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靜 初一議論文

靜 初一議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8W 次

靜_初一議論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靜_初一議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靜 初一議論文

靜_初一議論文1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道:“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靜,純粹而自然,卻飄渺難以言喻。很多時候,我們都驚覺於周遭的安靜。靜的美妙,在於其合乎人心,恰到好處;也正因此,日陷喧囂的我們對其深深嚮往。

在寧靜中,我們才能聽到心靈真實的訴求。喬布斯在斯坦福的畢業典禮上告誡那羣即將離開象牙塔的學子們:不要讓外界的聲音淹沒你的內心。在這個充斥各種成功論、奮鬥史詞典榜樣社會,能有幾人願意去傾聽自己的內心?許多人每日庸庸碌碌換得一身疲憊,自以爲是充實生活的本質;願意多看幾條微博也不肯一個人靜一會。當靜成爲衆口評論的境界時,其實它正遠離我們。

在太平盛世裏要求一份內心清淨,已屬不易。因此那些身處亂世的隱者更顯傳奇色彩。管(車各)、左慈、華佗,他們或許是《三國演義》裏最具神話色彩的人物。在那個羣雄並立的年代,武將謀士們都在大施拳腳以求留名於世時,他們卻隱逸遁世,神龍見首不見尾。或許在他們眼裏,再運籌帷幄的軍師,再萬夫莫敵的豪傑,不過是汲汲於名之輩。因爲寧靜,他們從容,足以在亂世裏曳尾於塗中。

霍金在牛津大學研究宇宙爆炸起源理論時,一位負有盛名的博士爲其理論取了一個漫畫式的名稱以表明自己的不屑。後來,霍金在與羅傑.彭羅斯的探討中頓悟,證明了自己的正確。或許足夠寧靜,才能找到正確的聲音,將人引入一片新天地。

古來那些死守善道、遺世獨立的人,內心都是寧靜的。他們寧靜得淡漠了自己的私情,無視了身處的困厄,正如“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寧靜勝過千言萬語去寬慰自己。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在最後這樣告誡自己的兒子;也許經戰場官場洗禮一番後,孔明最懷念的,是遇見玄德之前,躬耕於南陽的日子。

身邊的朋友們都說,以後有錢了,住到深山老林裏,興致好了去當徐霞客。是啊,我們都向往一種理想的生活,要麼世外桃源,要麼面朝大海,寧靜悠閒,與世無爭。但無奈的是躲不過一個前提,現實註定我們要在世俗和喧囂裏翻滾一次纔有寧靜生活的權利。可是誰能言之鑿鑿我們不會在追尋的路上已經失去最初的嚮往?

靜_初一議論文2

這裏的風很特別,清涼且安靜。

風從袖口穿過的夏天,踏上這片淨土。

衣服褲子都被風填的滿滿的。清涼從這處的皮膚蔓延到那處。毛孔全部張開貪圖一絲清涼。綠色盈滿了眼眶。教學樓似在歡愉的扭動。有什麼力量似乎要衝破教學樓。紅牆白窗櫺。原地起舞的綠草。舒展着的硬挺的葉子。偶有熱氣襲來。在半空中懸着我激動的火熱的心。

隨之而來的卻是像將要破繭的蛹一樣的不安躁動。坐在窗邊,乾淨的玻璃上映着自己的臉,臉旁似乎還停留着父親粗狂的眉眼,母親溫柔的雙眸。直到它們漸漸飄遠、模糊、消失不見……伴着風吹樹葉,一陣陣被放大的失落與惆悵。耳邊總是不停的喧囂。我浮躁的常常會覺得自己從未落到地面。

在紅葉上打下摩斯密碼的秋天,踩出一串串腳印。

不禁會想用衣領遮住不停灌入的風。偶爾會被沙子迷了眼睛而流淚。路邊葉子成堆。傍晚時就需要打開路燈。晚霞比從前更愛留戀天際。清冷薄荷味的風。整個校園有時會像籠上一層白霧。渺渺茫茫的,且又是那樣的沉靜,寂寞不語。難得聽到的汽車鳴笛。開始學着安靜的欣賞窗外的日出。一點一點兒,黃暈的光染了整個天際,直到看見太陽生機勃勃的臉。遠處的大山彷彿也洗盡鉛華,靜默着,聽流水帶走光陰的故事,悄悄改變着一個人。在多愁善感而又無知的青春……一步一步,踩出生活的幾何,畫着成長的軌跡……

我學會了安靜。坐在窗邊,腦海中思考的是各科的題目,一天的計劃漸漸清晰。直到上課鈴打斷思緒。急劇膨脹着的好學和勤奮。連同膨脹的學校一起住進心裏。清爽的風醒着腦。漸漸淡定下來的心。“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悄悄愛上了身邊的事物。晚上宿舍門口照得通亮的大燈。有說有笑的可愛的朋友們。風輕悄悄的,以免打擾到我們的時光,因爲註定那麼少。褪去夏日浮躁,沐浴在秋日的私語裏。寧靜下的校園,亦如我寧靜的心,一切的一切井井有條,是規律,也是習慣,更是不斷完善自我的上進。

也許致遠本就該是這樣的安靜。安靜的孕育着知識的力量,安靜的成長着,迎來一批又一批莘莘學子。我在這裏沉澱着我浮躁悸動的青春,成熟者空虛的心靈,安靜的積蓄着力量,慢慢成長……

這裏安靜得似乎只有風的聲音。

靜_初一議論文3

生活何處無喧囂?林徽因曾說:“真正地平靜,不是遠離車馬的喧囂,而是在內心修籬種菊,即使如流往事,濤聲依舊,放棄執念,便可寂靜安然”。因此,只有心如止水,無慾無求,堅守一方淨土,方可在喧囂面前處之泰然。

心如止水,在喧囂面前,安如泰山。“錢學”日益受到重視。學術界公認,錢鍾書先生壁立千仞的著作《談藝錄》、《管錐編》,使中國的文學研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內容的豐富(涵蓋古今〉和方法的新穎(打通中西)都是前所未有的。錢鍾書的小說《圍城》,重新在文壇上獲得應有的地位,一再重版仍供不應求。但無論“錢學”熱也好、冷也好,錢鍾書先生始終安如泰山,守着他的攤子,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他說:“聽其自然最好。” 淡泊名利,在喧囂面前,屹立於世界之巔。居里夫人視名利如浮雲,她將英國皇家協會頒發的金質獎章給小女兒把玩,絲毫沒有因爲它是一種榮譽而永遠守着它,護着它。它是如此地看重事業,淡泊名利爲科學事業盡其一生。名利往往只能滿足那些愛慕虛榮之人物質上的需求,而對居里夫人而言,事業纔是她一生的追求。

無慾無求,在喧囂面前,生活依舊無限美好。學界泰斗任繼愈老先生特意請人刻了一枚“不敢從心所欲”的六字印章,堅守自己三不原則。潛心於國學研究,爲民族文化振興做出不朽貢獻,流芳百世。慾念會讓人迷失自我,失去本心,堅守信念,像任繼愈老先生一樣,給心靈一份淨土,給社會一些貢獻,將不會被世人所遺忘。

堅守心中一方淨土,一座高地也不失爲一種幸福。思想上的巨人,程朱理學的創始人之一程顥,入仕後一直做小販,縱有滿腹經綸,卻無處施展才華,但他不曾自怨自艾,他努力認真地做事。爲州縣做出一定的貢獻。他有淡泊名利之心,沒有因懷才不遇而空發感嘆,而是以認真的態度,努力實現自身的價值。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成功與幸福呢。而又有多少人能有他這種高尚的情操呢。

在喧囂面前,可以以歲月靜好爲名,求一份現世安穩,可以以浮躁喧囂保持一點遠意,求一份清涼的心性。太多的光環會讓人疲憊,迷失自我,只有還心靈一份淨土,才能閃現奪目的光環。

靜_初一議論文4

我曾經想過,未來有多少驚喜等着我;但是六年的生活讓我有了前所未有的感覺。

六年!六個三百六十五天,兩千多天似乎是一個天文數字,每一分,每一秒,可是真正的精打細算也算不出未來,和自己的心。

雖然我的心屬於我,但是它的一舉一動都將成爲我以後的路,我算不出自己以後的路,更加算不出自己的心……

六年,在合法教育的制度下,我不得不屈服,也可以說是退讓。十一年,從我出生到現在十一年。曾經的事讓我哭過、累過、笑過,可是十一年來,我的性格始終沒有任何變化。

對不起,謝謝從小時候這兩個禮貌用語我就最討厭聽,連鎖反應,也最討厭說,從不道歉,從不道謝是我一貫作風,很多同學都說我不道歉,即使道歉我也很少用我們說的普通話,我的朋友也沒怎麼聽過我說這些詞。不是說沒有矛盾,就是有矛盾,我也會試着從各種方面找理由逃避“對不起”這三個字。在爸爸媽媽面前從來不道歉。在同學面前從不道歉。自我感覺,能讓我道歉的人只有兩種1、我愛的人2、我恨的人。從各種方面來講。對不起可以是我愛你,也可以是我恨你。也許到現在,被我道過謙的人也只有父母,和閨蜜。我不喜歡講太多。可我始終發現,即使我說再多次的對不起,終究換不回對方一次沒關係。我試着想,是不是別人不喜歡我的對不起,也和我一樣。然後我就學着不去爲自己做太多辯解,然後也就沒了“對不起”用最傳統是的方式來說就是:我丟不起那個人……

六年,僅僅是彈指一揮間,說快不快,說慢不慢。

學業,友誼,金錢,時間,不是說應該爲了什麼放棄什麼,這四個都有他本身的重要性。沒有學業就沒有幸福。沒有友誼就沒有快樂,沒有時間相當於沒有世界。相對來說,就應該爲了全部擁有全部而擁有全部。

在這六年,我不知道我做錯過什麼,或者說做對了什麼,反正上天不給機會讓我知道。

同學們的背叛一次又一次侵略我的世界。我曾經以爲友誼是一個堅不可摧的東西,可到頭我才知道,友誼也沒有什麼大不了。

一切的一切,所有我認爲不可能是現實。以爲只是個詞語不是麼?

用肯定句、反問句、感嘆句甚至是陳述句。裏面即使寫了我的或你們的以後,但他只是句子,始終不會痛,不會動。

有些以前狠狠傷害過我的人,在我痛的時候,猶如一根木頭,沒有知覺,沒有感覺。他無法感受在被傷害在被割捨是什麼感覺。

我只希望這六年時光如平靜的水,乾乾淨淨;但是接下來的生活,我只想自己選擇和做主。

靜_初一議論文5

老人們常說:“做事要靜心,靜心才能把事做好。”這是很有道理的。人應守靜,守身靜,守心靜。

守靜,應先守身靜。所謂身靜,即是談吐舉止有度,不誇張,不做作。就好比我們上課,應遵守課堂紀律,不講話,不插嘴,不做小動作。否則既會影響自己,讓自己學無所成,也會妨礙比人,引起別人對自己的不滿。如若你在醫院,應當不難看見,四處掛着的“靜”。試想,你若作爲一個病人,突然有人從醫院大門外叫嚷着走近你,打擾到你休息,你會怎麼想。是厭煩還是不滿?或許還會有憤怒與鄙視。人都是喜好安靜的,只有安靜的環境才能讓自己舒服,也能讓別人獲益。

守靜,更應做到的是守心靜。所謂守心靜,即是戒驕,戒躁,戒怨念,戒邪欲,戒除貪嗔癡等一切雜念。想那愛迪生,前半生專心研究,忠於發明創造。不僅發明了造福全人類的電燈,更發明了許許多多有利於人類發展的物件,可謂是成就輝煌。這,便是得益於其了無雜念,一心研究發明的信念。守了心靜,必有所成。但其晚年,貪慕虛榮,心思雜亂,最終一事無成。這,便是內心浮躁所導致的結局。再看那智謀無雙的諸葛孔明與才華橫溢的周公瑾。諸葛孔明一句“非寧靜無以致遠”充分表明了他對心靜則事可成的道理的理解。看那弱小的蜀國不正是因爲他的靜心指導照料而日漸強大的嗎?周公瑾少年才俊,智勇雙全,年紀輕輕就做了強大的吳國的大都督,功績蓋世,卻不想被諸葛亮氣死,至死還不忘喊着:“既生瑜!何生亮!”雖有年少氣盛在其中,卻也仍是爲了那虛榮的名而亡。他貪名貪功,自比不過守得了心靜的諸葛亮。

當今社會,急功近利的人和事太多太多。有的人想一夜成名,便去參加那些真人選秀,甚至不惜揭露自傢俬事以博取關注。有的企業爲了趕進度而出現的一系列。有的食品廠家爲了獲取暴利而胡亂的使用食品添加劑等等等等。這無一不證明了當今社會是一個浮躁的社會,需要人們靜下心的社會。

守靜,既要守身靜,也要守心靜。記得哪天在醫院看見大聲喧譁的人,提醒他小聲點,莫要影響了病人;記得哪天看見朋友做事毛裏毛糙的,告訴他慢慢來,不要浮躁。記得老人們說的“做事要靜心”。

靜_初一議論文6

飛蛾因爲急躁地衝向火焰,最終走向了滅亡;蝴蝶因爲安靜地等待,最終衝出繭子,流連於花叢間;葡萄因爲安靜地醞釀成長,所以甘甜;野百合因爲安靜地綻放,所以美麗。懂得守靜,方能參透世間之理,體味自然之美。

聰慧的古人早在幾千年前就明白守靜的重要與其帶來的獨特情趣。唐代詩人常建以一首《題破山寺後禪院》而聞名。幽深的竹叢小路,直達後院,發現禪房在花叢樹林深處,給人以靜謐之感。“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一句,更是令人心地空明,雜念全消。所謂“禪意,深矣!”便是如此吧!詩人因爲守靜而放下心中雜念,進而感悟到自然山水,鳥鳴潭清的寧靜,用山水之靈氣化解仕途失意之愁。若是詩人心境浮躁,怎能感受到那“鐘磬音”的意蘊之深?怎能讓那失意之愁得以排遣?恐怕只有整日悲嘆吧!

當然,守靜帶給我們的未必只有山水之樂和空明心境,還有以不變應萬變的成熟心智。軍事諸葛亮之所以能坐到那個位置,我想光有頭腦是不夠的,還需有遇到緊急關頭靜觀其變的冷靜。任憑沙場風雲四起,我心依舊靜如止水。諸葛亮的空城計可謂是經典了,在緊急關頭,諸葛亮淡然地端坐在城樓上焚香彈琴,司馬懿見勢,以爲城內有埋伏,不敢輕舉妄動,竟撤兵離開了。我想,司馬懿要是知此,腸子估計都悔青了吧。“以靜制動”是一個上策,這取決於在動盪關頭,你是否能守得住靜。若守住,則會扭轉局勢;若未守住,則會方寸大亂,甚至錯過進攻的最佳時機。在蟬、螳螂、黃雀這三個生物中,我想黃雀成爲最後贏家的原因與它懂得守靜少不了關係。心急的螳螂一心想着眼前的美食,不顧身邊的危險,所以因小失大,丟了性命;然而黃雀卻會察言觀色,它默默地站在枝頭,守住性子,待時機成熟,再一齊拿下。所以,任何事情,切忌急躁,守靜方能應萬變。

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我相信很少有人能守住內心的寧靜。最近,湖南臺的《快本》新推出了一個遊戲項目名叫“我想靜靜”,其目的在於提醒人們不要被喧囂的社會迷亂了內心,適時也要靜下心來,體悟人生。我覺得,光是“靜靜”是不夠的,還要能“守靜”纔是真有用。

世間太多不易事,靜思之,解之;焦躁之,煩之。便是守靜之大用。

靜_初一議論文7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靜,從另一時空而來,穿越到這一時空,貫穿起幾千年來的大成就。

諸葛亮靜思而智慧過人,李白靜思而得浪漫真諦,陶淵明靜思而得大境界……靜的魅力,在你思考的過程中。

靜,是一種美麗。《詩經》中有一首詩——《靜女》,“靜女”即美麗的女子。在古人眼中,靜代表着那夢中的白蓮,幽靜而顯美麗。“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在相望的那一瞬間寂靜,代表着純真而依依不捨的真情,代表着一個美好的愛情故事,這是一種美麗。“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這一瞬間的寧靜,給人留下了斑斕的想象,美麗,任你而想。執手相望的寧靜,感動的寧靜,無聲無息的世界,爲我們開啓一場美的盛宴,讓我們品味靜的魅力。

靜,是一份自由。遠離塵世,醉心山水,此時此刻的幽靜讓王維感到自由。官場上的朋黨之爭,爾虞我詐讓他被束縛在那不安囚籠之中。回想過去,王維不竟有所感慨,“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他從繁華走入靜謐,從朝中遁入空山,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看花開花落,觀雲捲雲舒。這份寧靜給予他思想的自由,他揮筆寫下《山居秋暝》,這份寧靜,給予他人身的自由,讓他清水出芙蓉,高潔而超然。靜,是一份自由,引領我們遠離塵世的束縛,走進那詩意的天地。

靜,是一份感悟。“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只因“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淵明帶着他對靜的感悟,臨南山而居,於東籬採菊。他完美地詮釋了“靜由心生”即使在喧囂的塵世,只要心靜,那麼寧靜的氛圍便會一直陪伴你,伴你攀登高峯,摘取榮譽。因爲對靜有這樣的一份感悟,所以他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遠離塵世的喧囂,醉倒在南山的悠悠菊香,與飛鳥相與還,臨清流而賦詩,獨守對靜的那一份感悟,從此,詩意的生活。

靜靜的相伴,靜靜的坐着,靜靜的看着,一切因爲有了靜,而顯得那麼美麗;與風相隨,共同遨遊,像蒲公英一樣飛翔在自由的天地;心境方可身靜,帶着靜的感悟,詩意生活。

與靜相伴,重拾心中的寧靜。讓靜與夢攜手,在靜的魅力中,夢想成真!

靜_初一議論文8

紀某某是我們班反應比較遲鈍的學生之一,也是我倍感頭疼的一個學生。她性格極其內向,上課從不發言,也不和他人交流。但她不是最笨的,我覺得她只要上課注意聽課,認真完成作業,不懂敢問,她遲早會成爲一名好學生。可是不管我怎樣的批評教育,就是不見效果。她上課依然不擡頭,作業不假思索,瞎做一通。有一次,在集體訂正作業時,我把題目講了又講,班上38個學生,唯獨她又做錯了。當時我火冒頭頂,立即把她叫到辦公室。依我的性子,真想把她罵得狗血噴頭。可看着站在桌旁怯生生的她,我的心軟了。我沉默了大約三分鐘,也平靜了許多,然後心平氣和地問她:“我在黑板上講作業時,你在幹什麼的?”聽了我的話,她沒吱聲,先是瞟了我一眼,接着低下了頭。“其實你並不比別人差,只要你上課思想不開小車,就沒有做不起來的作業。老師說得對嗎?”聽了我的話,她微微地點了點頭。見她知道錯了,我叫她打開作業,把題目重講了一遍,她很快就做對了。

事後,我想:當時,如果我衝着她大吼大叫,甚至罵她幾句,自己心裏是舒服了。可這樣並不能達到目的,只能在她的心靈上留下創傷。我們做老師的都希望自己的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恨鐵不成鋼。可我們也得尊重規律,尊重差異,有些學生接受能力強,一聽就懂,而有些學生因爲基礎差,再加上非智力因素的影響,講幾遍都未必能懂。這就如同我們的五指一樣,有長也有短啦。如果在有限的時間內,想要所有的學生都能理解、掌握所教知識,顯然是不符實際的。只有因材施教,區別對待才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工作中,我們難免沒有情緒急躁的時候。當我們忍耐不住要發火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剋制,三思而後行。最好提醒自己“冷靜三分鐘”。三分鐘以後,眼前的學生將會告別即將到來的暴風驟雨,站在一片溫暖的陽光中。我們也因此由衝動逐漸迴歸理性。這樣,不僅不會失去教師的威嚴和自尊,而且能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到你的人格魅力。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不僅不能解決問題,有時還會導致教育言行的失範,疏遠了與學生的距離,其結果只能欲速而不達,甚至會背道而馳。

靜_初一議論文9

不止一次看到這些社會新聞,有好有壞,但每一則多多少少都透露着一些人性的灰暗。站在高處,俯視着這個燈紅酒綠,奢華迷離的世界,又有多少純淨的心沒有受到污染。是否還會有人懷念那個沒有酒吧,沒有KTV,卻充滿溫暖的人間仙境。

我喜歡在金色的黃昏下,倚在窗邊,品閱着那些如絲絲清泉般的文學著作,在字裏行間感受世態炎涼,在陣陣書香裏品味人情冷暖。有時,真不知道是該爲時代的進步而喜悅,還是該爲道德的沉淪而感嘆。科技在進步,我們不應該也在同時進步麼?

如今,在利益的薰陶和金錢的引誘下,大家的心都變得浮躁不安。我們的內心就像一片平靜的湖面,但如果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會起波瀾;我們的內心也如一盞未點燃的紅燭,但如果點燃,它的火苗就會晃動。就如我們一樣,當我們還是孩童時,我們還未被點燃,一旦長大成人,踏入了社會,就會被點燃。那時,我們就會一直燃燒下去,直到把自己徹底燃盡。或許,那些燭油就是我們最後流下的悔恨的淚水。

如果沒有各種輸入法,我們就能以練字來修身養性;如果沒有各類電子產品,我們就能以遊山玩水來陶冶情操。但誰又能說這些輸入法、電子產品的出現是錯誤的呢,這些高科技是爲了使我們的人類文明更上一層樓,真正使人類加速走向滅絕的是我們那顆浮躁的心。

即使這樣,我還是相信,世界依然能迴歸平靜。多姿多彩的電視節目能讓我們多多瞭解國家大事,也能使我們放鬆心情。各式各樣的聊天工具能使我們和世界各地的人交朋友,拉近我們的距離,更是拉近國家和名族的距離。數量齊全的電子書,能方便我們的閱讀,使我們隨時隨地的獲得文學知識。其實,如果我們處理得當,這些高科技對人類的美好生活有着重要作用。只是因爲內心無法變得平靜純潔,多少人沉迷於電腦遊戲,多少人因爲用眼過度導致失明,又有多少人因爲網上的各類謠言變得提心吊膽。

心靜則心淨,內心的純潔或浮躁,對我們身心的成長有着很大的影響。我有着一個美好祝願,雖不奢望世界能重回人間仙境,只希望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與關愛能使我們健康成長,改變這原本不應該腐朽的世

靜_初一議論文10

感覺已經好久沒安靜下來,好好審視自己了。

從獨自踏上火車的那一刻,心就不再平靜。一個人承受着擔憂,承受着孤寂踏上征程。下車後,自己拉着行李箱在匆匆的人羣中彷彿迷失了自我,呆呆的站立了很久,沒有人在意自己。當一切都被繁雜的事物所覆蓋,還能留有什麼呢?

入學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從陌生,新鮮,到熟悉,平淡。經歷了軍訓的笑與淚,嘗試了社團的成與敗,參加了各種活動,自己的心就像脫了繮的野馬,停不下來也靜不下來。

一直在考慮是什麼使自己變得不安分,腳步一直匆匆卻不知忙了什麼,每到晚上,一種莫名的空虛籠罩着自己,回想自己都做了什麼,收穫了什麼,真的好睏惑。“心似平原放馬,易放難收”,心一旦放出去,想要收回,談何容易。

電話裏聽同學的傾訴:“我現在好像迷路了,找不到生活得方向,形形色色的東西讓我困惑,到底我想要的是什麼?”生活中頓時缺少了支點,而那個支點就是我們心中的夢。上了大學,生活的確豐富,但並不是我們真正渴望的。我們會永遠記得高考前的那些日子,不是因爲那段時間裏完成了自己的過度與銳變,更是因爲那種對理想的拼命追求深深烙在我們可塑的人格當中。那種在夢想與現實中苦苦掙扎而又永不放棄的近乎固執的品行牢牢紮根在心中,現在我們將那一切都儲藏了起來,卻不知道到哪一天能夠釋放。

真的想要一刻寧靜的心。

一個考到北京的同學說:“喜歡寧靜,可偏偏錯誤的選擇了北京。本性中那種安靜使自己很難與一個現代化的喧鬧城市融合。有時真的很羨慕你,可以享受淡淡的月色,清清的湖水,湛藍的天空以及有松鼠穿梭的叢林。”

是啊,喧囂久了,浮躁多了,一個寧靜的氛圍是多麼難得。既然選擇就別再抱怨,別再後悔,否則只會使自己更難堪。試着使自己平靜,靜下心來認真想想,總會找到答案。

進入大學,可能由於無聊,迷惘,讓我們變得只憑一時感覺就尋找自己的另一半,可不久便散的散,傷的傷,讓那原本純潔而神聖的愛情變得複雜無味。何不靜心思考一下,難道我們的愛情是由於無聊空虛開始的嗎?一位教授曾這樣解釋大學愛情:因爲優秀而吸引,因爲吸引而被愛,因爲被愛而學會去愛,我想這纔是最美的愛情吧。

擁有一顆寧靜的心,讓自己在紛繁的世界中依然清醒的認識自己;保持一顆寧靜的心,使自己禁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創造一顆寧靜的心,去勇敢追逐屬於自己的路,完成自己真正想要的大學生活。

靜_初一議論文11

森林足夠寂靜,方可顯螢火蟲存在的微光之美;心靈足夠寂靜,方可顯生物存在的情感之深。寂靜在冥冥之中像一位天使拉進距離,傳達心語。

在一個村莊裏有一戶人家。桉樹佇立,野花遍地,鳥兒不時斜掠而過。瞧,那是一片落葉在成熟之後與大地的親密接觸,四周一切寂靜。一位老人常常觀賞此處風景,不曾言語什麼……

那位白髮蒼蒼的老奶奶是我的祖母,她有五個孩子,且孩子亦早子孫滿堂,本應有一幅膝邊子孫身邊孩的幸福圖景。而今,越來越多的人爲發展與不甘一輩子鋤頭相伴離開此地遠走城市,她的這個大家庭也不例外。

逢年過節我都會與家人一起回家,祖母總會早早起來望着天色,握着一部小鬧鐘,站在桉樹下面,遠望着那蜿蜒曲折的小道,期待着。

兩個小時的車程,我與家人回到了那舊時的家。陽光透過遮擋的桉樹,樹葉稀稀落地,祖母站於井邊咧着石榴成熟時幅度的微笑仿若一片寂靜的大海被柔風漾起了圈圈波紋。我碎步小跑來到祖母面前,祖母用她那枯柴似的手有力地抱緊我,不時向上撐,身子也在搖晃,許是抱不動我了。每當祖母緊抱我,時間宛若以小時爲單位度過的,還不時碎碎念道:“兒子,我終於見到你了,你不知道我有多想你,回來就好……”祖母見到每個孩子都叫兒子,不論性別。每當祖母說起時,我就以微笑作爲迴應。

相遇的午後,我與祖母坐落於井邊,茶几上放着幾杯淡茶,不時有清香飄起,桉樹葉沙沙微響,雜合着花香……對頭頂上的葡萄藤說着祖母獨自在家的故事。祖母拉着我的手細語長談,我觀察着祖母,那一剎那她笑了,就像小孩子吃了蜜糖般,那是她在講述我與她相遇的喜悅;某一時刻那深吸幾口氣緩緩嘆出,那是她在講述她獨自在家或被鄰家小孩欺負的苦悶。祖母的臉猶如六月的天,變幻莫測,我的心似被織衣絲團團纏住,許多的言語不知該從哪句說起。回首往日祖母的模樣也似是被打了馬賽克的世界,朦朦朧朧……或許,我們在追求上進的同時忽略了、遺忘了最初讓我們有這個機會的人。

落霞與孤鷲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常在這裏上演,可唯有這位老人看得太多太多……

寂靜在祖母的生活早已深深紮根,無人問津,自然的寂靜怎比得過心上的寂靜……

淡茶香逐漸消散,拉着的雙手汗水沁出,這一刻我與祖母都“寂靜”了……

新生的嫩芽不知未來的方向,大樹給了它出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落葉不知嫩芽的長路帶着感嘆化作肥料,勿忘初人,勿再有心靈寂靜……

靜_初一議論文12

高山靜穆,才變得如此的雄偉,河水寧靜,才匯成深遠的湖泊,自然寧靜,才彈奏出羣鳥共鳴的樂曲。靜是自然給予我們的一種恩賜。唯有靜,我們才能更好的體會到大地的厚純,河流的無私,天空的寬容,山林的奉獻。

靜是一種奇妙的心態,唯有靜下心來,我們才能很好的審視自己,認清自己,找準自己所處的位置,明確自己前進的方向。

還記得那個3歲時便失去雙臂的小女孩雷慶瑤吧!最初她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失去了雙臂意味着什麼。她的長髮被剪掉,她的花裙被藏起,當她心愛的`洋娃娃被扔掉時,她不顧一切的去搶,可她蹲在地上時,她卻不知道用什麼去撿洋娃娃,這時她才真正的意識到自己失去了什麼,年幼的她不得不靜下心來靜想自己該怎麼去做。於是她開始用雙腳練習吃飯、洗臉、刷牙,最終她還學會了用雙腳刺繡、化妝、畫畫。

我們說雷慶瑤是不幸的,但靜讓他重新認識了自己,重新找回了自我,贏得了尊重。當你看到她那如春花般的笑臉時,你不得不爲她身上的靜的魅力而喝彩。你不得不爲她身上回射的靜的魅力而折腰。

靜是一種長遠的境界,唯有靜下心來,我們才能理清自己的思路保持清醒的頭腦,領會所學的精髓。

大家一定記得這句格言吧!寧靜致遠,只有內心寧靜,我們才能走得更遠,實現我們的遠大理想。

莊子莊園,淡泊名利,專心修爲,才創造鯤鵬展翅九萬里,傲視蒼穹獨一家的神話。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潛心磨礪計策,纔開創了三千越甲終吞吳的奇蹟。諸葛孔明靜心學習苦心鑽研幾十年,才締造了三顧茅廬、三分天下的傳說。由此可見,靜是學習的前提,唯有靜下心來,你才能真正的學進去。

靜時一種奇特的法寶。學習上離不開靜,工作上又何嘗不是如此,靜心搞科研,纔能有所成就,張冬偉如果不是靜心鑽研焊接技術,又如何成爲焊接技能的第一人,孟劍鋒如果不是靜心鑽研鏨刻技術,又怎能刻出巧奪天工的銀質手帕。

同樣我們的生活中也離不開靜,唯有靜,我們的家庭,才能和睦。唯有靜,我們的社會才能和諧,也唯有靜,我們的國家才能富強,唯有靜,我們的世界纔會更加的美好。 這就是靜的魅力。

靜_初一議論文13

世界是喧囂的、浮躁的,但也是多姿多彩的,我們要融入它,感受它,享受它——題記 融入喧囂是世界,感受它的魅力。不說世界,先說說中國的傳統文化,集上下五千年的精彩於一身。而正有一個人,他叫李安,融入喧囂的社會,去中國文化的精華,去其之糟粕,烹調出一部部滿含中國風味,色香味俱全的作品,其融入了社會的喧鬧,感受社會的精彩,發現它的魅力,最終執導了中國家庭倫理,東西方文化觀念衝突的《喜宴》《飲食男女》等文化內涵豐富的電影,他的古典中國的情節更助於他成功,最終攜《臥虎藏龍》奔赴奧斯卡,有喧囂的社會,就有故事,融入它,發現它的魅力。

發現喧囂的魅力,感受它的精彩。古語云:“嫦娥後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但這不正說明嫦娥嚮往天上那另一美妙的“社會”?嚮往它的魅力,感受它的精彩。“明月皎皎照我牀,星漢西流夜未央”,十七歲的葉泉志,可在繁忙的功課之外,深深喜愛星空,探索着未知社會的星系,獨立在浩瀚的夜空中先後發現了兩顆sosh彗星,一顆aent小行星和fmo小行星。他是第一個發現aent小行星的中國人,也填補了世界小行星的空白,爲其所在的社會貢獻了小小的一份力量。在網絡或課本書籍這個大社會中學習知識,並吸收其精彩之處,學以致用,他不只是享受着發現着喧囂的魅力,還進一步它的精彩之處。

享受喧囂的精彩,感受它的世界。有一個叫馬雲的人,他是最早在中國開拓電子商務應用並堅守互聯網領域的企業家,他開創全球首個企業間信用商務平臺。之後創立的阿里巴巴走出了一條中國本土獨特的道路,他創造了精彩,爲社會添上了一筆美麗的風景。享受着喧囂的精彩,感受它的世界,安逸而恬靜,學會創新與適應,樂享其中。

喧囂的社會,融入它,感悟“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恬靜;“兒童冬雪鬧比鄰,招岸愚儒卻子珍”的嬉鬧;“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哀愁;“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的追憶。這不是一種享受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因,不就是中國民衆“喜喧愛囂”的情懷嗎?過年過節張燈結綵,一衆家人不就是爲了吃上那一桌熱騰騰的飯菜嗎?有人的地方就有喧囂,就有人們的實踐創新,就是民族文化!

靜_初一議論文14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爲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和誘惑。豐富,是因爲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

老子主張“守靜篤”;任世間萬物在那裏一齊運動,我只是靜觀其往復,如此便能成爲萬物運動的主人。這叫“靜爲躁君”。

當然,人是不能只靜不動的,既使能也不可取,如一潭死水。你的身體儘可以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儘可以在紅塵中起伏,關鍵在於你的精神中一定要有一個寧靜的核心。有了這個核心,你就能夠成爲你的奔波的身體和起伏心情的主人了。

熱鬧總歸是外部活動的特徵,而任何外部活動倘若沒有一種精神追求爲其目標,那麼不管表面上多麼轟轟烈烈,有聲有色,本質上必定是貧乏和空虛的。我對一切太喧囂的事業和一切太張揚的感情都心存懷疑,它們總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亞對生命的嘲諷:“充滿了聲音和狂熱,裏面空無一物”。

太熱鬧的生活始終有一個危險,就是被熱鬧所佔有,漸漸誤以爲熱鬧就是生活,熱鬧之外別無生活,最後真的只剩下了熱鬧,沒有了生活。

我們活在世上,必需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一個人認清了他在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並且在認真地做着這些事情,他就會獲得一種內在的平靜和充實。

我們捧着一本書。如果心不靜,再好的書也讀不進去;更不要說領會其中的妙處了。讀生活這本書也是如此。其實,只有安靜下來,人的心靈和感官纔是真正開放的,從而變得敏銳,與對象處在一種最佳關係之中。但是,心靜又是強求不來的。它是一種境界,是世界觀導致的結果。一個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的人,必定總是處在心猿意馬的狀態。

生命有限,我害怕把精力投錯地方,致使不再來得及做成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我本來就不是一個愛熱鬧的人,今後會更遠離一切熱鬧,包括媒體的熱鬧和學界的熱鬧(我把後者看作前者的一個類別),在安靜中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至少把自己真正想做什麼的問題想明白。其實,真想明白,那有做不成之理呢?好了,祝世界繼續熱鬧。

我的確感到,讀書、寫作以及享受愛情、親情和友情是天下最快樂的事情。“定力”不是修煉出來的。它直接自所做的事情對你的吸引力。人生有兩大幸運:“一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二是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所以,也可以說,我的“定力”來自我的幸運。

靜_初一議論文15

靜之境有三,一曰外物之既靜,人口緘默,環堵悄然,於是聞曉角吟風,一葉墜露,此人所常謂之靜也。其二者,爲外喧物鬧,而向靜求諸異地,古之隱逸者然也。然靜法之大乘而極至者,曰心靜。當是時,絲竹雖嘈而不亂耳,人聲雖雜而愈靜,巋然不動,安步以當車矣。此三境,任得其一,則可受益無窮而盡嘗其魅力也。

靜之其一,見乎諸端。譬如學子參試,皆屏息凝神而閱題,默然以疾書,雖一針落地可聞也。考場之外,亦令行而喧止,意在營靜以利學子也。人之與會,則語者立而談,聽者默然。至若體育賽、病房中,更不消說。彼童子覓表,人衆聲雜則無從獲也;天色既暗,人倦而歸家,則萬籟俱靜,表“自現”也!此皆謂得乎靜之功。故曰得其境一免責井然而有序,其益自見矣!

昔者五柳先生惡塵網人境,致仕歸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倦於外物喧鬧而求靜於造化天地也,可謂得第二境也。求得之靜愈見其寶也。是故陶潛雖簞瓢屢空而晏如也,執杖耘籽而常樂。羈鳥歸林,去五斗米以得靜;池魚歸淵,別車馬喧而清歡。五柳先生乃著文自娛,潛心品靜;今之人方有其詩文之寶藏也。此見第二境之妙也。

然“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以其心境之寧,波瀾不驚,故雖“結廬在人境”,猶可“而無車馬喧”!蘇洵嘗言:“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心若止水,則明辨細小之物;內得靜法,可專注如激光,穿事越表,探得生之內核。

古之成大事者,非惟有曠世超人之才,亦必得心靜也,開國者毛潤之少時,嘗攜書往茶館,擇極鬧處而坐,攤書閱文,欲以砥礪其志,修心靜之法也。閱至精髓,則喧雜穿耳過,明義留心中。故方其領兵長征,雖時遇險境,常遭困苦,得暇,則獨坐觀書,專心致志矣。以其心靜,炮火敵兵不可撼之也。卒建國,澤行神州,成萬古功業!

清時公子納蘭容若,亦深諳靜之魅力。隨帝出征,萬騎奔走,黃沙漫天。然既駐,則吟“夜深千帳燈。”妙詞佳句,非惟其博學才豐,亦必得靜也。倘遑遑欲歸家,或汲汲於富貴升遷,口中所言,必頌人君之俗詩僞詞,何以傳誦至今耶?

靜之魅力,如上所言,益處無盡。願諸君尋而品之。林清玄謂:“心美一切皆美,情深萬象皆深。”餘謂:得靜,則可共適造物之無盡藏也!