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本土與“潮”作文

本土與“潮”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2W 次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本土與“潮”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土與“潮”作文

路過小吃街的時候,驀地瞥到一堆籠着白霧暗綠的小東西,近前細瞧,竟是整整齊齊碼着一堆糉子。

四月始擡頭,糉子已經開始尋找銷路了。

自屈原跳下汨羅江始至今,千年歲數的糉子越吃越可愛,近幾年更是花樣百出,單單那樣一小包,蜜餞的,肉末的,果味的就已經讓人暈眩了。而糉子最可愛處,當是某一種味,這味自然是大衆最不膩的,在食品櫃擺上滿架子而半天就完了,或者是聽到“沒有了?明天再來”這樣的惋惜的`話。

遺憾的是最可愛的糉子並未出現,而更可愛的一類東西已將櫃檯主人的心勾了去。

這一類可愛東西,並非小民以爲可愛它便可愛,得有千千萬萬的小民這樣的人物愛,商鋪主人挖掘出這樣的愛,它們才能真可愛。但是這一類東西如何可愛,小民卻不明白了。若說端午吃糉子划龍舟,咱還能玩出點感情來,畢竟還有那麼段往事嘛,諸如愚人節惡搞光棍節狂歡,諸君恐怕也難玩出個所以然,但是我們也認爲它可愛,爲什麼?因爲它讓我們感到輕鬆,使我們的節奏緩得一緩,因爲它夠新鮮,夠前衛,它是時尚的符號,是大衆化的代言,簡言之它就是“潮”。

但,即便趕上了“潮”,我們依然失落依然彷徨,潮過了後並未得到酣暢淋漓之感,依然有如失了根的浮萍在生活裏飄。

人是有根的,這根源於他的民族,而民族之所以成其爲民族,仍得歸結於他的根,也即盤桓深遠的共同文化特徵,一個無根的民族至多稱爲種族。

中國傳統文化凝聚成的這條根,數千年凝鍊延展,厚重沉鬱在所難免,卻是中華民族氣節、脊樑之所在,也正是他民族千方百計要拿去的可愛東西。這些可愛東西,在我們自己手上似乎並不怎麼可愛,去年鄰邦某國忽然聲明“端午”是該民族註冊傳統節日,國人似乎才覺得不妙,紛紛吱聲,拿出“傳統”這張老王牌扔過去。屈原先生若是醒過來,難保不會二跳汨羅江。

所喜身爲華夏子孫,面對本土文化流失還能夠覺醒,並且設法令它可愛起來。

在潮與土的選擇上,更多的人更願意去追趕潮流,於是有“文化侵略”一說。小民並非要苛斥同胞,這實是強加之罪,若我們自己沒有亂捧亂擡,這潮也難漲起來,而另一方面我們對本土文化的有意忽略甚而貶斥,倒似乎裏直氣壯,好好一個“土”在商品經濟時代成了落後的代言,據說這是過去中國落後形象與西方發達文明對比而得的結果。小民不敢妄論這結論的是非,但是我們得清楚,每個民族都該有它的本土文化,這“土”是這民族的結晶、靈魂,是民族的人格、氣質。沒有“土”,民族何存?

每逢節日,人們談論最多的,就是節日的文化氛圍。自己的節日過着累,過着煩,沒氣氛,要去玩玩別的,無可厚非,但卻少有人想怎樣讓自己的節日過好過活。小民以爲,挖掘可愛的商家也未必不想往這方面走,然眼前的潮又不得不趕,等趕完了,下個億人推動的潮又來了,誰還顧誰去?另一邊我們的億人隊伍又各自爲陣,集體追趕去了。大衆的忽略,這傳統是保不住了。既不能保,那就要創,就要借鑑。時代在發展,傳統文化也要發展,只有在傳統文化的精氣神中加入新元素,纔算得上傳而承之。

很早以前魯迅先生就說過:運用腦髓,放出眼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傳統節日過起來沒有文化氛圍,我們就不能借鑑,不能創造麼?他民族文化能夠在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華夏土地上潮起來,自有其獨到之處,送上門來的資源不能就這麼浪費。我們一直在追趕潮流,早忽視了一個問題:在本民族興起的潮,他民族本是土。本土這條根,纔是民族的,纔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