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下冊《山坡羊·潼關懷古》教學設計

八年級下冊《山坡羊·潼關懷古》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5W 次

 教材分析:

八年級下冊《山坡羊·潼關懷古》教學設計

《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詩詞曲五首》中的一首元曲,張養浩的這首小令是元曲中的一首名曲,流傳很廣,膾炙人口張養浩是元朝官吏,曾做過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他任職期間,體恤百姓疾苦,賑濟災民,整頓吏治,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好事《山坡羊.潼關懷古》就是他任陝西行臺中丞時,路過歷朝兵家必爭之地的"潼關",頗有感觸,從而創作了一首流傳千古的散曲,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書寫了祖國河山的壯麗景象,字裏行間,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情調,結尾二句,更是如同點睛之筆,富含哲理,讓人回味無窮,至今讀來,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推敲品味詩歌的語言,初步掌握鑑賞詩歌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反覆吟詠誦讀,體會作者的情感和偉大的人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人道主義情懷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抓住詩歌關鍵字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知人論世,借了解張養浩,解讀文本中的情感

 教學方法:

啓發式、討論式、探究式

學習方法:

閱讀品味法、討論交流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用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心懷敬仰,走近作者——激趣導入

(一)激趣導入:

1.教師展示幻燈片上的人物資料

有這樣一個人,他19歲踏上仕途,爲官清正,敢於屢次犯顏直諫;有這樣一個人,因看透了上層統治集團的黑暗腐敗,便以父老歸養爲由,辭官歸隱,屢召不赴。有人通過平日的閱讀或預習,猜出這位人物是誰了嗎?

(二)走近作者

1.學生回答問題並簡介曲作者——張養浩

2.教師展示幻燈片資料

教師強調:“國公”爲古代五等爵位中位列第一的公爵,“文忠”爲僅次於“文正”的對人臣的諡號。元朝統治者爲何給予他如此高的評價呢?請大家看一段資料。

歸隱後的張養浩十年間七拒詔書,可當朝廷以“關中大旱,饑民相食”召其爲陝西行臺中丞前往賑災時,他卻不顧高齡體弱,隨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星夜赴任。一路行來,目睹災民慘狀的他,感歷代興廢,寫下了許多懷古之曲。可惜的是,這樣一位博學碩得,爲民承重之人,卻在到任後不久,勞瘁而卒。“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那今天就讓我們現代的關中人,懷着一份敬仰,共同學習他的一首元曲《山坡羊·潼關懷古》。

 二、心存敬仰,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一)朗讀指導

1.學生齊讀作品,教師指導學生在整齊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斷與連(停頓),輕和重(重讀),抑與揚(語調)。

2.指名朗讀並稍作點評

3.聽示範朗讀

(二)層次梳理

提問:讚歎之餘如何也能讓自己的朗讀水平有所提升,我想我們還是先從理解作品本身入手。大家能以表達方式爲依據爲這首小令分層嗎?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第一層描寫(寫景);第二層記敘加抒情;第三層議論。

  三、心存敬仰,品讀佳作——研讀鑑賞

(一)一品寫景

峯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裏潼關路。

1.你能根據這幅圖談談你對“潼關”地理位置的認識嗎?

學生回答,教師展示資料

2.看來潼關地勢險要,實屬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那麼作者途徑此處,是否用文字將潼關的地理位置及險要的地勢寫出來了?你認爲此句中那些詞用得好?

3.依據學生回答,重點分析“聚”和“怒”

“聚”從視覺的角度,化靜爲動,寫出了裙山飛奔而來之勢和萬峯攢立之狀;“怒”字從聽覺的角度,借擬人的修辭,既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又寫出了作者弔古傷今的不平心緒。教師板書——途徑潼關,力繪壯景(雄渾、氣勢)

4.可見張養浩起筆就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潼關的壯景,那朗讀時自然應在雄渾的基礎上,讀得更有氣勢一些。指名朗讀,並齊讀。

(二)二品抒情

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1. 詩人由潼關的險要地形聯想到潼關的歷史作用,很自然會想到離潼關不遠的長安和建都長安的歷代王朝。於是他大筆一揮寫下了他遙望長安而產生的深沉的感慨。板書:遙望長安,深沉感慨

2.古人望長安心情多不快,你能從李白的詩句中找出他傷心的理由嗎?

展示幻燈片

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

一爲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李白

學生抓關鍵詞分析後教師小結:“遷客”一次讓我們隱約捕捉到了李白流放夜郎時對國運的關切,朝廷的眷戀及壯志難酬的傷感。可張養浩作爲朝廷重用的官員,他爲何會在赴任途中“躊躇”“傷心”呢?

學生討論後回答,教師展示幻燈片

長安不僅是秦漢都城,魏、晉、隋、唐都建都長安。作爲六朝古都,當年是何等的繁華、昌盛。現在,昔日的奢華早已灰飛煙滅不復存,只剩下一片殘垣斷壁的衰敗景象,怎能不令詩人躊躕傷心呢?

作爲六朝的古都,昔日的繁花、昌盛早已在朝代的更迭中灰飛煙滅,餘下的只有斷壁殘垣的衰敗,哀鴻遍野的淒涼。這一句概括了歷代帝業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讓人能想象出戰爭的慘烈圖景,而這些都是作者無線傷感的原因。

(三)三品議論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1.詩人的情感,是不是停留在爲“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的傷悲,或是停留在爲一代代王朝的興盛衰敗的躊躕? 我們來一起品品作者的議論句。

詩人關注的是老百姓。通過對歷史清醒的認識,詩人感到悲憤的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是詩人的可貴之處。

2.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原來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衰史中得出了一個結論:歷代王朝的或興或衰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與苦難。這一結論背後難言的是他對百姓疾苦的深切的同情與關懷。板書:剖析興衰,揭示真理(悲憤)

3.那朝代更迭,爲何受苦的總是老百姓呢?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的同時,勞役之苦更重。如秦興時築長城、開馳道、造宮室,民怨沸騰。王朝之“衰”則兵禍連結,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因此說這一句發人所未發,深刻而警策,精煉的文字蘊含着深切的人文關懷。

一個王朝建立、興盛時,百姓會苦;這樣一個令百姓受苦的王朝滅亡了老百姓還是受苦。你們是否知道老百姓具體會受哪些苦?

(四)四品忠魂

1.下面這兩句詩有什麼不同?

學生髮言後教師小結:

2.你如何評價張養浩?

學生討論並總結,教師將學生的評價寫在板書裏,如剛正不阿、仗義執言、心誠愛民、鞠躬盡瘁,並畫成一座豐碑

3.請滿懷敬意再讀詩文。

  四、心懷敬仰,創意古詩

1.寫創意古詩

2.展示範例

3.學生當堂練習並朗讀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師適當點評

4.教師總結本課:張養浩用自己的行爲在我們的心中豎起了一座不倒的豐碑,最後,讓我再次飽含着滿腔敬意,讀一讀這首景中藏情,情中有景,語言洗練,詞約義豐的元散曲中的優秀之作,去用心追憶、哀悼這樣一個偉大的靈魂!

  【板書】

途徑潼關,力繪壯景(雄渾、氣勢)

遙望長安,深沉感慨(稍緩、沉重)

剖析興衰,揭示真理(悲憤)


1.八年級下冊《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反思

2.八年級下冊《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說課稿

3.八年級語文下冊《雲南的歌會》教學反思

4.2016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練習冊答案

5.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我的童年》教學案例

6.八年級下冊《旅鼠之謎》教學設計

7.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我的童年》課文

8.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我的第一本書》教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