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古詩《登飛來峯》說課設計

八年級古詩《登飛來峯》說課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7W 次

  教學目的:

八年級古詩《登飛來峯》說課設計

1、通過查字典或有關資料,初步瞭解詩句的意思,能夠大致理解詩中描述的情境。

2、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看峯、認識事物的不同,理解詩中蘊涵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並背誦

  教學重點、難點:

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引導學生理解“身在最高層”和“身在此山中”看峯、認識事物的不同,理解詩中蘊涵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歌曲導入

同學們,你們有沒有看過黃山上的飛來山?(出示幻燈片)……你們覺得奇怪不奇怪?山上爲什麼會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們來看王安石是怎麼看的?請同學們聽一首歌。(播放歌曲)

  二、初讀古詩《登飛來峯》

1、出示幻燈片,播放錄音。

2、全體學生齊讀古詩。

3、介紹作者:(幻燈片出示: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政治家,思想家,當過“宰相”主持過“王安石變法”。今有輯本《臨川先生文集》。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瞭解古詩大意

1、大家想想我們以前都是通過什麼辦法瞭解詩的大意的?(根據課前查閱的資料,根據書中的圖片,和同學們討論解決。)

2、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小組合作弄懂詩的大意。

3、生彙報交流,教師進行指導。

重點理解:飛來峯:一峯獨立入雲,它海拔1424米,整座山峯爲一整塊巨石構成,頂有一石渾圓如蓋壓在頂峯,似從天外飛來,石稱“飛來石”,峯因石名,故稱“飛來峯”。

聞說:聽說。 緣:因爲,由於。

(“我“登上飛來峯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升起。我不怕浮雲遮擋視線,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覽無餘,只因爲我站在塔的最高層。)

  四、在教師的點撥下品味全詩。(重點品味蘊含在詩中的哲理。)

1、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點撥要點:首句點明瞭地點,第二句緊承首句而來。通過具體的描寫,進一步突出飛來山上“千尋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鋪墊,在此基礎上,詩人自然地寫出三四句:不怕浮雲遮住了遠望的眼光,只是因爲身在最高的層次。這兩句是主旨句,全詩的精華,蘊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詩是一首哲理詩,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來的?點撥:①哲理是從具體的情境中自然提煉出來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加以表達的。即哲理的詩化,詩化的哲理。 ③由學生談談對這兩句蘊含深刻的詩的理解。

  五、質疑活動

1、《登飛來峯》前兩句,後兩句的側重點各是什麼?

2、“不畏浮雲遮望眼”中的“浮雲”在古代詩歌中常被用來比喻讒佞之類的小人或其他消極事物。王安石此時還沒有受到什麼挫折或打擊,應該說他的心境是積極的,但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呢?板書:不畏浮雲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

3、詩人借登飛來峯觀賞景色,闡明瞭一個怎麼樣的哲學道理?同時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通過“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表達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板書:登高望遠

小結:《登飛來峯》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作於王安石29歲時。這是他出世以來,初顯才能,胸懷包負的時期,表達了詩人躊躇滿志的情懷。全詩將寫景與抒懷緊密結合起來,從而突出了詩的主題。

  六、作業

1.背誦《登飛來峯》。

2.拓展學習: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