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史部 > 北史 > 《北史·來護兒傳》閱讀理解

《北史·來護兒傳》閱讀理解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7W 次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北史·來護兒傳》閱讀理解

(1)來護兒,字崇善,未識而孤。(2)養於世母(伯母)吳氏。//(3)吳氏提攜鞠養(撫養),甚有慈訊,幼而卓犖lu,初讀《詩》,舍書嘆曰:“大丈夫在世,會爲國滅賊以取功名!”羣輩驚其言而壯其志。(4)及長,雄略秀出,志氣英遠。//(5)會周師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數見軍旅護兒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開皇初宇文忻xīn等鎮廣陵平陳之役護兒有功焉進位上開府,賞物一千段。//(6)仁壽初,遷瀛洲刺史,以善政聞,頻見勞勉。(7)煬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戀,累日不能出境,詣闕上書致請者,前後數百人,帝謂曰:“昔國步未康,卿爲名將,今天下無事,又爲良二千石,可謂兼美矣。”//(8)大業六年,車駕幸江都,謂護兒曰:“衣錦晝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9)乃賜物二千段,並牛酒,令謁先人墓,宴鄉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並集其宅,酣飲盡日,朝野榮之。//(10)十二年,駕幸江都,護兒諫曰:“陛下興軍旅,百姓易諮怨,車駕遊幸,深恐非宜,伏願駐駕洛陽,與時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錦之地,臣荷恩慎重,不敢專爲身謀。”(11)帝聞之,厲色而起,數日不得見。(12)後怒解,方被引入,謂曰:“公意乃爾,朕復何望!”(13)護兒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構逆,深忌之,是日旦將朝,見執。(14)護兒曰:“陛下今何在?”(15)左右曰:“今被執矣。”(16)護兒嘆曰:“吾備位大臣,荷國重任,不能肅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復何言!”(17)乃遇害。//(18)護兒重然諾,敦交契,廉於利財,不事產業。(19)至於行軍用兵,特多謀算,每覽兵法,曰:“此亦豈異人意也!”(20)善撫士卒,部分嚴明,故鹹得其死力。

(節選自《北史·來護兒傳》)

層次

句數

內容

第一層

1—3句

少時身世及志向

第二層

4—5句

成年後秀拔於羣及初露鋒芒受賞。

第三層

6—9句

爲官善政,深受愛戴和皇帝的恩寵。

第四層

10—16句

直言勸誡及被俘遇害。

第五層

17—20句

性情操守。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會周師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數見軍旅護兒/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開呈初/文忻等鎮廣陵/平陳之役/護兒有功焉/

B.會周師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數見軍旅/護兒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開皇初/宇文忻等鎮廣陵/平陳之役/護兒有功焉

C.會周師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數見軍旅護兒/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開呈初/宇文忻等鎮廣陵/平陳之役/護兒有功焉

D.會周師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數見軍旅/護兒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開皇初/宇文忻等鎮廣陵/平陳之役/護兒有功焉/

答案:D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後不久父親起的,字是二十歲舉行冠禮後纔起來。

B.諡號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後,據其生平事蹟評定的稱號,如武帝、哀帝,煬帝。(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爲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爲諡號。諡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爲人,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主的諡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佈,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諡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諡號來自於諡法。諡法規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爲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於批評的有:煬、歷、靈等;屬於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

C.嗣位指繼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實行長子繼承製,君位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答案:C,應該是嫡長子繼承製。)

D.闕是宮門兩側的高臺,又可借指宮廷:“詣闕”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來護兒少有大志,成年後秀拔於羣,他自幼而孤,得到吳氏教誨,立下爲國殺敵。來取功名的志向;長大以後,更是雄略超羣,志氣英發。

B.來護兒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擁戴,在瀛洲刺史任上,他名聲遠聞,屢受嘉獎,百姓捨不得他回朝廷任職,上書請願者達數百人。

C.來護兒直言勸誡,後被奸人殺害,他諫請煬帝停駕洛陽,不再遠遊江都,引發煬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殺害及殺害他時,煬帝也沒有設法保護。(答案C,“以致”將兩件事事牽連到一起錯。)

D.來護兒廉於財利,用兵極有謀略,他信守承諾,注重友情。輕視錢財,不置產業:善待士卒,處事嚴明,謀略多合兵法,部屬爭相盡力。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陛下興軍旅,百姓易諮怨。車駕遊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肅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復何言!

(1)陛下興起戰事,易於引起百姓嘆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遊,我很擔心不合適。(2)我不能清除兇惡叛逆的人,終至朝廷落到這個地步,我只能抱憾於黃泉之下,還能再說什麼?(簡評:常規選材,銜接稍顯零碎,文言詞法、句法不多,考點不具有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