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第二課《永久的悔》同步練習及答案

八年級語文第二課《永久的悔》同步練習及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W 次

  【八年級語文第二課《永久的悔》同步練習】

八年級語文第二課《永久的悔》同步練習及答案

  一、基礎知識

1.讀準下面紅色字的字音。

立錐zhuī  唾手tuò  倆liǎ     伶仃língdīng  賴以lài    簡陋lòu

傾注qīng  縮回suō  夠嗆qiàng   面糕gāo    懵懂měng   輪廓kuò

  2.多音字

┏ jǐ濟南     ┏ yān 咽喉     ┏ sāng奔喪

濟┫        咽┫ yàn下嚥     喪┫

┗ jì救濟     ┗ yè 嗚咽     ┗ sàng喪失

3.詞語解釋

【望  九】接近九十。望:(年齡)接近。

【俯拾皆是】只要彎下身子來撿,到處都是。

【唾手可得】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立錐之地】形容極小的一塊地方。

【背鄉離井】離開了故鄉,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

【懵懵懂懂】糊塗,不明事理。

【寄人籬下】比喻依靠別人過活。

【雄心壯志】遠大的抱負,豪壯的理想。

【誓  願】表示決心時許下的心願。

【有所恃而不恐】有所依賴而不害怕。

4.下列詞語註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望九:接近十九。俯拾皆是:只要彎下身子來撿,到處都是。

B.懵懵懂懂:糊塗,不明事理。寄人籬下:在別人的籬笆下過日子,說明生活貧困。

C.迎養:接(某人)到家裏來贍養。盈眶:充滿了眼眶。

D.立錐之地:形容極小的一塊地方。背鄉離井:離開了故鄉,在外地生活。

5. 按課文內容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通過作者回憶_______________,表達了______________。

(2)讀了這篇課文,使我們想起了唐代詩人孟郊的詩《___________》,這首詩的內容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這首詩表達了_____________。

6.文學常識

季羨林,山東清平人,生於一九一一年。一九三○年考入_________西洋文學系。一九三五年赴_________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________、________、吐火羅文等印度及中亞古代語文。一九四一年獲________博士學位。一九四六年回國。著有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他翻譯了印度迦梨陀婆的著名劇本《_______》和《______》,並翻譯了印度古代兩大史詩之一的《_____》。

  【參考答案】

4.答案 B

解析:此題考查了學生對詞語意義的理解,要在仔細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找出它們之中細微的錯誤,不僅如此,還應該注意詞語的比喻義,經過分析:B項中的“寄人籬下”是錯誤的,不是比喻“生活貧困”,而是比喻“依靠別人過活”。

5.(1)季羨林 過去的家庭生活 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以及因爲再也無法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2)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 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詩人對母子情深的由衷讚頌

6. 清華大學  德國  梵文  巴利文 哲學  天竺心影  朗潤集 留德十年  牛棚雜憶  沙恭達羅  優哩婆溼   羅摩衍那

 二、課文學習

1.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明確】全文以“永久的悔”爲線索展開。開篇點明“永久的悔”,引出對往事的回憶——“悔”的由來,結尾扣題進一步突出“永久的悔”。這樣安排結構,條理清新,主題突出,感人至深。

2.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詳細敘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況。這是否偏離了主題?

【明確】沒有。作者敘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況是爲了說明母親所受的磨難,母親生活的艱辛。

3.讀下列句子,結合課文,體會作者平實的語言中所蘊含的深厚感情。

(1)這個五里路,就是我母親畢生所走的最長的距離。

(2)不但是月餅,連其他“白的”,母親從來都沒有嘗過,都留給我吃了。她大概是畢生就與紅色的高粱餅子爲伍。到了儉年,連這個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3)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回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

(4)特別有一點,讓我難解而又易解: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

【明確】

(1)母親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家鄉、離開過家,特別是結婚以後,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務勞動上面了。她把畢生都毫無保留地貢獻給了這個家庭和子女,而作者年幼時竟不能理解,成年後也未能盡孝。這裏飽含了對母親的思念和對她一生苦難的同情。

(2)母親一生過着艱苦的生活,把僅有的一點好吃的都留給了兒子。作者對母親的一生艱辛感嘆不已,對偉大的母愛讚歎不已,對生身母親懷念不已。

(3)年輕時不懂事,沒有想到如何孝敬母親;年輕時經濟不能獨立,雖有雄心壯志,卻無法實現孝敬母親的願望;沒有等到自己大學畢業,母親永遠地走了,自己永遠不能盡孝了。每想至此,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

(4)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這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也飽含了做兒子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盡孝的無窮的悔恨!

4.“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什麼意思?

明確:樹想安靜下來而風卻不停地颳得它亂晃,子女想奉養親人而親人卻不在了。常用來比喻事物的客觀存在及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的。

5.對文章結構的理解

明確:

(1)文章結構圖

(2)段落分析

1.① ~ ②段,點題—— “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

2.③ ~ ⑨段,記敘“永久的悔”的具體內容。這一部分可分三層:

第一層(③ ~ ⑤段),概括敘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況。

第二層(⑥ ~ ⑧段),詳細敘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況。

第三層(⑨段),詳細敘述母親的艱苦生活。

3. ⑩ ~⒀段,扣題—— “永久的悔”的具體內容:作者後悔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結果造成“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結果。

 三、深入探究

1.對文章寫作特點的理解

(1)結構嚴謹,線索分明。

開頭設疑——點出永久的悔;

中間敘事——引出永久的悔;

結尾思母——照應永久的悔。

(2)本文主要運用了敘述的表達方式,語言平實自然,沒有任何渲染,沒有什麼表示強烈抒情的字眼,在平常的日常絮語的敘述中,蘊含了至深至愛之情。

(3)中心明確,無論是寫家庭情況,還是敘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況,以及母親的艱苦生活,都是緊緊圍繞“永久的悔”而寫的。

(4)寫作借鑑:這篇散文語言平實自然,用極平常的敘述語言來敘事,在平靜的敘事中融進了自己的深情。這一點值得我們寫文章時學習。

2.對文中不同抒情方式的表達作用的理解

文中抒情主要有三種方式:

①寓深情於平淡的敘事中;

②通過作者的自責、內疚反襯對比抒情;

③作者激情奔放式的直抒胸臆。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是第三種抒情方式在文中尤爲鮮明突出,表達效果異常強烈。長歌當哭,悲天搶地,無處呼告,後悔莫及,既深刻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激起讀者強烈的共鳴,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3.對文章巧妙的構思的理解

(1)課文用明暗兩條線索經緯材料。

文章表面以作者的回憶爲線索,然而貫穿始終、時隱時現的一條內在主線。則是“永久的悔”。這是以人物的主要感情作爲組織材料的主線。全文就是以此爲中心展開的:開頭設疑——點出永久的悔;中間敘事——引出永久的悔;結尾思母——照應永久的悔。這樣以一條主線串起諸多零散的材料,又以一明線組織結構,條理清晰,主題突出,使文章更具感人力量。

(2)在詳略得宜的對比中突出主題。

①運用詳略得宜的對比突出主題。

文章在母親“恩重如山”與“我”的“無一回報”的對比中突出主題。母親一輩子沒有離開家鄉,離開過家,特別是婚後,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務勞動上。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過着含辛飲酸的生活;在作者呢?年幼時不懂事,沒有想到如何孝敬母親;年輕時經濟不能獨立,無法實現孝敬母親的願望;沒等到自己大學畢業,母親永遠地走了,每想至此,心肝俱裂,眼淚盈眶!把文章的主題渲染得異常深刻。

②巧妙地選取特殊角度,運用多種表現手法,簡潔而深刻地反映生活本質。

作者採取了三個精彩的表現方法:

一是以點帶面的特殊角度。文中以“吃”爲切入角,縱深拓展了母親一生艱辛苦難的生活;

二是選取了獨特的視角。文中憶家庭生活,選取“我”的兒童視角去展示母親的生活,給人巨大的想象和回味空間;

三是多種表現手法,如文中用少時的“我”、大奶奶及鄰居多角度、多側面對比烘托母親,使母親的形象具有了格外動人的力量。

 四、遷移訓練

課內閱讀

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對於這個情況,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並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時候,自己大了幾歲,逐漸理解了。但是寄人籬下,經濟不能獨立,空有雄心壯志,怎奈無法實現。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沒有等到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話正應到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親臨終時思念愛子的情況;一想到,我就會心肝俱裂,眼淚盈眶。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_____________,什麼_____________,什麼_____________,什麼_____________,都比不上待在母親身邊,即使我一個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的“紅的”。

這就是我“永久的悔”。

1.把下列四個詞語還原到文中的空缺處。

A.幸福     B.名譽     C.尊榮      D.地位

2.解釋文中紅色的詞。

寄人籬下:

心肝俱裂:

簡  陋:

3.請用一句話概括選文第一段的段意。

4.作者在文章中說:“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待在母親身邊,即使我一個字也不識,即使整天吃‘紅的’。”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5.文章的結尾是:“這就是我‘永久的悔’”,這句話在內容和結構上各起什麼作用?

6.作者“永久的悔”是什麼?這個“悔”包含作者怎樣複雜的感情?

課外拓展閱讀

中考題(寧夏)

秋天的懷念

雙腿癱瘓以後,我的脾氣變得暴躁無常,望着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着錄音機裏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母親這時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的,看着我。“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總是這麼說。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癱瘓以後,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麼意思!”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說:“咱孃兒倆一塊兒,好好兒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後來妹妹告訴我,母親常常肝疼得整宿翻來覆去睡不了覺。

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裏,看着窗外的樹葉“刷刷拉拉”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的神色。“什麼時候?”“你要是願意,就明天?”她說。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說。她高興得一會兒坐下,一會兒站起。“那就趕緊準備準備。”“哎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麼好準備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邊,絮絮叨叨地說着“看完菊花,咱們就去‘仿膳’,你小時候最愛吃那兒的豌豆黃兒。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着一腳踩扁一個……”她忽然不說了。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後,就再也沒回來。鄰居們把她擡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看着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竟是永遠永遠的訣別。

鄰居的小夥子揹着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着。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未成年的女兒……”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在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1.這篇文章反覆寫了“看花”這一內容的原因是

2.文中紅色的“悄悄地”所要強調說明的是:

3.文中有幾處插敘的`內容,請找出一處,用橫線標出來,然後說說它在文中的具體作用。

4.結合內容說說文中加下劃線的動詞“撲”和“擋”爲什麼用得好。

5.將第三段中藍色的“央求”換成“期待”好嗎?爲什麼?

6.文章結尾說:“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你認爲文中的“我”懂了嗎?請結合結尾段中的描寫內容具體說明。

7.如果將這篇文章標題中的“秋天”兩字去掉好嗎?爲什麼?

【參考答案】

課內閱讀

1.B    D    A    C

2.比喻依靠別人過活。

比喻傷心到了極點。

(房屋、設備等)簡單粗陋;不完備。

3.作者後悔不該離開母親,結果造成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結果。

4.這句話表現了母子間難以割捨的深情,體現了人間真情的偉大。

5.在內容上,結尾扣題進一步突出“永久的悔”;在結構上,呼應開頭,照應題目。

6.作者“永久的悔”是:不該離開故鄉,不該離開母親;這個“悔”裏既包含着作者對生身母親的深切思念,又包含着因無法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而產生的悔恨。

課外拓展閱讀

1.①“看花是全文圍繞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愛的集中表現。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徵。

2.①母親十分體諒兒子的苦衷  ②母親周到細心,儘可能不去驚擾兒子③母親的心裏更難受。

解析:應整體把握本段內容,明白母親爲什麼能在明知自己身患絕症的情況下還能去關心兒子、體諒兒子,“悄悄地”的意思自然也就明白了。

3.

第一處:“母親喜歡花……。” ①母親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的人。 ②母親爲兒了放棄了對生活的享受。

第二處:“後來妹妹告訴我母親常常肝疼……。”①補充說明母親的病具體到了哪步田地。②母親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處:“別人告訴我……。”說明母親心裏只爲兒女的幸福着想,從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解析:插敘部分是不依時間次序插入的文章情節。本文的插敘部分有三處,答一處即可。注意不要把作用丟掉了。答作用時要聯繫文章中心。

4.母親時刻爲兒子着想,細節描寫使人物性格刻畫鮮明,感人至深。

解析:“撲”“擋”是動詞,寫出母親爲什麼“撲”和“擋”就行了。

5.不能替換。因爲①“央求”反映出母親既盼兒子早日擺脫陰影,又怕自己支撐不到那一天的複雜心理。如果換成“期待”則不能突出母親忍受巨大病痛仍一心爲兒子着想這一特點。②從詞義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則指較高要求。

解析:此種類型題首先應解釋所給詞的不同含義。然後比較它們用在文中表達的意思。

6.從結尾的描寫內容看,“我”不僅懂了,而且已經像母親期待的那樣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積極地去面對生活了。

解析:應抓住重點詞語來分析。最後一段中作者寫道“熱烈而深沉”和“開的爛漫”,表現出作者已懂了,並且走出了陰影。

7.不好。因爲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寫景、敘事、記人,都與“秋天”相關。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黯淡心情的寫照,具有象徵性。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樂觀生活的象徵。

課 外 拓 展

1.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年生,山東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印度及中亞古代語文。1941年獲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潤集》《留德十年》《牛棚雜記》等。

2.我與季羨林先生聊《永久的悔》(倪萍)

70歲該是苦盡甘來、頤養天年的時候了,但季羨林先生恰恰反其道而行之,從70歲高齡開始做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他激情勃發、才情泉涌,迫切地開始實施他大學時代的夢想,創出學術界的奇蹟,連續寫出700多萬字的著作。

所以我和季羨林先生一開始聊天就說:“季老,你看,你絕大多數的書都是70歲以來寫的,差不多有700多萬字。季老,你的時間都是怎麼安排的?一般早晨幾點起牀?”

季老說:“平時會非常多,所以我就早晨四點半起來。四點半,你總不能讓我開會吧。等到上班時間,我的工作就差不多完成了。”

我真的很難想象,季老竟然堅持早上四點半起牀整整50年,更讓人難以相象的是,季老一度一身數百任,用季老自己的話說:“什麼主編、編委、顧問,加起來……有200多個職務職稱”。要是印名片的話,估計他老人家的名片在我們的演播室能拉一圈。我算了算,就是一個單位開一天會的話,老先生一年也得開200多天會,那就什麼都幹不了了。我跟老先生開玩笑:“我們想謀職都謀不上,你分我們兩個吧!”季老也幽默了我一把:“分你們兩個,沒什麼實惠,又沒有錢。”

跟季老聊天,我們當然要談到《羅摩衍那》,這是一套書中的一本。這套書是印度歷史上一部最重要的史詩,季老花了10年心血翻譯的,這是全世界除英文之外的惟一一個外文譯本,出版後在海外影響極大。季老69歲那一年,也就是1979年,曾經重返德國哥廷根,這是闊別35年之後的第一次舊地重遊,季老帶了一本《羅摩衍那》,把它作爲禮物帶給自己的老師。我以爲季老的老師應該特別高興,結果季老告訴我:“不高興”。

爲什麼不高興呢?

老師說:“你是研究東方語言學的,怎麼搞起翻譯呢?”

就是這次從德國回來之後,季老就下決心要開始加緊學術研究與寫作。他跟我說:“我其實是80歲以後開始衝刺的。”並且跟我強調:“現在看起來,步子最大的,外面反映比較強烈的著作,都是80歲以後的。”

我讀過季老寫的一篇散文《永久的悔》,我讀了很多很多遍,每次讀的時候,那種痛的感覺永遠新鮮。我們山東有句老話,說“兒子長得特別像媽”,所以我問季老:“你長得像母親嗎?”沒有想到季老說:“不知道,我母親什麼樣子我記不清了。”“一張照片都沒有?”“沒有,窮得連飯都吃不上,還有照片?”“我在母親身邊只呆到六歲,現在我回憶起來,連母親的面影都是迷離模糊了。特別有一點,我無論如何也回憶不起母親的笑容來,她好像是一輩子都沒有笑過。家境貧困,兒子遠離,她受盡了苦難,笑容從何而來呢?我曾經暗暗立下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古人說‘樹愈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話正應到我身上,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待在母親的身邊。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在我們的節目現場,特意請來濮存昕朗誦了一段季老的《永久的悔》。朗誦結束,所有的人都深深地被感染了。

我當時真有一種願望,真想告慰已經長眠在官莊的季老的母親,她用盡她所有的想象,她都不可能想到,她養育了多麼多麼了不起的一位孩子。從這個意義上說,她是個偉大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