角高挑,形成飛檐。屋頂黃綠琉璃瓦相扣,遠看飛閣流丹,氣勢雄偉。殿堂內宋代泥塑的聖母及四十二尊侍女,是我國現存宋塑中的珍品。她們或梳妝、灑掃,或奏樂、歌舞,形態各異。人物形體豐滿俊俏,面貌清秀圓潤,眼神專注,衣紋流暢,匠心之巧,絕非一般。

二是殿前柱上的木雕盤龍。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盤龍殿柱。雕於宋元潭年(1087年)。八條龍各抱定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風從雲生,一派生氣。距今雖近千年,仍鱗片層層,鬚根根,不能不叫人歎服木質之好與工藝之精。

三是殿前的魚沼飛樑,這是一個方形的荷花魚沼,卻在沼上架了一個十字形的飛樑,下由三十四根八角形的石柱支撐,橋面東西寬闊,南北翼如。橋邊欄杆、望柱都形制奇特,人行橋上,隨意左右,如泛舟水面,再加上魚躍清波,荷紅映日,真樂而忘歸。這種突破一字橋形的十字飛樑,在我國現存的古建築中是僅有的一例。

以聖母殿爲主的建築羣還包括獻殿、牌坊、鐘鼓樓、金人臺、水鏡臺等,都造型古樸優美,用工精巧。全祠除這組建築之外,還有朝陽洞、三臺閣、關帝廟、文昌宮、勝瀛樓、景清門等,都依山傍水,因勢砌屋,或架於碧波之上,或藏於濃蔭之中,揉造化與人工一體。就是園中的許多小品,也極具匠心。比如這假山上本有一掛細泉垂下,而山下卻立了一個漢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腦門,笑眯眯的眼神,雙手齊肩,託着一個石碗,那水正注在碗中,又濺到腳下的潭裏,卻總不能滿碗。和尚就這樣,一天一天,傻呵呵地站着。還有清清的小溪旁,突然跑來一隻石雕大虎,兩隻前爪抓着水邊的石塊,引頸探腰,嘴脣剛好埋入水面,那氣勢好像要一吸百川。你順着山腳,傍着水濱去尋吧。真讓你訪不勝訪,雖幾遊而不能盡興。歷代文人墨客都看中了這個好地方,至今山徑石壁,廊前石碑上,還留着不少名人題詠。有些詞工句麗,書法精湛,更爲湖光山色平添了許多風韻。

這晉祠從周唐叔虞到任立國後自然又演過許多典故。當年李世民就從這裏起兵反隋,得了天下。宋太宗趙光義,曾於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在這裏消滅了北漢政權,從而結束了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一九五九年陳毅同志遊晉祠時興嘆道:“周柏唐槐宋獻殿,金元明清題詠遍。世民立碑頌統一,光義於此滅北漢。”

晉祠就是這樣,以她優美的身軀來護着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她,真不愧爲我國錦繡河山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晉祠》練習題

1、《晉祠》是一篇以()爲說明對象的說明文,我們還學過另一類說明文則以()爲說明對象,如內容同樣是園林名稱的《 》

2、晉祠的特徵是( )

3、《晉祠》一文運用了()和()相結合的文法,把晉祠的特徵介紹的具體形象,形神兼美。

答案:

是一篇以實體事物(晉祠)爲說明對象的說明文,我們還學過另一類說明文則以事例爲說明對象,如內容同樣是園林名稱的。

的特徵是悠久的歷史文物同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融爲一體

一文運用了描寫和說明相結合的文法,把晉祠的特徵介紹得具體形象,形神兼美>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體味優美語言的魅力,掌握塑造語言美的方法。

教學設想:能化抽象爲具體,化直白爲含蓄,化無形爲有形。

學方法:講練結合(點撥爲主導,訓練爲主線)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決定中考作文成績的因素儘管很多,但從評卷實踐來看,制約作文成績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語言表達”。因爲,在審題、結構、內容等方面不出現“硬傷”的前提下,語言成爲感動“特殊讀者”(評卷人)的主要因素。試想,赤日炎炎,揮汗如雨之時,評卷教師每天要評閱大量的試卷,難免身心疲倦。讀着語言無味的文章,更加重了疲憊感。評卷時“一個讀者,兩三分鐘”,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要打動評卷人,文采顯得尤其重要。因此,科學備考中考作文,就不能不重視文采訓練。而且,文采訓練也易見成效。那麼,如何進行文采訓練最有效呢?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二、滿分作文展示:

黃山鬆,我讀懂了你!

你能讀懂黃山峭壁上的那株迎客鬆嗎?

雲纏它,霧繞它,雨抽它,風摧它,霜欺雪壓,雷電轟頂,大自然彷彿容不得它的存在,定要除之而後快。然而,它不低頭,不讓步,不畏風刀雪斧的剔抉,在數不盡的反擊和怒號聲中,練就了一身錚錚鐵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氣。

一次次,它在風雨中抗爭吶喊;一回回,它把雲霧撕扯成碎片;它以威嚴逼迫霜雪乖乖逃遁;它以剛硬驅逐雷電遠避它方……

一切生之渴望、生之奮鬥、生之抗爭,都在這由蒼松搖出的命運交響曲中展現出來了。

讀黃山鬆,你不覺得我們的安徽正是一棵偉岸挺拔的勁鬆嗎?

安徽,襟江帶淮,千年激盪,幾經興衰,這片遼闊的大地上曾上演過多少羣雄逐鹿、驚心動魄的故事啊!

這裏曾經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老莊道學,三曹華章,新安文學,桐城散文……這些,都是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出了多少人世滄桑;一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道出了安徽人民的勤勞和艱辛。

“相看兩不厭,獨有敬亭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這些,不正印證了文人墨客們對江淮秀麗景色的嚮往嗎?

衆人皆知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卻有幾人清楚那倚門而立翹首遙望、“人面桃花相映紅”的正是咱安徽潛山姑娘呀!“喬公二女秀所鍾,秋水並蒂開芙蓉”令詩人充滿了無限的嚮往,而那“舉手長勞勞,兩情同依依”的焦劉之戀不也跨越時空感動今人嗎?

文房四寶,徽派建築,蕪湖鐵畫,黃梅戲,鳳陽花鼓……這些,全是江淮兒女智慧的結晶啊!

千年前推翻了秦王朝殘暴統治的轟轟烈烈的陳勝、吳廣起義,千年後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浴血奮戰的無數勇士可歌可泣的事蹟,無不印證了江淮兒女不畏壓迫、抵禦欺凌的錚錚鐵骨。

黃山鬆,我讀懂了你!黃山鬆,你是徽魂!

簡評:本文立意深遠,作者以“黃山鬆”爲象徵物,通過對黃山鬆的描寫,表達了對安徽文化、安徽人民的精神的謳歌、讚美之情。從黃山鬆入手,切入口小,但能小中見大,虛實相間,構築黃山鬆與“徽魂”的相似點。這篇文章倍受閱卷老師的青睞,不止在於它的立意,語言也很值得我們學習,你認爲語言好在哪裏?(學生交流)文采飛揚是其一大特點,整散句交錯使用,“引用+排比”的修辭,抒情酣暢,氣勢充沛,擴充了文章的內涵,強化了對黃山鬆、對徽魂的讚美之情。

三、解讀考綱:中考《考試說明》關於“有文采”是這樣描述:詞語生動,句式靈活;善於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意蘊。要做到使文章“有文采”,就要摒棄枯燥乏味乾癟的信息語言,學會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

例如:她很憂愁------------------------------------

她是一棵孤單的樹,憂愁宛如層層水霧將她籠罩。(借用比喻)

她的憂愁“剪不斷,理還亂”,恰如春水綿綿不絕。(借用古詩詞)

過渡語:這節課我們就從修辭和引用化用詩句的角度打造作文語言。

四、技法指導

(一)、巧用修辭

【例1】責任,是一塊蘸滿高尚情愫的海綿,倘若你願擠,總有光輝閃爍的思想滲入你生命的夾層之中;責任,是一塊久已蒙塵的水晶,倘若你願擦,它會照得你的心靈亮堂起來;責任,是一支先人遺失的生花妙筆,倘若你願拿,它會把你短暫的一生描繪得流光溢彩……

1、學生大聲讀一遍,初步感知語言文采的魅力。

2、提問:你認爲這一段文字語言上有什麼特點?(學生交流)

(1)比喻?將什麼比作什麼?有什麼好處?——它使語言生動形象,具有形象美。

(2)排比?有什麼好處?——讀起來琅琅上口,富有氣勢,讀起來很有感染力,具有氣勢美。二者合用形象開闊。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特點:比喻+排比(形象之中彰顯氣勢之美)

【例2】品讀人生,要學會品讀失敗和痛苦。愛迪生品讀一千多次的失敗,最終成功地發明電燈;越王勾踐品讀喪國的失敗與苦澀,臥薪嚐膽,最終一舉滅吳雪辱;蘭斯阿姆斯特朗品讀癌症的痛苦,最終戰勝了病魔,回到了深愛的自行車賽場。失敗與痛苦是一種磨礪,一種考驗,讓真金在火煉中煥發光彩,讓鳳凰在浴火中涅盤重生。

1、學生大聲讀,初步感知語言文采的魅力。(學生交流)

(1)爲了說明一個道理,作者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列舉了三個典型的史事。並且它們不是簡單的堆積在一起,而是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安排材料。這樣不但營造了一種文化意境,而且語言動人。

(2)用對偶,嚴謹整齊,使語言具有對稱美。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特點:排比+引用+對偶(氣勢之中蘊含深刻哲理)

師:修辭,猶如語言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如果能在文章中適當的插上幾枝,那就會爲我們的文章增添幾分亮麗的色彩。(板書:巧用修辭)

【例3】[導入語]一般而言,一位作家的風格一旦形成很難再改變,然而宋代詞壇上的一位女詞人--李清照,前後作品風格迥異,她的前期作品清麗明快,後期作品淒涼沉痛,更多表現出一種關心國家命運的愛國主義精神,引起這種變化的原因是她遭遇了國亡、家破、夫死之痛,看下面的文字

讀慣了李清照“尋尋覓覓”的婉約窈窕,“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兒女情長,那麼“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的豪邁詩句,是不是如羽調商聲轉成黃鐘大呂般出人意料呢?追本溯源,卻是那亂離之世,家國之恨,才使這位柔腸百轉的女詞人對着滾滾湘江,一彎殘月,把淺唱低吟換作仰天長嘯。意外嗎?不,這種變化是同情理緊密結合的。意外,是浮涌在情理玉顏上的一層薄紗,揭開了它隱隱約約的掩蓋,情理露出了最意味深長的微笑。

[賞析]文段的畫線處用到修辭中的設問,問後再答,能引起人的注意和思考,語段中的兩個問句使材料很好地與話題相呼,與文題相合,明確地表達了作者的寫作意圖,適時地用到修辭中的反問、設問,不僅能造成句式上的變化,還能讓人隨時明白文章的主題所在。

[小結]善用修辭是使文章有文采的一個重要手段,最常用的有綻放藝術的比喻,增強氣勢的排比,濃化情感的擬人,也可以根據文章的需要用到其它修辭手法,總之,爲了文章的神采飛揚要善於巧用、妙用。

[學生練筆]

1、展開聯想,巧用兩種以上修辭手法,以“母親”爲話題,寫一組句子。(交流評點)

示例:母親是疲憊時的一杯龍井,當你軟弱無力時,只消幾口就使你神清氣爽;

母親是煩惱中的一曲古箏,當你意懶消沉時,優雅的旋律一飄蕩,眼前立即一片青翠;

母親是冬夜裏的一牀棉被,當你瑟瑟發抖時,貼心的呵護和溫暖使你安然入夢;

母親是黑夜中的一顆明星,當你辨不清方向時,一束柔光指引你邁開堅定的.腳步……

老師小結:修辭用與不用,確實有着天壤之別!但要注意:多用並非越多越好,我們千萬不能抓來就用,生搬硬套。修辭一定得用得自然、貼切,精妙,方能起到形象生動的作用,否則只會給人矯揉造作的感覺。

(二)、引用詩文

老師陳述:古代詩文是一座巨大的藝術寶庫,許多詩詞名句猶如一粒粒明珠,放射着迷人的光芒。因此,適當引用一些詩文名句,會使你的文章流光溢彩,給人以美的享受,也會體現考生較爲紮實的文字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養。(板書:化用詩文)

【例3】詩意地生活,或許應該如陶潛“採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般的悠然自得。詩意地生活,或許應該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般的飄逸灑脫。詩意地生活,抑或應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般的溫婉簡約。(指名讀)

【例4】“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語文從那古人口裏娓娓道出;語文被當陽橋前頭的張飛一聲吼出;語文從憂國憂民的范仲淹的筆端流出;語文在潯陽江頭的琵琶女琴絃上回蕩;語文帶我們到天姥山的仙人洞裏體驗神奇,到景陽岡的青石上感受驚險;它讓我們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憂愁,“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無奈,“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的蕭瑟……

老師提示:寫作時適當地引用、仿用與化用古詩詞文,可讓作文語言錦上添花。但名句、詩文的運用,可以分爲明引和暗引兩種。明引,是指引用時明白指出所引文字的出處,我們剛纔的用得都是明引;有時也可直接將引文編織在自己的語言中,屬於“暗引”。

【例5】樂觀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鷺,樂觀就是那沉舟側畔的萬點白帆,樂觀就是那鸚鵡洲頭隨風拂動的萋萋芳草,樂觀就是那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點點落紅。

[學生練筆]

2、人生一路,處處關情。親情、友情、愛情,無不讓生命充滿感動與絢麗。“”是親情的關愛;“”是友情的牽掛;“”是戀情的思念……

五、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讓作文語言“靚麗”起來的兩種方法,巧用修辭可以使形象美,化用詩文能達到古典美的效果,在寫作中合用多法一定能美不勝收。

(板書:形象美古典美合用多法美不勝收)

大家一定要在語言表達上狠下功夫,字斟句酌,精心錘鍊,不求“語不驚人死不休”,也應“言不細雕不入文”,爲你的思想着上美麗的外衣。但是一定要注意“語言優美”不等於“語言炫耀”,不能因辭害意,影響文章內容的表達。請看一位考生作文片段:“誠信在哪裏?誠信也許在維納斯的斷臂上,誠信也許在蒙娜麗莎的微笑裏,誠信也許在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傳說中……”(屏顯)這段文字就形式來說也許是美的,但寫的是什麼內容,讓人很費解。過分刻意地追求形式,把形式作爲第一性,必然事與願違,妨礙作品內容的表達。事實上形式和內容應該是有機和諧的統一,對作品形式的慘淡經營必須和對作品思想內容的苦苦探索相結合,才能收到預期的理想效果。語言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日之功,但只要大家積極自覺地閱讀,表達時精心組織,你的作品語言就一定能靚起來。

六、佈置作業:

以“思念”爲話題,用引用的手法,寫一段話。(交流評點)

示例:思念使詩聖嘆故鄉月明,思念使女詞人瘦比黃花,思念使豪放派鼻主幽夢還鄉相顧無言淚千行,思念使婉約派泰斗酒醒楊柳岸曉風殘月,思念使摩詰先生每逢佳節走入“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心境,思念使愛國詞人“鐵馬冰河入夢來”……

板書設計:

講究文采

巧用修辭形象美合用多法

化用詩文古典美美不勝收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5

教學文本:《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賣炭翁》

課堂類型:主題型羣文教學

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把握古體詩的特點,理解兩首詩歌內容。

2、比讀詩歌,運用求同法讀懂詩歌,讀懂詩人,讀出自我。

教學過程:

一、對詩熱身,導入新課:

唐代是古典詩歌的巔峯時期。唐詩中有四季變換的美好,有萬物歡騰的生機,有高山大川的壯麗,還有野草小花的頑強。我們今天學習的《唐詩二首》似乎與這些詩歌都不同。

(設計意圖:以兩位詩人格律詩中的名句導入,一方面是做課前熱身,讓學生快速進入課堂情境;另一方面,這些對仗的詩句爲學生髮現《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賣炭翁》形式上的特點作以參照;其三,也與課末的主題相呼應:詩歌可以描繪美、傳播美,還有更爲重要的是關照民生,關注現實。)

二、初讀求同,讀懂詩歌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兩首詩歌,說說這兩首詩歌在形式上有哪些共同之處。可以從字句、押韻、平仄、表達方式等角度來說。

預設:

這兩首詩都很長,有很多句,不像格律詩一樣是四句或者八句。

這兩首詩押韻有變化,不固定。

這兩首詩每句中的字數也不相同。有二言,三言,七言,九言。

這兩首詩都沒有對仗、平仄的限制。

這兩首詩都是古體詩,敘事詩。

(屏顯,共讀)

與格律詩相比,古體詩句數沒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各句字數也沒有嚴格限制;用韻靈活,可以押平聲韻,也可以押仄聲韻,中途可以換韻;不講究平仄、對仗等。《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是古體詩中的歌行體,《賣炭翁》是樂府體。

2、結合課下注釋,快速瞭解詩意。

這兩首詩歌都是敘事詩,它們分別敘述了怎樣的故事?這兩個故事有哪些相同之處?

預設: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敘述了詩人所住的茅屋被肆虐的秋風吹破,茅草橫飛,屋漏遇雨,長夜難眠的經歷。

《賣炭翁》敘述了在終南山伐薪燒炭的老人,辛辛苦苦燒成的千餘斤碳被宮裏的太監掠奪而去的事。

過渡:《茅屋爲秋風所破歌》所敘之事是詩人的親身經歷,《賣炭翁》所敘之事是詩人的所見所聞。那麼這兩個故事在內容上有哪些相同之處?請大家再讀詩歌。

預設:

這兩個故事中人民生活都很悲慘。

兩個故事中都有一個可憐的老人。

兩個故事都揭露了現實的黑暗。

……

3、兩首詩中都有一位老人形象,結合兩詩中具體的詞句,說一說哪位老人的遭遇更悲苦?請你爲老人代言,用朗誦表現出其生活的悲苦。

小組討論、交流。朗讀,展示。

預設:

杜甫的遭遇更悲苦。他生活貧窮,住的是茅草屋,蓋的被子很破舊。“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從“冷似鐵”“踏裏裂”等細節描寫可以看出他生活窮苦。

杜甫的遭遇更悲苦。他的茅草屋被風吹破,又遇上冷冷秋雨,長夜難眠,一家人生活無所依憑。“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這一內心獨白透露出國家戰亂,生活無依的悲苦。“長夜”不僅僅是指這一個晚上,還有以後那些悲苦的漫漫歲月。

杜甫的遭遇更悲苦。他處於戰亂當中,流離失所,在朋友的資助下好不容易蓋的茅屋又被吹破。“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屋子破漏,秋雨不停不歇下得越來越大,屋裏一定是又溼又冷。

賣炭翁更悲苦。“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由外貌描寫可以看出賣炭老人伐薪燒炭生活又髒又累,燒炭時間長。“蒼蒼”與“黑”形成對比,寫出賣炭翁年事已高,但爲生存下去,還要辛苦勞作。

賣炭翁更悲苦。“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一矛盾心理更凸顯老人悲慘的生活境況。

賣炭翁更悲苦。“一車炭,千餘斤”“半匹紅紗一丈綾”,他辛苦半年燒成的炭卻被宮裏的宦官變相掠奪了。

(設計意圖:通過三次求同,引導學生逐步進入詩歌深層。第一次求同,意在發現兩首詩語言形式的特點,略處理;第二次求同,意在整體感知內容,以橫向對比的方式激發學生探尋發現的興趣,略處理;第三次求同,聚焦人物刻畫,深入詩歌品讀詞句,這一環節需精研細磨。)

三、背景引入,讀懂社會

《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說羣童“爲盜賊”,《賣炭翁》中是否也有“盜賊”?造成兩位老人如此悲苦的原因是這些“盜賊”嗎?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做了左拾遺,後因直言上諫被貶。他親眼見到戰亂和不合理的兵役帶給人民極大的苦難,看到關中地區鬧饑荒,民不聊生。759年,他拋棄官職,攜帶家小逃荒輾轉到成都。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一座草堂,過上暫時安定的生活。761年秋天,一場暴風雨襲擊他的茅屋,生活又陷入漂泊無着的狀態。

《賣炭翁》是爲“苦宮市”而作。“苦宮市”,即人民以“宮市”爲苦,“宮市”給人民帶來了苦難。“宮市”是指皇宮裏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場上去購買。但是,中唐時期“不復行文書,置白望(採購的宦官)數十百人於兩市及要鬧坊曲,閱人所賣物,但稱宮市,則斂手付與,真僞不復可辨……率用值百錢物買人值數千物……名爲宮市,其實奪之。”

預設:戰亂、災荒讓百姓窮困潦倒,生活難以爲繼,而統治階級的橫徵暴斂、巧取豪奪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難。真正的盜賊是那些衣着光鮮的統治階級及其爪牙。

【設計意圖:在比較人物遭遇的基礎上,引入背景介紹,讓學生進一步瞭解詩歌所反映的社會現實,把握現實主義作品的寫實特點。】

四、對舉再讀,讀懂詩人

1、交替朗讀,比讀品悟。

師(低沉悲哀):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生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師(悲涼悽苦):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牀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生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師: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生齊: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經歷風雨,經歷苦難的杜甫,他想到的是______

(屏顯)

女: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男: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女: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男: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女:一車炭,千餘斤

男: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身爲官位的白居易,他看到的是_____________

2、仔細觀察課本上《賣炭翁》的`插圖,你覺得這個插圖符不符合詩人的創作意圖?如果讓你給《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畫一幅插圖,你會怎樣畫?

預設:

詩人站在茅屋門口,屋外是漫天的雨絲。遠處隱約有更多破敗的茅屋,還有百姓在戰亂中死傷倒地的圖景。

詩人站在大雨中飄搖破敗的茅屋裏,眼前浮現出一座座高大堅固的房屋。

……

3、上海餘黨緒老師曾評價杜甫的茅屋是“最神聖的茅屋”,可以做這幅畫的題目。如果讓你給《賣炭翁》的插圖擬題目,你會擬一個怎樣的題目?

預設:

最無恥的買賣

最卑鄙的掠奪

最職業的諷喻

最有力的控訴

……

(板書兩個標題,過渡到下個環節)

4、瀏覽鏈接材料,杜甫和白居易的筆下相同的是什麼?

安得務農息戰鬥,普天無吏橫索錢。——杜甫《晝夢》

註釋:什麼時候才能消除戰亂,讓老百姓安心種田,普天下再沒有虎狼之吏橫徵暴斂,殘酷地向老百姓搜刮錢財呢?

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杜甫《洗兵馬》

註釋:怎能得到強壯有力之士挽下銀河,把甲冑、兵器全部清洗,永不再用!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安得萬里裘,蓋裹週四垠。溫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白居易《新制布裘》

心中爲念農桑苦,耳裏如聞飢凍聲。——白居易《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白居易《觀刈麥》

誦讀。結合詩句簡析,思考兩位詩人關注的相同點。

小結:那一句句“安得”中,飽含着詩人對天下太平、人民安寧的祈盼;那一腔惦念裏,充滿着對民生的關注、對百姓的悲憫。不管是爲官還是爲民,不管是身受苦難,還是衣食無憂,他們飽覽人民疾苦,體察人間冷暖,他們用文字吶喊、用文字爲民請命;他們心裏有大愛,眼中有民生,筆端流露出的是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責任和擔當。

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未得天子知,甘受時人嗤。——白居易《寄賈生》

結課:唐詩中不僅有四季美景,不僅有閒情雅趣,還有對現實生活的關照,對民生疾苦的呼籲。正如蔣勳所說:

文學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文學有另外一個職責是真正使人類的災難、苦難、孤獨和寂寞被人聽到。——蔣勳

同學們,請把目光投注到更廣闊的社會生活當中,看一看更多的人羣,我們的身邊還有像農民工、環衛工、病弱衰老等生活艱難、悲苦的羣體。希望你們心中有悲憫,筆下有民生,書寫有情懷的文字。

(設計意圖:課堂落點是詩人悲天憫人的情懷。這一環節通過三個步驟推進:運用對舉的方法給詩歌插圖、擬題,引導學生理解詩人的關注點、着力點;通過分角色比讀,引領學生感受詩人的悲憫情懷;拓展朗讀兩位詩人其他詩句,加深學生的對詩人情懷的認知。)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6

【教學思路】

這是一篇人物小傳,是陶淵明託名五柳先生而作的。教學中應爲學生創設寬鬆的學習環境和討論氛圍。指導學生自主探究,把握作者塑造的“獨立於世俗之外”的五柳先生形象,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提高感悟能力,解讀“不慕榮利”“守志安貧”的獨特個性。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⑴透過作品初步瞭解人物自傳的特點

⑵感受作品自然平淡而又形象鮮明的語言風格

⑶通過誦讀,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藉助工具書,課文註釋,感知文意

⑵反覆誦讀,瞭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風貌

⑶指導學生課外收集陶淵明相關資料,培養探究習慣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學習作者“不慕榮利”“守志安貧”的優秀品質,培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難點】

1、結合背景、材料,體悟作者情感。

2、鑑賞文章語言,學習用簡明語言展示人物精神品質的寫法。

3、引導探究《五柳先生傳》是不是陶淵明的自傳?

【教學方法】

誦讀──探究法,討論──點撥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預習課文,藉助工具書、註釋疏通閱讀障礙

2、引導學生多渠道查閱、收集有關陶淵明的資料:如生平簡介,歷史家對陶淵明的評價等等

3、教師準備相關材料,製作課件

【教學步驟】

一、導言設計(讓學生溫故而知新)

同學們,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處世態度都是不同的,有時我們可以從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看法、追求,評定他的人生態度,如周敦頤獨愛蓮是由於他與蓮花一樣具有潔身自好的品格,世人甚愛牡丹則透視其追求榮華的心態,那麼大家知道陶淵明喜愛什麼嗎?──菊(追求高潔,隱世避俗的品性)

我們學過的作品中,哪些篇章反映了此個性?

──《桃花源記》《歸園田居》

今天我們將再次走近陶淵明,走近“五柳先生”(板書課題)

二、釋題:“傳”

傳記,是介紹人物生平經歷的文章,一般介紹人物的姓名、籍貫、年齡、性格、愛好等,雖記述的是一個人的生平,但並不等於把一個人的一生的全部經歷,事無鉅細的寫進文章,而是記述一些重要的事件,同時顯示出個人的品格特點。

三、感知文意

1、課堂誦讀,初步感知

⑴師範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語調,劃出不理解的語句

⑵生誦讀,要讀出語氣、重音,特別強調讀出層次

2、分組交流,釋疑譯文

以四人爲一小組,按“讀文──釋詞──譯句”步驟釋疑解難(讓學生在交流中把握文意,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識)

3、檢測學生對文意的理解程度

師多媒體顯示含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虛詞“之”的詞句及一些難理解語句,由學生竟答方式互相交流。(以此形式既激發學生參與熱情,培養其在良性競爭中互動互進的意識,又督促其更好把握文意,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

1、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自主討論交流(培養學生迅速、準確抓住關鍵信息的能力)

⑴文章的結構模式有什麼特點?

明確:文章採用先敘後議方式結構全文(傳文+讚語)

⑵文章介紹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的情況?作者藉助哪些語句作勾畫?請學生歸納、列表:

思想性格閒靜少言,不慕榮利

生活狀況環堵蕭然,不蔽風雨,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人生志趣好讀書;性嗜酒;著文章

2、合作探究,評析人物形象(教師點撥,啓發思維)

⑴綜觀全文,你認爲五柳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找出相關語句分析。

總結:五柳先生是一個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貧樂道的隱士。

⑵你覺得五柳先生能成爲你學習的榜樣嗎?說說理由(激發學生超越教材感悟,領悟作品中的人文內涵,實現情感的昇華,暢述己見,言之有理即可,引導學生理解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3、這是我們對五柳先生的評價,作者又是如何評價他的?瞭解文中評述,加深對五柳先生的認識。

學生齊讀“贊曰”部分,理解贊句的實質。

交流理解:讚語主要概括五柳先生的精神風貌;“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讚賞其不愁貧賤,不求富貴,怡然自樂,返璞歸真的生活節趣。

五、課堂拓展

假如你是陶淵明的朋友,並對他的生活情況頗有了解,剛巧有人問你:《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的自傳嗎?你會如何回答?

學生根據所查的資料進行討論交流,形成自己的看法。

六、小結

1、語言特色:

⑴語言簡約凝練,勾畫鮮明形象

⑵多用否定句,突出與世俗格格不入的節趣

2、主旨表現:

文章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讚美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七、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全文。

2、模仿本文寫法,用簡潔語言介紹自己的個性特點,題目自擬,字數300左右。

【板書設計】

五柳先生傳

閒靜少言不慕名利—————隱者心情

好讀書不求甚解—————讀書悅己

性嗜酒期在必醉—————率真放達處於貧困卻悠閒自適的隱士

環堵蕭然宴如也———————安貧樂道(人格高潔)

賞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淡泊名利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7

[教學目的]

1、瞭解古代勞動人民嚮往追求美好愛情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中重章疊句的形式:即《詩經》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誦讀的要領,掌握誦讀技巧。

2、《詩經》的內容理解。

[教學時數]

二教時

第一教時

一、導語設計

在我國幾千年的古典文學長廊中,《詩經》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是現實主義文學的源頭。今天我們學習的二首詩均出自於《詩經》。

二、解題

《詩經》本稱“詩”,後被儒家奉爲經典,才稱《詩經》,是我國第一郎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305篇詩歌,古時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編爲“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論語》說:“不學詩,無以言。”占人認爲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學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三、研習課文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範讀課文,結合註釋,掃除文字障礙。

雎鳩(jiū):一種水鳥。

窈窕(yáotiáo):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種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這裏指時時。寤,醒着。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蘆葦。

唏(xī):幹。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邊。

(2)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

①題目取自於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採用疊章的形式,即重複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④爲了獲得聲韻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

(3)概括每首詩的主要內容。

《關雎》寫的是詩人對河邊摘荇菜的美麗姑娘的愛戀。

《蒹葭》是一篇美麗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飽含無限情意。

四、佈置作業,熟讀全文,口譯全文。

第二教時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二、具體研習

1、從內容上來說這二首古詩有一個共同特點,都表達了作者對所愛之人的思念。

《關雎》裏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等句。詩人從夜不能寐到主動接近,表達了對採荇菜姑娘的無限傾慕和大膽追求。在《國風》中,最集中的是關於戀愛和婚姻的詩。在《詩經》時代,在某些地域,對男女交往的限制還不像後代那樣嚴格,由此我們在這些詩中可以看到年輕小夥對美麗姑娘的大膽追求。

《蒹葭》“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表達了詩人追求所愛的堅強意志。“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說明愛的路上困難重重,道路曲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表達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情意。

2、從總體上說,社會的制約是逐漸嚴格起來的,戀人們對自己的行動,不得不有所拘束。於是我們在《國風》裏看到許多情詩,詠唱迷惘感傷和可求而不可得的愛情。在後人看來,這也許是一種含蓄微妙的藝術表現,但在當時,恐怕主要是壓抑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一切詩歌的藝術風格都不是無緣無故地形成的。明朗熱烈的風格,必是情感自由奔放的產物;含蓄委曲的表達,總是感情壓抑的結果。

3、《詩經》裏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它爲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的開頭

《關雎》中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興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時關雎和鳩,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間和諧恩愛。

《蒹葭》裏的“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描繪在一個秋日的清晨,詩人來到河邊,爲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蘆葦叢卻呈現出冷寂與落寞的氣氛。

4、《詩經》的語言特點。學生朗讀歸納,體會作用。

(1)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但雜言句式所佔比例很低,以四言句爲主幹。可由此推想,當時演唱的《詩經》音樂旋律是比較平穩的、簡單的。

(2)常採用疊章的形式,即重複的幾章節,意義和字面只有少數的改變。《蒹葭》全篇3章12句,只變動了十幾個字,不但寫出了蘆葦茂盛的狀態,愛情道路的曲折綿長,伊人雖近在咫尺,但又遙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過不斷重複的旋律,表現出詩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似乎有一種合唱、輪唱的味道。在現代歌曲中,還常看到這種情況,這說不上影響,卻有古今相通的道理。

(3)通過小組朗讀體會。

作爲歌謠,爲了獲得聲音上的美感,《詩經》中大量使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在古漢語的規則中,這類詞彙扼抵是形容詞,所以也有助於表達曲折幽隱的感情,描繪精彩美麗的自然。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例子,並體會其作用。《關雎》中“關關”(疊字)形容鳥叫聲,“窈窕”(疊韻)表現淑女向美麗,“參差”(雙聲)描繪水草的狀態,“輾轉”(疊韻)刻畫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狀,既有和諧的聲音,又有生動的形象。《蒹葭》中的“蒼蒼”、“萋萋”、‘采采”(疊字)形容蘆葦茂盛的樣子,爲下文“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作了輔墊,渲染了氣氛。通過全體朗讀體會。

三、佈置作業背誦全文。

《詩經二首》知識點

【主題思想】

《關雎》寫的是一一個青年男子對一個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過程,寫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悅,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嚮往與追求。

《蒹葭》通過對特定情境的描寫和對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現了主人公對遠方的意中人強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惱。

【文章結構】

關雎:河邊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

一見鍾情-輾轉反側-鐘鼓樂之

(愛慕)(相思)(願望)

蒹葭:蒹葭蒼蒼-所謂伊人-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所謂伊人-宛在水中抵

蒹葭采采-所謂伊人-宛在水中沚

【文學常識】

《詩經》本稱《詩》,後來被儒家奉爲經典,才稱《詩經》。題目“關雎”中的“關”是擬聲詞,鳥鳴之聲;“雎”,雎鳩,種水鳥。題目“蒹葭”中的“蒹”指蘆葦一類的植物;“霞”指初生的蘆葦。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寫水鳥雌雄和鳴,相呼相應,在那水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戀人同唱着歡悅的情歌一樣。“關關”,形容水鳥和鳴,疊字象聲;同時聲中見意,示雌雄相應,彼此相關雎鳩,水鳥,據說它們“生有定偶而不相亂,偶常並遊而不相狎”。

開篇二句聲情並茂:它以悠揚、平正之音,爲全詩的“中和之美”定下基調;又以雎鳩和鳴起興,所謂“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爲以下正面抒寫愛情創造了和諧的氣氛,象徵意味既深且濃。接下去寫“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毫不突兀了。“窈窕”,連綿字,美好的樣子,形容“淑女”;“淑女”,即好姑娘;、“好述”,就是好配偶。首章落實到:“美麗的好姑娘,正該同美好的男子配成雙”,成爲全詩的綱領,提攝全篇。

《蒹葭》是一首描寫愛情的詩。詩的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愛着一位姑娘,她住在湖的對岸。青年和姑娘也許有過一段交往,也許只是偶然見過一面,但他已經深深地愛上了她。在深秋的一個早晨,他來到湖邊,思念起她來,思量怎樣才能得到她的愛情。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8

《春酒》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家醅、一馬當先、挑剔、炮製、顧名思義、興高采烈”等詞的讀音、詞義,並學會運用。

2、瞭解作者及其創作概況。

3、瞭解作者故鄉杭州一帶的新年習俗,領會文章中流淌的濃濃的思鄉之情。

能力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聲傳情,領會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蘊。

2、精讀課文,品味精彩語言,關注細節描寫,感受作品的風俗之美、人情之美。

德育目標:激發學生關注身邊生活,發現並領略生活的詩意。

教學重點:感受作品詩一般的語言、詩一般的生活、詩一般的童年,激發學生珍惜花樣年華,追求詩意人生。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的思鄉懷舊之情。

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孩子們對於新年總是有許多豐富的感受。課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提交新年家庭錄像帶並播放,引發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漫談自己過年的故事、體會,營造教學氛圍。

2、朗讀教學法。朗讀是領會文章情致的方法。教師宜採用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如教師範讀、學生跟讀;學生練讀;學生表演朗讀;個體讀、集體齊讀等方式。在反覆朗讀中引導學生感受那些經歷中蘊涵的情感和意蘊。

3、討論點撥法。

4、品讀鑑賞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錄音機、示範朗讀磁帶、錄像機、錄像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要點]:

激發生活經驗,創設閱讀氛圍;朗讀課文,積累詞語,整體感知文意;精讀課文,合作研討,領略作品的風俗之美、人情之美,理解作品的意蘊;品讀課文,鑑賞作品詩化的語言,學習運用細節描寫;延伸拓展,從更深的.層次上理解作品。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琦君,當代最有名的臺灣女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說集以及兒童文學作品30餘種。《琦君說童年》想必大家都看過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選自其中的《春酒》。

設計(二):一年之計在於春,新年是極喜慶的字眼。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準備些象徵來年幸福、美滿的東西,如春糕、春饃、春酒等。甜甜的一杯春酒,是節日的珍品,是母親的驕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憶。讓我們與作者一起,在這杯甘醇的“春酒”中盡情地陶醉吧!

二、激發生活經驗,創設課堂氛圍

1、課前,學生提供新年家庭錄像帶,教師選擇精彩片斷播放,創設濃濃的課堂氛圍,師生一齊步入第一個教學環節——“都來看我過春節”。

2、學生漫談自己過年的故事、體會,教師引導學生感受那些經歷中蘊涵的情感和意蘊,步入第二個教學環節——大家都來說“新年”。

3、教師總結並提示:我國浙江溫州一帶是如何過年的,請聽琦君爲我們講述的過年的故事——《春酒》。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學生聽讀,沉浸在作者娓娓的述說中。

教師強調需要積累的字詞。

(多媒體顯示)

家醅(pēi)炮製(páo)挑剔(tì)

一馬當先:作戰時衝鋒在前,形容、帶頭。

顧名思義:看到名稱,就聯想到它的意義。

興高采烈:興致高,情緒熱烈。

2、學生默讀,體會文中深情。

3、學生大聲讀課文,力求讀得順暢,讀出文中的情感。

4、選朗讀水平較好的同學範讀,其餘同學點評。

四、精讀課文,合作研討,領略作品的風俗之美、人情之美,理解作品的意蘊、作者的思想情感多媒體依次顯示各個討論題目,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合作探究,然後集體交流。

1、文章主要記敘了哪幾件事?這幾件事是如何組合在一起的?

明確:文章主要記敘了兒時在故鄉過新年、喝春酒、喝會酒,如今自泡八寶酒等四件事。

本文的構思非常精巧。作者在文末巧設文眼,卻又不露痕跡,作者把許多有關的片斷彙集於“家鄉的味道”這個焦點上:農曆新年裏的種種風俗與禁忌,“我”一馬當先地作爲母親的代表前往家家戶戶喝春酒,鄉親之間互相“起會”置辦“會酒”的融洽,“我”在許多年之後按母親的辦法“如法炮製”的“八寶酒”……這一切都圍繞“家鄉的味道”展開。

2、作者回憶兒時過年、喝春酒、喝會酒這幾件事,有何意義?

明確:這幾件事顯示了故鄉的風俗之美、人情之美。

民俗之美:新年虔誠地迎神拜佛,有諸多禁忌,添了幾許神祕;元宵節後,換下的供品堆得“滿滿一大缸”,孩子們興奮、快樂;家家邀飲春酒、賀喜道福。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中國傳統風俗畫卷。

人情之美:家家戶戶輪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歸”之景象;村子裏有人需錢急用,大家起會捐助;正月裏會首置酒表示酬謝,母親讓出花廳供人請客,並捧出自己泡的“八寶酒”爲人助興;此時燈火通明,人人興高采烈。寥寥幾筆,淳樸的民情便流淌開來。

3、文章結尾寫道:“一句話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懷念的僅僅是家鄉春酒的味道嗎?

明確:作者在文中主要通過春酒寫故鄉的風俗之美、人情之美,寫自己對故鄉親友的懷念,對母親的追思,其間,流淌的是濃濃的思鄉之情,是對一種讓人難忘的生活的深情懷念。

4、教師總結引申:琦君散文中的童年記憶、故鄉懷想是那樣的美,兒童聖潔的心靈,鄉民美好的生活情趣,似乎輕籠着一種超凡脫俗的光輝。她曾經這樣深情地說過:“像樹木花草一樣,誰能沒有一個根呢?我若能忘掉故鄉,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

五、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1、提問:我們學過哪些思鄉的詩句?

過渡:這些古詩名句都表達了遊子的思鄉之情。現代也有許多表現海外遊子思鄉的文學作品。接下來,一起感受余光中先生的《鄉愁》

(插入音樂、歌詞)

2、提問:這首詩和《春酒》有着相同的情感,是什麼?

鄉愁,是琦君筆下那杯甘醇的美酒;是余光中隔着那灣淺淺海峽的呼喚;是席慕蓉心中那棵沒有年輪永不老去的樹,遠離故鄉的遊子,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夠落葉歸根。這種難以割捨的思鄉情結,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積澱下來的最深厚的情感基礎,正是這種特殊的情感,使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最後,祝願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這麼一棵永不凋零的常青樹。下課!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9

【學習目標】

1.瞭解“說”這種文體的特點。

2.反覆朗讀並背誦課文,積累重點文言詞句。

3.理解“千里馬”“伯樂”“食馬者”的比喻義。體會託物寓意的寫法。

4.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反覆朗讀並背誦課文,積累重點文言詞句。

2.理解“千里馬”“伯樂”“食馬者”的比喻義。體會託物寓意的寫法。

【學習難點】

1、理解“千里馬”“伯樂”“食馬者”的比喻義。體會託物寓意的寫法。

2、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預習案】

1、初讀課文,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祇( ) 駢( ) 槽櫪( ) 食馬( )粟( )邪( ) 奴隸( ) 執策( )

2、結合課下注釋,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駢死於槽櫪之間______________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_______________

(3)執策而臨之_____________

(4)食之不能盡其材_______________

(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1)食馬者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2)才美不外見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3)不能盡其材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其真無馬邪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

4、解釋下列一詞多義詞。

(1)食:一食或盡粟一石______________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

(2)策:執策而臨之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其:其真無馬邪__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馬也____________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1)一食或盡粟一石______________

(2)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盡其材__________

3、完成後,教師評價,再讀課文

五、同桌二人對譯課文。

六、自讀自背課文。

七、閱讀課文並獨立思考:

1.文章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借古代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對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表達了強烈的憤慨之情。

2.理清文章結構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手裏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3.重點朗讀第3段,再次體會作者的感情。

八、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翻譯了課文,瞭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九、課堂練習:閱讀課後練習,完成練習二。

十、佈置作業:背默並翻譯全文。

板書:

馬說

韓愈

一、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二、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三、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分析文章;理解文章所闡明的深刻道理,瞭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教學重點:理解文章所闡明的深刻道理,瞭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教學難點:瞭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複習導入

1、齊背課文。

2、指名2——3名同學背課文。

3、提問:文章借古代伯樂和千里馬的故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二、學習探究:

1、說是一種說明議論的文體。作者要借馬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請同學們在結尾處找找,哪句話最等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那麼作者何以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呢?我們一起回過頭來看看前面的課文。

2、先看第一段,我們請女學生把第一段齊讀一遍,聲音要洪亮。

提問:一開篇作者就亮出了他的什麼觀點?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進一步提問:在作者的觀點重,還包含着一個反命題:無伯樂,則無千里馬。那麼,這句話實際闡明瞭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什麼關係呢?(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着決定作用。)

追問:真的是先有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嗎?那麼沒有伯樂,千里馬就怎麼樣了呢?(“故雖有名馬,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第一段寫了千里馬和伯樂的關係。(無伯樂則名馬不名)

看看第一段還有什麼問題,自由讀。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無伯樂則名馬不名。爲什麼說沒有伯樂,千里馬就不能日行千里了呢?看看韓愈是如何進一步闡述他的觀點的。男生讀第二段,找出體現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追問:無知會造成什麼樣的惡果呢?用書中原句回答。(“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追問:堂堂千里馬,怎麼會“食不飽,力不足”呢?因爲“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再問:“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結果怎樣?(“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這一反問句,把責任歸結到食馬者不知馬。讀的時候要讀出憤慨的感情。

這段寫無伯樂,千里馬被埋沒。

有感情的自讀。

4、最後一段是對上文的總結,齊讀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點,是什麼句式?(三個“不”連用構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把不識馬者的虛妄無知的嘴臉刻畫的入木三分。

最後發出感慨:並非沒有千里馬,而是“不知馬”

齊讀

5、者對食馬者抱着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對千里馬又是懷着什麼樣的感情呢?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對千里馬是同情,對食馬者是強烈的譴責與辛辣的嘲諷。

三、背景介紹

根據文意,你覺得韓愈是在什麼背景下寫這篇文章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適當補充。

這篇《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間。其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被用,未被採納,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激烈,許多中下層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都懷才不遇。韓愈本人遭遇也是這樣,因此他對埋沒人才不但不滿,而且加以揭露和抨擊。本文便是他這類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四、教師小結:

文章論述的是識別人才的問題,但通篇沒有一句話直接提到人才。文章採用的是什麼寫法?(“託物寓意”)。託物寓意,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說理,是這種文體的特點。韓愈就是一匹千里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會,他懷才不遇,屢遭貶斥。他對在位者的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有強烈的憤慨與不滿,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來,所以,他就託物寓意,借寫千里馬的遭遇,來寫封建社會人才的遭遇。對封建社會中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人才埋沒的現象,則分別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幹奴隸人之手,驕死於槽權之間”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動活潑,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五、遷移:

作者認爲“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你同意他的觀點嗎?說說理由。學生自由發揮。(討論對人才的看法,樹立價值觀觀念,爭做“千里馬”。)

六、佈置作業:伴你學

板書:(出示小黑板)

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反面展開議論:食馬者無知,千里馬埋沒(譴責嘲諷)

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語文教案3

【目標定向】

1、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礎上,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3、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當堂背誦的效果。

【教學重點】

1、託物寓意的寫法。

2、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入境生趣

1.戰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裏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說:“您聽說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已過拉車年齡。有一天,它拉着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屈,尾巴下垂,皮膚潰爛,汗水四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爲它哭泣,脫下衣服蓋在它身上。於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衝雲霄。這是爲什麼呢?就因爲它看到伯樂瞭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經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爲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

2.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韓愈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

這篇《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採納。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鬱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nìng(奸邪諂媚的人)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3.介紹文體

說──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十分靈活,可以敘事,可以議論,都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講究文采,和現在的雜文大致相近。

二、自學生疑,正音正字

祇(zhǐ)駢(pián)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其真無馬邪(yé)

教師可帶領同學多讀幾遍,結合課文內容講清意思,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學習釋疑,感知內容

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朗讀提示: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四、點難撥疑,推究文理

1、教師提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

⑴ 第一段文字說明了什麼?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樂,然後纔有千里馬呢?課文中作者寫“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是爲了強調了什麼?

強調了伯樂的重要──伯樂能識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千里馬就會被埋沒。

⑶ 第二段說明了什麼?

分析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進一步說明,千里馬沒有遇到伯樂,無法施展才華。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0

教學目標

1.初步領會形同神似的仿寫要求。

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瞭解仿寫的基本類型,掌握相應的解題方法和技巧。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難點:瞭解仿寫的基本類型,掌握相應的解題方法和技巧。教學方法:指導、訓練、評議。

教學課時:2課時(1課時重在寫作指導,2時完成學生習作,集體評議。)

教學步驟:

一、精彩導入,激發興趣

有一位哲人說過:“仿寫是寫作的開始,是觀察的基礎,是醞釀的基礎,是想象的基礎,是積累的基礎,也是創新的基礎。”

什麼是仿寫?

仿寫作文是將平常閱讀的優秀作文通過適當的改裝加工,變成自己的考場作文,並可以獲得高分的一種寫作技巧。

仿寫作文要做好那些準備?

1、閱讀積累優秀範文,越多越好。2、熟練掌握仿寫技巧。

二、例文引路,感知仿技

(一)仿寫朱自清的《春》:

盼望着,盼望着,隨着成羣大雁的南飛,秋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是陽光燦爛的樣子。果子熟了,秋蟲叫了,天氣涼了。

小草偷偷地像老年人樣無精打采地垂下了頭。園子裏,田野裏,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我們學校後面的健身園活動的人真多,有的打太極拳,有的下象棋,有的踢毽子,真是豐富多彩的秋日生活圖。

梧桐樹、法桐樹、銀杏樹、柳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葉子紛紛揚揚地落下來。一片片金黃的樹葉像蝴蝶似的翩翩起舞,馬路上鋪滿了金黃的落葉,像一條金色的`大路,引導人走向金色的明天,金色的未來。花壇裏的花兒都凋謝了,只有很少的月季花還在開着。閉了眼,花壇裏彷彿還呈現着夏季時五顏六色的花,給人們帶來美得享受。

秋天來到果園裏,葡萄熟了,彷彿一串串的紫項鍊。金黃色的香蕉,掛在樹上,好像黃月亮。柚子也不甘示弱地在樹上高昂着頭。

秋天像一個成熟的女人,讓農民收穫豐富。秋天像一個耐心的老伯,他等待着。

秋天像一個不屈的鬥士,向人們呈現着他的戰績。

(二)仿寫魯迅的《藤野先生》:

一季回憶

月光輕輕推開窗,漫步在書桌上,灑下一片銀光。提起筆,寫下了朦朧中你和我的點點滴滴??上帝制造了太多的巧合,沿着生命的軌跡,你我相遇。那是來校報到的一天,你逆着光向我走來,陽光在你的身後氾濫,你的笑容如天使般純真。就這樣,我們相識。

喜歡晚飯後拉着你滿校園走,沒有目標,沒有終點。聊着一些不着邊際的話:過去了的,正在過去的

和將要過去的。

習慣每個課間無條件的陪你,在校園裏爭吵着哪朵花最美,哪棵樹最茁壯,踩着鈴聲被你拽着一路狂奔闖進教室。

記憶力那堂體育課是最美的點綴,冒失的我忘了帶手套,那雙手死賴在口袋裏就是不肯出來。只是體育老師心太狠,我很無奈。你嘲弄我一番後把自己的手套給我,滿不在乎地說你已經換了高檔次的。我受寵若驚戴上,一股暖流順着血液一直流到心底。八圈跑下來,我不停地搓手。“這風真是,刮這麼厲害,帶這麼厚的手套,還是把手吹紅了。哎,要是沒有這雙手套,我的手就別想要了。”一邊嘀咕一邊朝你走去,一擡頭,發現你的手紅凍得發紫??

你知道嗎?從那時起我就相信,我們是好朋友,一輩子的那一種。我習慣了你的每一次呼吸,每一個眼神,每天貪婪地享受你給我的快樂和憂傷。

還記得嗎?毛糙的我每次用完鋼筆還來不及蓋筆帽,就慌張着去交作業,回來總能看到鋼筆老老實實地躺在文具盒裏;我的手不小心弄破了,每天的作業,你都細心的幫我記好??

秒針不停的轉動,很快就到了拔河比賽的那一天,向來不愛湊熱鬧的我,被你拉着站在校園的中間。看着不顧形象拼命喊“加油”的你,我也不由得加入,你我相視一笑,那是不用言語的默契。記得那場比賽,男生們僵持不下,我不禁爲他們捏一把汗。這時你竟然哭了,我以爲你是害怕他們輸,誰知卻從你斷斷續續的敘述中得到相反的答案:你看他們臉都漲的通紅,你不想讓他們繼續了。原來你竟是這般可愛!

還記得每次傷心時,你總會送我一顆有閃亮包裝紙的巧克力糖,你說,吃了糖,心裏會甜些。

你說你要轉學,我沉默了。陽光從肩與肩的縫隙穿過,一粒粒灰塵驚慌不安。我不捨得轉過頭,望着你,想將你的模樣定格,變成永恆。

距離阻礙不了你我,你常常給我寫信。那次你提起我們在雨中漫步的事,說你獨自一人在雨中走時,沒了那種灑脫和愜意,還會被人當作瘋子。你在信上畫了一個大大的笑臉,我卻感到無盡的淒涼。

你仍會打電話提醒我要注意保暖;你會每星期都寫一封信,並會細心地在信封裏放一顆我最愛的巧克力糖;你會??

如此多的美好回憶在心底氾濫開來,於是在這月色下,提筆記下遠方的你和我的點點滴滴。

【教師點評】

小作者仿照《藤野先生》一課的寫作手法,汲取範文中的優點並能努力更勝一籌。在選材上能從身邊小事入手來表現中心。在取材上以點帶面,穿珍珠法,條理清楚。文章語言樸實,讀此文,猶如聽小作者在一旁娓娓而談,輕聲講述着她和朋友之間的點點滴滴往事,聽起來聲聲入耳。小作者能積累動情的素材,渲染動情的內容,交代動情的原因,讓感情充滿作文的全過程,令讀者不禁動容。

三、文題展示,當堂訓練(二選一)1、《安塞腰鼓》中運用排比、反覆、比喻等修辭手法描寫黃土高原上人們打腰鼓時的場景,形成排山倒海的氣勢。試選擇文中的一個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辭手法,描寫一個場景。200字左右。

2、在各類描寫中,心理描寫是難度較大的一種,因爲它的描寫對象“無影無蹤”。魯迅寫“我”看社戲過程中的心情,莫頓·亨特寫“我”爬下懸崖時的心態,都德寫“我”上課時的心理,方法不一,卻都做到了真實可感。選擇其中之一加以模仿,寫一個心理描寫的片段。200字左右。

四、寫法指導,掌握要點看課文,學習仿寫作文技法:首先,可以模仿範文的篇章結構。

其次,還要注意模仿範文的寫作手法。附板書設計

學習仿寫

模仿範文的篇章結構注意借鑑範文的寫作手法

五、寫作實踐,觀摩評議在衆多表現親情的散文中,《秋天的懷念》《背影》都是非常典範的作品,以平實的語言敘寫平凡的事件,傳達真摯的情感。模仿這兩篇課文的寫法,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不少於600字。

六、總結提升

(一)如何仿寫作文?

1、定範文。拿到考試作文題目,迅速審題,確定中心、立意、選材,然後選擇一篇與考試作文的各項要求都最合適或者最貼近的範文作爲仿寫的模板。

2、仿寫作文的關鍵在於“改”,換句話說仿寫也就是“改寫”。改什麼?

A、改開頭B、改結尾C、改中間過渡句D、改關鍵詞E、改小標題(二)仿寫作文注意事項:

1、切切忌照抄,沒有“仿”和“改”,就會生硬,讓閱卷老師一眼看出破綻,作文就會被判成五類(最低分),所以仿寫作文的境界是仿寫改寫得了無痕跡,天衣無縫。沒有人知道你是仿寫,沒有人敢說你是仿寫,即使有點懷疑,還不得不給你打高分。

2、形式上有了變化,內容上也要爭取更加豐富,要寫出自己的獨特思考和感悟,而且這種中心思想要和考試作文的要求和暗示相吻合。

3、多背誦範文,你纔可以得心應手。

4、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優勢,平常的要求還要努力做好:比如運用比喻、排比、引用開頭,文中要有適當的人物景物描寫點染等。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1.篩選信息,瞭解說明內容,理清結構。

2.梳理思路,感知推理過程,明確順序。

3.品讀語言,體會表達特點,學會賞析。

4.訓練思維,學習科學方法,學以致用。

教學重點:

1.梳理文章內在的邏輯關係,體會事理說明文的特點。

2.感受文章獨特的語言魅力,領略科普小品文的魅力。

教學難點:瞭解作者的思維方式,學習作者善於聯繫,由此及彼,多角度、多側面的思維方法。

教學流程:

一、導入:引出說明話題——恐龍滅絕

(展示恐龍圖片)6500萬年前,上一屆地球霸主——恐龍統治着世界。可是,它們在生活了1.6億年後突然滅絕了,這成了生物的謎。圍繞着“恐龍滅絕”這一事實,僅科學家們公開提出的“滅絕說”就有130多種,大家各執一詞。美國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的觀點,不知能否說服你?

(直觀的圖片展示代入感極強,簡潔的語言解說指向性明確,既迅速引出本課要探討的話題“恐龍滅絕”,又在不經意間將思辨的種子種下,引導學生正確看待觀點性文章的結論。)

二、全文瘦身——速讀,篩選信息理結構

研討一:把兩篇短文濃縮成一篇百字文,你會組合哪些語句?

1.文首中心句:不同學科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2.文末總結句:

《恐龍無處不有》: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爲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被壓扁的沙子》: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3.標題:恐龍無處不有、被壓扁的沙子。

參考:不同學科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說明恐龍無處不有,爲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6500萬年的岩層中發現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說明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而應該是撞擊。

(這一環節,篩選信息,明確全文結構:總分總式,層次分明。先總說科學觀點,再由兩文證實。每篇文章由科學發現引發思考,逐步說明,篇末總結。)

三、文脈透 視——跳讀,梳理脈絡看思路

研討二:把說明過程提煉成一條邏輯鏈,你會補全哪些內容?

從“一個領域的科學發現”到“另一個領域的科學結論”,請你找出作者的說明 思路並簡要記錄、交流。

1.全班集體討論《恐龍無處不有》:

古生物學領域←→地質學領域

恐龍無處不有-→地殼緩慢運動

參考1.南極發現恐龍化石→恐龍無處不在-→恐龍不能漂洋,大陸自己漂移→地殼緩慢運動

參考2.事實論據:南極附近發現恐龍化石→推理:恐龍遍佈世界各地→推理:恐龍不能在寒冷的南極生存→問題:恐龍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假設: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

參考3.恐龍化石在現存各個分離的大陸上都有發現→恐龍無處不在,曾經遍佈每塊大陸→恐龍不可能在每塊大陸上獨立生存→現存大陸在遠古曾是聯結在一起的“泛大陸”→“泛大陸”在恐龍出現之後逐漸分裂成爲現在的各塊大陸。

參考4.科學發現:南極發現恐龍化石→產生質疑:恐龍來自哪裏——追溯原因:泛大陸分裂帶走恐龍→研究價值:證明地殼運動理論。

2.小組合作交流《被壓扁的沙子》

參考:①引出說明對象→②-⑥擺出對立理論→⑦-?解釋斯石英的成因、性質(高壓產生斯石英,高溫還原爲沙子)→推斷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發生過撞擊,未發生過火山運動→恐龍年代岩層發現斯石英→?得出結論: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

3.知識卡片助讀:

事理說明文多用邏輯順序。邏輯順序是介紹事理時通常採用的順序,具體地說,有先總說後分說、從概括到具體、從具體到抽象、從現象到本質、從原因到結果、從個別到一般、從一般到特殊、從整體到局部、從簡單到複雜、從特點到用途、從主到次等。

小結:兩篇文章都運用了邏輯順序,體現了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

《恐龍無處不有》一文從古生物學轉入地質學,用在南極發現恐龍化石這一事實佐證“板塊構造”理論,採用了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

《被壓扁的沙子》一文先擺出兩種對立觀點,再介紹斯石英的化學特性,運用地質學的研究成果證實了行星撞擊說,解釋了生物界恐龍滅絕的原因。採用了從結果到原因的邏輯順序。

(梳理脈絡看行文思路,讓學生在有層次的小組活動中初步感受推理的過程,最後適時落腳在對邏輯順序的.研討上。)

四、語言聚焦——品讀,鑑賞表達悟寫法

研討三:科普文的科學嚴謹和通俗生動,你能發現嗎?

1.關注括號中的補充文字(課後練習題3)

a如果看一張地圖,並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麼天衣無縫。

(科學方法,補充證據)

b萬一哪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

(科學價值,現實意義)

c即非常純的沙子。

(科學態度,嚴謹認真)

d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願意這樣做呢?

(適時調侃,幽默生動)

小結:補充說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學概念爲平易的介紹,化嚴密的科學論證爲幽默詼諧的類比說明,表現了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

2.關注短文中的說明方法

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打比方

(引導學生研究說明文的語言,通過細膩的品讀發現說明文語言的共性特點和作者語言的個性特色,讓學生在豐富的言語實踐活動中學會欣賞科普文準確嚴密而又通俗生動的語言風格,並從中感受到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情懷。)

五、頭腦風暴——補寫,激活思維試身手

研討四:科普文的科學思想和思維技巧,你能運用嗎?

1、辨識:認一認,材料中描述的現象與課文中的哪個理論是相聯繫的。

深海溝是在大陸與大洋之間靠大洋一側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過6000米的海溝共24處,其中19處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海溝是馬裏亞納海溝,水深約11034米。海溝是板塊構造活動的傑作。一個板塊向下俯衝到另一個板塊之下時,一邊下垂,一邊上翹,這中間就形成了海溝。所以說海溝是板塊構造俯衝帶開始的地方,也是板塊構造擠壓活動的場所。這裏好像一個樞紐或傳動帶,一方面海洋板塊的岩石俯衝下去,另一方面大陸板塊翹起來。

——這是“板塊構造”理論的一個例證。《恐龍無處不有》一文中自第6段起闡述了這一理論的主要內容。本題的材料,說明了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會在分界處相互作用,從而形成海溝。

2、印證:加一加,請爲本文的科學觀點補充一個例子。

科學觀點:“不同學科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參考1: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謝皮羅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渦總呈逆時針方向,他大膽地推斷這一定與地球自轉有關,並且推斷北半球呈逆時針,赤道不會有漩渦,南半球呈順時針。

參考2:生物學家密卡爾遜調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佈情況,他指出美國東海岸有一種正蚯蚓,歐洲西海岸同緯度地區也有,而美國西海岸卻沒有這種蚯蚓,但他無法回答這是爲什麼。他的論文引起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的注意。魏格納認爲,小小的蚯蚓活動能力有限,無法跨越、橫渡大洋,它的這種分佈正好說明歐洲大陸與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後來裂開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佈作爲例證之一寫進了他的名著《大陸與海洋的起源》一書。

參考3:生物學研究中的生物生存技能啓發了科學家的靈感。飛機、潛水艇、蒸汽機的發明衆所周知。現在科學家模仿蒼蠅的構造發明了微型飛行器,模仿蟑螂的構造發明了太空探測器。甚至仿造人體視網模製作微型感光器,置於盲人眼內,可以帶來視力的恢復……

參考4:製造業掌握把水晶磨光的技術,做成透鏡放大物體。顯微鏡的發明,使生物學向前邁了一大步,人們進入了觀察細胞的時代。

參考5:瓦特發明蒸汽機,後期出現的內燃機不僅僅使工業,還讓整個世界、各個學科都得到了助力。

(這一步,重在學習並踐行作者的思維方法———善於聯繫,在貌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事物間尋找內在聯繫,這是思維創新的重要特徵,也是開展研究的必要前提。若學生掌握的科學事例有限,還可擴大爲談論“不同學科”間的影響。)

過渡:學習本文,我們不僅瞭解到了一些科學知識、科學觀點,還學習了作者的思維方法,即聯想、想象、分析、推理等創造性的思維。作者經過層層推理、分析,認爲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說”而不是“火山說”。他說服你了嗎?其實,這只是衆多推論中的一個,並不是定論。

3、質疑:比一比,請爲“恐龍滅絕”這一話題補充一個你認可的學說。

佈置作業:查資料,從衆多的“滅絕說”中選擇一個你認可的,用從本文中學到的方法寫一篇短文,闡述你對“恐龍滅絕”這一話題的思考,並相互交流。

(引導學生從課內向課外拓展,閱讀探究並書面表達,交流研討。這樣可以讓學生學有所得,學而有悟,同時培養學生用聯繫的觀點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這兩篇科普文所傳遞的信息不是客觀的定論,而是主觀的一己之見。學習這類文章,要進行理解式閱讀,在文本和生活的聯繫中去理解作者的觀點,試着將文本觀點與生活經驗進行相互印證。還要進行批判性閱讀,與作者展開“對話”,對作者的觀點提出質疑,與作者商榷,激活思維。)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訓練學生的口譯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訓練學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瞭解託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朗讀法、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短文《馬說》所闡明的深刻道理,瞭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討論對人才的看法,樹立價值觀觀念,爭做“千里馬”。

學情分析:

文章可讀性強,學生不僅愛讀,而且易於成誦,教師要仔細而認真地指導學生誦讀,而內容不易過深,考慮學生在現階段的生活閱歷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爲準。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瞭解作者及文體,通譯全文,掌握重點字詞句翻譯;理清文章結構。

教學重點:通譯全文,掌握重點字詞句翻譯;理清文章結構。

教學難點:通譯全文,掌握重點字詞句翻譯;理清文章結構。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錄音機

教學資源:蒐集的“伯樂相馬”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以伯樂相馬導入。同學們知道“伯樂相馬”的故事嗎?(教師簡單講故事)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說,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脫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擡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

2.作者介紹。古往今來寫馬的文章中,以韓愈的《馬說》最爲著名。

韓愈:字退之,南陽(現在河南南陽縣)人,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韓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屬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貶官降職,很受壓抑。他的散文創作實踐也體現了這種精神。他是我國文學史上傑出的散文家之一。

3.文體介紹:“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發表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爲了說明一個道理。當它發表議論時,非常重視文辭的力量,常逞其千迴百折之力,極盡嘻笑怒罵之能事,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我們學習《馬說》,要掌握這種文體的特點,着重體會其語言的力量。“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這篇文章以馬爲喻,談的是人才問題,從字面上可以解爲“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問題。”本文是作者《雜說四首》中的第四首,“馬說”這個標題,是後來人加的。

二、教師範讀課文:

1學生聽,注音,教師訂正(見課下注釋)。(學生聽錄音)

2教師提示朗讀需要注意停頓的兩處地方:

馬/之千里者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三、學生初讀,領會課文內容。

四、疏通文意:

1、學生四人小組按課下注釋嘗試翻譯,遇到問題就提出來,先看有沒有程度較高的同學能幫助解決,若沒有,提交全班解決。

2、處理完字詞後,給兩分鐘時間重新梳理課文。然後翻譯。

翻譯採用分組“開火車”的方式,比如第一組,一人翻譯一短句,負責第一段;二組,負責第二段;三組負責第三段。以達到比較大的活動面積。

可能遇到的字詞障礙:

馬之千里者(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語後置的標誌)

是馬也(是,這也,表判斷)

才美(才華和美好的素質)

鳴之(之,語助詞,延長音節同《狼》久之)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其……其……,是……還是……,表反問語氣)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3

【教學目標】

1.能研讀優秀作品,從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鑑的內容,確定仿寫點。

2.能把握作品的精髓進行仿寫,不僅形似,更求神似,在模仿中有所創造。

3.養成讀寫結合的好習慣,通過模仿、借鑑優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

有一位哲人說過:“仿寫是寫作的開始,是觀察的基礎,是醞釀的基礎,是想象的基礎,是積累的基礎,也是創新的基礎。”很多大的作家,他們的創作也是先從“仿寫”開始的。文學巨匠茅盾說:“模仿可以說是創造的第一步。”那麼什麼是仿寫?我們又該怎樣仿寫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仿寫。

二、認識仿寫

仿寫是根據一篇文章的立意、選材、結構、語言、表現手法等,有目的地進行模仿的一種寫作方法。仿寫是提高作文水平效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仿寫不是機械模仿,更不是抄襲。

1.仿寫,首先要對模仿的對象細心揣摩,敏銳地發現優秀作品在寫作上可供學習借鑑之處。平時閱讀優秀作品,除了要準確把握作品的內容、主旨,獲得情感體驗之外,還要想想:作品哪些地方打動了自己?爲什麼能引起自己的共鳴?文章是怎樣寫的?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寫?這樣的寫法對自己作文有什麼啓示?

莫懷戚的《散步》,可以從哪些角度學習仿寫?

【明確】

莫懷戚《散步》取材於家庭生活中常見的小事,篇幅短小卻精緻優美,深得大家喜愛,究其原因,是文章那跌宕起伏、峯迴路轉的波瀾產生了無窮魅力。再看我們自己的作文,往往在材料的裁剪、組織上不講究,平鋪直敘,簡單平淡。因此,我們應好好揣摩《散步》的寫法,畫出情節發展變化圖,標出每次變化所蘊含的情感,分析作者如何通過製造波瀾,使主題不斷得到豐富和提升,並想想這種寫法如何模仿、借鑑。

這樣的閱讀積累多了,作文時就能根據內容和表達的需要,自然聯想到這些優秀作品,選擇模仿對象,確定仿寫點,依樣臨摹,學習借鑑,從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2.學習仿寫還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課堂上學到什麼課文,課文中有哪些精彩語段,馬上就“依葫蘆畫瓢”練一練,學習寫一組排比句,寫一系列動作,再到寫一個場景、個細節,這是模仿的初級階段。能模仿優秀作品的選材、組織、構思、立意,這是模仿的中級階段。到了迷上哪位作家或哪位作家,行文風格不自覺地接受影響,自己的文章無意間也有了那個“味兒”,這纔是模仿的高級階段。

三、經典回放

初學作文,不能不有所依傍和借鑑,正如練字要臨帖一樣。模仿是創造的基礎,模仿、借鑑優秀作品的某些寫作特色進行仿寫訓練,這是進入創作之前的基礎。

1.模仿範文的篇章結構。比如張中行的《葉聖陶先生二三事》,作者由得知葉聖陶先生逝世的消息寫起,回憶了關於葉聖陶先生的一些事。在寫這些事情之前,先總說葉聖陶先生品德高尚,然後分別從葉聖陶先生爲人“寬”和“嚴”兩方面展開敘述。文章雖然寫了不少事情,但都不出“寬”和“嚴”兩方面,篇章結構比較清晰,這些事情並不顯得雜亂。寫人物時,可以模仿這樣的篇章結構,圍繞人物的特點,從多個方面組織材料進行刻畫。

2.模仿範文的寫作手法。比如《安塞腰鼓》中“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樣,是蹦跳的腳步……”的句子,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將喻體放在本體前面,突出喻體,渲染了安塞腰鼓的“野性”。我們在寫作中也常會用到比喻手法,不妨試着模仿這種句式,看看錶達效果是否更好。又如茅盾的《白楊禮讚》,作者將自己的情感寄寓於白楊樹這一客觀事物,賦予它偉岸、質樸、堅強等精神氣質,從而使白楊樹具有獨特的象徵意義。再如茨威格的《列夫·托爾斯泰》,作者採取先抑後揚的寫法,先寫托爾斯泰平庸甚至醜陋的外表,再讚歎他的非凡之處,前後形成一種張力,讓人讀後對托爾斯泰印象更爲深刻。

四、學以致用

寫作實踐一

《安塞腰鼓》中運用排比、反覆、比喻等修辭手法描寫黃土高原上人們打腰鼓時的場景,形成排山倒海一般的氣勢。試選擇文中的一個片段,模仿其中的修辭手法,描寫一個200字左右的場景。

【寫作指導】

1.可以結合片段中修辭手法的運用,體會各種修辭手法的不同作用。

2.要聯繫自己的寫作實際,把作文訓練同培養自己的觀察、領悟、想象、自學等基本能力有機結合起來。

【範文賞析】

夏天悄悄地來到了人們的身邊。(運用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夏天悄無聲息地來了)整個城市都滲透出一種清新與自然,人們都在吮吸着這個夏天帶來的清爽!公國裏,公路邊,大街上,無處看不到夏天的蹤跡!(運用排比,寫出了夏天的到來有不可阻擋的氣勢)夏天像一位血氣方剛的戰士,那似火的驕陽日便是他閃亮的盔甲;夏天像一位充滿活力的少女,那滿樹的綠葉便是她豔麗的裙裝;夏天像一個頑皮可愛的小孩,那時而風,時而雨,時而豔陽的天氣便是他鮮活生動的表情。(運用比喻、排比,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夏天的特點:火熱有個性、活力四射、頑皮可愛。使文章的氣勢更加雄壯有力。)

【範文點評】

本選段寫出了夏天的特點——先是毫無預兆,悄悄到來,給人們帶來清爽,隨着時間的推移,夏天逐漸深入,人們感受到它的火熱、活力、頑皮。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章富有文采。

寫作實踐二

在各類描寫中,心理描寫是難度較大的一種,因爲它的描寫對象“無影無蹤”。魯迅寫“我”看社戲過程中的心情,莫頓·亨特寫“我”爬下懸崖時的心情,都德寫“我”上課時的心理,方法不一,卻都做到了真實可感。選擇其中之一加以模仿,寫一個心理描寫的片度。200字左右。

【寫作指導】

1.重讀《社戲》《走一步,再走一步》《最後一課》的相關段落,歸納心理描寫的方法,如綜合運用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等,作爲自己仿寫的指導。

2.選擇自己熟悉的寫作素材,是親身經歷過的心理歷程。

【範文賞析】

今天是我第一次升旗,我端端正正地走上了升旗臺。這時我的心裏非常緊張,心砰砰地跳着,彷彿是一分鐘裏跳了一億次。(運用誇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我”心裏緊張的程度)這時校長宣佈:“升旗儀式正式開始!第一項,升國旗,奏國歌。”隨後,一陣雄壯的交響樂聲迴響在整個校園的上空,我忙抓起了升旗臺上的繩子,開始用力地向下拉,心裏想着媽媽對我說的話:“別害怕,別緊張,你一定會很出色地完成的。”終於,國旗升上了頂端,呼啦啦地迎風招展。我心裏暗自高興:“最緊張的時刻終於結束了。”(寫出了升旗後的心理活動,輕鬆、愉快)

【範文點評】

這個片段真實地寫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動—第一次升旗時的緊張心理及升旗後的輕鬆心理,小作者都寫得真切細膩,使文章顯得豐富、生動。

五、課堂小結

學習仿寫,要根據內容和表達的需要,選擇和確定具體的仿寫點;然後再想想自己怎樣去仿點的寫法,適當時也可以模仿一下。

當然,仿寫只是寫作入門的途徑之一,想要真正把文章寫好,除了懂得怎樣仿寫,還應學會變通和創新。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仿寫,這節課,我們來當堂完成寫作實踐三:模仿課文《背影》《秋天的懷念》,寫一篇親情題材的文章,抒發對親人的真摯情感。

二、寫作指導

小組交流《背影》《秋天的懷念》寫作上可供借鑑的要點。

【明確】

《背影》

1.構思精巧,抓住人物形象特徵“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情。

2.文章語言平實自然簡潔,不造作,生活氣息濃厚。

3.突出細節描寫,感人至深。

《秋天的懷念》

1.運用襯托的手法,用“我”的暴怒無常襯托母親的堅韌、頑強。

2.以日常瑣事爲題材,用對比的方法突出了母親的崇高形象。

3.採用了語言、細節、動作、心理等多種描寫手段刻畫人物。

三、譜寫華章

學生確定描寫對象,確定文章題目和仿寫的點,開始寫作。

四、評價完善

寫作完成後,組內同學互相根據評價表互評交流,修改完善。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故事情節。

2.分析文中的幾個懸念及表達效果。

3.準確認讀文中字詞。

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先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入手,讓學生講述歷史上以多勝少的戰例,然後讓學生熟讀課文,瞭解文章內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脈絡,最後針對楊朔散文的特徵分析本文的結構和語言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瞭解並學習八路軍不畏艱苦、靈活應戰的作風。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1.文中的懸念及表達效果。2.語化的語言特色。

難點:學生可能會覺得文中所寫的幾個騎兵打亂敵人作戰部署的偶然性較大,在教學時要加以分析。

教學突破要解決教學中的難點,應對課後思考與練習一着重探討。

教學準備

1.瞭解楊朔散文的風格。2.瞭解時代背景。

學生準備1.蒐集有關資料,瞭解中外戰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2.預習課文。

教學步驟:

教師指導學生活動

1.啓發思路,導入課文講述戰例

2.指導學生閱讀課文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3.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找出文眼,理清脈絡

4.分析本文的結構和語言特點領略本文的結構美和語言美

5.解題,指導完成練習剖析題意,完成課堂練習

一、啓發思路。導入課文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師:大家平時愛看戰爭影片,聽戰爭故事嗎?2.師:很好。戰爭的雙方如果人數懸殊,勝負便不言而喻,特別是在過去軍事科技不是很發達的時代,雙方對陣,人數便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你們認爲是這樣嗎?

1.紛紛回答:愛看。2.因爲課前已蒐集相關資料,所以對教師的觀念並不同意。生:不是。

3.師裝作不解:哦,歷史上發生過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嗎?4.師總結:看來大家課外都蒐集了不少資料,這點很好。本文也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戰例。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的一個騎兵班,竟打亂了敵人的'作戰部署,這件事情是怎樣發生的呢?好,下面我們就來進入課文學習。(板書課題)

3.舉手回答,講述自己瞭解到的相關戰例,涉及內容有古有今,有中有外,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4.進入新課學習。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介紹文章背景及作者簡介。2.讓學生閱讀課文,瞭解故事的發生、經過和結果。3.抽學生複述課文。

1.聽教師講解,作好相應記錄。-2.閱讀課文,熟悉故事情節。3.講述課文內容,注意情節的完整性。

三、找出文眼。理清脈絡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師: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結構美的集中表現,本文的文眼是什麼?2.組織學生討論:這句話用了何種修辭手法,有什麼表達效果?3.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並將其板書。(見板書)

1.思考,舉手回答。生: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脫離軌道,就會隕落,八路軍掉隊了,卻能主動打游擊”。2.討論回答,在教師指導下明確答案。3.理清文章結構。

四、分析本文的結構美和語言美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師:楊朔的散文講究結構,在佈局上往往是峯迴路轉,跌宕起伏,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有所展現,請大家加以分析。指名學生回答,並加以總結。2.師:楊朔的散文在語言上以活潑明,快的口語爲底色,配襯以古典句式的色彩,形成一種俏麗、典雅的風格。本文有哪些描寫表明了這_特點。點明學生回答,並加以總結。3.師:當騎兵們得知昨晚想騎馬渡過的河流是黃河時,爲什麼“一齊驚得..‘啊’了一聲,隨後不覺大笑起來”?抽學生回答,明確答案:“驚”是因爲不知那是黃河,還以爲是條不知名的小河流,“笑”是爲昨晚的冒失,竟想騎着馬淌過水流湍急的黃河,另還含有慶幸的成分:幸虧沒有強渡,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11.思考本文的結構特點。生:本文開篇就寫在大部隊行進的途中,有一班騎兵掉隊了,這就留下了一個懸念:這班掉隊的騎兵命運如何?接着寫騎兵偶然來到了一條河邊,準備渡河卻發現水很深,於是放棄了,這又有了一個懸念:這到底是條什麼河?後來騎兵發現了一座城,便靈機二動朝城中放了-排馬槍,引起了騷亂,這到底是座什麼城呢,他們放槍會造什麼後果?這幾處懸念讓讀者欲罷不能,充分顯示了楊朔的寫作功夫。2.生:“龜兒子,咱們闖到什麼地方了!”生:他帶着這一幫人怪巧妙地甩開了追擊的敵人。生:一時從城裏響起來,亂放一氣。生:“是黃河,水才急呢,根鵝毛掉下去,也會旋到水底下去。”3、思考回答,在教師指導下明確答案。

五、解題,完成課堂練習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組織學生討論,解決課後思考與練習一。2.師:本文的標題爲什麼?鐵騎兵呢?相信大家通過本課的學習,應該有自己的理解了吧。抽學生回答,歸納總結。3.指導學生完成隨堂練習。

1.從敵我兩方面來分析爲什麼我軍的一班騎兵竟能打亂敵人軍事部署。2.積極思考。生:“鐵”字表明瞭我軍的頑強和難以戰勝。生:“鐵”說明我軍有鐵打的身軀和意志,不管環境多麼艱苦,都不會屈服。3.完成隨堂練習。

六、本課小結。本節課按照導人、整體感知、理清脈絡、分析結構及語言特點的順序完成了課文的教學。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瞭解了文章內容,還領略到了楊朔散文的魅力,這對學生的寫作及散文鑑賞水平的提高有相當大的幫助。

七、板書設計

鐵騎兵楊朔

本文結構

起因:掉隊--打游擊經過:夜渡河水--水深未能過去--第二日才知是黃河發現敵城一朝城中放了一排馬輪--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頭結果:打亂敵人軍事部署,並找到了大隊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騎後們明明只是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馬槍,爲什麼第二天包頭的百姓紛紛傳說八路軍有一團人來攻城,並且“差一點把城攻破”?教師可引導學生對這一現象作分析。

練習設計

隨堂練習設計1.找出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

(1)沒日殞落懸崖勒馬冥思苦想

(2)香消玉殞婷婷玉立斗轉星移宿營

(3)搔亂斗膽猶豫不決戰戰兢兢

(4)天馬行空恪守部署凌亂

2.下列語句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1)他們想衝過來,可是鬼子火力太緊,只好像流星一樣,離開大隊,單獨活動。

(2)班長的臉頰抽動着,臉上的刀傷也像活了似的動起來。個性練習設計文中寫道,斑長“靈機一動,吩咐騎兵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馬槍”,試分析此時班長

的心理。

教學探討與反思

因爲本篇課文較短,且內容較易理解,因此只安排了一節課的時間,但要作深入分析,稍嫌緊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儘量加快節奏,主要讓學生自己思考和體會,教師只在重點處加以點撥。

初中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案15

《蘆花蕩》

【教學目標】

1、感知老頭子的英雄性格;

2、體味這個英雄故事傳奇色彩;

3、領悟文中景物描寫的妙處。

【教學重點】

1、通過體味這個故事的傳奇色彩,感知老頭子的英雄性格。

2、揣測文中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

【課前預習】

通讀課文,課前查工具書掃清字詞障礙;

考慮課後練習,寫動身言提綱。

【課時分配】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那戰火紛飛的抗日戰爭時期,發生了許許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講應該是養老的年齡,課時他卻能神出鬼沒,無數次通過鬼子的`封鎖線,保證了蘆葦塘中部隊的物質供應,保證了部隊的戰鬥力,他能夠手無寸鐵,把十幾個鬼子打得頭破血流。的確是一個富於傳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現代小說家孫犁寫的一篇小說《蘆花蕩》,去感悟這個傳奇故事吧。

二、學生預習後提出問題,教師解決

早讀課同學們對課文進行了朗讀,大家預習得怎麼樣?還有那些生字詞需要協助的嗎?(學生提出,教師解決。)

三、作者介紹

孫犁,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河北安平縣人。1913年4月6日生。

四、指導學生整體掌握課文內容

感悟老頭子的英雄性格:強烈的愛國抗日熱情,老當益壯的氣概;涇渭分明的強烈感情;智勇雙全的英雄行爲;過於自信自尊。(引導學生找出相關詞語進行賞析)

感悟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