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議論文作文 >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4W 次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1

充飢的麪包是物質的,而有品味的去欣賞生活則是精神的。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

人生的境界離不開物質與精神。古人講:倉廩實而知禮節。“倉廩”就是物質的,“禮節”就是精神的。光追求吃喝、財富、物質的享受,生活是貧瘠的;而在物質的情況下,追求精神的、思想的、哲學的境界,纔是豐富的高境界的生活。

正如材料中所說的“又能充飢又能品味”的生活,纔是層次的生活,也就是物質與精神高度和諧與統一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說:“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一個富家子弟,一個洋學生,物質可謂豐富也;一個金陵大學畢業,一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資格可謂出類拔萃也。但他——陶行知卻在農村曉莊辦起了學校,爲平民的前途、未來、希望着想。他捧着一顆赤誠的心,把物質與財富貢獻出來,把身心貢獻出來,把思想貢獻出來,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主張。人們看到了陶行知的偉大之所在——“人生爲一件大事”而來。

爲什麼他沒有躺在物質的枷鎖下?爲什麼他沒有僅僅享受物質的奢華?因爲境界,因爲他理解人生的意義,因爲精神可以超出生命的所在。

“麪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前者是物質的,後者就是精神的。於是人們的生活就有了希望,有了寄託。

當我們看到演員李連杰帶着上千萬元,自己租用飛機,走在了汶川地震的路上;當我們看到他不但帶來了壹基金的資助,還帶來了大量的帳篷、食品與棉被;當我們看到他脫掉的服裝,一起奔走在救災的現場,作爲一個普通的志願者,去扎帳篷,去卸救災的物資,也與災民一起吃方便麪。現在想想,還是他說的一句話對:“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是爲富不仁。”

在這裏,物質與精神有機的統一了起來。人們記住了李連杰,記住了他爲災區忙碌的身影,這身影逐漸、逐漸高大起來了。

爲精神而追求的實業家何其多也。幾乎每一所大學都有曾憲梓捐資興建的圖書館,幾乎每一次大災大難面前都有李嘉誠的捐獻,幾乎全國各地的每一個蔬菜大棚,都有山東壽光王樂義創造的技術。那集美大學,那希望小學,那北京的水立方,無不滲透着物質與精神的棲居。“大家的日子好了,纔是我的夢”,這是物質的夢,也是精神的夢。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在寫作了一部長篇小說之後,總是在心裏說:明天的麪包已經有了,精神也有了。是啊,僅僅爲物質的生活是低層次的,只有爲精神的追求而物質的境界,纔是高層次的境界。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2

社會發展迅速,物質資源豐富,我們都在追求自己的價值,但不同的人對價值有不同的觀點。精神勝於物質,還是物質勝於精神?

生活中,有的人物質生活貧乏,在解決生存的問題上並不貧乏。他們,清貧,但是精神生活充滿了樂趣。二有的人富有物質,但這樣奢靡的人,精神生活卻非常空虛。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千年前的汨羅吧。他立在江邊,形容枯槁,面容憔悴。是什麼“摘”去了他的峨冠,“剪”去他的博帶?是誰讓他“消得人憔悴”?這個叫屈原的男子曾是那樣的風華絕代啊。懷王已死,郢都殘破,他抱起石塊,自沉汨羅。汨羅從此流進了中國的文化史,至今仍是迤迤邐邐,在漫長的春秋中,清了又濁,濁了又清。他放棄了自己的生命,保留了自己的精神。

千年一瞬,剎那芳華,兩千年後,我們已然明曉,在屈原心頭凝聚的是對家國的無盡的思念,無邊的忠愁。屈原決然放棄的是豐富的物質。若他像勒尚,鄭袖,張儀那樣趨炎附勢,他完全可以過富有的生活。但他富有的是精神,而不是物質。

雨果說過:“腳不能達到的地方,眼睛可以達到;眼睛不能到的地方,精神可以飛到。”精神的高度,遠不是物質能達到的。“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不改其樂”,“君子憂道不憂貧”,顏回的安仁樂道展現的是精神的平靜和安寧。孔子*三千,但最爲欣賞的是顏回。之所以如此,是因爲顏回在生活貧困不堪的情況下,仍能快樂,淡定地一心向道,得到了孔子的稱讚,這就是歷代儒家所津津樂道的“孔顏樂處”。

顏回勤奮好學,被尊爲“復聖”。我們已經明白,顏回之所以有他的成就,並非他的物質生活有多麼豐富,而是因爲他的精神生活。倘若他不注重精神修養,流連於物質世界,他不一定比世俗之人有更好的生活。

然而物質的極大豐富與精神的極大貧瘠形成這時代最鮮明的對照。中國首富黃光裕因商業*鋃鐺入獄,影視明星劉曉慶因逃稅聲名狼藉,巨人網絡董事長史玉柱因爲利益而代言虛假廣告極度豐富的物質讓人索然無味,孤獨痛苦。

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精神。物質世界離我們很近也很遠,絢麗的精彩在於擁有永存的精神。讓我們追求永恆的.物質吧!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3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爲什麼學生進入社會後感覺社會現實、殘酷,沒有人情,以至於開始懷疑所有的親情、友情、愛情。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得到了些許答案:學生的成長*了人類成長的順序,即從物質到精神。

作爲學生,從上學開始,除了極少社會交往,我們更多接觸的是思想精神方面的東西,在這樣的精神世界中,一切都是公平合理的。然而社會生活中,精神方面只佔有很少的部分,更多的現實是爲生存而拚搏的物質方面。這就形成了矛盾。

你不得不適應社會而開始轉移自己的初衷,開始爲那五斗米來跟別人勾心鬥角,而實際情況是這個社會還是那個樣子,只是我們從一個環境換到另一個環境:從一個相對比較高的層次迴歸到一個低的層次。

從這個方面來解釋,那麼我們之前的懷疑,之前的難以接受,就能很好的理解了。所以,瞭解這個矛盾之後,我們可以站在一個第三方的角度來思考很多問題,而不是沉在問題中間感到無所事從。

如何來解決這個矛盾,是由自身來決定的:你可以選擇從精神轉變到物質;也可以選擇保留自己精神的高度,爲生存學習物質社會需要的那些東西。

其實這並不十分矛盾,因爲只要你願意,你完全有能力安放好這兩方面的位置,保持一種平衡,即中庸。

比較麻煩的是,很多情況下,我們把物質和精神混合,然後便會出現很多矛盾,例如,你試圖去跟一個追求物質享受的人談理想,談人生,結果會讓你很失望,你會怪這個人太沒人情,怪這個社會太現實,而問題是你沒有正確的對待這個其實並不矛盾的矛盾。

恩,快畢業了,希望能幫大家解決哪怕一點的問題,希望我們能保持自己的初衷,合理對待物質與精神:人生短暫,即不能衣食襤褸的追求精神生活,也不必要坐擁金山的孤苦零丁。

追求物質與精神高中議論文4

今天是科學理性統領一切的時代,爲什麼在方興未艾的現代主義藝術作品中,我們卻可以毫不含糊的捕捉到心靈趨於瓦解,破壞衝動擡頭的傾向。這些作品或多或少表現出非理性或關注非理性

的特徵,同時也蔑視傳統,破壞一切,而一標新立異和歇斯底里代之。

18世紀中葉後,科學的發展不斷加速,社會進步的進程也在加速。但是人類精神世界卻不像物質世界那樣可以加速發展。精神世界的發展是緩慢的,是以突破瓶頸的形式向前發展的。當前社會的種種現象折射出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嚴重錯位,二者的嚴重不協調。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物質世界對精神世界的推動作用。人的精神世界是對物質世界的反映。生產力決定了生產關係,決定了社會形態,決定了人類對自然的改造程度。而精神時間則是對物質世界進行分析而形成的。精神世界以物質世界爲藍本,人類社會的進步在改變一切,包括我們的精神世界。

其次,精神世界又對物質世界有反作用。精神世界決定了人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這一切又將表現在人們對自然界的改造和人與人的關係中。精神世界古代了人們的所謂模式,也就相對的古代了物質世界。要使物質世界超出精神世界控制範圍而進行太大改變是不可能的。

物質世界必須與精神世界同步發展。若精神世界過於超前,物質世界就會將超前的部分磨去;若精神世界過於滯後,那麼物質世界將失去指引。

在技術日漸發揮主宰作用的今天,傳統人文相對衰落了。當代人性的扭曲顯示了精神世界的滯後,我們或許該做些什麼。

但是,有水會願意停下實實在在的物質世界前進的腳步來等待虛無縹緲的精神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