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關於餈粑的作文(通用27篇)

關於餈粑的作文(通用2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3W 次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餈粑的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餈粑的作文(通用27篇)

餈粑的作文 篇1

今天,我和爸爸回到了我的老家湖北。在這裏,我看到了老家的餈粑(年糕)的整個製作過程。

首先,我的奶奶將糯米放到水裏浸泡24個小時,而後把糯米放到清水裏洗乾淨,把糯米放到蒸籠裏,用大火蒸;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蒸煮後,待糯米熟透了後,將蒸籠裏的糯米放到粑缸裏,幾個大人,每人拿起一根粑棍,輪流向着粑缸裏的糯米擊打。我站在旁邊,對着幾位大人喊:“加油!——加油!”還拿來毛巾,替他們擦去額頭上的汗水。

經過大人們的擊打,粑缸裏的糯米,慢慢地變得粘粘的、軟軟的,就像我們平時所見到的餈粑樣子,香香的,看上去,非常誘人。我們在旁邊觀看的幾個小朋友,喚來呼去地叫個不停,眼睛緊緊地盯着那誘人的餈粑。餈粑擊打好了,然後,我們端來了蕃萁,在上面灑上面粉,接着,大人們將擊打好的餈粑,放在蕃萁上,拍成大小一樣的、圓圓的餈粑成品。我拿起了一塊大伯給我的餈粑,咬了一口,香香的,很好吃,我大叫道:“真好吃!”

我今天真開心,因爲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製作餈粑的整個過程,我以前沒有見過。我要把這個過程寫下來,與老師和同學們分享。

餈粑的作文 篇2

在大華,我們燒烤完,又參加了一個活動,那就是做餈粑。

我到那裏時,大人們已經摩拳擦掌準備開始打餈粑了。一個婆婆把煮熟的糯米飯倒進石臼裏,又拿來了一個大木槌,打餈粑開始啦!

首先打的是一個表叔,它每槌都很用力不過樣子很狼狽;到我爸了,它用盡了全部的力氣,動作一點也不優美,打了十幾下就不幹了,他的臉上全是汗。大人們就這樣輪着打,最後把表哥推了上去。表哥拿起木槌用力一砸,唉,糟糕!砸歪了。再一砸,又歪了。

把米飯打成了糯米漿後,就到按餈粑了。我們小孩立即分成了兩組,我們這組有我、妹妹、表哥、爸爸和表伯。有兩個人要負責把餈粑漿柔成球,給我們按,按餈粑開始了,先把糯米粉倒在桌上,放上小球就可以開始按了。左一按,右一按,上一按,下一按,反覆按,一個餈粑就做好了。我按了幾個奇形怪狀的餈粑,還按了幾個圓圓的餈粑,按着按着,糯米漿就沒有了。我也快變成個小雪人啦!

今天我按得很高興。

餈粑的作文 篇3

“年二十八,家家戶戶打餈粑。”媽媽告訴我,打餈粑是她家鄉逢年過節時的一種地方習俗。說起這事時,媽媽的眼裏不禁充滿了對孩提時代的美好回憶。

打餈粑是件力氣活,一般是由男人來做。首先,把蒸好的糯米倒進石碾或結實的木桶裏,然後用木杵連續不斷地使勁錘打,即使是寒冬臘月,也會累得滿頭大汗。餈粑打好後,在場的每個人都可以領到一份又軟又黏的熱餈粑,然後鋪成一個厚薄均勻的圓形,這就大功告成了。打餈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既需要有力氣,又很講究技術。

我聽着媽媽的介紹,早就垂涎三尺,按捺不住了。媽媽瞧我那饞貓的模樣,便提議說:“我們也來打餈粑吧!”我聽了喜出望外,忙催媽媽去買糯米。媽媽笑了笑說:“我早有準備。”說着,連忙從廚房裏端來一個盤子。我湊上去嗅了嗅,一股濃郁的糯香味撲鼻而來,竟忍不住沾了點兒往嘴裏送。

家裏沒有石碾和木桶,也沒有木杵,我們就用米袋子代替石碾,用鐵錘代替木杵。媽媽先把熱氣騰騰的糯米倒入米袋中,然後叫爸爸用鐵錘往米袋上不停地錘打。我看着爸爸打得那麼起勁,心裏癢癢的,就嚷着叫爸爸讓我也來過一把癮。爸爸一邊把錘子遞給我,一邊叮囑我千萬別砸到手。我接過錘子,左手扶着米袋,右手掄起錘子,打得不亦樂乎。可是,纔打了幾個回合,我就感到胳膊又酸又累,只好敗下陣來向爸爸求助。經過爸爸的千錘百煉,餈粑已經見不到顆粒狀了。這時,媽媽叫我趕緊洗手,並告訴我一個小祕密:洗好手後別擦,餈粑不易粘手。我洗完手,迫不及待地揪下一小團,放入口中嚼了一下。“啊,真香甜,真軟糯啊!”

我吃着父母親手給我打的餈粑,吃出了家鄉的年味兒。

餈粑的作文 篇4

每到臘月底,老家都有打餈粑的風俗。去年回老家過春節時,我終於知道了怎麼打餈粑。打餈粑的前一天晚上,爺爺就把糯米用井水浸好,爸爸和叔叔準備了打餈粑的工具,有木槌、石臼,還有印餈粑的模板。第二天天沒亮,奶奶就起牀把糯米蒸熟,吃完早飯,我們就開始打餈粑了。

叔叔用一個臉盆盛滿蒸熟的糯米放在了石臼的裏面,爸爸和姑父他們兩個人用木槌搗糯米,你一下我一下。大約十分鐘後,糯米被打成了糊狀,完全沒有米的樣子了。然後把搗爛的糯米挑到一個竹製的簸箕裏,簸箕下面鋪有一層石膏粉,這樣餈粑就不會粘在手上或其他東西上了。爺爺把那一大團餈粑捏成了一小塊一小塊的,媽媽和姑姑就把那小塊的餈粑捏成圓形。我和其他的小朋友就把餈粑放到模板的裏面,模板的底部刻有一些美麗的圖案,因爲餈粑是熱的,非常容易變形,模板上的圖案就拓在了餈粑的上面。等餈粑冷卻後把它取出來擺在木板上,模板上的圖案就固定在餈粑的上面,有動物、繁體字、風景畫等,非常美麗。我們有的打,有的捏,有的印,一下子就過去了九個回合。

中間有幾次我都想學爸爸的樣子去打餈粑,但都輪不到我。到了最後一個回合時我再也忍不住了,大聲說:“等一下,等一下!我也要打餈粑!”爸爸說:“行,讓你嘗試一下,只要你能打好,回家我讓你玩五個小時的電腦!”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笑着說:“說話要算數。”

我好不容易舉起了木槌,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了下去,但再也拿不起木槌了,因爲上面粘了很多糯米,木槌一下變得重了很多。我抱着木槌往後拉,卻因爲用力過猛摔了一跤,爸爸他們看了都哈哈大笑。我邊揉屁股邊說:“現在不能玩電腦了,回家還要治屁股!”

以前我雖然每年都吃餈粑,但從不知道打餈粑原來這麼難。以後我一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勞動果實。

餈粑的作文 篇5

隨着春節的臨近,我們村又開始玩汽巴了。今天我和爸爸也去打麻木感了,但是來的太早了。當我們到達那裏時,沒有人。過了一會兒,慢慢人多了。

開始尷尬了。我看到他們把泡好的糯米拿出來蒸,說這是做糯米的第一步,我們帶的米飯泡了一天。當它們冒着熱氣的時候。我們所有的孩子都去玩了。

之後,他們把蒸好的米飯倒進古代的臼裏。父親用一根粗木頭打麻,另一個人一點一點往麻餅里加水。過了一段時間,一個人累了,另一個人繼續玩。我看見兩個人在玩,一個高個子和一個矮個子。然而,高個子很快就失去了力量。相反,矮個子有很大的力氣。很快就準備好了。

接下來,他們開始了第二步切割。切的時候一定要和豆黃粉混合。他們說這樣會更香,我聞了聞,覺得“臭”。後來他們切了,來了好多人,都是來吃糯米糕的。他們可能沒吃過我們楓橋糯米糕!他們邊吃邊說好吃。

也是第一次吃人工糯米糕,真好吃!如果你想嘗一嘗,來參觀我們。

餈粑的作文 篇6

“小餈粑!又香又糯!一塊兒錢二十個!一塊錢兒十二個!”聽着這震耳欲聾的聲音,不用說,這就是小攤販推着車走過大街賣小餈粑的廣告聲。他們賣這個都有一輛車,像外面賣水果那樣的車,但是上面有一個開水桶,只不過水管變成了圓的小管子,有兩個,賣的人用左手搖一個轉動杆,不停地轉動着,小餈粑一出來,他們就用右手拿着的叉子,把出來的小餈粑削下來,小餈粑一下來,就雙雙滾落到了黃豆麪糟裏,沾點黃豆麪有兩種好處;一是好吃,二是以免粘連在一起,再裝一個碗裏,撒上一些白砂糖,就可以吃了。大人、小孩都想呢!

小餈粑,顧名思義,就是糯米做的,小小的,圓圓的,跟湯圓差不多大,上面還撒了一層黃豆麪,再沾上一些白砂糖,那真是甜滋滋的,吃起來很巴適,黃豆麪甜甜的,做細沙一樣,吃一口,嗯!真香,甜絲絲的,又甜又柔軟,粘乎乎的,爽口得很。

有一次我四、五歲時,想吃小餈粑,一咬,上牙和下牙都粘在了一起,怎麼也分不開,只好用手去抓那小餈粑,一用力,就把小餈粑給抓扁了,更粘了,“啊!”我大叫一聲,媽媽走過來,把餈粑從牙上取下來,媽媽看了一下說:“呀!這個餈粑沒有熟嘛!沒有黃粉嘛!

哎!雖然那沒有黃豆麪的小餈粑沒有吃成,但是那小餈粑的香味卻永遠地留在了我的心裏。

餈粑的作文 篇7

大年三十這一天早晨,我起得特別早,因爲我要親眼目睹一下爸爸媽媽是怎樣打餈粑的。

只見媽媽將洗淨,泡脹的糯米倒進一個木桶裏,蓋上木蓋,放在鍋裏用大火不斷地蒸,蒸得粒粒熟透後,爸爸捧出熱氣騰騰的木桶,媽媽提着盛有水的小塑桶,招呼隔壁一個大哥哥一起打餈粑去。爸爸先將木桶裏的糯米飯倒進一個專用的石臼裏,接着用特製的大木棒使勁壓糯米飯,而後反覆捶打,媽媽手快速地沾一下水,見縫插針地把石臼裏的糯米飯糰弄勻。

不一會兒,爸爸頭上冒出了豆大的汗珠,接着換上大哥哥來捶打。隨着“邦邦”聲,兩人不斷地輪換着。我看得心癢癢的,也想上前試一試,我使出吃奶的勁拎起木棍,可木棍一放下去就再也拔不上來了,糯米的粘性太強了和木棍牢牢黏在一起,看得圍觀的人哈哈大笑。這是爸爸告訴我打餈粑要快、準、穩、狠,手中木棍下去要快,收起也要快。爸爸接過我手中的木棍和大哥哥一直捶打,直到不見飯粒爲止。

然後在一塊大砧板上撒上一層炒好的黃豆粉,再將打好的糯米糰倒在砧板上,將糯米糰壓扁,做成薄薄的大圓餅,大如籮筐口,最後在表面撒上芝麻,根據個人口味撒上白糖或紅糖,這就大功告成了。我趕緊切了一塊雪白柔軟的餈粑,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

餈粑的作文 篇8

快到大年三十了,外公外婆得爲過年做準備。吃餈粑是必要的。可吃它可沒有現成的,必須自己動手。

外公把蒸好的糯米放進粑窩裏,在用一個跟錘子很像的工具往下打,外公打累了,換爸爸打,爸爸打累了又換舅舅打,一直這樣重複,知道打成型爲止。

最後一道手法,把餈粑捏成一小塊一小塊餅狀的模樣。我也加入了其中。

我先把手洗乾淨,待幹後。我用手去抓了一團餈粑,那餈粑立刻粘在我的手上,我急的手忙腳亂。外婆在一旁哈哈大笑,說:“你要先把手上裹着麪粉,餈粑纔不會粘在你手上,你先去把手洗乾淨吧!”等第二次洗完,餈粑已所剩不多了,我把手伸進麪粉裏,再趕緊去抓一團餈粑過來。我用捏橡皮泥的方式,捏那個餈粑。我先做了兩隻長長的耳朵,在做一隻嬌小的身子,然後做一個圓圓的尾巴,最後做一個傻傻的頭,再加上那對大門牙。大功告成,一隻小兔子完成了!

晚上,我們全家人吃着外婆烙的餈粑,其樂融融。

餈粑的作文 篇9

家鄉是我記憶深處美好又模糊的影象。寒假裏我回到了家鄉,那裏的房子都修築在水塘邊,只要站在家門口眺望,目光所及之處哪裏不是綠色?只要擡頭仰望,天空便會在你的瞳仁中滴上鮮亮的藍墨,或是俯身凝望水面,那真是好靜好美的一幅畫喲,是誰畫的呢?

畫中有山水,也有人物,我們的存在給這畫作添了不少生氣。我們親手製作了又香又糯的餈粑。打餈粑是個體力活,也是個細緻活,李伯伯用三輪車拉來了石頭缸,缸一着地,糯米就蒸好了,香噴噴冒着熱氣。木錘也洗淨了,就開始搗米,搗了一會兒,重頭戲來了,開始打餈粑。氣氛一瞬間活躍起來,一下一下地錘,一聲一聲地喊,糯米變得勁道起來,也更加有粘性,拉拽的時候就更費力了。“哎呀,不好!”不知誰喊了一聲,孩子們愣在原地,看見錘子上粘着一個白淨淨的東西,那不是餈粑嗎?李伯伯接住了差點“毀容”的餈粑,人羣裏沒有責怪聲,反而傳來一陣陣清朗的笑聲。李伯伯笑着說:“打餈粑的確是一門手藝,你們幾個年輕人沒經驗,讓我來吧。”李伯伯一上場,餈粑像見了老朋友,乖乖聽話,任憑李伯伯給它按摩,捶背,李伯伯果真是好手藝啊!在幾個人的配合下,餈粑變得又軟又糯,捶了那麼久,依舊熱氣騰騰,香飄十里。幾個嘴饞的小孩兒沒等裹上面粉就掐下一小團,品嚐着香香甜甜的味道在嘴裏化開,大家笑得滿足極了。之後我們把蒸好的餈粑送進裏屋,郭奶奶給他裹上面粉,餈粑像穿上了新衣,姐姐還捏了一個餈粑小人,白白胖胖,樣子可愛極了。我吃着香噴噴的餈粑,心裏美滋滋的。

餈粑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鹹的,好比我們的人生,反覆捶打,反覆磨練。這門打餈粑的'老手藝值得傳承,下次我也要去學一學這門手藝。

餈粑的作文 篇10

這個春節,我過得可真是豐富啊!我幹嘛去了呢?我啊,去打餈粑咯!

這天,爸媽帶我來到了奶奶家,一進門,我就聞到一股香香甜甜的氣味,是餈粑的味道!我順着氣味向廚房走去,看見一盤香甜軟糯的餈粑,立即垂涎三尺,於是,我伸過手去,剛想拿來,卻不料媽媽端起盤子,說:“想吃啊?那要自己動手哦!”我開始不明白媽媽的意思,後來才恍然大悟,原來媽媽是想讓我體驗一回做餈粑粑的過程啊!

首先,我把糯米用水浸泡幾分鐘,然後將糯米倒進電飯鍋,燒至米熟透,再將糯米倒進石舀中。接下來這可是力氣活,所以我叫來爺爺來幫忙。爺爺費力的舉起大木棰,再捶下去,這樣的動作持續五六次後,爺爺讓我端來一盆水,將木頭棰往盆裏一浸,我好奇的問:“爺爺,爲什麼要將棰子沾水啊?”爺爺笑着說:“因爲糯米很粘人啊,就喜歡粘着木頭棰。”瞬間場面熱鬧了,歡聲笑語不斷。爺爺繼續他的動作,時不時用手把下面的糯米翻上來,壓一壓,再翻上來,壓一壓。之後的半小時爺爺一直重複着這些動作,直到把糯米打成綿軟柔韌的狀態就可以進行下一個步驟了。

接下來的這一步,我就是主力了,就是趁熱把糯米糰揉成一個個像湯糰一樣的小圓球。我和家人一起做,做着做着,我想玩點新花樣,於是我摸了摸口袋,從裏面摸出五角錢,包進了手中的餈粑粑裏。呵!那樣子,真比其他餈粑粑要豐滿得多。瞧!只要把餈粑粑放進印盒,再把印盒底翻出來,用小木棍敲上幾下,然後“啪”地一聲把餈粑粑倒出來。你看,一個個都不樣呢!有的是壽比南山,有的是花好月圓,有的是恭喜發財,各有各的特色。

最後,我們要開始做特色餈粑粑了。一般情況我們會做成形後,直接在炒過的芝麻堆裏滾一圈,然後沾着紅糖就可以吃了。今天,我們要嘗試餈粑粑的特色吃法,煎,炸,烤都可以,我們選擇了其中的油煎餈粑粑。奶奶把粑粑一個個放進燒熟的油鍋裏,煎到表皮金黃,將餈粑粑盛出。在煎的過程中,爺爺也沒閒着,他把幾塊紅糖放進鍋,加一點點水,把紅糖燒到粘稠狀,然後直接給餈粑粑淋上一層紅糖“外衣”了。

開始吃飯了,餈粑粑一端上來,我們就“紛紛出去”夾它個片甲不留,這時,我突然想起了我包的五角硬幣,心想:“這五角硬幣會被誰吃到呢?”還沒等思索完,就聽見媽媽叫了一聲,“這硬乎乎的是什麼東西?媽,你放了什麼東西在裏面啊?”我忍不住噗嗤笑出來,說:“媽媽,那是我放的五角硬幣,我包的,看來今年你有福氣嘍!”“哈哈哈……”頓時,整個家庭充滿了歡聲笑語,真開心呀!

哦,對了,其實粑粑還有一種吃法,那就是把餈粑粑和米一起泡到灑裏面,不久之後,一罈香甜可口的餈粑粑米酒就可以喝了!這還是我爺爺最喜歡的酒呢!

俗話說得好“拜年拜年,粑粑上前。”過春節吃粑粑已成爲我們家的一個習俗了,每個春節都要吃,不然算不上過春節。

餈粑的作文 篇11

雖然餈粑在我們這兒不是很出名,但我還是喜歡吃。

本來的餈粑是長方形的,但每個地方的做法不一樣,我們這兒竟做成了小小的,扁扁的原型!它的兩面是金黃色的,也有的上面散落着紅紅的糖漿,拉出了甜甜的糖絲兒,裏頭是雪白的、黏糊糊的糯米麪,像一個個精緻的小原型枕頭,別提多好看了!

餈粑的做法十分簡單,只要把開水倒入裝有糯米粉的大碗裏,然後把它和成雪白的糯米麪,在把它捏成薄薄的一下片,放入鍋裏煎至兩面金黃就大功告成了!

個人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去加鹽或者糖。對於我這個頂級吃貨來說,不僅要會吃,還要會做,這樣想什麼時候吃,就什麼時候吃。有時,我還會撒上一些蔥花上去,那樣會更加有食慾。

吃又香又甜的餈粑時,感覺非常好,人都要飄起來了。我吃餈粑是喜歡先把外層的糖舔掉一點兒,然後再慢慢地、一點點地啃。你們知道我爲什麼要把外層的糖舔掉一點嗎?那是因爲如果不舔的話,那餈粑可就太甜了!要把牙給甜掉了!

吃糉子是爲了紀念屈原,那你知道吃餈粑是爲了紀念誰嗎?是楚國的伍子胥,他把城牆的城基做爲熟糯米麪。讓荒年受飢的老百姓有了充飢的實物。

餈粑的作文 篇12

今年寒假,我和媽媽去湖南老家看望外公外婆。春節時到離外婆家有一千多米的親戚家打餈粑。

那天早晨,我被早早叫醒,聽說去打餈粑,我很興奮。一路上呼吸着山村清新的空氣,很快就到了親戚家。

親戚對我們這些從新疆遠道而來的客人非常熱情。早早準備好了工具:兩個大木錘,一塊中間有深窩窩大石頭,兩塊木板。大人們把提前兩天泡好的糯米蒸熟,每當蒸好一鍋糯米,我都會跑過去吃一點。我們再把糯米倒入石窩窩裏,用力的砸成餈粑。接着把餈粑揉成餈粑團,當一團團白白的餈粑整齊的擺放在木板上,上面又蓋上一塊木板,我們幾個孩子站在木板上開始壓餈粑。歡笑聲迴盪在小院中。

香香糯糯餈粑讓人流口水。如果在餈粑上放上豆腐乳或者蜂蜜,餈粑就會變得更香更好吃。我不止知道餈粑的做法,還知道餈粑的儲藏方法:就是把餈粑放到冷水或冰箱裏。

那是我最開心的一天,因爲我吃到了盼望已久的餈粑。

餈粑的作文 篇13

我的家鄉是湖南省郴州市,那裏羣山壞饒,自然景觀非常秀麗,人們每當過春節之前家家戶戶都要做餈粑。今年我回家過年了,看到爺爺奶奶也在做餈粑。

做餈粑前,爺爺對我說:“餈粑又叫糯米餈、狀元餈,相傳南宋慶元二年,邑人鄒應龍赴京應試,村裏家家戶戶都送餈粑供他路上吃,並預祝他金榜題名。路上,鄒應龍渴了,喝上幾口清泉,餓了,啃上幾口餈粑。經過長途跋涉到了京都,由於才華出衆,殿試對答如流,寧宗皇帝御筆親點他狀元及第。當他把從家鄉帶來的餈粑呈獻給皇上品嚐時,連皇上也讚不絕口,賜名‘狀元餈’。”聽完爺爺的故事,我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開始做了,爺爺把浸好的糯米放在曾瓦里蒸好,再把蒸好的糯米倒入石臼中,爸爸和叔叔兩個大男人拿起木搥往石臼裏不斷地砸糯米飯,隨着不斷地撞擊,糯米飯形成了一大塊潔白的糯米糰,幾輪下來,兩個大男人已累得滿頭大汗,接着,準備一張又長又大的乾淨木板,把糯米飯糰放上來時,用最快的速度把它分成許多個小糯米糰,壓平弄圓就形成了一個個餈粑,最好玩的就是在餈粑上畫畫了,我拿起筆,蘸上顏料,在餈粑上一會兒畫哭臉,一會兒畫笑臉,使一個個餈粑變成了許多個“活娃娃”,趁餈粑熱時,咬一口,一個字-----棒!

同學們,看起來做餈粑的步驟很簡單,做起來可不簡單,做餈粑可是一項技術活:砸糯米飯時,要用最快的速度,一定的力,要掌握規律;做餈粑時,把糯米飯糰分成小糯米糰時要小心燙。

今天的收穫可真不少,既增長了見識,有嚐到了餈粑,真是一舉兩得!

餈粑的作文 篇14

外婆走了十多年,我的嘴裏像是缺了什麼東西。最近,吃什麼也吃不香,總缺了一個味,甚至有時嘴裏有些苦澀,但還是想不起來究竟是什麼,雖然有的時候很清楚。

多年來,每天早晨總是吃的一樣東西,是外婆親手做的。那麼香,那麼脆,裏面還有香香的、甜甜的黑芝麻,但我依舊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有一天,我和爸爸來到農村玩,無意間來到外婆以前住的房子。進了房屋,裏面的蜘蛛網和灰塵到處都是。我便和爸爸一起打掃房間。我到了臥室打掃,突然發現一張陳舊的老照片,我用雙手擦乾淨了,且目不轉睛地盯着那張照片。上面是一個小男孩和一個小女孩,我仔細一看,呀,這不是我和表妹在一起玩耍的照片嗎?再細看,那碗裏不是我以前最愛的餈粑嗎?“我要吃餈粑。”我對媽媽和爸爸說,他們覺得我餓了,就在鄰居家買了兩個給我。

我咬了一口,香香的,脆脆的。黑芝麻也是濃濃的,但愛,已不在了。不,不是這個這個味道。我終於明白了,並不是,每個餈粑都是那麼好吃的。只有自己親人親手做的纔是美味。虧我以前還說她做的不好吃。我哭了,我瘋了,達到了忘我的境界。我直奔家去,一邊平跑嘴裏還一邊喊:“外婆,給我做餈粑!給我做餈粑!”我又一次來到了熟悉的院子。剛進屋,我彷彿看見了外婆在做餈粑。“孫子,回來了。”我急忙向前看去,沒想到外婆真的在給我做餈粑。我衝過去,想擁抱一下外婆,卻一下子撲了個空。原來這些都是幻想呀。不,那不是幻想,一定是外婆在天有靈,讓我忘記過去,從現在起,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學生。我懷着感激的心情走出了小屋,見爸爸早已在門口等候多時了,我向爸爸說了我看到的一切,並承諾了我一定要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好學生。

外婆的在天顯靈也時刻的激勵着我,讓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那份愛真的很濃、很深。

餈粑的作文 篇15

說起揭陽的民風民俗,令我最難忘,最喜歡的便是:在冬至那一天,吃餈粑。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臣子伍子胥投奔了吳國,從吳國借兵討伐楚國。楚國被破後,伍子胥自知自己結怨甚多,難以容身。怕自己死後,國家有難,百姓受飢,便在相門城牆下藏了熟糯米。伍子胥去世不久,國家和百姓遭到危難。人們想起他的囑咐,暗中拆城挖牆,發現了許多糯米。大家將糯米磚石拙起,敲破,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後來,經過發展,便有了如今的餈粑。

餈粑的種類可以分爲兩種:一爲常見的餈粑,(用糯米粉加水,不斷的和,再蒸熟後鍋煎,用糖,花生,芝麻作料拌着吃)。一爲粳做的尖米餈粑,(用粳米粉加水,揉成長條,用剪刀斜剪下,兩頭尖尖如白米)。

而餈粑的傳統制作過程也是相當複雜:先要將上好的糯米洗淨;用淨水浸泡二十四小時;然後濾幹上籠屜大火蒸;後放入木桶內,用木棍反覆杵打、攪拌成泥狀。餈粑一團一團的,身子雪白雪白的,就似嬰兒胖乎乎的臉蛋;最後下鍋煎。餈粑煎好以後,就是黏糊糊的,看起來色澤相亮,肥潤香糯,白得像雪;聞起來一陣陣濃香,就連空氣味道都不一樣。再蘸上花生、芝麻、白糖等配料,便更有一股糯米香;吃起來香甜可口,柔軟細膩,味道清幽淡雅,別具一番風味!真算得上是齒頰留香!

至今,餈粑仍是南方各地人民在每年春節前必做的美食。有的地方將餈粑製成圓形,大小不一,各形各色,各種各樣,色味齊全。象徵着豐收,喜慶和團圓,有這麼一句俗語:“食過冬節,就長一歲。”也有的地方稱之爲年糕,這一名稱也寓意着吉祥如意,人們常說:“年糕,年糕,年豐壽高!”餈粑在民間十分受人們喜愛。

這便是揭陽的餈粑。在冬至時吃餈粑的習俗令我印象最深刻,餈粑更是令人久吃不厭。這正是揭陽民俗的重要體現!

餈粑的作文 篇16

隨着新年鐘聲的響起,大年三十的夜晚格外熱鬧,屋外天空中爆出一朵朵五顏六色的“花朵”和噼裏啪啦的鞭炮聲、小孩子們一人拿幾束滴滴金玩的不亦樂乎,煙花聲響徹整個夜晚。

新年的第一天,伴隨着鬧鐘“滴滴”的響聲,被一晚上煙花聲吵着沒睡着的我無奈的伸着懶腰準備新的一天。“快起來!三點半了!”媽媽的聲音充滿了整個房間。農村的新年中,第一天須三點起牀。這使睡意正濃的我感到無比的絕望。“起來做餈粑嘍!”不知誰說的這句話,讓瞬間打了一個激呤!

餈粑是農村在新年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餈粑象徵着團圓,是新的一年中的“開場節目”。我對所有的事情當中,唯獨對此無比的感興趣!終於盼到做餈粑了,睏意便消失的無影無蹤。

大家把工具、模板、機器一一搬到院子中,新年中,只要一有人要做餈粑,我們小孩子便會結成隊的去蹭熱鬧。我坐在外婆身邊,外婆一邊告訴我餈粑的來歷,一邊把糯米放到“大鍋“中,加入一些材料;還告訴我:在做餈粑時,一定要把米給洗淨,放入裝糯米的石盆中,並且在做時一定要做的細膩纔好吃,才柔軟。

接下來也就是最重要的一步,男人們拿起石錘,奮力的向石盆中的糯米砸去,漸漸的成型後,一個砸,一個人要把盆中成型的若糯米粑粑翻面,要使它每一個角度都能被砸的柔軟。外婆微笑着讓我去試試!那個錘子特別的重,但是人們卻不喊累,爭着搶着要去捶,小孩子們也便使出吃奶的勁去捶,經過這麼大力的勞動,糯米粑粑終於弄好了!我一摸,好軟啊!人們努力捶成型後的糯米粑無比的“可愛”白白的,軟軟的。

下一步就是把成型的糯米粑放入機器當中,被機器分解後的糯米粑成爲一個條形狀的,而且是加熱過的,剛出來,小孩子們便迫不及待的去搶,也不管是否燙口,便往嘴裏塞,生怕被別人搶個光!最後一步便無比的簡單了,於是到了我大展伸手的時候了。

拿出模子,每一個模子上印着不同的形狀、有花,有動物、有植物、外婆告訴我,把長條的糯米粑揪成一個個球,大小要差不多,隨後把它們壓扁,再放入模子裏、壓緊,然後取出來,花就印上去了。我學着外婆的動作,一步一步的做,起初我壓的並不好看,壓成了各種奇怪的形狀,要不然就是太用力,糯米粑都粘在模子上面!但是外婆不斷的鼓勵我,我自己也不斷的總結經驗,也就逐漸的邁入了正途,做出了好看的餈粑。

此時的我早已迫不及待要嚐嚐我的成果啦!放入口中,糯米在中中依然散發出香甜的氣息!味道好極了。當然餈粑會慢慢變硬。農村的方法便是把餈粑放入水中浸泡,隔一段時間給它換一次水,那就可以保存許久了。

餈粑既可能煎着吃,也可以烤着吃,在這個春節裏,大家一手一個餈粑,把它們烤成一個個大鼓包,然後往裏面加糖。那味道讓人們流年忘返,無比的好吃。

餈粑的製作包含了們辛勤的汗水,是人們自己雙手製作而成,是農村新年中特有的色彩。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是農村特有的製作手藝。也展示了我們祖先們的智慧和勤勞。

來北京的前一天,外婆給我塞了好幾個餈粑到包裏,這是北京沒有的,它帶着家鄉的氣息,家鄉的傳統美食。

餈粑的作文 篇17

“糯米珍珠粒粒勻,木棍石臼往來頻。”

大年初三這天,我隨媽媽回到小陶鎮上湖口村的舅公家。一進院門,就看到了眼前這幕打餈粑的精彩表演:剛剛蒸熟的糯米飯,一粒粒晶瑩飽滿,如珍珠般透亮,香噴噴;把糯米飯倒入石臼裏,幾個舅公就輪流上陣,揮動胳膊,手拿木棍,點入臼窩,轉着圈兒將石臼中的米飯搗碎,間歇還“喲一嗬,喲一嗬”地喊着號子,聲音伴着杵棍聲有節奏地散向四周。

好奇的我看着他們輕鬆的樣子,也想動手試試。可木杵被石臼裏黏稠的餈粑粘住,難往上提,即便有爸爸的幫忙,纔打兩下,我就大汗淋漓,氣喘吁吁了。舅公忙接過木杵,笑着告訴我,打餈粑可不僅是個力氣活,速度要快的同時還要控制力道,速度慢了就米飯變硬,輕了餈粑又不能成形。看來,我只能站在一旁,靜靜欣賞了。

剛剛打好的餈粑又軟又黏,趁熱依喜好裹上鹹口的肉菜餡,或者甜口的花生糖漿,都好吃得不得了!你看,像奶酪一樣還能拉絲呢!

打餈粑、吃餈粑、鬧新春、迎新年。媽媽告訴我,這餈粑早已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食物,更是一份情懷和黏住友情與親情之間的紐帶。同學們,有機會的話,你們可一定要嘗一嘗!

餈粑的作文 篇18

每到臘月底,老家都有打餈粑的風俗。去年回老家的過春節的時,我終於知道了怎麼打餈粑。

前一天晚上,爺爺把糯米用井水泡好。第二天早上,把泡得脹鼓鼓的糯米端上桌來,倒進木桶裏。用熊熊烈火來蒸。我們則把事先準備好的石盆、木棒拿出來,擺在門外。等屋子裏飄滿米香時,糯米就粒粒熟透了。把火關掉,把糯米倒入石盆。爸爸爸和伯伯操起兩根木棒,往裏面使勁一搗,還喊起了號子。媽媽則一手提着水桶,一手沾着水給糯米翻個身。每搗幾下,就要沾點水,纔不會粘。

爸爸他們越打越有勁,糯米漸漸成了糊狀。剛開始搗還挺輕鬆,後來,糯米不是顆粒了,十分粘手。一搗下去,就沾着不放。必須搗一下,就沾點水才行。不一會兒,爸爸他們就滿頭大汗了。好不容易幹完了,爸爸累的頭髮都溼透了。媽媽把打好的麪糰放在竹篩上,上面鋪了一層面粉。媽媽把麪糰扭成條狀,不時揪下一團。我們則把麪糰做成餈粑。先在手掌心滾成球形,再用手一壓,又用大指拇按住中心,順着中心一邊按一邊轉,不一會兒,就做好了一個。大家熱火朝天地幹着,忙的不亦樂乎。終於餈粑出爐了,我急忙搶了一個,咬了一口,真是香甜可口呀。

我望着美味的餈粑,心想:正是我國這歷史悠久的民族傳統文化,才造就了餈粑這等美食啊。我們一定要繼續把這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餈粑的作文 篇19

大年初一,我隨爸媽到後港鎮三河村的二爺家做客。大家圍坐在一個大火盆旁,邊取暖邊閒聊。聊了一會兒,伯伯提議烤餈粑吃。我還從來沒吃過烤餈粑呢,今天可要嚐個新鮮!

伯伯拿出一大塊四四方方的餈粑,切成一個個小塊,然後找來一把長長的火鉗,張開15度左右的角,把切好的餈粑放在火鉗上,再把火鉗舉到火盆上方開始烤。他一邊烤,一邊不停地給餈粑翻身。餈粑慢慢地變胖,鼓成了一個個“小枕頭”。最後,它們換上了金黃金黃的衣裳,笑得咧開了小嘴巴。

我迫不及待地夾起一塊,張嘴就咬,“好燙啊!”我趕緊鬆開口,直吹氣。這猴急猴急的狼狽樣兒招來滿屋子笑聲。等了片刻,我再咬,啊,外殼又脆又酥,裏面又軟又糯,嚼一嚼,滿口溢香。

烤餈粑這麼好吃,我也想動手試試。從伯伯手中接過火鉗,我有模有樣地擺開了陣勢。可不一會兒,就感覺火鉗好燙手,胳膊也舉酸了,只好換手。離火苗越近,火力不是越猛,餈粑不是熱得更快嗎?我正得意於自己的聰明,可餈粑竟散發出濃濃的焦糊味兒。望着我疑惑的眼神,伯伯哈哈大笑,“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烤餈粑也有講究,火鉗舉低了,猛火容易烤糊餈粑;火鉗舉高了,餈粑老半天烤不熟!”

我耐着性子,從頭再來,始終保持着火鉗與火苗的距離。終於,“噗”的一聲,餈粑鼓起了第一個小氣泡,接着是第二個、第三個……我把烤熟的第一塊餈粑送給媽媽品嚐,媽媽高興得直誇:“好吃!真香!”

嚼着酥脆的烤餈粑,我也咀嚼着伯伯剛纔的一番話:“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是呀,很多事情,急了,快了,往往容易搞砸;慢慢來,小心做,不急不躁,成功反而來得更快些。

餈粑的作文 篇20

餈粑是我最喜歡吃的食物之一,今天,我在媽媽的指導下,準備學煎餈粑。

開始煎餈粑了,我先從冰箱拿出餈粑和雞蛋。從冰箱裏拿出來的餈粑像一個厚厚的冰塊,雞蛋也冰冰涼涼的。我先拿起一個碗把它放在桌子上,開始打蛋了。我拿起雞蛋在碗的邊緣輕輕地敲了一下,雞蛋有了小小裂痕的印記,我從碎的那個地方剝開,蛋液順流而下流進了碗裏,可我不小心一使勁,雞蛋殼子上的一些碎渣也掉進了剛打好的雞蛋液裏面了,我拿起筷子,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那些殘渣弄出來。

接下來我開始把雞蛋攪拌均勻,雞蛋攪拌均勻後成了金黃的蛋液,還有一點腥味。接着我把餈粑放入攪拌好的雞蛋液裏,餈粑就像穿上金色的鎧甲。然後,我把鍋洗乾淨,放在竈上,小心翼翼地打開火,放入少量的油,等油燒熱之後才能將餈粑放入鍋裏。鍋裏已經有淡淡的白煙了,媽媽告訴我油已經燒熱了,讓我把已經裹上金鎧甲的餈粑用筷子挑起來準備放入鍋中,可是餈粑好像在做垂死掙扎似地總是想從筷子中掙脫出來,還邊往下流蛋液,彷彿在說:“不去,我不去,我可不要變成你們人類的食物!”我一狠心,還是把它們一個個放進了鍋裏。

很快,靠鍋底的餈粑上的蛋液凝固了,餈粑也在慢慢變軟、變大,香味撲鼻而來,一面餈粑已經煎好了,媽媽指揮我:“卓卓,趕緊把它們翻了個面,不然會糊的!”我趕緊手忙腳亂一個個將餈粑翻面,最後翻面的已經有些黑乎乎了。我深吸一口氣說:“我的媽呀,這太不容易了吧!”等另一面也凝固了,變軟變大了,我便趕緊把它們盛起放入盤子裏,撒了少許白糖,端上餐桌細細品嚐。餈粑吃起來甜甜的、糯糯的。

煎餈粑真不容易,看來世上壓根沒容易的事!

餈粑的作文 篇21

每到春節臨近的時候,爺爺都會爲家人做上香甜可口的手工餈粑,那滋味真是好極了。

今天,爺爺又準備開始做餈粑了。首先,爺爺把浸泡過的糯米放進蒸鍋裏蒸熟,然後拿出來放在一塊乾淨的布上開始使勁揉,爺爺說:“這樣子的揉搓方法可以使做出來的餈粑更有粘性,更加香軟可口!”一邊揉,爺爺一邊又灑了一些水在已經變成泥狀的糯米糰上,使它能變得更軟糯一些。待爺爺把糯米糰搓成長條形之後,揉搓的工作終於告一段落,爺爺的額頭上冒出了細密的汗珠,我連忙拿起紙巾爲他擦汗,爺爺高興地笑了。

爺爺把餈粑晾乾之後,切成小塊,然後放在油鍋裏煎至兩面金黃,看得我垂涎欲滴、口水直流,我夾起一塊餈粑,蘸了糖,迫不及待地往嘴裏送,那軟糯香甜的滋味久久縈繞在我的舌尖。

那滋味真是讓人回味無窮啊!

餈粑的作文 篇22

如果說喝雄黃酒是端午的習俗,吃年夜飯是除夕的習俗,那麼打餈粑就是清明節特有的習俗了。今年清明節,我就親眼見到了餈粑的製作過程。

做餈粑的第一步就是蒸糯米。把糯米洗淨放入一個木桶中,將木桶放在一口盛滿水的大鍋上,下面生起火來,不一會,熱氣就冒出來了。經過一番蒸煮,木桶裏的糯米熟了。熱騰騰的糯米出桶時,白花花的霧氣迎面撲來,一股糯米香直衝鼻孔。整桶糯米被倒到一個大石臼中,大人們開始用石錘擊打。打餈粑可是一項體力活,那石錘少說也有幾十斤重,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提不動,因此需要有好幾個壯漢輪流擊打。一錘子下去,即使是再堅硬的東西也會被砸碎,何況是這柔軟的糯米,因此同時還需要一個靈巧的人來控制形狀,添水揉糯米。

開始時,身高八尺、力大無比的舅舅首先上陣。只見他兩手一前一後托住石錘柄,與動作靈敏的叔叔互相配合,一起一落,彷彿在演奏一支富有節奏且歡樂流暢的樂曲。那錘子在舅舅手中得心應手,猶如金箍棒在齊天大聖手中舞動,毛筆在王羲之手中揮灑自如,不久,原本縫隙較大的糯米漸漸融爲了一團。別看舅舅打得興致勃勃,但沒過幾分鐘,他就體力不支,敗下陣來。於是,後面的人就自告奮勇地接上去,累了又輪下一個,如此交替、重複,充分顯示出了集體的力量。

待打得顆粒均勻時,糯米就變成了餈粑。熱氣騰騰的餈粑出臼後,倒入覆蓋着一層面粉的面牀上,用手和擀麪杖扒平,然後劃成一條條的形狀,放入各種餡料,用刀切開,如同包餃子一般包起來,再拉長拉細。這樣,香糯可口的餈粑就大功告成了,一口咬入,嚼性十足。

餈粑的作文 篇23

“臘二八,打餈粑”,這是恩施土家族的民間習俗。每到農曆臘月二十八,農家庭院熱鬧非凡,幾家人合夥打餈粑。爲什麼要幾家人合夥呢?因爲打餈粑必須多人合作才能完成。

幾家人在一起打餈粑,你一定會擔心弄錯吧?別擔心,他們自有辦法。他們把自家的糯米放在自家的甑子裏蒸,做完一家,再做下一家。

這一天,院子裏的男女老少都十分高興,大家先分好工:婦女們負責蒸米,力氣大的男人負責把蒸熟的米搗爛,老年人則負責定型,至於小孩子嘛,主要是幫忙遞東西,或者在一旁“搗亂”。

分工完畢,大家各司其職。婦女們將頭天晚上泡好的糯米用大甑子蒸熟,然後用瓢或盆把蒸熟的糯米端到碓房裏,倒進碓窩,兩個大力士各持一根棒杵,你一杵我一杵使勁搗。待搗爛成泥之後,兩人人完成後續工作——定型和印花。值得注意的是,糯米粘性很強,容易粘在手上或擱板上,所以必須準備一些芡粉防沾粘。眼看糯米搗好了,幾位老人連忙抓點芡粉放在手心裏搓一搓,準備做餈粑。一位老人像揉麪粉似的把米泥揉成條狀,分成小團,幾位老人連忙各抓一團去做。他們把米泥放在擱板上揉揉,拍拍,就像變魔術似的,幾下子就把糯米糰變成了圓溜溜的大餈粑。然後把餈粑交給“美容師”印花。給餈粑印花的盒子叫印盒,印盒底部雕刻着各種圖案,有花鳥,雙喜和“福”字,還有“龍鳳呈祥”等,既漂亮又吉祥。只要把餈粑放在印盒裏,用手板按一會兒,精美的圖案就印在餈粑上了。

正月裏拜年,別的可以不帶,但餈粑少不了,民間流傳着這樣一句順口溜——“拜年拜年,粑粑上前“,意思是說拜年帶上餈粑才成敬意。

餈粑的吃法跟年糕差不多,煎烤炸都行。土家人尤其喜歡把餈粑切成火柴盒般大小,放進甜酒裏煮了吃。

餈粑的儲藏方法也很簡單,直接把餈粑泡在清水裏,過幾天換一次水,好幾個月都不會變質。如果實在擔心時間太長餈粑會壞,就把它切成薄片曬乾,再用食品袋裝着,放進冷藏室,以後炸了吃。

正月來到恩施,走進土家人的廚房,你一定能看到家家戶戶的水缸裏,躺着白花花的餈粑,饞得讓人流口水。

餈粑的作文 篇24

一轉眼又是歲末了。不大注重形式的城裏人還是一如既往地過着“天天像過年”的好日子。我走過熱鬧非凡的超市,琳琅滿目的商品從我眼前晃過。我那幾近麻木的心卻突然只剩下一個簡單的願望,再吃一回阿叔阿姑們親手做的餈粑。

我在鄉下僅僅住過半年。對於城裏孩子而言,那裏除了山清水秀、牛羊滿山的樂趣之外,最誘人的就是那些吃不盡的農家手工食品了。像紅薯,可以生吃,也可以蒸熟或烤着吃,還可以曬成紅薯幹,炸成紅薯片。由於是鄉間極普遍的一種農作物,一般各家都有地窖儲藏收穫的紅薯,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但餈粑就不一樣。因爲只有過年時才能吃到,竟成了不可多得的美味。

過去鄉下過年是非常熱鬧的,在外的兒孫都會回來歡聚一堂。這個時候,各家纔會蒸一桶上好的糯米,用來打餈粑。打餈粑的工作一般都是傍晚開始進行, 當蒸熟的糯米被擡進堂屋,那裏已經準備好了打餈粑的石窯,有一面鼓的大小。如白雪一般晶瑩的糯米被倒進石窯,清香在屋中散發開來。阿叔們掄起了特製的木棰——柄有一米多長——開始砸向窯內的糯米。山裏的冬天格外寒冷,但屋內的氣氛卻是熱火朝天。隨着一聲聲有節奏的撞擊聲,糯米在木棰的起落中失去了原有的結構,漸漸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大塊潔白如玉的糯米糰。它巨大的黏性使得阿叔們要費很大的力氣才能提起木棰。我的父親和伯父都是在外地從教多年的老師了,沒有參與打餈粑。年輕力壯的阿叔們就脫了棉襖,穿着單衣,仍然揮汗如雨。我也跟在阿姑們身後,看她們收拾好一張又長又大的木板,接過阿叔們打好的糯米糰,手腳利索地把它分解成無數個小糯米糰。有的包上豆沙,有的什麼也不包,壓平了,就成了圓圓的餈粑。剛打好的餈粑熱乎乎的,可以直接吃。而我因爲疑心餈粑裏摻進了阿叔們帶着鹹味的汗水,而不肯第一個嘗味。那裏,阿叔們又在打另一窯餈粑了。這樣反覆幾個回合,木板上就擱滿了成形的餈粑,等冷卻以後,它們才變硬,就可以儲存了。各家都可以分到不小的分量。餈粑的吃法也很多樣,可以放在炭火上烤軟,那樣的餈粑外殼被烤成金黃,很脆,裏面卻是鬆軟的,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也可以把餈粑切成小塊和甜酒衝蛋一起煮熟,是不錯的早餐;若還嫌不夠味,索性來個油炸,就成了又香又糯的糯米粑粑……一般餈粑都要吃到春節過後冬季結束的時候。因爲一年只打這麼一次,所以那一兩個月裏,餈粑就是能令我們太快朵頤的惟一食品。

離開鄉下以後,每逢過年,還常常能收到阿叔阿姑託人捎來的餈粑。而最近幾年,阿公阿婆相繼離世,阿叔阿姑也都漸漸老了,他們的晚輩則紛紛走出了大山,奔向外面的世界。打餈粑的熱鬧場面,不知道是否已成了過去。每天面對着餐桌上的菜餚提不起半點胃口,卻深切地懷念起家鄉的餈粑來。這個春節,別的不吃也罷,吃不上阿叔阿姑們打的餈粑,纔是我最深的遺憾。

餈粑的作文 篇25

桂東黃餈粑是郴州漢族傳統名點之一。每逢春節過年,桂東人家家戶戶都要做黃餈。其生產製作工藝比較複雜。其味道香有嚼勁。

第一步,熬鹼水:用一種桂東人叫做“黃泥柴”(屬於山茶科玲木屬,植物名暫時我也還沒有查到)的灌木趁新鮮燒成灰(不可燒得過透,也不能不燒化),在一隻籮筐內墊上棕或布後將灰裝到裏面,燒好一大鍋開水,把灰筐架到鍋上將開水反覆地往灰上淋,濾出來的溶液就是鹼水了。注意,竈裏要保持大火,邊燒邊淋。同時,將槐花大約按米的0.05%-0.1%的比例熬成溶液過濾,趁兩種溶液都還在沸騰時將它們混合到一起攪勻。

桂東餈粑禮盒裝

第二步,配米:一般按秈米和糯米二比一的比例,糯米多則軟,反之則硬,您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調節。配好後用水充分浸泡膨脹,反覆搓洗直到水清爲止,然後濾幹再用鹼水浸泡一晝夜。

第三步,磨漿:將用鹼水浸泡的米磨成漿後用布袋吊起來濾幹。

第四步,蒸熟、搗合:將吊乾的米漿扒開成20克左右的小團放到蒸籠裏急火蒸熟。注意,蒸的火候是寧過勿缺。蒸好後趁熱充分搗爛(動作要快,涼了就搗不爛了),然後使勁地搓,使之結合成爲整體。

第五步,成型:做完前四步,黃餈已經做成了,這時就可以吃了,先吃個飽再說罷!至於成形,想把它做成什麼樣子就做成什麼樣子,不過做好後,要將它們分散涼至表面乾硬,否則會互相粘到一起。再然後,用前面同樣的鹼水將您的作品浸泡起來,注意及時浸泡,否則裂開就不好了。以後,就慢慢享用吧,像桂東過年時節的氣溫,保存兩三個月是沒有大問題的。

桂東還有個黃餈的品種叫“大禾餈”。其做法第一步跟前面的一樣;第二步是用一種叫做“大禾”的水稻品種的米浸泡淘洗乾淨後用鹼水浸泡一晝夜;第三步不用磨漿,直接把米充分蒸熟成飯,將飯趁熱搗爛搓合就行了;第四步則同上述的第五步完全一樣。大禾餈的表面看起來比較粗糙,沒有黃餈那麼光潔好看,但韌性特好,比黃餈更好吃。大禾這品種適於種植在山高水冷的梯田中,產量很低。桂東是個缺糧縣,因而只有偏遠深山中不適合種高產品種的地方纔種,而且是專爲做大禾餈而種植的。

餈粑的作文 篇26

端午佳節,當然少不了糉子這個主角。端午節吃糉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糉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爲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糉”。

糉子成爲端午節的節物,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無論是用它來祀神佑護、哀悼先哲,還是饋贈親朋,都說明糉子自古以來在人們的心目中就是一種提升精神的食品。

頭頭是道,香米粒,真心誠意的威力,甜棗粒,全心全意的實力,我親愛的朋友,端午節,祝福你,粒粒有利,端午節,祝福你,粒粒給力。

送你一個快樂“糉子”,先幫你剝掉工作的煩惱,剝掉生活的煩惱,剝掉臉上的沉悶,好了,剩下幸福的內葉裹緊你,幸運的大米任你吃,端午快樂!

讓我們吃美味黃晶晶,白亮亮的餈粑糉子,美味,好吃!

餈粑的作文 篇27

湘西的民情風俗可以從那柔而不膩、淡而清香、味道爽滑的餈粑中慢慢品出。嚼得越久,越感到其味香,其情濃。

寒冬臘月,佳節來臨前夕,湘西家家戶戶都忙着準備過年,其中最主要的一項就是打餈粑,每到打餈粑這天,家家戶戶都圍在一起做,十分熱鬧。

大人們拿出打餈粑的大粑槌,還有裝米飯的把粑缸。米飯出來了,熱騰騰的,爸爸和叔叔拿起大粑槌你一槌我一槌,非常默契地配合着,“嘭嘭嘭”,我的心也跟着節奏動起來。米飯越打越黏,把大粑槌粘得白白的,爸爸打得非常累,汗水溼透了衣服,但是爸爸很開心。餈粑終於打好了,白白的,可有黏性了,拉一兩米長都不會斷。媽媽在抹好油的桌子上把餈粑捏成一個個小小的圓球,再把它壓成和手掌一樣大的扁圓,一個個白白淨淨的餈粑就做好了。我還給餈粑點上一雙眼睛,畫上一個嘴巴,有趣極了。有的餈粑被我點上了四點紅,表示四季發財。餈粑還有很多種吃法,有包紅豆的、包綠豆的、包白砂糖的,我最喜歡吃包紅豆的。

吃一口白白的餈粑,你會從那柔軟和細膩中嚼出悠悠湘西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