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集合)家鄉的風俗作文

(集合)家鄉的風俗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94W 次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集合)家鄉的風俗作文

家鄉的風俗作文1

我的家鄉在陝西,那裏是一馬平川的黃土高坡,也是輝煌先秦的發源地。在這個古樸親切的地方,如果你聽到平地一聲高亢衝破天際的唱腔,那便是有人在唱信天游,如果有鑼鼓銅鈸喧天,那便是社火來了。

社火是一種大型的民間文化活動,是家鄉人慶祝春節的活動之一,更是一種傳承已久的家鄉風俗。若說春節是一年最熱鬧最喜慶的日子,那麼社火更是給春節增添了一抹濃重的古韻和紅火。社火一般在初一到正月十五之間舉行。每當初一過後,各地便陸續有社火登場。一大早,當大街小巷響起鑼鼓銅鈸聲時,人們就知道社火來了,都紛紛從家裏跑出來向聲音彙集過去。

在一塊大的空地上,只見踩高蹺的演員們第一個上場,他們臉上畫着各種不同的臉譜,和京劇的臉譜十分相似,身着華麗的戲服,手拿棍劍刀叉等道具,踏着戲文的誦唱節奏,圍着場地走圈。他們腳踩兩米高的木棍(也叫高蹺),如履平地,真是讓人佩服啊!如果你仔細聆聽戲文,就會發現戲文和他們的服裝道具是相配的。

第二個登場的便是旱船,它的上面像轎子,轎頂和四角都被各種美麗的花和鮮豔的飾品所裝扮,轎的正面是一扇窗;旱船的下面像船,只不過“船身”由綢布圍成,人站在裏面,雙手拿着船沿,走動間,船下綢布飄飄而起。一般船裏面的人是小姑娘,外面划船的人是小夥子,他拿着船槳邁着輕盈的步伐,像魚兒一樣遊走,後面的小船跟着小夥子的步伐忽左忽右,柔美而靈活。

社火的節目還有扭秧歌、舞獅和舞龍等。越大型的社火有越多節目,小型的社火則不一定會有舞獅和舞龍。

社火如此熱鬧、紅火,那它是怎麼流傳下來的呢?社火起源於古代人民對古老土地和火的'崇拜,中國詩人陸游的“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寫的正是社火。每當嚴冬將近,冰雪將融之際,先民們就宰豬殺羊,用自己獲得的勞動果實“祭祀”神靈和祖先,此時,終年勞作的先民們終於有了歇息的機會,他們欣喜若狂,打扮自己,在臉上塗上硃砂,把鳥羽縛在頭上,狂蹦亂跳,這便是人類最早的社火。他們祈福消災,去惡辟邪,“擊器而歌,拊掌而舞,祈於天地,以其吉也”(《風俗通義》),社火這一活動便這樣千秋萬代地流傳了下來。

社火承載了人們的美好願望,體現了人們的智慧和才能,表達了收獲與欣喜的豐富感情,它集音樂、舞蹈、曲藝、雜技、武術、戲劇於一體,在鑼鼓喧天間、在舉手投足間、在妙曼舞動間……。帶着人們走進古樸、歡暢、韻味十足的文化氛圍,帶給人們無限美好的視覺和聽覺享受。

家鄉的風俗作文2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騷客都曾用漂亮的辭藻描寫着端午節的盛況。作爲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包糉子,賽龍舟等端午習俗,直至今日都在華夏大地上盛行。

相傳,戰國的屈原特別愛國,爲了不讓楚國被秦國侵略,經常勸楚王和齊國聯手,可楚王不但不聽勸告,反而把屈原流放了。被流放後的屈原,看到百姓們生活貧困,飽受戰爭的摧殘,深覺自己愧對國民,便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跳江自殺了。

人們爲了祭奠屈原,便在端午那日往汨羅江裏扔下許多糧食,希望江底的屈原不愁吃喝,藉此表達他們對屈原的愛戴。可有一日,一位年老的老人卻告訴大家,他夢到了消瘦的屈原,屈原還告訴老人說:百姓們給的食物全被魚吃掉了,他終日飢腸轆轆。後來,人們便改進了投食的'方式,在食物外包上樹葉。這樣,就只有聰明的屈原可以解開繩索,吃到食物了。這,就是最早的糉子。

如今,沉溺汨羅江的屈原早已化作流水,消失湖底;但是吃糉子過端午的習俗,卻仍煥發生機,流傳至今。而這糉子,也是大有講究呢。

家裏的老人告訴我:糉子主要材料是稻米、餡料、柊葉、箬葉或菰蘆葉。早期人們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漢晉時的糉子,多做成角形,作爲祭祖用品之一。此外,還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長形等各種形狀的糉子。可現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路邊擺攤的,超市堆砌的糉子,還是以三角形的居多。

糉子不僅形狀多樣,味道也各有不同:甜的紅棗糉,豆沙糉;鹹的臘肉糉、蛋黃糉、板栗糉;還有最簡單的白糉子,每一種都有一大批擁護者。

我最喜歡甜糉子,豆沙味的排首位,那豆沙餡聞起來就香噴噴的,似乎豆沙馬上就要流出來似的,一口咬下去,一股甜甜,膩膩的感覺涌上了鼻腔,讓人吃了一口,還想再吃一口。其實白糉子也不錯,雖然它外表一般,裏面沒有餡,但撒上白糖,味道就好極了,糯糯的,甜甜的,純粹的米香,吃起來好極了。

饞嘴的小孩們聞到了糉子的香氣,都會忍不住猛吸幾口氣,過過癮兒;等到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上桌,口水就止不住地往下流;待到拆開糉葉,吃到嘴裏,滿口都是甜甜膩膩的美味,那感覺,真是勝過人間的任何一種美食啊。

歷史的車輪滾滾滑過,端午的故事也有了很多不同的版本,就連屈原的說辭也有很多不同的變化,但是端午節的糉子卻憑藉自己的誘人,在每個年代都煥發出最迷人的魅力。

家鄉的風俗作文3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賀大家新年好……”新年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春節我老家——潮汕有很多節俗以及活動,特別有趣。

回老家雖然坐了四小時的車,暈死人了,但我一下車,就聞到一股不一般的年味兒,讓我暈意全無。原來我奶奶和爺爺在燒紙,形狀各式各樣,金元寶、紙錢等,我聽大人說這是燒給天上神仙的,真神奇。再看看屋內,桌上擺着滷鵝、豬肉、魷魚乾來拜天上的神仙。我知道其實晚上才最好玩。

終於到了晚上了,我們開始吃年夜飯,大魚大肉,山珍海味,都上來,我願稱之爲“滿漢全席”。

隨着十點鐘聲敲響,我聽到鑼鼓喇叭齊響,那聲音如雷貫耳,原來是遊行隊伍來了,他們是擡老爺的,老爺就是天上的'神,詹厝村的人都很迷信老爺,我們是很激動,特別是年紀小的孩子,提着燈籠就跟着隊伍走,我也是。我發現大人的燈籠都十分古典,我們小孩的燈籠就不一樣,有老虎的,蝴蝶的,蜈蚣的,五顏六色,造型各異,看着活潑有趣。我用燈籠照着旁邊的人的臉,大家的臉都洋溢着笑臉,談着一年的收穫和趣事。我們小孩互送糖果,大人還送我們紅包。紅紅火火的遊戲隊伍,猶如一條火龍。我在龍頭的位置,看到龍頭的人都拿一面錦旗。旗子上繡着一對龍鳳,代表祥瑞、吉祥。錦旗上面還繡着一些吉祥祝福的話,那是大家對新一年的祈盼和期望。突然人羣中小孩們開始騷動,原來是老爺來了。這眉毛、嘴巴,真帶點神仙的氣。一大羣人跟在後面,人山人海,鞭炮聲、鑼鼓聲、人羣的喧鬧聲響徹雲霄,頓時整個村子燈火通明。我們沿着村子最外圍的道路轉了一圈回到村子的祠堂。老爺們在祠堂前剛威武坐定,大家就開始上香拜老爺了。我們都要上前,跪在地上的墊子,向老爺許願,報平安。走之前我發現祠堂大門上倒着貼的福字和兩個門神,我問大人:“這麼粗心,爲什麼把福貼倒了呢?”大人們解釋說:“其實不然,福倒了的意思是福‘到’了。”至於門神,一定是神將秦瓊和尉遲恭了,他們兩位可以驅走不好的事情和妖魔鬼怪。

到了深夜,鄰居還在放鞭炮,整個村子都能聽見。大家就開始接二連三地放鞭炮,這種盛大的場面讓人常常睡不着,可能你想進入夢鄉,一個鞭炮就能把你嚇醒。但是如果沒有鞭炮聲,這年味就淡了不少,你說是嗎?

這就是我老家潮汕的過年風俗,雖然有些迷信,不過非常熱鬧,讓人開心。如果你想來潮汕,熱情好客的潮汕人歡迎您的到來!

家鄉的風俗作文4

爆竹聲聲辭舊歲,瑞雪飄飄迎新春。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春節在不知不覺中到來了,每個地區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習俗,我的家鄉安徽是怎麼過春節的呢?且聽我娓娓道來。

在春節前的一個星期,父母開始購置年貨:鞭炮、煙花、食材、新衣……那麼多需要買的年貨,萬一現金沒帶夠怎麼辦?今天可流行二維碼付款了,掃一掃碼就可以直接付錢,也不需要擔心錢包丟失。媽媽每次付錢都會感嘆:“真是太方便了!”買完年貨,大大小小的年貨全堆在客廳,看上去好不熱鬧,也就有了一點年味了。

在臘月二十四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打掃房間,這一天被稱作“掃塵日”,也叫“迎春日”。媽媽說,掃塵有驅除病疫、祈求新一年安康的作用,也有除“陳”(塵)布新的寓意。打掃完房間,大家會貼幾個倒掛的“福”字,還會貼春聯,意味着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盼星星,盼月亮,可終於把春節給盼來了,這一天大家都起的很早,來準備忙碌又喜慶的一天。剛起牀,耳邊就傳來此起彼伏的鞭炮與煙花聲,熱鬧極了。大家穿上新衣服,吃完飯,就準備去拜年了。所謂拜年,就是要走街串巷地給親戚朋友送祝福。長輩們在拜年前都會包好紅包,遞給小孩子們,當然,我也收到了不少紅包。但是我的小叔在外地出差,不能與我們分享這份喜悅,怎麼辦呢?打開手機,就看到了小叔的`朋友圈:“祝大家新年快樂!”嘿!科技可真方便啊,讓遠在他鄉的小叔也能送來祝福。在大家互相祝福的聲音中,拜年不知不覺地結束了。

晚上,就該吃團圓飯了,團圓飯的桌子上最不能少的菜有魚和餃子。魚象徵着年年有餘(魚),而餃子作爲中華傳統食物,有着更歲交子,團圓福祿的寓意。一家人圍在桌子旁,談笑風生。一道道菜被端上桌,弟弟看到心愛的肉丸子,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接着爸爸就讓弟弟把筷子放下,弟弟十分疑惑,爸爸笑着說:“要讓老人先動筷哦!”爺爺說:“沒關係的,讓他先吃吧!”弟弟聽了以後,認真地把一個肉丸子放進了爺爺的碗裏,說:“爺爺,這個好吃!”“爺爺咬不動這個哇!”大家都笑了。

吃完飯,一家人開始看春晚,在大家的歡笑聲中,奶奶感慨:“我們那時候可沒有這麼好的電視啊!真好!”老人們彷彿打開了話匣子,聊起了從前的生活……

你們家鄉有什麼特別的習俗嗎?來分享一下吧!

家鄉的風俗作文5

“搶饅頭”是小時候最期盼的喜事,給我的童年增添了許多色彩。

我們這裏的風俗,每當一戶人家造好新房,總要選個黃道吉日,大清早扔饅頭來慶祝一番。其實,扔的東西除了饅頭,還有糖果、水果,甚至會有籃球,這有多麼大的吸引力啊!

一日村裏有人開始造房子,我們就不斷打聽他們哪天扔饅頭。房子越造越高,我們期待的心也越來越着急。終於盼到扔饅頭的前一天,我們會再三請求父母一定要早早叫醒我們,並且,相互轉告,千萬不能落下一個人。其實,一整晚我都會興奮得睡不着,無數次地起來打探情況,一聽到鞭炮聲,就一骨碌起來跑出門去。

有一次,天剛矇矇亮,我就心急火燎地趕到那戶人家,只見院子裏亮着燈,還空無一人。我暗自慶幸來得早,可以佔據最佳位置,左挑右選,最後站定在院子正中間。這時,小夥伴們也陸續趕來,並且個個都有準備,有的穿着大口袋的衣服,有的端着個大淘籮,有的乾脆在腰間繫上一個小竹兜,準備滿載而歸。

“砰砰砰……”鞭炮聲一陣接一陣,院子裏頓時沸騰起來,“搶饅頭”正式開始了。拖着麻袋的主人們出現在二樓,我們的目光一下子都聚集到他們身上,不斷喊着:“往這裏扔!往這裏扔!”我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盯着男主人,他當家做主,肯定扔得最多。只見他從麻袋裏抓出一把,隨手一扔,我趕緊順着饅頭落下的方向迎上去。“哎喲!”我被蜂擁而上的人羣推到在地。“我的饅頭!我的饅頭!”我心急如焚,拼命掙扎爬起來。突然發現,地上的“漏網之魚”還真不少,兩個果凍,一包餅乾、一個饅頭。我一手一把,趕緊放進大口袋。再看看我的那些夥伴:有的端着大淘籮,跟着從天而降的`饅頭滿院子跑:有的揮舞雙手,準備一手接住一個;有的一手捂着滿滿的口袋,一手和別人搶奪着。我個兒小,就只把目標鎖定在地上,彎着腰,地毯式地搜索,這裏撿幾顆糖,那裏撿幾包餅,收穫也頗多。

忽然,一個籃球從天而降,隨即又彈開。我驚喜地撲上前去,就在我前胸碰到籃球的一剎那,一雙大手也按在了上面。我下意識地一把抱住球,死死不放,猛一擡頭,那整整比我高兩個頭的大人正瞪着我。我大呼:“你袋子裏的饅頭倒出來了!”他一回神,我一把搶過球,溜人人羣中,繼續加入“戰鬥”。

天色慢慢亮起來了,搶饅頭的人也漸漸散去。我們一邊啃着搶來的饅頭,一邊比着收穫的東西,興高采烈地回家了,心裏又開始盼望着下一次的“激戰”。

家鄉的風俗作文6

金黃的外皮,包裹着噴香的餡,這就是家鄉的餡餅。一口咬下去,酥脆鹹香味兒霎時蔓延至我的每一個味蕾,好吃極了。

我的老家在上海南匯,塌餅是家鄉人的必備品,無論男女老少,都愛它。做塌餅的阿婆經常站在店門口,咧着嘴,憨憨地笑着,吆喝着:“塌餅,剛出鍋的塌餅……”下班的年輕人總會停在街頭的塌餅店前,買個塌餅壓餓。但他們往往只買一個,因爲一個塌餅就已足夠。老人們也經常會在買來後分一半給老伴吃,另一半則自己慢慢品味,那神情宛如在享受世間最珍貴的美味。孩子們則是一放學就吵着鬧着要大人給自己買來吃,手捧着一個熱乎乎的塌餅,咬一口,那帶着素菜味兒的清香,便彌散在了孩子的歡笑聲與媽媽慈祥的笑臉裏……

我一回到鄉下,便會纏着外婆,讓她親手給我做塌餅吃。每次開始做,她總要先去洗手,再將需要用的工具仔仔細細地清洗乾淨。她從來不會因爲任何事而省略每一個細節。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外婆將重複揉捏成的又光滑又柔軟的麪糰擀成薄薄的麪皮兒,放置在木板中央,然後再利落地將拌好的餡放在上面,用勺子壓實,每一步都是那麼細緻。每每此時,我都歡呼雀躍着圍在竈臺前,圍在外婆的身邊,圍在氤氳的.蒸氣裏,圍在佈滿的香味中。至今那垂涎欲滴的感覺仍回味在我的記憶中……

當然,看着外婆嫺熟的動作,我自然也是肅靜不下來的。我總是會拽着她的衣角,望着她,央求道:“外婆,外婆,你讓我試試好不好?我保證不搗亂。”外婆對於做塌餅可是分外認真,從不讓他人幫忙,因爲不放心――但她仍然會答應我的要求,在一旁慈祥地笑着指導我。

外婆做塌餅的手藝可是一絕,鄉里人都誇讚她做得好吃。每次外婆做塌餅,都會做很多,一部分留給我,還有一部分給鄰里。我總能把塌餅都吃完,從來不會浪費。聽外婆說,小時候每當我哭,外婆便給我塌餅啃,我便不再哭鬧,家裏人都說我是塌餅的忠實粉絲。

當然,我們也經常送給鄰里自家做的美食。可是,我卻從來沒有見過他們道謝,宛如這是理所當然的。我問外婆爲什麼大家如此奇怪,她卻只是一笑,回了句“正常,正常。”細細想來,道理實在很淺顯:這就是家鄉人啊,熱情,爽朗,卻也憨厚,樸實;這種禮尚往來,不是客套,而是一種習慣。

我愛家鄉的塌餅,我愛家鄉的生活,我愛家鄉的風土人情。

家鄉的風俗作文7

還是不太適應家鄉鞭炮聲的噼裏啪啦,家鄉深夜依然燈火通明,家鄉煙花?爛的閃耀天際;在城市裏就連20xx跨年夜都是寂靜無聲,只有手機和電視作伴。怪不得說家鄉的春節最特別,最有年味。

農曆臘月廿十多時家鄉就熱鬧起來,小販們掛出了紅紅的春聯,大街小巷都擺滿各種各樣的年貨,人來人往,熙熙攘攘,人們都隨意地挑選着自己喜歡的年貨。大年三十那天,大家都忙着貼春聯和門神,到處喜氣洋洋,一派新年氣息,紅紅的祝福語映襯着人們紅紅的期許。在中午的時候都要祭祀香火神和祖先,每家每戶都帶着雞、肉、飯、酒水、水果、元寶,還有一顆虔誠的心去拜祖先,感謝這一年來的一切,喜悅、收穫、挫折和淚水。拜完年後還要放鞭炮除舊歲。年夜飯擺滿了雞鴨海鮮,親人們因團聚而開心的'笑容爲春節添上了別樣的溫暖。還有一項特別的風俗,從今晚一直到初三必須整夜亮燈,今晚的十二點放鞭炮還要下牀踩地板,爲自己下一年的事情做得踏踏實實。

大年初一清晨有些冷淡,可能因爲昨晚整夜的鞭炮和煙花而興奮吧,清晨都聽不見喇叭聲,似乎是不願吵醒還在酣甜睡夢中的人們。大街小巷的商店都關了門,放眼望去只剩滿地的炮灰和斜灑下來的幾道晨光,伴隨着蹦蹦跳跳的小孩的身影,拉開了新年的第一天。旭日東昇,小鎮開始熱鬧起來,鑼鼓喧天,遊園、舞獅、耍武術、球賽,顯揚出一派喜洋洋的節日氣氛。今天的飲食比較清淡,而且忌操刀、殺生,只能吃齋,顯得更加清淡。

初二在鄉下還有一個重要的儀式——拜年。但初二拜年的意義不同,重在爲新的一年祈禱,希望新的一年一帆風順,萬事如意。接下來就回歸往常一樣了。初六左右回鄉下過年的人都陸陸續續地返回工作之地,小孩安心學習,大人忙於工作,生活似乎步入正軌,小鎮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但在正月十五那天,當地特有的風俗習慣又激起了人們的熱情。元宵鑼鼓相繼擂響,大人小孩都放下手中的活,都來觀看遊行,只見遊行大隊浩浩蕩蕩,一輛輛花車閃着五彩繽紛的燈光開過,幾個小孩宛如疊羅漢一樣搭得一個比一個高,頭旗、紅綠大旗、六國牌、八寶花、獅子班、彩龍、鑼鼓棚、八音隊、飄色臺……甚爲壯觀,圍觀的人們也被這氣氛感染不停地吶喊助威。

突然有點不適應城市的靜謐和一如既往,天空還是那般藍,有時望着望着,就開始想念家鄉的樹葉年糕,還要多久才能回家鄉過那個別樣的年?

家鄉的風俗作文8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福建安溪當然也有很多,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應該是舉旗了。

那是20xx的寒假,在正月初六那天,全村的人都在討論要不要去舉旗;有人會給起得早的人打電話叫他幫忙拿一面旗,那天晚上的小孩都會很興奮得睡不着覺,這也是很正常的。

舉旗在我們那是一個傳說:到了正月初七那天,所有小孩都要舉旗子,因爲那天菩薩會坐在轎子上面,村子裏的男人就擡着菩薩坐的轎子,小孩舉旗,擡着菩薩到村裏村外玩一圈,這樣整個村都平安。

到了初七那天,家裏有4人拿着旗子到了集合點,每個人臉上都掛着笑容,我看見村子的入口處人山人海、行人們把路堵得水泄不通,前後望不到頭,那隊伍中有舉旗的、有舞獅的、有打鼓的、有跳街舞的、還有舞龍的等等,豐富多彩。

只聽哨子一響,這便是出征之時,每個人都邁開腳,跟着最前方的人走,因爲人太多,最前面我只能看見一根很長的旗子,隊伍旁有許多人在向我們揮手,那時是清晨之時,我們的眼皮像在打架一樣,想閉上卻不敢閉上,走了一會兒,大家的.腳步慢了下來。有人覺得是第一個人累了,可並不是,是第一站到了,所有人都停了下來,舉旗的人到旁邊休息,而表演的人排好了隊,一個一個的表演。看錶演時所有人都開懷大笑,時不時邊鼓掌邊說話,不知是不是太陽大的原因,大家臉上流着珍珠般的汗珠。

接下來也是走走停停的,一路上歡聲笑語。中午走到村中心的建築地點,大家臉上都大汗淋漓的,這是上半場的最後一場表演,表演完後,所有人都往一個地方趕,就是“食堂”了,每個人都像獅子看到肉一樣,兩眼放光,吃到食物的“獅子”都很開心,臉上瞬間掛滿笑容,吃完飯可以讓你去放鬆一會,買買東西和小玩意兒。

到了下半場的時候了,大家臉上還有汗珠,可是不像上午那麼多汗。下午和上午一樣,可是進行到一半時,天空不作美,下起了雨,不過天神好像知道我們在舉行活動,下了一會兒又停了。

到了最後,我們回到了“最初的地方”,大家把之前沒表演完的節目都在這全部表演出來,看完演出也差不多結束了,看看天空,結束之時已是“黃昏”。大家臉上都掛着比之前更開心的笑容,帶着發着亮光的汗珠,拖着疲憊的身體都回家了。這情景,應該是我見過最好的“風景”了。

在這個黃昏大家都有體會,雖然累了點,可還是很開心,心裏很甜。

家鄉的風俗作文9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

端午節,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屈原因受奸人陷害,投河自盡,人們划船追趕拯救。岸上的人則是把食物投下江去,以免水怪吃了屈原,這纔有了端午節划龍舟,包糉子的習俗。

端午節也是我們這幾天最忙的時候,一大早,我們就要把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帶在身上,驅蟲辟邪,以保安康。有時鄰居還會過來互相祝賀,端午節的熱鬧氣氛洋溢在每人心頭。

而端午節最大的事莫過於包糉子,事先準備好糉葉和米,米要在前一天夜裏泡下,使米膨脹,煮得時間就會大大縮短,可是偏偏,平時細心的媽媽今年卻變成了愣頭青,今天才想起泡米。媽媽這時也毫無辦法,只好去請教外婆。外婆說道:“曉燕啊!長這麼大,怎麼還那麼健忘啊,你只需要用熱水泡上一小時就行了。”媽媽悻悻然地跑了回去。

開始包糉子了,這次輪到我發愁了,我看着這一片片綠色的糉葉中,再想想糉子那金子塔的外表,手足無措。媽媽走了過來,露出了會心的一笑:“來,過來看。”只見媽媽手拿兩糉葉,一翻,變成了三角,放入米,再放豆沙和棗或放肉,再放米,手接着一翻,繩子一緊,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經過多次嘗試,也開始變得順手。包糉子的`人越來越多,人們邊聊邊包,一副其樂融融的樣子。你瞧,鄰家的那個“小公主”也相當積極,一連包了好幾個糉子,但她也遇到了和我同樣的問題,弄得到處都是餡渣子兒,人們見了,不禁哈哈大笑,可“小公主”卻不肯停手。只是狠狠瞪了那幾個起鬨的人一眼,就掘起嘴不理他們了。盤中的糉子越來越多,樣子也各不相同,誰包的糉子一清二楚,大人們手法嫺熟,手一動,糉子就出現在盤子中了,孩子全神貫注,汗水直流,也包不好一個。但是大人雖笑,卻從不罵孩子,只在一旁靜靜地看,有時指點兩句。終於糉子包好了。“這包得怎麼看都不像個糉子。”我在心中暗想,但大人卻說“真棒!”這情景讓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包糉子。

終於,糉子包好了,糉子一個個排隊跳下了鍋。剛出鍋的糉子清香四溢,男女老少無不流露出喜悅的笑容。這讓我感嘆祖宗的智慧,還讓我知道家人的意義。包容是家庭組成的原因,包容對方,包容對方的一切,包括缺點,才能讓家庭堅實、穩定。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正月初一迎喜神。在我的老家甘肅,初一迎喜神可是件頭等大事。

老家初一迎的喜神,據老人們說,是商朝的紂王。生前他雖然昏庸無度,卻最是知道人們想要什麼,在他死後,被姜子牙封爲喜神。

初一一早,天光乍亮我就起了牀,往外一看,天上紛紛揚揚地下着大雪。在等媽媽喊我出去時,我忍不住在屋裏轉來轉去,想象着迎喜神的熱鬧場景。感覺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媽媽才喊我出去。一出門,雪不知何時停了,一片素白遮住了屋頂,掩住了地面。兩盞大紅燈籠掛在門前,下有一副春聯,黑墨紅紙白雪,牆上還掛着幾串辣椒和玉米,相稱出一幅溫馨而熱鬧的畫面。正當我在爲這幅景象着迷時,一隻穿紅帶紫的驢子闖了進來,卻並不顯突兀。它兩耳邊各扎一朵大紅的布花,襯着繡了金線的綠布葉子。身上還披着一張開着大朵鮮花的毯子。爲這幅寧靜的`畫面自顧自的添了濃墨重彩而又充滿生機的一筆。

在路上,媽媽解釋說:“迎喜神,就是沾喜氣,期盼當年能夠五穀豐登、人畜興旺,所以,毛驢也要去迎喜神過年啊。”到了迎喜神的地方,人們都端着盤子,由村裏德高望重的老人,從盤子裏拿出貢品,堆三個土堆,代表的是“天”,“地”,“人”。在三個土堆上各插三支香,磕完頭,大家就各自散開了。

村民們雖被寒風吹的臉頰通紅,卻熱鬧非凡:小孩子們奔跑着,追逐着,歡笑着;青年人們聚在一起,神采奕奕;婦女邊跺腳搓手取暖,邊互相談論着今年的收成,街坊鄰里的消息;老人們點上一袋煙,拍拍自家的家畜。有的人還提了鴿籠來溜。

幾個半大的孩子蹲在地上,爲首的小心翼翼地伸出一根香,用香上的火點燃鞭炮的引線之後拔腿跑開,又迅速湊在一起,捂着耳朵抱住頭興奮的注視着鞭炮炸開。我在媽媽的慫恿下拿了一串鞭炮。我一邊在心中反覆回想點燃鞭炮的過程,一邊顫顫巍巍地伸出手來點鞭炮,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身後突然傳來了一陣地動山搖的爆炸聲。回頭一看,幾個青年人又伸出手去點一個大炮仗。我急忙蹲了下來,捂着耳朵躍躍欲試地向前看去,又是一陣驚天動地的爆炸聲,幾隻飛禽從樹叢中飛了起來,孩子們拍着手歡呼起來。

看着此情此景,我想,迎喜神,不僅是求個閤家平安,來年風調雨順;也是爲了乘此機會,好好的說幾句話吧。迎的,應該是人心的距離吧。

鞭炮又炸了開來,天上下起了雪,化作了幸福融化在鄉親的心中。

家鄉的風俗作文11

“餘凍雪出乾,初晴日驟喧。人心新歲月,春意舊乾坤”。經過除夕夜一整宿的守歲後,村子裏過節的氣氛更加濃郁了。一夜的疲憊似乎抵擋不住村裏人的熱情,他們大清早就開始串門拜年。這也是老家武漢的重要新年習俗。

這不,當公雞開始打鳴時,家家戶戶就熱鬧了起來。奶奶已經開始忙着準備各種小零食,準備迎接客人;叔叔和爸爸也踏上了他們拜年的征途。鞭炮聲徹底喚醒了這個暗藏生機的村子,大年初一的拜年也正式拉開了帷幕。村裏頓時熱鬧起來,村人彼此的問候聲、道賀聲傳遍村頭村尾。

我揉了揉蒙朧的雙眼,聽到了幾聲清脆的腳步聲,還處在懵懂中。十幾秒過後,有人到奶奶家拜年了。兩位中年男子攜手走進了我們的家門。只見他們徑直走到客廳,看到了奶奶,雙手合十,深鞠了一躬,用帶着濃重的武漢方言向奶奶道了一聲——“新年好!”他們的面容絲毫沒有因昨日一宿沒睡而憔悴,反倒是洋溢着新春的激情。這聲問候中夾雜着一年不見的喜悅,恭賀新年的激動,以及衷心的.祝福之情;當然也蘊含着晚輩對長輩的牽掛和尊敬。隨後奶奶十分自然地從裝零食的盤子裏抓起一大把糖果遞給了兩位來訪的客人,以示主人的禮儀,隨後便開始了敘舊。

鞭炮聲炸響長空,但這絲毫不影響武漢人的“大嘴巴”特色,院子裏充滿了問候的聲音。這一大早就有三四十家來拜訪我們了,但卻不見幾個與我年紀相仿的小朋友,其樂融融的氛圍好像少了點什麼。聽奶奶說,拜年的習俗很早就在農村廣爲流傳。人們守完歲之後,就會從村頭開始挨家挨戶地喜迎新年,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都會穿着新衣服挨家挨戶地拜年。尤其是小孩,可精神、可熱鬧、可氣派了!先給自己的爺爺奶奶拜年,再邀上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三五成羣地到村子裏其他人家齊聲吆喝:“拜年了!恭喜發財,萬事如意!”他們臉上洋溢着歡快的笑容,一種發自內心的對春節和拜年的享受。

可是,現在越來越多像我一樣的小朋友、青少年,不願出家門,而仍在認真拜年的也多剩下那些中年人、老人。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是因爲村子裏的人逐步走向了城市?或是小朋友對習俗的淡漠?或是……

我的家鄉拜年的習俗不一定是獨一無二的,但作爲後代,我們有義務要挽救這危在旦夕的習俗,不僅只是找回拜年的情趣,更多的是對家鄉習俗的保護和傳承。

家鄉的風俗作文12

“正當人們要去深山裏時,卻見一個叫‘年’的小孩若無其事地在那裏轉悠,還說他可以趕跑夕獸……”當“年”的故事回想在我心裏時,那,這天一定是除夕。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除夕這天,在我們紹興老家,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掛燈籠、祭祖、吃團圓飯、分壓歲包、放鞭炮、守歲和看春晚。

除夕我們早早地就能聞到年夜飯誘人的香味,豐盛的菜餚擺了滿滿一桌,有鴻運當頭、招財進寶、吉祥如意、團團圓圓……我數了數一共有十八個菜。說到這,你們肯定覺得這是讓人垂涎欲滴、十指大動的年夜飯馬上就要開動了。哈哈,如果這麼想,那就高興的太早了哦。

你睢,奶奶雙手捧着一大袋“銀元寶”慢慢地走過來了。那小心謹慎的樣子,好像捧着稀世珍寶一般。這個“銀元寶”我們那叫紙錠,你可別小瞧了這些紙錠,製作這個紙錠可是有很高要求的,必須是由吃素的老奶奶一邊唸經一邊折的。這些紙錠一會兒要送給祖先們,據說只有這樣折出的紙錠,才能體現送“銀元寶”人的誠心,祖先們才能收到。這時爺爺會小心翼翼地搬出他珍藏的銅鼎,銅鼎不大,直徑大概50釐米左右,全身都是古銅色的,上邊一點銅綠也沒有。我以爲是新買的,卻聽爸爸說,這是祖上留下來的,究竟有多少年,他也不知道,爺爺很愛惜,這是祭祖專用的器具。

這時奶奶已經在桌子前案的燭臺上點好了兩根蠟燭,然後緩緩地往銅鼎裏倒入一小部分紙錠。點燃後,爺爺一邊小聲地嘀咕着什麼,一邊繼續往鼎裏放紙錠。等紙錠都放好了,便站起來,神情嚴肅而又誠懇,雙手合十,朝着上位端端正正地拜了幾拜,一邊拜一邊唸唸有詞。這時我也會馬上上去有模學樣地拜一拜。現在我們基本不行跪拜之禮,也就站着拜拜,但爺爺說態度一定要誠懇。我們要請祖先們先“吃飯”,好讓他們知道我們對他們的懷念,讓他們知道我們都生活的很好,也請祖先們保佑我們健健康康的。我想這樣做大概也是爲了表達我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吧!

等祖先們“吃”好,我們就可以正式享用我們的年夜飯了。晚飯後,我們這些小輩就能收到了來自“各路”長輩的紅包雨,名曰“壓歲包”,可以趕跑夕獸的`壓歲包。我會把它們都放到我的枕頭下。

收完紅包自然就是和親人們一起放煙花,然後開啓守歲模式,等待新年鐘聲的響起。希望在新的一年裏父母健康長壽,孩子們能茁壯成長。

這就是我家鄉的除夕習俗,一個有趣、喜慶、熱鬧、對未來充滿憧憬的除夕!

家鄉的風俗作文13

春節,在中國人的眼中是一個重要節日。春節來臨之際,人們穿梭在大街小巷置辦年貨,家家戶戶忙得熱火朝天。廣西也不例外,人們祭祖守歲,讓除夕這一天獨具特色。

除夕一大早,天剛矇矇亮,廣西的漁民們就在咚咚的太鼓聲中爲祭祖活動做準備了。大家陸續來到祠堂,祠堂前的空地上擺滿了祭祖用的酒肉,祠堂內,一座慈眉善目的神像伴着一排排先祖牌位,在紅燭的映襯下顯得特別神祕。漁民們祭祀的是媽祖,他們堅信,媽祖能夠保佑自己平安出海,滿載而歸。鞭炮在四處繁響,太鼓聲和銅鑼聲不絕於耳。

祭祖儀式過後,便是舞獅表演。漁民們歡聚一堂,興致勃勃地觀看。伴隨着激烈的鼓點,那頭色彩斑斕,裝飾華麗的“獅子”,搖頭晃腦,還時不時一躥一躍,活靈活現。幾個頑童往獅子的腳前扔了一小串鞭炮,“嘣,嘣嘣”!短暫而劇烈的響聲,嚇得獅子慌忙擡腳,向後急退,又背過身瑟瑟發抖,這惟妙惟肖的表演把人們逗得更樂了。

廣西的舞獅,俗稱“南獅”,“醒獅”,人們認爲舞獅可以驅鬼避邪,舞獅的.形式也豐富多樣。獅子出場,先是“喜”形於色,接着被外物阻擋騷擾,不勝其煩,“怒”發衝冠。好不容易去趕走騷擾,棘手的問題又來了,木樁太高跳不上去,難免傷心,曰“哀”。經過幾番折騰,獅子終於跳上木樁,少不了一番慶祝,扭身搖尾,“樂”在其中。哎呀,一串鞭炮襲來,“驚”也就順勢上場,經過這麼一番折騰,獅子真是懷“疑”此生。喜、怒、哀、樂、驚、疑,這六大表演形式,正是南獅起舞的精髓所在。

舞獅的高潮是“採青”。人們事先在演出場地的最高處懸上一棵生菜。精力旺盛的“獅子”在梅花樁邊上躥下跳,忽一擡頭,看見高處有棵生菜,便躍下地,不斷向上張望,抓耳撓腮,猶豫不決。過了半晌,猛的一躍,叼住生菜,匆匆咬碎,再吐出來。圍觀的人們拍手叫好,這就是“採青送福”。

舞獅表演結束,祭祖活動也就進入尾聲,太鼓銅鑼和鞭炮聲漸息,喧囂過後,留下滿地喜氣洋洋的紅色碎屑。到了晚上,漁民們在自家庭院裏,燃起熊熊篝火,架上烤肉,呼朋喚友,相互聊起今年的收成。孩子們則去海邊點起期盼已久的煙花爆竹,將心願撒向天空。他們追逐着,嬉鬧着,累了就躺在沙灘上,數一數天上的星星。色彩鮮豔的煙花裝飾着夜空,篝火燃着,孩童叫着,大人聊着,家家戶戶燈火通明。

這就是廣西漁民們除夕守歲的美妙畫卷,除夕大搖大擺離去,新的一年正在大步流星地來臨……

家鄉的風俗作文14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每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都略微不同。但每一個地區的風俗都是多種多樣、新穎有趣的。我的家鄉紅安也不例外,也有許多獨一無二的習俗。家鄉的春節是一道難忘有趣的'風景線,也是難忘的回憶。

家鄉的春節差不多從臘月上旬就開始了。人們都紛紛開始準備過年時的物品。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進了臘八,表示年味越來越濃。在臘八這一天,家家都會熬臘八粥,以示今年的農業大收成。臘八粥材料琳琅滿目,口感香甜可口,是許多人都愛吃的美食。晚上,家家燈火通明,鞭炮聲日夜不絕,全城都非常熱鬧。

後面的十幾天,是大家辦年貨的時間。城裏各大超市商場裏擠滿了人,各種喜慶用品擺滿了超市。人們紛紛都在忙碌着……

轉眼間,春節的高潮,除夕到來了。這也是人們最忙最熱鬧的時候。在我們老家,團圓飯要吃好幾次。除夕一大早,轟隆隆的鞭炮聲震醒睡夢中的我,一大早起來吃團圓飯,年飯吃的越早預示這一年家裏會有更多的好運。吃完團圓飯後,每個人都忙了起來。首先是全家大掃除。名曰“掃房”。寓意掃去去年的不好的運氣。然後後是貼春聯和福字。福字一般倒着貼,寓意“福到”。大人們忙碌,小孩兒們也不例外。小孩兒們要麼在外面玩着鞭炮,要麼在裏面幫大人們做事。除夕晚上家裏人又坐在一起吃團圓飯。吃團圓飯時,家家都要看春晚、放爆竹,以示過年熱鬧的氣氛。

團圓飯很講究,有肉丸,魚,年糕等菜。其中,肉丸寓意“團團圓圓”魚寓意“年年有餘”,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吃團圓飯時,全家人說着往事,歡樂無窮。吃完團圓飯後,還要進行祭竈王爺、拜佛燒香等習俗。

正月初一,街坊鄰里開始互相拜年,你到我家,我去你家,進門做個發財儀:“恭喜發財,身體健康”。初二開始就是各家親戚老小的來拜年,這時,最熱鬧的時候就來了,大人們聊天,聊着過去一年的收穫喜樂事,小孩們給長輩拜年領着紅包,互相玩耍着,好不熱鬧!

正月初一人們互相串門拜年,而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家家戶戶又要吃一次年飯,放鞭炮,也是年飯吃的越早越好。元宵節晚上,家家門口點着燈籠,人們吃着元宵預示着團團圓圓。

過完元宵節春節就結束了。大人們外出打工,孩子們去上學了,家鄉變得空蕩起來。這就是家鄉春節的風俗,難忘又有趣。

家鄉的風俗作文15

年的腳步一天天近了,春的氣息一天天濃了,年前年後的一個多月裏的日子裏,幾乎濃縮了家鄉的風俗。

在我的家鄉,一進臘月人們就充滿了迎春的熱情。第一個節日當是過臘八,每年的這一天早晨,各家的主婦們就早早地起牀,忙着洗糯米、撿各色豆類、選各種乾果,備齊各種佐料,用文火慢慢熬製臘八粥,等到熱氣騰騰,香味瀰漫整個房間的時候,臘八粥就熬好了,那份精緻,那份溫暖,是商店裏買來的八寶粥是無法媲美的,在寒冷的冬日早晨,喝上一碗香甜可口的臘八粥渾身熱乎乎的,好像年一下子就竄到了眼前,就連行走時的腳步也加快了幾分。接下來的日子就匆匆忙忙起來,臘八過後,接着就是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有一個很傳統的儀式,就是“祭竈”,送竈王爺上天,各家各戶點上香燭,擺上貢品,在香案前唸唸有詞:“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來”“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這時有一種食品必不可少,那就是全家人都要吃的麻糖,其用意是粘住竈王的嘴,不讓他和玉皇大帝打小報告,說家裏的壞事。沿襲了幾千年的風俗,在現代化的今天也賦予了其新的含義,因爲每年從這一天開始,在外奔波的親人們無論身在何方,都會加快回家的步伐,於是“祭竈”也就演變成“聚竈”,送竈王上天變成了迎接在外遊子的回家。緊接着便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了,打掃衛生,準備年貨,家裏要收拾得窗明几淨,一塵不染,廚房裏備足雞鴨魚肉各色水果,按照老規矩要吃上七天,這就叫夾年飯,預示着豐衣足食,年年有餘。除夕之夜把過年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剪窗花,貼對聯,掛燈籠,包餃子,穿新衣,放鞭炮…在一派熱鬧非凡、忙亂有序的氣氛中迎接年的到來。一家人邊看電視邊聊天,細數一年中的收穫,分享一年裏的`快樂,這是全家人一年中最難得的相聚時刻,等到午夜時分砰砰啪啪的爆竹聲響起時,人們懷着不捨的心情,帶着幸福的期盼,在除夕之夜守歲,按當地的風俗,除夕之夜睡得越晚就會越健康長壽,有的甚至守歲到凌晨,一夜無眠。

迎春納百福,過年求吉祥。正月初一,是最熱鬧的最幸福的日子,大人小孩三五成羣,結伴團拜,小輩要給長輩行拜年禮,長輩給孩子們發壓歲錢,在一片寒喧聲中,互致祝福。夜幕降落,各家各戶紅燭搖曳,大街小巷彩燈高掛,興奮了一天的人們進入了甜甜的夢想,講究個“早晨起得早,晚上睡得好”,預示着一年的平平安安。接踵而至的便是走親戚訪朋友馬不停蹄,直至紅紅火火鬧完元宵,隨着年的腳步款款前行,年的感覺越走越遠,越來越淡了…

家鄉的風俗還有很多,希望各位來我的家鄉旅遊,體驗民間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