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史部 > 宋史 > 《宋史》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四大綱

《宋史》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四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8W 次

  李昉(子宗訥 宗諤 孫昭述等) 呂蒙正 張齊賢(子宗誨) 賈黃中

《宋史》卷二百六十五 列傳第二十四

李昉,字明遠,深州饒陽人。父超,晉工部郎中、集賢殿直學士。從大父右資善大夫沼無子,以昉爲後,蔭補齋郎,選授太子校書。漢乾祐舉進士,爲祕書郎。宰相馮道引之,與呂端同直弘文館,改右拾遺、集賢殿修撰。

周顯德二年,宰相李穀徵淮南,昉爲記室。世宗覽軍中章奏,愛其辭理明白,已知爲昉所作,及見《相國寺文英院集》,乃昉與扈蒙、崔頌、劉袞、竇儼、趙逢及昉弟載所題,益善昉詩而稱賞之曰:"吾久知有此人矣。"師還,擢爲主客員外郎、知制誥、集賢殿直學士。四年,加史館修撰、判館事。是年冬,世宗南征,從至高郵,會陶穀出使,內署書詔填委,乃命爲屯田郎中、翰林學士。六年春,丁內艱。恭帝嗣位,賜金紫。

宋初,加中書舍人。建隆三年,罷爲給事中。四年,平湖湘,受詔祀南嶽,就命知衡州,逾年代歸。陶穀誣奏昉爲所親求京畿令,上怒,召吏部尚書張昭面質其事。昭老儒,氣直,免冠上前,抗聲雲:"翽罔上。"上疑之不釋,出昉爲彰武軍行軍司馬,居延州爲生業以老。三歲當內徙,昉不願。宰相薦其可大用,開寶二年,召還,復拜中書舍人。未幾,直學士院。

三年,知貢舉。五年,復知貢舉。秋,預宴大明殿,上見昉坐盧多遜下,因問宰相,對曰:"多遜學士,昉直殿爾。"即令真拜學士,令居多遜上。昉之知貢舉也,其鄉人武濟川預選,既而奏對失次,昉坐左遷太常少卿,俄判國子監。明年五月,復拜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冬,判吏部銓。時趙普爲多遜所構,數以其短聞於上,上詢於昉,對曰:"臣職司書詔,普之所爲,非臣所知。"普尋出鎮,多遜遂參知政事。

太宗即位,加昉戶部侍郎,受詔與扈蒙、李穆、郭贄、宋白同修《太祖實錄》。從政太原,車駕次常山,常山即昉之故里,因賜羊酒,俾召公侯相與宴飲盡歡,裏中父老及嘗與遊從者鹹預焉。七日而罷,人以爲榮。師還,以勞拜工部尚書兼承旨。太平興國中,改文明殿學士。時趙普、宋琪居相位久,求其能繼之者,宿舊無逾於昉,遂命參知政事。十一月,普出鎮,昉與琪俱拜平章事。未幾,加監修國史,復時政記先進御而後付有司,自昉議始也。

雍熙元年郊祀,命昉與琪併爲左右僕射,昉固辭,乃加中書侍郎。王師討幽薊不利,遣使分詣河南、東,籍民爲兵,凡八丁取一。昉等相率奏曰:"近者分遣使籍河南、東四十餘郡之民以爲邊備,非得已也。然河南之民素習農桑,罔知戰鬥,一旦括集,必致動搖,若因而嘯聚,更須剪除。如此,則河北閭閻既困於戎馬,河南生聚復擾於萑蒲,矧當春和,有妨農作。陛下若以明詔既頒,難於反汗,則當續遣使臣,嚴加戒飭,所至點募,人情若有不安,即須少緩,密奏取裁,庶免後患。"上嘉納之。

端拱初,布衣翟馬周擊登聞鼓,訟昉居宰相位,當北方有事之時,不爲邊備,徒知賦詩宴樂。屬籍田禮方畢,乃詔學士賈黃中草制,罷昉爲右僕射,且加切責。黃中言:"僕射,百僚師長,實宰相之任,今自工部尚書而遷是職,非黜責也。若曰文昌務簡,以均勞逸爲辭,斯爲得體。"上然之。會邊警益急,詔文武羣臣各進策備禦,昉又引漢、唐故事,深以屈己修好、弭兵息民爲言,時論稱之。

淳化二年,復以本官兼中書侍郎、平章事,監修國史。三年夏,旱蝗,既雨。時昉與張齊賢、賈黃中、李沆同居宰輔,以燮理非材,上表待罪,上不之罪。四年,昉以私門連遭憂戚,求解機務,詔不允,遣齊賢等諭旨,復起視事。後數月,罷爲右僕射。先是,上召張洎草制,授昉左僕射,罷相,洎言:"昉居燮理之任,而陰陽乖戾,不能決意引退,俾居百僚師長之任,何以示勸?"上覽奏,乃令罷守本官。

晉侍中崧者,與昉同宗且同裏,時人謂崧爲東李家,昉爲西李家。漢末,崧被誅。至是,其子璨自蘇州常熟縣令赴調,昉爲訟其父冤,且言:"周太祖已爲昭雪贈官,還其田宅,錄璨而官之。然璨年幾五十,尚淹州縣之職,臣昔與之同難,豈宜叨遇聖明。儻推一視之仁,澤及衰微之祚,則已往之冤獲伸於下,而繼絕之恩永光簡冊矣。"詔授璨著作佐郎,後官至右贊善大夫。

明年,昉年七十,以特進、司空致事,朝會宴饗,令綴宰相班,歲時賜予,益加厚焉。至道元年正月望,上觀燈乾元樓,召昉賜坐於側,酌御樽酒飲之,自取果餌以賜。上觀京師繁盛,指前朝坊巷省署以諭近臣,令拓爲通衢長廊,因論:"晉、漢君臣昏暗猜貳,枉陷善良,時人不聊生,雖欲營繕,其暇及乎?"昉謂:"晉、漢之事,臣所備經,何可與聖朝同日而語。若今日四海清晏,民物阜康,皆陛下恭勤所致也。"上曰:"勤政憂民,帝王常事。朕不以繁華爲樂,蓋以民安爲樂爾。"因顧侍臣曰:"李昉事朕,兩人中書,未嘗有傷人害物之事,宜其今日所享如此,可謂善人君子矣。"

二年,陪祀南郊,禮畢入賀,因拜舞仆地,臺吏掖之以出,臥疾數日薨,年七十二。贈司徒,諡文正。

昉和厚多恕,不念舊惡,在位小心循謹,無赫赫稱。爲文章慕白居易,尤淺近易曉。好接賓客,江南平,士大夫歸朝者多從之遊。雅厚張洎而薄張佖,及昉罷相,洎草制深攻詆之,而佖朔望必詣昉。或謂佖曰:"李公待君素不厚,何數詣之?"佖曰:"我爲廷尉日,李公方秉政,未嘗一有請求,此吾所以重之也。"

昉所居有園亭別墅之勝,多召故人親友宴樂其中。既致政,欲尋洛中九老故事,時吏部尚書宋琪年七十九,左諫議大夫楊徽之年七十五,郢州刺史魏丕年七十六,太常少卿致仕李運年八十,水部郎中朱昂年七十一,廬州節度副使武允成年七十九,太子中允致仕張好問年八十五,吳僧贊寧年七十八,議將集,會蜀寇而罷。

昉素與盧多遜善,待之不疑,多遜屢譖昉於上,或以告昉,不之信。及入相,太宗言及多遜事,昉頗爲解釋。帝曰:"多遜居常毀卿一錢不直。"昉始信之。上由此益重昉。

昉居中書日,有求進用者,雖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絕之,已而擢用;或不足用,必和顏溫語待之。子弟問其故,曰:"用賢,人主之事;若受其請,是市私恩也,故峻絕之,使恩歸於上。若不用者,既失所望,又無善辭,取怨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